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iqi
  • 浏览: 16597967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济南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五大法则构筑“人才金字塔”-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管理和文化

阅读更多
2006.10.17来自:CSDN 张亚勤  标签: 微软 人才 研发
富于创新经验而又不失青春朝气,这可说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一个特征——她既是一个新成立的机构,同时又整合了十年以来微软在华陆续部署的所有研发资源。自1992年于北京设立代表处至今的十多年来,微软已逐渐在中国完成了全面的业务和研发布局,并成为中国软件产业重要的创新元素。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诞生可谓微软在全球发展战略布局结合中国思路创新的必然结果。
再度回国筹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之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赋予一家植根中国多年的新兴创新集团以独特的管理和文化特质——微软公司本身经过了30余年发展,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管理机制和文化性格,例如:听取并尊重每个人的信仰和意见;时刻关注员工所为之努力的事业;对技术探索的执著及对业务创新的专注;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更努力享受生活,等等。
今天,中国在微软的全球技术创新与战略布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是微软在美国本土之外研发机构布局最为完整的国家。十年的成长和积累,我们已形成了由基础研究、技术和产品孵化、产品开发和战略合作组成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完整研发创新产业链,这无疑为我们的员工架设了更为广阔的个人发展平台与成长空间,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都有可能使自己的智慧成果改变世界。而我对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管理与文化的思考,均是基于这些而展开的。三年前,在我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期间,我曾总结出五条定律来描述IT企业管理和文化的理想状态;今天,当我带着新的思考与使命来看时,发现这些定律仍在代表着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管理与文化的精髓,只是有了更新的内涵。

???????? IT=IQtalents+IPintellectual properties
吸引和培养第一流的人才,给他们创造一个足以充分发挥其才能的空间,鼓励创新并保护其智慧成果。
IT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体现在智慧资源而非物质资源上,这就是IQ的价值——信息技术时代,一个人所创造的价值,很可能超越过去的世纪里千万人所贡献出的价值;一个天才所创造出的价值,很可能改变整个世界的发展轨迹。对于时刻处在变革漩涡中央的众多IT企业(尤其是软件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最值得珍惜的便是人的智慧。
IT企业通往成功的另一道天梯是构成企业技术核心的知识产权。以软件企业为例,由源代码、专利、Know-How和流程所构成的知识产权可说是IT企业(尤其是软件企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能量之源。
IT=IQ+IP——这条定律展示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在两个层面的努力:一是为员工构建一个充满引力的创新磁场,让他们同才华横溢的同事们一道,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激励的环境下分享彼此的灵感和激情。奋发、进取、和谐、舒适的空间,将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每个人的潜能,使他们感觉到英雄自有用武之地。二是创造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中,激扬其智慧。未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将不断输入资金、领袖及人才,输出一项项对微软公司、对中国用户、对全球IT产业影响巨大的创新成果。
???????? E=MC2
吸纳一大批有卓越潜质的人才(M),同时缔造了一个过程(C2——一个完全释放人才潜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先进的管理方式、富于感染力的企业文化将在个人、群体之间产生一系列正面的连锁反应,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动能(E)。

