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o_lee
  • 浏览: 96685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北京
最近访客 更多访客>>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评郭德纲《论50年相声之现状》

阅读更多
《论50年相声之现状》是郭德纲的一篇评述性的相声,通过相声100年来的历史来表达自己对这门艺术的一些见解,说者义愤,听者解气,可谓郭氏名篇。然而对于其中的一些观点,还有很多不敢苟同的地方。

首先,从相声的历史来讲,一百多年,可谓旧五十年,新五十年。提倡和挖掘传统相声固然重要,然而从1950年代开始的新相声运动到现在也有50年的时间了,占到整个相声历史的一半时间长度,不能不把这最近50年相声艺术的发展忽视掉吧?这里有几个问题,首先,新相声运动是怎么诞生的。郭先生说的没错,清末有相声这种市民艺术是为了什么,艺人一个糊口工具而已。那么,1950年以后的新相声运动是为了什么,根子上说也是艺人们为了生存下去啊,旧相声不让演了,《人民日报》说社论工人阶级不需要相声,不搞新相声艺人同样活不下去。其次,新相声运动是怎么发展的。前期是旧瓶装新酒,把传统段子里面比较低级庸俗的部分拿掉;以后出现了所谓的歌颂类相声,令郭先生深恶痛绝的应该就是大量低质量的所谓”歌颂类相声“。但是在新相声运动中不光是这类歌颂类相声,相声艺术本身还有很多的发展和提高。比如80年代春晚里面梁左创作的《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等等,仔细感觉一下它们与其他相声段子的风格明显差别很大,着重于展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把现代文学里意识流的手法揉到相声段子里,这种发展难道不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吗?

其实,郭先生的探索本质上也属于旧瓶装新酒,老段子里面的架子配上新内容,这种方法早在50年代相声前辈们已经用过了。今天再用,初期还可以,因为人们已经被50年的新相声给忽悠了,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其实还留下了像《文章会》《黄鹤楼》《八大改行》这样精妙构思的相声,名噪一时的《宰相刘罗锅》也不过是从长篇单口〈官场斗〉改编过来的。但是固守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总有用尽的时候吧,老祖宗就留下那么几百段传统相声,忽悠个两三年观众也就腻了。相声要发展,需要的是新瓶。象梁左先生那种方向的探索,可惜梁先生英年早逝。

其次,有关拿掉相声里面的一些庸俗内容,郭先生的观点说观众是有鉴别力的,电视上杀人放火都有,怎么相声演员就不能说点荤的。我觉得,电视上的东西毕竟是在电视里,是在你家客厅的盒子里放出来的图象,而剧场相声完全是两个人活生生的表演,对于成人无所谓,但是对于孩子,甚至对于十三四岁的少年,看两个活生生的大人在舞台上拿伦理道德开玩笑,不良影响肯定是有的。象〈羊上树〉这样的缎子,唯一的搞笑方式就是让一个60多岁的老人管一个30多岁的中年人大声叫爸爸,即使让观众笑了,它有意思吗?

第三,是电视对相声的影响,郭先生对这一点没有做深入的分析,仅仅说相声演员应该提高自己的修养素质。其实仔细想象,我觉得,电视对相声做了一个refactory的工作。相声这种艺术,听觉享受占8成,视觉占2成,所以拿在广播电台里放很合适,但是放到电视上就除了问题,电视是一种视觉艺术,两个人站在那干说,背景也不动,不对味。所以放到电视上的相声应该加重视觉方面的成分。冯巩相声在90年代春晚的流行,就是因为他把电视的特点充分考虑进去了,在他的相声里铺垫很少,而表演性的东西,以及观众互动的环节很多。

相声演员们感叹现在的日子不象80年代那么好过了,其实诗人,作家,京剧,很多艺术行业都很危,这个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变化的越来越快了,传统的东西年轻人不喜欢了,很正常,没必要长嘘短叹,也没必要让年轻人以保护民族遗产为出发点去听相声。年轻人喜欢什么东西往往没道理可言,今天的高中生喜欢周杰伦,没什么大道理,就是喜欢,什么蛋炒饭,双截棍,绝对和赵丽华大诗人有一拼。这种东西和高中生的关系,与变形金刚玩具熊与小朋友的关系是等价的,等他们再长长也就忘了,没什么深度可言。相声要发展,追求的应该是深度。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