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qman
  • 浏览: 362983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苏州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

 
阅读更多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一是管住自己的吃喝,再一个是管住自己别乱说话。佛家讲:我们的嘴巴一天到晚爱说话,这个说话是口业。

  在所有的罪恶中,最易犯、最常犯而且害人最惨的就是口业。所以,多说话不如少说话,少说话不如实修。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话未出口由你控制,话已出口不由你控制。每句话都是一个因地,因地已种下种子,就等着接受果报了。好话有好报,恶话有恶报。所以做话的主人时要明了,好好掌控,做话的仆人时,更应明了,因为这时自己已经处于被动。

  南北朝梁开国君主梁武帝萧衍是一个尊崇佛教的皇帝,曾经三次舍身为佛。有一次,好不容易请到了菩提达摩。他恭敬地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菩提达摩说:“不知道!”

  梁武帝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一个看来像得道高僧的人,竟然坦荡荡地告诉他“不知道”。他又请教了一次。菩提达摩说:“空,廓然无圣!”

  什么?你竟敢告诉我根本没有什么神圣的教诲。梁武帝有点不高兴了。

  第二天,他问自己最尊敬的志公禅师。志公禅师说:“唉呀,他才真是个高人!”梁武帝虽然不明白意思,仍派人去追菩提达摩回来。但菩提达摩早已经乘一苇渡江,到魏国去了。

  第11节:二、管好你的嘴巴(1)

  早在菩提达摩之前,禅宗已经在迦叶的微笑、佛陀的授花典礼中,深深扎了根,种子破了壳,发了芽。当释迦牟尼在应该开口讲话时不讲话,只是拈花微笑。世尊为什么不说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佛陀的大弟子、二弟子,一切资深弟子都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只将怀疑的神色藏在眼睛里。这时候,只有迦叶一个人在微笑。

  迦叶,一个在如银河般浩瀚的佛经中从未曾发一言的人笑了。只有他敢笑,佛陀却把花传给了他。一个无声的讯息,一个神秘的音波,只有他接收到了。

  话不在多,少说为佳。有时无声胜有声,多说话不如少说话。人常常犯一个毛病,说了许多,但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或者话一到,就从嘴巴出来,让所有的话语都消失在大气层里。有的话说了制造自己的烦恼,有的话说了让别人烦恼。

  中国有很多熟语,比如“沉默是金”、“少说为佳”、“乌龟有肉在肚里”、“半罐水响丁当”等,这些熟语中潜藏着十分高深的处世哲学。“沉默是金”强调了不说话的重要性,说明不说话的人招人喜欢。“少说为佳”强调了少说话对自己的好处,起码不至于招惹麻烦。“乌龟有肉在肚里”是对不爱说话的人的学识和本事的肯定,喜欢说话的人则被当成了只会说不会做的没有涵养的人。“半罐水响丁当”更是对那些爱说话的人的严厉批判,你若多嘴,就多半是个本事不大的人了。

  中国还有一些熟语则对那些多嘴者进行了告诫,比如“言多必失”这个熟语就是。这是实在话,一个不说话的人恐怕不会在说话中惹麻烦上身,也不容易暴露自己的不足。而那些喜欢说话的人,既容易得罪人,惹祸上身,又容易引起别人注意而暴露自己的缺点。

  俗话说:“祸自口出。”过多的言辞必然会在不经意间触及到某些人的痛处,而给自己带来意料不到的麻烦。三国时期的杨修,可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了。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杨修的才学是绝不为过的。但恃才傲物的结局是讲出了曹操心中的秘密而死于非命。杨修的“祸”的根源便在其口,面对他的遭遇,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杨修所表现的究竟是一种智慧抑或是一种顽痴?

  人人有发表言论的自由。但是,并不是人人有必须听你发表言论的义务。这一点,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古以来,人们争的都是说话的自由。难道就没有不说话的自由吗?

  人生一世,病从口入,祸自口出。有事无事,无话最好。无话即福啊。

  11、请口下留情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中国有一句成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它说出了嘴巴的厉害,道出了世上最凶狠的一种武器。还有一句话叫“舌根底下压死人”,这比积毁销骨只怕又进了一步。舌头是断石削发的利刃,软刀子杀人,杀人不见血,一针见血,见血封喉。真是人言可畏啊!

