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24185 次
- 性别:
- 来自: 天津
最新评论
-
someone:
这只是解决了数据库这一环节,其他地方处理不好的场合,~还是会变 ...
日文字符中常见的乱码情况---正波浪线“~"(Wave dash)的解决方式 -
phoenix1100:
UTF-8 不行。使用UTF-8的话,一个字符会占用三个字节。 ...
日文字符中常见的乱码情况---正波浪线“~"(Wave dash)的解决方式 -
bureaucrat:
UTF-8 不行么?
日文字符中常见的乱码情况---正波浪线“~"(Wave dash)的解决方式
转帖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067a80100hf1d.html
委派出国前夕,我辞去了这份“钱途远大的工作”
-----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作者:李元锋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
三年以前,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开始认真地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我的未来。试图找到对周围一切我无法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次的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原来一直抱有的,通过“从政”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中国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站到中国经济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作真实的努力和贡献。因为我不想用镀金的“文凭”和“文化”来糊弄我自己,也糊弄其他人。
今天,在毕业工作一年多后,在我的工作和能力已经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肯定,马上就要派我出国任职的时候,我却辞职了。我不想违心地接受这个光荣,我决心到远在大山中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国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学堂,试图通过投身中国最缺乏,最需要的教育,来实现我人生最大的价值:为我热爱的中国,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我自己,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在无望的等待中浪费掉自己的生命。
因为,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我缺的也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我也一样!
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鬼迷心窍阿了。放弃了中国人从小就灌输的,从小就追求的“最正宗”、“最正确”、“最理所当然”的道路的确令人不解。我也在认真地思考我这样做的理由。在这里,把自己对家人和朋友质疑的回答写出来。你们也可以自己评析: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一、我的梦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每个人在成长的岁月里都会在心中有个榜样,特别是对一个男孩子来说,在内心总是对那些历史上的英雄颇有好感,我自己也不例外。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一套十本的《周恩来传》对我影响至深,从周恩来总理儿时求学到参加革命,从领导抗日、解放战争到后来纵横外交、文革风云,我把里面一个个的故事翻阅过很多次,品味一代伟人为人处事的风范。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打心眼里佩服这个为中国人民奉献了一生的好总理,我想,我也要做这样的一个好人,如果有可能,我也想去做一名像他一样的总理。
这个朦胧的梦想伴随着我的整个中学时代,给予过我一种精神的感召,特别是周总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很多次让我内心澎湃。我憧憬着自己的梦想,父母、老师告诉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好好读书、考进大学,因为在大学里就可以学习更多人生的智慧,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我在书中看别人对于大学的描写,听父亲对于自己当年因为成分问题而没有机会走进大学的遗憾和他内心由衷的向往,这是父辈对我最大的希冀。
我一直感到幸运的是:自己一直非常喜欢读书,所以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一帆风顺。高中毕业,我幸运地走进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带着父辈对于自己的期望,也带着自己心中那个朦胧的“要做总理”的伟大梦想,我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爸爸在开学时给我的第一封信上写道:“你已经完成了我们家三代想上大学而不能的梦想,在大学的校园里,将会有更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同时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孟子曰:夫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你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发奋努力,好好读书。”我的内心感动于父亲的良苦用心,在书桌前的墙上,我郑重地贴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字幅,以勉励自己珍惜大学时光,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不辜负自己的理想。
走在武大美丽的校园里,路过那古朴典雅的民国建筑,我可以感受到这所百年名校里深厚的人文和历史底蕴,一种说不出的涌在心里的感觉。我想这么美丽的大学里,应该会有知识渊博的教授和意气奋发的青年学子,思想碰撞,砥砺智慧,探讨人生理想,我一定会度过充实而难忘的大学岁月,我也真正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我的人生就要大展宏图。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从大一开始我就对这所美丽的大学有了很多的困惑。
二、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
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 生 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
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
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
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
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
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其次是榜样的困惑。在我大一刚开始的时候,班级组织邀请了高年级的优秀学长来给我们介绍他们优秀的经验,这些优秀学长都是甲等奖学金的获得者,都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佼佼者。但是他们每个人讲的重点,都是怎样考好试,怎样通过英语四、六级,怎样为计算机过级做准备,要多参加社团活动,而这一切都可以为得奖学金铺垫,为以后的保研和就业增加砝码。大家一致地看法是:拿奖学金是大学学习最好的表现,而最终能够保研、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是最好的结果。当时的自己,也天真的以为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于是我在专业学习上刻苦努力。然而在这样的学习之余,我的内心越来越空虚,我不确定自己要走这个专业的方向,我不确定我的方向是什么,保研、找到好工作的确是不错的结果,可是为了追求什么去读研、工作?这些优秀的学长怎么都没有提过自己的理想呢?
种种的困惑以及缺乏指引,在初到大学的第一个冬天,我的内心和武汉的天气一样寒冷。原本开朗积极的自己,竟然也碰到了郁闷这个词。我在每天写高数作业的时候痛苦异常,我问我自己是不是考虑要换个专业?难道我到了大学里就是这样在解题?(后来才知道,其实当时的自己是过于认真,现在大学里的学生对于平时习题都是抄抄而已,到了学期末的时候拼命准备一段时间,然后看看上届的试卷就考过,我自己身边就有同学这么干,但自己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还是老老实实地在平时下工夫)。我内心的声音在告诉自己这个专业的方向不适合自己,我想过是否根据自己的理想和兴趣转一个专业。
思想挣扎的痛苦,会逼迫一个人去寻找出路。我开始尝试了解自己的兴趣,不再局限于专业的学习。我在新闻部带着相机在武大各个角落跑着;我开始去听更多的人文类讲座,满足内心追逐的疑问。像我在中小学读书那样,去读更多与专业毫不相干的书籍,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我的思维开始跳出专业的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我的内心在那个时候流淌出这样的文字:
现在,武大百年的文化底蕴让我开始懂得大学该如何度过,当我坐在教三001听着李敬一老师眉飞色舞的激情演绎时,当我听着李工真老师精辟又不偏激的批判时,当我与台下许多同学一起开怀大笑,一起深思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我坐在大学里,我才真正的懂得了梅贻琦老先生的那句话:大学者,非有大楼而谓大,因有大师而谓大矣。
就这样,我不断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大学,大一下的时候,一门《武大校史》的选修课和华科姚国华老师的《大学重建》【文化立国】两本书,让我找到了期望中的大学和期待中的答案。
《武大校史》里讲到了武大的过去,我才明白原来这里曾经有很多睿智的大师和追求智慧的学子;我才明白八十年代的这里,有一位叫做刘道玉的老校长引领了高校的改革,曾经的武大有诸多学者和青年的学子在这片山水上朝气蓬勃;我才明白原来曾经的大学就是我期望的那样,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消逝了的历史。
《大学重建》让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我听到了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也似乎抓住了一些东西,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彷徨,方向不明确,理想似乎越发遥远,而不知如何下手。同时,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缺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的老师讲完课就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我不得而知,而我自己也在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道路上,碰到了更多的困惑。
三、为什么要辞去团委副书记?
大一时我参加学生会新闻部,然后做部长,和一群志气相投的朋友激扬文字,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在大二下的时候,成功竞选为分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主 席团成员。然而在半年后,我就毅然辞去了这个光鲜的职务,你可能会很惊讶,我不是有“总理的梦想”么?为什么要辞去呢?这可是走上“官员之路”的正途呀?
