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ojinghua
  • 浏览: 54280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成都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Mina网络通信开发

    博客分类:
  • JAVA
 
阅读更多

 

 分类: java 988人阅读 评论(0) 收藏 举报

  Apache Mina Server 是一个网络通信应用框架,也就是说,它主要是对基于TCP/IP、UDP/IP协议栈的通信框架(当然,也可以提供JAVA 对象的序列化服务、虚拟机管道通信服务等),Mina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开发高性能、高扩展性的网络通信应用,Mina 提供了事件驱动、异步(Mina 的异步IO 默认使用的是JAVA NIO 作为底层支持)操作的编程模型。
  Mina 主要有1.x 和2.x 两个分支,这里我们讲解最新版本2.0,如果你使用的是Mina 1.x,
那么可能会有一些功能并不适用。学习本文档,需要你已掌握JAVA IO、JAVA NIO、JAVA
Socket、JAVA 线程及并发库(java.util.concurrent.*)的知识。
  Mina 同时提供了网络通信的Server 端、Client 端的封装,无论是哪端,Mina 在整个网通
通信结构中都处于如下的位置:
  可见Mina 的API 将真正的网络通信与我们的应用程序隔离开来,你只需要关心你要发送、
接收的数据以及你的业务逻辑即可。
同样的,无论是哪端,Mina 的执行流程如下所示:
(1.) IoService:这个接口在一个线程上负责套接字的建立,拥有自己的Selector,监
听是否有连接被建立。

(2.) IoProcessor:这个接口在另一个线程上负责检查是否有数据在通道上读写,也就是
说它也拥有自己的Selector,这是与我们使用JAVA NIO 编码时的一个不同之处,
通常在JAVA NIO 编码中,我们都是使用一个Selector,也就是不区分IoService
与IoProcessor 两个功能接口。另外,IoProcessor 负责调用注册在IoService 上
的过滤器,并在过滤器链之后调用IoHandler。
(3.) IoFilter:这个接口定义一组拦截器,这些拦截器可以包括日志输出、黑名单过滤、
数据的编码(write 方向)与解码(read 方向)等功能,其中数据的encode 与decode
是最为重要的、也是你在使用Mina 时最主要关注的地方。
(4.) IoHandler:这个接口负责编写业务逻辑,也就是接收、发送数据的地方。

1. 简单的TCPServer:
(1.) 第一步:编写IoService
按照上面的执行流程,我们首先需要编写IoService,IoService 本身既是服务端,又是客
户端,我们这里编写服务端,所以使用IoAcceptor 实现,由于IoAcceptor 是与协议无关的,
因为我们要编写TCPServer,所以我们使用IoAcceptor 的实现NioSocketAcceptor,实际上
底层就是调用java.nio.channels.ServerSocketChannel 类。当然,如果你使用了Apache 的
APR 库,那么你可以选择使用AprSocketAcceptor 作为TCPServer 的实现,据传说Apache APR库的性能比JVM 自带的本地库高出很多。
那么IoProcessor 是由指定的IoService 内部创建并调用的,我们并不需要关心。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MyServer {
2 //main方法:
3 IoAcceptor acceptor=new NioSocketAcceptor();
4 acceptor.getSessionConfig().setReadBufferSize(2048);
5 acceptor.getSessionConfig.setIdleTime(IdleStatus.BOTH_IDLE,10);
6 acceptor.bind(new InetSocketAddress(9123));
7 }
复制代码

这段代码我们初始化了服务端的TCP/IP 的基于NIO 的套接字,然后调用IoSessionConfig
设置读取数据的缓冲区大小、读写通道均在10 秒内无任何操作就进入空闲状态。
(2.) 第二步:编写过滤器
这里我们处理最简单的字符串传输,Mina 已经为我们提供了TextLineCodecFactory 编解码
器工厂来对字符串进行编解码处理。

1 acceptor.getFilterChain().addLast("codec",
2 new ProtocolCodecFilter(new TextLineCodecFactory(Charset.forName("UTF-8"),
3 LineDelimeter.WINDOWS.getValue(),
4 LineDelimiter. WINDOWS.getValue())));

这段代码要在acceptor.bind()方法之前执行,因为绑定套接字之后就不能再做这些准备工
作了。
这里先不用清楚编解码器是如何工作的,这个是后面重点说明的内容,这里你只需要清楚,
我们传输的以换行符为标识的数据,所以使用了Mina 自带的换行符编解码器工厂。
(3.) 第三步:编写IoHandler
这里我们只是简单的打印Client 传说过来的数据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MyIoHandler extends IoHandlerAdapter {
 2 // 这里我们使用的SLF4J作为日志门面,至于为什么在后面说明。
 3 private final static Logger log = LoggerFactory
 4 .getLogger(MyIoHandler.class);
 5 @Override
 6 public void messageReceived(IoSession session, Object message)
 7 throws Exception {
 8 String str = message.toString();
 9 log.info("The message received is [" + str + "]");
10 if (str.endsWith("quit")) {
11 session.close(true);
12 return;
13 }
14 }
15 }
复制代码

然后我们把这个IoHandler 注册到IoService:
acceptor.setHandler(new MyIoHandler());
当然这段代码也要在acceptor.bind()方法之前执行。
然后我们运行MyServer 中的main 方法,你可以看到控制台一直处于阻塞状态,此时,我们
用telnet 127.0.0.1 9123 访问,然后输入一些内容,当按下回车键,你会发现数据在
Server 端被输出,但要注意不要输入中文,因为Windows 的命令行窗口不会对传输的数据
进行UTF-8 编码。当输入quit 结尾的字符串时,连接被断开。
这里注意你如果使用的操作系统,或者使用的Telnet 软件的换行符是什么,如果不清楚,
可以删掉第二步中的两个红色的参数,使用TextLineCodec 内部的自动识别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单的TCPClient:
这里我们实现Mina 中的TCPClient,因为前面说过无论是Server 端还是Client 端,在Mina
中的执行流程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就是IoService 的Client 端实现是IoConnector。

(1.) 第一步:编写IoService并注册过滤器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MyClient {
 2 main方法:
 3 IoConnector connector=new NioSocketConnector();
 4 connector.setConnectTimeoutMillis(30000);
 5 connector.getFilterChain().addLast("codec",
 6 new ProtocolCodecFilter(
 7 new TextLineCodecFactory(
 8 Charset.forName("UTF-8"),
 9 LineDelimiter.WINDOWS.getValue(),
10 LineDelimiter.WINDOWS.getValue()
11 )
12 )
13 );
14 connector.connect(new InetSocketAddress("localhost", 9123));
15 }
复制代码

(2.) 第三步:编写IoHandler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ClientHandler extends IoHandlerAdapter {
 2 private final static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
 3 .getLogger(ClientHandler.class);
 4 private final String values;
 5 public ClientHandler(String values) {
 6 this.values = values;
 7 }
 8 @Override
 9 public void sessionOpened(IoSession session) {
10 session.write(values);
11 }
12 }
复制代码

注册IoHandler:
connector.setHandler(new ClientHandler("你好!\r\n 大家好!"));
然后我们运行MyClient,你会发现MyServer 输出如下语句:
The message received is [你好!]
The message received is [大家好!]
我们看到服务端是按照收到两条消息输出的,因为我们用的编解码器是以换行符判断数据是

否读取完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介绍Mina的TCP的主要接口:
通过上面的两个示例,你应该对Mina 如何编写TCP/IP 协议栈的网络通信有了一些感性的认
识。
(1.)IoService:
这个接口是服务端IoAcceptor、客户端IoConnector 的抽象,提供IO 服务和管理IoSession
的功能,它有如下几个常用的方法:
A. TransportMetadata getTransportMetadata():
这个方法获取传输方式的元数据描述信息,也就是底层到底基于什么的实现,譬如:nio、
apr 等。
B. void addListener(IoServiceListener listener):
这个方法可以为IoService 增加一个监听器,用于监听IoService 的创建、活动、失效、空
闲、销毁,具体可以参考IoServiceListener 接口中的方法,这为你参与IoService 的生命
周期提供了机会。
C. void removeListener(IoServiceListener listener):
这个方法用于移除上面的方法添加的监听器。
D. void setHandler(IoHandler handler):
这个方法用于向IoService 注册IoHandler,同时有getHandler()方法获取Handler。
E. Map<Long,IoSession> getManagedSessions():
这个方法获取IoService 上管理的所有IoSession,Map 的key 是IoSession 的id。
F. IoSessionConfig getSessionConfig():
这个方法用于获取IoSession 的配置对象,通过IoSessionConfig 对象可以设置Socket 连
接的一些选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IoAcceptor:
这个接口是TCPServer 的接口,主要增加了void bind()监听端口、void unbind()解除对
套接字的监听等方法。这里与传统的JAVA 中的ServerSocket 不同的是IoAcceptor 可以多
次调用bind()方法(或者在一个方法中传入多个SocketAddress 参数)同时监听多个端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IoConnector:
这个接口是TCPClient 的接口, 主要增加了ConnectFuture connect(SocketAddress
remoteAddress,SocketAddress localAddress)方法,用于与Server 端建立连接,第二个参
数如果不传递则使用本地的一个随机端口访问Server 端。这个方法是异步执行的,同样的,
也可以同时连接多个服务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IoSession:
这个接口用于表示Server 端与Client 端的连接,IoAcceptor.accept()的时候返回实例。
这个接口有如下常用的方法:
A. WriteFuture write(Object message):
这个方法用于写数据,该操作是异步的。
B. CloseFuture close(boolean immediately):
这个方法用于关闭IoSession,该操作也是异步的,参数指定true 表示立即关闭,否则就
在所有的写操作都flush 之后再关闭。
C. Object setAttribute(Object key,Object value):
这个方法用于给我们向会话中添加一些属性,这样可以在会话过程中都可以使用,类似于
HttpSession 的setAttrbute()方法。IoSession 内部使用同步的HashMap 存储你添加的自
定义属性。
D. SocketAddress getRemoteAddress():
这个方法获取远端连接的套接字地址。
E. void suspendWrite():
这个方法用于挂起写操作,那么有void resumeWrite()方法与之配对。对于read()方法同
样适用。
F. ReadFuture read():
这个方法用于读取数据, 但默认是不能使用的, 你需要调用IoSessionConfig 的
setUseReadOperation(true)才可以使用这个异步读取的方法。一般我们不会用到这个方法,
因为这个方法的内部实现是将数据保存到一个BlockingQueue,假如是Server 端,因为大
量的Client 端发送的数据在Server 端都这么读取,那么可能会导致内存泄漏,但对于
Client,可能有的时候会比较便利。
G. IoService getService():
这个方法返回与当前会话对象关联的IoService 实例。
关于TCP连接的关闭:
无论在客户端还是服务端,IoSession 都用于表示底层的一个TCP 连接,那么你会发现无论
是Server 端还是Client 端的IoSession 调用close()方法之后,TCP 连接虽然显示关闭, 但
主线程仍然在运行,也就是JVM 并未退出,这是因为IoSession 的close()仅仅是关闭了TCP
的连接通道,并没有关闭Server 端、Client 端的程序。你需要调用IoService 的dispose()
方法停止Server 端、Client 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IoSessionConfig:
这个方法用于指定此次会话的配置,它有如下常用的方法:
A. void setReadBufferSize(int size):

