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usheng33
  • 浏览: 238549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北京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涨薪10%重压 中国软件外包遭遇订单挣扎

 
阅读更多
http://tech.163.com/11/0910/08/7DIVHE2R000915BF.html

2011-09-10 08:17:4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东南融通的财务丑闻,给了挣扎中的中国软件外包一个说辞。

“我们要不断地跟客户解释:我们跟东南融通不一样。”9月9日,一位国内软件外包企业负责人向记者抱怨,软件外包企业股价如此低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东南融通事件的影响。

自4月26日东南融通被Citron OLP与Global质疑财务造假,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股价就坠入跌跌不休的下滑曲线。在过去的52周里,文思的最高股价为41.06美元,最低股价为9.93美元;柯莱特最高为28.18美元,最低为4美元;软通动力最高为22.63美元,最低为7.56美元;海辉软件为34美元,最低为8.98美元。中国在美上市的这几家软件外包概念股分别下跌了75.85%、85.8%%、66.6%、73.6%。

见微知著,一度喊出“超越印度,做全球办公室”的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尚未来得及咽下杯中的庆功酒,就已被蹿升的人力成本和人民币升值压得喘不过气来。

打单难度大

早在5月,中国在美国上市的软件外包企业已经经历了一轮集体下跌。文思股价从5月初的32美元的价位下跌至5月底的22美元,跌幅一度超过30%;柯莱特、软通动力的最大跌幅超过28%,海辉软件的跌幅也超过20%。而到了8月,集体下跌游戏再次开场。据Imeigu的数据,8月份,文思、软通动力、柯莱特、海辉软件的股价分别大约下跌了40%、35%、56%、35%左右。

股价下跌的另一头,则是数千公里之外的中国软件外包企业负责人的订单烦恼。

“目前,老客户会有一些疑问,新客户会谨慎做决定。”软通动力执行副总裁彭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东南融通事件使得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声誉大打折扣。

“我们要向客户解释东南融通只是个案,并且海外外包只是其很小的业务,主营业务是行业解决方案,我们和东南融通不一样。”另一位排名前十的软件外包企业负责人则对记者抱怨,最近几个月,他需要经常做出这样的解释。

一位软件外包企业负责海外业务的总监告诉记者,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本来在实力上就不如印度,而东南融通时间让这种差距更进一步放大。“打单时,我们的议价能力变弱了,一旦碰到印度企业,尤其是拿大单子的难度就更大了。”这位不愿公开姓名的软件外包企业人士表示,在打单时,客户会再三盘问东南融通的事,甚至会被质疑自己公司的财报是不是也作假,“虽然将公司财报、过往的项目等材料准备齐全,但是目前打了几单,都没有成功”。

“现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了‘做产品加工到中国,做软件加工到印度’的印象。”彭强表示,印度软件外包企业目前正在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强化欧美客户的这种固有印象。

彭强告诉记者,印度的竞争对手利用这个机会来游说客户,他们会对客户说“与印度相比,发包给中国企业的风险更高”。

人力成本重压

外部需求受到东南融通事件冲击的同时,中国软件外包企业还普遍遭遇企业内部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人力成本一直是“靠人吃饭”的软件外包企业最大的一笔支出。从行业整体水平上来说,软件外包企业的人力成本约占其主营业务营收的60%-70%,有的甚至更高,达到80%。

“人力成本已经给软件外包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文思总裁陈立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平均而言,整个软件产业每年需要涨薪10%,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薪资涨幅更高,可能达到15%。”

根据记者对多位软件外包企业的调查,目前企业要留住员工,一般对初级、中级技术人员的涨薪幅度要达10%左右;而对于能够提供咨询、实施等综合服务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般涨幅需要达到20%,甚至30%;而那些总监级别的员工,需要增涨30%以上。

这样的涨幅,软件外包企业基本难以承受。“软件外包企业的毛利率一般是30%,净利率一般小于10%。”一位行业资深人士透露,软件外包企业的利润很薄,人力成本上升很容易挤走利润,成为企业难以承受之重。

从几家上市的软件外包公司来看,2011年上半年,文思的毛利润率为36.9%、软通动力的毛利率为36.5%、海辉软件的毛利率是33.7%、柯莱特的毛利率为32%左右。刨去运营支出和股权激励支出等后,2011年上半年,文思的净利润率为10.4%、软通动力为8.8%、海辉软件为7%、柯莱特为10%。

