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面对过去,无非就两种选择:忘却或者是回忆。窃以为忘却更多的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一句貌似洒脱其实悲凉的“重头再来”企图把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我分割开来,不过是抽刀断水。何况自己20多年来的生活也并非苦不堪言,其中诸多美好,不忍抛下。于是,我选择回忆。虽然这多少有点自己审判的意味,需要直面“干了什么”和“想干什么”之间的落差,然而人生无范本,可观望的只有那时的“我”,好好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也不失为乐事一件。
以前每一学期期末老师都会让大家写一份自我鉴定,当时嗤之以鼻, “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争取更大进步”信手拈来,交差了事。今天,自己突然想写一份了,只不过,这次的阅卷者,是自己。
1
初次接触编程是在初一的时候,九六年吧。那时我们比较幸运,学校有几十台IBM 486机器,方方正正的主机上面站了个彩色显示器,在当时也算是一流设备了吧。
教我们的是陈耀汉老师,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那时其他学校开设电脑课程一般都是教汉字输入法,如五笔之类的,但陈老师却执意让我们学编程:“以后大家都用语音输入了,学打字没什么意思的。”于是,在别人都在跟五笔字根日夜奋战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幸福地在奇妙的程序的世界中遨游了。虽然到了今天陈老师的预言还没有完全变成现实,但我无时不对陈老师的英明判断佩服得五体投地。试问现在,有多少人还记得住那些枯燥乏味的字根呢?或许,很多祖国的花朵就是被它枯燥的面孔拒之门外,从此心生恐惧,发誓与其一刀两断的。可怜!
QBase是我接触的第一门语言。很快我就被这个神奇的东西吸引住了:“我可以直接跟计算机对话了。”那时,电脑课一星期只有一节,肯定不能满足自己那颗“充满向往”的心,幸好当时在陈老师的争取下,机房每天晚上都对学生免费开放,我们也多了不少上机时间。这样捣鼓了半个学期,终于完成了人生第一个作品:一个能播放简谱的音响,还以动画效果不停地向外散发声波。呵呵,成就感空前高涨啊,兴奋不已。于是回家就吵着要买电脑,说要继续自己的“程序人生”,奈何那时电脑尚未飞入寻常百姓家,抗争无效,只好作罢。老妈后来说去看看那些学习机吧,谁知道逛了一天,都只提供汉字输入练习和编写FBASE的功能,当然还有游戏咯,但这并非“吾所欲也”,失望而回。弟弟更加痛苦,本来盼望我们把那个“小霸王”弄回去,可以和Mario长相厮守的,谁知道他老哥竟然不为所动,空手而归。(暗暗骄傲一下)
过了段时间,陈老师开始给我们上C语言,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报考初级程序员。那时刚上初一,一元一次方程刚刚开始接触,什么是函数也不清楚,数学的最高水平也就是四则混合运算了。所以当陈老师给我们介绍函数、算法这些概念时,我半天没反应过来,自信心也急剧下降。那时对计算机并没有什么期盼,只是凭着一腔热情。受此挫折,也算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了,于是马上放弃反抗,后来也就不了了之。后来上了高中,又学了一下FoxBase的基本操作,以后进入了繁忙枯燥的高中生活,从此跟程序也就断绝了来往。
这算是一个美丽的邂逅吧。
2
听说人生有三大悲哀:上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找了一份不称心的工作,娶了一个不喜欢的女人。虽然后面两个都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独中三元,上演帽子戏法,起码我还是多热爱自己的专业的。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于大学之前的我来说跟现在看到“菌落”这种医学名词的感觉是一样的:“哦嗬,这些汉字我都认识哦!”
