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射影像(TrueOrtho)的生产和应用
李观石
(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系统开发部,南京210013)
摘要:真正射影像(TrueOrho)又叫全正射影像,是当前我国测绘领域内新近出现的一个测绘产品,本文介绍了真正射影像的基本概念、生产方式和基本应用,还介绍了目前最好的生产真正射的集群式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像素工厂,最后总结了真正射影像在当前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真正射;DSM;像素工厂
一、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滞后的管理规划与快速的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例如基础设施薄弱和城市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了参与经济全球化;沿海地区水资源、土地以及能源短缺,极大的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城市空间向外围的扩展规划不甚合理,造成了资源浪费的等等。遥感信息正是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重要信息源之一。
遥感影像以其信息量丰富、直观,获取速度快、现势性强、管理动态性强、经济实惠以及应用上的广泛性、内容上的详细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框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数字正摄影测量是从1997年才大规模开展的,历经将十余年的发展,在我国大部分发达城市都实现了正射影像覆盖,尤其在广东、江浙地区,以正射影像为主的数字摄影测量产品在各个相关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随着影像获取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各需求部门对影像的更高要求,越来越多的大比例尺正射影像进入了生产领域。但是大比例尺对航空摄影和内业生产都有很多新挑战。在城市区域,影像的拼接和接边区域地物的过渡实现起来十分困难,建筑物密集地区高大建筑物对地表信息造成了遮挡。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有关专家提出了真正射的概念,在国际上,真正射影像已经在很多范围得到了应用,并正在越来越多的被业内人士关注。
二、真正射影像和DSM的概念
数字真正射影像图(True Ortho; True Digital Ortho Map, TDOM)是基于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ap, DSM),利用数字微分纠正技术,改正原始影像的几何变形,TDOM是对整个分区进行影像重采样,采样后影像的质量主要取决于 DSM质量的好坏。只有高质量的DSM能够生成高质量的真正射影像。
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ap, DSM)是指包含了地表建筑物、桥梁和树木等高度信息的地面高程模型。和DEM相比,DSM进一步涵盖了除地面以外的其它地表信息的高程。而DEM只包含了地形的高程信息,并未包含其它地表地物的高程信息。在一些对建筑物密集,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DSM有广阔应用情景,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
三、真正射影像的生成方式和流程
从遥感影像的获取到真正射影像生成基本经历如下几个过程:
第一、遥感影像的获取。真正射影像对航空摄影前期飞行要求有别于传统的正射影像。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平地地区,飞行航带的的航向重叠和旁向重叠分别是 60%和25%左右,而真正射要求至少分别达到68%和75%左右,这样才能够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真正射影像。总的原则,就是保证航向和旁向的基高比参数值(B/H)小于0.3,减少因航摄角度偏大对DSM精度的影响。另外还要保证在航向和旁向分别至少要有3度重叠。符合这些条件的影像才能够生成高质量真正射影像。下表是不同相机重叠度要求:
第二、空三解算。空三解算通常采用光束法空中三角测量。国内传统的方式是外业布设具有一定密度的相控点,内业进行空三加密生成每张相片的六个内方位元素的方法。很多发达国家很多都采用惯性导航测量技术(IMU/DGPS)直接生成相片的六个内方位元素,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随着IMU/DGPS系统应用的日趋广泛,给内业处理包括真正射影像的处理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更高的效率。
第三、自动生成DSM。通过匹配立体相对上的同名像点,利用共线方程计算该点的高程。对于高重叠度的相对,按照摄影测量学相关原理,立体相对的基高比越大,像点的高程精度越高,反之,立体相对的基高比越小,像点的高程精度越低。在生成真正射影像的前期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中,我们通常要求基高比(B/H)小于0.3,相应的,生成点的高程精度也会降低。但是,高度重叠的影像同一地点拥有多个相对,利用多目视觉的原理,通过生成的多个相对生成的高程值,得到最后的高程。
第四、手动编辑DSM。计算机完成了大部分的计算任务,但是在个别区域,DSM需要人工干预,进行DSM的编辑。最终DSM精度要满足相关规定要求。图1是一个DSM的渲染图。从图2到图3,是DSM和真正射影像之间的基本关系。在拐角处,DSM和真实高度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取决于飞行的重叠度和地面采样间隔GSD。
