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329357 次
- 性别:
- 来自: 杭州
-
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
arlenliugj:
才发现这贴子好早
如何在Ubuntu下安装windows7 -
arlenliugj:
请问一下,这样安装上windows会不会把已经装好的linux ...
如何在Ubuntu下安装windows7 -
zhaomengbin:
写的很不错,可以写个文件给合并的方法么?,将分割后的几份文件还 ...
文件分割程序 -
junhe0723:
3Q,刚出现这个问题解决了。
jvm terminated exit code 1 -
Anddy:
shell 双击选中太不智能了。
XSHELL快捷键设置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感觉这种模式很有用的,深入学习学习。。。。
一、引言
初看责任链模式,心里不禁想起了一个以前听过的相声:看牙。说的是一个病人看牙的时候,医生不小心把拔下的一个牙掉进了病人嗓子里。病人因此楼上楼下的跑了好多科室,最后无果而终。
责任链模式就是这种“推卸”责任的模式,你的问题在我这里能解决我就解决,不行就把你推给另一个对象。至于到底谁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呢?我管呢!
二、定义与结构
从名字上大概也能猜出这个模式的大概模样——系统中将会存在多个有类似处理能力的对象。当一个请求触发后,请求将在这些对象组成的链条中传递,直到找到最合适的“责任”对象,并进行处理。
《设计模式》中给它的定义如下: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从定义上可以看出,责任链模式的提出是为了“解耦”,以应变系统需求的变更和不明确性。
下面是《设计模式》中给出的适用范围:
1) 有多个的对象可以处理一个请求,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运行时刻自动确定。
2) 你想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3) 可处理一个请求的对象集合应被动态指定。
责任链模式真的能给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解耦(这好像很神奇)吗?先来看下它的组成角色。这个问题我会在下面提及。
责任链模式由两个角色组成:
1) 抽象处理者角色(Handler):它定义了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当然对于链子的不同实现,也可以在这个角色中实现后继链。
2) 具体处理者角色(Concrete Handler):实现抽象角色中定义的接口,并处理它所负责的请求。如果不能处理则访问它的后继者。
至于类图不放也罢。毕竟就是一个继承或者实现。
三、纯与不纯
责任链模式的纯与不纯的区别,就像黑猫、白猫的区别一样。不要刻意的去使自己的代码来符合一个模式的公式。只要能够使代码降低耦合、提高重用,满足系统需求并能很好的适应变化就好了。正所谓:管它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纯的责任链模式,规定一个具体处理者角色只能对请求作出两种动作:自己处理;传给下家。不能出现处理了一部分,把剩下的传给了下家的情况。而且请求在责任链中必须被处理,而不能出现无果而终的结局。
反之,则就是不纯的责任链模式。
不纯的责任链模式还算是责任链模式吗?比如一个请求被捕获后,每个具体处理者都尝试去处理它,不管结果如何都将请求再次转发。我认为这种方式的实 现,算不算是责任链模式的一种倒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也能从中体味到责任链模式的思想:通过将多个处理者之间建立联系,来达到请求与具体的某个处理者的解 耦。
坛子上讨论设计模式的也挺多的,但是关于这个责任链模式还没有人提及,我对责任链模式也有些疑惑,我的疑惑是,责任链真的是一种设计模式吗,我为什么有这 种疑惑呢,因为在我用到和学习的责任链一共有3种,但是n多的书上就是那么一种最基础的责任链模式。在我的心里,只要能完成责任传递的都可以称之为责任 链。当然也有可能我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但如果我的理解是错误的,那么就是说每种模式都是有固定形态的,简单的模式是有固定形态,这我承认,但是如果说所 有的模式都有固定的形态我不太相信,下面我就用文章来说明我的观点。
下面我详细说说我眼里的3种责任链模式:
1, 基本版责任链
这里所谓的基本责任链模式是指书上网上到处都有的责任链模式,其实这种模式网上到处都有,我就炒炒冷菜。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关于它的uml图。这是最简单的责任链模式,但是事实上我很少看到它在真实的系统中被使用(也有可能经验不足)。大家看到,我在图中给接口和类取的名字是Filter,没错,这个模式待会将会和正真的Filter相比较。下面我们就看看在spring中如何实现这么一种责任链模式。就这样,当你从spring的的context中得到这个authFilter的时候,你其实得到了一条链,当你调用authFilter的方法是,这个 调用会沿着链向下传递。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实现了一个很搓(差)的责任链了,现在如果你在使用struts1.x系列,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个代码搬到 struts1.x里,给action实现它自己的不依赖于servlet容器的拦截器了(当然如果是你真的想的话)。
