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破而不沉沦,一笑以渡”
今晚的思考由此开始。
破与执是一对反义词,要想达到破的最高境界,只有执着于精神世界的唯一信仰,执与破在此得到了统一。
在现今的现实社会想要做到迦叶尊者那般境地的破可能只有两条路可以做到——富可举世独立般全无金钱之忧,或者一如庄子般超脱于物欲追求之外。真的是这样么?
富,不是一般的富,而是举世独立的富有,不仅仅富有得忘记金钱为何物,更加要富有得令行凶者望而却步,如此类者,英国皇室、比尔·盖茨,总能算得上是。在 完全满足了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之后,他们的精神境界就有可能提高到一种超然的境地(我是说有可能,不一定是必然),用党的话说就是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状态。王 子学习考古、参军,都不是出于无知的考虑,而是劳动的兴趣使然。所以说,物质上丰富到无以复加、趋于完美境地的人们为了不使自己无所事事,就会转而向纯精 神层面上寻求一种增进。他们和普通人相比的优势在于他们要不是先天的,要不就是极快的摆脱了物质层次的执,而这种摆脱是基于“盈至极点”这一基础。所以, 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精神层面上考虑问题。精神上的破往往就存在于渐顿之间,可能终生不能解惑,也可能瞬息之内释然。物质无忧可以让他们省却很多破的过程, 更快的趋近于释然的境界,达到一笑以渡的可能性就应该会更大一些。
穷,不是一般的穷,是那种徘徊于生死之间的存在。物质上的极度匮乏可能出于其本心,也可能最初是受外因所迫,但是都导致他们在物质上再无奢望或追求,有时 甚至于生死也全无所谓,武七、闭关喇嘛都属此类。据传,西藏喇嘛有一种苦行是将自己个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洞中,常年不说话、不见光,有的甚至闭关40余 年,出关之日既是暴毙之时,这样的事在世俗人眼中确实有些匪夷所思,连我也怀疑那种境界是否能够算得上是破,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样的事99%的 人是做不到的。能够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可能惟有一种宗教式的信仰才能够支持下来,那样的信仰是完全超脱一切的,如果这还不能够叫破的话,我想不出除 了那份信仰,还有什么是他所持有的。如果说闭关这样的行为显得消极,那武训精神就可谓是惊世骇俗的奇迹了。武七,一个“世袭”的乞丐,在破庙里睡了三天三 夜,从而达到了破的境界,以乞丐之身份,发兴学堂之宏愿,仅凭一人行乞之力毕生创建了三所学堂。这样的公德,这样的精神,应该称得上是破了吧。
说过了富与穷这两个极致,好像要想达到破的境界就要先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看似是这样。那样的话,我等泛泛之辈岂不永远没有破执之日?好了,让我来想一想有 什么办法可以让众生皆有机会破执。所谓破与执,又与“持”与“不持”有关。当你在持与不持之间转换的时候,心绪有所影响谓之“执”;无所羁绊,任其变换谓 之“破”。如果破与持可以按照这种观点来界定的话,那么问题就转化成了这样一幅图景:波涛汹涌、暗流涌动的海浪之中,一叶无所依靠的小舟在海水中上下颠 簸。
小舟之小,注定其被海水所左右;小舟之小,又不足以让它漂浮在空中,凌驾于水层之上 ,所以小舟永远不可能摆脱海水而独立存在。那么怎样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破呢?我们再来想想两幅图画:一幅是顺着溪水旋转漂流的落叶,它流过的轨迹幻化 成一条条优美的曲线,显得那样的流畅自然,仿佛它才是运动的主体,而流水只不过是使它产生的一个条件;另一幅是在大河上摇橹扬帆的小舟,必须用力滑水才能 获得前进的动力,必须小心掌舵才能抵御水流的冲击,每一步前进都是斗争的结果,行动显得那样的艰辛和困难,即时到达了彼岸,耗费了极大的力气,也只不过是 从水的一边到达了另外一边,就像人从无到有,又从生到死的过程一般。
虽然落叶终究也会落于河底,也会有完结,但那一份流畅的轨迹让他成为了舞台的主角,所谓的完结也只是落幕时的最后的辉煌。而奋勇行舟看似精彩紧张,到头来 可能只是回到了原点。也可能你会有与上述完全相反的结论,那也很正常,因为界定的标准不一样,有人看的是结果,有人看的是过程,如此而已。
还回到上一个小舟的图景。现在我知道了每个人对于破和执的看法观点和标准都可能不一样,那么是否还有办法确切的说明怎样让人达到破的的境界呢?答案是, 有。让我们来抽象。想象一下,小舟漂泊于大海之中,大海存在于陆地之上,而陆地与大海之上就是天空,天空中有鸟在飞。
陆地、小舟、飞鸟对应富人、普通人、穷人
大海对应物质
天空对应精神
陆地他承载着大海,是他左右大海,而不是大海左右他,他可以不依靠大海而直接接触到天空。当然,有一个潜在的问题是陆地很难抛弃所有的海洋完全的与天空接触。
飞鸟翱翔于大海之上,大海不属于他,他也同样不属于大海,偶尔捕几条小鱼,算是果腹,终生可以在天空中飞翔。向上看他可以飞的很高,向下看又可能因为贪恋美味而无法自由。
承认了破是属于精神范畴的事,那么离天空越近就有可能越接近破执。摆脱物质大海的束缚就是破执的第一步。不像陆地或是飞鸟,小舟注定要永远处于大海之中,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不是每天都有。那样的话,只有尽量减少大海对小舟的影响才能如愿,浪头打来的时候,不是硬碰硬的撞坏甲板,而是要像蜉蝣一样踏水而行, 在船底膜上一层防水的隔膜是个好主意,这样既可以借助水的浮力漂浮其上,不致颠覆;也可以于水隔离,免受浸淫,当浪来袭的时候,任其从船下滑过,任船身摇 摆跌宕,完全不为所动,这样似乎是接近了破的境界,至少是摆脱了海水的困扰。
不过,作为小舟还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船队。船往往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以队为单位航行,甚至为了相互的稳定铁锁连舟,那么的话,虽然船底的水对你不起作 用了,但是从铁链上传来的牵动也会让你不能自持。怎么办呢?解决途径有二,一是所有相连的船都膜上那种隔水涂料,作为一个整体,颇有些寺庙的味道;其二是 毅然的在必要的时候将锁链斩断,就像亚伯拉罕一样,在上帝面前用自己的儿子作祭品来维护信仰的贞节。