  最近发生了两件令全国观众痛心的事情,都与死亡有关,也都涉及到了嘴巴杀人。一个是“林妹妹”陈晓旭的病逝,一个是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突发心脏病猝死。这中间也有两个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引起了公愤,成了千夫所指。

  陈晓旭出家伊始,就有人说:陈晓旭出家是假,躲避惩罚是真。他说,陈晓旭经营的公司偷税已经高达1000万元,引起了税务部门的高度重视。陈晓旭于是和丈夫选择出家来躲避这场牢狱之灾。陈晓旭往生后,这个人又放出话来:陈晓旭没有死,畏罪潜逃澳洲。他的话引来了众人的谩骂,真是恶言伤人也伤己。

  侯耀文走得很突然,让人无法接受。有一部分人认为,侯先生是被一个作家气死的。这个人此前说出了所谓的“侯门隐私”,严重影响了侯先生的心情,导致侯先生突发心肌梗塞辞世。一时间,此人也是受到众人的指责和声讨,挨骂自然是少不了。

  第12节:二、管好你的嘴巴(2)

  其实,陈晓旭和侯耀文两位演员的离去,自然有其原因,但另两位人的言论也犯下了严重的口业。

  《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辱骂、中伤、诽谤以及误骂等语言行为,可以让被说者发怒、伤心难过,被弄得精神不振、身体不适,身体受到伤害,还影响了工作、事业、生活。一个人如果说话从不禁口、从未经过深思,就放任伤害人的话从自己口里说出而不知觉,无知的造口业行为在无形当中已是一种罪恶,更何况是故意说出一些不好或不适当的话来刺激伤害别人的,那更是严重的口业罪过了!

  偈曰:“口业何因罪最深?能牵善众处刀林。”恶语伤人,恶语也杀人。看到新闻报道:一年轻女子因受不了被男方抛弃的打击,爬上3楼阳台想结束生命,在生与死之间犹疑抉择达半个多小时。当时楼下有围观者数百人,一些人拨打110报警,还大喊不要跳。这时候,女子其实已有了退缩的念头,但出人意料的是,一名围观的妇女突然站出来高喊:“跳下来我给你5000元钱!”另外也有几个男子跟着附和:“快跳,跳下来我抱着你!”受到恶语刺激,女子最后情绪激动跳楼了,20多岁的花季生命瞬间凋谢。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她不是死在对生活的绝望中,不是死在自己万念俱灰中,而是死在围观者的“恶语”之下。当女子面对死亡的威胁而选择了“退却”时,那恶毒的噪语纵恿她最后“鼓起勇气”跳了下去,以生命为代价。尽管那施恶语者或许是无意而为,但生命凋谢的阴影必将久久地揪住其肮脏的灵魂,令其忏悔痛苦,难以安宁。

  “恶语杀人”尽管在法律上尚无条款界定其违法,但其实质就是一种犯罪行为,甚至更让人寒心、痛苦和可怕。慎护口业啊,否则自招苦报!

  害人害事,就会造成恶业,而最易犯的是口业。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口业最伤人,也最害己,请你口业清净。要对自己说的话有所考虑,不可以任意而为!

  12、不出恶言,不骂恶人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

  这个世界,随时随地可听见骂声,可看见骂人事件。骂字两个口,祖先造字时用了两个口,想必有其用意。骂人是两张嘴对着骂,骂人者自会得到被骂者的回应,其实也就是通过别人骂自己。

  骂人,大家都觉得是不文明的行为,可是还是有人忍不住要骂,看来是缺乏安忍的定力,用佛家的话讲,就是犯下了恶口罪业。佛家的口业分恶口、两舌、妄语、绮语。恶口是骂人的坏话。恶口骂人,会报应自己。

  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个富翁,名叫师质,信奉佛教。有一天,他准备了美好的饮食,虔诚地供养佛陀和僧众。佛陀受过供养,又开示一番,就领着众僧回到精舍。归来的半途,佛和僧众在河边的大树底下休息的时候,从树上跳下一只猿猴,求借佛陀的钵具。猿猴接过佛钵后,速去速来,并且在钵中盛满了甜蜜,双手恭敬奉给佛陀。佛陀接受后,又把它分施给众僧,令猿猴多得福报。猿猴看了,欢喜跳跃。

  过了不久,猿猴死了,转世为人,生于师质的家中。出生的时候,家里所有的食具都满装蜜糖。师质夫妇觉得奇异,就此把他取名,叫做蜜胜。

  光阴如箭,岁月奔驰,一转眼过了几年,蜜胜已长大了,他厌烦尘俗,要求父母允许他出家,父母高兴地答应了。得到父母的赞许后,蜜胜到NB224园精舍投佛出家。因为他前世的善因,很快地证了果。

  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们出外度化的途中,感到热渴异常,大家都想有一杯饮料。这时蜜胜比丘将空钵向空中一掷,然后,双手去接时,钵中已盛满着佳蜜,送给众僧解渴。回到精舍时,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请教道:“蜜胜比丘,过去修的是什么福?为什么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够方便求得蜜糖?”

