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从地租的角度,来分析距离市场中心的远近不同的土地生产的农作物,农业利润最大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杜能学说的意义不仅在于阐明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首次确立了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
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台湾译作邱念,港澳译作范杜能,台湾多译为杜能 [1]、又有译屠能[2],1783年6月24日-1850年9月22日),普鲁士经济学者。他的学说被认为是经济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的开创者。他被费尔南·布劳岱尔称为除了马思之外十九世纪的最伟大的经济学者。
他在1799年进入农学院开始学习农学,毕业之后购置并亲自经营管理了一个庄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在总结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的同时,进一步深入思考了许多经济学问题。他在1826年出版的著作《孤立国》(The Isolated State)[3]中,分析了一系列影响农业土地利用的因素。杜能是首位认真地研究空间经济学的学者,凭著经营农庄的经验,并将其连系至租值理论上,成为后世地理学者研究农业和土地利用的基础。
他根据在德国北部麦克伦堡平原长期经营农场的经验,于1826年出版《孤立国对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提出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即在中心城市周围,在自然、交通、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杜能称作“经济地租”)的大小。纯收益成为市场距离的函数。按这种方式,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的6个农业地带:第一圈称自由农业地带,生产易腐的蔬菜及鲜奶等食品;第二圈为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柴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带;第六圈为粗放畜牧业带,最外侧为未耕的荒野。
他把引起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类型的地域差异的许多自然因素(土壤、地形、气候、水文等)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居民劳动素养、经济文化水平等)都假定为到处一样的常数,而后单独考虑市场距离一个因素的影响,从而得出经济地租与市场距离的函数关系。
相关推荐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是研究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经济活动的分布、互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结合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原理,旨在理解区域间差异、产业布局、经济增长与扩散等问题。以下将详细介绍标题和描述中提到的几个核心...
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最早由德国学者杜能提出,旨在分析厂商如何通过合理布局降低成本或增加利润。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假设了一个孤立国,其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决定了农业布局。他...
1. 按经济学方法分:微观区位论(局部均衡分析,如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和宏观区位论(一般均衡分析,如廖什市场区位论)。 - 微观区位论专注于单个市场,分析商品或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如何仅受自身价格...
总结起来,杜能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理论和中心地理论都是地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提供了一套分析和预测农业和工业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分布的理论框架,对政策制定、企业发展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1. 杜能农业区位论:分析运输成本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2. 韦伯工业区位论:以总成本最低为原则,探讨工业布局因素。 3. 产业布局:分析产业活动区位因素并确定合理布局的过程。 4. 原料指数:衡量工业倾向于靠近原料...
【杜能农业区位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9世纪初期提出,主要用于分析农业生产的地域配置。该理论基于一个理想化的假设情景,即在一个孤立的国家,有一个中央城市,周围是均质的平原,...
杜能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在1826年的《孤立国》中提出的。该理论假设在一个孤立的平原上,只有一个城市,且交通方式仅为马车。杜能提出了六个假设,包括城市为中心、平原...
尽管区位理论早在1826年由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所奠定基础,但直到现在,空间经济学才开始逐步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在不断演变,旨在规范化个性化模型,并形成共识性的理论、准则和方法。 空间...
经典的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为区位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杜能理论强调了运输成本对农业分布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六圈模型;而韦伯理论则关注工业布局中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的平衡,提出了等费用曲线的...
古典区位理论,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胡佛的运输区位论,为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区位论如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和区位经济学(以廖什为代表)进一步深化了对市场因素...
农业区位理论由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它基于一系列理想化的假设,如孤立国、单一市场、固定成本等,分析了农业产品的分布如何受到与市场的距离影响。杜能理论的核心是“杜能圈”,即农产品生产会根据距离市场的...
- 古典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提出了“杜能圈”模型,强调运输成本在农业布局中的重要性;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则关注工业生产中运输、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力的影响,两者都以理想化的“孤立国”为假设。 - 近代...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被认为是区位论的先驱,他在19世纪研究了农业区位问题,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奠定了区位论的基础。杜能理论主要关注农业产品的空间分布,他将生产成本与距离联系起来,形成了六圆...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冯·杜能是区位理论的开创者,他于1826年发表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奠定了区位理论的基础。杜能通过构建“孤立国”模型,提出了包括单一城市、单一交通方式等六项假设。在这...
这一理论源于农业圈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由杜能和韦伯等经济学家的早期工作奠定基础。杜能的农业圈理论解释了城市周边农业经济的集约化水平逐渐降低的现象,而韦伯则通过等费线分析了工厂在地理空间上的最优布局。 ...
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发布的《区域经济学》2020年考研...以上是根据东北林业大学提供的《区域经济学》2020年考研复试大纲整理的关键知识点,对于准备该门课程考试的学生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 **农业区位理论**:由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主要关注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选择。杜能假设了一个孤立国,其中只有一个城市和周围的农业地带。他提出了六个同心圆模型,即“杜能圈”,描述了不同距离城市中心的...
- **农业区位理论**:由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它分析了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距离关系,假设在一个孤立国中,城市是唯一的市场,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和市场价格决定了农业生产类型和分布。杜能理论揭示了由近及远...
农业区位论是最早提出的区位理论之一,其代表性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杜能通过假设一个孤立国并采用抽象演绎的方法,发现了不同离城市距离的农业生产布局在地域上的分带现象,并据此创立了农业区位论。他提出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