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x
  • 浏览: 968804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上海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getUsedValue 0.1

    博客分类:
  • AJAX
阅读更多
前不久写了一个小脚本,用来获取页面中CSS样式的 used value 。

什么是Used Value?

简单来说就是样式表应用到页面元素的最终结果值。比方说一个p元素,可能有多份样式表的多个样式规则,都关系到p元素的最终样式,但是最终一个特定p元素的实际css属性,比如它的width,当然只能有一个值。这个值就叫做used value。更精确的定义,请看CSS 2.1规范的6.1.3节

大多数同志可能知道computed value,因为符合标准的浏览器上有window.getComputedStyle()方法。

实际上,按照我对规范的理解,这个getComputedStyle方法返回的其实应该是used value,而不是computed value。这两者的差别是,computed value是无需layout时所能得到的值。比如,经过cascade计算后,实际应用于p的width为10em,假设p的fontSize是16px,则它的width的computed value就是160px,这是可以确定计算出来的。但是不是所有computed value都能这样确定下来,有些值要到layout时才能确定。比如p的width为50%,假定p是body的子元素,则这个50%是相对于body的宽度的。如果body没有设过明确的宽度,那实际上就是窗口的客户区宽度(clientWidth)。所以p的width是多少,只有到了layout的步骤才能算出来。另一个例子是table,本身td的宽度可以设定为table宽度的百分比,而非fixed的table本身的宽度又是要根据所有td(如内容多少、字体大小、换行设置等)来确定的,这个layout计算过程相当复杂。

所以,将computed value加上所有相关依赖,最后得到的结果,就叫做used value。

那么为什么DOM方法叫做getComputedStyle,而不是getUsedStyle呢?这是因为DOM level 2 CSS规范制定时(2000年)还没有CSS2.1。DOM是按照更早的CSS2规范来的,在CSS2中还没有提出computed value和used value的区分。严格的说,CSS2中定义的computed value,既不是CSS2.1的computed value,也不是CSS2.1的used value,而是某种有点含糊的两者混合体。CSS2.1之所以加上这个区分,可能是为了澄清有关inherit的值如何计算的问题。

抛开规范的问题,获得used value对于ajax开发者来说有时是很有用的。比如典型的垂直居中问题,通常的做法,你要获得实际的元素高度和容器高度的used value。就这个特定问题,通常利用clientHeight、offsetHeight(它们不是CSS property)等来计算。不过如果要满足一些其他要求,你可能还需要获得padding、border、margin、outline的used value。getUsedValue还具有更广泛的用途,例如获取某个元素里font的实际大小、或者某个元素的实际颜色之类的信息。另外,浏览器的功能有多强大,bug就有多烦人。有时候你难免要为特定问题打patch,而getUsedValue是打patch的居家必备武器。

我写的这个getUsedValue的API如下:
getUsedValue(element, cssPropertyName, cssUnit)


前两个参数比较好理解,最后一个参数是指定css长度单位(如果你要取的是一个css长度值的话)。如果不指定这个值(就传前两个参数),则返回的是一个字符串,例如"12px",如果你指定了cssUnit为“px”,则返回的是一个数字,即12。这对于要进行运算来说比较方便,省得你自己去parseFloat和parseInt。

来看一个简单的使用例子:

function verticalAlign(e, ratio) {
	ratio = ratio || 0.382
	var p = e.offsetParent || e.parentNode
	var s = e.style
	var minTop = getUsedValue(e, 'marginTop', 'px')
	s.position = 'relative'
	s.top = Math.max(minTop, (p.clientHeight - e.offsetHeight) * ratio - minTop) + 'px'
}


这个verticalAlign,用来将一个元素(由第一个参数e指定)在其父元素内垂直定位,默认会放在中间偏上一些(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具体实现主要是通过clientHeight和offsetHeight来的,本来可以不用getUsedValue。但是我们有个额外的要求,希望在垂直定位时,仍然保留marginTop的用途,即元素上方至少要保留由元素的marginTop指定的空间。所以我们要得到marginTop的值,作为垂直定位时top的下限。
var minTop = getUsedValue(e, 'marginTop', 'px')
这句就是了。它表示获得e元素的marginTop以px单位记的数值。