  第13节:二、管好你的嘴巴(3)

  佛陀答道:“你们记得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猿猴,求借钵具,装了佳蜜,来供养佛和僧众吗?由于他的喜心施舍,死后就转生为人;由于他的诚心,供佛佳蜜,所以今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得到蜜。”

  佛陀说过以后,比丘又问道:“佛陀!蜜胜的前世,又是什么因缘,才堕生为猿猴呢?”

  这时佛陀的四周,已围绕着很多弟子,佛陀看了看他们后,才说道:“蜜胜会堕为猿猴,那已是五百生以前的事,也就是迦叶如来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间,看见另一位比丘跳过一条小溪,就笑他的姿态如猿猴一样,因此犯了恶语的罪,所以他堕落为猿猴。后来他知道自己的错,曾向那比丘求忏悔,免堕地狱受苦,并因此胜缘,猿猴能遇佛得度,今生也很快修成了正果。”

  佛陀讲完以后,诸比丘们都知道了,一句恶言,就能招来苦报。因此,大家再也不敢有戏言和恶口,因为因果是不会饶过人的。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当中说,有一位侍奉他的小妾,讲她祖母很会骂人,后来祖母没有任何疾病,忽然舌头烂到喉咙处,不能饮食、说话,痛得翻来覆去,几天之后便死去。这位祖母唯独舌头会烂,可见她恶语业很重,她骂人的时候,能以势压人,别人都怕她,但是这个女强人最后坏在自己的舌头上。舌根和语业关系很大,譬如口不妄语,说诚实话语,舌可以覆面,如果说恶语,说妄语,舌会萎缩、糜烂。

  《无量寿经》上教人:“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佛偈云:“慈悲口,方便舌,有钱无钱都做德。”你在口头上不骂人,不说粗言暴语伤害他人,这也是功德。

  13、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过失,最大的障碍,就是传播是非。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造口业,所以不要说是非,修行就是这样修出来的。

  很多人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说人是非。佛家将搬弄是非称为“两舌业”,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

  关于舌头的成语,有搬唇递舌、搬唇弄舌、搬口弄舌、长舌之妇,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是非的人。看来,做人必须少动自己的舌头,稍有不慎就犯下“两舌口业”。祸事比不过自己放纵自己,恶毒比不过说人是非。我们生存在世界上,学习怎样做人才是第一要义。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过失,最大的障碍,就是传播是非。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是造口业,所以不要说是非,修行就是这样修出来的。

  有一则公案说,有一位修禅定的法师,在定中看到两位出家人在谈话,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护法神走了;又一会儿,妖魔鬼怪来了,围绕着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两位出家人最初在讨论佛法,所以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闲话家常,护法神就走了;话家常之后,又讲些是非人我,妖魔鬼怪就来了。

  所以,常常讲是非、论短长,周边围绕的都是妖魔鬼怪。心在道上,起心动念有感,诸佛菩萨就有应。如果我们是不善的感,妖魔鬼怪有应。妖魔鬼怪从何而来的?你自己把他招来的。起一个恶念,说一句恶言,都可以把妖魔鬼怪招来。修行人岂能不慎!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一切世事与自己无关,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地藏菩萨本愿经》告诫世人:搬弄是非,使人家争讼斗乱的人,将来要受无舌百舌的报应。小心口舌是非,以免惹祸上身。说人是非,伤人伤己,好话要多说,是非不要提。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灾难都是由舌头造成的,再也没有一样东西比舌头更惹祸的,天底下最坏的东西就是舌头。传话一定要平平实实,千万不要添枝加叶,添油加醋,弄不好就会变成搬弄是非。

  第14节:二、管好你的嘴巴(4)

  贲某先后两次到金某家中提醒她,其丈夫在外与某女鬼混,并将该女的手机、座机号码写给金某。金某因此认为丈夫对己不忠而离家出走,后被贲某及金某丈夫等找回家。金某回家后,仍想不开,喝农药自杀,被其女儿及丈夫发现后,送至医院抢救并住院治疗13天,诊断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重度),支付医疗费5000多元。

  金某向法院起诉贲某。法院审理后认为,贲某在金某面前搬弄是非使金某精神受到刺激,是导致金某自杀的重要因素,贲某在本案中有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依法判决贲某赔偿金某医疗、误工、护理、住院伙食补助、营养等费用2894元,并承担诉讼费174元。