磁场理论可以解释为何天才的周围很少有庸人——优秀的人物总是像强磁场一样时刻吸引着与他们志同道合的英才。经过多年的积累,当前研发集团形成了金字塔形的人才结构——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员工约占20%,他们大多在微软总部或其他跨国巨擘的研发机构从事过多年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超凡、经验丰厚,甚至因成就卓越而享誉国际,形成人才的品牌效应。这不仅是简单的志向上的吸引,更是职业生涯的加速器,在其引导下,新员工将很快成长为谙熟大型软件研发流程的高手
对一个快速成长的研发组织,人才间的惺惺相惜固然是吸引和培养人才的渠道,系统的“360度培养战略更加重要。在这方面,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与精力,希望让每个员工在这里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目前集团内部正在进行的培训项目有100多项,涵盖研究与开发的各个领域,其中我们特地从总部引进了卓越软件工程部门(Engineering Excellence Group),通过丰富的培训项目提高我们工程师的实践技能,提升我们工程进展的效率和产品开发的质量;我们正在为每一个职位建立职业发展模型(Career Stage Profile),帮助我们每一个员工在不同的阶段制定和实施职业发展规划;而名为“Maco Polo”的轮岗计划,则是邀请雷德蒙总部的资深技术专家来中国工作一段时间,传道授业解惑;此外,我们还有面向每个员工的“mentorship”制度,通过经验丰富的员工充当 "导师",为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后起之秀,这对我们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
其三,为人才提供潜能爆发的环境、过程以及必要的激励。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内开放、自由、平等的氛围,是一个能让研发人员安心去做可以记一辈子的大事的地方。同时,在集团各机构工作也需时刻面对压力和挑战,因为团队之间已形成了合作创新及良性竞争的氛围。
???????? ?V·?P≥α
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创新而不因循。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将测不准理论引入到管理和文化中。?V?P两个变量分别代表研发集团项目目标的风险度和准确度,所得出的乘积便是机构或团队发展的速度。
在确定发展目标/评估研究课题时,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旗下扮演不同职能的机构就会根据其自身的业务特点而在发展速度与风险度之间权衡一个最佳点。比如在研究院,我们强调鼓励创新、允许失败。选择课题时,我们鼓励员工去开掘那种难度大、风险高但可能给公司、给用户带来巨大利益的项目;对技术和产品孵化部门则要提高项目准确度,减小风险,;而对于产品开发部门,则要倾向于精确度高的项目。当然,无论是确定机构发展方向,还是评估技术和产品课题,都应该把握一些基本原则,即确保项目是有用的、一流的、主流的、相关的。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希望旗下各机构能够在一种创新而不因循的机制之下不断健康发展,创造全新的技术、产品成果,最终孵化出深刻影响公司未来及全球用户体验的产品,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创新智慧。

???????? 1+1≥3
有关企业的内外内部交流及合作——只有在1+1≥3(或者说多赢)的前提下,合作才是有价值和有必要的。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是由本土高校培养的中国精英、海外归国华人学者及外籍技术专家构成的多国军团,而在创新实践时,研发集团员工又与微软雷德蒙总部产品部的同事(及分布于其他国家的微软员工)沟通协作,这造就了研发集团独有的内部合作环境。我们强调融会中外、弃劣扬优,让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员工都能够互信无疑、合作无间。
另一方面,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诞生,标志着微软在华研发资源的完全整合。随着一个由基础研究、技术和产品孵化、产品开发和战略合作所组成的、前所未有的完整研发创新产业链的形成,今后,集团旗下各职能机构之间的合作必然会愈来愈多样、愈来愈广泛、愈来愈深入。在这种趋势下,“1+1≥3”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合作的一大必要前提——我们希望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旗下各机构在将创新灵感转化为技术成果、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整个流程中能够坚执多赢(对合作各方、对用户、对产业)的理念,从而释放出最大化的能量、创造出多元化的价值。

???????? ??E ? inf(热力学第二定律)
软件产业正走向网络化、服务化和全球化,建构一个开放的、共赢的IT产业生态圈(Ecosystem),和全球范围内的学术界、企业界合作伙伴协力创新,共同分享资源、经验与成果。
1850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15年后,他又首次引入了的概念。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随着时间无限推移,封闭系统中的状态是逐渐倾向于无秩序,熵趋于无限大,有规律而可用的能量趋于无限小,最终归于熵寂死的混沌。
IT企业也是这样——在全球技术共享化的今天,任何可能导致闭塞和封锁的举动都会让企业或机构无法辨识未来的机遇或危机,导致延缓前进的步伐。因此,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致力于建构出开放的IT产业生态圈,令我们的研发人员总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其所在领域内的最新创新成果,开拓其眼界和增强学术素养,以加速其成长。另一方面,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旗下各机构还将积极与中国、亚太乃至国际范围内的IT产业同仁协力创新,共同分享资源、经验与成果——例如,向有需要的国内外企业提供技术授权;帮助合作伙伴寻找商业机遇,向他们移植微软的创新流程,培训富于研发经验、谙熟流程管理的员工等等。
合作共赢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重要发展战略,我们成立了战略合作部,通过技术授权、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等方式,把与中国信息产业的合作进一步向纵深推广。此外,在业务重点上,除移动与嵌入式技术、数字娱乐、互联网服务及服务器与工具四大领域之外,我们更把面向中国这一新兴市场的产品开发作为发展方向,希望能够通过与中国信息产业的紧密合作,真正的在中国创造,为中国创造
IT产业的技术更新速度极其迅速,对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秉持共赢思路、追求与所在区域产业的共同繁荣也就意味着更多的生机、更多的可能,无论对管理、经营、文化来说都是一样。
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独有的管理与文化氛围之中,我们正与每位员工一道,共同为早日实现成为微软全球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核心研发基地的目标而携手努力。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