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k_winnerboy
  • 浏览: 61135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北京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搜集到的一些农业相关的数据

阅读更多

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湖南、江苏、江

<!---->
 
<!---->
西、内蒙古、山东、四川、安徽等13个粮食主产区
 
 
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包括我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黄淮海的河北、山东、河南3省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5省共三区、11个省
 
中国农业概况
 
日期:2007-10-26 14:11 作者 来源:农业部
<noscript></noscript>          <noscript></noscript>

2006年农业发展状况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40万公顷,增加3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80万公顷,减少5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78万公顷,增加22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818万公顷,增加46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49746万吨,比上年增加1344万吨,增产2.8%;棉花产量673万吨,增产17.8%;油料产量3062万吨,减产0.5%;糖料产量10987万吨,增产16.2%。

  全年肉类总产量8100万吨,比上年增长4.6%。其中,猪、牛、羊肉分别增长4.3%、5.3%和7.8%。全年水产品产量5250万吨,增长2.8%。全年木材产量780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0.3%。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8万公顷。

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

 

比上年增长%

      粮 

49746

 

2.8

 

      夏 

11381

 

7.0

 

      早 

3187

 

0.0

 

      秋 

35178

 

1.7

 

      油 

3062

 

-0.5

 

      花 

1461

 

1.8

 

      油菜籽

1270

 

-2.7

 

      棉  

673

 

17.8

 

      糖 

10987

 

16.2

 

  甘 

9925

 

14.6

 

  甜 

1062

 

34.8

 

      烤 

247

 

1.3

 

      茶 

102

 

9.0

 

      水 

17050

 

5.8

 

      蔬 

58233

 

3.2

 

 

2002-2006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十五”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

  “十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业基础薄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成就显著:粮食生产走出低谷,林业、畜牧业、渔业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十一五”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粮食生产扭转下降趋势,出现重要转机

  “十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九五”时期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1.02万亿斤。随后受粮食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调减,粮食产量连续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8600亿斤,降到了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2000年至2003年粮食连续4年产不足需。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赢得了亿万农民的拥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高涨。2004年粮食生产形势出现重要转机,粮食总产量增加775亿斤,是建国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单产也创下历史新高。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680亿斤,增产291亿斤。两年增产量超过1000亿斤,创造了历史纪录。如下图所示:

  (二)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粮食生产走出徘徊的同时,种植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棉、油、糖、麻、烟、果、蔬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较快发展,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的步伐加快,农产品优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棉花生产。“十五”时期国内纺织业生产对棉花需求旺盛,市场价格提高,农民种棉积极性提高,棉花种植面积连续扩大,棉花产量继续提高。2004年,棉花产量达到632万吨,创历史最高。“十五”时期累计棉花产量为2712万吨,比“九五”时期增长557万吨,增长25.8%。

  2、油料生产。经历了1998年—2000年连续三年丰收之后,适应国内市场供求变化的需要,“十五”初期,油料种植面积调减,产量有所减少。2004年和2005年,油料生产开始复苏,产量分别达到3066万吨和3078万吨。“十五”时期,累计油料产量为14717万吨,比“九五”时期增长2479万吨,增长20.3%。

  3、蔬菜、水果生产。“十五”时期,我国蔬菜、水果在品种优化的基础上平稳发展。2005年,蔬菜产量达56284.4万吨,与2002年相比,增长6.4%;“十五”时期,园林水果总产量累计达29556万吨,比“九五”时期增加1898万吨,增长6.9%。

  (三)畜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中的重要支柱

  “十五”时期,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肉类产量年均递增4.7%,奶产量年均递增25.1%。我国肉、蛋总产量已名列世界首位,饲料成为世界第二生产大国。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已达到33.8%,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的重要支柱。

  1、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十五”时期,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2005年畜牧业产值约为13000多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0年增长40.1%。肉类总产量达到7700多万吨,约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8%,比2000年增加1590万吨,增长40.1%,平均年递增4.7%。其中猪肉产量达6100多万吨,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5%以上,跃居世界各猪肉生产国之首,“十五”时期平均每年递增4.5%;牛羊禽肉产量分别达714万吨、436万吨和1453万吨,“十五”时期年均增长6%、9.8%和3.8%。