  时下,像贲某这样搬弄是非、揭人短处、侵扰他人私生活的现象并不在少数。这种行为不仅扰人安宁,违反了社会道德,造成一定后果时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做人要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背后议论人,不因好奇而热衷于打听别人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否则,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修行人对于自己不相干的事不要去听,也不要打听,不必想知道。古人说:“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时是非多。”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者,都要远离。反之,心就迷了。

  嘴硬口脏,搬弄是非的人难以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在日常修行中,一定要让心保持稳定,不要常起心动念。对别人,要时时善解、包容,不诽谤他人。

  如果有人毁谤你,离间你与他人的关系,你不要采取过激的反击行为。是非止于智者,世间真理自然有公平的言论,朗朗乾坤,善恶自有报应,所以贤人不必为小人的蛊惑之话劳神,也没必要为小人的一时动作而动怒。

  14、一句谎话需要十句谎话弥补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格言说:“宁可不说话,不可说谎话。”这是教人要诚实做人。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一个诚实的人,应该要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佛门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五戒之一的妄语就是说假话,欺骗人,所谓“见说不见,不见说见;闻说不闻,不闻说闻;不懂说懂,懂说不懂;知说不知,不知说知”。这就是妄语。出家人不打诳语,修行的人不说谎话,这就是守戒。

  说谎是要付出代价的。民间经典故事《狼来了》中的小孩说谎招致一群羊大部分被狼咬死,这代价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够惨重的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说谎招致亡国,这说谎以江山为代价。当然,说谎还会招致家破人亡。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撒过谎,而撒谎的代价有多高?我们是否该撒谎?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经常说谎的人,更需要反省自己。

  一个年轻人留学归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五年后的今天,他已是拥有数百万资产的成功人士了。亲友们感慨地说,在国外“镀了金”就是不一样,当初东拼西凑地借了几万元去留学,这学费交得值。

  年轻人深有感慨地说:“留学生活的确很有帮助。临回国时还交了一笔‘额外’的高昂学费呢。”看到亲友们全都莫名其妙的样子,年轻人讲起了其中的故事。

  当时,他已经取得博士学位,决定回国创业。临走时,他用几年课余时间打工的积蓄和奖学金为自己买了一块劳劳力士名表。在机场接受例行检查时,年轻人为了免交关税,谎称手表是冒牌货。没想到海关人员一听说劳力士手表是假的,二话没说,马上拿出一把小铁锤,当着他的面,把那个价值几万元的手表砸了个粉碎。年轻人当时瞠目结舌,还没等他回过神来,海关人员把他带到一边,对他进行了严格的开箱检查。经历过多次出入境,年轻人深知只有上了海关“黑名单”的人,才会“享受”此特殊待遇。并被告知:以后无论何时出入境,都必须接受开箱检查;如果再次发现携带假冒伪劣产品,将被依法起诉!

  第15节:二、管好你的嘴巴(5)

  年轻人告诉大家,这个故事之所以刻骨铭心,是因为这一笔额外的高昂学费,让他体会到了诚信的价值,而这正是他日后为人处事以及公司走向成功的法宝。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墨子说:“言信者,行不果。”不信不立,不诚不行。诚信为人之本,诚信比一切智谋更好,没有诚信的人是一个失败者。因为制造出“一个拥有103年历史的德国木地板公司”的谎言,欧典这家国内木地板制造商面临灭顶之灾。老板闫培金仍然想挽救自己的企业,他两次公开道歉,并继续投放广告,希望尽快抹去谎言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快情绪。“我会刻骨铭心一辈子铭记这个教训,从零开始,从头做起。”闫培金说。可是,一个说过谎的企业,还能在市场上站住脚吗?

  德国诗人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真实的生命应该真实地过,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够成功,生命才有意义。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圆谎不累吗有些人总是在说谎付出代价之后,才会缓缓道出这个真谛。真的事前都不知道吗?