18岁的我,跟全中国大多数莘莘学子一样,日夜与书海为伍,忙着体验“与数学斗,岂可无穷;与物理斗,其乐无穷”的那份快乐,哪来时间去了解世界的广袤与精彩,哪有精力去追寻内心的渴望与追求。而作为指路人的老师们,他们绝大多数关注的粒度只停留在“学校”这个层面上:只要考上了清华北大,上刷厕所专业又有何不可呢?他们得到“清华北大”这个光环就够了,又怎会去体验随后四年你内心的苦苦挣扎呢?填报志愿时,我们体味着彷徨与无助,那是我们自己第一次尝试着主动去设计自己的人生,肩上背负着太多太多……
一直以为,大学毕业的时候,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干什么,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了。毕竟,“Know who you are and what you like, and then follow your heart”已经是“开复境界”了,对于高中生我们又能够要求什么呢?随大流吧,在我心目中那时的IT正是朝阳,没有泡沫。
大学是个好地方,比起中学来,这里自由的气息要浓厚的多。然而,从高压中走过来的我们面对着以前不敢奢望的时间和精力时,多少有点不知所措。彷徨和空虚是freshman普遍的心态,我们知道需要干点什么,却又无从下手。大一时候的辅导员说:“你们暂时不要选太多的课,先慢慢体验一下大学生活吧。”结果,很多同学就一直体验了四年,直到毕业才发现自己被大学上了。
一直很感谢李BF教授,他在《程序设计方法学》中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大学四年里你们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结识一个好的导师,二是认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三是选定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导师的作用不在于在细节中面面俱到,而是在研究和生活中的高屋建瓴,这一点李教授可谓典范。
3
1、 周HL
周老师教我们《微积分》,一教就是两个学期。周老师快六十了吧,和蔼可亲,讲课时有条不紊,来龙去脉一清二楚。我们上课很少看课本,只要专心听周老师讲,一切就尽在掌握中了。在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长者对后辈的关怀,一个智者思考的灵动,以及校园中那份难得的宁静。对于一个躁动的心来说,这份宁静意味着太多。
2、 张JY和任LY
之所以把两个老师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讲Linux编程的,而且都教的特别好。大三的时候学院开了专业选修课,我选了Linux环境编程,谁知道那个老师讲了半节课我就再也呆不下去了。嘿嘿,大三了嘛,肯定知道开溜撒,于是中间休息的时候就横跨半个校园去试听另外一个老师的(我们是学分制,老师任选的),结果一听就是一个学期。这个老师正是张老师。张老师是在读博士,专业扎实,知识面广,知识点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我们经常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哦,原来是这样的”是我最多的感叹。而且,张老师跟业界联系很密切,经常给我们讲相关的新闻动态,让我们求知欲大了不少,就是这个时候我第一次把Windows给卸了,装上了小企鹅。
任老师是科大的老师,两个学期分别上了Linux环境高级编程和Linux网络编程两门课。严谨、认真是任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他讲课很细致,把Linux的底层机制剖析的很清楚。我常常感叹,如果每个老师都像任老师一样,那中国的IT产业肯定是另外一番景象。
3、 李BF
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李教授,除了上面那句话外,李教授还有另外一句名言,是关于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因为以前的计算机学者都是数学出身的,因此很多人问他数学专业出身的人学计算机是不是要比直接科班出身的人有优势,李教授说:“以前的人都是猴子变的,但是现在的猴子不可能再变成人咯。”值得一提的是,李教授本人就是数学出身的。
个人觉得李教授是有点hacker精神的,课堂上他举例说明如何通过随机数来计算获取圆周率时,他多次“不无得意”的说,如果我把代码中的圆周率都用这个方法来代替,那谁也别想知道我程序的真正用意了。呵呵,也是,这个比magic number还要难懂,就是苦了维护代码那个兄弟了。
李教授对后辈爱护有加,深得广大学生的爱戴,可惜的是最近几年李教授由于年龄和身体上原因,已经不带研究生了,学院就这么少了个好导师。
4、 Google和Baidu
不错,这两位仁兄也是我的导师。几乎每天我都要打扰他们,但它们总是孜孜不倦,给予我最为广泛的参考。如果你的问题两位都没有解决方案,那么恭喜你,你正站在世界的前端,从事着最为新奇的研究。
现在的状态是,I can’t work without them(典型的网络依赖症)。很难想像在搜索引擎出现前大家的学习状态:问题出现了,马上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书山书海,答案何在?好不容易找到一本相关书籍,却发现讲的已经是5年前的情况。悲夫!不过大家都走过来了,而且以前的世界运行的如此流畅,应该是我多虑了吧。
每个人都经历过新手阶段,都了解遇到问题时那急不可耐的心情,希望有一个人在旁边手把手帮你把问题解决掉。但我们必须学会长大,因为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有那么多热心助人的大哥哥大姐姐,就算有,他们也不可能解决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作为计算机学院的学生,我们就要学会面对挫折:很不幸,我们天生就得面对比其他专业多得多的挫败感,编译通不过、运行出错、环境配置错误,这些问题每天都萦绕在我们身边。我们不能逃避,只能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它们,直到有一天你能波澜不惊地接纳它们,说:“哦,又来啦”。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Google、Baidu将是你最好的伴侣,通过它们,你会感觉到you are not alone,世界上原来还有那么多一起“受苦受难”的兄弟姐妹。