  除肉产量外,其它畜禽产品的生产水平也有显著提高。2005年我国禽蛋总产量达到2872万吨,人均占有量达到20公斤左右,约占世界禽蛋总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奶类产量则达2800多万吨,其中牛奶2680多万吨,“十五”时期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25%以上。

  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如猪肉占肉类的比重由2000年的65.8%下降到2005年的64.9%;牛羊肉则上升到14.9%;禽肉也占到了18.8%。

  2、良种繁育体系已初具雏形。目前全国种畜禽场达9114个,其中县级以上各类国有种畜禽场近2000个,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83个。家畜繁育改良站也达到3000多个,另外还有种公牛站79个,年提供冷冻精液1000万份。建成了国家级家禽育种中心、瘦肉型猪育种中心、奶牛育种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

  3、疫情防治机制初步建立。疫病防治是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我国目前已设有从中央到乡镇各级畜禽疫病防疫机构及村级防疫员,有约100万人的畜禽疫病防疫队伍,近200个兽药厂,生产2000多个品种规格的兽药,每年生产近300亿头份畜禽疫苗。

  (四)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收效显著

  “十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全国造林面积连续3年超过1亿亩,累计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近8亿亩,野生动植物和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土地沙漠化趋势首次实现历史性逆转。

  (五)渔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力增强

  “十五”时期,我国渔业在“以养为主”方针的指导下,水产养殖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革养殖方式,在渔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休闲渔业、加工流通业、远洋渔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水产品贸易在逆境中冲刺,出口额大幅度增长;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大大加强。

  1、渔业结构出现重大改变。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业和捕捞业在渔业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2005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100万吨,比2000年增长19.2%。“十五”时期,我国水产品累计产量提高了821万吨,增长全部来自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65%。

  2、远洋渔业稳步发展,水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渔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十五”时期,在面临国际贸易壁垒等不利因素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我国水产品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超过16%。2005年全年水产品及其制品出口额近80亿美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约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连续六年居大宗农产品首位。目前,我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约占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0%,位居世界首位。

  二、农业生产面临问题与制约因素

  “十五”时期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农业基础地位仍然不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生产资源匮乏程度有增无减

  1、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耕地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我国是人地关系紧张的国家,同时又是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将继续面临较大的耕地占用压力,加上保持生态环境退耕的需要,耕地减少的趋势是难以避免的。据国土资源部调查,从1996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多亩,年均减少1000多万亩。近两年国家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年耕地减少量也还维持在400万亩左右。

  2、水资源紧缺。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整个用水总量的70%左右。全国水资源虽然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也很大,大部分集中在雨季,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今后水的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并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3、灾害性气象的影响作用依然很大。我国农业生产仍然是“靠天吃饭”,气候条件对粮食及其它农作物生产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就是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年际降水变化大,旱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因此,灾害性气象是影响粮食及其它农作物生产波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能力低、后劲不足

  1、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比较普遍。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变成了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本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统计表明,“十五”时期,我国有效灌溉面积比“九五”的增长幅度下降,增幅徘徊在1%以内。而作为水资源缺乏、气象灾害频繁的国家,我国的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4%左右,对于粮食及其它农作物生长的安全保障严重不足。

  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依然较低。据测算,尽管“十五”时期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所增加,达到47%左右,但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明显低于日本、韩国的水平。以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难以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些地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变成了无办公场地、无试验基地、无试验仪器、无信息设备和无交通工具的“五无”站。

  (三)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抵御风险能力差

  我国的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占世界的平均水平的40%,预计到2010年,全国人均耕地的数量将下降到1.4亩左右。据农村住户调查,“十五”时期,农户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在1.96亩到2亩左右,比“九五”时期的平均2.8亩有所下降。

  虽然农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但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却大致保持在50%左右。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和太小的人均经营规模,使农业生产效率低,形成不了规模效益,难以抵御市场、气候等风险的冲击,极易出现生产上的大幅波动。

