- 浏览: 508408 次
- 性别:
- 来自: 长沙
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
wang1352083:
正在搭建tomcat源码.一会儿参照楼主经验搭建spring源 ...
Eclipse中阅读开源项目代码 -
w123456789zzzz:
谢谢你,问题解决了,楼主万岁!!
eclipse中如何安装插件 -
xiaoLee:
...
软件性能测试论文草稿 -
铃儿响叮当:
...
使用firefox调试js -
gogopengyou:
很细心啊
eclipse中如何安装插件
作为一个“方法论”的追随者一直都寄望“方法论”能将我带上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似乎并无多大作用。
一直到今天看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朋友》中的“心智力量的差异”这一章的时候才猛然醒悟, 原来之前的自己一直把主要的问题给搞错了。我觉得自己就是 “方法论、爱好”等说明故事中的主角, 现将原文摘抄如下:
《心智力量的差异》
心智力量的不同,最终会使一个人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与另外一些人相比甚至可能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例子太多太多,但是,无论哪一个都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以下,是一些日常工作和生活上的例子,用来说明心智力量的差异。一个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遇到的问题,实际上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生活中的尴尬,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工作学习上的,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大抵上都是心智力量的差异造成的——当然,也往往确实能够通过心智的开启和发展获得解决方案。并且,所有这些差异,全都与时间有关。
一)上司真的很愚蠢吗?
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人抱怨老板或者上司愚蠢。可是,上司真的很愚蠢么?不排除确实在有些情况下,上司很愚蠢——没有人十全十美。然而,更可能的解释是这样的: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自知的重要原因——因为本质上来看,大多数人是没什么事儿可做的,如果他们确实是在做什么事儿的话,那么他们更可能正在做的是别人让他们做的事儿。在任何一个部门或者团队里,上司做的事情全部是显性的,所有下属或者成员都可见的;而下属和成员之间往往并不相互非常清楚对方正在做什么。于是,下属们更容易“共同”地看到上司的缺点。钱钟书先生有个很有趣的描述“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看得见它的红屁股”。可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树下的猴子们之所以没有看到或者看不到身边的猴子们的红屁股,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都蹲在地上。
看看拥有强大的心智力量的人面对“上司的愚蠢”是如何思考的吧。
他的这个缺点是否会阻碍团队目标的实现?
如果是,是否有补救的余地?
如果能补救,那么补救的方法是什么?
如果确定不能补救,那作为团队成员,你能否有效地提供帮助?
如果你能提供有效的帮助,那就想出一个有效的方式去进行沟通,并提供帮助——因为这其实是团队的义务之一。
如果你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那作为团队成员,有没有什么其他可行的建议,或者可实施的有效方案?
如果有,那就想办法提交,并推进实行。
如果没有,那就暂时闭嘴——反正不是抱怨。
如果不是,那就应该平静对待。
如果能平静对待,那就专心做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贡献。
如果不能平静对待,不要抱怨,应该安静地离开。
于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那些不停地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只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只不过是在用“上司很愚蠢”做为自己偷懒的借口而已——他们的可笑与可悲他们自己并不知道:既然上司那么愚蠢,他们又为什么要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为那个愚蠢的上司打工呢?那些少数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是不会抱怨“上司很愚蠢”的,因为,他们要么想办法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就在爱莫能助的时候选择离开公司,自行其是。
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之间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地之差?
(二)你真的那么优秀吗?
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洋洋得意地告诉你,“又有一家猎头公司找我了……”被猎头看上,往往是这些人炫耀,或者与上司讨价还价的资本。可是真的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么?
猎头的任务是找到人才,然后再把找到的人才卖出去。当然,有的时候,猎头是先遇到买家,然后根据买家的要求去寻找相应的人才。某种意义上,猎头做的事情本质上与股票炒家没什么区别,都要“低买高卖”才能赚钱。所以,猎头往往并不是对所有的人才都感兴趣,因为如果他对所有人才都同样感兴趣的话,其行为要和一个股票炒家竟然等量购买了市场上每一支股票的行为同样愚不可及。
跟股票炒家一样,猎头喜欢被低估的对象。正如股票市场上总是有被严重低估的股票,人才市场上也肯定有一些严重被低估的人才。然而,人才市场某种意义上并没有股票市场那么透明——尽管股票市场也不纯粹透明——因为起码,股票是明码标价的,而人才却没有在脑门上标明月薪、奖金、以及全部福利待遇究竟都有哪些。
俗话讲,猫有猫道,鼠有鼠道。所以,猎头也肯定有他自己的办法。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锁定二流人才。道理也比较简单。任何一个团队里的一流人才,通常很难产生流动愿望。他们的薪水很高,甚至过高;他们因为他们已经被承认而享有更多的福利待遇的同时也常常被同事和领导尊重;他们有更多的满足感、责任感;他们更加爱惜自己的名誉……另外,就算他们有一天产生了离开的愿望,往往并不是要去另外一家公司,而是想要出去单干。所以,一流人才往往对猎头来讲是毫无价值的,换种说法,对猎头来说一流人才其实没有什么可开发的价值。
当然,三流人才以及更不入流的人才,猎头对他们也没兴趣,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或者很难具备可开发潜力。所以,猎头会最关注二流人才。因为这些人在任何一个团队中,都会有强烈的“未被承认”的情绪;他们待遇不足够地高;满足感不足够地强;经常觉得别人对他们不足够尊重;背负的责任也没有那么多;对自己的名誉还没有像一流人才那么重视……所以,一个团队中,二流人才是最容易产生流动愿望的。与此同时,因为所谓“一山难容二虎”的道理,在那些被定义为“二流人才”的人群中最可能存在“另外一只真正的老虎”。
以上,是从猎头角度出发分析的情况。反过来,如果有一天猎头找到你了,也许你现在明白了,其实那不见得一定是一件特别令人高兴的事情。因为,很可能从某种意义出发,你是被定义为“二流人才”,才使那个猎头对你产生巨大兴趣的。
问题在于,也许你确实是“另外一只真正的老虎”,也许你其实并不是。如果你自己确信你自己是的话,其实猎头对你来说没什么用处——你是注定要做你自己的事情的,用不着他。如果你并不确定自己是,或者你自己清楚自己干脆就不是,那么猎头还是对你没什么用处——因为你听信他的话很可能会让你走入另外一个困境,因为有的时候换一个环境意味着放弃过去所有的积累而彻底重新来过。
当然,不是所有的猎头都是这样的。这就好像有很多股票炒家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结果赚到乐死的地步一样,有很多猎头也会有他们独特的方法。任何行业都有才华横溢直至满天飞扬的人存在。有些猎头不仅确实有一套专门的办法去发现“另外一只真正的老虎”的同时,甚至可以做到专门去找那些“还不知道自己是老虎”的人,然后一步一步把他们培养成老虎,或者一点一点看着他们变成老虎,然后再卖出去——当然,最牛的是,在他们已经变成老虎却又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只老虎之前把他们卖出去。不过,这样的几率实在是太小,操作难度也实在太高。
再次,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之间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地之差?