下面是这个getUsedValue函数的源代码。代码以LGPL方式发布。

// getUsedValue() version 0.1
// Copyright 2009 hax<johnhax@gmail.com>

// You can use and distribute these codes under LGPL v3 license.

var CSSValueUnitTypes = [
	'unknown', 'number', '%',
	'em', 'ex', 'px',
	'cm', 'mm', 'in', 'pt', 'pc',
	'deg', 'rad', 'grad',
	'ms', 's', 'hz', 'khz',
	'dimension', 'string', 'uri', 'indent',
	'attr', 'counter', 'rect', 'rgbcolor'
]
function isLengthProperty(prop) {
	return '\
		top right bottom left \
		marginLeft marginRight marginTop marginBottom outlineWidth \
		borderTopWidth borderRightWidth borderBottomWidth borderLeftWidth \
		paddingTop paddingRight paddingBottom paddingLeft \
		maxHeight maxWidth minHeight minWidth height width \
		fontSize lineHeight textIndent letterSpacing wordSpacing \
		borderSpacing backgroundPosition clip \
		'.indexOf(prop) != -1
}
function isLengthUnit(unit) {
	return ('% em ex px cm mm in pt pc'.indexOf(unit) != -1)
}
function isAbsoluteLengthUnit(unit) {
	return ('cm mm in pt pc'.indexOf(unit) != -1)
}
function convertAbsoluteLength(n, u, u2) {
	if (u == u2) return n
	var t = { in_cm:2.54, in_pt:72, cm_mm:10, pc_pt:12 }
	t.in_mm = t.in_cm * t.cm_mm //25.4
	t.in_pc = t.in_pt / t.pc_pt //6
	t.cm_pt = t.in_pt / t.in_cm
	t.cm_pc = t.in_pc / t.in_cm
	t.mm_pt = t.in_pt / t.in_mm
	t.mm_pc = t.in_pc / t.in_mm
	var r
	if (r = t[u + '_' + u2]) return n * r
	if (r = t[u2 + '_' + u]) return n / r
	throw Error('Can not convert: ' + u + ' -> ' + u2)
}
function cssPropertyName(cssAttributeName) {
	return cssAttributeName.replace(/([A-Z])/g, '-$1').toLowerCase()
}

function getDPI() {
	if (!getDPI._1in) {
		getDPI._1in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var s = getDPI._1in.style
		s.margin = s.borderWidth = s.padding = '0'
		s.maxWidth = s.minWidth = s.width = '1in'
	}
	return getDPI._1in.style.pixelWidth
}
function calcPixelLength(elt, cssLength) {
	var s
	if (!calcPixelLength._temp) {
		calcPixelLength._temp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s = calcPixelLength._temp.style
		s.margin = s.borderWidth = s.padding = '0'
		s.display = 'none'
	}
	s = calcPixelLength._temp.style
	s.maxWidth = s.minWidth = s.width = cssLength
	elt.appendChild(calcPixelLength._temp)
	var r = s.pixelWidth
	elt.removeChild(calcPixelLength._temp)
	return r
}
function calcFontSize(size) {
	var s
	if (!calcFontSize._temp) {
		calcFontSize._temp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s = calcFontSize._temp.style
		s.margin = s.borderWidth = s.padding = '0'
		s.maxWidth = s.minWidth = s.width = '1em'
	}
	s = calcFontSize._temp.style
	s.fontSize = size
	return s.pixelWidth
}

function getUsedValue(elt, prop, unit) {
	
	if (typeof getComputedStyle == 'function') {
		if (unit == null) {
			return getComputedStyle(elt, null)[prop]
		} else {
			var unitType = CSSValueUnitTypes.indexOf(unit)
			var value = getComputedStyle(elt, null).
				getPropertyCSSValue(cssPropertyName(prop))
			switch (unitType) {
				default: return value.getFloatValue(unitType)
			}
		}
	}
	