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深呼吸,静下来思考一下问题所在,然后Google or Baidu之,一般都能找到解决方案的。如果不能,我们只好请教牛人了。交流是相互的,就算请教也是,你不能把问题一把甩过去,然后就期望牛人们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把标准答案发还给你。起码,你应该把自己发现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清楚,虽然有时候牛人们并不需要,但是他们会从中感受到提问者的尊重以及讨论问题的诚意,而不是仅仅把他们当成工具。
虽然同是搜索引擎,但Google和Baidu的作用大不相同。关于技术文章,最好用Google,而且是英文版的Google。(自从有了谷歌,连Google的默认主页都变成了google.cn,搜出来的东西也大不一样,头痛!幸好,还能进行设置)此外,还要输入英文关键字,这样返回的资源质量要高得多(不懂问题的英文怎么说?Baidu啊。)如果要搜索的是论文,那么在关键字后面加上 filetype:pdf ,一串PDF文件就立现眼前了。
Baidu上学术或者技术上的资料会相对少很多,但是好在基本上是中文资料,对于e文不好或者需要效率的朋友还是十分有吸引力的。有时找到高手们一些技术心得或者读书笔记,或者是英文资料的翻译版本,也是不错的收获。
分享到:
相关推荐
1.4亿在线背后的故事 大数据服务器架构
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pdf
###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以“简单就是美”为核心理念 #### 一、引言:从苹果单按钮到微信摇一摇 张小龙,在一次关于产品设计的分享会上,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了他对产品设计的核心观点:“简单就是美”。故事...
《问题背后的问题》是约翰·米勒的一部著作,该书自2001年独立出版以来,在短短三年内,通过团购方式销量达到了惊人的30万册,显示出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的核心理念——QBQ(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这本书揭示了微信作为全球领先社交应用的成功秘诀,主要涵盖了用户篇、需求篇、设计篇、气质篇以及UI篇等核心内容。这些篇章深入剖析了微信产品团队在开发过程中秉持的理念和策略,对于理解...
如何构建大规模的IM,看看1.4亿在线背后的故事-——-腾讯-QQ-IM后台架构的演化与启示60页ppt文档,欢迎大家下载
### 编码:隐藏在计算机硬件背后的语言 #### 一、引言 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和运用各种形式的编码。编码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连接人类思维与机器世界的桥梁。《编码:隐藏在计算机硬件背后的语言》这本书...
标题《编码 隐匿在计算机背后的语言》表明了这本书主要探讨了编码技术,这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涉及计算机如何理解和处理信息。从描述中我们知道,这本书不仅涵盖了计算机的编码技术,还深入到了计算机基础...
腾讯QQ开发报告——1.4亿在线背后的故事
彩礼背后的欲与愁_戴婉玲 (1).caj
《讲好学科背后故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篇文章聚焦于如何通过讲述学科故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故事融入教学,使学生在享受听故事的乐趣中获取知识,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下是对该文内容的详细阐述: ...
##### 1. **个人层面** - **增强个人担当意识**:例如,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可能会习惯性地说“这不是我的错”,但通过采用QBQ思维,可以转变为“我能做什么来改善这种情况?”这种转变不仅能够促进个人成长,还能...
在计算机中,一切信息都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存在,这些由0和1组成的序列构成了计算机处理和存储数据的基础。字符编码如ASCII和Unicode,将我们的文字转译为机器能够处理的格式;程序设计语言在编译器的作用下转化成...
财报背后的投资机会.pdf
《Mac OS X 背后的故事1-9》是一系列深入探究苹果公司操作系统发展历程的文档集合,涵盖了从早期的关键人物到技术突破等多个方面。这些故事揭示了Mac OS X成为现代操作系统巨头的重要历程。 首先,我们从《Mac OS X...
【标题】:“QQ1.4亿在线背后的故事.ppt” 【描述】中提及的是腾讯QQ在用户规模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从十万级到百万级、千万级直至亿级的实践经验分享。腾讯QQ作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
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美.佩措尔德).pdf
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查尔斯•佩措尔德.e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