(三)兴趣真的那么重要么?
经常有学生向我表示她对目前的专业没兴趣,她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专业。——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这些人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然而,真的是他们以为的那样么?不客气地说,99%的情况下并非如此。首先,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唱歌跑调的人通常不太喜欢与朋友一块儿去KTV;牌技差的人被朋友叫去补缺的时候往往非常不情愿;不善与人交往的人通常开会的时候会坐在会场角落……当然,有些人是不自知的:唱歌跑调却居然是麦霸、牌技很差却总是组织牌局又无牌品、非常招人厌烦却又爱出风头。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问清楚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儿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儿了: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呢?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反过来,自己做的挺好,但就是不喜欢,纯粹因为那事儿对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事实上这种情况少之又少——那就直接换一件事情做就完了。事实上,谁有能力逼你去做一件你确实不喜欢做的事情呢?如果真的被逼去做了,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能有多讨厌呢?
现在去说另外一个方面。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可事实上,那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所以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挫折而已。因为还没有遇到过挫折,还没有证明那件事情他们做不好,所以,那件事儿与他们来讲确实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自己做的事情,然后去做新的、所谓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最终会发现,这件事想要做好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有多久,这些人就会因为做不好而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之后的说法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这个……”
所以,我觉得兴趣并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没办法对那件事情没兴趣。有的时候看某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说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我就赶紧闭上眼睛——不愿意看到孩子就这样被害;但是,闭上眼睛却看得更清楚,因为太容易想象得出那需要很多年才能最终显现的、又因为早已过去多年而遗忘了原因的结果。培养孩子兴趣,不是买来一架钢琴,或者买本书给孩子就可以了。事实上,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可能就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还要挤破脑袋想出来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并做到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 然后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说来说去,又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不知晓。尽管并不是绝对,但确实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擅长了,就自然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良性循环。但,同样,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再次,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之间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地之差?
(四)学习方法真的至关重要么?
前面已经提到我作为老师经常遇到学生问“老师,这个方法真的有用么?”其实,我知道学生的问题不止这一个,他们还有更进一步的问题。当然,只有聪明的人才去关心方法,这没什么不对。然而,学生总是过分关心自己正在用的方法是不是正确。仅仅正确还不够,还要考虑这方法是不是足够巧妙。更进一步,除了正确与巧妙之外,还要有效率,因为人生苦短,如果成功太慢那么幸福必然减半。
可是,这些貌似出于“理智”的想法肯定是有局限的。否则的话,有一个现象就根本无法解释了:很多人用非常愚蠢而无效率的方法,却最终确实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我父亲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黑龙江大学俄语系毕业生。期间,在五七干校开始自学英语。在那个时代,收听XXXX不叫“收听”,而是叫“偷听敌台”——是可以定罪的。文革结束之后,落实政策,获得平反,80年代初开始在东北的一所高校任教,担任英语系系主任,直至退休。很难想象他那个时候有多少参考书,方法上也没有什么特别——我曾经特意问过他很多细节,我可以确定的是他是从我的嘴里才知道这世上还有个什么“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1] ”的。我常常惊讶于我父亲没有金山词霸,没有真人发音的韦氏字典电子版,没有“我爱背单词”的软件,更没有什么超炫的秘籍,怎么就可以学到那个地步!
另外一个相当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涉及到一位令人敬重的教授,钟道隆先生。钟道隆先生以他的《逆向英语学习法》著称。在这里没有任何冒犯的意思,我只是尝试着述说事实。钟先生的方法不仅不新(其中的精髓——“听抄”,或者“听写”,几乎是所有大学里教授第二语言专业的最基础学习手段)同时也并不特别高效。但是,不仅钟道隆先生自己学得很好——据说他从四十五岁开始学习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很多信奉逆向英语学习法的学生同样也获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怎么会呢?
最夸张的例子要涉及到另外一个人,大名鼎鼎的,疯狂的,李阳。,后来又劝女大学生削发拜师明志的人,操着一口无法不让人折服的漂亮发音,用疯狂到让很多人为之震惊的态度,征服了大江南北无数的学生。无论争议到什么地步,有一点倒是可以确定的,他自己通过疯狂获得成功的同时,确实也有很多学生因此真正提高了英语水平。怎么回事儿呢?