	if (elt.currentStyle) {
		
		var v = elt.currentStyle[prop]
		
		if (!v) return v
		
		if (isLengthUnit(unit) || isLengthProperty(prop)) {
			
			if (prop == 'fontSize') {
				if ('xx-small x-small small medium large x-large xx-large'.
					indexOf(v) != -1) {
					var n = calcFontSize(v)
					if (unit == null) return n + 'px'
					if (unit == 'px') return n
					if (isAbsoluteLengthUnit(unit))
						return convertAbsoluteLength(n / getDPI(), 'in', unit)
					throw Error('px -> ' + unit + ' convertion has not implemented yet')
				}
				if ('smaller larger'.indexOf(v) != -1)
					throw Error('Calculation of font relative size has not implemented yet')
			}
			
			var n, u
			var a = /^([+-]?([0-9]+|[0-9]*[.][0-9]+))(em|ex|px|in|cm|mm|pt|pc|%)?/.exec(v)
			if (a == null) throw Error('Unknown length format: ' + v)
			n = parseFloat(a[1]), u = a[3]
			
			if (u == unit) return n
			
			if (u == 'px') {
				if (unit == null) return v
				if (isAbsoluteLengthUnit(unit))
					return convertAbsoluteLength(n / getDPI(), 'in', unit)
				throw Error('px -> ' + unit + ' convertion has not implemented yet')
			}
			if (isAbsoluteLengthUnit(u)) {
				if (isAbsoluteLengthUnit(unit))
					return convertAbsoluteLength(n, u, unit)
				n = convertAbsoluteLength(n, u, 'in')  * getDPI()
				if (unit == 'px') return n
				if (unit == null) return n + 'px'
				throw Error(u + ' -> ' + unit + ' convertion has not implemented yet')
			}
			var pixelProp = {
				width:'pixelWidth',height:'pixelHeight',
				top:'pixelTop',bottom:'pixelBottom',
				left:'pixelLeft',right:'pixelRight'
			}[prop]
			if (pixelProp) {
				n = elt.currentStyle[pixelProp]
				if (unit == 'px') return n
				if (unit == null) return n + 'px'
				throw Error('px -> ' + unit + ' convertion has not implemented yet')
			}
			if (u == '%') {
				throw Error('Percentage value calculation has not implemented yet')
			}
			if (u == 'ex') {
				throw Error('ex value calculation has not implemented yet')
			}
			if (u == 'em') {
				if (prop == 'fontSize') {
					n = calcPixelLength(elt.parentNode, v)
				} else {
					n *= getUsedValue(elt, 'fontSize', 'px')
				}
				if (unit == 'px') return n
				if (unit == null) return n + 'px'
				throw Error('em -> ' + unit + ' convertion has not implemented yet')
			}
			throw Error('Unknown unit type: ' + u)
		
		} else {
			
			return v
			
		}
	}
}


注意,目前还只是0.1版,没有经过充分的测试。

已知的问题包括:

1. 标准浏览器下,依赖getComputedStyle,而getComputedStyle函数,由于之前讲过的标准制定上的不同步,导致实际各浏览器实现可能有差异(可参考http://www.nabble.com/getComputedStyle-results-td16390247.html)。
2. getComputedStyle不支持px以外的相对单位,即使specified value确实是em/ex,也只能得到绝对值,无法倒算回去。
3. IE下是根据currentStyle来进一步计算的。currentStyle介于specified value和computed value之间(当然实际上都不是,因为IE的CSS模型根本完全不合标准,所以只是就概念上说部分属性相当于specified value,部分属性相当于computed value)。目前只针对css长度进行了进一步计算,而且不支持百分比和ex计算。em只在currentStyle返回原值是em时才可用。
4. 复杂情况,如table,如visibility:hidden、display:none之类的,都尚未有时间测试。