在我最开始做学生会一个小小的部委时候,我只是抱着开阔眼界、锻炼自己的想法。到了后来做部长,在我的本职工作之外,我开始思考我做的事情作用在那里?到底能够做那些有价值的事情去服务同学?大学里的学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引导帮助,就像我自己内心就有很多的困惑需要解答,学生会做得这么多活动能够解决了么?没有。
从我进学生会开始,我就抱着相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跑着,班团会、运动会、文艺比赛等等,在开始我很兴奋,因为生活很充实,活动的确还比较丰富多彩。但是慢慢的,我的内心开始不明白,我发现这些活动组织了、举办了、精彩了、笑过了,却没有更多的智慧启迪,似乎只是一个“政绩”的记录。那些游戏的大学生继续游戏,我内心对于理想的迷惘更没有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解答。于是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很多精力组织这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而不去关注学生真正的问题、做学生和大学里真正应该做的工作?
那个时候我还是学生会的新闻部部长,在面临换届的时候我想过退出,我的内心已经隐约地告诉我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但内心那个朦胧的梦想让我思考:如果我的“地位”更高一些,“权力”更大一些,如果自己可以领导团委和学生会,是不是就可以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以明确自己的方向。有很多的学生干部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的。于是我开始努力“提升自己”:凭借自己比较不错的实力和老师的信赖,我成功地竞选为学院的分团委副书记,这可能是学生中地位最高的“官”了。我的内心鼓足了干劲,我要做出一些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事情。
可是当真正到了这个位置时候,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天真: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是我们能够“安排”的,我们只是按照“上面老师”布置的既定程式和内容去走,想要改变其形式上的作用几乎不可能;学院的老师有自己的安排,校团委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要达到一个目的:活动要精彩,形式要多样!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思考这样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意义在那里。我发现自己更加没有个人的“自主权”,必须要面对更多的无聊会议,要去组织很多无意义的活动,这些会议、这些活动大多数对于服务学生或者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更没有办法去解决我所碰到的诸如沉迷网络游戏、缺乏精神风貌的现状,我甚至还失去了思考和学习提高的时间和空间。
我的内心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什么不在他们沉迷网络与游戏时加以规劝和引导,甚至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难道非得等到他们挂课后给予处分、开除学籍么?
更有甚者,与其他学院的一些学生干部打交道后,我发现大学学生会里面的学生干部,有不少本人就是“游戏大学”的优等生,但是他们却因为和辅导员老师关系不错而成为学生干部,来帮助老师“管理学生”。这样的学生干部能够引领学生走向哪里?同时,这些人似乎非常自信自己是一个“精英团体”,个个都感觉良好。学生干部中开始有很多的饭局来“拉进”彼此的关系,喝酒甚至吸烟,所谓的“烟搭桥,酒开路”这样的话,我第一次就是从学生会主 席的口里听到的,我很困惑,这是在读大学的有志青年学子么?这就是要引领国家未来的“精英集团”嘛?我们国家就缺这样的“人才”吗?
当面对着这样的现状的时候,我的内心开始痛苦:我可以选择若无其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下去,反正都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熬一两年就会有各种优秀的荣誉、保研的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但是,我也开始明白了,无论我将来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我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是一个人在与一个庞大的,堕落的,只关心物质利益和为自己捞好处的集团体系作对。我如果想当上“总理”或者其他能够有决策权的位置,就必须跟他们一样混下去,否则早早就会被这个体制踢开。但我真的希望这样么?如果我把宝贵的时间都花在了一些根本不能起到实际作用的事情上,来收获一些所谓的荣誉和好处,我内心的困惑将怎么办?我之后的道路该怎样继续?难道这就是我的理想?
在经历了深入的思考后,任职半年我就毅然申请辞去这一职务。当时学院的老师很惊讶我的举动,在明确我执意要辞后,非常好心地建议我可以挂名不做事,这样在大四时候就可以获得保研的机会。我不愿意占这个便宜,告诉老师,既然要走就走个彻底,不需要挂名,我的内心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于是,我很高心地脱离了很多无聊的“学生工作”,回到了没有会议,没有那么多我看不懂活动的自由日子。自己读书、听讲座、听武大的“周末艺苑”,让自己的内心自由自在地成长。我努力去重新定位自己的理想,因为我发现从政似乎不适合自己。剩下来的选择还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家都很热衷的,也是很传统的“实业救国”之路,我可以去帮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也帮助自己成为一个“经济英雄”,做“李百万”
另外一条就是冷板凳的“学术之路”:考研,攻博,成为一个学者。我很敬佩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当年作为热血青年,做为一个台湾军官,由于反对蒋家王朝的政治腐 败,他“叛逃”到大陆。他当然可以享受“义士”级的待遇,在我国的“党政军”系统里快速地升职。但是,他当时叛逃台湾,绝对不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心中的热血理想。我想他后来离开政治圈子,走上学者之路,是不是跟我一样,发现在中国“从政”不能解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只好去研究学问,去当学者。否则如果他叛逃的目的,仅仅是想当一个学者的话,当时的台湾条件更好,所以一定有他的难言之隐。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学界最好的学者之一,还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到底那条路更有意义和价值呢?我努力去大量阅读,努力去思考,去发现各种线索和事实来帮助我决定,去解决我内心所有的困惑。
四、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我真的能够专专心心去做一个学者吗?像林毅夫那样?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我对于大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曾经安静和充满追求智慧风气的象牙塔越来越千奇百怪。
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
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师。因为“理想型”的老师注定要被现实“淘汰”。别的学校不了解,但是全国有名的易中天,在武大的时候却因为个性独特,不愿流俗而被排挤,出走厦门大学。后来是学生们敬仰的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哲学教授赵林也要离开武大,引起学生轰动。后来据说校长看民意沸腾,才执意挽留赵林老师,勉强留了下来。但是根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我最近又听说专注学问的知名哲学教授邓晓芒要去华工。一个文科教授,却要离开以文科著名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宁愿去一所工科大学任职,武大到底怎么了?珞珈山还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吗?四大名嘴的尚重生教授也说:当年与他一起留校任教的早期很多有才华的老师,都离开武汉大学了。而且很多离开了大学,离开了学界。
难道在中国,学者之路也同“从政”之路一样,是一条不可行的“梦幻之路”?中国之大,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我很不安地探讨自己从事“学问之路”的可能性。
越来越多地发现:所谓的“名牌大学”里,真正的学问根本没有地位。
首先是学生不关心学问。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带着家人的期望和心中的憧憬走进大学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中只关注考分,带来了很多人缺乏自我管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加之对于专业的缺乏了解,更缺乏老师对于人生方向的指引,使得大学校园里的很多人迷惘,在不知所措和内心空虚无聊中,选择了游戏大学,而所谓“正确”的榜样导向,也使得很多人努力学习的目标根本不是学问和真理,而是“贴金贴标签”,为一个又一个的证书、奖学金和硕士、博士的学位而奔波努力。以为这些光环能够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创造价值,能够给自己带来一种安全的保证,却忘却了真正去思考定位人生的方向、了解社会,忽略了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大量阅读,如此没有夯实长远的发展基础,所有的证书和学历都只是一个虚名。
因此,大学里缺乏真正去追求智慧,追求理想的大学生,他们很多人要么选择了游戏大学,要么就是急功近利仅仅为一份谋生的工作而奔波,大学变成了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而且很多人在这里还根本学不到任何技能,却养了一身坏毛病。余敏洪先生曾在一个演讲里说:很多年前大学里谈论最多的是理想与人生,而现在却是工作和赚钱。其实这两者共同的方向,都是为了追求物质财富,然而缺乏理想的支持与人生的定位,而仅仅为了追求金钱的创业和工作究竟能走多远?现在的大学生,会成为将来的俞敏洪吗?