众所周知的责任链成型了,但是你能忍受这种所谓的责任链模式吗,至少我不能,即使我使用struts1.x,我也不会傻到把上面这个破代码搬到项目里去的。那么就再让我们来看看第二种责任链模式吧。
2, 我之前写了一篇关于观察者的文章( http://www.iteye.com/topic/102068 ),在这篇文章中,我曾经说过观察者稍微改一下就可以变成责任链,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者来实现同上面一样的功能。这里我只简单描述一下如何用观察者来实现责任链。当然首先我们必须要理解观察者模式,如果不清楚观察者模式的就看http://www.iteye.com/topic/102068 这篇文章吧。
如果说之前的那个责任链是通过nextFilter引用而形成的话,那么观察者模式中的观察者的集合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链,只不过这个链上的每一个 update方法都是要执行的,我们可以让它们某些执行某些不执行吗,当然可以了,只需要在写update方法的实现判断一下是否需要执行就行了,判断的 条件就是update传进去的,比如说被观察者如下:这样的话,每次通知观察者,在观察者列表中只有一个或多个观察者被执行了,如此一来,也实现了第一中观察者的功能。那么如果要为struts1.x实现不 依赖于servlet容器的拦截器的时候我会用它吗?还是不会,因为虽然我也认为它是责任链,但事实上它更具备观察者的特征,比如说有一个列表,执行的时 候需要遍历列表,并执行列表中对象的方法,这明显是观察者的特征。所以说它更像观察者,如果说观察者是父亲,责任链是母亲,那这个第二种责任链其实更像父 亲。
虽然我还是不会用它来实现上面的需求,但是有一点我倒觉得这种用法比较像spring提供的事件机制,只不过在事件机制中是根据参数是否是属于某 一类型(指instanceOf方法)来判断事件是否应该发生的,不管怎么说,都是用观察者模式来实现的(貌似我又在谈观察者的重要性了)。
其实上面的这个equals判断是可以用正则表达式来代替,也就是说每一个update方法执行之前可以先用正则表达式匹配一下参数是否符合要求,这样灵活性就更大了,在第3种责任链中,我将会用正则表达式来判断责任的传递。
接下来轮到第3种责任链了(口干舌燥,喝点水吧),
3, 潇洒版责任链
我们来看看所谓的潇洒版的责任链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2,见附件
很明显,这个图复杂多了,可以说这个责任链和基本版的责任链有本质的区别,他不是一个责任对象引用另外一个责任对象这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形成了一条看不 见的链。但是这够oo吗,所谓责任链,其实暗示着我们这里有两个类,一个是责任,一个是链,如果像基本版的责任链就只有一个责任类,通过责任之间的依赖形 成了一个链。显然这种方式明显比不上潇洒版责任链,在这种责任链中,责任是一个对象,链也是一个对象。
我们来仔细看一下上面这个图,责任就是ConcreateHandler,链就是ConcreateHandlerChain,HandlerConfig是对责任的配置类,事实上链和责任之间的关系是靠HandlerConfig联系起来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链对象中的executeHandler()方法,这个方法是整个责任链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方法中有一个递规操作用,它的作用是当前handler不被执行的话就去判断是否执行下一个handler,我对递规还是有点怕的,大家有其他方法吗
我们再来看看责任对象中的executeHandler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每个责任对象的行为:就是通过责任对象和链对象之间的重复调用,我们就实现了责任的传递,那为什么还需要一个config呢,这是因为责任链上的责任我认为应该是不带状态的, 这个用户在写自己的责任对象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它的配置,因为通常它的配置是写在配置文件中的。我们来看一下config类:熟悉tomcat的同学大概已经猜出来了,这种责任链事实上就是tomcat中的filter,几乎一样的,那么让我们再看看测试方法:上面一些config对象的创建可以放到框架中,每个线程都创建一个EasyHandlerChain就行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把config对象创建所需 要的配置放到annotation中去,但在这个例子中没有必要这样做。在测试方法中,每个config都设置了匹配表达式,每个chain对象都设置了 匹配的值,简直和tomcat的filter配置一摸一样是吗。
附件是上面3种责任链的源代码, 尤其是第3种,只看上面贴出来的代码不太容易理解,看看源代码,运行一下就明白了。
总结一下吧:我们可以看到,在责任链的实现中我们使用到3种模式,这也是我的疑惑,责任链是一种设计模式吗,我认为它不应该属于某一种模式,责任链是一种 思想,这种思想凌驾于模式之上,我们可以用模式来实现这种思想。这就是我想说的,如果你觉的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请务必说明理由。
评论
职责链和观察者有几个重要区别
1.从概念上讲,职责链是个有序的线性表,所有的节点每次都按固定的顺序被调用.而观察者则没有这个要求.
