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118352 次
- 来自: ...
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2,质
这种特质是任何东西中都存在的最基本的特质
它决不可能相同.因为它总是在它出现的特殊场合形成自己的形状
在这个地方它是平静的,在那个地方它却是激烈的;在这个人它是时机,在那个人它却是无关紧要的;对这个住房它是明亮的,对那个住房它却是黑暗的;对这个房间它是温柔宁静的、对那个房间它却是陈旧的:在这个家庭它是对野餐的嗜好.而在另外的家庭则是跳舞、或玩纸牌游戏;对于另外的一群人.它则与家庭的生活截然不同
它是摆脱了内部矛盾的一种微妙的自由
自身同一的系统具有这种特质,分裂的系统则缺乏这种特质
系统若忠实于自己内在之力,就具有这种特质,若不忠实于自己内在之力,便不具有这一特质。系统自身和谐时,便具有这种特质,系统自身混乱时,便缺乏这种特质。
在复杂系统的世界中,并非如此。许多人不完全忠实于自己的内在天性,或者是不完全“真实”。实际上,对于许多人来说,努力成为忠实于自己的人是生活的中心问题。当你遇到了忠实于自己的人,你就会立刻感到,他比旁人“更真实”。因而,在复杂的人的层次上.也就存在着,“忠实于白己”如“不要实于自己”的系统之间的界限。不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同样忠实于我们自己内在天性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样真实、同样完整的。
在我们之外,被称作我们的世界的那些更大的系统中,亦是同样。世界的所有部分并不部是忠实于它们自己的,并不都是同样真实,同样完整的。在物理学的世界中,任何自然系统单是停止生存而已,而在复杂系统的世界中,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这个内在矛盾的微妙复杂的自由正是事物得以生存的真正特质。在生存物的世界中,每一系统可以或多或少地真实,或多或少地忠实于自身。
因循那些外加应做的准则,系统就不可能更忠实于自身。但限定一个过程,告诉你如何使系统更忠实于自己,依据它是什么,而告诉你应做什么,这都是可能的。
这种完整,或这种完整的缺乏是任何事物的基本特质。不管它是在一首诗中,还是在一个人中,或者在一个挤满人的建筑中,或者在一片丛林中,在一个城市中,相关的每件事都导源于它。它具体化了每件事。
但这一特质却不能命名
这一特质不能命名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含糊不清。它不能命名是因为它是精确的。词语不能传达,因为它比词更精确。特质本身是明确的,没有忽略任何什么,但是你选择来表达它的每个词都有含糊的边缘和扩展,从而模糊了特质的基本意义
4,事件模式
如果我诚实地考虑我的生活,我看到,它是由很少量的我一次次参与的事件的模式支配的。躺在床上,洗澡,在厨房中吃早餐,坐在书房里写作,在花园里散步,同我的朋友们在办公室里备餐吃饭,去看电影,带全家去饭店吃饭,在朋友家中畅饮,在快车道上驾驶,又上床睡觉。没有更多的了。
在任何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中,竟没有几种事件模式,也许不过一打,看看你自己的生活,你就会发现同样的情况。起初看到我只有这样几种事件模式,我感到很吃惊。我并不想要更多的模式,但当我看到它们是如此之少,我开始理解了这极少的模式对我的生活、我的生活的能力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倘若这几种模式对我来说是很好的,我就能生活得很愉快。反之,我就不能生活得愉快。
5,空间模式
想想教堂的侧廊,它平行并紧挨着中殿,同中殿共有柱子,东西走向,如教堂本身一样,在内墙上有柱子,外堵上有窗子。初看起来,这些关系是“多余的”,在侧廊存在的事实之外的。当我们仔细看时,我们意识列这些关系不是多余的,对于要素是必需的,实际上也是要素的一部分。比如,我们意识到,如果侧廊不平行于中殿,不靠近它,不比它更狭窄,不和中殿共用柱子,不自东向西,它就根本不是侧廊了。它仅会是在哥特式建筑中一个自由浮动的长方形空间,而使它成为侧廊的正是它和中殿及其周围其它要素的关系模式。当我们再细看时,我们意识到,甚至这种看法也还是不准确的,因为不单单把关系加到要素上是正确的,事实上要素本身..就是关系模式。
