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ux1689
  • 浏览: 10098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北京
文章分类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裂变——看得见的未来》:浅阅读时代的另一道风景

阅读更多
“冒死”荐书,一本尤其值得所有IT人士月的的一本书,希望管理员手下留情! 1. 《裂变》是思想者的盛宴 这本书应该在我们的书架上有一席之地,它在稍显浮躁的浅阅读时代,让热爱思考的人尽情享受深度阅读的乐趣。 现在,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裂变》将带我们挑战思考宽度与深度极限,尽管不一定书中的所有内容我们都感兴趣,但是它透过现象探究问题本源方法却能给我们足够的启迪。 2. 《裂变》是互联网领域的里程碑之作 如今互联网的书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丝毫不显夸张,但绝大多数都是滥竽充数,除了给出版者贡献品种数量外,为读者创造的价值却少之又少,偶尔有那么几本书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能够在一两个问题上进行分析,能作为茶余饭后或吹牛时的一种谈资,已算难能可贵,大多都只描述道因互联网而产生的种种现象,以及鼓励地分析这些现象可能在的意义。 《裂变》这本书则完全不一样,它不仅用108个人物描述了信息化以来带来的众多新现象,分析了可能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探究了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这些现象在未来会引发的系统性变革。从生物进化论、传播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和哲学的广泛跨度,全方位预测了互联网将给人类未来的文化、科技和经济带来的深刻变革,极富前瞻性和预见性。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促使这些变革产生的深层驱动力,发人深省。跨度之广、分析之深都不多见。 从来都没有有所谓的预言或所谓的未卜先知,那些能“预知未来”的人(比如诸葛亮)往往都是通过现有种种现象的本质去推究某件事情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只是一种有据可循的逻辑推断,也就是通过现在“看清”未来。《裂变》这本书也一样,它并不能具体告诉我们互联网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的未来,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类的文化、科技和经济将会如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变革。这种变革绝不是量的积累,而是质的变化,正如这本书中所说的:“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旧的规则将面临失效,新的秩序和规则和正在建立······”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很多时候表象已经足够复杂,探究这些表象背后的本质就更不容易,如果要在这本书中与作者完全产生共鸣,最好是平时对书中描述的种种现象有所关注和思考,也就是说最好是要对互联网比较熟悉并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的可能会非常期待,也有朋友可能会质疑:“这本书真的有那么好吗?”,真正能识得这本书价值的朋友都会毫不犹豫地给予肯定回答。这本书上市之前,包括业界大佬新浪网总编辑陈彤、互联网学术专家姜奇平、著名博客人keso在内的20多位互联网和媒体界的大佬亲自作序联袂推荐;这本书上市之后,在博客、微博、豆瓣、当当和卓越上有大量读者对这本书给予了至高的评价,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互联网行业的资深人士,而且每个人欣赏到的“风景”都不一样。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为了让还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朋友能切实感受到这本书的价值之所在,下面将从这三篇中随意选择一个观点进行简单的解读,希望能与所有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形成共鸣。 3. 《裂变》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未来学作品 认识《裂变》里程碑地位,我们应该知道如下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未来学之父托夫勒凭借《未来的冲击》一书开创了未来学的先河,让未来学从此进入美国文化领域,这本书从社会学的解读了人类的未来。20世纪90年代年,未来学巨擘尼葛洛·庞帝凭借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有巨大影响力的未来学巨著《数字化生存》再次掀起来了未来学热潮,这本书描绘出了人类在数字化时代生活的美好蓝图,从科技的解读了人类的未来。今天,资深的互联网战略顾问醒客的《裂变》将从社会、科技、经济的角度全面解读人类的未来,将在未来学领域再次竖起一块丰碑,它全方位预测了互联网将给人类未来的文化、科技和经济带来的深刻变革,极富前瞻性和预见性。 4. 分享观点(人文):基因的自私性是生物界进化的动力,意识的自私性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动力 1976年,英国牛津大学的公众理解科学教授、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出版了他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在这本受到无数赞誉和攻击的书中,作者将生物界进化的动力归功于基因的自私性,也就是说动物自私的本性推动了它本身不断地进化和向前发展,这一在1976年显得颇为激进的观点,现在已经逐渐成为进化生物学界的主流观点。 继“基因的自私性”之后,本书提出了“意识的自私性”这一划时代的概念。在基因自私性的支配之下,动物界的杀戮和乱性都是为了真多更多的生存资源,从而让自己的基因传播得更远(繁衍更多的后代);在意识自私性的支配下,我们痴迷于表达,我们渴望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更钟情能理解自己的人,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意识(其中包括各种对人类有益的文化知识)能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如果我们事先对基因的自私性有所了解,读到这里也能大概明白何为本书中提出的意识的自私性。正是因为意识是自私的,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才得以一代又一代地不断向下传承,不断地进化发展。 对于人类而言,其实意识的自私性与基因的自私性一样,都在我们诞生之初就存在了,不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才出现的,只是互联网的出现将它放得更大了。中国古代(北宋钟弱翁)有好为人师的典故,这是意识自私性的典型案例;在互联网时代,沟通变得越来越发达,人们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意识的方法和途径也越来越多,意识的自私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比较典型的就是微博控(热衷于在微薄上发言和获取信息的人)和刷屏控(不断刷新电脑屏幕查看留言的人)。如果你是狂热的微博控或刷屏控,想必你已经对这本书暗自称道了吧!本书不仅提出和证实了意识的自私性是确实存在的,而且还从沟通与传播的角度探讨了它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及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互联网的出现使沟通和表达变得异常便捷,而且会越来越便捷)下它对整个人类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5. 分享观点(科技):互联网正在重构工业社会以来奠定的时间与空间秩序 这个观点稍微深奥一点,如果要完全说明白,就要像这本书一样花一整章的篇幅来介绍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如果我们要在下班后去看一场电影,我们需要提前或准时下班,会担心路上是否堵车,会担心排队买票的人是不是会很多,而且还不知道自己能买到几点钟的票,因为按照传统的秩序,我们需要先赶到电影院,然后排队买票,最后等电影放映。互联网出现以后,我们可以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先在网上订好票,晚上下班后可以根据电影放映的时间准时赶到电影院,省去了排队买票和等候电影放映等不必要的环节。这是互联网使时间和空间解耦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时间和空间一旦解耦,将会对科技提出新的挑战,会对现有的很多流程体系产生冲击,正如本书所说的:“数百年来工业社会赖以存在的流程化体系将在互联网时代体现出瓦解之势。”其社会意义之深刻,恐怕我们现在谁都无法完全预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所带来的变化绝对是革命性的。
1
0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