第二是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这样的大学里,缺乏真正传业授道解惑的老师。因为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们“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个教育官僚体制。连知名的教授如赵林,邓晓芒都不得不屈服于“体制”,连四大名嘴尚重生都不断地抱怨无法发挥所长,我一个小小的后生,真的能在“学问”的路上实现理想吗?很多博士生导师会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自己忙项目,当老板,追逐金钱和权力地位,这与“官场”和“商场”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的不同,就是这里更虚伪,贴了一张“教育”的皮,所以更害人。
第三是大学的领导不关心学问。他们不关心教师,仅仅是把教师当做打工仔。他们也不关心学生,不理会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很多管学生的“大学领导”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一副“官员”的样子。他们也不关心自己的毕业生到底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不关心学科的设计是不是符合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他们只关心“如何保住位置”,“如何捞取好处”,如何“买卖文凭”,如何与社会上的官员们“交易”。学校的老师告诉我:武汉大学授予了很多官员“特聘教授”的头衔拉拢他们,还送出大量的“博士学位”给各级官员,仅仅因为他们是有实权的“官员”,学校愿意“证明”他们“很有学问”,让他们捞一笔“学问资本”。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大家都知道前几个月武汉大学的两个校领导被抓,其中一个还是享有“国家荣誉”的获奖“杰出领导”,这暴露了大学一系列问题的冰山一角,据说出事以后,很多有实权的“大学领导”们都惶惶不安,生怕有一天查到自己头上来。我相信这不是武汉大学一家的事情,可能其他大学更腐 败。可是,我关心的是: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大学,难道真的有“大学精神”吗?真的是一个我要做学问的地方吗?
五:放弃读研,去做一些真实一点,有实际价值一点的事情!
大三的时候我面临人生的选择,读研还是工作?我开始认真的观察与思考,大学都已经这样了,读研究竟会给我的人生带来什么呢?在了解到一些读研的师兄师姐的情况后。我毅然放弃了读研的想法,这也是我为什么能够放弃做团委副书记会给自己带来保研的机会。
大家一直都以为文凭越高就代表文化层次越高,能力越强,但是真的么?大学里的确有真正做学术的研究生和导师,我也深深地佩服这些在浮躁的气息中坚守内心的学者们。但是我觉得这个比例在目前的大学校园里很少很少,我在大学里了解到,很多研究生的生活是这样过的:
读研第一年,给导师在外出差跑项目,第二年来找工作,拿个研究生文凭,我们可以称之为出差型研究生。
读研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导师翻译国外的英文文献,每天从事翻译工作,我们称之为翻译型研究生。
读研期间给导师的项目打工,美其名曰项目锻炼,可是有多少导师的项目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的?都是导师拿到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研究生老师摇身一变成为老板的原因。我们可以称这类研究生为打工型研究生,如果还要具体些,那就是廉价打工型。
读研期间只为发表论文(文科学生中这种例子似乎更多些),明白目前潜规则的人都明白,如今只要你给什么核心刊物交上多少钱,他就给你发表文章。我看到有一家专门做媒体调查的机构,调查这个“市场”的结果,发现规模已经超过每年十亿元。有了这些paper,你就会有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好处,这种风气已经蔓延到了本科生的奖学金评比,很多人花上几千块钱甚至上万去发表论文,为什么?因为可以带来荣誉,因为可以为保研加分!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研究生成为码字型研究生,他们所做的工作不过就是剪刀加浆糊,再浪费一堆白纸!
我听过很多研究生抱怨:导师根本就不关心他们的发展前途,只是为了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忙于赚钱;
我也听说过很多研究生为了导师分配的任务紧急而整天烦躁,在迫不得已中妥协;
我也见过在实验室聊天、打游戏的研究生,在毕业时找工作看公司需要什么专业方向就把自己专业改成什么那个方向的研究生。
我见过整天从事码字工作,制造垃圾论文的研究生;
我还见过有极少数的研究生敢于冲破这种体制的束缚,在读研期间离开校园到一些公司实习,导师却因此扣掉了他们的奖学金和读研补助金。
清华大学的王垠在退学申请中曾经如此写道:怪不得有的院士想尽办法也要多收学生,宁愿自己帮学生出学费也要他进来,因为学生就是财源。paper可以带来基金,可以在美国买小车洋房,没有基金就让学生干活吧。一个月几百块钱吊着一条命在那里为你拼命,谁叫他们想要那个博士学位呢!学生毕业出国了,对他好一点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关系网,互相引用paper,互相夸奖。只要你说得到“国外专家”的肯定,别人还能说你什么?
可是读研应该是这样么?当导师为了项目、课题和金钱在忙碌的时候,他还有时间来传业授道解惑么?当研究生都在为导师忙碌打工的时候,他们以后的前途、人生谁来负责?
而且,两年的研究生,第一年学“基础课”,第二年“找工作”,这样的研究生到底研究个啥?研究生年复一年的大量扩招,真的是想“提高学术水平”还是提高借名“经济效益”?
这样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只是在培养一个又一个的打工仔,而不是会独立思考的创造型人才!他们有些人出来后可能会有一份薪水还不错的工作,但是他们会有一份幸福的生活么?我很怀疑。其实很多单位里根本就不欢迎研究生,研究生找工作,不见得比本科生更容易。
认识到这样的读研现状之后,我想自己没有必要再去自欺欺人混个研究生的文凭。文凭可能会给我贴上一个光鲜的称号,但是这个光鲜的称号有一点实际作用么?会对我的能力锻炼、人生发展有实际的意义么?对于我追求人生的幸福有意义么?没有!
无独有偶,同寝室的另外两个好友也放弃了保研的机会,选择直接工作。因为我们共同的看法是:我们不能糊弄自己的人生!与其在宝贵的青年时代为自己“贴金”换取一个华而不实的研究生外衣,不如走进企业经受锻炼更让自己的内心踏实!与其在迫不得已中向导师和制度屈服,不如自主选择人生、培养自我!与其花了很多时间创造一些无用的论文,不如去为家庭和社会创造一点真正的价值!
就这样,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一个网络通讯企业,从事营销工作。我梦想着能够积累从事实业的经验,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既然我不能从政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不能去做学问探索真理和智慧,那就走一条“实业救国”的道路吧。
六、我为什么放弃从事实业的梦想?我为什么要选择做教育?
从去年六月毕业到今所年九月,我从公司的内销办事处调回外销工作,工作的表现取得了同事和老板的一致认可,在十月即将远赴海外,负责公司市场最大的一个国家。然而在此时,我经过毕业一年多,对于自己人生的再一步思考和对社会的认识,毅然放弃了这个“钱途远大”的机会,决心到一个山村中很小的私立学堂从事教育工作。同事说我被洗脑了,老板执意挽留,要我慎重考虑自己的事业前途,朋友担心是我一时心血来潮,家人说你怎么能从一个工资高的地方跳槽去一个工资低的学堂教书,变傻了?是我鬼迷心窍了?还是究竟另有原因?
1. 我缺钱么?我们的社会缺钱么?我的人生需要去做一件没人需要的事情吗?