这个方法设置读取缓冲的字节数,但一般不需要调用这个方法,因为IoProcessor 会自动调
整缓冲的大小。你可以调用setMinReadBufferSize()、setMaxReadBufferSize()方法,这
样无论IoProcessor 无论如何自动调整,都会在你指定的区间。
B. void setIdleTime(IdleStatus status,int idleTime):
这个方法设置关联在通道上的读、写或者是读写事件在指定时间内未发生,该通道就进入空
闲状态。一旦调用这个方法,则每隔idleTime 都会回调过滤器、IoHandler 中的sessionIdle()
方法。
C. void setWriteTimeout(int time):
这个方法设置写操作的超时时间。
D. void setUseReadOperation(boolean useReadOperation):
这个方法设置IoSession 的read()方法是否可用,默认是fal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IoHandler:
这个接口是你编写业务逻辑的地方,从上面的示例代码可以看出,读取数据、发送数据基本
都在这个接口总完成,这个实例是绑定到IoService 上的,有且只有一个实例(没有给一个
IoService 注入一个IoHandler 实例会抛出异常)。它有如下几个方法:
A. void sessionCreated(IoSession session):
这个方法当一个Session 对象被创建的时候被调用。对于TCP 连接来说,连接被接受的时候
调用,但要注意此时TCP 连接并未建立,此方法仅代表字面含义,也就是连接的对象
IoSession 被创建完毕的时候,回调这个方法。
对于UDP 来说,当有数据包收到的时候回调这个方法,因为UDP 是无连接的。
B. void sessionOpened(IoSession session):
这个方法在连接被打开时调用,它总是在sessionCreated()方法之后被调用。对于TCP 来
说,它是在连接被建立之后调用,你可以在这里执行一些认证操作、发送数据等。
对于UDP 来说,这个方法与sessionCreated()没什么区别,但是紧跟其后执行。如果你每
隔一段时间,发送一些数据,那么sessionCreated()方法只会在第一次调用,但是
sessionOpened()方法每次都会调用。
C. void sessionClosed(IoSession session) :
对于TCP 来说,连接被关闭时,调用这个方法。
对于UDP 来说,IoSession 的close()方法被调用时才会毁掉这个方法。
D. void sessionIdle(IoSession session, IdleStatus status) :
这个方法在IoSession 的通道进入空闲状态时调用,对于UDP 协议来说,这个方法始终不会
被调用。
E. void exceptionCaught(IoSession session, Throwable cause) :
这个方法在你的程序、Mina 自身出现异常时回调,一般这里是关闭IoSession。

F. void messageReceived(IoSession session, Object message) :
接收到消息时调用的方法,也就是用于接收消息的方法,一般情况下,message 是一个
IoBuffer 类,如果你使用了协议编解码器,那么可以强制转换为你需要的类型。通常我们
都是会使用协议编解码器的, 就像上面的例子, 因为协议编解码器是
TextLineCodecFactory,所以我们可以强制转message 为String 类型。
G. void messageSent(IoSession session, Object message) :
当发送消息成功时调用这个方法,注意这里的措辞,发送成功之后,也就是说发送消息是不
能用这个方法的。
发送消息的时机:
发送消息应该在sessionOpened()、messageReceived()方法中调用IoSession.write()方法
完成。因为在sessionOpened()方法中,TCP 连接已经真正打开,同样的在messageReceived()
方法TCP 连接也是打开状态,只不过两者的时机不同。sessionOpened()方法是在TCP 连接
建立之后,接收到数据之前发送;messageReceived()方法是在接收到数据之后发送,你可
以完成依据收到的内容是什么样子,决定发送什么样的数据。
因为这个接口中的方法太多,因此通常使用适配器模式的IoHandlerAdapter,覆盖你所感
兴趣的方法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IoBuffer:
这个接口是对JAVA NIO 的ByteBuffer 的封装,这主要是因为ByteBuffer 只提供了对基本
数据类型的读写操作,没有提供对字符串等对象类型的读写方法,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另外,
ByteBuffer 是定长的,如果想要可变,将很麻烦。IoBuffer 的可变长度的实现类似于
StringBuffer。IoBuffer 与ByteBuffer 一样,都是非线程安全的。本节的一些内容如果不
清楚,可以参考java.nio.ByteBuffer 接口。
这个接口有如下常用的方法:
A. static IoBuffer allocate(int capacity,boolean useDirectBuffer):
这个方法内部通过SimpleBufferAllocator 创建一个实例,第一个参数指定初始化容量,第
二个参数指定使用直接缓冲区还是JAVA 内存堆的缓存区,默认为false。
B. void free():
释放缓冲区,以便被一些IoBufferAllocator 的实现重用,一般没有必要调用这个方法,除
非你想提升性能(但可能未必效果明显)。
C. IoBuffer setAutoExpand(boolean autoExpand):
这个方法设置IoBuffer 为自动扩展容量,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长度可变,那么可以看出长度
可变这个特性默认是不开启的。
D. IoBuffer setAutoShrink(boolean autoShrink):
这个方法设置IoBuffer 为自动收缩,这样在compact()方法调用之后,可以裁减掉一些没
有使用的空间。如果这个方法没有被调用或者设置为false,你也可以通过调用shrink()
方法手动收缩空间。

E. IoBuffer order(ByteOrder bo):
这个方法设置是Big Endian 还是Little Endian,JAVA 中默认是Big Endian,C++和其他
语言一般是Little Endian。
F. IoBuffer asReadOnlyBuffer():
这个方法设置IoBuffer 为只读的。
G. Boolean prefixedDataAvailable(int prefixLength,int maxDataLength):
这个方法用于数据的最开始的1、2、4 个字节表示的是数据的长度的情况,prefixLentgh
表示这段数据的前几个字节(只能是1、2、4 的其中一个)的代表的是这段数据的长度,
maxDataLength 表示最多要读取的字节数。返回结果依赖于等式
remaining()-prefixLength>=maxDataLength,也就是总的数据-表示长度的字节,剩下的字
节数要比打算读取的字节数大或者相等。
H. String getPrefixedString(int prefixLength,CharsetDecoder decoder):
如果上面的方法返回true,那么这个方法将开始读取表示长度的字节之后的数据,注意要
保持这两个方法的prefixLength 的值是一样的。
G、H 两个方法在后面讲到的PrefixedStringDecoder 中的内部实现使用。
IoBuffer 剩余的方法与ByteBuffer 都是差不多的,额外增加了一些便利的操作方法,例如:
IoBuffer putString(String value,CharsetEncoder encoder)可以方便的以指定的编码方
式存储字符串、InputStream asInputStream()方法从IoBuffer 剩余的未读的数据中转为
输入流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IoFuture:
在Mina 的很多操作中,你会看到返回值是XXXFuture,实际上他们都是IoFuture 的子类,
看到这样的返回值,这个方法就说明是异步执行的,主要的子类有ConnectFuture、
CloseFuture 、ReadFuture 、WriteFuture 。这个接口的大部分操作都和
java.util.concurrent.Future 接口是类似的,譬如:await()、awaitUninterruptibly()
等,一般我们常用awaitUninterruptibly()方法可以等待异步执行的结果返回。
这个接口有如下常用的方法:
A. IoFuture addListener(IoFutureListener<?> listener):
这个方法用于添加一个监听器, 在异步执行的结果返回时监听器中的回调方法
operationComplete(IoFuture future),也就是说,这是替代awaitUninterruptibly()方
法另一种等待异步执行结果的方法,它的好处是不会产生阻塞。
B. IoFuture removeListener(IoFutureListener<?> listener):
这个方法用于移除指定的监听器。
C. IoSession getSession():
这个方法返回当前的IoSession。

举个例子,我们在客户端调用connect()方法访问Server 端的时候,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异
步执行的方法,也就是调用connect()方法之后立即返回,执行下面的代码,而不管是否连
接成功。那么如果我想在连接成功之后执行一些事情(譬如:获取连接成功后的IoSession
对象),该怎么办呢?按照上面的说明,你有如下两种办法:
第一种:
ConnectFuture future = connector.connect(new InetSocketAddress(
HOSTNAME, PORT));
// 等待是否连接成功,相当于是转异步执行为同步执行。
future.awaitUninterruptibly();
// 连接成功后获取会话对象。如果没有上面的等待,由于connect()方法是异步的,session
可能会无法获取。
session = future.getSession();
第二种:
ConnectFuture future = connector.connect(new InetSocketAddress(
HOSTNAME, PORT));
future.addListener(new IoFutureListener<ConnectFutur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rationComplete(ConnectFuture future) {
try {
Thread.sleep(5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IoSession session = future.getSession();
System.out.println("++++++++++++++++++++++++++++");
}
});
System.out.println("*************");
为了更好的看清楚使用监听器是异步的,而不是像awaitUninterruptibly()那样会阻塞主
线程的执行,我们在回调方法中暂停5 秒钟,然后输出+++,在最后输出***。我们执行代码
之后,你会发现首先输出***(这证明了监听器是异步执行的),然后IoSession 对象Created,
系统暂停5 秒,然后输出+++,最后IoSession 对象Opened,也就是TCP 连接建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志配置:
前面的示例代码中提到了使用SLF4J 作为日志门面,这是因为Mina 内部使用的就是SLF4J,
你也使用SLF4J 可以与之保持一致性。
Mina 如果想启用日志跟踪Mina 的运行细节,你可以配置LoggingFilter 过滤器,这样你可
以看到Session 建立、打开、空闲等一系列细节在日志中输出,默认SJF4J 是按照DEBUG
级别输出跟踪信息的,如果你想给某一类别的Mina 运行信息输出指定日志输出级别,可以
调用LoggingFilter 的setXXXLogLevel(LogLevel.XXX)。

