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gz
  • 浏览: 443776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茂名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论语》全译——宪问篇第十四

阅读更多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原文】

  14-1宪(1)问耻。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克、伐(3)、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1)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

  (2)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

  (3)伐:自夸。

  「译文」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评析」

  在《述而》篇第13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又谈到“仁”的题。仁的标准很高,孔子在这里认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而知。显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14-2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1)怀居:怀,思念,留恋。居,家居。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

  「译文」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原文】

  14-3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2)。”

  「注释」(1)危:直,正直。

  (2)孙:同“逊”。

  「译文」

  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评析」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这是一种为政之道。当然,今天这样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一些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这是应当给予批评的。

  【原文】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原文】

  14-5南宫适(1)问于孔子曰:“羿(2)善射,奡荡(3)舟(4),俱不得其死然。禹稷(5)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1)南宫适:适,音ku︸,同“括”,即南容。

  (2)羿:音yì,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

  (3)奡:音ào,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杀。

  (4)荡舟:用手推船。传说中奡力大,善于水战。

  (5)禹稷: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译文」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

  「评析」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原文】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原文】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原文】

  14-8子曰:“为命(1),裨谌(2)草创之,世叔(3)讨论之,行人(4)子羽(5)修饰之,东里(6)子产润色之。”

  「注释」

  (1)命:指国家的政令。

  (2)裨谌:音bìchén,人名,郑国的大夫。

  (3)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

  (4)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即外交事务。

  (5)子羽:郑国大夫公孙挥的字。

  (6)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原文】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1)。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2)。夺伯氏(3)骈邑(4)三百,饭疏食,没齿(5)无怨言。”

  「注释」

  (1)子西:这里的子西指楚国的令尹,名申。

  (2)人也:即此人也。

  (3)伯氏:齐国的大夫。

  (4)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

  (5)没齿:死。

  「译文」

  有人问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有恩惠于人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个有才干的人,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使伯氏终生吃粗茶淡饭,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原文】

  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

  14-11子曰:“孟公绰(1)为赵魏老(2)则优(3),不可以为滕薛(4)大夫。”

  「注释」

  (1)孟公绰: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

  (2)老:这里指古代大夫的家臣。

  (3)优:有余。

  >(4)滕薛:滕,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薛,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东南一带。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原文】

  14-12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原文】

  14-13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龋”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

  (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4)以:此处是“这个”的意思。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龋”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缺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原文】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在鲁国替臧氏立后代,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不相信。”

  「评析」

  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来回到防邑,向鲁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条件,自己离开防邑。孔子认为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想要挟君主,犯上作乱,犯下了不忠的大罪。所以他说了上面这段话。此事在《春秋》书中有记载。

  【原文】

  14-15子曰:“晋文公(1)谲(2)而不正,齐桓公(3)正而不谲。”

  「注释」

  (1)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 ̄前628年在位。

  (2)谲:音jué,欺诈,玩弄手段。

  (3)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85 ̄前643年在位。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评析」

  为什么孔子对春秋时代两位著名政治家的评价截然相反呢?他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对时人的违礼行为一概加以指责。晋文公称霸后召见周天子,这对孔子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说晋文公诡诈。齐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称霸,孔子认为他的做法符合于礼的规定。所以,他对晋文公、齐桓公作出上述评价。

  【原文】

  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1),召忽(2)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3),不以兵车(4),管仲之力也。如其仁(5),如其仁。”

  「注释」

  (1)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2)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3)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

  (4)不以兵车:即不用武力。

  (5)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埃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评析」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公子纠被杀了,召忽自杀以殉其主,而管仲却没有死,不仅如此,他还归服了其主的政敌,担任了宰相,这样的行为一应当属于对其主的不忠。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

  【原文】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1)管仲,吾其被发左衽(2)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3)也,自经(4)于沟渎(5)而莫之知也。”

  「注释」

  (1)微:无,没有。

  (2)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3)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

  (4)自经:上吊自杀。

  (5)渎:小沟渠。

  「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评价管仲。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原文】

  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1)与文子同升诸公(2)。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注释」

  (1)僎:音xún,人名。公叔文子的家臣。

  (2)升诸公:公,公室。这是说僎由家臣升为大夫,与公叔文子同位。

  「译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他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原文】

  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1)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1)仲叔圉:圉,音yǔ,即孔文子。他与后面提到的祝鮀、王孙贾都是卫国的大夫。

  「译文」

  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原文】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1),则为之也难。”

