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跑步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这么个话题,赶紧记录下,以后就想不起来了。
想到这个话题后,先是问了自己两个问题:
1.人是什么?
2.人的本性是什么?
人是什么?
人是动物,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高级的动物。
过去的大自然中,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其天敌,偶有几个处于食物琏顶层的也是因为自身素质特别优秀,一般动物无法对其造成影响,而人的各个方面都算不上出色,甚至非常一般。
但是人却在动物界中脱颖而出了,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人进化了,尤其是大脑。
人学会了使用工具,人开始学会了抽象思维,人开始靠头脑去获取食物,而不再是仅仅依靠本能。
有点跑题了,这里主要是想说明,人就是动物的一种,在最初跟一般的动物是没有区别的。
人的本性是什么?
百度了“本性”,解释如下:
本性是动物和人或一切生物遗传所既有的特性。一出生就具备的,是先天性的。(如:饿了就要吃东西,想生存得更好,爱护幼代等)后天形成的都不叫本性。
如果说本性是生物遗传带有的特性的话,那么思考与使用工具等等这些高级技能是不会遗传下来,因为如果真的能通过遗传的话,人就不会需要从小被教育了,他出生后就该会了。所以教育目的就是让一代代的人去传承这些人类的伟大成果,不能被遗忘了呀
那么遗传下来的都是究竟是哪些呢?是求生与繁衍。(是动物都有的)
人一生下来就知道求生哟,为什么呢?因为人出生后,营养的供给被切断了(断脐带),不久就会感觉到饿,饿了后人的第一反映就是哭,哭的目的就是引起母亲的注意,让她来哺育你。这就是真正的在求生存。
人在求生的过程中,另一种天性也随之带来,那就是利己。利己是求生的表现形式之一。
利己的范围非常宽泛,自私也算利己的一种。
有这么一种说法,解释为什么人所做的所有事情,所有行为都是利己的,是要满足自己利益的:
当一个人作利己的事情时,比如给自己买辆车,那么他获得了利益,满足了自己。
当一个人作利他的事情事,比如给做义工,帮助他人,那么他获得“心理”利益,满足了自己。
所以,人不论做什么,最根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哪怕看上去是牺牲了某些利益,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获得了利益,或者说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大利益的一点点小投入。
继续说利己,一般来说,利己都是恶的,为什么呢?
这里首先要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资源是有限的”,这好像也是经济学原理与黑暗森林理论的基础前提。
当资源有限时,就会引发竞争,如果某一方要利己的话必然要损他,这就是恶的由来。
所以人性本恶。
接下来就是说说为什么要有法律与道德?这可是人类社会中才有的规则。
就是为了遏制人性中的恶。
突然想起有段时间看过的几部电影,很好的验证了上述观点。
九人密闭室,心慌方(异次元杀阵)1,2,还有几部,忘了名字了
总之这几部片子的主题就是,将不同的人,放到一个极端环境中,看他们的表现。
说说九人密闭室吧,九个不同职业的人,警察,牧师,芭蕾舞者,律师,小混混还是啥的,反正9个人,被绑架到了一间门窗全部封死,无法跟外界联络的大别墅里。绑架他们的人通过摄像头监控他们,并告诉他们只有相互残杀到只剩最后一个人时,门才会打开。。。。。
开始食物供给很充足(刚够9人),大家相安无事,但随后食物开始减少(符合上述“资源是有限的”的观点),人们开始焦虑了,开始考虑如何让自己生存下去(求生的本能,利己)。。。最后就逐步变成了一场人间惨剧。。。
可以说,在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道德与法律的束缚力就会逐渐失效,人性最根本的东西就会呈现出来。
————————————————————————————————————
未完,下次继续写...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本次辩论赛的主题是“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论。正方坚持人性本善,引用了哲学家康德、孟子以及佛家的观点来支持其立场。他们认为,人的善良本质是内在的,是人性的基础,而恶行是外部环境影响的结果。正方...