例:
LoggingFilter lf = new LoggingFilter();
lf.setSessionOpenedLogLevel(LogLevel.ERROR);
acceptor.getFilterChain().addLast("logger", lf);
这里IoSession 被打开的跟踪信息将以ERROR 级别输出到日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滤器:
前面我们看到了LoggingFilter、ProtocolCodecFilter 两个过滤器,一个负责日志输出,
一个负责数据的编解码,通过最前面的Mina 执行流程图,在IoProcessor 与IoHandler 之
间可以有很多的过滤器,这种设计方式为你提供可插拔似的扩展功能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方
式,目前的Apache CXF、Apache Struts2 中的拦截器也都是一样的设计思路。
Mina 中的IoFilter 是单例的,这与CXF、Apache Struts2 没什么区别。
IoService 实例上会绑定一个DefaultIoFilterChainBuilder 实例,
DefaultIoFilterChainBuilder 会把使用内部的EntryImpl 类把所有的过滤器按照顺序连在
一起,组成一个过滤器链。
DefaultIoFilterChainBuilder 类如下常用的方法:
A. void addFirst(String name,IoFilter filter):
这个方法把过滤器添加到过滤器链的头部,头部就是IoProcessor 之后的第一个过滤器。同
样的addLast()方法把过滤器添加到过滤器链的尾部。
B. void addBefore(String baseName,String name,IoFilter filter):
这个方法将过滤器添加到baseName 指定的过滤器的前面,同样的addAfter()方法把过滤器
添加到baseName 指定的过滤器的后面。这里要注意无论是那种添加方法,每个过滤器的名
字(参数name)必须是唯一的。
C. IoFilter remove(Stirng name):
这个方法移除指定名称的过滤器,你也可以调用另一个重载的remove()方法,指定要移除
的IoFilter 的类型。
D. List<Entry> getAll():
这个方法返回当前IoService 上注册的所有过滤器。
默认情况下,过滤器链中是空的,也就是getAll()方法返回长度为0 的List,但实际Mina
内部有两个隐藏的过滤器:HeadFilter、TailFilter,分别在List 的最开始和最末端,很
明显,TailFilter 在最末端是为了调用过滤器链之后,调用IoHandler。但这两个过滤器对
你来说是透明的,可以忽略它们的存在。
编写一个过滤器很简单,你需要实现IoFilter 接口,如果你只关注某几个方法,可以继承
IoFilterAdapter 适配器类。IoFilter 接口中主要包含两类方法,一类是与IoHandler 中的
方法名一致的方法,相当于拦截IoHandler 中的方法,另一类是IoFilter 的生命周期回调
方法,这些回调方法的执行顺序和解释如下所示:

(1.)init()在首次添加到链中的时候被调用,但你必须将这个IoFilter 用
ReferenceCountingFilter 包装起来,否则init()方法永远不会被调用。
(2.)onPreAdd()在调用添加到链中的方法时被调用,但此时还未真正的加入到链。
(3.)onPostAdd()在调用添加到链中的方法后被调,如果在这个方法中有异常抛出,则过滤
器会立即被移除,同时destroy()方法也会被调用(前提是使用ReferenceCountingFilter
包装)。
(4.)onPreRemove()在从链中移除之前调用。
(5.)onPostRemove()在从链中移除之后调用。
(6.)destory()在从链中移除时被调用,使用方法与init()要求相同。
无论是哪个方法,要注意必须在实现时调用参数nextFilter 的同名方法,否则,过滤器链
的执行将被中断,IoHandler 中的同名方法一样也不会被执行,这就相当于Servlet 中的
Filter 必须调用filterChain.doFilter(request,response)才能继续前进是一样的道理。
示例: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MyIoFilter implements IoFilter {
  2 @Override
  3 public void destroy() throws Exception {
  4 System.out.println("%%%%%%%%%%%%%%%%%%%%%%%%%%�stroy");
  5 }
  6 @Override
  7 public void exceptionCaught(NextFilter nextFilter, IoSession
  8 session,
  9 Throwable cause) throws Exception {
 10 System.out.println("%%%%%%%%%%%%%%%%%%%%%%%%%%%exceptionCaught");
 11 nextFilter.exceptionCaught(session, cause);
 12 }
 13 @Override
 14 public void filterClose(NextFilter nextFilter, IoSession session)
 15 throws Exception {
 16 System.out.println("%%%%%%%%%%%%%%%%%%%%%%%%%%%filterClose");
 17 nextFilter.filterClose(session);
 18 }
 19 @Override
 20 public void filterWrite(NextFilter nextFilter, IoSession session,
 21 WriteRequest writeRequest) throws Exception {
 22 System.out.println("%%%%%%%%%%%%%%%%%%%%%%%%%%%filterWrite");
 23 nextFilter.filterWrite(session, writeRequest);
 24 }
 25 @Override
 26 
 27 public void init() throws Exception {
 28 System.out.println("%%%%%%%%%%%%%%%%%%%%%%%%%%%init");
 29 }
 30 
 31 @Override
 32 
 33 public void messageReceived(NextFilter nextFilter, IoSession
 34 session,
 35 Object message) throws Exception {
 36 
 37 System.out.println("%%%%%%%%%%%%%%%%%%%%%%%%%%%messageReceived");
 38 nextFilter.messageReceived(session, message);
 39 }
 40 
 41 @Override
 42 
 43 public void messageSent(NextFilter nextFilter, IoSession session,
 44 
 45 WriteRequest writeRequest) throws Exception {
 46 System.out.println("%%%%%%%%%%%%%%%%%%%%%%%%%%%messageSent");
 47 nextFilter.messageSent(session, writeRequest);
 48 
 49 }
 50 
 51 @Override
 52 
 53 public void onPostAdd(IoFilterChain parent, String name,
 54 NextFilter nextFilter) throws Exception {
 55 System.out.println("%%%%%%%%%%%%%%%%%%%%%%%%%%%onPostAdd");
 56 }
 57 
 58 @Override
 59 
 60 public void onPostRemove(IoFilterChain parent, String name,
 61 NextFilter nextFilter) throws Exception {
 62 System.out.println("%%%%%%%%%%%%%%%%%%%%%%%%%%%onPostRemove");
 63 }
 64 
 65 @Override
 66 
 67 public void onPreAdd(IoFilterChain parent, String name,
 68 NextFilter nextFilter) throws Exception {
 69 System.out.println("%%%%%%%%%%%%%%%%%%%%%%%%%%%onPreAdd");
 70 }
 71 
 72 @Override
 73 
 74 public void onPreRemove(IoFilterChain parent, String name,
 75 NextFilter nextFilter) throws Exception {
 76 System.out.println("%%%%%%%%%%%%%%%%%%%%%%%%%%%onPreRemove");
 77 }
 78  
 79 @Override
 80 public void sessionClosed(NextFilter nextFilter, IoSession session)
 81 throws Exception {
 82 System.out.println("%%%%%%%%%%%%%%%%%%%%%%%%%%%sessionClosed");
 83 nextFilter.sessionClosed(session);
 84 }
 85 @Override
 86 public void sessionCreated(NextFilter nextFilter, IoSession session)
 87 throws Exception {
 88 System.out.println("%%%%%%%%%%%%%%%%%%%%%%%%%%%sessionCreated");
 89 nextFilter.sessionCreated(session);
 90 }
 91 @Override
 92 public void sessionIdle(NextFilter nextFilter, IoSession session,
 93 IdleStatus status) throws Exception {
 94 System.out.println("%%%%%%%%%%%%%%%%%%%%%%%%%%%sessionIdle");
 95 nextFilter.sessionIdle(session, status);
 96 }
 97 @Override
 98 public void sessionOpened(NextFilter nextFilter, IoSession session)
 99 throws Exception {
100 System.out.println("%%%%%%%%%%%%%%%%%%%%%%%%%%%sessionOpened");
101 nextFilter.sessionOpened(session);
102 }
103 }
复制代码

我们将这个拦截器注册到上面的TCPServer 的IoAcceptor 的过滤器链中的最后一个:
acceptor.getFilterChain().addLast("myIoFilter",
new ReferenceCountingFilter(new MyIoFilter()));
这里我们将MyIoFilter 用ReferenceCountingFilter 包装起来,这样你可以看到init()、
destroy()方法调用。我们启动客户端访问,然后关闭客户端,你会看到执行顺序如下所示:
init onPreAdd onPostAdd sessionCreated sessionOpened messageReceived filt
erClose sessionClosed onPreRemove onPostRemove destroy。
IoHandler 的对应方法会跟在上面的对应方法之后执行,这也就是说从横向(单独的看一个
过滤器中的所有方法的执行顺序)上看,每个过滤器的执行顺序是上面所示的顺序;从纵向

(方法链的调用)上看,如果有filter1、filter2 两个过滤器,sessionCreated()方法的
执行顺序如下所示:
filter1-sessionCreated filter2-sessionCreated IoHandler-sessionCreated。
这里你要注意init、onPreAdd、onPostAdd 三个方法并不是在Server 启动时调用的,而是
IoSession 对象创建之前调用的,也就是说IoFilterChain.addXXX()方法仅仅负责初始化过
滤器并注册过滤器,但并不调用任何方法,包括init()初始化方法也是在IoProcessor 开
始工作的时候被调用。
IoFilter 是单例的,那么init()方法是否只被执行一次呢?这个是不一定的,因为IoFilter
是被IoProcessor 调用的,而每个IoService 通常是关联多个IoProcessor,所以IoFilter
的init()方法是在每个IoProcessor 线程上只执行一次。关于Mina 的线程问题,我们后面
会详细讨论,这里你只需要清楚,init()与destroy()的调用次数与IoProceesor 的个数有
关,假如一个IoService 关联了3 个IoProcessor,有五个并发的客户端请求,那么你会看
到三次init()方法被调用,以后将不再会调用。
Mina中自带的过滤器:
过滤器 说明
BlacklistFilter 设置一些IP 地址为黑名单,不允许访问。
BufferedWriteFilter 设置输出时像BufferedOutputStream 一样进行缓
冲。
CompressionFilter 设置在输入、输出流时启用JZlib 压缩。
ConnectionThrottleFilter 这个过滤器指定同一个IP 地址(不含端口号)上
的请求在多长的毫秒值内可以有一个请求,如果
小于指定的时间间隔就有连续两个请求,那么第
二个请求将被忽略(IoSession.close())。正如
Throttle 的名字一样,调节访问的频率。这个过
滤器最好放在过滤器链的前面。
FileRegionWriteFilter 如果你想使用File 对象进行输出,请使用这个过
滤器。要注意,你需要使用WriteFuture 或者在
messageSent() 方法中关闭File 所关联的
FileChannel 通道。
StreamWriteFilter 如果你想使用InputStream 对象进行输出,请使
用这个过滤器。要注意,你需要使用WriteFuture
或者在messageSent()方法中关闭File 所关联的
FileChannel 通道。
NoopFilter 这个过滤器什么也不做,如果你想测试过滤器链
是否起作用,可以用它来测试。
ProfilerTimerFilter 这个过滤器用于检测每个事件方法执行的时间,
所以最好放在过滤器链的前面。
ProxyFilter 这个过滤器在客户端使用ProxyConnector 作为实
现时,会自动加入到过滤器链中,用于完成代理
功能。
RequestResponseFilter 暂不知晓。