由此可以看出,一线软件外包企业的净利润率基本在10%左右。2011年第二季度,文思的净利润为710万美元,软通动力为590万美元,海辉软件的净利润为670万美元,柯莱特的净利润为290万美元。而目前,文思的员工数量为12000多人,软通动力为9000多人,海辉软件6500多人,柯莱特为4400多人。

这位分析人士亦提到,这几家企业都是上市公司,若人力成本给企业造成经营困难,可以通过融资等手段缓解,但是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就很有可能“栽”在人力上。

“我们公司的毛利率是30%,纯利润不到10%。一旦涨薪,利润就几乎为零了。公司要进行原始积累,要发展,大规模的员工涨薪给公司的压力很大。”一位中型软件外包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抱怨,整个公司基本上只能维持现状。

在采访中,软件外包企业的负责人一致表示,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让软件外包企业时刻处于走平衡木的状态,必须时刻小心翼翼。

“软件外包企业的人数与营收成正相关。”陈立峰表示,“卖人头”的模式决定了软件外包企业要增加营收,就必须增加员工,而人力成本上升,使得一些

企业在“接不接订单”上有了更多的徘徊。

陈立峰说,“很多单子都不接了,因为接了也赚不到钱。所以不接。”负责软通动力海外业务的彭强也深有感受,但他表示,有时候为了拿到战略性客户,公司也只好咬牙将单子接了。

“不管盈利情况而接单,这会让软件外包企业处于很危险的境地。”某位行业人士分析道。

更糟糕的是,即便涨薪,软件外包企业也留不住人。软件外包企业全年平均的员工流动率大约在30%左右,跳槽最频繁的是在客户一线服务的初、中级人员。对于他们来说,跳槽是快速提高薪资的“捷径”。有两年工作经历的初级员工,跳槽一般能够涨薪30%,两年跳一次,那么薪资的增加幅度远高于公司每年的调薪。

“一线员工的跳槽率高,对客户服务的影响很大。”一位中型软件外包企业的负责人对此很是头疼,“如果能给员工涨30%的工资,我就忍了。但是涨了30%,企业就不存在了”。

难以释怀的转型

“如果人力成本过高,而中国的软件服务企业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那么这个行业终究会有扛不住的一天。”某知名金融行业软件公司CEO表示。

彭强则对记者表示,以前中国的人力成本比印度低,而现在,中国的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没有了,“一直看涨的趋势,终会给中国的离岸外包带来影响”。

除了人力成本,人民币升值也让软件外包企业“雪上加霜”。海外的软件外包业务基本上使用美元来结算,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将美元换成人民币会有不小的损失。

面对这样“不可逆转”的趋势,众多软件企业都纷纷提出要转型。陈立峰表示,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惟一的出路就是转型,需要达到软件外包、解决方案、咨询为一体的“三项全能”。

具体来看,这些企业大都采取如下方式:一方面,将软件外包中共性的东西升级为产品与解决方案,再通过对行业与业务的了解,逐步推出行业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总结实施与服务的经验,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目前,文思正在深入金融、能源行业,软通动力在金融、电信、高科技,柯莱特在金融、石油、钢铁行业都逐渐积攒自己的优势,从外包升级到解决方案与咨询。

但是,前路依然迷茫。“不转型是等死,转型风险极大,可能是找死。”前文所述的软件外包企业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无论是转型解决方案,还是咨询,都需要软件外包企业前期有很大的研发、市场投入,这对软件外包企业的资金实力是个大考验。更重要的是,软件外包企业的转型还需要选对方向,如果方向选错了,那一切的前期投入都将打水漂。

“一个产品与解决方案项目的研究一般需要花费几百万美元,甚至几千万美元。”一位软件外包企业中从事产品研发服务的总监告诉记者,从资金的层面来看,净利润不高、每年积累不多的现状,使得软件外包企业要拿出几百万美元来研发一个项目是“毛巾里拎水”,更别提还需要“多面开花”。


对于转型行业解决方案与咨询,彭强觉得对于软件外包企业来说“任重而道远”。他表示,目前,在各个行业,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没有开发大型核心业务系统的能力。在行业解决方案上,软件外包企业的实力孱弱,“咨询并不是就意味着高端,就意味着利润率更高”。

对于软件外包企业的转型来说,两难之处在于:目前,纯粹的服务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比较弱,因为靠咨询来驱动,而不能落实到产品上,那么很难实现价值;而如果纯粹是产品型的公司,要大量投入研发,并且客户个性化程度又很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生存也很艰难。

多位软件外包企业负责人一致认为,市场决定商业模式,目前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卖人头”的商业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改变。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