  人生在世,要诚信做人。没有诚实,就没有尊严。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欺诈只能得逞一时,诚信才能受益一生。

  15、恶言如数带回,说者自受自污

  送礼物予他人,别人若不接受,如何?只得自己带回。

  恶口向人,欲污人,若人不为所动,那么所有恶言,将如数带回自受自污。

  语言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在很多的场合,可以看到一些素质不高的人说话出口伤人。对方若是老实人,必定被气得掉眼泪,若遇到厉害人,双方就不可避免地吵架、动手了。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讨厌一个人,也不要对他恶言恶语。做人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如果你是一个举止言行优雅的人,请不要为了一个你讨厌的人坏掉你的本质。

  佛说:“送礼物予他人,别人若不接受,如何?只得自己带回。恶口向人,欲污人,若人不为所动,那么所有恶言,将如数带回自受自污。”别人恶口辱骂我们,或恶言相向,我们若不接受,那么这个灾祸还是要回到骂者自身。同样的道理,你恶口辱骂他人,最终还是要由自己承担。

  《四十二章经》第七章讲了一个恶还本身的故事:有人听见佛是一个守护修道的人,又修行大仁慈的行门,就故意来到佛的面前骂佛。佛听见他骂,默然不出声、不讲话。等他骂停止了,佛就问他了,说你用礼貌来对待人,那个人不接受你的礼貌,那个礼是不是还回到你自己那儿去呢?还归到你自己身上吗?骂佛的这个人说,不错!是还回到我这儿。对方若不接受我行这个礼,这个恭敬,我就把它拿回来。

  佛又说了,你现在来骂我,我不接受你这个骂。你骂我,你是不对的,但是你一定有祸患,把这祸归到你自己身上去了。就好像你打一个响,就有个声。如影随形,这个祸一定是跟着你。你没有法子免离你骂我的这个祸。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做恶事。

  佛陀告诉我们:不要恶口辱骂他人。只要我们把心量拓开,能够包容别人,则别人的毁谤、侮辱,如同“举火焚空”,终将自熄,还会烧到自身;又如“仰天吐痰”,吐出来的痰,最后还是掉到自己的脸上;又如“逆风扬尘”,抓一把泥土撒向他人的人,一样会让逆风把灰尘撒到自己身上,这就是“恶还本身”的道理。

  皮鞭伤肉,恶语伤心。恶语寒心,良言暖人。台湾作家林清玄在读高二时,学业和操行都是劣等,记了两次大过、两次小过,被留校察看,甚至还被赶出学生宿舍。很多老师对他已彻底失望,但他的国文老师王雨苍却没有嫌弃他。一次,王老师找他谈话说:“我教了50年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个能成大器的学生。”这句话让林清玄感动和温暖。“水激石鸣,人激志宏。”老师的话让他振作起来,他发奋学习,最终成为了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第16节:二、管好你的嘴巴(6)

  话语如同一把利刃,可以伐木,也可以伤人,就看操持者怎么用。有时,一句污辱的话会使一个善良的人行恶,一句宽慰的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一句情真意切的表白可以获得一生的爱情和幸福;一个恶语相向的浪头可以摧毁夫妻多年共同夯实的感情堤坝;一句中伤可以挑起一场战争,一句美言可以结成世代友谊;一句损贬能让人一辈子抬不起头,一句激励可以助一个人成就事业……

  一句或许在自己看来无关紧要的话,可能会在听者心田划开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因而古人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出口伤人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训练,但说话暖人却是一种人生境界。为什么我们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多说些赞人、励人、暖人的良言,而少讲甚至不讲骂人、贬人、伤人的恶语呢?

  佛经说:“造口业的人,将来会受到耕舌地狱的惨报。”口业不可不慎,我们修行就是要能随时保持内心的祥和,并且抱着“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态度,来欢喜赞叹善人;另一方面,也要怀着“以善待恶,以德报怨”的胸襟,来面对恶人。如此,必能超越人生烦恼、痛苦的困境,体会人生自在清净的本质。

  16、用慈悲心把你的委屈说出来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佛祖说,人有七苦: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失荣乐。若贪嗔痴不在心里边,淤泥也可化红莲。嗔和怨憎会是讲愤懑的苦恼,修行人要戒嗔、戒怒,永远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非常重要。

  怨恨是可怕的毒咒。在人的情绪中,怨恨或仇恨,是最强烈的一种负面情绪,也是最可怕的一种意念,这种情绪或意念,就像是一种导向,常常将我们导向不可测度的痛苦深渊,不只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别人!