2.职责链各个节点可以相互影响,即在事件的传递过程中,可以对事件进行修改,甚至阻止事件的传递.而观察者不行.观察者要求每次事件发生所有的观察者都应该收到通知,并且通知内容相同.各个观察者应该彼此独立,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搂主的第二中实现就是观察者者模式了,没有任何职责链的味道。各个observer之间彼此独立监听事件,事件发生后独自进行操作。
楼主第三种实现属于观察者模式加入ChangeManager.
http://www.iteye.com/topic/411182
见代码
感觉这种模式很有用的,深入学习学习。。。。
一、引言
初看责任链模式,心里不禁想起了一个以前听过的相声:看牙。说的是一个病人看牙的时候,医生不小心把拔下的一个牙掉进了病人嗓子里。病人因此楼上楼下的跑了好多科室,最后无果而终。
责任链模式就是这种“推卸”责任的模式,你的问题在我这里能解决我就解决,不行就把你推给另一个对象。至于到底谁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呢?我管呢!
二、定义与结构
从名字上大概也能猜出这个模式的大概模样——系统中将会存在多个有类似处理能力的对象。当一个请求触发后,请求将在这些对象组成的链条中传递,直到找到最合适的“责任”对象,并进行处理。
《设计模式》中给它的定义如下: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从定义上可以看出,责任链模式的提出是为了“解耦”,以应变系统需求的变更和不明确性。
下面是《设计模式》中给出的适用范围:
1) 有多个的对象可以处理一个请求,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运行时刻自动确定。
2) 你想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3) 可处理一个请求的对象集合应被动态指定。
责任链模式真的能给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解耦(这好像很神奇)吗?先来看下它的组成角色。这个问题我会在下面提及。
责任链模式由两个角色组成:
1) 抽象处理者角色(Handler):它定义了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当然对于链子的不同实现,也可以在这个角色中实现后继链。
2) 具体处理者角色(Concrete Handler):实现抽象角色中定义的接口,并处理它所负责的请求。如果不能处理则访问它的后继者。
至于类图不放也罢。毕竟就是一个继承或者实现。
三、纯与不纯
责任链模式的纯与不纯的区别,就像黑猫、白猫的区别一样。不要刻意的去使自己的代码来符合一个模式的公式。只要能够使代码降低耦合、提高重用,满足系统需求并能很好的适应变化就好了。正所谓:管它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纯的责任链模式,规定一个具体处理者角色只能对请求作出两种动作:自己处理;传给下家。不能出现处理了一部分,把剩下的传给了下家的情况。而且请求在责任链中必须被处理,而不能出现无果而终的结局。
反之,则就是不纯的责任链模式。
不纯的责任链模式还算是责任链模式吗?比如一个请求被捕获后,每个具体处理者都尝试去处理它,不管结果如何都将请求再次转发。我认为这种方式的实 现,算不算是责任链模式的一种倒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也能从中体味到责任链模式的思想:通过将多个处理者之间建立联系,来达到请求与具体的某个处理者的解 耦。
坛子上讨论设计模式的也挺多的,但是关于这个责任链模式还没有人提及,我对责任链模式也有些疑惑,我的疑惑是,责任链真的是一种设计模式吗,我为什么有这 种疑惑呢,因为在我用到和学习的责任链一共有3种,但是n多的书上就是那么一种最基础的责任链模式。在我的心里,只要能完成责任传递的都可以称之为责任 链。当然也有可能我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但如果我的理解是错误的,那么就是说每种模式都是有固定形态的,简单的模式是有固定形态,这我承认,但是如果说所 有的模式都有固定的形态我不太相信,下面我就用文章来说明我的观点。
下面我详细说说我眼里的3种责任链模式:
1, 基本版责任链