SessionAttributeInitializingFilter 这个过滤器在IoSession 中放入一些属性(Map),
通常放在过滤器的前面,用于放置一些初始化的
信息。
MdcInjectionFilter 针对日志输出做MDC 操作,可以参考LOG4J 的MDC、
NDC 的文档。
WriteRequestFilter CompressionFilter、RequestResponseFilter 的
基类,用于包装写请求的过滤器。
还有一些过滤器,会在各节中详细讨论,这里没有列出,譬如:前面的LoggingFilger 日志
过滤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协议编解码器:
前面说过,协议编解码器是在使用Mina 的时候你最需要关注的对象,因为在网络传输的数
据都是二进制数据(byte),而你在程序中面向的是JAVA 对象,这就需要你实现在发送数据
时将JAVA 对象编码二进制数据,而接收数据时将二进制数据解码为JAVA 对象(这个可不是
JAVA 对象的序列化、反序列化那么简单的事情)。
Mina 中的协议编解码器通过过滤器ProtocolCodecFilter 构造,这个过滤器的构造方法需
要一个ProtocolCodecFactory,这从前面注册TextLineCodecFactory 的代码就可以看出来。
ProtocolCodecFactory 中有如下两个方法:
public interface ProtocolCodecFactory {
ProtocolEncoder getEncoder(IoSession session) throws Exception;
ProtocolDecoder getDecoder(IoSession session) throws Exception;
}
因此,构建一个ProtocolCodecFactory 需要ProtocolEncoder、ProtocolDecoder 两个实例。
你可能要问JAVA 对象和二进制数据之间如何转换呢?这个要依据具体的通信协议,也就是
Server 端要和Client 端约定网络传输的数据是什么样的格式,譬如:第一个字节表示数据
长度,第二个字节是数据类型,后面的就是真正的数据(有可能是文字、有可能是图片等等),
然后你可以依据长度从第三个字节向后读,直到读取到指定第一个字节指定长度的数据。
简单的说,HTTP 协议就是一种浏览器与Web 服务器之间约定好的通信协议,双方按照指定
的协议编解码数据。我们再直观一点儿说,前面一直使用的TextLine 编解码器就是在读取
网络上传递过来的数据时,只要发现哪个字节里存放的是ASCII 的10、13 字符(\r、\n),
就认为之前的字节就是一个字符串(默认使用UTF-8 编码)。
以上所说的就是各种协议实际上就是网络七层结构中的应用层协议,它位于网络层(IP)、
传输层(TCP)之上,Mina 的协议编解码器就是让你实现一套自己的应用层协议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简单的编解码器示例:
下面我们举一个模拟电信运营商短信协议的编解码器实现,假设通信协议如下所示:
M sip:wap.fetion.com.cn SIP-C/2.0
S: 1580101xxxx
R: 1889020xxxx

L: 21
Hello World!
这里的第一行表示状态行,一般表示协议的名字、版本号等,第二行表示短信的发送号码,
第三行表示短信接收的号码,第四行表示短信的字节数,最后的内容就是短信的内容。
上面的每一行的末尾使用ASC II 的10(\n)作为换行符,因为这是纯文本数据,协议要
求双方使用UTF-8 对字符串编解码。
实际上如果你熟悉HTTP 协议,上面的这个精简的短信协议和HTTP 协议的组成是非常像
的,第一行是状态行,中间的是消息报头,最后面的是消息正文。
在解析这个短信协议之前,你需要知晓TCP 的一个事项,那就是数据的发送没有规模性,
所谓的规模性就是作为数据的接收端,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数据算是读取完毕,所以应用层
协议在制定的时候,必须指定数据读取的截至点。一般来说,有如下三种方式设置数据读取
的长度:
(1.)使用分隔符,譬如:TextLine 编解码器。你可以使用\r、\n、NUL 这些ASC II 中的
特殊的字符来告诉数据接收端,你只要遇见分隔符,就表示数据读完了,不用在那里傻等着
不知道还有没有数据没读完啊?我可不可以开始把已经读取到的字节解码为指定的数据类
型了啊?
(2.)定长的字节数,这种方式是使用长度固定的数据发送,一般适用于指令发送,譬如:数
据发送端规定发送的数据都是双字节,AA 表示启动、BB 表示关闭等等。
(3.)在数据中的某个位置使用一个长度域,表示数据的长度,这种处理方式最为灵活,上面
的短信协议中的那个L 就是短信文字的字节数,其实HTTP 协议的消息报头中的
Content-Length 也是表示消息正文的长度,这样数据的接收端就知道我到底读到多长的
字节数就表示不用再读取数据了。
相比较解码(字节转为JAVA 对象,也叫做拆包)来说,编码(JAVA 对象转为字节,也叫做
打包)就很简单了,你只需要把JAVA 对象转为指定格式的字节流,write()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开始对上面的短信协议进行编解码处理。
第一步,协议对象: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SmsObject {
 2 private String sender;// 短信发送者
 3 private String receiver;// 短信接受者
 4 private String message;// 短信内容
 5 public String getSender() {
 6 return sender;
 7 }
 8 public void setSender(String sender) {
 9 this.sender = sender;
10 }
11 public String getReceiver() {
12 return receiver;
13 }
14 public void setReceiver(String receiver) {
15 this.receiver = receiver;
16 }
17 public String getMessage() {
18 return message;
19 }
20 public void setMessage(String message) {
21 this.message = message;
22 }
23 }
复制代码

第二步,编码器:
在Mina 中编写编码器可以实现ProtocolEncoder,其中有encode()、dispose()两个方法需
要实现。这里的dispose()方法用于在销毁编码器时释放关联的资源,由于这个方法一般我
们并不关心,所以通常我们直接继承适配器ProtocolEncoderAdapter。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CmccSipcEncoder extends ProtocolEncoderAdapter {
 2 private final Charset charset;
 3 public CmccSipcEncoder(Charset charset) {
 4 this.charset = charset;
 5 }
 6 @Override
 7 public void encode(IoSession session, Object message,
 8 ProtocolEncoderOutput out) throws Exception {
 9 SmsObject sms = (SmsObject) message;
10 CharsetEncoder ce = charset.newEncoder();
11 IoBuffer buffer = IoBuffer.allocate(100).setAutoExpand(true);
12 String statusLine = "M sip:wap.fetion.com.cn SIP-C/2.0";
13 String sender = sms.getSender();
14 String receiver = sms.getReceiver();
15 String smsContent = sms.getMessage();
16 buffer.putString(statusLine + '\n', ce);
17 buffer.putString("S: " + sender + '\n', ce);
18 buffer.putString("R: " + receiver + '\n', ce);
19 buffer
20 .putString("L: " + (smsContent.getBytes(charset).length)
21 + "\n",
22 ce);
23 buffer.putString(smsContent, ce);
24 buffer.flip();
25 out.write(buffer);
26 }
27 }
复制代码

这里我们依据传入的字符集类型对message 对象进行编码,编码的方式就是按照短信协议拼
装字符串到IoBuffer 缓冲区,然后调用ProtocolEncoderOutput 的write()方法输出字节
流。这里要注意生成短信内容长度时的红色代码,我们使用String 类与Byte[]类型之间的
转换方法获得转为字节流后的字节数。
解码器的编写有以下几个步骤:
A. 将 encode()方法中的message 对象强制转换为指定的对象类型;
B. 创建IoBuffer 缓冲区对象,并设置为自动扩展;
C. 将转换后的message 对象中的各个部分按照指定的应用层协议进行组装,并put()到
IoBuffer 缓冲区;
D. 当你组装数据完毕之后,调用flip()方法,为输出做好准备,切记在write()方法之前,
要调用IoBuffer 的flip()方法,否则缓冲区的position 的后面是没有数据可以用来输
出的,你必须调用flip()方法将position 移至0,limit 移至刚才的position。这个
flip()方法的含义请参看java.nio.ByteBuffer。
E. 最后调用ProtocolEncoderOutput 的write()方法输出IoBuffer 缓冲区实例。
第三步,解码器:
在Mina 中编写解码器,可以实现ProtocolDecoder 接口,其中有decode()、finishDecode()、
dispose()三个方法。这里的finishDecode()方法可以用于处理在IoSession 关闭时剩余的
未读取数据,一般这个方法并不会被使用到,除非协议中未定义任何标识数据什么时候截止
的约定,譬如:Http 响应的Content-Length 未设定,那么在你认为读取完数据后,关闭TCP
连接(IoSession 的关闭)后,就可以调用这个方法处理剩余的数据,当然你也可以忽略调
剩余的数据。同样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只需要继承适配器ProtocolDecoderAdapter,关
注decode()方法即可。
但前面说过解码器相对编码器来说,最麻烦的是数据发送过来的规模,以聊天室为例,一个
TCP 连接建立之后,那么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聊天内容发送过来,也就是decode()方法会被往
复调用,这样处理起来就会非常麻烦。那么Mina 中幸好提供了CumulativeProtocolDecoder
类,从名字上可以看出累积性的协议解码器,也就是说只要有数据发送过来,这个类就会去
读取数据,然后累积到内部的IoBuffer 缓冲区,但是具体的拆包(把累积到缓冲区的数据
解码为JAVA 对象)交由子类的doDecode()方法完成,实际上CumulativeProtocolDecoder
就是在decode()反复的调用暴漏给子类实现的doDecode()方法。
具体执行过程如下所示:
A. 你的doDecode()方法返回true 时,CumulativeProtocolDecoder 的decode()方法会首
先判断你是否在doDecode()方法中从内部的IoBuffer 缓冲区读取了数据,如果没有,

则会抛出非法的状态异常,也就是你的doDecode()方法返回true 就表示你已经消费了
本次数据(相当于聊天室中一个完整的消息已经读取完毕),进一步说,也就是此时你
必须已经消费过内部的IoBuffer 缓冲区的数据(哪怕是消费了一个字节的数据)。如果
验证过通过,那么CumulativeProtocolDecoder 会检查缓冲区内是否还有数据未读取,
如果有就继续调用doDecode()方法,没有就停止对doDecode()方法的调用,直到有新
的数据被缓冲。
B. 当你的doDecode()方法返回false 时,CumulativeProtocolDecoder 会停止对doDecode()
方法的调用,但此时如果本次数据还有未读取完的,就将含有剩余数据的IoBuffer 缓
冲区保存到IoSession 中,以便下一次数据到来时可以从IoSession 中提取合并。如果
发现本次数据全都读取完毕,则清空IoBuffer 缓冲区。
简而言之,当你认为读取到的数据已经够解码了,那么就返回true,否则就返回false。这
个CumulativeProtocolDecoder 其实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你完成了数据的累积,因为这个工
作是很烦琐的。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CmccSipcDecoder extends CumulativeProtocolDecoder {
 2 private final Charset charset;
 3 public CmccSipcDecoder(Charset charset) {
 4 this.charset = charset;
 5 }
 6 @Override
 7 protected boolean doDecode(IoSession session, IoBuffer in,
 8 ProtocolDecoderOutput out) throws Exception {
 9 IoBuffer buffer = IoBuffer.allocate(100).setAutoExpand(true);
10 CharsetDecoder cd = charset.newDecoder();
11 int matchCount = 0;
12 String statusLine = "", sender = "", receiver = "", length = "",
13 sms = "";
14 int i = 1;
15 while (in.hasRemaining()) {
16 byte b = in.get();
17 buffer.put(b);
18 if (b == 10 && i < 5) {
19 matchCount++;
20 if (i == 1) {
21 buffer.flip();
22 statusLine = buffer.getString(matchCount, cd);
23 statusLine = statusLine.substring(0,
24 statusLine.length() - 1);
25 matchCount = 0;
26 buffer.clear();
27 }
28 if (i == 2) {
29 buffer.flip();
30 sender = buffer.getString(matchCount, cd);
31 sender = sender.substring(0, sender.length() -1);
32 matchCount = 0;
33 buffer.clear();
34 
35 }
36 
37 if (i == 3) {
38 buffer.flip();
39 receiver = buffer.getString(matchCount, cd);
40 receiver = receiver.substring(0, receiver.length()
41 
42 1);
43 matchCount = 0;
44 buffer.clear();
45 
46 }
47 
48 if (i == 4) {
49 buffer.flip();
50 length = buffer.getString(matchCount, cd);
51 length = length.substring(0, length.length() -1);
52 matchCount = 0;
53 buffer.clear();
54 
55 }
56 i++;
57 
58 } else if (i == 5) {
59 matchCount++;
60 if (matchCount == Long.parseLong(length.split(": ")[1]))
61 
62 {
63 buffer.flip();
64 sms = buffer.getString(matchCount, cd);
65 i++;
66 break;
67 
68 }
69 } else {
70 matchCount++;
71 
72 }
73 }
74 SmsObject smsObject = new SmsObject();
75 smsObject.setSender(sender.split(": ")[1]);
76 smsObject.setReceiver(receiver.split(": ")[1]);
77 smsObject.setMessage(sms);
78 out.write(smsObject);
79 return false;
80 
81 }
82 }
复制代码