  在佛陀时代,有一天,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不小心被牛抵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这条恶牛以后将带给他更多的麻烦,因此就将牛贱价出售。牛的新主人买牛回家,走到半途中,来到一河边,想给牛饮水。哪知牛不饮水,突然凶性大发,又把新主人给抵死了。新牛主的家人,知道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刻将这条牛杀死,然后挑到市场贩售。

  有一个农夫,贪着便宜买下了牛头,用绳子系着牛角担回家。半途中,因天气炎热,就将牛头挂在树枝上,然后坐在树底下休息。哪知正休息时,系牛头的绳子不知何故突然断裂,牛头从树枝上掉落,刚好打在农失的头上,可怜的农夫,当场被打得伤重而死。

  一头牛,在一天之中竟然害死三个人。这件不寻常的事故惹得大家不禁纷纷议论,消息传到了频婆娑罗王耳中,他也觉得不可思议,想其中必有缘故,就亲自前往请教佛陀。

  佛陀解释说,在前世,有三个商人相约到外地做生意,为了省钱不住旅馆,特地到一个老妇人家借住。双方约定,要付老妇人租金。到了第二天,这三个商人趁着老妇人外出时,竟偷偷溜走了。老妇人回来后发觉了,非常愤怒,就追上去,要向他们索取欠款。

  三个商人担负着沉重的行李,在不远的地方被老妇人追上了。这三个商人以为她年老可欺,不只赖账不还,还用恶言恶语侮辱她。老妇人对他们无可奈何,只得愤恨地对他们说:“你们这些无赖汉,欺负我年老孤单,你们以后一定会有报应的,今生我虽然奈何不了你们,等来生无论是否为人,我一定要报复,要杀害你们,以泄我心头的愤恨!”

  佛陀继续说道:“那条凶牛,就是这老妇人的后世,而同日被牛抵死的三个人,就是欺负老妇人的那三个商人!”

  这个故事显示了怨恨的可怕,三个商人的行径固然可恶,但还不至于遭受杀身之祸的报应,而老妇人可怕的怨恨心就像个毒咒,不止将自己咒进了因果报应的罗网,而且催促恶化了彼此本来还不算严重的因果关系。

  第17节:二、管好你的嘴巴(7)

  因为怨恨,彼此注定了将展开一场长期而难以止息的“冤冤相报”悲剧,而在这场悲剧,或即将接着上演的悲剧中,注定了将没有人是赢家。因为怨恨的毒咒,一方咒向了别人,另一方也咒向了自己!

  《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载:嗔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以忍灭嗔。用宽容去替代怨恨,你会发现,世界不是荒凉的,它充满阳光般的气息。与人相处,矛盾不可避免,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和颜爱语是一种修行,不仅仅利他,更是利己。

  我们要实践世间和谐安乐,就要时时检点,时时调整自己的心念,转焦躁为清凉,转愤懑为平和,和颜爱语,多行善事,让慈悲心的种子洒满人间!

  17、恶语伤人矛刺心,话留半句积口德

  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到口边留半句,则是积口德。

  格言说:刀疮易好,恶语难消。良言劝善人心暖,恶语伤人有报应。如果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语言可以安慰人,也可以引发争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回答柔和可以使怒消退;言语暴戾容易招致灾祸。

  曾经有新闻报道说,北京一公车女售票员因掐死14岁女孩,被判处死缓。关于女售票员的行凶不用我复述了,路人皆知,关键是这行凶的方式——掐死了,而且只是因为一元钱的分歧。我相信很多人都拿这样的凶言叫嚣过:我掐死你!但这一次是真的有人做了,悲剧发生了……

  有人说“先有恶言后有恶行”,想想是有道理的。说着说着可能就顺了,觉得这没有什么。嘴里说着掐死你的时候,手上就去做了相应的动作,用一个大脑嘛!口出善言,可渡人;口出恶言,可毁人。

  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到口边留半句,则是积口德。恶言相向的人,通常会引起祸端,因为一般人往往因为别人的恶言而怀恨在心,并激起对方强烈的反弹情绪。恶言包括诅咒、耻笑、辱骂、攻讦、中伤,所以尽量不要用恶言来伤害别人,因为自己将来会成为被别人伤害的对象。所以语言的运用,必须多做保留,以免别人利用你的话语,作为攻击的目标。

  有人因言而招祸,有人因言而成就,有人舌灿莲花,有人口出恶言。赠人以善言,重如珠玉;伤人以恶言,甚于剑戟。

  有一个刑期中的囚犯,在服劳役修路时,捡到1000元钱,他立即把钱交给监管警察。意想不到的是,对方却满脸鄙夷地对他说:“拿自己的钱变着花样来讨好,企图找资本减刑,你甭来这一套!”囚犯心灰意冷,心想这世上没人相信自己了。晚上,他越狱了。

  在逃途中,他大肆抢 劫,并登上开往边境的火车。火车太挤,他只得站在厕所门口。这时,有一位姑娘如厕,关门时发现门扣坏了,她很有礼貌地对他说:“先生,你能为我把门吗?”他一愣,看到姑娘那纯洁无邪的脸,他庄重地点了点头。他像一位忠诚的卫士,把守着门。就因为姑娘这句话,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在下一站,他下车到派出所投案自首。

  一句粗暴的话语,差点让一颗良知尚存的心灵彻底毁灭;而一句充满信赖的话语,又使一个正在沉沦的灵魂得到拯救。作为文明社会的文明人,我们当善放良言,力戒恶语,因为有时候,确是一句话影响了人的一生啊!