我一度打工的地方叫新东方学校。那所学校的创办人俞敏洪的发迹起始于他的TOEFL和GRE培训。他讲授的背单词的方法就是目前最为流行的“词根词缀”记忆法。这个方法其实同样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只不过是个辅助手段而已。但可以确定的是,俞敏洪本人确实有很高的词汇量,而他的学生也确实用他的方法记住了单词考出了好成绩,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现在已经成长为国内教育领域的巨无霸,并且早已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本身就说明获益学生的口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新东方是很少拿钱在媒体上做广告的。可是,那方法并不高明啊?
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知道我父亲就非常不屑所谓的“词根词缀记忆法”。有一次我跟他大谈特谈“词根词缀”之后,他的反驳是:“你是用偏旁部首背下所有汉字么?开玩笑。你忘了你在学会常用三千字之后再遇到不认识的字只好去查字典么?那样的时候你不去查字典,而是非要用偏旁部首猜测的话,难道不是一猜一个错么?——乃至于中文中有专门的词告诫你切莫‘望文生义’,难道你忘了么”我不知道李阳或者俞敏洪是不是当年自己学习的时候也用了钟道隆先生的逆向英语学习法里面的精髓(“听抄”);就算用了,估计也不是跟钟道隆先生学的;但我确定地知道一件事,钟道隆先生和俞敏洪校长都肯定并不疯狂,却更加成功。
不争的事实是,他们都很成功,至少,他们自己都很成功。方法却并不相同,甚至可能相左。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至少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都是非常用功的人。是啊,我一直想说的是——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清楚一件事不容易,说清楚这件事尤其不容易。直到有一天,我的健身教练跟我闲聊的时候我突然获得灵感,才有能力把这事儿说清楚。
我的教练臂围是43厘米,几乎和常人的大腿一般粗。有一次他告诉我他练习的诀窍——握哑铃的时候,一定要把手掌边缘贴到靠体侧的那一个哑铃片上。这样的话,哑铃的另外一端将自然地向外翻转一个很小的角度,臂屈伸的时候恰好可以使肌肉获得最大的曲张刺激。然后他得意而灿烂地笑着说,“多简单啊!”而我却突然明白了另外一件事:他的成功其实并不是来自于这个所谓“简单而神秘的技巧”,因为我认识另外一个健身教练臂围45厘米,我从来没看到那个45厘米臂围的教练用这种方法握哑铃。但他们都成功了。
超出常人的臂围是这样练出来的:二头肌的常用练习动作只有那么三五个。每周专门针对二头肌练习一次;每次三个动作;每个动作至少要做5组;每组要重复做8~12次同一动作;重量要计算到恰好再也做不动了为止;持续54周以上——至于如何握哑铃,关系并不大。尤其,对普通人来说,43厘米和45厘米没什么区别,都是“……”最重要的只不过是这个:重复,不间断地重复,重复一年以上。
所以,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据我母亲讲,我父亲学任何东西的时候都可以做到并不废寝也不忘食的情况下,把所有时间用来学习。钟道隆先生很坦率,说,“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坚持每天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绝不休止,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从1980年1月 31日到1983年2月为止,三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录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俞敏洪是个做他想做的事的时候超常用功的人。他怎么学英语的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为了把新东方做大,要提前一年安排下一年的时间表,outlook的日程表打印出来要每天一页纸,并且满满的。即便是李阳,我相信他的漂亮发音并不仅仅来自于天分或者是所谓的“疯狂”,而是,他“疯狂”了许多许多年。
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的时候,哪怕说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过分。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再次,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之间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地之差?
(五)盲打究竟是否值得学会?
大约在25岁前后的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想法竟然可以“尽管错误却貌似逻辑严谨地正确”。那时候的我,接触计算机已经将近10年。而在接触计算机之前,在我的同学都没有见过打字机是什么样的时候,由于有一个精通英语和俄语的老爸,我早就知道如何操作键盘了。然而,到了将近25岁,我依然不会盲打——尽管连学校里都有专门的打字课(那个时候很多学校的计算机课,实际上就是练习王码五笔中文输入而已)。
我还经常振振有词地给同学们讲,练习打字完全是浪费时间。我认为王码五笔中文输入法只不过是给打字员用的。准确地讲,五笔输入法是一种抄写法而已,因为,你只能边看边打。而对真正创造内容的人讲,先用纸笔写出来,再抄录到电脑里,还有比这个更荒谬的事情么?学习汉字的笔法已经很累人了,还要练什么指法,见鬼。更不用说这种所谓的输入法对思考的干扰——要把字拆开再输入,并且还是按照莫名其妙的方法拆字。我认为拼音输入法才是学习曲线短,上手快,并且不影响思考的真正意义上的输入法。可是,我就算不是盲打,用两根指头也已经挺快了(至少比手写快),你说我还有必要学习什么五笔输入和盲打么?哈,我爸爸一辈子都用两根指头敲键盘!