  三、“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以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为主的农业用地监测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土地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农业统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在技术手段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采用卫星遥感、全面统计和抽样调查等各种方法,对耕地及其它农业用地的数量、质量、利用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对不利于耕地和其它农业用地保护及使用的情况进行处理和纠正,切实把耕地和其它农业用地的保护及合理利用落到实处。

  (二)创新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

  国家在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可以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或通过银行信贷、股票等融资手段鼓励国有、集体和私营企事业单位或农民个体、联户等加入到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和维护中来,采取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以及收费或有条件减免费用的方式提供给农民使用。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监督,以及设施的有效使用和维护。

  (三)扩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渠道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现有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制、整合,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同时,拓宽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的渠道,特别是调动农业生产、技术协作组织,与农户有订单协议的企业和专业经营户的积极性。另外,特别需要加强边远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一些省级电视台,也应该使用当地语言制作有关的农业科技节目,向边远地区传播农业科技。

  (四)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保障土地承包和经营者的权利

  当前,农村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就业的门路,也缺乏可经营的土地;另一方面由于剩余劳动力的外出和向非农业转移,留下老人、孩子和妇女照看家里规模很小的土地,基本上处在自给自足状态。这些都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创造了条件,随着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流转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管理措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切实保障土地实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提高规模效益。

 

2005年农业统计数据

  2005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1042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67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06万公顷,减少6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31万公顷,减少1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56万公顷,减少1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74万公顷,增加18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48401万吨,比上年增加1454万吨,增产3.1%;棉花产量570万吨,减产9.8%;油料产量3078万吨,增产0.4%;糖料产量9551万吨,减产0.2%。蔬菜、水果在品种优化的基础上平稳发展。

200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十五”时期粮食产量与增长速度

  全年肉类总产量7700万吨,比上年增长6.3%。其中,牛、羊肉分别增长5.6%和9.3%。全年水产品产量5100万吨,增长4.0%。

  全年木材产量4746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8.7%。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2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3万公顷。(国家统计局2006年2月28日公布)

 

取消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中国农民每年减负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全面取消农业税表明中国在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从2006年起,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比原定用五年时间取消农业税的时间表,整整提前了三年。2001至2004年,全国共减免农业税234亿元,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68亿元,核定农业税灾歉减免16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负担了85亿元,各级农业税征收机关共落实社会减免50亿元,落实种粮大户等其他减免9亿元。2005年全国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220亿元。

  这是中国农业发展与世界惯例接轨的标志性事件。从国际上看,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无一例外地要对农业实行零税制,并给予相当的财政补贴。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取消农业税,采取“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无疑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适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

  这是中国农民命运开始重大变化的标志性事件。废止农业税条例,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

  全国人大常委会废止农业税条例,只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落实“以工促农”,主要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补贴方式、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至于构建“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一是加快城市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转变为市民;二是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废除农业税条例,虽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毕竟已经迈出了这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关键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但毕竟已经开始破题,并向“深水区”挺进。

 

农业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但山地多,平原少;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6%,平地占34%。同时,半干旱与干旱地区所占比重大,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0%以上。2005年我国实际建设占用耕地13.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4.1%。灾毁耕地5.4万公顷。生态退耕39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万公顷。查出往年建设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7.3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7万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36.2万公顷。全国耕地面积12339.22万公顷(2003年),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种植业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部门,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油菜、甘蔗和甜菜等。

  中国是一个少林国家,天然林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为保护环境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营造了许多防护林、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有“竹子王国”之称,竹林面积、蓄积量和竹材产量,约占世界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草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近四分之一,四大牧区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从东北到西南绵延3000多公里的广阔草原上,分布着许多畜牧业基地,可提供大量的牲畜、肉乳和毛皮。

  中国近海海域面积广大,浅海渔场有15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四分之一。海洋水产极为丰富,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是中国四大经济鱼类。众多的河流、湖泊等为发展淡水水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从1990年开始,中国水产品产量就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占世界水产总量的六分之一左右。

