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付宝数据库架构师冯大辉:谈数据库架构

阅读更多
概要
在上个月阿里巴巴举办的网侠大会上,InfoQ中文站有幸与著名的DBA冯大辉在一起,谈了谈网站/数据库架构、数据库性能调优、数据关系映射以及DBA个人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话题。

个人简介
冯大辉,就职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支付宝(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Alipay.com),担任数据库架构师,负责支付宝数据库架构规划、解决方案等相关工作。2007 年国内首批 Oracle ACE. 网上 ID 为“Fenng”,业余时间关注 Web 2.0 网站架构技术。
个人Blog:http://www.dbanotes.net

InfoQ中文站的读者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冯大辉先生参加我们的这个采访,大辉你好,请跟大家介绍一下你是谁,在做些什么?

大家好,我叫冯大辉,是支付宝网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DBA。现在主要是负责支付宝相关的数据库架构的工作,在工作之余,我也比较关注Web2.0的一些发展情况,会在BLOG上写一些架构相关的文章,和大家分享,BLOG的地址是DBAnotes.net

作为一名资深的DBA,大辉却在自己的BLOG上边写了不少关于网站架构这方面的一些文章,能不能谈谈DBA跟网站架构这方面的关系呢?

好多朋友和我开玩笑,说我做一个DBA,却总去写一些架构相关的东西,“是不是这个厨子不看菜谱,看兵法了?”其实二者之间我觉得是有些关系的。因为像数据库的维护,甚至于设计、架构相关的工作,做到一定程度上觉得自己还是要向前再走几步,也就是说一定要把我们架构相关的一些事情融合进来,但是作为一个DBA没必要一定要像我们的相关架构师这样,去做一些编码之类的实际工作。但是一些和DB结合的比较紧密的东西是一定要关注一下的,这也是我在BLOG上写了不少与架构相关文章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要提升网站的性能,瓶颈主要都有那些,如果要解决这些瓶颈,又都存在哪些最佳实践呢?

在以前,可能很大的一个瓶颈,我觉得还是在数据库上,最后会落在实际的IO上面。但是现在随着一些Web2.0技术的出现,当前我觉得一个网站真正能否应付大流量、高并发,主要的问题还在于Cache的相关使用上,这点十分重要。

一个要经受住大规模、高并发、访问量考验的成功Web2.0网站在设计的架构中要注意哪些东西呢?

这个我想在前期的规划中肯定是需要做一些预防性的措施,比如说选择适合的技术架构啊,这个绝对是在第一步应该必须要考虑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些像包括在产品设计上也会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现在我们的很多Web2.0网站,包括国内的这些新兴的一些Web2.0网站,在产品设计上,我认为多多少少存在一些过度设计的现象。但这些设计不经意之间可能会对后台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么这对开发人员、架构师,甚至维护人员都带来很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呢,我想参考当前业界上一些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还是很关键的。我们做一个网站就好比造汽车一样,不一定非要造得像奔驰这样顶级豪华的,我们只需造一辆能跑起来,跑得很好的汽车,这可能就已经达到成功的一半了。

那刚才在网站性能和调优这方面,你刚才也提到了,缓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他到底处于怎么样一个重要的地位呢?如何对缓存进行优化从而提升性能?

就我以前的相关经验,在Oracle的一些实践上,一方面是在高并发的设计上会有一些注意的事项。另外一个就是能否充分利用Oracle自己的内存,最后实质上看其是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Cache机制。在Web2.0网站,可能很少有使用Oracle这样的场景。但在MySQL上,一方面MySQL自己的Cache机制应该说还做得不错,再一个就是,绝大多数网站都会考虑使用,像Memcached 这样的外部组件进来,然后在这个地方,其实我们最后考量的是命中率,衡量命中率的高低,这是大家必须要注意的地方。