现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家都在努力创造着物质的财富,每一个城市里可以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每个人都在辛苦的追逐着。特别是我在深圳工作,这个节奏很快的城市就是金钱驱动的城市。每一次,我坐公交车的时候,我都会留意下那些等车的和街上走过的人们,很多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疲惫。大家都在追求金钱以为会带来幸福,可是为什么都这么不快乐?
望着车外的人们,我就问我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跟他们一样? 我问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是,我想幸福于我而言,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开心有价值的工作并能保障物质生活,一个和睦的家庭。并能把这个幸福的圈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推广,那么我实业的梦想能够带给自己幸福和更多的人幸福么?
再看看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已经诞生了很多的企业,华为、联想、等等,人们已经创造积累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优越。而我们却越来越齐心协力地追求金钱,我们创造了很高的GDP,但同时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大都市白领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每况日下,都市女性白领越来越多的人不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市人在物质富足的表象里精神匮乏,借以酒吧、网络游戏、聚餐等打发时间,青少年儿童以及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升高,流行文化越来越庸俗甚至恶俗化,以及我在大学所碰到的种种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靠追求金钱可以么?
而这些问题却很实在地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幸福。但这一切,靠钱都不能解决,是要靠文化,靠智慧。如果金钱可以解决,那我们可以用钱买来生理和心理健康,可以买来家庭的幸福和谐,可以买来优秀的文化,我当然应该多赚钱。可惜这一切都买不来。
2. 为什么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
靠文化,靠智慧,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
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教学生不断地考试,关注考分,然而,做了那么多的试卷,考了那么多的试,拿了学士、硕士、博士文凭就能解决人生和幸福的问题吗?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面貌,有多少人不过是在混一张文凭而已,还自欺欺人地以为:这张文凭会给自己带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和钱途,可能么?
那么多经过高考的学生,走进大学为什么就失去了青年人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活力?为什么他们沉迷网络游戏、在无聊中打发着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找不到工作呆在家里成为“啃老一族?”还有工作之后很多成为“月光一族”?
我们最终都要走上社会,我们最终都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和生存,我们最终都要为人父母,我们最终都要赡养自己的父母,真正关乎我们人生幸福的问题,诸如怎样去强身健体,怎样去规划人生方向,怎样去处理婚姻问题,怎样去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有去关注或者启发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吗?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学校里培养一群考试的机器,然后出来成为一个工作的机器?老了成为一个等死的废物吗?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问一问亲爱的朋友们,在中国目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里,有这样的教育么?没有,中国太缺乏真正的教育、缺乏真正的大学了!
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博导?我们可以看到为各种利益集团说话的所谓“专家”,可以看到为了金钱奔波在官场和商场的教授和博导。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都在一味地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标,从让我们痛恨的房地产商到现在的医院,从老师到卖奶粉的,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一味地拜金。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我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清洁工人的工资可以达到年薪五六万,但是他们的房子只需要三十万左右的美金?而我们国内的老百姓却需要耗费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积蓄去买一套房子,就因为一些人昧着良心攫取高额利润,而让多少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这个严峻的人生大事,房子真的值那么多钱么?孟子曾经告诉过我们: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三鹿奶粉、各地不断的儿童血铅案例已经用血的事实不断地印证着这句话,而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多少这样的例子来唤醒大家:如果仅为了钱而忘记了道德,昧了良知,我们的社会将走向何方?
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会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资治通鉴》等等,这些经典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我们该怎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交给,如果不能完成五千年里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何以有颜面自称为中国人?
曾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国家破亡而文化存在的民族,一定可以恢复国家(比如以色列),但一个文化破亡了的民族,无一例外地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比如古巴比伦等。而正是由于这些精髓的传统文化丢失,我们的社会才变得越来越千奇百怪。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后面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回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
究竟是这个社会在疯狂地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还是我是一个疯子在危言耸听?
3. 为中华之崛起做教育
考虑到如此的地步,我对于自己做实业的想法又发生了深深的怀疑,我对于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深地担忧。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写下《少年中国说》,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更加严重。只有从教育上去入手,培养优秀和有良知的公民及社会领袖,我们才有希望去改变我们社会中丑恶的一面,才能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会健康、幸福地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才能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因此我决定走进大山,去一个小小的私立学校做一名普通老师,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武修身,传播智慧。为我热爱的这个国家,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自己,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唯有文化方能立国,唯有真正的教育才能树人!唯有智慧方能让一个人拥有真正的幸福,让一个社会真正的和谐,让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
注:由于体制内教育的失败,我不可能加入任何一所官办的应试学校来实现自己做真正教育的理想,而选择了在大山里的这所私立精英学堂(别误会,不是农村支教,那样我再努力也只是为体制培养几个低级打工仔),不提学堂名字的原因,是因为避免有人说我是商业炒作(毕竟是私立的),玷污了这个神圣的教育理想。同时,这所学堂目前因为超前的教育理念,虽然规模不大,但影响力已波及全国,她必将成为中国未来先进教育的一个范例,因此我也不想借名生辉,借学堂出名。我更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自己踏实的努力来让学堂因我而更荣耀而非相反。希望大家理解。
另外,我开始新的工作才两个月。在这里,我第一次尝到了“挫折”的感觉,相对于我一贯的“顺风顺水”,我在这里明显感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和思想的浅薄。相比一起工作的,跟我同年毕业的同事和朋友,我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差异,我需要有更多的努力来提高和完善自己。但是,这反而让我更加高兴,更加认定了自己选择的正确: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不断提高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让我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教育强国之梦----去不断提高自己和需要我帮助提高的人。
写这篇文章目的有两个:
1. 能够唤醒大学里沉睡的一部分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自助者天助之。
2. 引起更多的人对于教育的关注和反思,因为这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
我们不能因为老师、大学和社会对我们不负责任就放任自流,相反正因为学校和社会没有为我们负责,我们更要加倍地为自己负责,更要认真地思考和选择自己人生。如若能达到此两者,足矣,谢谢各位。
委派出国前夕,我辞去了这份“钱途远大的工作”
-----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作者:李元锋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
三年以前,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开始认真地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我的未来。试图找到对周围一切我无法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次的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原来一直抱有的,通过“从政”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中国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站到中国经济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作真实的努力和贡献。因为我不想用镀金的“文凭”和“文化”来糊弄我自己,也糊弄其他人。
今天,在毕业工作一年多后,在我的工作和能力已经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肯定,马上就要派我出国任职的时候,我却辞职了。我不想违心地接受这个光荣,我决心到远在大山中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国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学堂,试图通过投身中国最缺乏,最需要的教育,来实现我人生最大的价值:为我热爱的中国,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我自己,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在无望的等待中浪费掉自己的生命。
因为,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我缺的也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我也一样!