这里所谓的基本责任链模式是指书上网上到处都有的责任链模式,其实这种模式网上到处都有,我就炒炒冷菜。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关于它的uml图。这是最简单的责任链模式,但是事实上我很少看到它在真实的系统中被使用(也有可能经验不足)。大家看到,我在图中给接口和类取的名字是Filter,没错,这个模式待会将会和正真的Filter相比较。下面我们就看看在spring中如何实现这么一种责任链模式。就这样,当你从spring的的context中得到这个authFilter的时候,你其实得到了一条链,当你调用authFilter的方法是,这个 调用会沿着链向下传递。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实现了一个很搓(差)的责任链了,现在如果你在使用struts1.x系列,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个代码搬到 struts1.x里,给action实现它自己的不依赖于servlet容器的拦截器了(当然如果是你真的想的话)。
众所周知的责任链成型了,但是你能忍受这种所谓的责任链模式吗,至少我不能,即使我使用struts1.x,我也不会傻到把上面这个破代码搬到项目里去的。那么就再让我们来看看第二种责任链模式吧。
2, 我之前写了一篇关于观察者的文章( http://www.iteye.com/topic/102068 ),在这篇文章中,我曾经说过观察者稍微改一下就可以变成责任链,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者来实现同上面一样的功能。这里我只简单描述一下如何用观察者来实现责任链。当然首先我们必须要理解观察者模式,如果不清楚观察者模式的就看http://www.iteye.com/topic/102068 这篇文章吧。
如果说之前的那个责任链是通过nextFilter引用而形成的话,那么观察者模式中的观察者的集合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链,只不过这个链上的每一个 update方法都是要执行的,我们可以让它们某些执行某些不执行吗,当然可以了,只需要在写update方法的实现判断一下是否需要执行就行了,判断的 条件就是update传进去的,比如说被观察者如下:这样的话,每次通知观察者,在观察者列表中只有一个或多个观察者被执行了,如此一来,也实现了第一中观察者的功能。那么如果要为struts1.x实现不 依赖于servlet容器的拦截器的时候我会用它吗?还是不会,因为虽然我也认为它是责任链,但事实上它更具备观察者的特征,比如说有一个列表,执行的时 候需要遍历列表,并执行列表中对象的方法,这明显是观察者的特征。所以说它更像观察者,如果说观察者是父亲,责任链是母亲,那这个第二种责任链其实更像父 亲。
虽然我还是不会用它来实现上面的需求,但是有一点我倒觉得这种用法比较像spring提供的事件机制,只不过在事件机制中是根据参数是否是属于某 一类型(指instanceOf方法)来判断事件是否应该发生的,不管怎么说,都是用观察者模式来实现的(貌似我又在谈观察者的重要性了)。
其实上面的这个equals判断是可以用正则表达式来代替,也就是说每一个update方法执行之前可以先用正则表达式匹配一下参数是否符合要求,这样灵活性就更大了,在第3种责任链中,我将会用正则表达式来判断责任的传递。
接下来轮到第3种责任链了(口干舌燥,喝点水吧),
3, 潇洒版责任链
我们来看看所谓的潇洒版的责任链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2,见附件
很明显,这个图复杂多了,可以说这个责任链和基本版的责任链有本质的区别,他不是一个责任对象引用另外一个责任对象这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形成了一条看不 见的链。但是这够oo吗,所谓责任链,其实暗示着我们这里有两个类,一个是责任,一个是链,如果像基本版的责任链就只有一个责任类,通过责任之间的依赖形 成了一个链。显然这种方式明显比不上潇洒版责任链,在这种责任链中,责任是一个对象,链也是一个对象。
我们来仔细看一下上面这个图,责任就是ConcreateHandler,链就是ConcreateHandlerChain,HandlerConfig是对责任的配置类,事实上链和责任之间的关系是靠HandlerConfig联系起来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链对象中的executeHandler()方法,这个方法是整个责任链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方法中有一个递规操作用,它的作用是当前handler不被执行的话就去判断是否执行下一个handler,我对递规还是有点怕的,大家有其他方法吗
