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iqi
  • 浏览: 16852676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济南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阅读更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0fe2701017fr3.html?tj=1

陶渊明是伟大的宅男

丁启阵

自由是世间最可宝贵的东西,这话有很多人说过。但是,我敢肯定,绝大多数人(包括笔者本 人)其实都是叶公好龙。为了自由,不要说爱情、生命,就是功名、利禄,都下不了抛弃的决心。像晋人陶渊明那样,弃官回乡,“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 (萧统《陶渊明集序》),古往今来,屈指可数。

陶渊明一直保持着中国历史一项空前绝后的纪录:一人而三史有传(《宋书》、《晋书》、《南史》),三部正史都将陶渊明收在《隐逸传》中;锺嵘《诗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隐者藏也,隐藏形迹才能;逸者,逃也,逃离世俗束缚。所谓隐逸,其实就是逃离名缰利锁的束缚,过一种相对自由惬意的生活。

陶渊明的不朽事业,固然是立言,诗文做得好。但是,根源在于他做到了:为自由,抛弃利禄。生活虽然清贫、艰苦,但是他能从中得到快乐,并将这种快乐形诸笔墨,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陶渊明的自由,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归去来兮辞》说自己出去做官,是“心为形役”。自然,辞官回家则是迷途知返。因人生短暂,而发出“……寓形宇内复几时,奚不委心任去留”的感叹。

陶渊明的自由境界,具体表现为对物质条件、贵贱礼节、生活常识等的超越。《宋史·隐逸 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有脚疾,平时出门让一门生二儿子抬着篮舆(滑竿之类东西吧)。应江州刺史王弘之邀,坐 在篮舆中,跟刺史的豪华大轿同行,一路之上,谈笑风生,没看出他有丝毫羡慕豪华轿子的神色。这是对物质条件的超越。亲戚朋友,摆酒招待,陶渊明“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到陶家拜访之人,不论贵贱,只要他家里有酒,一定设席招待。如果是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美食佳肴,陶渊明并不待见,“麾而去之”。刺史王弘,趁其饮酒之际,认识陶渊明。见陶渊明光着双脚,便让属下给他制双鞋子穿。王弘属下要量一下他的脚,陶渊明就在座席上伸出双脚,让他们量去。这是对贵贱礼节的超越。有一次,陶渊明当着衙门军官的面,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刚酿熟的酒。过滤完后,又把葛巾戴回头上。这是对生活常识的超越。

陶渊明的自由境界,不是天生的,也曾有过一个反复、权衡的过程。《宋史·隐逸传》:“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 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督邮之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徵著作佐郎,不就。”之所以出现反复、需要权衡,那是因为,自由从来都是相 对的。

陶渊明自由境界的形成,是经历过痛苦的。在给他孩子们的书信中,有“……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幼而饥寒”几句话,可以看出,陶渊明的隐逸,带有避祸目的。众所周知,他所生活的晋代,有如苏轼的《读 < 晋史 > 》 诗所言,“中原岂是无豪杰,天遣群雄杀晋人”。司马氏的晋朝,对士大夫阶层而言,是严重缺乏人身安全的黑暗时代。生前好友颜延之,有“道不偶物,弃官从 好”(《陶徵士诔》)的说法;梁萧统还有“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陶渊明传》)的说法;萧统《陶渊明集序》还说,“…陶渊明之诗,篇篇有 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可见,陶渊明的隐逸,是有一些不得已原因的。

无论有着怎样的隐情,需要克服怎样的困难,陶渊明毕竟还是过上了他选择的自由生活。他的自由生活,看起来的确有不少的乐趣。

乐趣来自多种爱好。首先是饮酒的爱好。做彭泽县令期间,公田悉令种秫稻(出糯米,可酿酒)。陶渊明说,只要有酒喝,就万事大吉了。他妻子儿女坚持要种些秔稻(出 粳米),以免全家老小跟着陶渊明饿肚子,这才决定,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王弘想要认识陶渊明,可是请他不动。无奈之下,请陶渊明老朋友庞通之携带酒菜 器具,等候在陶渊明去庐山游玩的半道栗里,邀他饮酒。然后,王弘再出现在陶渊明面前。陶渊明这时也愿意见他,不以为怪。好朋友颜延之,一次送给他二万钱, “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一帮僧俗在庐山上结了个社——莲社,给他发请柬,陶渊明回答:“若许饮酒则往。”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跟饮酒有关的诗,都可以证明,陶渊明的酒瘾是很大的。陶渊明的生活离不开酒,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止酒》)。

其次是读书写作的爱好。《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给孩子们的书信中说:“……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晋书》本传“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都可以说明,陶渊明是很喜欢读书、写作诗文的人。《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陶渊明读书,是文学家的读书,不是学者的读书,写作则是言志、遣闷式的写作。

再次是欣赏自然情趣的爱好。在给他孩子们的一封书信中,有一段著名的文字:“见树木交 荫,时鸟变声,亦复欢而有喜。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又作“飒”)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有意思的是,陶渊明虽然喜欢自然情趣,但他不是一个喜欢 旅游的人。《晋书》说他“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陶渊明虽然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级人物,但是,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写什么名胜的篇什。《游斜 川》是陶集中难得一见的逛景诗,但是,斜川并非著名景点。可能有人会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有名的写景诗句。我怀疑,这两句诗,作者其实是 心不在景物。萧统《陶渊明传》:“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原来,陶渊明惦记的是酒。重阳 日,怎能无酒呢。