命中丢失实际上最后压到我们的数据库上,数据库的命中再丢失有可能会压到最下面的磁盘上。磁盘一定要能支撑住我们当前的最低需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应为:memcached,可能前面的命中率是80%,那么有20%会压到后面的DB上,这个DB的命中率有可能达到95%,剩下的5%,加上前面那个20%,最后我们把所有的乘起来,这个比例会打到最后端的硬盘上,我们硬盘的整体响应能力又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去做RAID,甚至可以出现单块硬盘这样的情况。那么硬盘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反上去乘,一点点的乘,乘到前面去,就能计算出我们当前的系统能承载Cache的瓶颈。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否则当压力确实突然增加到我们不能承受的时候,临时做一些扩展的手段,可能就会比较麻烦。

你刚才说到Cache命中率,那对于一个比较成功的这种网站,它Cache命中率一般会在多少呢?

拿Oracle来说,我觉得它本身的命中率做到90%多,甚至是99.99这样的情况,在MySQL的环境下可能做不到这样, Memcached一般,据我所知,可能70%、80%已经不错了,但是命中率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我们还要看实际真正的外部应用到底是怎样,有的可能不同的Web应用类型,他所能承载的访问频率也不大一样,所以并没有固定的比例,只能是凭一些经验,但总体来说肯定是命中率越高,会越好一些。

在Web2.0的时代,海量数据对于越来越多的开发者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话题了,可能随便哪一个访问量很大的Web2.0网站都有可能拥有令人咂舌的数据量,那么对于这种网站,除了对数据库存储进行优化,除了缓存,然后还有那些策略?

我觉得可能主要是在存储方面会有一些大的挑战,比如存储的可靠性。像以前我们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BSP服务商,对客户的数据居然没有备份,导致了很多用户损失了一段时间之内的数据,这样总体来说对网站的声誉、对用户的资源都是很糟糕的。

随着我们现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据总体来说是趋于膨胀性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把数据有效的存储,并且有效的获取,便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像一方面我们前面说了太多Web2.0相关的话题。还有一个是像,比如说我所在的公司支付宝,当然我们也面临着这样的大数据量、海量数据的挑战,当前我们的一个策略,也是沿袭公司这SOA战略化思想,就是数据库相关的,对后台的相关数据进行一定的SOA化处理,然后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策略就是数据生命周期的管理,我们对这样的,在数据生命已经达到这样的周期之后,就相关的数据做一些归档化的处理,进行二级存储或者分级存储。那么话说回来,对一些Web2.0网站,我觉得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思想机制,对用户已经不大可能访问或者访问频率比较小的(数据),采用分级存储,或者说额外做一些访问策略的制订,应该也是有必要的。

我们也听说过另外一种分片数据库机制,那么请你谈谈分片这种策略是怎么样一种策略?

分片总的来说,它不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我们现在像MySQL在 5 点几之后,有了分区功能。其实在这之前,MySQL是没有分区能力的。当时如果需要处理一些比较大的数据量。比方说要对数据随着时间进行历史化处理,那么就会比较麻烦,人们可能是因地制宜,就产生Sharding这样技术策略。严格来说,数据分片呢,其实在我们以前也有一些相关的实践,在其他的数据库上,我们也会有一些历史策略,只是当时这个名词没有完全定义下来。据我所知,这个词是从大型专线游戏中发展出来的,大部分用户会集中在某个区域。那么这一部分集中在某个区域的用户,会把他们放在特定的服务器上。不同区域之间的用户之间的关联度可能不大,这个场景和我们现在的数据库分片策略其实是非常非常相似的,我们当前如果对数据库做一些分片,也会采用这样的基本思想,比如说根据不同的用户ID范围,或者说不同的地区,如果建的是商务网站,可能根据产品的类型,我们会把不同的数据扔到不同的DB上,这些不同DB之间的关联度是很小的。然后我们在不同DB之间,可能相对来说会有一个分装层,在这个封装层之外,对这个应用程序用户来说,就像是透明的,那么就达到了我们数据库上高度扩展化的目标。谢谢。

那分片这种策略有什么利弊吗?