至此,小舟的破执之路应该是见到了光明和希望。无论富贵与贫穷,都找到了自己接近天空的路。但是莫要忘了,破除物质的困扰只是破执的第一步,一笑以渡般破的境界自然还在跟高的天空之上。是以众生皆有佛缘,但从古至今能成佛者又有几人。
后记:
破执、破执,所谓破执也只不过是坚持了一个执,而舍弃了其他的执,将那个最终的执发挥到极限而已。如若一切都可以破,会进入怎样一种境界?生死固然已经置 之度外,存在时如柳条般随风飞舞,灭亡后更是全无羁绊,我之何以为我,生之何以为生,人与顽石之间的区别从何而来?
看来,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我是谁?
分享到:
相关推荐
在当代建筑实践中,建筑师和设计师们应该更加关注“表皮”的文化内涵、技术应用和社会功能,而不仅仅是将其视为一种视觉上的装饰元素。只有这样,建筑的表皮才能够真正成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界面,而不仅仅是...
【PJBlog3 沉沦祭模板】是一个专为PJBlog3内容管理系统设计的网页模板。PJBlog3是一款开源的博客程序,它以其简洁、易用的特性深受个人博客用户的喜爱。这款模板名为“沉沦祭”,可能代表了某种主题或者设计理念,...
初中语文文摘文苑沉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闯关检测.pdf
1. **修辞手法**: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黑夜漫无声息地爬行)、排比(不带一颗星星,整个世界黑暗漫无边际)、象征(繁华的灯光掩盖烦恼)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使读者能更...
《沉沦》阅读分析PPT模板.pptx
《沉沦》读后感1400字(面对自己内心)
《万岁前》与《沉沦》主人公的比较分析.pdf
《第一部分语言文字应用·第二章》主要探讨的是在书面表达中常见的标点符号误用问题,特别是关于问号、顿号和冒号的正确使用。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阐述: 1. 倒装句中问号前置的误用: 在倒装句中,问号通常...
宏观季报:倒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16页).pdf
文章中的问题如“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等,反映了作者对人们失去精神家园的担忧,同时也对那些失去故乡的人们表示同情。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过去纯真岁月的眷恋,以及对当下故乡...
这些名言还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如“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同时,提倡在学习中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如陶行知的“八位参谋”,鼓励我们向不同领域的知识请教,以拓宽视野。 总的...
故事中的"The Dumb Book"(不说话的书)是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角色,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了解故事的同时学习英语。 2. 死亡与哀悼:故事中的死者的葬礼场景描绘了对逝者的哀悼方式,虽然无人哭泣,但...
它教导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阻碍时,不应固守一条道路,而应积极探索其他可能的解决办法,因为每一条路都有可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都可以成为成长的机会,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
文中引用了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因为失去了装有故乡泥土的瓶子而魂魄失守,强调了故乡对于个人精神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老兵的故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揭示了即使肉体能够回归,但如果故乡的风貌不再,灵魂可能找...
你用简洁而有力的文体,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角色,让我们看到,即使生活给予我们重压,我们仍有勇气去抗争,去追寻。 海浪翻涌,你的故事在其中回响,每一个字符都浸透着对生活的深邃理解。你的作品,如《太阳照常...
而每一个产业工人都应培养良好的职业伦理,视每一个工作程序为创造价值的机会。 文章最后强调,“中国制造”虽然尚未经历德国那样的耻辱,但提升质量的紧迫感已经到来。我们需要讲述一个关于质量提升的励志故事,...
感情色彩涉及到词语的正面、负面或中性评价,如“出色地完成任务”中的“出色”是褒义词,不适合使用贬义词“沉溺”或“沉沦”。语体色彩区分了口头语和书面语,不同的语境需要选择合适的词汇。例如,在正式场合,...
标题中的“善败者不亡”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出自诸葛亮之口,意味着善于处理失败的人不会真正灭亡。这句话强调了正确对待失败的重要性,尤其在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中,失败往往是通向成功的重要阶梯。描述部分...
过去,人们因鸦片而沉沦,现在,我们可能因手机和电脑游戏陷入类似的困境,消磨着意志,忘却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国家的未来,青年一代肩负着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我们需要警醒,不能让科技的便利成为束缚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