他们认为,因为存在恶行,所以人性本恶。然而,这忽略了人类社会中的大量善行。无数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例子证明了善的存在。如果每个人都被认为是恶的,那么道德教育和社会秩序将失去根基,人们无法相互信任,世界...
在历史长河中,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讨论从未停息,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本质的理解,对教育、法律、道德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人性本善一辩稿精选.doc》这份文件,以辩论的形式,围绕人性本善这一主题,展开...
在辩论赛正式开始之前,我必须向大家强调一点,这场辩论赛的目的不仅仅是辨明“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对错。我们更希望借由此辩论,激发每一位在场观众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推动大家在道德修养、行为选择与个体...
法家以性恶论为主,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管理行为;而儒家则持性善论,强调通过教育和教化来引导人们向善。此外,梁启超的尽性主义则强调个性发展,提倡尊重和发挥个人的特长。这些观点...
X理论认为人性本恶,员工懒惰且逃避责任,需要严格监督和控制;而Y理论则主张人性本善,员工具有创新能力和自我激励性,只需适当的环境和支持就能发挥出潜力。 结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如孔子的仁爱理念与荀子、...
荀子的人性论则与孟子相反,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的天性倾向于自私和贪婪。但荀子强调后天的教化作用,认为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可以使人由恶向善转变。在大学生的教育实践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视环境和制度的...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可以通过教育转化为善。 西方管理心理学家如麦格雷戈(D.McGregor)和埃德加·沙因(E.H.Schein)则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假设。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将员工视为经济人或自我实现人,前者认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来改造自我,而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通过内心的反思和诚心来实现道德成长。 3.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的"善假于物"观点,强调学习的本质是借助外部事物来扩展和提升自我,而非仅靠个人...
而选项C则被指出不正确,因为引用黄仁宇的话并不是为了证明孔子持“人性恶”的观点,而是为了说明孔子对人性恶有警惕。 从试卷内容来看,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九次月考的命题者试图培养学生对经典文本的深度...
他提出,如果人性本恶,那么社会秩序将无法维持,因为人们会不断追求私欲而忽视公共利益。然而,现实社会中,人们普遍具有合作和互助的行为,这表明人性并非恶。此外,孟子还将人性比作未开垦的田地,认为只要适当...
这种思想反映出荀子对于人性本质的悲观看法——人性本恶,必须依靠后天的学习和教化来矫正和完善。 与荀子的主张形成对照的是,孟子和子思则更加重视内心世界的自我反思和内在道德良知的发掘。孟子尤其强调“反身而...
在这个压缩包文件中,"人性的崩塌——对《蝇王》人性恶的分析.docx" 提供了对这部作品的深度解读。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蝇王》的基本情节。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一群英国儿童因战争流落到了一个无人岛上。在岛上...
例如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辩论中,正方用“正严法师救济安徽大水”来证明人性本善,反方则引用“千面迷魂大盗”的例子,展示人性中的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削弱对方的论点。 2. **名言对抗**: 当对方引用...
这种观点导致了一个理论困境:如果人性本恶,那么儒家强调的道德基础便失去了根基。荀子试图通过“圣人”来解决这个问题,认为圣人具有“化性起伪”的能力,能将善引入人的精神世界。然而,他未能解释为什么普通人不...
古代的儒家思想家们对人性有着各自的理解,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孔子认为人的天性相近,而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深远,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可以借助教育来改善。这些哲学思想虽然各有侧重,但也反映出了对人性复杂性的...
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本恶,人们生来自私贪婪,必须通过教化来改变。这与孟子的立场截然不同,孟子强调内在的善性,并非外在强加,而是自发生成。他相信,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和学习,可以不断提升内在的善性,实现...
例如,那些认为人性本恶的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可能更倾向于实施规范性的管理,而相信人性本善的文化则可能鼓励员工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 活动取向反映了企业对工作和休闲、目标和存在的态度。一些企业文化强调工作...
通过这篇教案,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荀子的生平与著作,还能学习到他关于人性本恶和后天教化至上的哲学观点,以及文言文基础知识和排比手法的运用。 一、荀子的哲学思想核心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与孟子的性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