当然,到今天为止,我依然坚持五笔输入法只不过是阶段性妥协的过渡产品,早晚会彻底消亡;我也依然坚持拼音输入法是最伟大的中文输入法。不过,这并不是关键。
很久之后,另外一件事发生了。那一年我25岁。1997年前后,互联网上除了聊天室和论坛之外就几乎没有什么其他更加实际的应用。时逢微软的Windows终于捆绑推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发的“微软拼音输入法1.0”。某天下午,跟一个我永远不会知道是谁的女生放肆地聊天两个小时之后,我突然发现所谓的“盲打”我竟然已经无师自通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很多人羡慕我打字太快,我就索性花了差不多20分钟,把原本默认的“全拼输入”设置改成了“双拼输入”;之后还嫌不够,于是,又选择增加了“南方模糊音”的设置(当然,这也是有副作用的,10多年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早已无法分清平卷舌音了……)。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有些哪怕是常识的东西也需要亲身经历过后才能体会”。当然,那之后的许多年,我一直致力于挣扎的是另外一个方向——如何运用心智的力量在尽管还没有机会亲身体会的情况下,仅凭心智就可以像真实经历过一样深刻体会?(以后的文字里,我会详细解释如何摆脱经验的局限。详见4.b 摆脱经验的局限。)
只有拥有了无以伦比的打字速度才知道打字快有多大的好处。我突然发现我不再讨厌在读书的时候做笔记了,因为在键盘上敲出多少字相对于用纸笔来说都轻松太多了。我开始大段地记录感想甚至有时候干脆大段摘抄原文——当然,要是读的是电子文本就更好了,干脆拷贝粘贴,多省事儿!也就两三个月时间,我就拥有了超过100M的文本资料。过去,读书的烦恼中有这么一个:我明明读过一段于此相关的文字,可是,它在哪儿呢?死活找不到的时候,骂娘的心都有。而电子文本除了编辑方便之外,拥有印刷版文字不能实现的强大的搜索功能。有了这样的搜索功能之后就很难再遇到那种令人气得手心发痒的情况了。
真正体会到读书的时候记笔记、甚至大量地记笔记究竟有多大的好处的时候,惊喜之中,我竟然被自己吓出了一身冷汗。我突然明白过去我拒绝去练习盲打有多么荒谬了。而当时,就算没有一个异性的刺激,也顶多花上一个星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我竟然只不过是出于懒惰而拒绝学习和练习。如果,这个念头让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哪怕5年前,我花上一个星期学会了盲打,那么,我可以多出多少读书笔记,积累多少文字呢?——更何况差不多15年前,我就有机会、并且完全可能学会盲打。天哪,我浪费了多少时间?不敢再想下去了。
我自言自语了很久:“天哪,我浪费了多少时间?!”我眼里盯着电脑里存着100M文字资料的文件夹的图标发呆,可心里早已是恨不能捶胸顿足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瞬间的战栗,完全是在噩梦中掉下悬崖而后突然惊醒的那种。仅仅说过去的荒谬是处于懒惰和幼稚,不免过分简单化了。事实上,是我的心智能力不够强大,才导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只不过是懒惰而已——并且还竟然振振有词、洋洋自得。可怕!那天,我告诉自己的一句话再也没有忘记过:“心智低下真可怕……”
记得过去老师曾讲解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每一天都自我反省三(多)次;第二种是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而根据上下文,貌似第二种解释更加合理。但是,在我那次被自己突然弄清楚的意识吓坏了之后的顿悟是,管他每天到底是“反省三次”,还是“列出三件事来反省”,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六)小结
刚刚的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每个人之间的心智力量差异可以大到怎样令人震惊的地步。更令人心惊胆颤的是,这种差异太过隐秘——因为这种差异完全不是那种相貌身材财富之类的显而易见的差异。所以,这种差异要么会干脆被忽视,要么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被拒绝承认。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的力量更重要的事情了。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浪费的时间往往不仅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能根本无从知晓。
一直到今天看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朋友》中的“心智力量的差异”这一章的时候才猛然醒悟, 原来之前的自己一直把主要的问题给搞错了。我觉得自己就是 “方法论、爱好”等说明故事中的主角, 现将原文摘抄如下:
《心智力量的差异》
心智力量的不同,最终会使一个人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与另外一些人相比甚至可能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例子太多太多,但是,无论哪一个都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以下,是一些日常工作和生活上的例子,用来说明心智力量的差异。一个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遇到的问题,实际上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生活中的尴尬,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工作学习上的,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大抵上都是心智力量的差异造成的——当然,也往往确实能够通过心智的开启和发展获得解决方案。并且,所有这些差异,全都与时间有关。
一)上司真的很愚蠢吗?
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人抱怨老板或者上司愚蠢。可是,上司真的很愚蠢么?不排除确实在有些情况下,上司很愚蠢——没有人十全十美。然而,更可能的解释是这样的: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自知的重要原因——因为本质上来看,大多数人是没什么事儿可做的,如果他们确实是在做什么事儿的话,那么他们更可能正在做的是别人让他们做的事儿。在任何一个部门或者团队里,上司做的事情全部是显性的,所有下属或者成员都可见的;而下属和成员之间往往并不相互非常清楚对方正在做什么。于是,下属们更容易“共同”地看到上司的缺点。钱钟书先生有个很有趣的描述“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看得见它的红屁股”。可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树下的猴子们之所以没有看到或者看不到身边的猴子们的红屁股,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都蹲在地上。
看看拥有强大的心智力量的人面对“上司的愚蠢”是如何思考的吧。
他的这个缺点是否会阻碍团队目标的实现?
如果是,是否有补救的余地?
如果能补救,那么补救的方法是什么?
如果确定不能补救,那作为团队成员,你能否有效地提供帮助?
如果你能提供有效的帮助,那就想出一个有效的方式去进行沟通,并提供帮助——因为这其实是团队的义务之一。
如果你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那作为团队成员,有没有什么其他可行的建议,或者可实施的有效方案?
如果有,那就想办法提交,并推进实行。
如果没有,那就暂时闭嘴——反正不是抱怨。
如果不是,那就应该平静对待。
如果能平静对待,那就专心做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贡献。
如果不能平静对待,不要抱怨,应该安静地离开。
于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那些不停地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只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只不过是在用“上司很愚蠢”做为自己偷懒的借口而已——他们的可笑与可悲他们自己并不知道:既然上司那么愚蠢,他们又为什么要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为那个愚蠢的上司打工呢?那些少数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是不会抱怨“上司很愚蠢”的,因为,他们要么想办法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就在爱莫能助的时候选择离开公司,自行其是。
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之间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地之差?
