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42176.shtml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这是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的开篇语。我原以为这句话是很难
有歧义的。一经查考,却发现各代国学宗师所说纷纭,相去甚远。
而吾犹嫌其未尽通俗,犹为普罗大众所难解。是以余不惮更
详释之,希庶几可以除惑.
首先罗列一下几种比较通行的解释:
1.梁海明: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就产生了。”
2.吴官保:
“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称道的,这是由于有丑恶的区分和存在;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贵的,这是由于有邪恶的区分和存在。”
还有, 在某专家的博克上,提出了一种更为罗索的解释, 并直接讥笑上两说皆误:
3.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东西、事物),并且都(努力)向“美”的标准靠拢而去 “ 为美 ” ,就能促使事物都向“美”转化,(由“美”)
区分出来的“丑”的东西就能停止产生了;都知
道什么是善的(行为),并且都(努力)向“善”的标准靠拢而去“为善”,就能促使人们向“善”转化,(由“善”)区分出来的“恶”的行为就可以停止产生。
这个人主要的理由是”斯”字当为”分开” 解, 并引征《庄子-则阳》里的一句话: “斯而析之, 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
第一、第二种说法, 可以说已经是不着边际了. 而第三种解释, 则实在谬之又谬,
离题万里。
”斯”字是古文中的常用字, 但作”分开”的意思, 在其他古书中倒没有见到过, 是一种非常古怪的用法. 而且, 就算是以”分开”解, 放在这里依然不通. 分开”恶已” 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典籍靠传抄,其中
的误字多如牛毛, 这个”斯而析之”,极有可能是“靳”的误字. 及砍开、剖开的意思。
先秦诸子的典籍,多用古文所写,
一如《论语》。古文与文言文不同,它是古代的白话文,所以质朴浅显, 很少绕弯子的。
”斯“
的意思就是"这"。”已“是完结式的 语气词。“斯恶已”不可能有别的意思。只能解释 为"这就已经是不好的了".
在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上,也有一篇不同版本的《道德经》, 让我们看一看它上面是 怎样写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
这样一看已经很清楚, 这句话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就对了:
“世人皆知道美的东西是美丽的,这
本身就是丑恶的。 世人皆认为善的东西是善的,这本身就是不善的
”。
此言颇为惊世骇俗。无怪乎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合逻
辑。因为这与我们平时的是非观,善恶观大相径庭。那么, 老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老子根本就没有想跟我们
讨论什么是真善美。在这本书里, 他想说的是 事物的客观本质与人的主观认识之间的关系。他的这句开篇语应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其一,“天下皆以”这四个字在这里最关键, 很多人都忽视了。
美丑善恶都是人的主观感觉。世人皆好好色,但外表
的美丽是靠不住的,而心灵的美有时候也是一种假象。另外自然人的思维是不可能都一模一样的,所以如果天下皆以美之为美,善之为善,没有异议,这就是错误产
生的根源。与所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其意颇同。
其二,美丑善恶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它们本身的标准和定义就不是
固定不变的。
丑与更丑相比,就是美的,善与最善相比就是不善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十八的姑娘一朵花,八十的老姑娘吓
死她妈。同是一个人,也可以集美丑善恶于一身。
其三,世人作恶之时,绝大多数是抱着行善的初衷。
在《聊斋志异》里曾经有这样一段话:清官比贪官更可怕, 因为贪官不过是为了钱, 得到了钱就可以满足。
但是清官则认为自己代表正义,但在实施的时候往往并不得法, 所以手 段常常极端,使人民倍受其。他本人还理直气壮而不自知。王安石变法和“大跃进”
就是好例子。
我们现代人能看到的事例当然比老子还要更多。纳(粹)在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的时候,他们是真的相信这样是在让
人类的血统更纯净,让人类的未来更美好。
911的恐怖分子驾机冲向世贸大楼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是在为真主献身。文革时的红卫兵,可以把老师打成残废, 因为他们是在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为崇高的理想而战斗 。 所以, 往往你认为在行善,恰恰可能就是在作恶。
接下来的几句话,实际上就已经对开篇语进一步做了阐述: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先后相随,恒也。”
这个意思也很明白,总结起来,
就是说“有无”,“长短”,“高下”,“难易”,“先后”这些相反的 形态,就象太极图一样,是在不断互相转化, 互相作用的。
那么同样,善恶美丑也是相通相变的。也就是说从来没有固定和静止的态,即使是在某一点、某一时是静态(static)的善与恶,
放宽来看也还是动态的(dynamic),它们相生相成, 相因相克。
这么一段话,
是老子通过对自然的仔细观察和深思熟虑,得出的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哲学。 他的主旨,就是提醒我们,
了解客观实质要通过主观认知。但是客观实质在不断演变,主
观认识也要跟着走。其道理虽精,但并不玄妙,其文字表达也很直白。但是为什么后人却会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理解呢?