分片首先他的好处还是很容易看到的,起码我们的DB能达到不依赖于某个单点,而这样能做到平滑的扩展,就像大家常说的Scale Out横向扩展机制。它的弊端也是比较明显,对于事务高速处理这样的网站,它有它的自己的缺点,事实上我们好多朋友也应该知道,一个事务如果跨数据库,这样对设计者,对编码人员来说,还是比较棘手。那么如果一个事务如果跨两个甚至多个DB,Sharding复杂度就会很高。Sharding在业界的应用场景基本上也就是这种读应用比较重的情况,而且对事务的安全性要求不高,这样的场景会非常适合。

目前在许多网站的架构设计中有绝大多数的项目在持久化方面就是采用数据关系映射(ORM)的方式。大家对于这种高负载的大规模网站应用来说,你觉得存在哪些应用呢?

首先一点呢,我想拿我们支付宝来说,ORM是大家觉得用得非常好的,但在一个相对比较大的开发环境,对开发团队来说,它的弊端可能就不大容易看出来。因为我们用得是ORM,就很容易把中间DB这层完全隔离出来。然后把这一层的处理交给专门的DB职员——我们这边还有专门的开发DBA,由他们来专门对这层进行集中的监控管理,甚至做一些规划类的工作。这样呢,开发工程师还有架构师这边,实际上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在其他方面做更多的投入,一个比较大的团队我觉得像ORM这些还是很容易能看到好处的。

在另一方面,我们看一下它的弊端,因为像一些Web,回头我们说一些,Web中小网站,他可能相对人手也比较少,大家 用得工具呢,可能像PHP、 ROR这些东西,也是在开发上,上手又比较容易的。那么这个时候,事实上一个潜在的问题是,当代码规模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去做一些OR映射,那么可能会给网站带来一些潜在的比如说代码管理上的问题,这一点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实际上大家在具体的应用场景可能会有各自头疼的问题,我在这方面不是专家,也仅供大家参考。

那你所做的支付宝,其实是企业级别的应用,在企业级别应用所采用的这种架构策略和,一般Web 2.0所采用的这种架构策略会有什么异同?

事实上一个从很明显的一个特点说,支付宝其实业务是非常复杂的,这和我们很多的Web2.0公司不大一样,Web2.0它可能从一个点切入进去。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做得比较透。支付宝呢,它可能有点像我们以前做的一些通用软件,他要考虑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用户、还有像买卖之间,与这么多银行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个复杂度还是很大的。

这实际上就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和Web2.0公司截然不同的应用解决方案,像当前我们在支付宝,在一年之前,甚至两年之前就已经考虑,把我们的整个网站SOA化、组件化。在这个过程中,也考虑了一些像Web2.0中的技术元素,但总体的思路呢,还是说向SOA化,向面向服务这方面大步的跨进,然后就从SOA这一点,事实上很多Web2.0公司,他们未必能完全的实现,完全的做到这样的面向服务化,我觉得这可能是两者截然不同的一个表面特点。

另外,像支付宝也在尝试做一些,对外部客户、服务提供一些接口,甚至完全开放的一个平台,这一点又和我们当前这些像FaceBook,或者是说,像美国的MySpace这样的社交区、SNS网络了有一些共通之处。

那目前在Web2.0网站这个领域里面,网站的架构主要有哪些趋势,下边还将有怎么样一个走向呢?

