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着开放的互联网时代的大行其道,公众的隐私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挑战,在本次3·15晚会上,包括网易网易、品友、传漾、易传媒、亿玛等公司因为涉及通过cookie侵犯、利用用户隐私而被点名批评。
晚会尚未结束,上述被批评公司就开始做出了回应。
<!--more-->
亿玛(@亿玛地皮)表示:
1)cookie是全球浏览器支持的一种用户标识信息,属于匿名信息,不涉及任何用户个人账户、联系方式等隐私;2)匿名信息在法律标准上应属于非隐私信息。
网易邮箱(@网易免费邮箱)发出声明:
网易一向注重对用户隐私的保护,网易邮箱一天处理约2亿封邮件,不存在任何个人参与窥探用户隐私的可能性。网易现在和将来都不存在、也不会容忍收集用户隐私用于商业目的的行为。
同时,还有不少的互联网从业者以及媒体人表达了对3·15做法的质疑和不满,并发起了联署抵制的公开信:
我们认为315晚会的做法缺乏善意和建设性
钾新闻(@钾新闻)则发文对3·15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这非关一家公司、一件事,而是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羞辱,对国民智商的。
要想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真相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们首先需要摒弃偏见和成见,建立起关于cookie的正确观念和认识。
什么是Cookie?
"Cookies"也被称为HTTP cookies、网络cookies或浏览器cookies,它是当您浏览网页时,网络服务器以文本格式存储在您电脑硬盘上的少量数据。Cookies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网站记忆您之前可能进行的操作,自1993年问世至今正好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Cookie究竟能干什么?
记忆您的登录时间。
记忆您的用户优先选项、搜索和收藏。
跟踪您的网站使用情况。
跟踪营销活动的成果。
Cookie有什么用?
推出更具针对性的广告(全球网络广告公司DoubleClick)
实现社交媒体的共享(分享小工具AddThis、社交网站Facebook和Twitter、视频网站YouTube)
保证更高的服务质量(网络视频技术服务商Ooyala)
通过cookie,网站经营者能够建立起一个相当全面的关于访问者或消费者的档案资料,然后通过数据归档(data profiling)来利用这些信息。
谁能从Cookie中受益?
在大数据和开放互联网的时代,网络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荐不止对网站、广告商有着极大的价值,同时对普通用户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我们对3·15晚会的调查分析越深入,对相关企业的运作越了解,就会发现事情并不如央视所反映得那样简单和粗暴。
因为隐私权本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自美国的两位法学家路易斯·布兰蒂斯(Louis D.Brandeis)和赛缪尔·沃伦(Samuel D.Warren)1890年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Harvard Law Review)上发表论文《隐私权》(The Right of Privacy)起,100多年来,关于公民隐私权的讨论变得越来越深入、缜密,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隐私权的概念和界限却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实际上,在公民的信息资料权和隐私权之间存在着若干明显的差异:
法律保护个人信息资料权,个人有权了解谁在搜集其信息资料,搜集了怎样的信息资料,搜集这些信息资料从事何种用途,是否有拒绝的权利,个人对信息资料是否有自我利用或允许他人利用的权利等。而隐私权制度的重心在于防范个人的秘密不被披露,并不在于保护这种秘密的控制与利用。
并非所有的个人信息资料都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
他人或社会仍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利用个人信息资料,在这一点上,个人信息资料权与隐私权有重大的差别,后者的保护重心在于防止隐私公开或泄露,而不在于利用。
所以,即使暂时抛开cookie行为究竟对与错,严格意义上来说,cookie收集用户上网信息并算不上是侵犯用户隐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3·15对网易等公司的批评就并不成立了。
cookie的确不是一种完美的机制,也许的确存在着利用、滥用用户信息的问题,或许在某些地方侵犯了用户的隐私,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就要一刀切,对其全面否定,抹杀所有价值和意义?