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鬼迷心窍阿了。放弃了中国人从小就灌输的,从小就追求的“最正宗”、“最正确”、“最理所当然”的道路的确令人不解。我也在认真地思考我这样做的理由。在这里,把自己对家人和朋友质疑的回答写出来。你们也可以自己评析: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一、我的梦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每个人在成长的岁月里都会在心中有个榜样,特别是对一个男孩子来说,在内心总是对那些历史上的英雄颇有好感,我自己也不例外。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一套十本的《周恩来传》对我影响至深,从周恩来总理儿时求学到参加革命,从领导抗日、解放战争到后来纵横外交、文革风云,我把里面一个个的故事翻阅过很多次,品味一代伟人为人处事的风范。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打心眼里佩服这个为中国人民奉献了一生的好总理,我想,我也要做这样的一个好人,如果有可能,我也想去做一名像他一样的总理。
这个朦胧的梦想伴随着我的整个中学时代,给予过我一种精神的感召,特别是周总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很多次让我内心澎湃。我憧憬着自己的梦想,父母、老师告诉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好好读书、考进大学,因为在大学里就可以学习更多人生的智慧,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我在书中看别人对于大学的描写,听父亲对于自己当年因为成分问题而没有机会走进大学的遗憾和他内心由衷的向往,这是父辈对我最大的希冀。
我一直感到幸运的是:自己一直非常喜欢读书,所以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一帆风顺。高中毕业,我幸运地走进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带着父辈对于自己的期望,也带着自己心中那个朦胧的“要做总理”的伟大梦想,我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爸爸在开学时给我的第一封信上写道:“你已经完成了我们家三代想上大学而不能的梦想,在大学的校园里,将会有更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同时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孟子曰:夫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你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发奋努力,好好读书。”我的内心感动于父亲的良苦用心,在书桌前的墙上,我郑重地贴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字幅,以勉励自己珍惜大学时光,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不辜负自己的理想。
走在武大美丽的校园里,路过那古朴典雅的民国建筑,我可以感受到这所百年名校里深厚的人文和历史底蕴,一种说不出的涌在心里的感觉。我想这么美丽的大学里,应该会有知识渊博的教授和意气奋发的青年学子,思想碰撞,砥砺智慧,探讨人生理想,我一定会度过充实而难忘的大学岁月,我也真正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我的人生就要大展宏图。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从大一开始我就对这所美丽的大学有了很多的困惑。
二、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
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 生 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
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
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
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
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
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其次是榜样的困惑。在我大一刚开始的时候,班级组织邀请了高年级的优秀学长来给我们介绍他们优秀的经验,这些优秀学长都是甲等奖学金的获得者,都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佼佼者。但是他们每个人讲的重点,都是怎样考好试,怎样通过英语四、六级,怎样为计算机过级做准备,要多参加社团活动,而这一切都可以为得奖学金铺垫,为以后的保研和就业增加砝码。大家一致地看法是:拿奖学金是大学学习最好的表现,而最终能够保研、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是最好的结果。当时的自己,也天真的以为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于是我在专业学习上刻苦努力。然而在这样的学习之余,我的内心越来越空虚,我不确定自己要走这个专业的方向,我不确定我的方向是什么,保研、找到好工作的确是不错的结果,可是为了追求什么去读研、工作?这些优秀的学长怎么都没有提过自己的理想呢?
种种的困惑以及缺乏指引,在初到大学的第一个冬天,我的内心和武汉的天气一样寒冷。原本开朗积极的自己,竟然也碰到了郁闷这个词。我在每天写高数作业的时候痛苦异常,我问我自己是不是考虑要换个专业?难道我到了大学里就是这样在解题?(后来才知道,其实当时的自己是过于认真,现在大学里的学生对于平时习题都是抄抄而已,到了学期末的时候拼命准备一段时间,然后看看上届的试卷就考过,我自己身边就有同学这么干,但自己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还是老老实实地在平时下工夫)。我内心的声音在告诉自己这个专业的方向不适合自己,我想过是否根据自己的理想和兴趣转一个专业。
思想挣扎的痛苦,会逼迫一个人去寻找出路。我开始尝试了解自己的兴趣,不再局限于专业的学习。我在新闻部带着相机在武大各个角落跑着;我开始去听更多的人文类讲座,满足内心追逐的疑问。像我在中小学读书那样,去读更多与专业毫不相干的书籍,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我的思维开始跳出专业的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我的内心在那个时候流淌出这样的文字:
现在,武大百年的文化底蕴让我开始懂得大学该如何度过,当我坐在教三001听着李敬一老师眉飞色舞的激情演绎时,当我听着李工真老师精辟又不偏激的批判时,当我与台下许多同学一起开怀大笑,一起深思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我坐在大学里,我才真正的懂得了梅贻琦老先生的那句话:大学者,非有大楼而谓大,因有大师而谓大矣。
就这样,我不断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大学,大一下的时候,一门《武大校史》的选修课和华科姚国华老师的《大学重建》【文化立国】两本书,让我找到了期望中的大学和期待中的答案。
《武大校史》里讲到了武大的过去,我才明白原来这里曾经有很多睿智的大师和追求智慧的学子;我才明白八十年代的这里,有一位叫做刘道玉的老校长引领了高校的改革,曾经的武大有诸多学者和青年的学子在这片山水上朝气蓬勃;我才明白原来曾经的大学就是我期望的那样,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消逝了的历史。
《大学重建》让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我听到了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也似乎抓住了一些东西,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彷徨,方向不明确,理想似乎越发遥远,而不知如何下手。同时,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缺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的老师讲完课就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我不得而知,而我自己也在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道路上,碰到了更多的困惑。
三、为什么要辞去团委副书记?
大一时我参加学生会新闻部,然后做部长,和一群志气相投的朋友激扬文字,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在大二下的时候,成功竞选为分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主 席团成员。然而在半年后,我就毅然辞去了这个光鲜的职务,你可能会很惊讶,我不是有“总理的梦想”么?为什么要辞去呢?这可是走上“官员之路”的正途呀?
在我最开始做学生会一个小小的部委时候,我只是抱着开阔眼界、锻炼自己的想法。到了后来做部长,在我的本职工作之外,我开始思考我做的事情作用在那里?到底能够做那些有价值的事情去服务同学?大学里的学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引导帮助,就像我自己内心就有很多的困惑需要解答,学生会做得这么多活动能够解决了么?没有。
从我进学生会开始,我就抱着相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跑着,班团会、运动会、文艺比赛等等,在开始我很兴奋,因为生活很充实,活动的确还比较丰富多彩。但是慢慢的,我的内心开始不明白,我发现这些活动组织了、举办了、精彩了、笑过了,却没有更多的智慧启迪,似乎只是一个“政绩”的记录。那些游戏的大学生继续游戏,我内心对于理想的迷惘更没有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解答。于是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很多精力组织这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而不去关注学生真正的问题、做学生和大学里真正应该做的工作?
那个时候我还是学生会的新闻部部长,在面临换届的时候我想过退出,我的内心已经隐约地告诉我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但内心那个朦胧的梦想让我思考:如果我的“地位”更高一些,“权力”更大一些,如果自己可以领导团委和学生会,是不是就可以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以明确自己的方向。有很多的学生干部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的。于是我开始努力“提升自己”:凭借自己比较不错的实力和老师的信赖,我成功地竞选为学院的分团委副书记,这可能是学生中地位最高的“官”了。我的内心鼓足了干劲,我要做出一些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事情。
可是当真正到了这个位置时候,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天真: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是我们能够“安排”的,我们只是按照“上面老师”布置的既定程式和内容去走,想要改变其形式上的作用几乎不可能;学院的老师有自己的安排,校团委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要达到一个目的:活动要精彩,形式要多样!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思考这样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意义在那里。我发现自己更加没有个人的“自主权”,必须要面对更多的无聊会议,要去组织很多无意义的活动,这些会议、这些活动大多数对于服务学生或者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更没有办法去解决我所碰到的诸如沉迷网络游戏、缺乏精神风貌的现状,我甚至还失去了思考和学习提高的时间和空间。
我的内心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什么不在他们沉迷网络与游戏时加以规劝和引导,甚至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难道非得等到他们挂课后给予处分、开除学籍么?