  「注释」

  (1)怍:音zuò,惭愧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原文】

  14-20陈成子(1)弑简公(2)。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3)。”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4),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5)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1)陈成子:即陈恒,齐国大夫,又叫田成子。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方法受到百姓拥护。公元前481年,他杀死齐简公,夺取了政权。

  (2)简公:齐简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 ̄前481年在位。

  (3)三子:指季孙、孟孙、叔孙三家。

  (4)从大夫之后:孔子曾任过大夫职,但此时已经去官家居,所以说从大夫之后。

  (5)之:动词,往。

  「译文」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评析」

  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戒律。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里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为力。

  【原文】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

  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原文】

  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B>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评析」

  对于“上达”、“下达”的解释,在学术界有所不同。另两种观点,一是上达于道,下达于器,即农工商各业;二是上达长进向上,日进乎高明;下达是沉沦向下,日究乎污下。可供读者分析判别。

  【原文】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原文】

  14-25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1)蘧伯玉:蘧,音qú。人名,卫国的大夫,名瑗,也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原文】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被人们广为传说的一句名言。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样是这个意思。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评析」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原文】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原文】

  14-29子贡方人(1)。子曰:“赐也贤乎哉(2)?夫我则不暇。”

  「注释」

  (1)方人:评论、诽谤别人。

  (2)赐也贤乎哉:疑问语气,批评子贡不贤。

  「译文」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原文】

  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原文】

  14-31子曰:“不逆诈(1),不亿(2)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1)逆:迎。预先猜测。

  (2)亿:同“臆”,猜测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原文】

  14-32微生亩(1)谓孔子曰:“丘,何为是(2)栖栖(3)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4)也。”

  「注释」

  (1)微生亩:鲁国人。

  (2)是:如此。

  (3)栖栖:音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样子。

  (4)疾固:疾,恨。固,固执。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原文】

  14-33子曰:“骥(1)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1)骥: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原文】B>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评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原文】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1)人。下学而上达(2),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1)尤:责怪、怨恨。

  (2)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14-36公伯寮(1)愬(2)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3)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4)。”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1)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2)愬:音sù,同“诉”,告发,诽谤。

  (3)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

  (4)肆诸市朝: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评析」B>在本章里,孔子又一次谈到自己的天命思想。“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原文】

  14-37子曰:“贤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2)矣。”

  「注释」

  (1)辟:同“避”,逃避。

  (2)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评析」

  这一章里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不能总是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里,身居逆境,怎样做?这是孔子教授给弟子们的处世之道。

  【原文】

  14-38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原文】

  14-39子击磬(1)于卫,有荷蒉(2)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3)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4),浅则揭(5)。”子曰:“果哉!末(6)之难(7)矣。”

  「注释」

  (1)磬:音qìng,一种打击乐器的名称。

  (2)荷蒉:荷,肩扛。蒉,音kuì,草筐,肩背着草筐。

  (3)硁硁:音kēng,击磬的声音。

  (4)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

  (5)浅则揭:提起衣襟涉水过河。“深则厉,浅出揭”是《诗经。卫风。匏有苦叶》的诗句。

  (6)末:无。

  (7)难:责问。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原文】

  14-40子张曰:“书云:‘高宗(1)谅阴(2),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3),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4)三年。”

  「注释」

  (1)高宗:商王武宗。

  (2)谅阴:古时天子守丧之称。

  (3)薨:音hōng,周代时诸侯死称此。

  (4)冢宰: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译文」

  子张说:“《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

  「评析」

  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在孔子以前就有,《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对此,孔子持肯定态度,即使国君,其父母去世了,也在继位后三年内不理政事,平民百姓更是如此了。

  【原文】

  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了。”

  【原文】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1)。”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2)。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1)安人:使上层人物安乐。

  (2)安百姓:使老百姓安乐。

  「译文」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评析」

  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

  【原文】

  14-43原壤(1)夷俟(2)。子曰:“幼而不孙弟(3),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

  (1)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

  (2)夷俟:夷,双腿分开而坐。俟,音sì,等待。

  (3)孙弟:同逊悌。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文】

  14-44阙党(1)童子将命(2)。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其居于位(3)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1)阙党:即阙里,孔子家住的地方。

  (2)将命:在宾主之间传言。

  (3)居于位:童子与长者同坐。

  「译文」

  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评析」

  孔子特别注重长幼有序。这是儒家的一贯主张。除了在家庭里讲孝、讲悌以外,年幼者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还必须尊敬长者。由此,发展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在今天还有提倡的必要,但应当剔除其中的封建因素,赋予民主性内容。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