(二)你真的那么优秀吗?
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洋洋得意地告诉你,“又有一家猎头公司找我了……”被猎头看上,往往是这些人炫耀,或者与上司讨价还价的资本。可是真的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么?
猎头的任务是找到人才,然后再把找到的人才卖出去。当然,有的时候,猎头是先遇到买家,然后根据买家的要求去寻找相应的人才。某种意义上,猎头做的事情本质上与股票炒家没什么区别,都要“低买高卖”才能赚钱。所以,猎头往往并不是对所有的人才都感兴趣,因为如果他对所有人才都同样感兴趣的话,其行为要和一个股票炒家竟然等量购买了市场上每一支股票的行为同样愚不可及。
跟股票炒家一样,猎头喜欢被低估的对象。正如股票市场上总是有被严重低估的股票,人才市场上也肯定有一些严重被低估的人才。然而,人才市场某种意义上并没有股票市场那么透明——尽管股票市场也不纯粹透明——因为起码,股票是明码标价的,而人才却没有在脑门上标明月薪、奖金、以及全部福利待遇究竟都有哪些。
俗话讲,猫有猫道,鼠有鼠道。所以,猎头也肯定有他自己的办法。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锁定二流人才。道理也比较简单。任何一个团队里的一流人才,通常很难产生流动愿望。他们的薪水很高,甚至过高;他们因为他们已经被承认而享有更多的福利待遇的同时也常常被同事和领导尊重;他们有更多的满足感、责任感;他们更加爱惜自己的名誉……另外,就算他们有一天产生了离开的愿望,往往并不是要去另外一家公司,而是想要出去单干。所以,一流人才往往对猎头来讲是毫无价值的,换种说法,对猎头来说一流人才其实没有什么可开发的价值。
当然,三流人才以及更不入流的人才,猎头对他们也没兴趣,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或者很难具备可开发潜力。所以,猎头会最关注二流人才。因为这些人在任何一个团队中,都会有强烈的“未被承认”的情绪;他们待遇不足够地高;满足感不足够地强;经常觉得别人对他们不足够尊重;背负的责任也没有那么多;对自己的名誉还没有像一流人才那么重视……所以,一个团队中,二流人才是最容易产生流动愿望的。与此同时,因为所谓“一山难容二虎”的道理,在那些被定义为“二流人才”的人群中最可能存在“另外一只真正的老虎”。
以上,是从猎头角度出发分析的情况。反过来,如果有一天猎头找到你了,也许你现在明白了,其实那不见得一定是一件特别令人高兴的事情。因为,很可能从某种意义出发,你是被定义为“二流人才”,才使那个猎头对你产生巨大兴趣的。
问题在于,也许你确实是“另外一只真正的老虎”,也许你其实并不是。如果你自己确信你自己是的话,其实猎头对你来说没什么用处——你是注定要做你自己的事情的,用不着他。如果你并不确定自己是,或者你自己清楚自己干脆就不是,那么猎头还是对你没什么用处——因为你听信他的话很可能会让你走入另外一个困境,因为有的时候换一个环境意味着放弃过去所有的积累而彻底重新来过。
当然,不是所有的猎头都是这样的。这就好像有很多股票炒家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结果赚到乐死的地步一样,有很多猎头也会有他们独特的方法。任何行业都有才华横溢直至满天飞扬的人存在。有些猎头不仅确实有一套专门的办法去发现“另外一只真正的老虎”的同时,甚至可以做到专门去找那些“还不知道自己是老虎”的人,然后一步一步把他们培养成老虎,或者一点一点看着他们变成老虎,然后再卖出去——当然,最牛的是,在他们已经变成老虎却又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只老虎之前把他们卖出去。不过,这样的几率实在是太小,操作难度也实在太高。
再次,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之间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地之差?
(三)兴趣真的那么重要么?
经常有学生向我表示她对目前的专业没兴趣,她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专业。——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这些人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然而,真的是他们以为的那样么?不客气地说,99%的情况下并非如此。首先,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唱歌跑调的人通常不太喜欢与朋友一块儿去KTV;牌技差的人被朋友叫去补缺的时候往往非常不情愿;不善与人交往的人通常开会的时候会坐在会场角落……当然,有些人是不自知的:唱歌跑调却居然是麦霸、牌技很差却总是组织牌局又无牌品、非常招人厌烦却又爱出风头。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问清楚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儿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儿了: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呢?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反过来,自己做的挺好,但就是不喜欢,纯粹因为那事儿对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事实上这种情况少之又少——那就直接换一件事情做就完了。事实上,谁有能力逼你去做一件你确实不喜欢做的事情呢?如果真的被逼去做了,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能有多讨厌呢?
现在去说另外一个方面。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可事实上,那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所以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挫折而已。因为还没有遇到过挫折,还没有证明那件事情他们做不好,所以,那件事儿与他们来讲确实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自己做的事情,然后去做新的、所谓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最终会发现,这件事想要做好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有多久,这些人就会因为做不好而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之后的说法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这个……”
所以,我觉得兴趣并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没办法对那件事情没兴趣。有的时候看某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说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我就赶紧闭上眼睛——不愿意看到孩子就这样被害;但是,闭上眼睛却看得更清楚,因为太容易想象得出那需要很多年才能最终显现的、又因为早已过去多年而遗忘了原因的结果。培养孩子兴趣,不是买来一架钢琴,或者买本书给孩子就可以了。事实上,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可能就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还要挤破脑袋想出来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并做到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 然后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说来说去,又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不知晓。尽管并不是绝对,但确实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擅长了,就自然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良性循环。但,同样,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再次,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之间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地之差?
