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441283 次
- 性别:
- 来自: 茂名
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
zenmshuo:
不错不错,总结的很详细,不知道这个控件和FlexGrid比起来 ...
jQuery EasyUI教程之datagrid应用(三) -
我是你们的爹:
文章里太多错误了,容易误导新手
jQuery EasyUI教程之datagrid应用(三) -
我是你们的爹:
...
jQuery EasyUI教程之datagrid应用(一) -
zhehen123:
你傻啊,json_decode后面跟一个参数就可以转成普通数组 ...
如何将PHP对象数组转换成普通数组? -
lai3221:
hegz,为什么做了没有任何效果呢?
jQuery EasyUI教程之datagrid应用(二)
「本篇引语」
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原文】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1)。”请益(2)。曰:“无倦(3)。”
「注释」
(1)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2)益:请求增加一些。
(3)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担”【原文】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1),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2)?”
「注释」
(1)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2)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原文】
13-3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音 ī,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埃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评析」
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原文】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评析」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原文】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1);使于四方,不能专对(2)。虽多,亦奚以(3)为?”
「注释」
(1)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2)专对:独立对答。
(3)以:用。
「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评析」
诗,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儒家不主张死背硬记,当书呆子,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原文】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B>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
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评析」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当时两国的政治情况有些相似。所以孔子说,鲁国的国事和卫国的国事,就像兄弟一样。
【原文】
13-8子谓卫公子荆(1):“善居室(2)。始有,曰:‘苟(3)合(4)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注释」
(1)卫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
(2)善居室:善于管理经济,居家过日子。
(3)苟:差不多。
(4)合:足够。
「译文」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算是完美了’。”
【原文】
13-9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1)仆:驾车。
(2)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原文】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原文】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评析」
孔子说,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胜残去杀”,达到他所理想的境界。其实,从这句话的本意去理解,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这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原文】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评析」
上一章孔子讲,善人施行德治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到达理想境界,本章又说,王者治理国家也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仁政。同样,王者在实现仁政之前的三十年间,也不能排除刑罚杀戮手段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原文】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评析」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本章里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
【原文】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
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原文】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评析」
对于鲁定公的提问,孔子实际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劝告定公,应当行仁政、礼治,不应以国君所说的话无人敢于违抗而感到高兴,这是值得注意的。作为在上位的统治者,一个念头、一句话如果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亡国丧天下的结局。
【原文】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
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原文】13-17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1)莒父:莒,音jǔ。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评析」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原文】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1)有直躬者(2),其父攘羊(3),而子证(4)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1)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
(2)直躬者:正直的人。
(3)攘羊:偷羊。
(4)证:告发。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评析」
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看来,他把正直的道德纳入“孝”与“慈”的范畴之中了,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这在今天当然应予扬弃。
【原文】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评析」
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原文】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埃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原文】
13-21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原文】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子曰:不占(3)而已矣。”
「注释」
(1)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
(2)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
(3)占:占卜。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评析」