其实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每当要谈到趋势,肯定要给大家笑。从中长期来看,国内的一些Web2.0服务逐渐又涌现出来了,那么随着这样的业务发展,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商业化元素加进来。像以前是好多Web2.0公司是完全使用开源的技术,那么随着规模的兴起,一些以前提供开源技术的组织或个人他们会尝试进行一些商业化的运作,商业化并不是个坏事情,一方面给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他们得到了足够的商业支持,反过来之后他们又会对整体的开源开发环境、发展环境起到很好的促进,我相信在未来的两到三年之内,会有一部分的商业公司涌到Web2.0的发展生态圈里面。然后从技术方面来讲,像前面几个月MySQL被Sun收购了。那么起码是在Web.2.0这样的软件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人可能会感觉,出了一些问题。但现在像在数据库这一层呢,也不排除像PostgresSQL这些其他的数据库,他们趁这个机会被商业公司所拥抱,他们也会做出一些更大规模的应用场景出来。在数据库这方面可能会限制大家,几家开源数据库形成一个僵局,Sun在……这个有些扯远了,还是绕回来。像现在很多的Web2.0公司,他们对Web服务器这方面也会采用一些比较新的,像Nginx我觉得在,起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会吸引绝大多数公司长期的去使用它、去拥抱它,甚至为它开发一些更激动人心的新特性。

那最后作为一个由DBA成长为DB Architect(应为:Architect),同样都是A,但这个A已经有一个变化,那么你对后来者有哪些建议呢?

建议谈不上,跟大家谈谈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转变。首先从DBA,因为DBA做一些实际相关的维护工作,从这个过程转到架构师这边,是相对从这比较“实”的岗位到,转到现在看起来相对好像稍稍“虚”了一些,但是在这个虚的过程中,又相当于我们且退一步,然后就能看得更远一些,能看到整个软件架构的网站发展,甚至是公司战略上的一些事情,这对个人成长是有好处的,我希望大家如果有这个意愿也可以稍微尝试一下,因为DBA只是我们整个软件开发行业中的一个环节,那么在这个环节前面和后面,其实都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其实每个人都不是不可替代的,那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下是否能够去替代别人呢?谢谢大家。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员工晋升管理制度.doc

    员工晋升管理制度.doc

    基于MATLAB和CPLEX的综合能源系统中阶梯式碳交易与电制氢的热电优化研究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将阶梯式碳交易机制和电制氢技术应用于综合能源系统的热电优化方法。首先介绍了阶梯式碳交易的建模方式,通过分段线性化处理碳排放成本,使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中的碳市场价格波动。接着讨论了电制氢技术的应用,包括电解槽、甲烷反应器和氢燃料电池的具体实现及其在系统中的角色。此外,还提出了热电联产(CHP)系统中热电比动态调整的方法,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经济效益。文中提供了详细的MATLAB和CPLEX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复杂的技术和政策机制融入优化模型中。 适合人群:从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的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对低碳技术和能源管理感兴趣的学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进行低碳转型的企业和机构,旨在通过引入先进的碳交易机制和氢能技术,降低碳排放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目标是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减少环境影响并降低成本。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优化模型不仅关注技术实现,还强调了经济性和环保效益之间的平衡。通过合理的参数设置和求解器配置,可以在不影响系统性能的前提下显著提升优化效果。

    MMC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7电平闭环控制系统仿真及其关键技术实现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7电平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的闭环控制系统仿真,重点探讨了外环和内环控制、电容电压平衡、二倍频环流抑制以及载波移相调制等关键技术。作者通过MATLAB、Python和Verilog等多种编程语言实现了各个控制模块的具体算法,并分享了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能够将直流电压纹波控制在0.8%以内,环流幅值降至额定电流的3%以下,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适合人群:电力电子工程师、高校师生及相关研究人员,特别是对MMC仿真感兴趣的初学者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研究和开发高效稳定的MMC系统,特别是在高压直流输电领域的应用。主要目标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减少电容电压失衡和环流震荡等问题。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代码实现和调试技巧,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和掌握MMC闭环控制的关键技术和实践经验。同时,作者还提出了一些优化方向,如加入模糊控制器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

    2. 亚马逊【官方选品方法论】《五三选品法》.pdf

    2. 亚马逊【官方选品方法论】《五三选品法》.pdf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表、能力开发需求表.docx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表、能力开发需求表