更有甚者,与其他学院的一些学生干部打交道后,我发现大学学生会里面的学生干部,有不少本人就是“游戏大学”的优等生,但是他们却因为和辅导员老师关系不错而成为学生干部,来帮助老师“管理学生”。这样的学生干部能够引领学生走向哪里?同时,这些人似乎非常自信自己是一个“精英团体”,个个都感觉良好。学生干部中开始有很多的饭局来“拉进”彼此的关系,喝酒甚至吸烟,所谓的“烟搭桥,酒开路”这样的话,我第一次就是从学生会主 席的口里听到的,我很困惑,这是在读大学的有志青年学子么?这就是要引领国家未来的“精英集团”嘛?我们国家就缺这样的“人才”吗?
当面对着这样的现状的时候,我的内心开始痛苦:我可以选择若无其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下去,反正都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熬一两年就会有各种优秀的荣誉、保研的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但是,我也开始明白了,无论我将来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我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是一个人在与一个庞大的,堕落的,只关心物质利益和为自己捞好处的集团体系作对。我如果想当上“总理”或者其他能够有决策权的位置,就必须跟他们一样混下去,否则早早就会被这个体制踢开。但我真的希望这样么?如果我把宝贵的时间都花在了一些根本不能起到实际作用的事情上,来收获一些所谓的荣誉和好处,我内心的困惑将怎么办?我之后的道路该怎样继续?难道这就是我的理想?
在经历了深入的思考后,任职半年我就毅然申请辞去这一职务。当时学院的老师很惊讶我的举动,在明确我执意要辞后,非常好心地建议我可以挂名不做事,这样在大四时候就可以获得保研的机会。我不愿意占这个便宜,告诉老师,既然要走就走个彻底,不需要挂名,我的内心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于是,我很高心地脱离了很多无聊的“学生工作”,回到了没有会议,没有那么多我看不懂活动的自由日子。自己读书、听讲座、听武大的“周末艺苑”,让自己的内心自由自在地成长。我努力去重新定位自己的理想,因为我发现从政似乎不适合自己。剩下来的选择还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家都很热衷的,也是很传统的“实业救国”之路,我可以去帮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也帮助自己成为一个“经济英雄”,做“李百万”
另外一条就是冷板凳的“学术之路”:考研,攻博,成为一个学者。我很敬佩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当年作为热血青年,做为一个台湾军官,由于反对蒋家王朝的政治腐 败,他“叛逃”到大陆。他当然可以享受“义士”级的待遇,在我国的“党政军”系统里快速地升职。但是,他当时叛逃台湾,绝对不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心中的热血理想。我想他后来离开政治圈子,走上学者之路,是不是跟我一样,发现在中国“从政”不能解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只好去研究学问,去当学者。否则如果他叛逃的目的,仅仅是想当一个学者的话,当时的台湾条件更好,所以一定有他的难言之隐。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学界最好的学者之一,还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到底那条路更有意义和价值呢?我努力去大量阅读,努力去思考,去发现各种线索和事实来帮助我决定,去解决我内心所有的困惑。
四、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我真的能够专专心心去做一个学者吗?像林毅夫那样?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我对于大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曾经安静和充满追求智慧风气的象牙塔越来越千奇百怪。
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
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师。因为“理想型”的老师注定要被现实“淘汰”。别的学校不了解,但是全国有名的易中天,在武大的时候却因为个性独特,不愿流俗而被排挤,出走厦门大学。后来是学生们敬仰的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哲学教授赵林也要离开武大,引起学生轰动。后来据说校长看民意沸腾,才执意挽留赵林老师,勉强留了下来。但是根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我最近又听说专注学问的知名哲学教授邓晓芒要去华工。一个文科教授,却要离开以文科著名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宁愿去一所工科大学任职,武大到底怎么了?珞珈山还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吗?四大名嘴的尚重生教授也说:当年与他一起留校任教的早期很多有才华的老师,都离开武汉大学了。而且很多离开了大学,离开了学界。
难道在中国,学者之路也同“从政”之路一样,是一条不可行的“梦幻之路”?中国之大,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我很不安地探讨自己从事“学问之路”的可能性。
越来越多地发现:所谓的“名牌大学”里,真正的学问根本没有地位。
首先是学生不关心学问。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带着家人的期望和心中的憧憬走进大学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中只关注考分,带来了很多人缺乏自我管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加之对于专业的缺乏了解,更缺乏老师对于人生方向的指引,使得大学校园里的很多人迷惘,在不知所措和内心空虚无聊中,选择了游戏大学,而所谓“正确”的榜样导向,也使得很多人努力学习的目标根本不是学问和真理,而是“贴金贴标签”,为一个又一个的证书、奖学金和硕士、博士的学位而奔波努力。以为这些光环能够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创造价值,能够给自己带来一种安全的保证,却忘却了真正去思考定位人生的方向、了解社会,忽略了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大量阅读,如此没有夯实长远的发展基础,所有的证书和学历都只是一个虚名。
因此,大学里缺乏真正去追求智慧,追求理想的大学生,他们很多人要么选择了游戏大学,要么就是急功近利仅仅为一份谋生的工作而奔波,大学变成了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而且很多人在这里还根本学不到任何技能,却养了一身坏毛病。余敏洪先生曾在一个演讲里说:很多年前大学里谈论最多的是理想与人生,而现在却是工作和赚钱。其实这两者共同的方向,都是为了追求物质财富,然而缺乏理想的支持与人生的定位,而仅仅为了追求金钱的创业和工作究竟能走多远?现在的大学生,会成为将来的俞敏洪吗?
第二是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这样的大学里,缺乏真正传业授道解惑的老师。因为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们“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个教育官僚体制。连知名的教授如赵林,邓晓芒都不得不屈服于“体制”,连四大名嘴尚重生都不断地抱怨无法发挥所长,我一个小小的后生,真的能在“学问”的路上实现理想吗?很多博士生导师会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自己忙项目,当老板,追逐金钱和权力地位,这与“官场”和“商场”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的不同,就是这里更虚伪,贴了一张“教育”的皮,所以更害人。
第三是大学的领导不关心学问。他们不关心教师,仅仅是把教师当做打工仔。他们也不关心学生,不理会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很多管学生的“大学领导”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一副“官员”的样子。他们也不关心自己的毕业生到底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不关心学科的设计是不是符合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他们只关心“如何保住位置”,“如何捞取好处”,如何“买卖文凭”,如何与社会上的官员们“交易”。学校的老师告诉我:武汉大学授予了很多官员“特聘教授”的头衔拉拢他们,还送出大量的“博士学位”给各级官员,仅仅因为他们是有实权的“官员”,学校愿意“证明”他们“很有学问”,让他们捞一笔“学问资本”。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大家都知道前几个月武汉大学的两个校领导被抓,其中一个还是享有“国家荣誉”的获奖“杰出领导”,这暴露了大学一系列问题的冰山一角,据说出事以后,很多有实权的“大学领导”们都惶惶不安,生怕有一天查到自己头上来。我相信这不是武汉大学一家的事情,可能其他大学更腐 败。可是,我关心的是: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大学,难道真的有“大学精神”吗?真的是一个我要做学问的地方吗?
五:放弃读研,去做一些真实一点,有实际价值一点的事情!