不止是几家公司,也不止是使用cookie技术的产品,而是互联网的精准营销和个性化等越来越普遍的商业行为,都由可能因为央视此次并不严密而客观的报道而受到影响和伤害。
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商业行为都是建立在收集、整理和分析用户数据基础上的,利用数据向用户有针对性的传播广告,而这种利用可能是数据收集者自己直接利用,也有可能是将数据出售给另一方利用。
用户数据的过度收集、二次开发、商业交易是隐私权保护的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着粗暴的方案,试图靠一次晚会就能一劳永逸。
我们真正应该考虑的是,让消费者具有“选择权”:愿意的人可以提供数据,不愿意的人可以拒绝;愿意提供哪些数据,不愿意提供哪些数据;何种精准广告愿意接收哪些广告,不愿意接收哪类广告,为用户提供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通过用户来规范市场,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来实现市场的自我调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用户的利益,也才能真正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和繁荣。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KK是怎么看待用户信息数据收集问题的吧。
就我自己而言,我不在意我的动向被跟踪、我的习惯被保存在聚合数据库里,如果(这大有可能):
1)我知道什么信息、在哪里、为什么、被谁收集。
2)不管他是明着还是暗着收集,我都同意,我也知晓。
3)我有机会来纠正它,并使这些数据为自己所用。
4)我这样做得到一些好处(建议、协同过滤、经济支付)。
现在,如果能满足这四个要求中的三个,我就赞同这样的技术。如果这四个条件都满足,我很高兴有人监视我的一切。
分享到:
相关推荐
### 破除迷思:SOC中的AI 在当今高度数字化的世界中,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企业和组织不可忽视的关键领域。随着威胁的不断演变和技术的进步,安全运营中心(SOC)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SOC中引入人工...
机器人新闻的迷思:“记者”将被淘汰.pdf
破解市场迷思: MIPS - 最适用于设计MCU的处理器.docx
解析自有品牌策略与绩效关系的迷思:层级贝氏回归模式之运用.pdf
人工智能(AI)作为一门划时代的伟大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往往会伴随着教育迷思的出现。这些迷思主要源于人们对AI技术的过高期望、缺乏科学认识、以及AI与教育结合的不确定性。文章中提到了几个关键点,...
【Huan】關於電源供應器的迷思___便宜的電源供應器能買嗎__轉換率_
麦肯锡:破解迷思,探索高质量银保发展新模式(2021).pdf
在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迷思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两个核心议题:技术恐惧与技术拜物教。这两个概念不仅涉及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发展,也与社会、文化和伦理等因素紧密相关。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成因...
《CEO的四大迷思》是一本探讨领导艺术的著作,由美国管理顾问帕特里克·兰西奥尼撰写。兰西奥尼以其在管理咨询领域的丰富经验,揭示了CEO们常常陷入的四个主要误区,并提出了如何构建和维持一个健全组织的见解。以下...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pdf
这篇报告的标题“20201111-中银国际-美国低通胀迷思与中期展望:高核心通胀将挑战美联储宽松政策”揭示了报告的核心内容,主要讨论了2020年美国的低通胀现象以及对未来中期经济前景的展望。报告特别指出,高核心通胀...
**迷思一**:强烈的生理变化使得青少年变得“疯狂”或失去理智。 **真相**: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确实显著,尤其是荷尔蒙水平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青少年会因此失去理智。实际上,青春期的行为变化更多是由大脑发育...
美国低通胀迷思与中期展望:高核心通胀将挑战美联储宽松政策
科技品牌十大迷思
《魔法与科学:人工智能的教育迷思及其祛魅》这篇文献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及其引发的观念误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然而,随之而来的是...
CEO管理运营之道经典实用课件之二:CEO四大迷思.ppt
为了破解这些迷思,麦肯锡等专业机构提出了“八大关键战略举措”,包括同客户经营、规模化精准营销、产品定制、整合客户旅程、数据洞见共享、一体化团队协同、生态场景共创等。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可以全面推动银保...
然而,在Windows 10系统中,回收站的功能和其背后隐藏的机制,对于许多“折腾帝”级别的用户而言,依然充满着种种迷思与困惑。特别是回收站的“清空”操作,可能并未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彻底。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
“七式团队迷思”是一个由心理学家欧文·珍尼斯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描述的是一个团队陷入迷思的情况,从而导致团队作出一些劣质的决策。这种现象在团队管理中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团队领导者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