(四)学习方法真的至关重要么?
前面已经提到我作为老师经常遇到学生问“老师,这个方法真的有用么?”其实,我知道学生的问题不止这一个,他们还有更进一步的问题。当然,只有聪明的人才去关心方法,这没什么不对。然而,学生总是过分关心自己正在用的方法是不是正确。仅仅正确还不够,还要考虑这方法是不是足够巧妙。更进一步,除了正确与巧妙之外,还要有效率,因为人生苦短,如果成功太慢那么幸福必然减半。
可是,这些貌似出于“理智”的想法肯定是有局限的。否则的话,有一个现象就根本无法解释了:很多人用非常愚蠢而无效率的方法,却最终确实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我父亲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黑龙江大学俄语系毕业生。期间,在五七干校开始自学英语。在那个时代,收听XXXX不叫“收听”,而是叫“偷听敌台”——是可以定罪的。文革结束之后,落实政策,获得平反,80年代初开始在东北的一所高校任教,担任英语系系主任,直至退休。很难想象他那个时候有多少参考书,方法上也没有什么特别——我曾经特意问过他很多细节,我可以确定的是他是从我的嘴里才知道这世上还有个什么“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1] ”的。我常常惊讶于我父亲没有金山词霸,没有真人发音的韦氏字典电子版,没有“我爱背单词”的软件,更没有什么超炫的秘籍,怎么就可以学到那个地步!
另外一个相当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涉及到一位令人敬重的教授,钟道隆先生。钟道隆先生以他的《逆向英语学习法》著称。在这里没有任何冒犯的意思,我只是尝试着述说事实。钟先生的方法不仅不新(其中的精髓——“听抄”,或者“听写”,几乎是所有大学里教授第二语言专业的最基础学习手段)同时也并不特别高效。但是,不仅钟道隆先生自己学得很好——据说他从四十五岁开始学习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很多信奉逆向英语学习法的学生同样也获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怎么会呢?
最夸张的例子要涉及到另外一个人,大名鼎鼎的,疯狂的,李阳。,后来又劝女大学生削发拜师明志的人,操着一口无法不让人折服的漂亮发音,用疯狂到让很多人为之震惊的态度,征服了大江南北无数的学生。无论争议到什么地步,有一点倒是可以确定的,他自己通过疯狂获得成功的同时,确实也有很多学生因此真正提高了英语水平。怎么回事儿呢?
我一度打工的地方叫新东方学校。那所学校的创办人俞敏洪的发迹起始于他的TOEFL和GRE培训。他讲授的背单词的方法就是目前最为流行的“词根词缀”记忆法。这个方法其实同样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只不过是个辅助手段而已。但可以确定的是,俞敏洪本人确实有很高的词汇量,而他的学生也确实用他的方法记住了单词考出了好成绩,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现在已经成长为国内教育领域的巨无霸,并且早已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本身就说明获益学生的口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新东方是很少拿钱在媒体上做广告的。可是,那方法并不高明啊?
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知道我父亲就非常不屑所谓的“词根词缀记忆法”。有一次我跟他大谈特谈“词根词缀”之后,他的反驳是:“你是用偏旁部首背下所有汉字么?开玩笑。你忘了你在学会常用三千字之后再遇到不认识的字只好去查字典么?那样的时候你不去查字典,而是非要用偏旁部首猜测的话,难道不是一猜一个错么?——乃至于中文中有专门的词告诫你切莫‘望文生义’,难道你忘了么”我不知道李阳或者俞敏洪是不是当年自己学习的时候也用了钟道隆先生的逆向英语学习法里面的精髓(“听抄”);就算用了,估计也不是跟钟道隆先生学的;但我确定地知道一件事,钟道隆先生和俞敏洪校长都肯定并不疯狂,却更加成功。
不争的事实是,他们都很成功,至少,他们自己都很成功。方法却并不相同,甚至可能相左。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至少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都是非常用功的人。是啊,我一直想说的是——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清楚一件事不容易,说清楚这件事尤其不容易。直到有一天,我的健身教练跟我闲聊的时候我突然获得灵感,才有能力把这事儿说清楚。
我的教练臂围是43厘米,几乎和常人的大腿一般粗。有一次他告诉我他练习的诀窍——握哑铃的时候,一定要把手掌边缘贴到靠体侧的那一个哑铃片上。这样的话,哑铃的另外一端将自然地向外翻转一个很小的角度,臂屈伸的时候恰好可以使肌肉获得最大的曲张刺激。然后他得意而灿烂地笑着说,“多简单啊!”而我却突然明白了另外一件事:他的成功其实并不是来自于这个所谓“简单而神秘的技巧”,因为我认识另外一个健身教练臂围45厘米,我从来没看到那个45厘米臂围的教练用这种方法握哑铃。但他们都成功了。
超出常人的臂围是这样练出来的:二头肌的常用练习动作只有那么三五个。每周专门针对二头肌练习一次;每次三个动作;每个动作至少要做5组;每组要重复做8~12次同一动作;重量要计算到恰好再也做不动了为止;持续54周以上——至于如何握哑铃,关系并不大。尤其,对普通人来说,43厘米和45厘米没什么区别,都是“……”最重要的只不过是这个:重复,不间断地重复,重复一年以上。
所以,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据我母亲讲,我父亲学任何东西的时候都可以做到并不废寝也不忘食的情况下,把所有时间用来学习。钟道隆先生很坦率,说,“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坚持每天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绝不休止,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从1980年1月 31日到1983年2月为止,三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录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俞敏洪是个做他想做的事的时候超常用功的人。他怎么学英语的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为了把新东方做大,要提前一年安排下一年的时间表,outlook的日程表打印出来要每天一页纸,并且满满的。即便是李阳,我相信他的漂亮发音并不仅仅来自于天分或者是所谓的“疯狂”,而是,他“疯狂”了许多许多年。
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的时候,哪怕说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过分。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再次,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之间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地之差?