我们再来看看责任对象中的executeHandler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每个责任对象的行为:就是通过责任对象和链对象之间的重复调用,我们就实现了责任的传递,那为什么还需要一个config呢,这是因为责任链上的责任我认为应该是不带状态的, 这个用户在写自己的责任对象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它的配置,因为通常它的配置是写在配置文件中的。我们来看一下config类:熟悉tomcat的同学大概已经猜出来了,这种责任链事实上就是tomcat中的filter,几乎一样的,那么让我们再看看测试方法:上面一些config对象的创建可以放到框架中,每个线程都创建一个EasyHandlerChain就行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把config对象创建所需 要的配置放到annotation中去,但在这个例子中没有必要这样做。在测试方法中,每个config都设置了匹配表达式,每个chain对象都设置了 匹配的值,简直和tomcat的filter配置一摸一样是吗。
附件是上面3种责任链的源代码, 尤其是第3种,只看上面贴出来的代码不太容易理解,看看源代码,运行一下就明白了。
总结一下吧:我们可以看到,在责任链的实现中我们使用到3种模式,这也是我的疑惑,责任链是一种设计模式吗,我认为它不应该属于某一种模式,责任链是一种 思想,这种思想凌驾于模式之上,我们可以用模式来实现这种思想。这就是我想说的,如果你觉的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请务必说明理由。
评论
职责链和观察者有几个重要区别
1.从概念上讲,职责链是个有序的线性表,所有的节点每次都按固定的顺序被调用.而观察者则没有这个要求.
2.职责链各个节点可以相互影响,即在事件的传递过程中,可以对事件进行修改,甚至阻止事件的传递.而观察者不行.观察者要求每次事件发生所有的观察者都应该收到通知,并且通知内容相同.各个观察者应该彼此独立,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搂主的第二中实现就是观察者者模式了,没有任何职责链的味道。各个observer之间彼此独立监听事件,事件发生后独自进行操作。
楼主第三种实现属于观察者模式加入ChangeManager.
http://www.iteye.com/topic/411182
见代码
发表评论
-
访问者模式
2011-02-21 17:25 961话说有一个银行,有三个窗口,但是每个窗口的智能都是一样的,即都 ... -
迭代器模式
2011-02-21 17:25 1013【迭代器模式】 迭代器可以顺序访问一个聚集中的元素而不必显露聚 ... -
装饰器模式
2011-02-21 17:25 1988浅谈装饰器模式 序: 今天,为了满足我们项目组长的愿望, ... -
解释器模式
2011-02-21 17:24 1082一、引子 其实没有什么好的例子引入解释器模式,因为它描述了 ... -
命令模式
2011-02-21 17:24 10421.意图: 将一个请求或操作封装到对象中。 2 ... -
策略模式
2011-02-21 17:23 910当我们掌握了Java的语法,当我们了解了面向对象的封装、继承、 ... -
状态模式
2011-02-21 17:23 11571,状态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 ... -
模板模式
2011-02-21 17:23 1206模板方法(Template Method)模式是GOF设计模式 ... -
备忘录模式 (下)
2011-02-21 17:22 2168一、什么是备忘录模式 Memento模式也叫备忘录模式 ... -
备忘录
2011-02-21 17:22 1113备忘录(Memento Pattern)模式 备忘录模式又叫 ... -
原型模式Prototype(深拷贝)
2011-02-21 17:21 19021、定义:原型模式就是 ... -
原型模式
2011-02-21 17:21 1107原型模式(Prototype Patter ... -
抽象工厂模式
2011-02-21 17:20 1389假如你要制作一个对话框控件,你希望这个对话框可以有不同的Loo ... -
工厂方法模式
2011-02-21 17:20 11721、工厂模式的核心思想及分类 工厂方法模式的作用是 ... -
生成器模式
2011-02-21 17:19 1119实际上,既然Builder和Factory同属创建型模式,那么 ... -
构造者模式
2011-02-21 17:19 1170多种设计模式能够解决 ... -
亨元模式
2011-02-21 17:18 1173翻译为亨元模式,或直译为轻量级模式。所谓亨元,就是被其它对象共 ... -
代理模式
2011-02-21 17:17 890代理模式:给某一对象提供代理对象,并由代理对象控制具体对象的引 ... -
观察者模式
2011-02-21 17:17 1049size=9] 论坛上很多人都讲设计模式,也讲了很多设计模式, ... -
多线程下的单例模式(上)
2011-02-21 17:07 1097Abstract 在开发中,如果某个实例的 ...