下一步的计划是:

1. 做更多实例的测试
2. 做更多浏览器的测试(目前其实只测了IE6和FF3)
3. 完全支持em和%长度的计算(ex不会支持,因为基本没人用,且无法准确测量ex,ex依赖于字体,bug之多无法计数)
4. 支持各种格式的颜色值的计算

欢迎大家测试和反馈bug。
3
0
分享到:
评论
12 楼 cloudgamer 2009-04-22  
ie8和ff的规律是一行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td的实际宽度是offsetWidth减去boder的一半
中间的还是相同的
11 楼 cloudgamer 2009-04-22  
上面的ie是ie8
10 楼 cloudgamer 2009-04-22  
发现一个用offsetWidth也不准确的情况
<table border="30" width="300" style="border-collapse:collapse;">
<tr>
<td id="tt" bgcolor="#FF0000">&nbsp;1</td>
<td>&nbsp;</td>
<td>&nbsp;</td>
<td>&nbsp;</td>
<td>&nbsp;</td>
</tr>
</table>

ie中tt的offsetWidth是98但实际应该是约83
ff中offsetWidth是111但实际应该是约95
相差都差不多是15(border的一半)
9 楼 hax 2009-04-21  
因为border比较麻烦,所以暂时没有支持。下个小版本(明天吧)会增加对border的支持。
8 楼 cloudgamer 2009-04-21  
看来还是得用原始的方法了
你好像忘了考虑border哦
7 楼 hax 2009-04-21  
更新了,版本0.1.3,加入了对IE下width:auto/height:auto的支持,另外修正了一个小bug。

地址不变:http://pie.googlecode.com/svn/trunk/src/util/getUsedValue.js
6 楼 cloudgamer 2009-04-21  

确实需要runtimeStyle
忘了考虑

但还有一个情况
<div style="width:500px;">
<div id="tt"></div>
</div>
这样tt得到的width是auto
就得不到结果了
还有什么方法吗
5 楼 cloudgamer 2009-04-21  
今天才知道有个pixelWidth的属性
谢谢!
貌似直接style.pixelWidth就能得到结果了
4 楼 hax 2009-04-21  
使用更新的0.1.1版本:http://pie.googlecode.com/svn/trunk/src/util/getUsedValue.js

加上了对于 width/height/top/left/right/bottom 在IE下的支持,不过注意:似乎只在IE6的standard模式下才正确,在quirk mode下,得到的值似有问题。

<!DOCTYPE html>
<style>
#test { width:50%; }
</style>

<div id="test" style="padding:2px; border:2px solid black;">test</div> 

<script src="http://pie.googlecode.com/svn/trunk/src/util/getUsedValue.js"></script>
<script> 
var 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st")
try {
	alert(getUsedValue(div, 'width'))
} catch(e) {
	alert(e.message)
}
</script> 


3 楼 cloudgamer 2009-04-20  
这么快哦
例如

<div id="tt" style="width:50%"></div>


<script>
var o=document.getElementById("tt");
if(document.defaultView){
alert(document.defaultView.getComputedStyle(o, null).width)
}else{
alert(o.currentStyle.width)
}
</script>

currentStyle是50%
getComputedStyle是准确值
我需要在ie获取准确值有什么方法

求教
2 楼 hax 2009-04-20  
@cloudgamer 能否说得更详细一点,给出testcase是最好的。
1 楼 cloudgamer 2009-04-20  
宽度获取document.defaultView.getComputedStyle
和currentStyle不相同
怎么解决