 

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仅有全球7%的耕地,却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要吃饭。因此,中国农业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的份量。国外曾经有人担心 “谁来养活中国”?中国领导人和农业专家回答说:“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

  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从1978年农村改革以后开始的。20多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在集体所有制的框架下,以市场为导向,大胆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探索了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实现形式。改革给农民带来实惠,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和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中国农业取得显著成就。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尽管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996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五年合计为7129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3.5%,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连年获得较好收成。粮食产量1998年达到51230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1999年至2001年,在遭受严重干旱和调减播种面积的情况下,仍高于1991年至1995年的平均水平。200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219万公顷,但每公顷单产增长132公斤,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5706万吨。现在,中国粮食、棉花、油菜籽、烟叶、肉类、蛋类、水产品、蔬菜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随着生产发展,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明显提高。2002年,粮食人均占有量为357公斤,猪牛羊肉、牛奶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分别为40.8公斤、10.2公斤和35.6公斤,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大多数农产品已由供给长期短缺向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转变。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特指农民在农村兴办的企业。农村改革和农业科技进步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他们的产品以其价廉的优势销遍全国城乡。

  乡镇企业经营范围甚广,包括工业、农业加工、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饮食服务业等。2002年,全国共有乡镇企业2133万家,从业人员达13288万人,创造增加值3.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32%。

  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源。目前,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达1万余家,其中超过1亿元的近4800家;有30多个乡镇企业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科技对农业的贡献

  在农业科技领域,中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的贡献率已由1949年的20%上升到现在的42%。农业科技部门在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育种以及精耕细作的多熟种植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也获得重大突破。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家共培育出40多种农作物,近5000个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新组合,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四至五次,每更新一次,一般增产10%至30%。目前,中国粮食作物单产已由1950年的1.16吨/公顷增加到4.40吨/公顷,提高了2.8倍。

  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研究成果改写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水稻耕作的历史,也为解决全人类的“口粮”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现在,中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1%,平均增产20%。2002年,袁隆平率领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自治区科技人员组成的攻关队伍,再度攻克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使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每公顷产量达到12000公斤。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等直接面向农村经济建设的科技计划,把先进的科技成果送到农村去,送到农民家中,对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作用昭著。

  与此同时,农业部门从世界各地引进农作物品种、苗木10多万份,并选育了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的新品种、新品系。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新型农机具、农药等先进技术也得以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提高国际竞争力

  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为全面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开始着重解决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问题,并投入财力物力,加快农业的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进程。中国科技部推出的“主要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已被列为“十五”计划重大科技项目,旨在开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等研究。该项目完成后,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总体水平将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领域可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同时,“奶业发展”、“节水农业”两个项目,也被列入科技部启动的、期望能在近几年内有跨越式发展的12个重要应用科技专项,国家为该等项目总共投入200亿元。

  此外,一个由农业部、财政部立项的全国性农业科技成果中试和转化计划,在2002年又推出了19个新项目,涉及粮食、油料、水果生产新技术,以及农业节水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等。该计划已经实施三年,在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农业数据可视化数据库sql文件

    农业数据可视化数据库SQL文件是一种用于存储、管理和分析农业相关数据的数据库脚本。在现代农业中,数据已经成为决策制定的关键因素,而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处理这些数据的标准语言。这个压缩包包含...

    2011-2022年更新农业保险监管数据(农业保险深度、农业保险密度)

    最近在研究农业保险方面的课题,但是发现农业保险相关数据不好找,尤其是分险种数据。 农业保险密度和深度数据是我根据保监局权威的数据整理的,计算口径分别是: 农业保险 密度=农业保费收入/农业人口(单位:元/人...

    数据采集及数据挖掘技术在农业信息中的应用.pdf

    而对于病虫害的监测与预测,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与病虫害相关的数据,为预测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帮助农业生产者提前采取措施,减轻损失。 此外,农业病虫害的防治也是数据挖掘技术...