图1 DSM彩色渲染图
图2 实际地形
图3 生成的DSM轮廓线
第五、计算真正射影像。真正射影像是在DSM的基础上进行重采样,重采样的过程是对影像进行几何纠正的构成,由于DSM保留了建筑物、桥梁和树木等的高程信息,因此最终生成的影像,不但对地形进行了纠正,而且对地表建筑物等也进行了纠正,保持了垂直角度的地表景观,解决了大比例尺城区正射影像拼接困难以及拼接后影像接边区域不自然、高大建筑物对其它地表信息的遮挡等弊端,并能快速的生成地表三维、城市三维景观。在尝试建设三维数字城市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国外,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下图是两幅影像的对比,图4是传统的正射影像图,图5是真正射影像图。
图4 一般正射影像图 图 5 真正射影像图
四、真正射影像的应用
PF系统生成的最终产品可以容易的生成更加接近用户使用的产品形式,使用DSM和真正射影像叠加,可以生成城市三维景观。另外还可以加工成土地利用图,地形三维景观图等、城市变化检测图等。PF对区域地物变化的自动检测能力很高,通常能够达到90%以上,这样就大大的节省了人工劳动。下图是一些应用的例子:
图6 三维数字城市景观 图7真正射影像图
五、真正摄影像在生产和应用简介
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在2007年5月份正式引进法国信息地球公司(InfoTerra,Fr)的像素工厂(Pixel Factory)系统一套,用于海量数据遥感影像的生产。该系统配备了6个刀片计算机组成计算群,拥有在线存储能力7T,3台服务器,一个Oracle数据库和一台磁带机,用于批量生产DSM/DEM,真正射影像和正射影像。图8是设备硬件结构图。
图8像素工厂硬件设备结构图
PF的数据处理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通过设定系统的基于数据驱动的工作流,可以对项目进度进行计划的安排,包括项目开始时间,终止时间,最终结果的产品形式等。基于分布式运算,可以对拥有海量数据的项目进行处理,该系统具有高度的自动化能力和快速计算能力。其主要特点有:
1)多种传感器兼容。它能够兼容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传感器,能够处理ADS40、UCD、DMC等数码影像,也能处理RC30等传统胶片扫描影像。
2)开放式的系统框架。PF系统是基于标准J2EE应用服务开发的系统,使用XML实现不用结点之间的交流对话,支持跨平台管理。
3)自动处理能力。系统具有高度的自动化能力,从空三解算到最终产品如DSM,DEM,GroundOrtho,TrueOrtho等,系统根据计划自动分析,处理各项任务,尽可能的实现自动处理。
4)并行计算能力和海量在线存储。
目前该系统已经完成了国内首批飞行的ADS40影像数据、国内首次飞行的UCD、DMC数据和多种试验数据,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下图为像素工厂的生产能力评估:
产品 |
地面分辨率 |
重叠率 |
面积 / 架次 |
面积 / 月 |
ADS40 生成DSM和真正射影像 |
0.25m |
80% |
600 km² |
5400 km² |
ADS40 生成DTM和正射影像 |
0.5m |
30% |
2500 km² |
22500 km² |
面阵相机(UCD,DMC,RC30) 生成DSM和真正射影像 |
0.25m |
70%/70% |
500 km² |
3000 km² |
面阵相机(UCD,DMC,RC30) 生成DTM和正射影像 |
0.5m |
60%/30% |
600 km² |
1800 km² |
六、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真正射影像在国内刚刚起步,作为新生事物,我们在生产实际中也遇到了新的问题。
比如由于基于框幅式影像的真正射影像必须满足高重叠和高分辨率这两种基本条件,为了不使内业空三加密的精度降低,需要大量增加野外相控点的布设密度,这给不论内业还是外业都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并且国内很多传统的空三加密系统需要升级以适应高密度影像的加密。目前国外普遍采用了惯性导航测量技术,在航空摄影过程中,实时的记录飞机的飞行姿态,这些参数很容易转换城内业空三加密所需的参数。但这项技术的引进面临着国外的技术壁垒,并且价格昂贵。
另外,作为新生事务,关于真正射产品国家和行业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产品生产规范、检测标准等,这些对于产品的应用和推广都是极为重要的。
七、结束语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遥感与摄影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惯性导航测量技术的发展,真正射影像必将在未来几年内得到很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筠, 黄新宇. 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检测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J]. 遥感技术与应用,1999, 14(4):59-70
[2] 张永生, 巩超, 等.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应用——成像模型、处理算法及应用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3] 张煜, 张祖勋, 张剑清. 几何约束与影像分割相结合的快速半自动房屋提取[J ] .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2000 , 25 (3) : 2382242.
