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q
词语频率数据
文件 .prx 词语位置数据文件
1、frq 保存了
词语所在文档的文档列表(docID)和该词语出现在文档中的频率信息。
FreqFile (.frq) -->
<TermFreqs, SkipData>
TermCount
frq文件包含TermCount个项。每一项都代表一个词,按照tis中的term的顺序排列。它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倒排表本身,也即一串的文档号及词频;另一部分是跳跃表,为了更快的访问和定位倒排表中文档号及词频的位置。
TermFreqs -->
<TermFreq>
DocFreq
TermFreq
按文档编号递增的顺序排序。DocFreq表示
出现
该词的文档数量。
TermFreq -->
DocDelta[, Freq?] 一个TermFreq结构是由一个DocDelta后面或许跟着Freq组成。DocDelta是存储包含此Term的文档的ID号了,Freq是在此文档中出现的次数。
注意:TermFreq的存储数据时比较特别的,其中用到了差值规则和或然跟随规则。我们在下面解释一下TermFreq的存储数据。
(关于差值规则和或然跟随规则,请参见:《索引文件格式(1):基础知识
》
(http://lucene.apache.org/java/3_0_1/fileformats.html#Frequencies)
Lucene官方网站解析freq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
For example, the TermFreqs for a term which occurs once in document seven and three times in document eleven, with omitTf false, would be the following sequence of VInts: 15, 8, 3
If omitTf were true it would be this sequence of VInts instead: 7,4
(1) 首先我们看omitTf=false的情况,也即我们在索引中会存储一个文档中term出现的次数。
例子中说了,表示在文档7中出现1次,并且又在文档11中出现3次的文档用以下序列表示:15,8,3.
那这三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首先,根据定义TermFreq --> DocDelta[, Freq?],一个TermFreq结构是由一个DocDelta后面或许跟着Freq组成,也即上面我们说的A+B?结构。
DocDelta自然是想存储包含此Term的文档的ID号了,Freq是在此文档中出现的次数。
所以根据例子,应该存储的完整信息为[DocID = 7, Freq = 1] [DocID = 11, Freq = 3](见全文检索的基本原理章节)。
然而为了节省空间,Lucene对编号此类的数据都是用差值来表示的,也即上面说的规则2,Delta规则,于是文档ID就不能按完整信息存了,就应该存放如下:
[DocDelta = 7, Freq = 1][DocDelta = 4 (11-7), Freq = 3]
然而Lucene对于A+B?这种或然跟随的结果,有其特殊的存储方式,见规则3,即A+B?规则,如果DocDelta后面跟随的Freq为1,则用 DocDelta最后一位置1表示。
如果DocDelta后面跟随的Freq大于1,则DocDelta得最后一位置0,然后后面跟随真正的值,从而对于第一个Term,由于Freq 为1,于是放在
DocDelta的最后一位表示,DocIDDelta = 7的二进制是000 0111,必须要左移一位,且最后一位置1,000 1111 = 15,对于第二个Term,由于Freq大于1,于是放在DocDelta的最后一位置零,DocIDDelta = 4的二进制是0000 0100,必须要左移一位,且最后一位置零,0000 1000 = 8,然后后面跟随真正的Freq = 3。
于是得到序列:[DocDleta = 15][DocDelta = 8, Freq = 3],也即序列,15,8,3。
(2) 如果omitTf=true,也即我们不在索引中存储一个文档中Term出现的次数,则只存DocID就可以了,因而不存在A+B?规则的应用。[DocID = 7][DocID = 11],然后应用规则2,Delta规则,于是得到序列[DocDelta = 7][DocDelta = 4 (11 - 7)].
SkipData -->
<<SkipLevelLength, SkipLevel>
NumSkipLevels-1
, SkipLevel>
<SkipDatum>
SkipLevel -->
<SkipDatum>
DocFreq/(SkipInterval^(Level + 1))
SkipDatum -->
DocSkip,PayloadLength?,FreqSkip,ProxSkip,SkipChildLevelPointer?
跳跃表可根据倒排表本身的长度(DocFreq)和跳跃的幅度(SkipInterval)而分不同的层次,层次数为NumSkipLevels
= Min(MaxSkipLevels, floor(log(DocFreq/log(SkipInterval)))).