    MATLAB中小波阈值降噪技术及其应用场景详解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MATLAB实现的小波阈值降噪技术,涵盖三种主要方法:自定义阈值、智能推荐阈值以及分层精细处理。首先,通过生成带噪信号作为实验对象,展示了如何使用硬阈值和软阈值进行去噪。接着,探讨了智能推荐阈值的方法,如贝叶斯估计法,能够自动确定最优阈值。最后,深入讲解了分层处理的技术,通过对不同层次的细节系数分别设定阈值,达到更好的降噪效果。文中还提供了大量MATLAB代码实例,帮助读者理解和实践。 适合人群:具有一定MATLAB基础并希望深入了解小波变换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各种含有噪声的数据处理任务,特别是机械振动信号、音频信号等领域。目标是提高信号质量,增强后续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其他说明:文中强调了参数选择的重要性,如小波基的选择、分解层数的设定等,并给出了具体的调试建议。此外,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及解决办法,便于初学者快速上手。

    集团关怀活动方案.doc

    集团关怀活动方案.doc

    辞退面谈与赔偿金计算P23.pptx

    辞退面谈与赔偿金计算P23.pptx

    月度招聘报表.xlsx

    月度招聘报表.xlsx

    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基于容积卡尔曼滤波与滑膜控制的技术实现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容积卡尔曼滤波(CKF)和滑膜控制(SMC)的永磁同步电机(PMSM)无传感器控制技术。首先阐述了CKF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状态估计中的优势,包括状态预测、量测更新和状态后验分布的计算。接着讨论了滑膜控制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强调其在快速响应和鲁棒性方面的特点。文中还提供了Python和Matlab的代码示例,展示了这两种控制方法的具体实现。通过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转速估计和控制精度方面表现出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适合人群:从事电机控制系统设计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关注高精度、高动态性能的无传感器控制方案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高精度、高动态响应的电机应用场景,如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等领域。主要目标是提高电机控制系统的精度和鲁棒性,降低系统成本和复杂度。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CKF和SMC方法不仅限于理论探讨,还包括了详细的代码实现和实验数据支持,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优化技巧,如启动阶段误差补偿和高级CKF版本的选择,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性能。

    解聘职员申请表-模板.doc

    解聘职员申请表-模板.doc

    基于MATLAB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与轨迹跟踪控制仿真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MATLAB对并联机器人进行仿真实现,涵盖了运动学建模、动力学分析和轨迹跟踪控制三大方面。首先,通过定义关键参数和几何法求解逆运动学,建立了Delta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接着,利用牛顿-欧拉法推导动力学方程,考虑了惯性力、重力等因素的影响。最后,采用PD+前馈控制方法实现轨迹跟踪,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控制效果。文中还提供了具体的MATLAB代码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理论。 适合人群:对机器人技术感兴趣的科研人员、高校学生及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研究并联机器人的运动特性、优化控制系统性能、验证新算法的有效性等场景。目标是掌握并联机器人的建模与控制方法,提高仿真能力。 其他说明:文章强调了仿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奇异位形、数值稳定性等,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鼓励读者动手实践,通过调整参数和改进算法来深入探索并联机器人的行为特征。

    新员工入职引导及融入管理办法.docx

    新员工入职引导及融入管理办法

    光伏系统中基于扰动观察法的MPPT仿真与自建光伏电池模型的应用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光伏系统中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的一种常见实现方式——扰动观察法及其仿真模型的构建。文章首先阐述了扰动观察法的基本原理,即通过不断改变光伏电池的工作点并观察功率变化来逐步逼近最大功率点。接着,提供了具体的Python和MATLAB代码实现,展示了如何在MATLAB的Simulink环境中搭建光伏系统仿真模型,包括使用内置或自建光伏电池模型。文中强调了自建光伏电池模型的优势,如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参数,使仿真结果更为精确。此外,还讨论了仿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电压振荡、误判和响应速度等,并通过视频解释进一步增强了理解和实用性。 适合人群:对光伏发电技术和MPPT算法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光伏系统工作原理、掌握MPPT算法实现方法的研究人员;希望通过仿真验证和优化光伏系统性能的工程师;以及对光伏技术感兴趣的学习者。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讲解和技术实现步骤,还包括了实际案例分析和视频教程链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