我们的这个短信协议解码器使用\n(ASCII 的10 字符)作为分解点,一个字节一个字节的
读取,那么第一次发现\n 的字节位置之前的部分,必然就是短信协议的状态行,依次类推,
你就可以解析出来发送者、接受者、短信内容长度。然后我们在解析短信内容时,使用获取
到的长度进行读取。全部读取完毕之后, 然后构造SmsObject 短信对象, 使用
ProtocolDecoderOutput 的write()方法输出,最后返回false,也就是本次数据全部读取
完毕,告知CumulativeProtocolDecoder 在本次数据读取中不需要再调用doDecode()方法
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两个状态变量i、matchCount,i 用于记录解析到了短信协议中的哪一行
(\n),matchCount 记录在当前行中读取到了哪一个字节。状态变量在解码器中经常被使用,
我们这里的情况比较简单,因为我们假定短信发送是在一次数据发送中完成的,所以状态变
量的使用也比较简单。假如数据的发送被拆成了多次(譬如:短信协议的短信内容、消息报
头被拆成了两次数据发送),那么上面的代码势必就会存在问题,因为当第二次调用
doDecode()方法时,状态变量i、matchCount 势必会被重置,也就是原来的状态值并没有被
保存。那么我们如何解决状态保存的问题呢?
答案就是将状态变量保存在IoSession 中或者是Decoder 实例自身,但推荐使用前者,因为
虽然Decoder 是单例的,其中的实例变量保存的状态在Decoder 实例销毁前始终保持,但
Mina 并不保证每次调用doDecode()方法时都是同一个线程(这也就是说第一次调用
doDecode()是IoProcessor-1 线程,第二次有可能就是IoProcessor-2 线程),这就会产生
多线程中的实例变量的可视性(Visibility,具体请参考JAVA 的多线程知识)问题。IoSession
中使用一个同步的HashMap 保存对象,所以你不需要担心多线程带来的问题。
使用IoSession 保存解码器的状态变量通常的写法如下所示:
A. 在解码器中定义私有的内部类Context,然后将需要保存的状态变量定义在Context 中
存储。
B. 在解码器中定义方法获取这个Context 的实例,这个方法的实现要优先从IoSession 中
获取Context。
具体代码示例如下所示:
// 上下文作为保存状态的内部类的名字,意思很明显,就是让状态跟随上下文,在整个调
用过程中都可以被保持。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XXXDecoder extends CumulativeProtocolDecoder{
 2 private final AttributeKey CONTEXT =
 3 new AttributeKey(getClass(), "context" );
 4 public Context getContext(IoSession session){
 5 Context ctx=(Context)session.getAttribute(CONTEXT);
 6 if(ctx==null){
 7 ctx=new Context();
 8 session.setAttribute(CONTEXT,ctx);
 9 }
10 }
11 private class Context {
12 //状态变量
13 }
14 }
复制代码

注意这里我们使用了Mina 自带的AttributeKey 类来定义保存在IoSession 中的对象的键
值,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键值重复。另外,要注意在全部处理完毕之后,状态要复位,譬如:
聊天室中的一条消息读取完毕之后,状态变量要变为初始值,以便下次处理时重新使用。
第四步,编解码工厂: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CmccSipcCodecFactory implements ProtocolCodecFactory {
 2 private final CmccSipcEncoder encoder;
 3 private final CmccSipcDecoder decoder;
 4 public CmccSipcCodecFactory() {
 5 this(Charset.defaultCharset());
 6 }
 7 public CmccSipcCodecFactory(Charset charSet) {
 8 this.encoder = new CmccSipcEncoder(charSet);
 9 this.decoder = new CmccSipcDecoder(charSet);
10 }
11 @Override
12 public ProtocolDecoder getDecoder(IoSession session) throws
13 Exception {
14 return decoder;
15 }
16 @Override
17 public ProtocolEncoder getEncoder(IoSession session) throws
18 Exception {
19 return encoder;
20 }
21 }
复制代码

实际上这个工厂类就是包装了编码器、解码器,通过接口中的getEncoder()、getDecoder()
方法向ProtocolCodecFilter 过滤器返回编解码器实例,以便在过滤器中对数据进行编解码
处理。
第五步,运行示例:
下面我们修改最一开始的示例中的MyServer、MyClient 的代码,如下所示:

复制代码
 1 acceptor.getFilterChain().addLast(
 2 "codec",
 3 new ProtocolCodecFilter(new CmccSipcCodecFactory(Charset
 4 .forName("UTF-8"))));
 5 connector.getFilterChain().addLast(
 6 "codec",
 7 new ProtocolCodecFilter(new
 8 CmccSipcCodecFactory(
 9 Charset.forName("UTF-8"))));
10 然后我们在ClientHandler 中发送一条短信:
11 public void sessionOpened(IoSession session) {
12 SmsObject sms = new SmsObject();
13 sms.setSender("15801012253");
14 sms.setReceiver("18869693235");
15 sms.setMessage("你好!Hello World!");
16 session.write(sms);
17 }
18 最后我们在MyIoHandler 中接收这条短信息:
19 public void messageReceived(IoSession session, Object message)
20 throws Exception {
21 SmsObject sms = (SmsObject) message;
22 log.info("The message received is [" + sms.getMessage() + "]");
23 }
24 你会看到Server 端的控制台输出如下信息:
25 The message received is [你好!Hello World!]
复制代码

(6-2.)复杂的解码器:
下面我们讲解一下如何在解码器中保存状态变量,也就是真正的实现上面所说的Context。
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况,有两条短信:
M sip:wap.fetion.com.cn SIP-C/2.0
S: 1580101xxxx
R: 1889020xxxx
L: 21
Hello World!
M sip:wap.fetion.com.cn SIP-C/2.0
S: 1580101xxxx
R: 1889020xxxx
L: 21
Hello World!
他们按照上面的颜色标识发送,也就是说红色部分、蓝色部分、绿色部分分别发送(调用三
次IoSession.write()方法),那么如果你还用上面的CmccSipcDecoder,将无法工作,因为
第一次数据流(红色部分)发送过取时,数据是不完整的,无法解析出一条短信息,当二次
数据流(蓝色部分)发送过去时,已经可以解析出第一条短信息了,但是第二条短信还是不
完整的,需要等待第三次数据流(绿色部分)的发送。
注意:由于模拟数据发送的规模性问题很麻烦,所以这里采用了这种极端的例子说明问题,

虽不具有典型性,但很能说明问题,这就足够了,所以不要追究这种发送消息是否在真实环
境中存在,更不要追究其合理性。
CmccSispcDecoder 类改为如下的写法: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CmccSipcDecoder extends CumulativeProtocolDecoder {
  2 private final Charset charset;
  3 private final AttributeKey CONTEXT = new AttributeKey(getClass(),
  4 "context");
  5 public CmccSipcDecoder(Charset charset) {
  6 this.charset = charset;
  7 }
  8 @Override
  9 protected boolean doDecode(IoSession session, IoBuffer in,
 10 ProtocolDecoderOutput out) throws Exception {
 11 Context ctx = getContext(session);
 12 CharsetDecoder cd = charset.newDecoder();
 13 int matchCount = ctx.getMatchCount();
 14 int line = ctx.getLine();
 15 IoBuffer buffer = ctx.innerBuffer;
 16 String statusLine = ctx.getStatusLine(),
 17 sender = ctx.getSender(),
 18 receiver = ctx.getReceiver(),
 19 length = ctx.getLength(),
 20 sms = ctx.getSms();
 21 while (in.hasRemaining()) {
 22 byte b = in.get();
 23 matchCount++;
 24 buffer.put(b);
 25 if (line < 4 && b == 10) {
 26 if (line == 0) {
 27 buffer.flip();
 28 statusLine = buffer.getString(matchCount, cd);
 29 statusLine = statusLine.substring(0,
 30 statusLine.length() - 1);
 31 matchCount = 0;
 32 buffer.clear();
 33 ctx.setStatusLine(statusLine);
 34 }
 35 if (line == 1) {
 36 buffer.flip();
 37 sender = buffer.getString(matchCount, cd);
 38 sender = sender.substring(0, sender.length() - 1);
 39 matchCount = 0;
 40 buffer.clear();
 41 ctx.setSender(sender);
 42 }
 43 if (line == 2) {
 44 buffer.flip();
 45 receiver = buffer.getString(matchCount, cd);
 46 receiver = receiver.substring(0, receiver.length() -
 47 1);
 48 matchCount = 0;
 49 buffer.clear();
 50 ctx.setReceiver(receiver);
 51 }
 52 if (line == 3) {
 53 buffer.flip();
 54 length = buffer.getString(matchCount, cd);
 55 length = length.substring(0, length.length() - 1);
 56 matchCount = 0;
 57 buffer.clear();
 58 ctx.setLength(length);
 59 }
 60 line++;
 61 } else if (line == 4) {
 62 if (matchCount == Long.parseLong(length.split(": ")[1]))
 63 {
 64 buffer.flip();
 65 sms = buffer.getString(matchCount, cd);
 66 ctx.setSms(sms);
 67 // 由于下面的break,这里需要调用else外面的两行代码
 68 ctx.setMatchCount(matchCount);
 69 ctx.setLine(line);
 70 break;
 71 }
 72 }
 73 ctx.setMatchCount(matchCount);
 74 ctx.setLine(line);
 75 }
 76 if (ctx.getLine() == 4
 77 && Long.parseLong(ctx.getLength().split(": ")[1]) == ctx
 78 .getMatchCount()) {
 79 SmsObject smsObject = new SmsObject();
 80 smsObject.setSender(sender.split(": ")[1]);
 81 smsObject.setReceiver(receiver.split(": ")[1]);
 82 smsObject.setMessage(sms);
 83 out.write(smsObject);
 84 ctx.reset();
 85 return true;
 86 
 87 } else {
 88 return false;
 89 }
 90 }
 91 
 92 private Context getContext(IoSession session) {
 93 Context context = (Context) session.getAttribute(CONTEXT);
 94 if (context == null){
 95 
 96 context = new Context();
 97 
 98 session.setAttribute(CONTEXT, context);
 99 }
100 return context;
101 
102 }
103 
104 private class Context {
105 
106 private final IoBuffer innerBuffer;
107 
108 private String statusLine = "";
109 
110 private String sender = "";
111 
112 private String receiver = "";
113 
114 private String length = "";
115 
116 private String sms = "";
117 
118 public Context() {
119 innerBuffer = IoBuffer.allocate(100).setAutoExpand(true);
120 }
121 
122 private int matchCount = 0;
123 
124 private int line = 0;
125 
126 public int getMatchCount() {
127 return matchCount;
128 }
129  
130 public void setMatchCount(int matchCount) {
131 this.matchCount = matchCount;
132 
133 }
134 
135 public int getLine() {
136 return line;
137 
138 }
139 
140 public void setLine(int line) {
141 this.line = line;
142 
143 }
144 
145 public String getStatusLine() {
146 return statusLine;
147 
148 }
149 
150 public void setStatusLine(String statusLine) {
151 this.statusLine = statusLine;
152 
153 }
154 
155 public String getSender() {
156 return sender;
157 
158 }
159 
160 public void setSender(String sender) {
161 this.sender = sender;
162 
163 }
164 
165 public String getReceiver() {
166 return receiver;
167 
168 }
169 
170 public void setReceiver(String receiver) {
171 this.receiver = receiver;
172 
173 }
174 
175 public String getLength() {
176 return length;
177 
178 }
179 
180 public void setLength(String length) {
181 this.length = length;
182 
183 }
184  
185 public String getSms() {
186 return sms;
187 }
188 public void setSms(String sms) {
189 this.sms = sms;
190 }
191 public void reset() {
192 this.innerBuffer.clear();
193 this.matchCount = 0;
194 this.line = 0;
195 this.statusLine = "";
196 this.sender = "";
197 this.receiver = "";
198 this.length = "";
199 this.sms = "";
200 }
201 }
202 }
复制代码