第Level层的节点数为DocFreq/(SkipInterval^(Level + 1)),level从零计数。
除了最高层之外,其他层都有SkipLevelLength来表示此层的二进制长度(而非节点的个数),方便读取某一层的跳跃表到缓存里面。
低层在前,高层在后,当读完所有的低层后,剩下的就是最后一层,因而最后一层不需要SkipLevelLength。这也是为什么Lucene文
档中的格式描述为 NumSkipLevels-1
,
SkipLevel,也即低NumSKipLevels-1层有SkipLevelLength,最后一层只有SkipLevel,没有
SkipLevelLength。
除最低层以外,其他层都有SkipChildLevelPointer来指向下一层相应的节点。
每一个跳跃节点包含以下信息:文档号,payload的长度,文档号对应的倒排表中的节点在frq中的偏移量,文档号对应的倒排表中的节点在
prx中的偏移量。

2、
prx文件容纳了每一个term出现在所有文档中的位置的列表。注意如果在fields中的omitTf设置为
true时将不会在此文件中存储任何信息,并且如果索引中所有fields中的omitTf都设置为true,此.prx文件将不会存在
ProxFile (.prx) -->
<TermPositions>
TermCount
TermPositions -->
<Positions>
DocFreq
Positions -->
<PositionDelta,Payload?>
Freq
Payload -->
<PayloadLength?,PayloadData>
PositionDelta -->
VInt
PayloadLength -->
VInt
PayloadData -->
bytePayloadLength
此文件包含TermCount个项,每一个词都有一项,因为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的词位置倒排表。
对于每一个词的
都有一个DocFreq大小的数组,每项代表一篇文档,记录此文档中此词出现的位置。这个文档数组也是和frq文件中的跳跃表有关
系的,从上面我们知道,在frq的跳跃表节点中有ProxSkip,当SkipInterval为3的时候,frq的跳跃表节点指向prx文件中的此数组
中的第1,第4,第7,第10,第13,第16篇文档。
而有一个Freq大小的数组,每一项代表此词在此文档中出现
一次,则有一个位置信息。
每一个位置信息包含:PositionDelta(采用差值规则),还可以保存
payload,应用或然跟随规则。

★
专题用例 :
关于例子的详细信息参见《索引文件格式
(2):文件
结构总体框架
》最后的说明。

(1)
解释一下frq文件的数据
◆
frq文件的数据很显然使用了差值规则和或然跟随规则,比如“term”词语。其存储结构应该为[DocID=0,Freq=1][DocID=1,Freq=2][DocID=2,Freq=3][DocID=3,Freq=1]。
差值规则: [DocCode=0,Freq=1][DocCode=1(1-0),Freq=2][DocCode=1(2-1),Freq=2][DocCode=1(3-2),Freq=2]
或然跟随规则:[DocCode=0,Freq=1] 如果DocCode后面的数据为1,则将DocCode<<1后将最后的bit存储Freq内容。即DocCode=00000000<<1=00000000 再将最后一个bit存储Freq=1,则变成00000001。因此、在文件中本来需要2个byte空间,压缩成1个byte来存储DocCode+Freq。
[DocCode=1,Freq=2]如果DocCode后面的数据不为1,则将DocCode<<1得到DocCode=00000001<<1=2后,在用另外一个byte来存储Freq=1。这里没有压缩为什么还要左移呢?为了能够将压缩数据和没有压缩的数据区别开来。
(2) 解释一下prx文件的数据
◆
同上,依然使用了差值规则。
注意: 这里词频和位置信息并没有使用到跳表结构,是因为所只用的例子中4篇文档内容很少。如果Dictionary非常大,则会向上面叙述的那样使用跳表结构来进行存储。
分享到:
相关推荐
#### 三、Lucene的索引文件格式 Lucene的索引文件采用了特殊的格式以提高性能。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基本概念**:理解索引文件的基础概念,如字段、段等。 2. **基本类型**:定义索引文件中使用的数据类型。...
6. `_h.prx`:Posting列表的压缩格式,存储了词项的文档位置信息。 7. `segments_2`:段元数据文件,描述了索引的段结构。 8. `_h.tii`:术语信息索引,用于快速查找词项信息。 9. `_h.tis`:术语信息数据,包含了词...
Lucene使用多种不同的文件格式来存储索引信息,以便高效地进行索引构建和查询处理。 - **正向信息**:包含了文档级别的元数据信息,如文档的ID、字段名称等。 - **段的元数据信息(segments_N)**:描述当前索引...
#### 三、Lucene的索引文件格式 **1. 基本概念** - **正向信息** —— 包含文档的基本信息,如文档ID、元数据等。 - **反向信息** —— 存储词项及其在文档中的位置信息。 - **其他信息** —— 如标准化因子等...