相关推荐
责任链模式是软件设计模式中的一种行为模式,它允许将请求沿着处理者对象的链进行传递,直到某个对象处理该请求。在Spring框架中,责任链模式被广泛应用于AOP(面向切面编程)和事件处理等场景。下面将详细阐述责任...
责任链模式是设计模式中的一种行为模式,它允许在对象之间建立一条处理请求的链条,每个对象都包含对请求的处理逻辑,以及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对象的能力。这种模式使得请求可以在链上的对象之间传递,直到被某个对象...
职责链模式(ChainOfResponsibilityPattern)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一个处理请求的对象链,使得请求可以在链上的各个对象间传递,直到被某个对象处理。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耦请求发起者和处理者,...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设计模式,它允许我们把请求沿着处理者对象的链进行传递,直到某个对象处理这个请求。这种模式让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因为发送者无需知道哪个对象会处理请求,而接收者也无需知道请求来自哪里...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一系列处理请求的对象组织成一条链,每个对象都包含对请求的处理或传递的责任。在C++中实现职责链模式,我们可以创建一个抽象处理器类,...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设计模式,它允许我们通过定义一系列处理请求的对象来形成一条链,每个对象都包含对请求的处理逻辑,以及将请求传递给链中下一个对象的能力。这种模式使得我们可以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使得...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我们把请求沿着处理者对象的链式结构进行传递,直到某个对象处理这个请求。这种模式使得我们能够将请求的发送者与接收者解耦,同时也允许在运行时动态地改变处理顺序或添加新的...
本篇将探讨两种重要的行为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和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的模式,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在...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我们沿着对象链传递请求,让每个对象决定是否处理这个请求,或者将请求传递给链中的下一个对象。在C#中,我们可以利用类和接口来实现这种模式。让...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通过将多个处理对象串联成一个处理链,使得请求沿着这个链进行传递,直到被某个对象处理。这种模式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可以在运行时动态...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设计模式,它允许我们通过定义一系列处理请求的对象来解耦发送者和接收者。在责任链模式中,每个对象都是链上的一个节点,可以处理请求的一部分或者将请求传递给链上的下一个对象。这种模式使得系统...
【职责链模式】是行为型模式的一种,其主要动机是解耦请求的发送者和处理者。在职责链中,多个对象可以接收并处理同一个请求,这些对象形成一条链,请求沿着链传递,直到某个对象负责处理。这种方式减少了对象间的...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设计模式,它允许我们通过定义一系列处理对象(过滤器)形成一个链,这些对象依次处理请求,而发送者无需知道哪个对象具体处理请求。这种模式将请求的发送者与接收者解耦,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将请求沿着处理者对象的链进行发送,而接收者可以在链中的任何位置处理该请求。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处理请求的对象组织成一个链条,每个对象(节点)都包含对下个处理者的...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我们定义一系列处理请求的对象,这些对象形成一个链,请求沿着这个链传递,直到某个对象能够处理它。这种方式使得我们可以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同时增加了系统扩展的...
一、责任链模式 现有 “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五种角色,当有人要请假时要进行以下处理 1.只能是下级象上级请假(如“排长”只能向“连长请假”) 2.班长可以批准1天内的假期,排长批5天,...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将请求沿着处理者对象的链进行传递,直到某个对象能够处理这个请求为止。在Java中,我们可以通过接口和类的组合来实现这种模式。让我们深入探讨...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设计模式中的一种行为模式,它的主要目的是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使得多个对象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形成一条责任链。在这个链上,请求会沿着链传递,直到有...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设计模式,它允许我们通过定义一系列处理对象(每个对象称为一个节点),将请求在这些对象之间传递,直到被某个节点处理或者传递完整个链条。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解耦了发送者和接收者,使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