[4] 胡翔云. 航空遥感影像线状地物与房屋的自动提取[博士论文] [D] . 武汉: 武汉大学, 2001.
[5] 徐胜荣, 李忠兴. 自然景物中桥梁目标识别方法的研究[J ] .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5 , 29(3) : 2752281.
相关推荐
"无人机应用于航空测绘解决方案" 一、行业背景 随着3S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测绘技术和...像素工厂实现了真正射产品的商业化和大规模生产,并实现了针对真正射影像的一系列解决方案,例如大气纠正、物体检测、植物分类等。
这个系统的设计理念是为了自动化处理大数据量,同时支持多种传感器的数据,产出高质量的3D制图产品,如数字地表模型(DSM)、数字高程模型(DEM)、正射影像(DOM)和真正射影像(TDOM),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城市...
Delphi 12.3控件之TraeSetup-stable-1.0.12120.exe
基于GPRS,GPS的电动汽车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pdf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MATLAB/Simulink 2018a进行单机无穷大系统的暂态稳定性仿真。主要内容包括搭建同步发电机模型、设置无穷大系统等效电源、配置故障模块及其控制信号、优化求解器设置以及绘制和分析转速波形和摇摆曲线。文中还提供了多个实用脚本,如故障类型切换、摇摆曲线计算和极限切除角的求解方法。此外,作者分享了一些实践经验,如避免常见错误和提高仿真效率的小技巧。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研究和仿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MATLAB/Simulink有一定基础的用户。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进行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的研究项目或工程应用。主要目标是帮助用户掌握单机无穷大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方法,理解故障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能够通过仿真结果评估系统的性能。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一些具体操作和脚本代码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建议结合官方文档或其他教程一起学习。同时,部分技巧和经验来自于作者的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KUKA机器人相关资料
基于DLR模型的PM10–能见度–湿度相关性 研究.pdf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光伏并网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仿真,重点讨论了电导增量法的应用。首先阐述了电导增量法的基本原理,接着展示了如何在Simulink中构建光伏电池模型和MPPT控制系统,包括Boost升压电路的设计和PI控制参数的设定。随后,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光照强度和温度条件对光伏系统性能的影响,验证了电导增量法的有效性,并提出了针对特定工况的优化措施。 适合人群:从事光伏系统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专业人士,尤其是那些希望通过仿真工具深入理解MPPT控制机制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评估和优化光伏并网系统性能的研发项目,旨在提高系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效率。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片段和仿真结果图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复现实验过程。此外,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仿真陷阱及解决方案,如变步长求解器的问题和PI参数整定技巧。
KUKA机器人相关文档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双馈风力发电机(DFIG)在Simulink环境下的建模方法及其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电流与电压波形特征。首先介绍了DFIG的基本原理,即定子直接接入电网,转子通过双向变流器连接电网的特点。接着阐述了Simulink模型的具体搭建步骤,包括风力机模型、传动系统模型、DFIG本体模型和变流器模型的建立。文中强调了变流器控制算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应对风速变化时,通过实时调整转子侧的电压和电流,确保电流和电压波形的良好特性。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模型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如转子电流环控制策略、低电压穿越性能、直流母线电压脉动等问题,并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技术细节。最终,通过对故障工况的仿真测试,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适用人群:从事风力发电研究的技术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对电力电子控制系统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DFIG工作原理、掌握Simulink建模技能的研究人员;旨在帮助读者理解DFIG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动态响应机制,为优化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解释,还附有大量Matlab/Simulink代码片段,便于读者进行实践操作。同时,针对一些常见问题给出了实用的调试技巧,有助于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linux之用户管理教程.md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三菱PLC(特别是FX系列)和组态王软件构建3x3书架式堆垛式立体库的方法。首先阐述了IO分配的原则,明确了输入输出信号的功能,如仓位检测、堆垛机运动控制等。接着深入解析了梯形图编程的具体实现,包括基本的左右移动控制、复杂的自动寻址逻辑,以及确保安全性的限位保护措施。还展示了接线图和原理图的作用,强调了正确的电气连接方式。最后讲解了组态王的画面设计技巧,通过图形化界面实现对立体库的操作和监控。 适用人群:从事自动化仓储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的技术人员,尤其是熟悉三菱PLC和组态王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的小型仓储环境,旨在帮助技术人员掌握从硬件选型、电路设计到软件编程的全流程技能,最终实现高效稳定的自动化仓储管理。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多个实用的编程技巧和注意事项,如避免常见错误、优化性能参数等,有助于减少实际应用中的故障率并提升系统的可靠性。