  佛教四摄将爱语列为其中之一,足见爱语在弘法度众和修行中的重要作用。爱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还有利于结好人缘,便于摄化众生。古德云:“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因此,千万不要忽略自己脱口而出的任何一句话,不要逞口舌之快,因口具有传播及造恶的力量,其影响所及实不容轻忽。

  我们要养成以爱语摄化众生的习惯,使众生因我们的爱语与我们结下人缘。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就是这个意思。学佛,就是学佛的身、口、意,学习佛菩萨的广大心量,以种种爱语,赞叹、包容大众。言语,同时是心念的反射,当心中充满赞叹及爱语,心则光明;若心中怀有忌妒排斥,则堕入黑暗。

  第18节:二、管好你的嘴巴(8)

  每天的言行举止,也和走路一样,都是修行。因此,我们每天开口,所说的言语都要是正语,利益别人之语,借着不断的熏修,将原来不习惯以爱语赞叹、关怀他人的心,转成喜悦爱语,柔软慈悲的心。我们说出来的善语、净语可以将自己以及众生的心慢慢转成菩萨心、佛心,利人利己,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18、不必回头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被骂。至于骂人,不管多少,也都会有的。有修行的人可以管住自己不骂人,但管不住别人骂自己。如果有人骂我,该如何应对?

  别人骂我,我尊敬他;别人毁谤我,我赞叹他。佛陀在《佛遗教经》中告诫弟子:“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毁谤、讥讽、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能人也。”忍是需要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养深积厚,而酝酿成的涵养。

  如果一个人不能忍受恶骂之毒,就称不上是人道的智者。因为嗔恚之害可以破坏各种善法,败坏好的声名。嗔心猛于烈火,应当经常防护,不让它入侵。破坏功德的,没有比嗔恚更严重的人。

  经常听到有人愤怒地说:“谁骂我?有种的跳出来,要敢做敢当!”原来有人在背后骂他。且不论一个人的品格如何,我们不应该骂他。骂人是不对的,背后骂人更是不对了。在背后骂人的人,就如同躲在暗处趁别人不注意放枪的人一样。奉劝那些在背后骂人的人一句,快收起你们那一套!在骂人前先想一想是不是在骂自己!

  对于挨骂的人,也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挨骂,更不必睚眦必报,以牙还牙。有人背后骂你,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星云大师开示:当有人对我们恶口毁谤、无理谩骂的时候,能够漠然以对,以沉默来折服恶口,才是最了不起的承担和勇气。明朝吕坤在《呻吟语·应务》中说:不为外憾,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能够接受他人的指正与批评,不为八风所撼,不为物欲所动,才是真正的大器。要能成就大事,就要一切皆担当。

  《三国演义》第103回里,诸葛亮率大军出征,司马懿中计吃了亏,就闭关不出。诸葛亮先是多次令人到曹军阵前辱骂,但魏兵却采取“骂不还武”的办法,怎么也不出兵。诸葛亮乃取巾帼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骂司马懿不像个男人。司马懿看完信后,并不嗔怒,反而关心起诸葛亮的寝食生活状况。从来使口中判断出诸葛亮活不长了。于是更据守不出,蜀魏双方在渭水一带相持了百余日。结果,诸葛亮“星陨五丈原”。蜀军不得不撤回汉中,司马懿防御成功。

  如果说诸葛亮气死周瑜,骂死王朗,气死曹真是因为后者的气度太窄的话,那么,司马懿受辱不嗔则是有容乃大。司马懿的“孔明食少事烦,岂能长久?”一语送终诸葛亮!诸葛亮享年54岁,其短寿难道跟“轻摇三寸舌,骂死二三人”无关吗?而被骂的人死与气恼,不也值得后人引以为戒吗?