本章中孔子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二是人必须恒久保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耻辱。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告诫。
【原文】
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原文】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评析」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
【原文】
13-25子曰:“君子易事(1)而难说(2)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3)。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注释」
(1)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
(2)难说:难于取得他的欢喜。
(3)器之:量才使用他。
「译文」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又提出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另一个区别。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君子,他并不对人百般挑剔,而且也不轻易表明自己的喜好,但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能够量才而用,不会求全责备。但小人就不同了。在现实社会中,君子并不多见,而此类小人则屡见不鲜。
【原文】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原文】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评析」
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1),怡怡(2)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1)偲偲:音sī,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
(2)怡怡:音yí,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译文」
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原文】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
孔子说:“善人教练百姓用七年的时候,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原文】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讲了教练百姓作战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并不完全反对军事手段解决某些问题。他主张训练百姓,否则便是抛弃了他们。
- 子路篇第十三.pdf (555 KB)
- 描述: 自得其乐读论语
- 下载次数: 0
发表评论
-
马拉多纳、格瓦拉、寒春和精神胜利法
2012-01-11 19:51 601马拉多纳、格瓦拉、寒 ... -
《察今》
2011-11-03 22:36 1154【作品介绍】 《吕氏春秋》,亦名《吕览》,为战国末 ... -
论积贮疏
2011-02-07 20:39 1118论积贮疏 ——贾 ... -
少年中国说
2011-01-02 20:25 926《少年中国说》 —— ... -
MaoZhuXi关于治国治党的语录
2010-12-31 11:02 141下面为从网络上找到的MaoZhuXi语录: -
江苏理科生骈体作文——《绿色生活》
2010-07-08 20:47 1020【提要】 “ ... -
刘备的最后告白——从摆地摊到当皇帝也没什么难的
2010-07-08 19:54 913刘备的最后告白 ——从摆地摊到当皇帝也没 ... -
《纪念白求恩》
2010-06-25 10:09 1320【题按】: 我 ... -
《六国论》
2010-06-24 15:26 1508【百科名片】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 ... -
《过秦论》
2010-06-24 12:17 1281【百科名片】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 ... -
小时了了
2010-06-18 09:49 975孔融让梨的故 ... -
三峡之景
2010-06-18 06:13 849近日翻看《世说新语》,看到“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句, ... -
《论语》全译——孔子生平
2010-04-25 10:01 882【孔子生平】 ... -
《论语》全译——尧曰篇第二十
2010-04-25 10:00 795「本篇引语」 本篇共3章,但段落都比较长。本篇中著名 ... -
《论语》全译——子张篇第十九
2010-04-25 09:58 840「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 ... -
《论语》全译——微子篇第十八
2010-04-25 09:58 933「本篇引语」 ... -
《论语》全译——阳货篇第十七
2010-04-25 09:56 889「本篇引语」 ... -
《论语》全译——季氏篇第十六
2010-04-25 09:55 840「本篇引语」 ... -
《论语》全译——卫灵公篇第十五
2010-04-25 09:54 949「本篇引语」 ... -
《论语》全译——宪问篇第十四
2010-04-25 09:53 883「本篇引语」 ...
相关推荐
综上所述,【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主要探讨了仁的哲学内涵,包括仁与礼的关系、仁者的行为特征、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以及仁德在个人道德修养中的作用。通过孔子的教导,我们了解到仁不仅是个人...
孔子传-论语全译...修身养性
孔子传及论语的注释,本人认为译的比较全面,对同一句话有好几种不同的注释。
通过阅读《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论语大学中庸》,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孔子的思想体系。 1. 孝与仁:《论语》中多次提到孝,这是孔子伦理道德的基础,认为孝顺父母是个人品德的首要体现。仁则是孔子思想的...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是一套涵盖了中国古代诸多经典的大型丛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这套丛书中包含了《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周易》、《诗经》、《尚书》、《左传》等历史文献和...
第三,团结互助,宽宏无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基于真诚和无私,如皇甫谧与梁柳的友情,不因地位变化而改变。第四,锲而不舍,恒法自然。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个人成长,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如华罗庚和那些成功证明...
1名著导读《论语》——学习ppt课件
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 摘要:本文探讨了“君子”一词的演变过程,从《左传》到《论语》的阐述中,探索“君子”内涵的演变过程和历史原因。通过对《左传》和《论语》的深入分析,探讨“君子”一词的内涵...
天下归仁——《论语》的路由器原理.pdf
这些知识点均来自《论语》中的学而篇和为政篇,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于个人修养、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通过学习《论语》,可以了解到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这些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
2021年读论语心得于丹3篇.pdf
《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doc
很抱歉,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zip"是一个关于中国古典文献研究的文件,主要探讨了“君子”这一概念在《左传》到《论语》中的变化和发展。然而,这并不属于IT行业的专业内容,而是属于...
很抱歉,但根据您提供的信息,这个压缩包文件“《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1).zip”以及其中的文档“《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doc”似乎与IT知识无关。它们更偏向于哲学、文学或者中国传统文化...
以“任务”驱动学生深度学习——以《〈论语〉选读》的教学为例.pdf
【论语】学而篇和为政篇全文(拼音和注释).doc
论语读后感篇最新范文.doc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_心得感悟五篇范文.doc
君子内涵的演变——从左传到论语(1).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