(五)盲打究竟是否值得学会?
大约在25岁前后的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想法竟然可以“尽管错误却貌似逻辑严谨地正确”。那时候的我,接触计算机已经将近10年。而在接触计算机之前,在我的同学都没有见过打字机是什么样的时候,由于有一个精通英语和俄语的老爸,我早就知道如何操作键盘了。然而,到了将近25岁,我依然不会盲打——尽管连学校里都有专门的打字课(那个时候很多学校的计算机课,实际上就是练习王码五笔中文输入而已)。
我还经常振振有词地给同学们讲,练习打字完全是浪费时间。我认为王码五笔中文输入法只不过是给打字员用的。准确地讲,五笔输入法是一种抄写法而已,因为,你只能边看边打。而对真正创造内容的人讲,先用纸笔写出来,再抄录到电脑里,还有比这个更荒谬的事情么?学习汉字的笔法已经很累人了,还要练什么指法,见鬼。更不用说这种所谓的输入法对思考的干扰——要把字拆开再输入,并且还是按照莫名其妙的方法拆字。我认为拼音输入法才是学习曲线短,上手快,并且不影响思考的真正意义上的输入法。可是,我就算不是盲打,用两根指头也已经挺快了(至少比手写快),你说我还有必要学习什么五笔输入和盲打么?哈,我爸爸一辈子都用两根指头敲键盘!
当然,到今天为止,我依然坚持五笔输入法只不过是阶段性妥协的过渡产品,早晚会彻底消亡;我也依然坚持拼音输入法是最伟大的中文输入法。不过,这并不是关键。
很久之后,另外一件事发生了。那一年我25岁。1997年前后,互联网上除了聊天室和论坛之外就几乎没有什么其他更加实际的应用。时逢微软的Windows终于捆绑推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发的“微软拼音输入法1.0”。某天下午,跟一个我永远不会知道是谁的女生放肆地聊天两个小时之后,我突然发现所谓的“盲打”我竟然已经无师自通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很多人羡慕我打字太快,我就索性花了差不多20分钟,把原本默认的“全拼输入”设置改成了“双拼输入”;之后还嫌不够,于是,又选择增加了“南方模糊音”的设置(当然,这也是有副作用的,10多年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早已无法分清平卷舌音了……)。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有些哪怕是常识的东西也需要亲身经历过后才能体会”。当然,那之后的许多年,我一直致力于挣扎的是另外一个方向——如何运用心智的力量在尽管还没有机会亲身体会的情况下,仅凭心智就可以像真实经历过一样深刻体会?(以后的文字里,我会详细解释如何摆脱经验的局限。详见4.b 摆脱经验的局限。)
只有拥有了无以伦比的打字速度才知道打字快有多大的好处。我突然发现我不再讨厌在读书的时候做笔记了,因为在键盘上敲出多少字相对于用纸笔来说都轻松太多了。我开始大段地记录感想甚至有时候干脆大段摘抄原文——当然,要是读的是电子文本就更好了,干脆拷贝粘贴,多省事儿!也就两三个月时间,我就拥有了超过100M的文本资料。过去,读书的烦恼中有这么一个:我明明读过一段于此相关的文字,可是,它在哪儿呢?死活找不到的时候,骂娘的心都有。而电子文本除了编辑方便之外,拥有印刷版文字不能实现的强大的搜索功能。有了这样的搜索功能之后就很难再遇到那种令人气得手心发痒的情况了。
真正体会到读书的时候记笔记、甚至大量地记笔记究竟有多大的好处的时候,惊喜之中,我竟然被自己吓出了一身冷汗。我突然明白过去我拒绝去练习盲打有多么荒谬了。而当时,就算没有一个异性的刺激,也顶多花上一个星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我竟然只不过是出于懒惰而拒绝学习和练习。如果,这个念头让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哪怕5年前,我花上一个星期学会了盲打,那么,我可以多出多少读书笔记,积累多少文字呢?——更何况差不多15年前,我就有机会、并且完全可能学会盲打。天哪,我浪费了多少时间?不敢再想下去了。
我自言自语了很久:“天哪,我浪费了多少时间?!”我眼里盯着电脑里存着100M文字资料的文件夹的图标发呆,可心里早已是恨不能捶胸顿足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瞬间的战栗,完全是在噩梦中掉下悬崖而后突然惊醒的那种。仅仅说过去的荒谬是处于懒惰和幼稚,不免过分简单化了。事实上,是我的心智能力不够强大,才导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只不过是懒惰而已——并且还竟然振振有词、洋洋自得。可怕!那天,我告诉自己的一句话再也没有忘记过:“心智低下真可怕……”
记得过去老师曾讲解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每一天都自我反省三(多)次;第二种是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而根据上下文,貌似第二种解释更加合理。但是,在我那次被自己突然弄清楚的意识吓坏了之后的顿悟是,管他每天到底是“反省三次”,还是“列出三件事来反省”,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六)小结
刚刚的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每个人之间的心智力量差异可以大到怎样令人震惊的地步。更令人心惊胆颤的是,这种差异太过隐秘——因为这种差异完全不是那种相貌身材财富之类的显而易见的差异。所以,这种差异要么会干脆被忽视,要么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被拒绝承认。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的力量更重要的事情了。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浪费的时间往往不仅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能根本无从知晓。
发表评论
-
歪理人生
2010-08-10 19:58 7501、有时候已经很努力了, 但结果却是个P 2、 ... -
应届生聚餐之感
2010-08-08 16:58 784第一部分: 座谈会及聚餐主要内容 1、 先进人物 ... -
关于发展路径的思考
2010-08-04 18:36 765其实做技术2条路线: 1 技术路线.啥底层,算法,优 ... -
第一个项目全过程
2010-08-02 20:27 973开学才几天就要开始做项目了, 我与刘洋等四位同学分在一 ... -
专业人生, 从专业博客开始
2010-08-02 20:24 773注册CSDN已经有一年多了, 但是从未在此留下只言片语 ... -
喜欢的词
2010-06-03 18:18 8781、 诉衷情 清晨帘幕卷轻箱, 呵手试梅妆。都缘 ... -
大学告别篇1
2010-05-19 00:00 759离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尽管心有不舍但我也深知这是不 ... -
联通业务员面试
2010-05-15 12:17 1033联通业务员面试之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 ... -
我不和你看球
2010-05-15 12:16 724欧洲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了第一个周期的8场比赛, 除了法 ... -
