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写微博很长时间了,也一直在脑子里、心里想一些主题。兔年,我会慢慢坚持把自己的一些碎片式想法写成结构要求更高的博客。
和朋友交流:兴趣到底重要不重要。众说纷纭。
一个人的兴趣,来自他天生的好奇心,来自生命深处的本能。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就是把来自人生命深处的本能给粗暴地扼杀了吗?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兴趣,老师不尊重学生的兴趣,孩子/学生也就从小不懂得尊重自己的兴趣。
不懂得尊重自己的兴趣,如何懂得挖掘自己生命的潜能,如何有动力敦促自己通过自律而获得心智成熟?
我的观点是:兴趣很重要。父母和老师应该告诉孩子的是:尊重自己的兴趣的人,是有自尊的人,而要在长长的一生中一直都遵从内心的声音,就要懂得给自己创造生存的环境,懂得在生存的竞争中和他人协作、互助。只有活得比较好,才一直都有机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为了能一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需要具备强大的心智力量,帮助自己应对生存竞争中的种种险境。而要具备强大的心智力量,就需要从小训练自己的自律能力,具体而言,需要从推迟满足感开始做。也就是说,为了做有兴趣的事情,先要做不感兴趣的事情。正如为了获得自由,首先要接受约束。(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为了写一笔龙飞凤舞的行书或草书,达到怀素或王羲之那样的随心所欲书写的境界,首先就要规规矩矩在方格子上练习楷书;为了有一身好武艺,就得规规矩矩地练习桩功马步。)
先有了对兴趣的高度重视,才会有为了兴趣而自愿吃苦受约束,从而因自律能力高强,心智得到不断提升,因而有能力呵护好自己的兴趣,能更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反观持有“兴趣并不很重要”观点的论述,则有可能是已经中了功利教育很深的毒,自己尚未彻底解毒(自己做事就有较强的功利心),因而内心里还有功利遗毒带来的生存恐惧。因此,持有和让自己中毒的教育制度同样的观点,比较粗暴地否定兴趣这一来自生命深处的本能,只是以恐惧的心“吓醒”读者(因为有可能作者自己就是被”吓醒”而不是被“唤醒”的),而不是首先以希望的心唤醒读者内心潜藏的生命本能。
人不可能在恐惧中获得心智的长期成长,因为生命的本质是追求快乐,而不是屈服于恐惧。恐惧能让人在短时间里抑制住对快乐的追求,去吃苦耐劳。但一旦生存的威胁接触,生命就会失去成长的永恒追求。
在这里,我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篇乔丹的自述。乔丹比较了自己和皮蓬的区别。他说,皮蓬在压力下能发挥得很好,而乔丹自己则无论逆境顺境都能有同样的发挥。现在想来,这就是卓越和优秀的区别:恒久的成长来自内心的自由追求,而不是只来自生存的恐惧。
这样的思辨带给我的价值非常大。以下是一早在微博上发的片断感想:
只有懂得尊重自己的兴趣的人,才会真正走向心智成熟。只是为了生存,被“吓”才获得的成长,往往不易持久。说兴趣并不重要,多半是对生存还抱着较多的恐惧。
做《生于七十年代》,一篇篇文章看过去,那些在自己的职业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并且做出了扎实的成绩的70后,都是一直跟随内心的声音,充分尊重自己的兴趣的人。他们尊重自己的兴趣,所以懂得尊重他人的兴趣,并帮助他人懂得为何只有不断培养自己的心智,才能呵护好自己的兴趣,创造并快乐着。
常常想,只有自己的身心真正得到了全面解放,内心真的不再有对生存的恐惧的人,才真正有能力写心智成长方面的书。好些时候,自以为的心智成熟,真的只是自以为。但内心对生存的恐惧时不时就会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多年的出版生涯,有个体会,那些能坚持到最后还精益求精的作者和译者,不是把在这个领域“占个地盘儿”放在第一位,而是真的首先就有求知的热情,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也很有竞争力,不需要只靠写书和译书来获取地盘儿。这样,写书和译书才真的成了乐趣,才愿意花时间去不断争取做到更好。
所以,当编辑的,可以和作者讲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能让自己在某个地盘儿更有竞争力,但不可以误导作者认为若不写出来,自己就没地盘儿了。写作这件事,对作者,若是锦上添花,才会越做越有乐趣;若是雪里送炭,难免就会失措而走形。
我经手的堪称一流的好书(虽然很少,没几本,希望以后会更多),没有一本是在生存的压力下写出来的。都是作者尊重自己兴趣的结果。这些作者因为很尊重自己的兴趣,同时懂得尊重兴趣是需要本钱的,这个本钱就是成熟的心智。所以他们知道必须用行动来体现对自己兴趣的尊重,这个行动就是:把兴趣写出来。
由此能看到,对于写作和翻译抱了太多个人目的,而不是把求真知放在第一位的,很容易中途放弃。个别耐力强的,或可勉力为之把事情做完,但写出来和译出来的东西总会显得不那么自然,不顺,可以做完,但难以做好。
长期看到黑暗的人,往往都忘记了光明是什么样子。自己内心有恐惧,所以以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害怕。最了不起的,是曼德拉、史怀哲这样的人,在怎样的黑暗中,他们看到的都是光明。
真正的强者,善于把自己的兴趣(动力)和占地盘儿(压力)结合起来,他懂得要生存好,才有可能让自己的兴趣得到发展。但同时也知道,如果仅为了生存去做事,而不重视他个人的兴趣,他最终会连生存都厌倦了。心智欠成熟的,往往只看一头,要么以兴趣为借口不去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要么把兴趣晾一边。
分享到:
相关推荐
【通向生命的深处】这篇内容探讨的是如何利用绘本和音乐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深入理解和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在幼儿教育中,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能够以其丰富的图像和故事吸引孩子们,帮助他们理解生活中的...