  生活中当被别人骂时,大多数人首先会怒火中烧,先是当场“回骂”继而“升格”,甚至大打出手。常常有人还会听到“好心人”传来的“非议”甚至“恶骂”,尽管不是亲耳听见,却比当面听见还要气愤,恨不得冲到当事人面前问个究竟或也反骂他一回,最好让他立刻闭上嘴。人的本性决定我们饥饿时想抢 劫,愤怒时想杀人。但是又因为人大都是有理性的,极端的行为很少人会干,唯其这样痛苦反而更多。

  胡适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有人骂我们,当我们听到时,自然很生气,非要跟他拼命不可。可是细分析一下,骂,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由空气传来的一种音浪,自然用不着生气。至于骂我们的人呢?依着化学分析,也不过是个化合物;而被骂的我们呢,也是和骂我们的人一样,几种化合物而已。等到死后,大家都物归原所,如此看来,所有的骂不过是一种气体的流动,有什么了不得?到此地步,就无人无我,四大皆空了。

 

 

分享到:
评论
1 楼 wutao8818 2011-10-10  
呵呵,标题挺好,内容没看

相关推荐

    经理人权力的主人仆人.doc

    经理人权力的主人仆人.doc

    经理人权力的主人仆人.docx

    【经理人:权力的主人与仆人】 在企业管理中,经理人往往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权力的主人,又是权力的仆人。他们掌控着一定的决策权和资源分配权,但同时也受制于上级和组织的规则。这种权力的两面性常常导致沟通...

    数学:科学的王后和仆人

    ### 数学:科学的王后和仆人——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 引言 《数学:科学的王后和仆人》这篇文章来源于已故美国科学院院士Eric Temple Bell于1951年所著的同名书籍。文章通过演讲的形式探讨了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

    经理人:权力的主人与仆人.docx

    1. 权力的双重角色:在组织中,经理人既是权力的主人,也是权力的仆人。他们拥有对下属的决策权和影响力,但同时也受制于上级和公司的整体策略。这种角色的转换往往导致经理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出现困扰,因为他们...

    论文研究 - 仆人领导对主动行为的影响: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研究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查仆人领导与积极行为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我们基于认知评估理论,认为前瞻性行为是由内在动机驱动的,并进一步提出了三种心理结构来阐明仆人领导对员工前瞻性行为的潜在机制:工作自主,领导...

    用C语言实现的商人仆人过河

    用C实现的3个商人和3个仆人过河问题,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推广到N个商人M个仆人,本人是初学者,程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可以提提宝贵意见

    仆人式领导及其领导力.pdf

    仆人式领导是一种独特的领导模式,它源自于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 Greenleaf)的概念,强调领导者首先应以服务他人为首要职责,以此来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和提升组织的整体效能。这种领导方式的核心...

    仆人式领导及其领导力.doc

    仆人式领导及其领导力.doc

    杜绝敷衍了事的恶习三个仆人PPT学习教案.pptx

    故事的核心在于,主人将不同数量的银子分别交给三个仆人,期望他们在主人离家期间妥善管理。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资产管理和增值的主题,同时也反映了职场中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首先,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出的第一个...

    仆人

    它构成了互联网上大部分页面的基础,允许开发者通过标记来定义文档结构和内容。"仆人"这个标题可能是项目、工具或...深入学习和实践,将有助于你更好地驾驭这个"仆人",创造出功能强大、视觉美观且用户体验优秀的网页。

    数学建模15对 商仆人

    "数学建模15对 商仆人"问题是一个经典的优化问题,通常出现在运筹学、图论或数学建模竞赛中。这个问题源自古老的数学问题——“商队过河”,但在这里,它被扩展到了15对人(或者物体),每对都需要在一起过河。问题...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读后感1800字_大学生读后感.doc

    这篇读后感主要围绕着《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这本书中的故事展开,讲述了主人公与文珍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文珍对自由的追求。书中的文珍是一位生活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丫鬟,她的命运如同浮萍般漂泊不定。在这个看似...

    兄弟总是在困境的时候互相想起,你在他乡还好吗?

    你对这些人是不是做到"没有做过一件不得体的事,没有说过一句不得体的话"?想想那些你经历过的一切,你忍受过的一切;你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了,你也快要尽完自己的职责了;你曾经见过多少壮丽的景色,人世的喜乐悲欢...

    小学数学数学神探拿破仑解救仆人

    在被称为“小学数学数学神探拿破仑解救仆人”的故事情节中,拿破仑展现了非凡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为我们呈现出一场精彩的推理大戏。这个案例不仅是一个智力游戏,更是一个深入浅出的教学模型,它将...

    铁杵成针的仆人公是谁.docx

    如“破釜沉舟”的项羽,在决定性的巨鹿之战中,他命令士兵破釜煮食,沉舟断后,以此表明决一死战的决心,最终大破秦军,赢得了战斗。这种决断和果敢的勇气,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技术”中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的体现。...

    仆人式领导及其领导力..doc

    仆人式领导及其领导力..doc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