相关推荐

    基于vue的菜谱网站,前端采用vue,后端采用express,数据库采用mysql。.zip-毕设&课设&实训&大作业&竞赛&项目

    项目工程资源经过严格测试运行并且功能上ok,可实现复现复刻,拿到资料包后可实现复现出一样的项目,本人系统开发经验充足(全栈全领域),有任何使用问题欢迎随时与我联系,我会抽时间努力为您解惑,提供帮助 【资源内容】:包含源码+工程文件+说明等。答辩评审平均分达到96分,放心下载使用!可实现复现;设计报告也可借鉴此项目;该资源内项目代码都经过测试运行,功能ok 【项目价值】:可用在相关项目设计中,皆可应用在项目、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期末/期中/大作业、工程实训、大创等学科竞赛比赛、初期项目立项、学习/练手等方面,可借鉴此优质项目实现复刻,设计报告也可借鉴此项目,也可基于此项目来扩展开发出更多功能 【提供帮助】:有任何使用上的问题欢迎随时与我联系,抽时间努力解答解惑,提供帮助 【附带帮助】:若还需要相关开发工具、学习资料等,我会提供帮助,提供资料,鼓励学习进步 下载后请首先打开说明文件(如有);整理时不同项目所包含资源内容不同;项目工程可实现复现复刻,如果基础还行,也可在此程序基础上进行修改,以实现其它功能。供开源学习/技术交流/学习参考,勿用于商业用途。质量优质,放心下载使用

    数据分析全流程指南:从基础知识到实战项目的Python&R生态应用

    内容概要:本文档提供了关于数据分析全面的知识介绍与实战资源链接。首先,在数据分析的基础教程部分讲述了使用Python以及R两种语言来进行实际的数据分析工作所需具备的各项基本技能。其次,进阶教程涵盖从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的概念及其Python具体应用场景。接着,在工具有效利用层面介绍了多种热门库与平台的作用特点。在项目实践中,列举了四个实战案例:Titanic幸存者预测、房价预测、社交媒体情感倾向分析以及市场顾客购买模式研究,每个项目都有详细的技术流程指引。另外列出多个外部网站资源供进一步提升学习。 适用人群:本文主要面向有志于从事数据挖掘工作的学生和技术爱好者,同时也可辅助在职人士自我能力进阶。无论是在学术科研还是实际业务需求环境中都值得研读。 使用场景及目标:学习者将能够获取到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熟悉业界主流软件包的功能优势,掌握具体业务问题解决方案路径,提高自身的综合技术素质,从而为个人职业规划增添竞争力。 其他说明:文档里推荐了不少高质量参考资料和实用线上学习社区,能有效补充专业知识空白并促进社交协作交流。

    从埃安泰国工厂竣工看中国车企加快海外建厂步伐.pptx

    从埃安泰国工厂竣工看中国车企加快海外建厂步伐.pptx

    复现改进的L-SHADE差分进化算法求解最优化问题详解:附MATLAB源码与测试函数集,复现改进的L-SHADE差分进化算法求解最优化问题详解:MATLAB源码与测试集全攻略,复现改进的L-SHADE

    复现改进的L-SHADE差分进化算法求解最优化问题详解:附MATLAB源码与测试函数集,复现改进的L-SHADE差分进化算法求解最优化问题详解:MATLAB源码与测试集全攻略,复现改进的L-SHADE差分进化算法求最优化问题 对配套文献所提出的改进的L-SHADE差分进化算法求解最优化问题的的复现,提供完整MATLAB源代码和测试函数集,到手可运行,运行效果如图2所示。 代码所用测试函数集与文献相同:对CEC2014最优化测试函数集中的全部30个函数进行了测试验证,运行结果与文献一致。 ,复现; 改进的L-SHADE差分进化算法; 最优化问题求解; MATLAB源代码; 测试函数集; CEC2014最优化测试函数集,复现改进L-SHADE算法:最优化问题的MATLAB求解与验证

    DCDC 电阻分压计算器

    可选择参考电压与输出电压 可选择电阻精度以及输出电压误差值

    西门子博途三部十层电梯程序案例解析:基于Wincc RT Professional V14及更高版本的应用探索,西门子博途三部十层电梯程序案例解析:基于Wincc RT Professional画面与