首先,
在纸张出现以前的古人, 不得不惜字如金,是不可能在竹简上刻出十几万字来论证 和阐述的。而且老子本人就认为
”大道不可教也”,所以他只把观察得到的事实和基本原理 列出来, 让读者自 己 去 领 会 。而这样, 也就留给了后人很大的空间去误解。
其次,后代儒家意见从价值论角度违背了老子的基本思想, 从而与老子的本意相去愈来愈
远。“黄老之学”在西汉时期还被当做是儒家治世的一种门派,到了后来则完全变成求仙方术的代称。又有把“老庄”揉在一起, 成了后来的玄学。
本来, 古代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有很强的局限性,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活 在门阀制度的庇荫之下,
以务实为俗务。以所谓“出世”为雅,高坐清谈,满口玄机,争以 忽悠相强。甚至有行为怪异,故弄玄虚以为得道者。
如此一来,就给老子的朴
素哲学罩上了一层“玄而又玄的”外衣。
到了五四以后乃至新中国的成立,并没有更正长期以来错误的理解,反而把它更神秘
化,称之为“麻痹愚弄人民的反抗意志。”与孔孟之道一并作为糟粕以弃之。虽然今天的人思想越来越开放,
但是在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仍然使得我们不能够以敞开的思维 去领会几千年前哲学家的本意,反而把简单的道理越搞越复杂。
而这又恰恰是为《道德经》所要阐明的哲理提供了现实的例证 -- 事实即是简单的事实 (simple facts ) ,
是我们主观上的认识(perception)和理解 (interpretation) 把它们给扭曲了。 “斯不善已”!
其言浅意深,而后世腐儒多鄙陋无识, 拘泥于文字而不得其旨。愈究愈误,终至于谬以千里。
分享到:
相关推荐
1. **辨析病句**:在语文学习中,辨析病句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这涉及对汉语语法、逻辑和语境的理解。题目中提供的几个例子,如"A.4月24日,2011年羽毛球亚锦赛落幕,中国队首次包揽五个项目全部金牌"是正确无误的句子...
福建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第四讲-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含标点)-(共26张PPT)决战中考2021系列.ppt
部编上册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辨析题复习集锦.pdf
湖北粉笔-词语辨析456组.pdf
全面发展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包括道德素质、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审美情感和劳动技能,这种理念是中国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文件中提到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的。...
【词语辨析大全】 在公务员工作中,理解和准确运用词汇至关重要,因为这关乎到政策制定、文书撰写以及沟通交流的清晰度。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及其辨析,帮助提升公文写作和日常交流的精确性。 1. 暧昧 vs. 暗昧...
【近义词辨析】 在公务员考试中,对近义词的理解和辨析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测试。近义词,指的是意义相近或相似的词语,但它们在语境、感情色彩、适用对象等方面可能存在细微差别。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及其区别: ...
《交易系统与图表辨析》是李汉军所著的一本专注于交易系统及图表分析的书籍。根据书中的部分内容,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有关交易系统、图表分析以及交易策略等知识点。 首先,书名提到的“交易系统”是指在交易中用于...
行测-实词辨析大全.doc 本文档主要讲解了实词辨析的重要性和方法,并提供了26个常见实词辨析的示例。 实词辨析是语言学习和使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词汇,避免在语言交流中出现...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辨析题汇总.pdf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词语辨析与词语(成语)运用课件决战中考2021系列.ppt
在本文件的描述中提到了“分辨率”,这实际上是与近义词辨析不相关的一个技术术语,它通常用于描述显示屏、图像等的清晰程度,以单位长度上的像素点数目来衡量。例如,在图像处理和屏幕显示领域,分辨率越高,图像...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辨析题.pdf
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亲情之爱与师长情谊是我们理解和践行的核心内容。这份文档聚焦于山东省高青县七年级教材中的第三单元,具体为第七课——“亲情之爱”。课程旨在帮助青少年深入理解家庭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成长...
- 辨析网络游戏的利与弊,学习防止沉迷游戏的方法。 4.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网络的双面性,特别是网络游戏的潜在影响,学会自我保护和合理使用网络资源。难点在于教导学生理性对待网络游戏,掌握...
英语常用介词用法与辨析-精品.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