在社会交往中,尊重是一种相互的过程,我们给予他人尊重的同时,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5. **实践活动**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言语和行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比如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友好的手势,都是传递...
敬畏生命,意味着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对生命怀有敬畏之情。这不仅仅体现在珍视自己的生命,更在于关怀他人。我们不能冷漠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需要审慎处理与生命相关的各种关系,尊重每一个个体,关注他们的需求,...
这些词语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力量、求生本能以及个人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 作业部分要求学生不仅要抄写新词,还要背诵课文,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通过分析和反思,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每一个生命...
【尘埃深处是繁花,七夕草阅读附答案】尘埃深处是繁花.docx
3. 内心的敬畏:敬畏生命并非出于外界的强迫,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尊严的认同和尊重。这种敬畏使我们在面对生命的困境时,能够采取积极的行动去援助,而不是冷漠地旁观。 【合作探究】 2016年广东消防官微...
《敬畏生命》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主要探讨了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生命。以下是对这一主题的详细解析: 首先,我们要明白敬畏生命的重要性。生命是脆弱的,它可能在...
【敬畏生命】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旨在教育我们要尊重并珍视每一个生命。张全民的名言强调了人类与所有生命之间紧密的联系,敬畏生命不仅是出于怜悯,更是因为它们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课程...
最后,敬畏生命意味着在内心深处做出选择,愿意与周围的生命共存并共同发展。这是一种道德的抉择,我们要培养对所有生命的关怀和善待,无论它们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要以一种和谐共生的态度去对待,让我们的生活...
这一幕让我们明白,爱的力量足以让弱小的生命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力量,它不因生物的大小或地位而有所不同,这种母性的保护本能是生命的本能反应,也是生命中最纯真、最强烈的感情之一。 接着,故事转向了一只母狗,...
它源自内心深处的自尊,体现在对他人的理解、接纳和关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尊重他人,因为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和谐、有爱的社会环境,...
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源自内心深处对生命尊严的理解和感受。 课程还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探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对生命产生敬畏心的原因可能包括: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
教学难点在于培养敬畏生命的情感,因为这需要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生命的价值,并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教师为此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制作课件,设计情境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
6. 重点与难点: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刻感受人类和每个个体生命的独特性,而难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生命独特性的敬仰,转化为实际行动,即珍爱和尊重所有生命。 7. 课前准备: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一定的...
1. **自尊的含义与重要性**: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和尊严的认同,它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自身价值的一种确认。自尊的重要表现是知耻,即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批判,有意识地改正错误。自尊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心态,当...
【内容】:《生命生命》这篇文章通过对飞蛾挣扎求生、种子在砖缝中顽强生长、静听内心深处生命跳动这三个场景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引发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文章的主题鲜明,强调了生命的珍贵...
1. 自尊心的定义:自尊心是指个人对自己价值的认同和尊重,它是个人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认可,表现为对自己行为、能力、成就的肯定和自豪感。自尊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反应、行为决策和人际...
《敬畏生命》这一课件是针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资源,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生命的价值,培养他们珍爱自我生命、关怀他人生命的情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责任感。 首先,我们要明确敬畏生命的...
主人公的遭遇提醒我们,无论面临多么艰难的境遇,生命的价值和尊严都应得到尊重,我们应该珍视并全力以赴地保护自己的生命。 小说的故事情节紧凑,充满紧张感,通过对主人公的描绘,传达了人类在生存压力面前的坚韧...
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平等和尊重生命的观念。 6. **名利的追求**:文章引导读者思考追求名利的正确性。名利本身并无对错,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它们。如果名利成为束缚和迷失自我的原因,那么它就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