    西门子博途三部十层电梯程序案例解析:基于Wincc RT Professional V14及更高版本的应用探索,西门子博途三部十层电梯程序案例解析:基于Wincc RT Professional画面与V14及以上版本技术参考,西门子1200博途三部十层电梯程序案例,加Wincc RT Professional画面三部十层电梯程序,版本V14及以上。 程序仅限于参考资料使用。 ,西门子;1200博途;三部十层电梯程序案例;Wincc RT Professional;V14以上程序版本。,西门子V14+博途三部十层电梯程序案例:Wincc RT Pro专业画面技术解析

    2023政务大数据解决方案.pptx

    2023政务大数据解决方案.pptx

    基于SSM设计的校园二手物品交易网站

    项目工程资源经过严格测试运行并且功能上ok,可实现复现复刻,拿到资料包后可实现复现出一样的项目,本人系统开发经验充足(全栈全领域),有任何使用问题欢迎随时与我联系,我会抽时间努力为您解惑,提供帮助 【资源内容】:包含源码+工程文件+说明等。答辩评审平均分达到96分,放心下载使用!可实现复现;设计报告也可借鉴此项目;该资源内项目代码都经过测试运行;功能ok 【项目价值】:可用在相关项目设计中,皆可应用在项目、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期末/期中/大作业、工程实训、大创等学科竞赛比赛、初期项目立项、学习/练手等方面,可借鉴此优质项目实现复刻,设计报告也可借鉴此项目,也可基于此项目来扩展开发出更多功能 【提供帮助】:有任何使用上的问题欢迎随时与我联系,抽时间努力解答解惑,提供帮助 【附带帮助】:若还需要相关开发工具、学习资料等,我会提供帮助,提供资料,鼓励学习进步 下载后请首先打开说明文件(如有);整理时不同项目所包含资源内容不同;项目工程可实现复现复刻,如果基础还行,也可在此程序基础上进行修改,以实现其它功能。供开源学习/技术交流/学习参考,勿用于商业用途。质量优质,放心下载使用

    基于java的学业跟踪评价系统设计的详细项目实例(含完整的程序,GUI设计和代码详解)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基于Java的学业跟踪评价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涵盖系统的多维度数据整合与评价、智能化学习建议、数据可视化和实时反馈等方面。系统通过收集课堂表现、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等多源数据,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全面跟踪和评价,提供可视化反馈以及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促进家校互动,助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和发展。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Java编程经验的研究者和开发者,特别是从事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从业人员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该系统主要用于K12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以及其他涉及教育培训的场景。其目的是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个人化教育实施。 其他说明:该文档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思路、功能模块和技术细节,并提供了完整的程序代码以及GUI设计说明。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或实际部署学业跟踪评价系统的机构非常有参考价值。文中强调技术创新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突出了实用性和前瞻性特点。

    基于vue实现的WebAPP.zip

    项目工程资源经过严格测试运行并且功能上ok,可实现复现复刻,拿到资料包后可实现复现出一样的项目,本人系统开发经验充足(全栈全领域),有任何使用问题欢迎随时与我联系,我会抽时间努力为您解惑,提供帮助 【资源内容】:包含源码+工程文件+说明等。答辩评审平均分达到96分,放心下载使用!可实现复现;设计报告也可借鉴此项目;该资源内项目代码都经过测试运行;功能ok 【项目价值】:可用在相关项目设计中,皆可应用在项目、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期末/期中/大作业、工程实训、大创等学科竞赛比赛、初期项目立项、学习/练手等方面,可借鉴此优质项目实现复刻,设计报告也可借鉴此项目,也可基于此项目来扩展开发出更多功能 【提供帮助】:有任何使用上的问题欢迎随时与我联系,抽时间努力解答解惑,提供帮助 【附带帮助】:若还需要相关开发工具、学习资料等,我会提供帮助,提供资料,鼓励学习进步 下载后请首先打开说明文件(如有);整理时不同项目所包含资源内容不同;项目工程可实现复现复刻,如果基础还行,也可在此程序基础上进行修改,以实现其它功能。供开源学习/技术交流/学习参考,勿用于商业用途。质量优质,放心下载使用

    rabbmit相关安装包

    erlang安装包,rabbmit安装环境

    linux 下的oracle数据库的开机启动脚本

    linux 下的oracle数据库的开机启动脚本,将里面的/home/oracle/app/oracle/product/11.2.0/dbhome_1 都改成你的oracle数据库的路径。在root用户下chmod +x 添加执行权限,然后./oracle_setup.sh 执行即可。