这里我们做了如下的几步操作:
(1.) 所有记录状态的变量移到了Context 内部类中,包括记录读到短信协议的哪一行的
line。每一行读取了多少个字节的matchCount,还有记录解析好的状态行、发送者、
接受者、短信内容、累积数据的innerBuffer 等。这样就可以在数据不能完全解码,
等待下一次doDecode()方法的调用时,还能承接上一次调用的数据。
(2.) 在 doDecode()方法中主要的变化是各种状态变量首先是从Context 中获取,然后操
作之后,将最新的值setXXX()到Context 中保存。
(3.) 这里注意doDecode()方法最后的判断,当认为不够解码为一条短信息时,返回
false,也就是在本次数据流解码中不要再调用doDecode()方法;当认为已经解码
出一条短信息时,输出短消息,然后重置所有的状态变量,返回true,也就是如果
本次数据流解码中还有没解码完的数据,继续调用doDecode()方法。
下面我们对客户端稍加改造,来模拟上面的红、蓝、绿三次发送聊天短信息的情况:

复制代码
 1 MyClient:
 2 ConnectFuture future = connector.connect(new InetSocketAddress(
 3 HOSTNAME, PORT));
 4 future.awaitUninterruptibly();
 5 session = future.getSession();
 6 for (int i = 0; i < 3; i++) {
 7 SmsObject sms = new SmsObject();
 8 session.write(sms);
 9 System.out.println("****************" + i);
10 }
11 这里我们为了方便演示,不在IoHandler 中发送消息,而是直接在MyClient 中发送,你要
12 注意的是三次发送都要使用同一个IoSession,否则就不是从同一个通道发送过去的了。
13 CmccSipcEncoder:
14 public void encode(IoSession session, Object message,
15 ProtocolEncoderOutput out) throws Exception {
16 SmsObject sms = (SmsObject) message;
17 CharsetEncoder ce = charset.newEncoder();
18 String statusLine = "M sip:wap.fetion.com.cn SIP-C/2.0";
19 String sender = "15801012253";
20 String receiver = "15866332698";
21 String smsContent = "你好!Hello World!";
22 IoBuffer buffer = IoBuffer.allocate(100).setAutoExpand(true);
23 buffer.putString(statusLine + '\n', ce);
24 buffer.putString("S: " + sender + '\n', ce);
25 buffer.putString("R: " + receiver + '\n', ce);
26 buffer.flip();
27 out.write(buffer);
28 IoBuffer buffer2 = IoBuffer.allocate(100).setAutoExpand(true);
29 buffer2.putString("L: " + (smsContent.getBytes(charset).length)
30 + "\n",ce);
31 buffer2.putString(smsContent, ce);
32 buffer2.putString(statusLine + '\n', ce);
33 buffer2.flip();
34 out.write(buffer2);
35 IoBuffer buffer3 = IoBuffer.allocate(100).setAutoExpand(true);
36 buffer3.putString("S: " + sender + '\n', ce);
37 buffer3.putString("R: " + receiver + '\n', ce);
38 buffer3.putString("L: " + (smsContent.getBytes(charset).length)
39 + "\n",ce);
40 buffer3.putString(smsContent, ce);
41 buffer3.putString(statusLine + '\n', ce);
42 buffer3.flip();
43 out.write(buffer3);
44 }
复制代码

上面的这段代码要配合MyClient来操作,你需要做的是在MyClient中的红色输出语句处设置
断点,然后第一调用时CmccSipcEncoder中注释掉蓝、绿色的代码,也就是发送两条短信息的
第一部分(红色的代码),依次类推,也就是MyClient的中的三次断点中,分别执行

CmccSipcEncoder中的红、蓝、绿三段代码,也就是模拟两条短信的三段发送。
你会看到Server端的运行结果是:当MyClient第一次到达断点时,没有短信息被读取到,当
MyClient第二次到达断点时,第一条短信息输出,当MyClient第三次到达断点时,第二条短
信息输出。
Mina中自带的解码器:
解码器 说明
CumulativeProtocolDecoder 累积性解码器,上面我们重点说明了这个解
码器的用法。
SynchronizedProtocolDecoder 这个解码器用于将任何一个解码器包装为一
个线程安全的解码器,用于解决上面说的每
次执行decode()方法时可能线程不是上一次
的线程的问题,但这样会在高并发时,大大
降低系统的性能。
TextLineDecoder 按照文本的换行符( Windows:\r\n 、
Linux:\n、Mac:\r)解码数据。
PrefixedStringDecoder 这个类继承自CumulativeProtocolDecoder
类,用于读取数据最前端的1、2、4 个字节
表示后面的数据长度的数据。譬如:一个段
数据的前两个字节表示后面的真实数据的长
度,那么你就可以用这个方法进行解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多路分离的解码器:
假设一段数据发送过来之后,需要根据某种条件决定使用哪个解码器,而不是像上面的例子,
固定使用一个解码器,那么该如何做呢?
幸好Mina 提供了org.apache.mina.filter.codec.demux 包来完成这种多路分离
(Demultiplexes)的解码工作,也就是同时注册多个解码器,然后运行时依据传入的数据
决定到底使用哪个解码器来工作。所谓多路分离就是依据条件分发到指定的解码器,譬如:
上面的短信协议进行扩展,可以依据状态行来判断使用1.0 版本的短信协议解码器还是2.0
版本的短信协议解码器。
下面我们使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个多路分离的解码器是如何使用的,需求如下所示:
(1.) 客户端传入两个int 类型的数字,还有一个char 类型的符号。
(2.) 如果符号是+,服务端就是用1 号解码器,对两个数字相加,然后把结果返回给客户
端。
(3.) 如果符号是-,服务端就使用2 号解码器,将两个数字变为相反数,然后相加,把结
果返回给客户端。
Demux 开发编解码器主要有如下几个步骤:
A. 定义Client 端、Server 端发送、接收的数据对象。
B. 使用Demux 编写编码器是实现MessageEncoder<T>接口,T 是你要编码的数据对象,这
个MessageEncoder 会在DemuxingProtocolEncoder 中调用。
C. 使用Demux 编写编码器是实现MessageDecoder 接口,这个MessageDecoder 会在

DemuxingProtocolDecoder 中调用。
D. 在 DemuxingProtocolCodecFactory 中调用addMessageEncoder()、addMessageDecoder()
方法组装编解码器。
MessageEncoder的接口如下所示:
public interface MessageEncoder<T> {
void encode(IoSession session, T message, ProtocolEncoderOutput out)
throws Exception;
}
你注意到消息编码器接口与在ProtocolEncoder 中没什么不同,区别就是Object message
被泛型具体化了类型,你不需要手动的类型转换了。

复制代码
 1 MessageDecoder的接口如下所示:
 2 public interface MessageDecoder {
 3 static MessageDecoderResult OK = MessageDecoderResult.OK;
 4 static MessageDecoderResult NEED_DATA =
 5 MessageDecoderResult.NEED_DATA;
 6 static MessageDecoderResult NOT_OK = MessageDecoderResult.NOT_OK;
 7 MessageDecoderResult decodable(IoSession session, IoBuffer in);
 8 MessageDecoderResult decode(IoSession session, IoBuffer in,
 9 ProtocolDecoderOutput out) throws Exception;
10 void finishDecode(IoSession session, ProtocolDecoderOutput out)
11 throws Exception;
12 }
复制代码

(1.)decodable()方法有三个返回值,分别表示如下的含义:
A. MessageDecoderResult.NOT_OK:表示这个解码器不适合解码数据,然后检查其它解码
器,如果都不满足会抛异常;
B. MessageDecoderResult.NEED_DATA:表示当前的读入的数据不够判断是否能够使用这
个解码器解码,然后再次调用decodable()方法检查其它解码器,如果都是NEED_DATA,
则等待下次输入;
C. MessageDecoderResult.OK: 表示这个解码器可以解码读入的数据, 然后则调用
MessageDecoder 的decode()方法。
这里注意decodable()方法对参数IoBuffer in 的任何操作在方法结束之后,都会复原,也就是
你不必担心在调用decode()方法时,position 已经不在缓冲区的起始位置。这个方法相当于
是预读取,用于判断是否是可用的解码器。
(2.)decode()方法有三个返回值,分别表示如下的含义:
A. MessageDecoderResult.NOT_OK:表示解码失败,会抛异常;

B. MessageDecoderResult.NEED_DATA:表示数据不够,需要读到新的数据后,再次调用
decode()方法。
C. MessageDecoderResult.OK:表示解码成功。
代码演示:

(1.)客户端发送的数据对象: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SendMessage {
 2 private int i = 0;
 3 private int j = 0;
 4 private char symbol = '+';
 5 public char getSymbol() {
 6 return symbol;
 7 }
 8 public void setSymbol(char symbol) {
 9 this.symbol = symbol;
10 }
11 public int getI() {
12 return i;
13 }
14 public void setI(int i) {
15 this.i = i;
16 }
17 public int getJ() {
18 return j;
19 }
20 public void setJ(int j) {
21 this.j = j;
22 }
23 }
24 (2.)服务端发送的返回结果对象:
25 public class ResultMessage {
26 private int result = 0;
27 public int getResult() {
28 return result;
29 }
30 public void setResult(int result) {
31 this.result = result;
32 }
33 }
34 (3.)客户端使用的SendMessage的编码器:
35 public class SendMessageEncoder implements MessageEncoder<SendMessage>
36 {
37 @Override
38 public void encode(IoSession session, SendMessage message,
39 ProtocolEncoderOutput out) throws Exception {
40 IoBuffer buffer = IoBuffer.allocate(10);
41 buffer.putChar(message.getSymbol());
42 buffer.putInt(message.getI());
43 buffer.putInt(message.getJ());
44 buffer.flip();
45 out.write(buffer);
46 }
47 }
复制代码