    农业保险专题数据集.zip

    农业保险专题数据集是一个关于中国农业保险的详细资料集合,主要包含了四个关键文件:数据说明文档、农业保险赔付支出的数据表、县级政府农业保险补贴的数据表以及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数据表。这些文件提供了丰富的...

    农业传感数据特征分析

    然而,农业物联网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尤其是在户外恶劣环境下,由于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常常会导致传感数据的缺失,进而严重影响数据的完整性与可用性。因此,分析农业传感数据的特征,并据此开发出高效的缺失...

    大数据处理技术在智慧农业监控系统中的应用.pdf

    3. 数据存储:利用大数据存储技术,如Hadoop或Spark,处理海量农业数据的存储问题。 4. 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如MapReduce或机器学习算法,挖掘数据价值,提供决策支持。 5. 用户界面:为农民和农业...

    农业云计算环境下大数据处理软件的选型与部署.pdf

    在农业云计算环境中,大数据处理软件的选择与部署是关键步骤,以充分利用海量农业数据,提高生产效率和决策质量。本文着重探讨了在农业大数据背景下,如何选择适合的处理工具,并介绍了开源免费的Hadoop软件在这一...

    数据挖掘在农业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pdf

    在数据存储方面,云存储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等,能够实现对海量农业数据的有效管理。例如,Hadoop分布式处理框架可以为农业大数据提供可靠的数据存储、管理和服务,而Zookeeper则能协助集群节点之间的数据同步和...

    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大数据分析平台整体解决方案PPT(109页).pptx

    农业数据采集系统则有助于收集农业生产相关的基础数据,为科研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在当前的农业环境下,智慧农业是解决粮食安全、土地改革、人才培养和商业模式创新等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互联网+农业的模式,...

    区块链支撑农业大数据安全初探.pdf

    在探讨如何应用区块链助力大数据安全发展的具体建议时,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例如通过建立基于区块链的农业数据共享平台,为农业生产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通过智能合约来规定数据的使用权限和规则,...

    农业病虫害命名实体识别数据集.zip

    1. **数据收集**: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植物图像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健康植物的图像以及受不同病虫害影响的植物图像。 2. **图像预处理**:对收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以提高后续分析的准确性。这可能包括调整亮度、对比...

    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pdf

    这意味着相关部门和人员需要加强农业大数据的重视,构建农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并将大数据思维广泛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中。 综上所述,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

    农业云中数据挖掘技术研究.pdf

    农业云服务模型和技术基础的设计,以云服务模式为核心,提供了农业数据的存储、计算和管理能力,以此支撑数据挖掘技术服务模型的实现。 在农业云环境下构建数据挖掘技术服务模型,需要创建一个服务模型体系架构。这...

    Python-农业知识图谱农业领域的命名实体识别实体解析关系抽取数据挖掘

    随着新数据的收集,知识图谱需要定期更新和优化。Python的自动化脚本可以定期抓取、处理和整合新数据,保持图谱的时效性。 通过以上步骤,Python在农业知识图谱的构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工具集...

    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大数据分析平台整体解决方案 最新完美版智慧农业示范园区解决方案书.pptx

    远程农业专家诊断系统则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农业数据采集系统则有助于收集农业大数据。 5. **园区管理**:智慧农业示范园区的管理涵盖了政务、人员、车辆和监控等方面,实现全面的数字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6. ...

    农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的研究.zip

    农业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旨在通过收集、整合、分析海量的农业数据,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现代化。本文将深入探讨农业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构建要点,以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价值。 一、农业...

    农业数据采集器

    农业数据采集器是一种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综合性硬件与软件解决方案,专为农业环境中的数据监测和控制设计。STM32是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推出的高性能、低功耗的微处理器系列,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

    农业大数据技术.pptx

    农业大数据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它涉及到...总的来说,农业大数据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它通过整合和分析各类农业数据,提供了更高效、更智能的农业解决方案,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农业。

    农业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pptx

    1. **物联网传感器**: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各种传感器和设备,可以收集到有关农场环境、作物生长状况以及牲畜健康的实时数据。 2.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和无人机等遥感平台,可以获得作物覆盖率、产量估计、土壤...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