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重点)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
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病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骨(骨行)肿,若水状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比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朐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分享到:
相关推荐
《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开启了一个关于人类生命本质的探讨。它首先提出“生而神灵”的观点,认为每个生命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神秘的力量,内在智慧和自愈能力。这一点,曲黎敏教授引用了老子的观念,认为...
交流黄帝内经.doc
《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涵盖了中医理论的起源、阴阳五行、脏腑功能、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多个方面。这篇注序由唐代医学家王冰撰写,他在安史之乱期间用了十二年时间对《素问》进行整理...
黄帝交流内经.doc
在古代中国医学领域,有一部璀璨夺目的巨著,其深邃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养生思想至今仍让无数学者和养生爱好者为之倾倒,它就是《黄帝内经》。作为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在疾病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更在...
黄帝内经养生.doc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虽然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是在战国至汉代之间,其内容既博大精深又系统全面,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有81篇,共162篇。这部医学巨著不仅涵盖了人体的生理机制、病理变化,还包括了...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套医学理论,更是一整套涵盖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以及护理等全方位的医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护理学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深刻的理念和实践经验至今仍对现代...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主要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问题,涵盖中医的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功能等,同时也涉及到天地自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灵枢》则更侧重于针灸学,讲述人体经络...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doc
第十一题考查“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病进”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讨论了脉象的分类和诊断意义。 第十二题考查“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讨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治疗法则。第...
《素问·脉要精论》提到春夏秋冬四时的脉象各有特点,如春脉表现为浮脉,夏脉则与“矩”相关。而独取寸口法是现代最常使用的脉诊方法,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触摸手腕寸口处的脉搏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阴阳学说是中医...
《黄帝内经》学习小助手的设计与实现; 主要模块及功能: 一、资讯模块:使用RecyclView和网上数据库Bmob云,用户可以浏览并观看《黄帝内经》相关介绍及资讯; 二、学习模块:主要分为书籍、音乐、视频三种学习方式...
宋明时期《黄帝内经》的注释者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代滑寿的《素问校注》和明代马莳的《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这些注释对原文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阐发,有助于后世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和掌握。 三、数据库...
13. 将运气七篇补入《素问》的医家是王冰,他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注释和补充。 1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的飧泄是指大便完谷不化,即食物未经充分消化即排出体外。 15. 奇恒之腑包括女子胞、骨、脉、脑,但不...
走进黄帝内经课后作业答案.doc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医theory of five elements(五行)、five colors(五色)、five emotions(五情)、five tastes(五味)和five seasons(五季)的关系,以及...
论唐太宗的文学创作及其深厚的黄帝情结.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