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其三,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虚静”“玄鉴”的认识论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以“道”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对于历代的思想家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战国末年的韩非,利用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法则。战国时期形成到汉初盛行的道家学派的黄老之学,也利用老子的“道”缔造自己的学说体系。将“道”和法家思想直接联系起来。导源于老子的黄老自然主义对无神论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汉唯物主义者王充著《论衡》,亦取道家自然之说。
东汉时,道教形成,五斗米道规定信徒诵习《老子》五千文。道教发挥《老子》原有长生久视之说,河上公《老子章句》着重宣扬「自然长生之道」。《老子想尔注》亦言「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练形长生,成为道教哲学的中心思想。魏晋玄学盛行时,《老子》为三玄之一,何晏作《道德论》,王弼撰《老子注》,发挥唯心主义本体论。
魏晋以后,引道入儒,儒、道合流,老子思想对后世儒家特别是革新派改良派如王安石、魏源、严复等产生一定影响。2000多年来,对老子哲学历代有各种各样的解说和注评,有的接近原著本义,有的不拘原著,肆意发挥。老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它在哲学、政治、人生诸方面,都曾发生过积极的或消极的重大影响。
老 子 | |
老子(前571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吏,相传晚年著成五千言《道德经》后,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 |
- 《老子注译及评价》,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5月
- 《老子校释》,朱谦之撰,中华书局,1984年11月
- 《老子评传》,陈鼓应、白奚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 《老子他说》,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
- 《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 《老子——中华经典藏书》,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9月
- 《老子的智慧》,林语堂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 《老子绎读》,任继愈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2月
- 《帛书老子再疏义》,尹振环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5月
- 《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李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3月
- 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以《论语》和《老子》为例/奚刘琴
- 《老子》思想的矛盾分析/刘荣
- 《老子》中水的四种美德/黄贤忠
- 关于《老子》雌性比喻的诠释问题/刘笑敢
- 自性而化——老子“无为而治”刍析/马寄
- 《老子》书名出现时间、异称、分篇和分章考/谭宝刚
- 《老子》称“经”考/谭宝刚
- 《老子》结构研究史平议/宁镇疆
- 老子行年考/梁涛
- 龙、凤、青牛与老子/彭永捷
- 老子思想的精神魅力/王岳川
- 谈谈老子的辩证否定式思维方法/许抗生
- “孔子问礼于老子”考索/周建山
- 老子的神话/钟肇鹏
相关推荐
根据提供的文档信息,本文主要探讨了《老子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智慧》一文中蕴含的治国理念,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了分析。以下是针对该文档内容提取的关键知识点。 ### 关键知识点解析 #### 1. 大德非小惠 老子认为...
【网络时代老子思想对大学生德育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对他们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老子思想,作为道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如...
老子的治国思想 [老子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才智阅读答案] .docx
在这个特定的DOC文件中,我们可以期待看到作者对老子思想的详细阐述、个人见解的表达,以及可能的案例分析或对比研究。 综上所述,这篇论文可能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 老子哲学:深入解析老子的道家思想,如...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个人感悟分享了对老子思想的理解,特别是“上善若水”和“自然无为”这两个重要概念。 “上善若水”是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提出的概念,象征着至高无上的道德品质。水的特性是柔和、谦逊、无私...
“治世论”是老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方面,他提倡的“执大象,天下往”意味着把握大道,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或企业。这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战略规划和领导力有着紧密联系,即以灵活的策略和顺应市场的方式来引领团队和...
这些词的准确理解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基础。 3. **词义和用法**:解析了“以”和“则”的用法,指出“以”在不同情境下分别表示“凭借”和“因”,而“则”在两句话中都作为连词表示“就”。 4. **词类活用**:提到了...
7. 文献参考:文章引用了胡适、冯友兰、王中江、张岱年、詹剑峰、陈鼓应、王博等学者的观点,体现了学术界对老子思想的不同解读和讨论。 8. 郭店简的发现:郭店简的“天下之勿(物)生于又(有),生于亡(无)”的...
#### 三、老子思想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 1. **利他之道** - **《道德经》第36章**:“欲取之,必固之。”这句话可以被解释为,要想从用户身上获得利益,必须首先为用户提供价值。这意味着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更...
该文档包含了多项选择题和文言文的解读,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对老子思想的理解。 1. 通假字是中国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文档中提到了“自见者不明”中的“见”通“现”,“起于累土”中的“累”通“蔂”,以及...
B选项中提到的“以德报怨”的论证方式并不严谨,因为《论语》中的这句话可能并非直接引用《老子》,而是对老子思想的一种批评。 3. 文章通过比较《老子》与《皇帝书》的相似内容,以及《老子》对《论语》可能的影响...
《老子》一书的时代归属历来存在争议,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学者们对老子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看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对老子思想起源的认识,也为古代学术思想的源流和演变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2. 老子思想: - 老子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万物都有对立面,如难与易、长与短,这种思想体现了辩证法的观念。 - 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表明他认为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了...
7. 老子思想的社会背景: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对小国寡民状态的向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动荡和变革,一些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恢复过去的安宁和秩序,他们对新兴势力的崛起和复杂的社会局面感到担忧。...
1. **老子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他的核心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反对过度干预和强求。在本文中,老子通过“有无相生”的理念,阐述了事物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哲学观念。 2. ...
例如,选择题部分测试了学生对春秋时期、孔子与老子思想的理解,以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辨识。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对古代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而老子的思想则为道教的形成奠定了...
3. **老子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强调顺应自然,反对过度追求物质和技巧。 4. **董仲舒**:西汉儒家学者,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感应...
该资源包括了老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儒道之异同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对《老子》八章的解读,帮助学生领悟《老子》的思想内涵。 一、老子的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7.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比较:孔子思想偏重于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角色;而老子的思想更倾向于自然和个体的内在平衡,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两者在对待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上有明显的...
在古诗学习中,通过《从军北征》领略唐代诗歌的魅力,从多角度感受战争对人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对老子思想的理解。 综上所述,这堂课旨在让学生在诵读与理解经典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