我与成功学
2010-05-15 12:16 840我是一个成功欲望很强烈的人同时结合我又是一个方法论” ... -
我的“T”形舞台
2010-05-15 12:15 793从“512新方案 ... -
只言片语
2010-05-15 12:14 701地震从发生到现在已有一个星期了, 在这一个星期内我 ... -
校庆面试日记
2010-05-15 12:13 809如今这年头真的是 ... -
马哲课启示录
2010-05-15 12:12 877大凡上大学的人都 ... -
行走在铁墙铜壁之间
2010-05-15 12:10 833让现在的行动 ... -
霸王别姬
2010-05-15 12:08 696我的“楚霸王”挂了! 挥剑自刎乌江岸, 空留千古后人叹 ... -
去除“妥协惯性”
2010-05-15 12:07 580骨子里一直都对“ ... -
杂记X
2010-05-15 12:07 656今天是咱们国米俱 ... -
lp考上中山大学了
2010-05-15 11:25 731今天早上起来已经是9点多了,正欲去打印店打印XXX面试 ... -
关于求职总结集结出版的序言
2010-05-15 11:25 738其实早在刚开始着手找工作的时候我的确是雄心勃勃准备着写 ...
相关推荐
这个压缩包文件包含了一个名为“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PPT.pptx”的PPT作品,旨在以视觉化的方式分享书中的核心观点和实践方法。 首先,PPT的主题围绕着时间管理展开,时间管理是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
读书笔记:《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把时间当作朋友
在这个压缩包文件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与该书相关的读书笔记PPT模板,名为"《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线条立体空间感设计精美ppt模板.rar"。这个模板设计独特,采用了立体线条和空间感的元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是李笑来先生的著作,其核心理念是引导读者理解时间的价值,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这份读书笔记PPT模板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并应用书中的思想。 首先,"困境与...
读书笔记:《把时间当作朋友》
读书笔记:《把时间当作朋友》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是关于个人成长与时间管理的经典读物。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和实例,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时间的价值,理解时间管理的本质,从而帮助读者改变对时间的态度,将其转化为人生的助力。 首先,书中...
读书笔记:《定投改变命运》《把时间当作朋友》《我也有话要说》《通往财富自由之路》apt sui wld
当我们提到《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PPT作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的文件名——“非常精美的读书笔记PPT作品.rar”。这个文件名不仅简洁明了地传达了文件内容的性质,还引出了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丰富的内涵。 ...
而《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这本书的读书笔记类PowerPoint模板,正是引导我们去深刻理解和解决这一普遍困境的工具。它不仅仅是一个模板,更是一次关于时间管理、个人心智成长和生活哲学的深度探索。 模板中提到...
### 《把时间当做朋友 — 励志图书》知识点概览 #### 一、书籍背景与作者意图 - **背景**:本书源自作者李笑来于2007年撰写的一系列文章,最初是为了分享他在新东方教学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洞见。 - **目的**:希望...
这是一套《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读书笔记PPT,共57页; PPT内容简介: 一、困境 你能想象一张只有一个面的纸吗?——亚瑟 克拉克 二、醒悟 真理往往是简洁的。——爱莎克 牛顿 三、现实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精读笔记是考研英语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考研的朋友们来说非常重要。以下是关于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精读笔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阅读理解的技巧 在阅读理解考试中,得阅读者得天下。 Part A ...
### 把时间当作朋友 #### 重要概念与理论 **标题与描述理解:**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一标题及描述暗示了一种全新的时间管理哲学,即通过改变个人与时间的关系,实现更高效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种方法超越了传统的...
### 时间管理之道:《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关键知识点解析 #### 一、所有人的困境 - **时间的稀缺性**:每个人都面临着时间不够用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 **时间管理的...
在李笑来老师的著作《把时间当作朋友》中,作者深刻揭示了时间管理和个人成长的真谛。通过他的著作,我们认识到真正能够管理的不是时间本身,而是我们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在李笑来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
在考研英语的浩瀚大海中,阅读理解一直是令众多考生望而却步的高难度挑战。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章,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捕捉文章要点,找到答题的钥匙,是每一个考研学子必须解决的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93分英语...
在这篇关于社交媒体虚假新闻检测的数据挖掘视角的论文阅读笔记中,涉及的要点和知识点非常多,覆盖了虚假新闻的定义、检测方法、评价指标以及相关工作与未来发展方向。以下是对这些要点的详细解读和分析。 首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