少儿编程scratch项目源代码文件案例素材-绝地求生.zip
嵌入式八股文面试题库资料知识宝典-文思创新面试题2010-04-08.zip
一种基于剪切波和特征信息检测的太阳斑点图融合算法.pdf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APF)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的仿真研究。主要内容涵盖三个关键技术点:一是dq与αβ坐标系下的谐波和无功检测,利用dq变换和FBD技术实现实时检测;二是两相旋转坐标系(dq)与两相静止坐标系(αβ)下的PI控制,通过调整比例和积分环节实现精准控制;三是SVPWM调制方式的应用,通过优化开关时序提升系统效率和性能。文中还提供了详细的仿真介绍文档,包括模型搭建、参数设定以及结果分析。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电子、自动化控制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电力滤波器仿真感兴趣的读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并联型APF工作原理和实现方式的研究人员,旨在通过仿真工具掌握谐波和无功检测、PI控制及SVPWM调制的具体应用。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结合了实际操作步骤,使读者能够通过仿真模型加深对APF的理解。
Arduino KEY实验例程,开发板:正点原子EPS32S3,本人主页有详细实验说明可供参考。
嵌入式八股文面试题库资料知识宝典-嵌入式C语言面试题汇总(66页带答案).zip
.archivetempdebug.zip
嵌入式系统开发_CH551单片机_USB_HID复合设备模拟_基于CH551单片机的USB键盘鼠标复合设备模拟器项目_用于通过CH551微控制器模拟USB键盘和鼠标输入设备_实现硬
少儿编程scratch项目源代码文件案例素材-剑客冲刺.zip
少儿编程scratch项目源代码文件案例素材-火影.zip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两极式单相光伏并网系统的组成及其仿真优化方法。前级采用Boost电路结合扰动观察法(P&O)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将光伏板输出电压提升至并网所需水平;后级利用全桥逆变加L型滤波以及电压外环电流内环控制,确保并网电流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实现高效稳定的并网传输。文中还提供了具体的仿真技巧,如开关频率设置、L滤波参数计算和并网瞬间软启动等,最终实现了98.2%的系统效率和低于0.39%的总谐波失真率(THD)。 适合人群:从事光伏并网系统研究、设计和开发的技术人员,特别是对Boost电路、MPPT算法、逆变技术和双环控制系统感兴趣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两极式单相光伏并网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细节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目标是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这些理论和技术,提高光伏并网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仿真技巧和伪代码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现相关算法,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系统性能。同时,注意电网电压跌落时快速切换到孤岛模式的需求,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矢量边界,行政区域边界,精确到乡镇街道,可直接导入arcgis使用
嵌入式八股文面试题库资料知识宝典-嵌入式c面试.zip
嵌入式八股文面试题库资料知识宝典-I2C总线.zip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三种注浆模型——随机裂隙网络注浆模型、基于两相达西定律的注浆模型、基于层流和水平集的注浆扩散模型。首先,随机裂隙网络注浆模型基于地质学原理,模拟裂隙网络发育的实际地质情况,在不同注浆压力下进行注浆作业,以增强地基稳定性和提高承载能力。其次,基于两相达西定律的注浆模型利用数学公式模拟裂隙网络中的流体输送过程,适用于裂隙网络地质条件下的注浆效果分析。最后,基于层流和水平集的注浆扩散模型通过引入层流特性和水平集方法,更准确地模拟注浆过程中的扩散过程。文中还讨论了不同注浆压力对注浆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适合人群:从事岩土工程、地基加固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工程师选择合适的注浆模型和注浆压力;②为实际工程项目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③提升地基加固的效果和效率。 其他说明:文章强调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地质条件、裂隙网络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最佳注浆效果。同时,鼓励不断创新注浆工艺和方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地基加固需求。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比较了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5.5和6.0版本在模拟Ar棒板粗通道流注放电现象方面的异同。重点探讨了不同版本在处理电子密度、电子温度、电场强度以及三维视图等方面的优缺点。文中不仅介绍了各版本特有的操作方式和技术特点,还提供了具体的代码实例来展示如何进行精确的仿真设置。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网格划分、三维数据提取和电场强度后处理等方面的技术难点及其解决方案。 适合人群:从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专业人士,尤其是熟悉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并希望深入了解其最新特性的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帮助用户选择合适的COMSOL版本进行高效、精确的等离子体仿真研究,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Ar棒板粗通道流注放电现象时提供指导。 其他说明:文章强调了在实际应用中,选择COMSOL版本不仅要考虑便捷性和视觉效果,还需兼顾仿真精度和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