基于STM32的循迹避障小车 主控:STM32 显示:OLED 电源模块 舵机云台 超声波测距 红外循迹模块(3个,左中右) 蓝牙模块 按键(6个,模式和手动控制小车状态) TB6612驱动的双电机 功能: 该小车共有3种模式: 自动模式:根据红外循迹和超声波测距模块决定小车的状态 手动模式:根据按键的状态来决定小车的状态 蓝牙模式:根据蓝牙指令来决定小车的状态 自动模式: 自动模式下,检测距离低于5cm小车后退 未检测到任何黑线,小车停止 检测到左边或左边+中间黑线,小车左转 检测到右边或右边+中间黑线,小车右转 检测到中边或左边+中间+右边黑线,小车前进 手动模式:根据按键的状态来决定小车的状态 蓝牙模式: //需切换为蓝牙模式才能指令控制 *StatusX X取值为0-4 0:小车停止 1:小车前进 2:小车后退 3:小车左转 4:小车右转
矢量边界,行政区域边界,精确到乡镇街道,可直接导入arcgis使用
内容概要:本文探讨了基于IEEE33节点的主动配电网优化方法,旨在通过合理的调度模型降低配电网的总运行成本。文中详细介绍了模型的构建,包括风光发电、储能装置、柴油发电机和燃气轮机等多种分布式电源的集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者提出了具体的约束条件,如储能充放电功率限制和潮流约束,并采用了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最终得到了优化的分布式电源运行计划,显著降低了总成本并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优化、智能电网研究的专业人士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优化配电网运行成本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主要目标是在满足各种约束条件下,通过合理的调度策略使配电网更加经济高效地运行。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和算法实现,还分享了许多实用的经验技巧,如储能充放电策略、粒子群算法参数选择等。此外,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不同电源之间的协同作用及其经济效益。
KUKA机器人相关文档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将光热电站(CSP)和有机朗肯循环(ORC)集成到综合能源系统中的优化建模方法。主要内容涵盖系统的目标函数设计、关键设备的约束条件(如CSP储热罐、ORC热电耦合)、以及具体实现的技术细节。文中通过MATLAB和YALMIP工具进行建模,采用CPLEX求解器解决混合整数规划问题,确保系统在经济性和环境效益方面的最优表现。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碳排放惩罚机制、风光弃能处理等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挑战及其解决方案。 适合人群:从事综合能源系统研究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对光热发电、余热利用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者和技术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评估和优化包含多种能源形式(如光伏、风电、燃气锅炉等)在内的复杂能源系统的项目。目标是在满足供电供热需求的同时,最小化运行成本并减少碳排放。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具体的MATLAB代码片段作为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复现所提出的优化模型。对于初学者而言,建议从简单的确定性模型入手,逐渐过渡到更复杂的随机规划和鲁棒优化。
网站设计与管理作业一.ppt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MATLAB搭建双闭环Buck电路的仿真模型。首先定义了主电路的关键参数,如输入电压、电感、电容等,并解释了这些参数的选择依据。接着分别对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进行了PI控制器的设计,强调了电流环响应速度需要显著高于电压环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文中还讨论了仿真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细节,如PWM死区时间的设置、低通滤波器的应用以及参数调整的方法。通过对比单闭环和双闭环系统的性能,展示了双闭环方案在应对负载突变时的优势。最后分享了一些调试经验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电子、电源设计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有一定MATLAB基础的读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进行电源管理芯片设计验证、电源系统性能评估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主要目标是提高电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特别是在负载变化剧烈的情况下。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分析,还包括了大量的代码片段和具体的调试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提醒读者注意仿真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鼓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MATLAB环境下冷热电气多能互补微能源网的鲁棒优化调度模型。首先介绍了多能耦合元件(如风电、光伏、P2G、燃气轮机等)的运行特性模型,展示了如何通过MATLAB代码模拟这些元件的实际运行情况。接着阐述了电、热、冷、气四者的稳态能流模型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热电联产过程中能流的转换和流动。然后重点讨论了考虑经济成本和碳排放最优的优化调度模型,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确保各能源设备在合理范围内运行并保持能流平衡。最后分享了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经验和技巧,如处理风光出力预测误差、非线性约束、多能流耦合等。 适合人群:从事能源系统研究、优化调度、MATLAB编程的专业人士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目标是掌握如何在MATLAB中构建和求解复杂的多能互补优化调度模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MATLAB代码片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所介绍的内容。此外,还提及了一些有趣的发现和挑战,如多能流耦合的复杂性、鲁棒优化的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