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踰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分享到:
相关推荐
2. 《太史公自序》结构:该文由五部分构成,包括司马氏家族历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司马迁的个人经历、创作《史记》的目的以及著书过程和《史记》的特点。课文主要选取了其中关于家族历史、个人经历和写作...
2. 司马谈与《论六家要旨》:《论六家要旨》是西汉时期司马谈的作品,他对道家、儒家、法家等六大学派进行了评论和总结,展现了当时思想的多样性。 3. 五行五事:《洪范》中提出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五事...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太史令,是一名博学多才的学者,对春秋战国至汉初的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和评价,著有《论六家要旨》。司马迁自幼受到优秀的儒家教育,十岁便能诵读古文经典,后在长安求学,师从...
11. 六家要旨的总结: - 司马谈认为六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的共同目标是提供治国策略,尽管他们的方法和理念不同。 总的来说,这些题目涉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如儒家的仁、礼,道家...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所做分类,使得道家思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重视。这不仅仅是对道家哲学地位的肯定,更是对其哲学价值的深入认识。 试题还涉及了道家思想的分类,介绍了老子学派、庄子学派、黄老学派、...
2. 先秦思想学派辨析: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提到的“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的思想学派是道家学派的特征,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流派: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主张“仁”与“礼”,...
在这篇家训中,周公旦以谦虚、谨慎的六种美德来教导儿子伯禽,这些美德包括谦虚、宽容、恭敬、节俭、勤劳与勇敢,他认为即便身为天子,也应以此为行为准则。伯禽依此家训行事,使得鲁国成为礼仪之邦,彰显了家训对于...
6. 司马迁的游历:为了撰写《史记》,司马迁广泛游历,亲身体验各地风土人情,收集历史资料,这使得他的史书具有丰富的实地考察基础。 7. 网开三面:源自《史记·殷本纪》,讲述了商汤以仁德对待鸟类的故事,后来...
他的父亲司马谈担任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0岁就能诵读古文,20岁时开始广泛的游历,遍历各地,亲身体验不同地方的风俗民情,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史记》的创作过程中,他因替李陵辩护而遭受...
司马迁,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其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成就不仅在于它全面而系统地记录了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年间...
提到的历史人物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家风家训教育同样具有深远影响。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强调节俭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培养品德的基础。他的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都成为了有教养、有...
2. 司马迁:司马迁不仅是西汉的史学家,还是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年轻时广泛游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后来继承父亲司马谈的职位成为太史令。由于为李陵辩护而遭受腐刑,但司马迁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13年完成了...
《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一篇,作者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在10岁就开始学习古代文献,20岁时开始游历全国,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在创作《史记》的...
《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作者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司马迁出生于约公元前145年,逝于公元前90年,字子长,是夏阳人。他的父亲司马谈也曾担任汉朝的太史令,掌管国家的...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位史学家,对他的影响深远。司马谈临终前嘱咐司马迁要继续撰写历史,这成为司马迁完成《史记》的重要精神支柱。在父亲的影响和期望下,司马迁将家学传统和自己的史学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强烈的...
1.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夏阳(今陕西韩城),父亲司马谈担任汉朝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岁能诵读古文,后在长安跟随董仲舒学习...
《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一篇,作者为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他是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以其父亲司马谈为汉朝太史令的背景,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十岁即能诵读古文,二十岁开始游历天下,广泛搜集历史...
6. 元曲作家作品记载:钟嗣成的《录鬼簿》是最早记载元曲作家作品的著作。 7.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 8. 《救风尘》的女主角:赵盼儿是这部元杂剧的女主人公。 9. 《美芹...
司马迁,字子长,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父亲司马谈也是博学的学者。司马迁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游历各地,广泛收集史料,后担任太史令,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文献资料。他因替李陵辩护而遭受...
6. 《美芹十论》作者:辛弃疾是《美芹十论》的作者,这是一部反映他军事思想和政治理想的著作。 7. 《庄子集释》编撰者:《庄子集释》是由清代学者郭庆藩编撰的一部对《庄子》的注释集。 8. 《救风尘》女主角: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