此外,陶渊明还有一种特别的爱好:抚琴。抚琴并不特别,特别的是他不懂音律,是他所抚之琴并无弦子。多种文献记载,陶渊明不解音声,但是他收藏了一张素琴,没有弦。每次喝酒喝得痛快了,就通过“抚摸”素琴表达感情,自称“但解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总结一下,陶渊明就是一宅男。鉴于他有淡泊的性情、静穆的境界、美妙的文辞,不妨称之为伟大的宅男。他的幸福生活,就是宅在乡村家中。对此,《归去来兮辞》中有所描写,“引壶觞而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而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云无心以出游,鸟倦飞而知还”,“说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之类。

说实话,这种生活,我也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11-4-27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oogle Java Style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份“Google Style”会有详细的文档清楚地告诉你如何编码(一开始你会觉得很痛苦,但是以后你会享受它带来的好处)

    网课资料4月9日.doc

    这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向往美好并永不放弃的精神状态。2. 实践止于至善,要求我们不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因为好事小就不做,要积小善成大善。我们要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吸收...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1书非借不能读也。]小古文阅读题及答案.docx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揭示了珍惜时间、抓住机遇的重要性,对读者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文章开篇就提出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即书如果不是借来的,人们往往不会珍惜,不会去深入阅读。袁枚以...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2框青春有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通用).doc

    - **实践过程**: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并不断追求完善。 3. **如何践行“止于至善”**: - 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积累善行,避免恶行。 - 学会向榜样学习,看到别人的优点...

    交行员工价值奉献演讲稿.pdf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来表达对卓越服务的崇高追求。这体现了交行对优质服务的高标准和对员工的期待。交行的企业精神——“拼搏进取,责任立业,创新超越”,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责任立业的责任...

    2020_2021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3.2青春有格同步测试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0616249

    它要求我们不断自我完善,向好的榜样学习,如题目中的③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和他们一样,以及认识到即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要心向往之,如④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4. **行己有耻**...

    初中语文文摘人生你把世界变得怎样

    但另一些人则选择了坚守初心,即便遭遇再多的困难和挑战,也依然坚持自己的正直与善良,尽力做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成熟不应仅仅被视为对现实的妥协,而应是一种内心的坚定和对社会规则的理性对待。真正的...

    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pdf

    * 止于至善的定义: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 止于至善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在生活中寻找“贤”,将...

    小学语文近义词诚意的近义词及解释

    1. **至心** - 表示极度的真诚,没有丝毫虚假,如示例中的“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意味着虽然身体未能达到,但内心极其渴望。 2. **忠心** - 指对人或事物的忠诚不二,常用于描述对国家、组织或个人的坚定承诺,...

    爱与责任同在 培训感言

    7. 目标与行动:培训者在感言中提出了“向着明亮的地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的信念,这是对每个人努力追求目标、积极行动和坚持到底的一种鼓舞和肯定。 综上所述,培训...

    七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总结新人版.doc

    4.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5.榜样的作用: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

    七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46909.doc

    * 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榜样的作用: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

    先秦君子风范课后习题答案.doc

    司马迁所引用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不仅是对孔子个人的敬仰,更深刻揭示了先秦君子的高尚人格和追求。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思想,成为后世君子不断修习与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先秦社会...

    七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整理.doc

    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 板样子的作用?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飞鱼我们自我完善...

    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期中考试【及参考答案】.docx

    7. “止于至善”的含义:“止于至善”强调不断追求完美,即使不能达到,也要心向往之。①③正确表达了这一思想,②涉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④涉及学习方法,与题意不符。 8. 考试焦虑的调节:小李通过深呼吸来缓解...

    2021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单元青春时光第3课青春的证明第2框青春有格练习.pdf

    6. **止于至善**:这是儒家伦理思想,意味着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它要求我们不断自我反省,向善前行,即使不能达到完美,也要心向往之,这是一种持续努力的精神状态。 7. **自我完善**:唐太宗的名言启示我们,要...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2框青春有格课时练习新人教版.pdf

    5. **止于至善**:《大学》中的“止于至善”是儒家追求的道德境界,意味着不断追求完美,即使不能达到,也要心向往之。它是一个实践过程,要求我们有自我省察的习惯,如选项①②③所述。 6. **慎独**:慎独是指在...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梳理.doc

    1. "虚怀若谷" 意指极其谦虚,只可用于形容对他人的敬意,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2. "狗尾续貂" 是谦辞,用于自我评价,表示作品不佳。 3. "蓬荜生辉" 是对他人来访或字画赠送的敬语,表示自己感到荣幸。 4. "敬谢不敏...

    人教版七年级下道德及法治全册知识点总结.doc

    10. “止于至善”:这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状态,虽难以达到,但心向往之,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上是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青春时光”和“青春的心弦”两部分核心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青春期身心...

    广东省天河区普通高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01

    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所传达的含蓄情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体现的精神追求,都是汉语所独有的文化魅力。 因此,教育界应深刻反思,如何在推广外语教育的同时,不忽视母语教育的重要性。汉语的学习和传承...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