    基于目标级联分析法的多微网主动配电系统自治优化经济调度算法实现与初级应用,基于目标级联分析法的多微网主动配电系统自治优化经济调度算法实践:初级拉格朗日算法应用,GAMS代码:基于目标级联分析法的多微网

    基于目标级联分析法的多微网主动配电系统自治优化经济调度算法实现与初级应用,基于目标级联分析法的多微网主动配电系统自治优化经济调度算法实践:初级拉格朗日算法应用,GAMS代码:基于目标级联分析法的多微网主动配电系统自治优化经济调度 该代码并非完全复现该文献,而是参照文献 《基于目标级联分析法的多微网主动配电系统自治优化经济调度》 的目标级联分析法(ATC)的算法部分,采用初级的拉格朗日算法,主网与配网部分模型较为简化。 代码结构完整,注释详细,可读性较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或者移植。 适用于初学者学习ATC模型 ,GAMS代码;目标级联分析法(ATC);微网主动配电系统;自治优化经济调度;拉格朗日算法;主网与配网模型简化;代码结构完整;注释详细;可读性强;初学者学习ATC模型。,基于ATC算法的GAMS多微网经济调度优化代码:简化版学习指南

    基于ISODATA改进算法的负荷场景曲线聚类-适用于风光场景生成的高效算法创新,基于ISODATA改进算法的负荷场景曲线聚类(适用于风光场景生成,包含K-means等多种聚类方法与效果评价),基于I

    基于ISODATA改进算法的负荷场景曲线聚类——适用于风光场景生成的高效算法创新,基于ISODATA改进算法的负荷场景曲线聚类(适用于风光场景生成,包含K-means等多种聚类方法与效果评价),基于ISODATA改进算法的负荷场景曲线聚类(适用于风光场景生成) 摘要:代码主要做的是一种基于改进ISODATA算法的负荷场景曲线聚类,代码中,主要做了四种聚类算法,包括基础的K-means算法、ISODATA算法、L-ISODATA算法以及K-L-ISODATA算法,并且包含了对聚类场景以及聚类效果的评价,通过DBI的计算值综合对比评价不同方法的聚类效果,程序实现效果非常好,适合对于算法创新有需求的人,且也包含基础的k-means算法,用来学习也非常棒 另外,此代码同样适用于风光场景生成,自己准备好风光场景数据即可 代码非常精品,有部分注释; ,核心关键词: 1. 基于ISODATA改进算法 2. 负荷场景曲线聚类 3. K-means算法 4. 聚类场景评价 5. 聚类效果评价 6. DBI计算值 7. 算法创新需求 8. 风光场景生成 以上关键词用分号分隔为: 1. 基于ISO

    xpack-qemu-arm-8.2.2-1-win32-x64.zip

    xPack qemu arm 是一款高性能且跨平台的 ARM 架构虚拟机

    莫理莉+AI+为新型能源系统赋能-技术与建筑建筑供配电论坛琶洲.pptx

    莫理莉+AI+为新型能源系统赋能-技术与建筑建筑供配电论坛琶洲.pptx

    学生毕业离校系统(源码+数据库+论文+ppt)java开发springboot框架javaweb,可做计算机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