大三的时候我面临人生的选择,读研还是工作?我开始认真的观察与思考,大学都已经这样了,读研究竟会给我的人生带来什么呢?在了解到一些读研的师兄师姐的情况后。我毅然放弃了读研的想法,这也是我为什么能够放弃做团委副书记会给自己带来保研的机会。
大家一直都以为文凭越高就代表文化层次越高,能力越强,但是真的么?大学里的确有真正做学术的研究生和导师,我也深深地佩服这些在浮躁的气息中坚守内心的学者们。但是我觉得这个比例在目前的大学校园里很少很少,我在大学里了解到,很多研究生的生活是这样过的:
读研第一年,给导师在外出差跑项目,第二年来找工作,拿个研究生文凭,我们可以称之为出差型研究生。
读研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导师翻译国外的英文文献,每天从事翻译工作,我们称之为翻译型研究生。
读研期间给导师的项目打工,美其名曰项目锻炼,可是有多少导师的项目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的?都是导师拿到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研究生老师摇身一变成为老板的原因。我们可以称这类研究生为打工型研究生,如果还要具体些,那就是廉价打工型。
读研期间只为发表论文(文科学生中这种例子似乎更多些),明白目前潜规则的人都明白,如今只要你给什么核心刊物交上多少钱,他就给你发表文章。我看到有一家专门做媒体调查的机构,调查这个“市场”的结果,发现规模已经超过每年十亿元。有了这些paper,你就会有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好处,这种风气已经蔓延到了本科生的奖学金评比,很多人花上几千块钱甚至上万去发表论文,为什么?因为可以带来荣誉,因为可以为保研加分!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研究生成为码字型研究生,他们所做的工作不过就是剪刀加浆糊,再浪费一堆白纸!
我听过很多研究生抱怨:导师根本就不关心他们的发展前途,只是为了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忙于赚钱;
我也听说过很多研究生为了导师分配的任务紧急而整天烦躁,在迫不得已中妥协;
我也见过在实验室聊天、打游戏的研究生,在毕业时找工作看公司需要什么专业方向就把自己专业改成什么那个方向的研究生。
我见过整天从事码字工作,制造垃圾论文的研究生;
我还见过有极少数的研究生敢于冲破这种体制的束缚,在读研期间离开校园到一些公司实习,导师却因此扣掉了他们的奖学金和读研补助金。
清华大学的王垠在退学申请中曾经如此写道:怪不得有的院士想尽办法也要多收学生,宁愿自己帮学生出学费也要他进来,因为学生就是财源。paper可以带来基金,可以在美国买小车洋房,没有基金就让学生干活吧。一个月几百块钱吊着一条命在那里为你拼命,谁叫他们想要那个博士学位呢!学生毕业出国了,对他好一点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关系网,互相引用paper,互相夸奖。只要你说得到“国外专家”的肯定,别人还能说你什么?
可是读研应该是这样么?当导师为了项目、课题和金钱在忙碌的时候,他还有时间来传业授道解惑么?当研究生都在为导师忙碌打工的时候,他们以后的前途、人生谁来负责?
而且,两年的研究生,第一年学“基础课”,第二年“找工作”,这样的研究生到底研究个啥?研究生年复一年的大量扩招,真的是想“提高学术水平”还是提高借名“经济效益”?
这样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只是在培养一个又一个的打工仔,而不是会独立思考的创造型人才!他们有些人出来后可能会有一份薪水还不错的工作,但是他们会有一份幸福的生活么?我很怀疑。其实很多单位里根本就不欢迎研究生,研究生找工作,不见得比本科生更容易。
认识到这样的读研现状之后,我想自己没有必要再去自欺欺人混个研究生的文凭。文凭可能会给我贴上一个光鲜的称号,但是这个光鲜的称号有一点实际作用么?会对我的能力锻炼、人生发展有实际的意义么?对于我追求人生的幸福有意义么?没有!
无独有偶,同寝室的另外两个好友也放弃了保研的机会,选择直接工作。因为我们共同的看法是:我们不能糊弄自己的人生!与其在宝贵的青年时代为自己“贴金”换取一个华而不实的研究生外衣,不如走进企业经受锻炼更让自己的内心踏实!与其在迫不得已中向导师和制度屈服,不如自主选择人生、培养自我!与其花了很多时间创造一些无用的论文,不如去为家庭和社会创造一点真正的价值!
就这样,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一个网络通讯企业,从事营销工作。我梦想着能够积累从事实业的经验,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既然我不能从政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不能去做学问探索真理和智慧,那就走一条“实业救国”的道路吧。
六、我为什么放弃从事实业的梦想?我为什么要选择做教育?
从去年六月毕业到今所年九月,我从公司的内销办事处调回外销工作,工作的表现取得了同事和老板的一致认可,在十月即将远赴海外,负责公司市场最大的一个国家。然而在此时,我经过毕业一年多,对于自己人生的再一步思考和对社会的认识,毅然放弃了这个“钱途远大”的机会,决心到一个山村中很小的私立学堂从事教育工作。同事说我被洗脑了,老板执意挽留,要我慎重考虑自己的事业前途,朋友担心是我一时心血来潮,家人说你怎么能从一个工资高的地方跳槽去一个工资低的学堂教书,变傻了?是我鬼迷心窍了?还是究竟另有原因?
1. 我缺钱么?我们的社会缺钱么?我的人生需要去做一件没人需要的事情吗?
现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家都在努力创造着物质的财富,每一个城市里可以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每个人都在辛苦的追逐着。特别是我在深圳工作,这个节奏很快的城市就是金钱驱动的城市。每一次,我坐公交车的时候,我都会留意下那些等车的和街上走过的人们,很多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疲惫。大家都在追求金钱以为会带来幸福,可是为什么都这么不快乐?
望着车外的人们,我就问我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跟他们一样? 我问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是,我想幸福于我而言,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开心有价值的工作并能保障物质生活,一个和睦的家庭。并能把这个幸福的圈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推广,那么我实业的梦想能够带给自己幸福和更多的人幸福么?
再看看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已经诞生了很多的企业,华为、联想、等等,人们已经创造积累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优越。而我们却越来越齐心协力地追求金钱,我们创造了很高的GDP,但同时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大都市白领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每况日下,都市女性白领越来越多的人不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市人在物质富足的表象里精神匮乏,借以酒吧、网络游戏、聚餐等打发时间,青少年儿童以及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升高,流行文化越来越庸俗甚至恶俗化,以及我在大学所碰到的种种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靠追求金钱可以么?
而这些问题却很实在地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幸福。但这一切,靠钱都不能解决,是要靠文化,靠智慧。如果金钱可以解决,那我们可以用钱买来生理和心理健康,可以买来家庭的幸福和谐,可以买来优秀的文化,我当然应该多赚钱。可惜这一切都买不来。
2. 为什么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
靠文化,靠智慧,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
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教学生不断地考试,关注考分,然而,做了那么多的试卷,考了那么多的试,拿了学士、硕士、博士文凭就能解决人生和幸福的问题吗?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面貌,有多少人不过是在混一张文凭而已,还自欺欺人地以为:这张文凭会给自己带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和钱途,可能么?
那么多经过高考的学生,走进大学为什么就失去了青年人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活力?为什么他们沉迷网络游戏、在无聊中打发着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找不到工作呆在家里成为“啃老一族?”还有工作之后很多成为“月光一族”?
我们最终都要走上社会,我们最终都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和生存,我们最终都要为人父母,我们最终都要赡养自己的父母,真正关乎我们人生幸福的问题,诸如怎样去强身健体,怎样去规划人生方向,怎样去处理婚姻问题,怎样去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有去关注或者启发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吗?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学校里培养一群考试的机器,然后出来成为一个工作的机器?老了成为一个等死的废物吗?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问一问亲爱的朋友们,在中国目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里,有这样的教育么?没有,中国太缺乏真正的教育、缺乏真正的大学了!
