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yfy1
  • 浏览: 74665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Singapore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社交网络> -- 规模效益的应用

阅读更多
// intro

今天看了电影《社交网络》,讲得是Mark Zuckerberg建立Facebook的故事。里面人物快速的交谈、逻辑,把看似枯燥的coding展示到了一种神圣、理想主义的程度——应该是对非计算机专业的人也产生很大吸引力的。

?

// economies of scale, from FB

除了看这种激动人心的理想化的编程,我从电影里面还看到了,Facebook/Facemash所引发的对人的强大吸引力,以及这种吸引力所产生的强大造富能力。造成这种吸引力的原因,应该是一种规模效益(economies of scale)。

?

// application in the real life -- tool making, etc

无论任何工作,说到底都是在解决各种问题/满足各种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有些需求只能一对一的满足,比如家教只能在同一时间给教一个或者几个学生,bitch(中文居然是敏感词)只能在一段时间照顾一个客人。这样的工作,往往不能达到“规模效益”——因为一个人分身乏术;但这时候供求关系可能会产生巨大影响:比如一个家教教的太好了,以至于学生的出价越来越高;比如一个名妓,一个晚上要很高的价格。但这种主要供求关系决定的工作,收入是有一个上限的;同时,这样的工作影响力不够高:一个时间只能影响一点点人。

从这种一对一的需求进一步,就是传统性的一对多的服务。一个出了名的家教从原来去切实做事,上升到开了一家家教公司,提供家教服务——这时候,如果公司做得很好很大,就能够产生规模效益——你的收益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够同时服务的人数。但是,这种传统的一对多的服务,受到时间、地点、资源的限制,一个人需要很大的风险,来办起来这样一个大型的公司;有时候可能一个人有能力,但没有资源/不敢承担这样的风险,以至于失去了增加自己影响力的机会。

但互联网的出现解决了时间、地点、资源的限制。网络服务/软件,是一种本身成本低廉,同时“边际成本约等于0”的产品。它的出现,让越来越多懂得利用这种“规模效益”的人顷刻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影响力。

?

Mark Zuckerberg无疑是懂得利用这种“规模效益”的人;同时更加重要的是,他懂得这种“规模效益”的重要性,并且有一种长远的眼光,努力保持这种“规模效益”的持续增长。在the Facebook初期在Harvard积累了大量用户的时候,他的合伙人很自然的希望去谈广告商,来开始盈利;而Mark明显地反感这种做法,并且给的原因是:that isn't cool。在Mark看来,如果在初期就开始向Facebook里面增加广告,无异于“杀鸡取卵”——破坏了the Facebook的用户增长。这样的话,有可能在同时就会有很多同类服务加入竞争,Facebook就不是今天的facebook。

?

// trigger of economies of scale -- 自然规律:人类性格特点

想了下,是什么造成的这种规模效应?回到开始讲的所有工作的特点:满足人的需求。社会的劳动是有剩余的,显性的需求能够很容易被人发觉并满足(比如吃饭、喝水、理发);那些隐形的需求,一旦被发掘出来,就也会有很多劳动体去满足这样的需求(所以国人山寨严重——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借鉴外国人发现的新需求)。

对于一个新发现地需求,在复制者出现之前,“先入者优势”可以造成这种需求的优先积累;这时候,如果这种需求需要用户之间的联系——即用户越多,用户的粘性越强,那么它就符合“马太效应”——在自己没有明显的失误、能够起码提供和复制者同样水平的服务的时候,先入者可以靠着最早的一批用户,达到更大的用户拓展速度。

可以说,在Facebook创建的过程中,Mark Zuckerberg以这一种近乎于“偏执狂”的精神,保持着Facebook的完美性,保持了Facebook的“先入者的马太效应”。我想,正是这种初期执着的对于完美的追求,成就了今天的FB。

1
1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