    学生毕业离校系统(源码+数据库+论文+ppt)java开发springboot框架javaweb,可做计算机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 【功能需求】 本系统分为学生、教师、管理员3个角色 (1)学生功能需求 学生进入系统可以查看首页、个人中心、离校流程、网站公告、费用结算管理、论文审核管理、我的收藏管理等操作。 (2)教师功能需求 教师进入系统可以查看首页、学生管理、离校流程管理、费用结算管理、论文审核管理等操作。 (2)管理员功能需求 管理员登陆后,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首页、个人中心、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离校信息管理、费用结算管理、论文审核管理、管理员管理、留言板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 【环境需要】 1.运行环境:最好是java jdk 1.8,我们在这个平台上运行的。其他版本理论上也可以。 2.IDE环境:IDEA,Eclipse,Myeclipse都可以。 3.tomcat环境:Tomcat 7.x,8.x,9.x版本均可 4.数据库:MySql 5.7/8.0等版本均可; 【购买须知】 本源码项目经过严格的调试,项目已确保无误,可直接用于课程实训或毕业设计提交。里面都有配套的运行环境软件,讲解视频,部署视频教程,一应俱全,可以自己按照教程导入运行。附有论文参考,使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系统设计和实现的核心技术。

    揭秘 OpenAI 在 2027 年前创建 AGI 的计划.pptx

    揭秘 OpenAI 在 2027 年前创建 AGI 的计划.pptx

    单极双极调制下,线路阻抗不匹配时两台单相逆变器并联的离散仿真模型研究,单极双极调制下,线路阻抗不匹配时单相逆变器Simulink并联仿真模型研究,单相逆变器Simulink并联离散仿真模型,输入电压4

    单极双极调制下,线路阻抗不匹配时两台单相逆变器并联的离散仿真模型研究,单极双极调制下,线路阻抗不匹配时单相逆变器Simulink并联仿真模型研究,单相逆变器Simulink并联离散仿真模型,输入电压400V,单台逆变器功率为2000W,使用下垂控制方案,在线路阻抗不匹配的情况下,实现两台逆变器并联。 可以选调制方案为单极性调制或者双极性调制。 离散模型,功率均分效果,两台逆变器输出电压和电流波形如下图。 ,核心关键词:单相逆变器; Simulink; 并联离散仿真模型; 输入电压400V; 单台功率2000W; 下垂控制方案; 线路阻抗不匹配; 调制方案; 单极性调制; 双极性调制; 功率均分效果。,离散仿真模型下,单相逆变器并联研究——400V输入、2000W功率均分实现

    基于PLC的双层自动门控制:光电传感触发,有序开关与延时功能实现,附程序、画面及参考文档 ,基于PLC的双层自动门控制系统:精准控制,保障无尘环境;门间联动,智能安防新体验 ,基于plc的双层自动门控

    基于PLC的双层自动门控制:光电传感触发,有序开关与延时功能实现,附程序、画面及参考文档。,基于PLC的双层自动门控制系统:精准控制,保障无尘环境;门间联动,智能安防新体验。,基于plc的双层自动门控制系统,全部采用博途仿真完成,提供程序,画面,参考文档,详情见图。 实现功能(详见上方演示视频): ① 某房间要求尽可能地保持无尘,在通道上设置了两道电动门,门1和门2,可通过光电传感器自动完成门的打开和关闭。 门1和门2 不能同时打开。 ② 第 1 道门(根据出入方向不同,可能是门 1 或门 2),是由在通道外的开门者通过按开门按钮打开的,而第 2 道门(根据出入方向不同,可能是门 1 或门 2 )则是在打开的第 1 道门关闭后自动地打开的(也可以由通道内的人按开门按钮来打开第2 道门)。 这两道门都是在门开后,经过 3s 的延时而自动关闭的。 ③ 在门关闭期间,如果对应的光电传感器的信号被遮断,则门立即自动打开。 如果在门外或者在门内的开门者按对应的开门按钮时,立即打开。 ④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如果在通道内的某个人经过光电传感器时,对应的门已经打开,则通道外的开门者可以不按开门按钮。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