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博导?我们可以看到为各种利益集团说话的所谓“专家”,可以看到为了金钱奔波在官场和商场的教授和博导。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都在一味地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标,从让我们痛恨的房地产商到现在的医院,从老师到卖奶粉的,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一味地拜金。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我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清洁工人的工资可以达到年薪五六万,但是他们的房子只需要三十万左右的美金?而我们国内的老百姓却需要耗费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积蓄去买一套房子,就因为一些人昧着良心攫取高额利润,而让多少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这个严峻的人生大事,房子真的值那么多钱么?孟子曾经告诉过我们: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三鹿奶粉、各地不断的儿童血铅案例已经用血的事实不断地印证着这句话,而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多少这样的例子来唤醒大家:如果仅为了钱而忘记了道德,昧了良知,我们的社会将走向何方?
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会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资治通鉴》等等,这些经典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我们该怎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交给,如果不能完成五千年里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何以有颜面自称为中国人?
曾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国家破亡而文化存在的民族,一定可以恢复国家(比如以色列),但一个文化破亡了的民族,无一例外地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比如古巴比伦等。而正是由于这些精髓的传统文化丢失,我们的社会才变得越来越千奇百怪。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后面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回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
究竟是这个社会在疯狂地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还是我是一个疯子在危言耸听?
3. 为中华之崛起做教育
考虑到如此的地步,我对于自己做实业的想法又发生了深深的怀疑,我对于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深地担忧。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写下《少年中国说》,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更加严重。只有从教育上去入手,培养优秀和有良知的公民及社会领袖,我们才有希望去改变我们社会中丑恶的一面,才能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会健康、幸福地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才能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因此我决定走进大山,去一个小小的私立学校做一名普通老师,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武修身,传播智慧。为我热爱的这个国家,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自己,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唯有文化方能立国,唯有真正的教育才能树人!唯有智慧方能让一个人拥有真正的幸福,让一个社会真正的和谐,让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
注:由于体制内教育的失败,我不可能加入任何一所官办的应试学校来实现自己做真正教育的理想,而选择了在大山里的这所私立精英学堂(别误会,不是农村支教,那样我再努力也只是为体制培养几个低级打工仔),不提学堂名字的原因,是因为避免有人说我是商业炒作(毕竟是私立的),玷污了这个神圣的教育理想。同时,这所学堂目前因为超前的教育理念,虽然规模不大,但影响力已波及全国,她必将成为中国未来先进教育的一个范例,因此我也不想借名生辉,借学堂出名。我更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自己踏实的努力来让学堂因我而更荣耀而非相反。希望大家理解。
另外,我开始新的工作才两个月。在这里,我第一次尝到了“挫折”的感觉,相对于我一贯的“顺风顺水”,我在这里明显感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和思想的浅薄。相比一起工作的,跟我同年毕业的同事和朋友,我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差异,我需要有更多的努力来提高和完善自己。但是,这反而让我更加高兴,更加认定了自己选择的正确: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不断提高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让我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教育强国之梦----去不断提高自己和需要我帮助提高的人。
写这篇文章目的有两个:
1. 能够唤醒大学里沉睡的一部分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自助者天助之。
2. 引起更多的人对于教育的关注和反思,因为这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
我们不能因为老师、大学和社会对我们不负责任就放任自流,相反正因为学校和社会没有为我们负责,我们更要加倍地为自己负责,更要认真地思考和选择自己人生。如若能达到此两者,足矣,谢谢各位。
发表评论
-
Web工程师的工具箱
2013-01-01 20:56 0<p>本文出自Ivan Zuzak ... -
在invoke一个参数为int类型的方法时发生的故障
2011-05-27 21:59 1857日期: 2011.5.27 平台: windows,ecl ... -
hirdb客户端
2011-01-13 22:04 1733查找到一款支持hirdb的客户端 http://www.ne. ... -
续进阶的学习自律-转帖
2011-01-02 21:32 0继续进阶的学习自律 老手,总会去到类似瓶颈的地方,每天 ... -
J2EE的境界
2010-09-18 00:21 786以下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J2EE两年: ... -
技术重要吗?
2010-09-01 23:14 912技术重要吗?是不是最重要?到底什么最重要?当然没有固定的答案。 ... -
互联网创业十步
2010-09-01 23:05 725很多创业者认为把创意变成一个产品或服务非常困难,并且需要大量资 ...
相关推荐
### 一名大学毕业生的深刻反思 #### 大学教育现状的深度剖析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大学教育质量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一篇题为“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该...
1. 毕业生基本情况: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共有6657名毕业生,其中本科生占37.34%,硕士生占52.67%,博士生占9.99%。本科生中非公费师范生和公费师范生的比例分别为82.14%和17.86%。截至2019年10月底,总体就业率为97....
【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是每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它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成长进行全面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回顾自己的经历,评估个人能力,反思自身不足,展望未来...
【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800字2020精选】主要体现了毕业生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涯时,对自己四年学习、生活、思想和个人成长的全面总结与反思。以下是对这个主题的详细解析: 一、个人思想转变 经过大学四年的磨炼,毕业生...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登记表》是每位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必须填写的重要文件,它记录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全过程,为学校、用人单位和个人档案提供重要参考。以下是该表格涉及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1. *...
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实习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重要环节。在这个案例中,实习的主角是一名教师,这不仅是对专业技能的考验,也是对个人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实习地点是在一所中学,尽管最初可能...
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不仅是对过去学习生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职业道路的规划和自我提升的基础。以下是对这位2020年大学毕业生的详细鉴定: 在学习方面,该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尤其专注于他的专业...
【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大学生活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旅程,对于每个毕业生来说,这既是个人学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个人品质和社会技能提升的关键阶段。在这篇自我鉴定中,作者回顾了自己在思想、学习、...
这些自我鉴定表明,护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还发展了全面的个人品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了准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将有助于他们在医疗行业中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
首先,标题为“大学生毕业自我鉴定2000字”,它传达了文章的核心内容——一名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这种自我鉴定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记录,也是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参考。 在...
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实习是连接校园与职场的重要桥梁,它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平台。在800字的实习自我鉴定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 1. 实习的意义:实习不仅是一个锻炼机会,更是大学...
【大学生毕业生自我鉴定2021】的文档主要包含了毕业生对自己大学四年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反思与总结。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详细解读: 1. **思想层面**:作者提到在大学期间,他的思想觉悟有了显著提升,尤其在成为...
【大学毕业生实习总结范文】 实习,对于每个大学毕业生来说,都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一步,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体验。通过实习,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专业领域的实际运作,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
【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是毕业生对自己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工作、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的文档。以下是基于给定内容的详细知识点解析: 1. **思想成长**:毕业生通过参与各类活动和学习,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
【大学毕业生人事部门实习周记】是对一名大学毕业生在人事部门实习经历的记录,通过每周的观察和体验,实习生逐步了解并掌握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工作。以下是实习周记中体现出的相关知识点: 1. **人力资源基础...
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我在实习期间深刻体验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这三个月的教育实习,不仅让我初尝了教育工作的酸甜苦辣,也让我认识到成为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与挑战。 实习期间,我首次站在了讲台上,面对...
【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大学生活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它为我们提供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过渡,也是我们构建专业知识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以下是对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的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总结: 1. **自我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