    运动控制领域对称修正梯形加速度规律插补算法的推导与仿真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对称修正梯形加速度规律插补算法的推导与仿真实现。传统梯形加速度模型在加减速转换时会产生冲击,而对称修正梯形加速度通过引入过渡段使加速度变化更加平滑。文中首先推导了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加速和减速阶段的分段处理方法,并给出了Python代码示例用于模拟加速阶段的速度变化。接着,利用MATLAB进行了仿真验证,展示了速度曲线的平滑过渡特性。此外,还讨论了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参数选择和注意事项,如伺服电机的扭矩限制以及高阶多项式的使用风险。通过对机械臂的实际测试表明,该算法能够显著降低末端振动幅度,提高运动控制的精度和平稳性。 适合人群:从事运动控制、数控加工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希望深入了解加速度规律插补算法及其优化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优化运动控制系统的场合,特别是那些对平稳性和精度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如机器人、数控机床等。目标是减少机械冲击,提升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数学推导和代码实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算法。同时提醒读者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参数的选择和硬件限制,确保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基于51单片机protues仿真的番茄计时器(仿真图、源代码、AD原理图、流程图、视频)

    基于51单片机protues仿真的番茄计时器(仿真图、源代码、AD原理图、流程图、视频) 设计一个番茄计时器。使用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是一种时间管理方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4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进行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然后再开始下一个番茄。每4个番茄时段再多休息5分钟。 按键1:单击设置45分钟倒计时,双击设置5分钟休息倒计时。 按键2:单击音乐播放,双击暂停。按键3:复位按键。 所需硬件:3个按键,1个动态数码管,1个蜂鸣器。 仿真图、源代码、AD原理图、流程图、视频

    基于CST的可重构超表面建模与仿真:材料特性、相位调控及联合仿真技巧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CST进行可重构超表面的设计与仿真方法,涵盖材料建模(如二氧化钒和石墨烯)、相位调控(如涡旋相位阵列)以及联合仿真技巧。文章提供了多个MATLAB和CST脚本实例,帮助解决仿真过程中常见的难题,如材料参数调整、相位纯度计算、联合仿真中的索引顺序问题等。此外,还分享了一些实用的仿真优化技巧,如参数扫描、场分布配色方案等。 适合人群:从事超表面研究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开发者,尤其是有一定CST和MATLAB使用经验的研究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并掌握超表面建模与仿真的研究人员,目标是提高仿真效率和准确性,特别是在可重构超表面的设计和优化方面。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代码片段和技巧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有助于加速实验进程并获得更精确的仿真结果。同时,文章强调了仿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细节,避免常见错误。

    COMSOL相控阵聚焦声压分布:压力声学频域模块与相位差设置的应用研究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COMSOL软件研究相控阵聚焦声压分布的技术方法。首先探讨了压力声学-频域模块的作用及其在构建几何模型中的应用,接着深入讲解了相位差设置对声波叠加效果的影响。文中还展示了不同频率和聚焦深度下声压分布的变化情况,并提供了具体的代码示例用于理解和实施。此外,文章强调了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置以及优化求解过程的重要性,旨在提高仿真效率和准确性。 适合人群:从事声学研究、超声成像、无损检测等领域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掌握COMSOL中压力声学-频域模块的基本操作;②学会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调整相位差以达到理想的声压分布;③理解频率和聚焦深度对声压分布的具体影响;④提升仿真模型的精度和计算效率。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包括大量实用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如相位差公式的正确使用、网格划分策略、边界条件设置等,有助于读者快速上手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人力资源部门内训:员工关怀浅探.ppt

    人力资源部门内训:员工关怀浅探

    用户增删改查功能的前端页面,添加了vue渲染代码

    用户增删改查功能的前端页面,添加了vue渲染代码。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