这里我们的SendMessage、ResultMessage 中的字段都是用长度固定的基本数据类型,这样
IoBuffer 就不需要自动扩展了,提高性能。按照一个char、两个int 计算,这里的IoBuffer
只需要10 个字节的长度就可以了。
(4.)服务端使用的SendMessage的1号解码器: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SendMessageDecoderPositive implements MessageDecoder {
 2 @Override
 3 public MessageDecoderResult decodable(IoSession session, IoBuffer in)
 4 {
 5 if (in.remaining() < 2)
 6 return MessageDecoderResult.NEED_DATA;
 7 else {
 8 char symbol = in.getChar();
 9 if (symbol == '+') {
10 return MessageDecoderResult.OK;
11 } else {
12 return MessageDecoderResult.NOT_OK;
13 }
14 }
15 }
16 @Override
17 public MessageDecoderResult decode(IoSession session, IoBuffer in,
18 ProtocolDecoderOutput out) throws Exception {
19 SendMessage sm = new SendMessage();
20 sm.setSymbol(in.getChar());
21 sm.setI(in.getInt());
22 sm.setJ(in.getInt());
23 out.write(sm);
24 return MessageDecoderResult.OK;
25 }
26 @Override
27 public void finishDecode(IoSession session, ProtocolDecoderOutput
28 out)
29 throws Exception {
30 // undo
31 }
32 }
复制代码

因为客户端发送的SendMessage 的前两个字节(char)就是符号位,所以我们在decodable()
方法中对此条件进行了判断,之后读到两个字节,并且这两个字节表示的字符是+时,才认
为这个解码器可用。
(5.)服务端使用的SendMessage的2号解码器: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SendMessageDecoderNegative implements MessageDecoder {
 2 @Override
 3 public MessageDecoderResult decodable(IoSession session, IoBuffer in)
 4 {
 5 if (in.remaining() < 2)
 6 return MessageDecoderResult.NEED_DATA;
 7 else {
 8 char symbol = in.getChar();
 9 if (symbol == '-') {
10 return MessageDecoderResult.OK;
11 } else {
12 return MessageDecoderResult.NOT_OK;
13 }
14 }
15 }
16 @Override
17 public MessageDecoderResult decode(IoSession session, IoBuffer in,
18 ProtocolDecoderOutput out) throws Exception {
19 SendMessage sm = new SendMessage();
20 sm.setSymbol(in.getChar());
21 sm.setI(-in.getInt());
22 sm.setJ(-in.getInt());
23 out.write(sm);
24 return MessageDecoderResult.OK;
25 }
26 @Override
27 public void finishDecode(IoSession session, ProtocolDecoderOutput
28 out)
29 throws Exception {
30 // undo
31 }
32 }
复制代码

(6.)服务端使用的ResultMessage的编码器: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ResultMessageEncoder implements
 2 MessageEncoder<ResultMessage> {
 3 @Override
 4 public void encode(IoSession session, ResultMessage message,
 5 ProtocolEncoderOutput out) throws Exception {
 6 IoBuffer buffer = IoBuffer.allocate(4);
 7 buffer.putInt(message.getResult());
 8 buffer.flip();
 9 out.write(buffer);
10 }
11 }
复制代码

(7.)客户端使用的ResultMessage的解码器: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ResultMessageDecoder implements MessageDecoder {
 2 @Override
 3 public MessageDecoderResult decodable(IoSession session, IoBuffer in)
 4 {
 5 if (in.remaining() < 4)
 6 return MessageDecoderResult.NEED_DATA;
 7 else if (in.remaining() == 4)
 8 return MessageDecoderResult.OK;
 9 else
10 return MessageDecoderResult.NOT_OK;
11 }
12 @Override
13 public MessageDecoderResult decode(IoSession session, IoBuffer in,
14 ProtocolDecoderOutput out) throws Exception {
15 ResultMessage rm = new ResultMessage();
16 rm.setResult(in.getInt());
17 out.write(rm);
18 return MessageDecoderResult.OK;
19 }
20 @Override
21 public void finishDecode(IoSession session, ProtocolDecoderOutput
22 out)
23 throws Exception {
24 // undo
25 }
26 }
复制代码

(8.)组装这些编解码器的工厂: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MathProtocolCodecFactory extends
 2 DemuxingProtocolCodecFactory {
 3 public MathProtocolCodecFactory(boolean server) {
 4 if (server) {
 5 super.addMessageEncoder(ResultMessage.class,
 6 ResultMessageEncoder.class);
 7 super.addMessageDecoder(SendMessageDecoderPositive.class);
 8 super.addMessageDecoder(SendMessageDecoderNegative.class);
 9 } else {
10 super
11 .addMessageEncoder(SendMessage.class,
12 SendMessageEncoder.class);
13 super.addMessageDecoder(ResultMessageDecoder.class);
14 }
15 }
16 }
复制代码

这个工厂类我们使用了构造方法的一个布尔类型的参数,以便其可以在Server 端、Client
端同时使用。我们以Server 端为例,你可以看到调用两次addMessageDecoder()方法添加
了1 号、2 号解码器,其实DemuxingProtocolDecoder 内部在维护了一个MessageDecoder
数组,用于保存添加的所有的消息解码器,每次decode()的时候就调用每个MessageDecoder
的decodable()方法逐个检查,只要发现一个MessageDecoder 不是对应的解码器,就从数
组中移除,直到找到合适的MessageDecoder,如果最后发现数组为空,就表示没找到对应
的MessageDecoder,最后抛出异常。
(9.)Server端: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Server {
 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3 IoAcceptor acceptor = new NioSocketAcceptor();
 4 LoggingFilter lf = new LoggingFilter();
 5 acceptor.getSessionConfig().setIdleTime(IdleStatus.BOTH_IDLE,
 6 5);
 7 acceptor.getFilterChain().addLast("logger", lf);
 8 acceptor.getFilterChain().addLast("codec",
 9 new ProtocolCodecFilter(new
10 MathProtocolCodecFactory(true)));
11 acceptor.setHandler(new ServerHandler());
12 acceptor.bind(new InetSocketAddress(9123));
13 }
14 }
复制代码

(10.)Server端使用的IoHandler: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ServerHandler extends IoHandlerAdapter {
 2 private final static Logger log = LoggerFactory
 3 .getLogger(ServerHandler.class);
 4 @Override
 5 public void sessionIdle(IoSession session, IdleStatus status)
 6 throws Exception {
 7 session.close(true);
 8 }
 9 @Override
10 public void messageReceived(IoSession session, Object message)
11 throws Exception {
12 SendMessage sm = (SendMessage) message;
13 log.info("The message received is [ " + sm.getI() + " "
14 + sm.getSymbol() + " " + sm.getJ() + " ]");
15 ResultMessage rm = new ResultMessage();
16 rm.setResult(sm.getI() + sm.getJ());
17 session.write(rm);
18 }
19 }
复制代码

(11.)Client端: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Client {
 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Throwable {
 3 IoConnector connector = new NioSocketConnector();
 4 connector.setConnectTimeoutMillis(30000);
 5 connector.getFilterChain().addLast("logger", new
 6 LoggingFilter());
 7 connector.getFilterChain().addLast("codec",
 8 new ProtocolCodecFilter(new
 9 MathProtocolCodecFactory(false)));
10 connector.setHandler(new ClientHandler());
11 connector.connect(new InetSocketAddress("localhost", 9123));
12 }
13 }
复制代码

(12.)Client端的IoHandler:

复制代码
 1 public class ClientHandler extends IoHandlerAdapter {
 2 private final static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
 3 .getLogger(ClientHandler.class);
 4 @Override
 5 public void sessionOpened(IoSession session) throws Exception {
 6 SendMessage sm = new SendMessage();
 7 sm.setI(100);
 8 sm.setJ(99);
 9 sm.setSymbol('+');
10 session.write(sm);
11 }
12 @Override
13 public void messageReceived(IoSession session, Object message) {
14 ResultMessage rs = (ResultMessage) message;
15 LOGGER.info(String.valueOf(rs.getResult()));
16 }
17 }
复制代码

你尝试改变(12.)中的红色代码中的正负号,会看到服务端使用了两个不同的解码器对其进
行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线程模型配置:
Mina 中的很多执行环节都使用了多线程机制,用于提高性能。Mina 中默认在三个地方使用
了线程:
(1.) IoAcceptor:
这个地方用于接受客户端的连接建立,每监听一个端口(每调用一次bind()方法),都启用
一个线程,这个数字我们不能改变。这个线程监听某个端口是否有请求到来,一旦发现,则
创建一个IoSession 对象。因为这个动作很快,所以有一个线程就够了。
(2.) IoConnector:
这个地方用于与服务端建立连接,每连接一个服务端(每调用一次connect()方法),就启
用一个线程,我们不能改变。同样的,这个线程监听是否有连接被建立,一旦发现,则创建
一个IoSession 对象。因为这个动作很快,所以有一个线程就够了。
(3.) IoProcessor:
这个地方用于执行真正的IO 操作,默认启用的线程个数是CPU 的核数+1,譬如:单CPU 双
核的电脑,默认的IoProcessor 线程会创建3 个。这也就是说一个IoAcceptor 或者
IoConnector 默认会关联一个IoProcessor 池,这个池中有3 个IoProcessor。因为IO 操作
耗费资源,所以这里使用IoProcessor 池来完成数据的读写操作,有助于提高性能。这也就
是前面说的IoAccetor、IoConnector 使用一个Selector,而IoProcessor 使用自己单独的
Selector 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IoProcessor 池中的IoProcessor 数量只比CPU 的核数大1 呢?因为IO 读写操
作是耗费CPU 的操作,而每一核CPU 同时只能运行一个线程,因此IoProcessor 池中的
IoProcessor 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这个IoProcessor 的数量可以调整,如下所示:
IoAcceptor acceptor=new NioSocketAcceptor(5);
IoConnector connector=new NioSocketConnector(5);
这样就会将IoProcessor 池中的数量变为5 个,也就是说可以同时处理5 个读写操作。
还记得前面说过Mina 的解码器要使用IoSession 保存状态变量,而不是Decoder 本身,这
是因为Mina 不保证每次执行doDecode()方法的都是同一个IoProcessor 这句话吗?其实这
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IoProcessor 是一个池,每次IoSession 进入空闲状态时(无读些数据
发生),IoProcessor 都会被回收到池中,以便其他的IoSession 使用,所以当IoSession
从空闲状态再次进入繁忙状态时,IoProcessor 会再次分配给其一个IoProcessor 实例,而
此时已经不能保证还是上一次繁忙状态时的那个IoProcessor 了。
你还会发现IoAcceptor 、IoConnector 还有一个构造方法, 你可以指定一个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 类作为线程池对象,那么这个线程池对象是做什么用的
呢?其实就是用于创建(1.)、(2.)中的用于监听是否有TCP 连接建立的那个线程,默认情况
下,使用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方法创建Executor 实例,也就是一个无界的

