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yejava
  • 浏览: 1266944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上海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伤寒杂病论》版本选择的疑惑

阅读更多
昨晚把郝万山老师的伤寒论讲座的mp3下载完了,听了几个感觉非常棒。但是听到他讲的伤寒论目录时打开自己的民间中医网整理的桂林古本一对比发现大相庭径,所以纳闷+困惑,不知道听下去是否有收获,毕竟自己刚刚起步。于是到论坛翻帖子求证宋本、古本的对比。现在的感觉就是下载了一个最新的Hibernate3.2程序,但是又搞到一个N早以前那份hibernate opendoc来开始学习hibernate,这份opendoc基于hibernate2.1的,所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境况就是困难重重。
帖子地址: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22054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4038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4695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4564
《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是蔡德元先生对古本的校评,同时有对宋本的对比研究。

郝万山先生也认为那是一个完美的版本,但是确依然要用不完美有缺陷的版本来教书,真是让人费解。不管完美版本是真是伪,既然是完美的就没有缺陷错误,那就用啊。为何还要让一些传抄过程中的错误再来误解后人呢?
经过一个上午的查证对比,决定选择桂林古本看,郝老师的讲座照听,毕竟他还是有辩证、科学的态度,没有完全照抄宋本讲学。

以下是帖子copy:
---
郝万山先生的第40讲 第14分钟左右。
(白虎汤)第二组证候,热在中焦,胃热弥漫证。

       原文第176 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用的既然是白虎汤,白虎汤又是辛寒折热的一张方子,所以这里的脉浮滑的浮,就不是主表的浮脉,而是主热的浮脉。
......
       接着下面两个证候,“表有热,里有寒”,这显然是错简,里有寒不应当用白虎,而且表有热,在《伤寒论》中只有表有寒的时候,也没有表有热。明明知道这是错简,但是我们在写《伤寒论讲义》的时候,还要根据它的原文照模样给它画下来,但是我们后人要给做一些解释。

      有一个叫张绍祖的人,自称他是张仲景第46 代孙,他自称自己保存着一本书,(连用“自称”,可见郝老师对本书的怀疑,这种怀疑是可以理解的,严谨的说,这种态度是科学的,当然郝老师也无法证明张绍祖是假的,所以持怀疑态度)是张仲景修改过第12 稿的《伤寒杂病论》,也是十六卷。一个自称自己是张仲景第46 代孙子的人,叫张绍祖,他保留着张仲景亲自修改过第12 稿的《伤寒杂病论》,怎么流传到今天的,咱们也不知道(对桂林的流传持怀疑态度),然后他就把这种书传给一个叫左盛杰(德)的,左盛杰(德)又传给一个叫罗哲初的,然后就刻印发行,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这本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凡是在《伤寒论》中,像刚才这一条不能够解释的,或者怀疑有错简的,在那本书里都修改得天衣无缝。那本书里怎么说的呢,它说“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么一修改,表无寒,表有寒是白虎汤使用禁忌证呀,表无寒就是没有白虎汤使用的禁忌证,里有热是白虎汤使用的适应证呀,所以只有适应证而没有禁忌证,当然要用白虎汤了,这个修改多么严丝合缝呀。(对桂本近乎完美的内容,持怀疑态度。当然不能说桂本完美,桂本就是伪书,如果真是仲景手稿,谁会怀疑她的完美。)

        可是为什么当代的校刊家并不看重这个本子呢,一个是,这个故事编得稍稍的有点离奇一点,第46 代孙保存着张仲景亲自修改过的第12 稿《伤寒杂病论》,再有一个,作为一个古籍的话,总有难以尽如人意的地方,可是在这本书里,凡是在《伤寒论》中难以尽如人意、难以解释的地方,它都改得特别好,所以这就觉得是后人经过精心学习之后修改的,所以在校刊上,没有人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的本子。
  
         不过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会得罪特别推崇这本书的一些医生。我们还是这个意思,一个古籍,一个文物总有一点缺陷,有缺陷才是真的,完美无缺的东西就太新了。你看在古玩巿场,我们不说这东西是假的,拿起这个杯子(讲桌上的保温杯),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东西,看了半天,我只能说这是新了一些,意思是说这是假的,只能说新了。所以我们说张绍祖的这本书是新了。(认为桂林本偏于假,但又没直说,也就是还没有彻底否定。可以看得出郝老师不是性格偏激的人,态度是科学的)。
---
目前,可以找到、而且是「据理而谈」的资料,多肯定「桂林古本」为善本。
但是,当代伤寒名家及其论述却少见引用桂林古本的。如果是因为这些人没看过「桂林古本」,那倒算了。但我想,可能有某些伤寒名家曾看过「桂林古本」、但对古本持否定意见,或对古本存疑的。请问:这些当代伤寒名家对古本否定或存疑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较具代表性的评论?小弟很想知道!不知有谁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有的人,否定古本,但其论点非常空洞,像这样的资料就请不必提供了,以免流于不必要的情绪化争执,例如:

有人认为伤寒论久已残缺,古本「过于完整」所以是后人托名伪作…
这种论点是可笑的!如果「『过于完整』就是伪作」的论点可以成立(而不必提出其他理由),那么,万一将来有一种新出土的「伤寒论」,只有「九卷、360 条、98方」(当然是假设!),是不是可以因为宋本比起这本(假设性的)新出土文件「更为完整」,所以指「宋本为后人伪作」?
---
分享到:
评论
4 楼 eyejava 2006-11-07  
刚刚起步而已,俺可是小菜鸟 
3 楼 小天蝎 2006-11-07  
eyejava有在搞中医?!!
很多历史名人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如很多就喜欢拉提琴
业余搞中医真是令人佩服
2 楼 eyejava 2006-11-07  
中医的临床奠基之作呢,搞中医无人不知,没人不晓 
1 楼 小天蝎 2006-11-07  
这个真是那个生僻啊

相关推荐

    伤寒杂病论全集《张仲景》

    3. 桂林古本:《桂林古本伤寒论》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的不同版本或注解。古本可能包含了更早期的医学思想,或是不同地域的医学流派对张仲景原著的诠释,它们对于理解《伤寒杂病论》的演变...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索引[归类].pdf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索引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索引是一本古代中医典籍,收录了大量的中医方剂信息。本资源摘要将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索引中的方剂进行分类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古代中医...

    数据挖掘《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研究.pdf

    数据挖掘《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研究.pdf

    “八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研究_胡承军.caj

    “八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研究_胡承军.caj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上).doc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3(上)》文档主要讲解了伤寒杂病论中的栀子汤系,特别关注了栀子豆豉汤在治疗失眠方面的应用。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冒、饮用冷饮或过度日晒等。失眠的本质是心肾不交,即阴阳失调...

    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杂病论》方剂配伍规律研究.pdf

    本文主要研究了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古籍《伤寒杂病论》方剂配伍规律中的应用,探讨了如何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发现中医药方中药物配伍与疾病性质、疾病部位以及疾病发展态势之间的关联性。《伤寒杂病论》由东汉名医...

    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doc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它主要探讨了外感病和内伤病的辨证论治。本文提到的麻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散寒的功效,被张仲景视为“标热本寒”之药。在方剂中,麻黄的...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doc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doc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一本古典中医经典著作,该书由张机所撰写,旨在探讨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该书共十六卷,对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方药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

    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杂病论和导师医案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杂病论和导师医案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如何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来研究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脾胃病的证治规律,并结合导师的临床医案进行深入分析。论文涉及到的数据挖掘方法...

    《伤寒杂病论》类方背诵-桂枝类[定义].pdf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中医著作,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桂枝类方主要针对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疾病,尤其是太阳病的治疗。桂枝汤是桂枝类方的基础方剂,由桂枝、芍药、甘草、...

    ShangHanLun:伤寒杂病病论校订计画,以《千金翼》,《圣惠方》,《脉经》,《金缺失玉函经》,《敦煌本》,《宋本》等版本中所载的伤寒论条文,相互比对,校订出一部更为适合的学习(不敢说更接近仲景职称)的伤寒论版本

    伤寒杂病病论校订计画,以《千金翼》,《圣惠方》,《脉经》,《金缺失玉函经》,《敦煌本》,《宋本》等版本中所载的伤寒论条文,相互比对,校订出一部更为适合的学习(不敢说更接近仲景财经)的伤寒论版本。...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pdf

    《伤寒论》是由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全称《伤寒杂病论》,其中记录了大量的临床方剂,用以治疗伤寒及其他杂病。尽管无法具体分析提供的文档内容,但以下是从《伤寒论》的一百一十三方临床...

    伤寒论倪海厦讲稿.docx

    伤寒论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内经》,尤其是《难经》第五十八难对于伤寒的分类,包括中风、伤寒、温病、热病和湿热病。这些疾病都可视为“伤寒”的不同类型,其中的“伤寒”是指受寒冷邪气侵袭而引起的疾病。 ...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打印版[借鉴].pdf

    这部书最初被称为《伤寒杂病论》,后来由于战乱导致原书残缺,经西晋王叔和整理成为十卷本。宋朝时期,高保衡、林亿等人对《伤寒论》进行了校正并重新发行,同时还有《金匮玉函要略方》的出现,这两部书分别被认为是...

    伤寒论.doc

    伤寒论.doc

    伤寒论课件[宣贯].ppt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源于《伤寒杂病论》,两者分别侧重于外感病和内伤疾病的论述。而《温病学》则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对外感病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伤寒论》的...

    伤寒论原文.doc

    伤寒论原文.doc

    《伤寒论》中的智慧[文].pdf

    这本书原本名为《伤寒杂病论》,共16卷,涵盖了伤寒病和杂病两大部分。张仲景大约在公元205年前完成了这部作品,当时他已经50多岁。《伤寒论》在张仲景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虽然经历过散乱,但在公元105年,得益于蔡伦...

    刘渡舟《伤寒论》视频讲座同步讲稿[借鉴].pdf

    刘渡舟《伤寒论》视频讲座同步讲稿借鉴.pdf 本资源摘要信息是刘渡舟《伤寒论》视频讲座同步讲稿的借鉴版,主要讲述了中医诊病的方法,称为四诊,即望闻问切。其中,色脉之诊是最主要的,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和脉搏来...

    伤寒论理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的应用

    在中医学中,伤寒论的理论不仅用于治疗外感疾病,还广泛应用于各种杂病的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嗜心性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疾病,它会导致心肌发生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 在中医的理论框架中,并...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