线程池(具体内容请参看JAVA 的并发库)。大家不要试图改变这个Executor 的实例,也就
是使用内置的即可,否则可能会造成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譬如:性能在某个访问量级别时,
突然下降。因为无界线程池是有多少个Socket 建立,就分配多少个线程,如果你改为
Executors 的其他创建线程池的方法,创建了一个有界线程池,那么一些请求将无法得到及
时响应,从而出现一些问题。
下面我们完整的综述一下Mina 的工作流程:
(1.) 当 IoService 实例创建的时候,同时一个关联在IoService 上的IoProcessor 池、
线程池也被创建;
(2.) 当 IoService 建立套接字(IoAcceptor 的bind()或者是IoConnector 的connect()
方法被调用)时,IoService 从线程池中取出一个线程,监听套接字端口;
(3.) 当 IoService 监听到套接字上有连接请求时,建立IoSession 对象,从IoProcessor
池中取出一个IoProcessor 实例执行这个会话通道上的过滤器、IoHandler;
(4.) 当这条IoSession 通道进入空闲状态或者关闭时,IoProcessor 被回收。
上面说的是Mina 默认的线程工作方式,那么我们这里要讲的是如何配置IoProcessor 的多
线程工作方式。因为一个IoProcessor 负责执行一个会话上的所有过滤器、IoHandler,也
就是对于IO 读写操作来说,是单线程工作方式(就是按照顺序逐个执行)。假如你想让某个
事件方法(譬如:sessionIdle()、sessionOpened()等)在单独的线程中运行(也就是非
IoProcessor 所在的线程),那么这里就需要用到一个ExecutorFilter 的过滤器。
你可以看到IoProcessor 的构造方法中有一个参数是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也
就是可以让IoProcessor 调用的过滤器、IoHandler 中的某些事件方法在线程池中分配的线
程上独立运行,而不是运行在IoProcessor 所在的线程。
例:
acceptor.getFilterChain().addLast("exceutor", new ExecutorFilter());
我们看到是用这个功能,简单的一行代码就可以了。那么ExecutorFilter 还有许多重载的
构造方法,这些重载的有参构造方法,参数主要用于指定如下信息:
(1.) 指定线程池的属性信息,譬如:核心大小、最大大小、等待队列的性质等。
你特别要关注的是ExecutorFilter 内部默认使用的是OrderedThreadPoolExecutor 作为线
程池的实现,从名字上可以看出是保证各个事件在多线程执行中的顺序(譬如:各个事件方
法的执行是排他的,也就是不可能出现两个事件方法被同时执行;messageReceived()总是
在sessionClosed() 方法之前执行), 这是因为多线程的执行是异步的, 如果没有
OrderedThreadPoolExecutor 来保证IoHandler 中的方法的调用顺序,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
题。但是如果你的代码确实没有依赖于IoHandler 中的事件方法的执行顺序,那么你可以使
用UnorderedThreadPoolExecutor 作为线程池的实现。
因此,你也最好不要改变默认的Executor 实现,否则,事件的执行顺序就会混乱,譬如:
messageReceived()、messageSent()方法被同时执行。
(2.) 哪些事件方法被关注,也就哪些事件方法用这个线程池执行。
线程池可以异步执行的事件类型是位于IoEventType 中的九个枚举值中除了
SESSION_CREATED 之外的其余八个,这说明Session 建立的事件只能与IoProcessor 在同一
个线程上执行。

复制代码
 1 public enum IoEventType {
 2 SESSION_CREATED,
 3 SESSION_OPENED,
 4 SESSION_CLOSED,
 5 MESSAGE_RECEIVED,
 6 MESSAGE_SENT,
 7 SESSION_IDLE,
 8 EXCEPTION_CAUGHT,
 9 WRITE,
10 CLOSE,
11 }
12 默认情况下,没有配置关注的事件类型,有如下六个事件方法会被自动使用线程池异步执行:
13 IoEventType.EXCEPTION_CAUGHT,
14 IoEventType.MESSAGE_RECEIVED,
15 IoEventType.MESSAGE_SENT,
16 IoEventType.SESSION_CLOSED,
17 IoEventType.SESSION_IDLE,
18 IoEventType.SESSION_OPENED
复制代码

其实ExecutorFilter 的工作机制很简单,就是在调用下一个过滤器的事件方法时,把其交
给Executor 的execute(Runnable runnable)方法来执行,其实你自己在IoHandler 或者某
个过滤器的事件方法中开启一个线程,也可以完成同样的功能,只不过这样做,你就失去了
程序的可配置性,线程调用的代码也会完全耦合在代码中。但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能开启线程
让其执行sessionCreated()方法。
如果你真的打算使用这个ExecutorFilter,那么最好想清楚它该放在过滤器链的哪个位置,
针对哪些事件做异步处理机制。一般ExecutorFilter 都是要放在ProtocolCodecFilter 过
滤器的后面,也就是不要让编解码运行在独立的线程上,而是要运行在IoProcessor 所在的
线程,因为编解码处理的数据都是由IoProcessor 读取和发送的,没必要开启新的线程,否
则性能反而会下降。一般使用ExecutorFilter 的典型场景是将业务逻辑(譬如:耗时的数
据库操作)放在单独的线程中运行,也就是说与IO 处理无关的操作可以考虑使用
ExecutorFilter 来异步执行。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mina网络通信实例

    MINA网络通信实例的开发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线程安全、内存管理以及性能优化等问题。例如,对于高并发场景,合理地设置线程池大小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对于大数据量传输,考虑使用高效的编码算法以减小网络传输负担。 ...

    Mina网络通信传输

    Mina网络通信传输是基于Java开发的一个高性能、可伸缩的网络应用框架,常用于构建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通信系统,尤其适用于即时聊天应用。Mina提供了丰富的API和工具,简化了网络编程的复杂性,使得开发者可以专注...

    Mina客户端服务器Demo

    这个Demo是学习Mina网络通信开发的绝佳起点,不仅可以帮助你深入理解Mina的工作原理,还能够指导你如何将Mina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构建高性能的网络服务。通过阅读和分析源代码,你将能够更熟练地运用Mina进行网络应用...

    mina双向通信已测试

    它提供了简单的API来处理网络通信,包括创建服务端和客户端的连接,读写数据,以及处理各种网络事件。 **双向通信** 双向通信指的是客户端和服务端都可以主动发送数据。在Mina中,这一功能通过使用`IoSession`对象...

    mina apach 网络通信框架高性能例子

    Apache MINA(Multipurpose Infrastructure for Network Applications)是一个高级网络通信框架,主要针对Java平台设计,提供了高度可扩展和高性能的网络应用开发环境。MINA旨在简化网络编程,特别是对于TCP/IP和UDP...

    Apache Mina网络通信应用框架实例

    Mina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开发高性能、高扩展性的网络通信应用 Mina 提供了事件驱动、异步操作(JAVA NIO 作为底层支持)的编程模型 本实例演示了编码、解码、支持json数据发送和接收,数据格式:{命令长度4字节,命令...

    Mina+Socket通信

    在IT行业中,网络通信是软件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分布式系统和实时数据交换的应用中。Mina和Socket是两种常见的网络通信框架和技术,它们在Java编程环境中被广泛使用。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如何使用Mina与...

    mina简单通信需要的包

    Apache Mina(Multi-purpose Infrastructure for Network Applications)是一个开放源代码项目,它提供了高度抽象的网络通信API,允许开发者通过简单的接口处理I/O操作,如TCP/IP和UDP协议。Mina的核心设计基于事件...

    Mina开发之客户端

    Mina提供了一个基于I/O多路复用技术的事件驱动模型,使得开发者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而无需关心底层的网络通信细节。I/O多路复用通过一个单独的线程来监听和处理多个连接,提高了系统的并发性能。 在Mina客户端开发...

    Mina通信框架应用示例

    MINA的核心在于其简洁易用的API,使得开发者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而不是底层网络通信的复杂性。 1. Mina框架概述 Mina框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 NIO框架库:MINA利用Java的非阻塞I/O模型,提供高效的数据传输...

    mina开发手册

    Apache Mina Server 2.0 中文参考手册 ...Mina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开发高性能、高扩展性的网络通信应用,Mina 提供了事件驱动、异 步(Mina 的异步IO 默认使用的是JAVA NIO 作为底层支持)操作的编程模型。

    mina开发手册与mina完全自学手册.rar

    Apache Mina是一个开源的网络通信应用框架,主要应用于构建高性能、高可用性的网络服务器。它提供了高度可扩展的事件驱动模型,使得开发者可以方便地处理TCP/IP、UDP/IP以及其他网络协议。Mina在Java世界中尤其受...

    mina中文开发手册

    Apache Mina是一个高度可扩展且功能强大的网络通信框架,它简化了基于TCP/IP和UDP/IP协议的应用程序开发过程。通过Mina,开发者能够更高效地构建出高性能的服务端和客户端应用程序。 **主要特点**: - **事件驱动...

    java-mina通信框架详解.docx

    总结起来,Apache Mina是一个强大且灵活的网络通信框架,通过其事件驱动和异步IO模型,简化了网络应用的开发过程。IoService、IoProcessor、IoFilter和IoHandler这四个关键接口协同工作,确保了数据的高效传输和业务...

    spring+mina实现http接口服务端通信客户端

    Mina(Java Internet应用编程接口)是Apache软件基金会开发的一个网络通信框架,它简化了TCP/IP和UDP通信的复杂性,提供了高性能、异步事件驱动的网络应用程序开发模型。在本项目中,Mina将被用来创建一个服务器端,...

    MINA开发手册和JAR包

    5. **示例代码**:通过实例代码展示MINA如何处理常见的网络通信问题。 **JAR包**: 压缩包中的`mina`目录包含了MINA服务端的所有JAR包。这些库文件是MINA运行的必备组件,包括核心库、IO处理库、以及可能的依赖库。...

    MINA通讯框架的两个简单实例和文档

    Apache的Mina(Multipurpose Infrastructure Networked Applications)是一个网络应用框架,可以帮助用户开发高性能和高扩展性的网络应用程序;它提供了一个抽象的、事件驱动的异步API,使Java NIO在各种传输协议...

    java客户端socket与mina服务端通信

    首先,Socket是Java中用于实现网络通信的基础组件,它基于TCP/IP协议,允许两台计算机之间的应用程序进行双向数据交换。在Java中,`java.net.Socket`类和`java.net.ServerSocket`类分别代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客户端...

    Apache Mina Server 是一个网络通信应用框架

    也就是说,它主要是对基于TCP/IP、UDP/IP协议栈的通信框架(当然,也可以提供JAVA 对象的序列化服务、虚拟机管道通信服务等),Mina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开发高性能、高扩展性的网络通信应用,Mina 提供了事件驱动、...

    Mina开发实例(服务端、客户端)DEMO

    Apache Mina是一个高度可扩展的网络通信框架,它允许开发者创建高性能、高效率的服务端和客户端应用程序。在Java世界中,Mina以其简洁的API和灵活性而受到青睐,尤其适用于处理大量的并发连接,如TCP/IP和UDP协议。...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