一旦我们认识到,我们想成“要素”的东西事实上在于它和周围其它东西的关系,我们就进入了第二个更深的认识,所谓要素只不过是神话,
实际上,要素并不单是置于关系模式中,而它本身完全就是一个关系模式,而非其它。总之,需要以中殿和东窗的关系模式来限定的侧廊本身是许多关系的一种模式,它是长、宽、中殿边沿柱,外沿窗等等之间的关系模式。最后,看来象要素的东西终结了,而后留下了一个关系网。而这关系网,实际上是本身重复的东西,它给予建筑或城市以结构。总之,我们可以完全忘却房屋由要素组成的概念,而承认深一层的事实,所有这些所谓的要素只不过是真正在重复的关系模式的标记。作为一个整体,快车道并不重复,但是存放在以一定的间隔使快车道和干道相连的立体交叉的事实确是重复的。快车道与其相交的干道和立体交叉道间存在着一定重复的关系。但是,又一次,立体交叉本身并不重复,每个交叉道不同,所重复的是每一车道形成一个连续的从弯到直的曲线——其曲率和切线之间存在着一种重复的关系。而又一次,在这种关系模式中出现的车道并不重复。我们称作车道的本身也还是更小的所谓要素——道路的边缘,表面,形成边缘的线等等之间的关系,尽管它们的功能是暂时作为要素,以使这些关系清晰,当我们仔细分析它们的时候,它们便自行消失了。
这些模式的每一个都是一个形态法则,这些法则在空间中建立了一系列关系。
这一形态法则总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表达为:
X→r (A,B,??),即:
在X 型关联中,部分A,B,??和关系量r 相关。
例如:
在一个哥特式教堂中——→中殿两侧是平行于它的侧殿。
或
快车道和干道相交处——→转换的坡道都采取类似苜蓿叶的形式。
每一法则或模式本身在其它法则中也是一种关系模式,而这一模式本身又是一种关系模式。
每一模式本身明显地由更小的看起来是局部的东西组成,当然,当我们深入考察时,我们看到了这些明显的局部也是模式。
例如,我们叫做门的模式,这个模式是门框,铰和门扇之间的关系,这些局部依次由更小的局部:柱、横挡、交榫、线脚等组成:门是由挺、横挡和板组成;铰是由叶和钉组成。而这些我们称作局部的东西实际上本身也是模式。各个局部的形状、色彩和准确尺寸可以千变万化,但却从不改变各自之所以成为各自的基本关系场。
模式不仅是诸关系的模式,而是其它小一层的许多模式之间的诸关系的模式,而这些较小模式本身再有更小的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直至最后我们看到,世界完全是由所有这些编织着、连锁着的非物质模式组成的。
而所有这些中,最突出的乃是组成建筑或城市的模式数量甚小。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建筑其中有一千种不同的模式,或者一个城市有几万种;但事实上,一个建筑基本由几十种模式限定的,而且象伦敦或巴黎这样巨大的城市最多由几百种模式限定。
总之,模式有巨大的力量与足够的深度。它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几乎无穷的变化,它们是如此的深入,如此的普遍,以致可以达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方式结合,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即当我们漫步在巴黎,我们多半被这种变化所淹没。存在着一些深层不变的模式,隐于巨大的变化之后,井产生了巨大变化,这一事实真令人震惊。
就此意义而言,也许模式比起目前已弄清的讨论还更深、更有力。用一部分模式可以产生一个巨大的、几乎是无数的变化;而一个复杂和变化的建筑实际上是由少数模式产生的。
它们是人造世界的原子。
在化学中,我们知道,世界就其所有复杂性而言,是由92 个元素或原子化合而成的。这是一个使初学化学的人惊愕的特殊的事实。这些原子反复变化的观念远不同于我们曾经想过的小的台球,我们知道它们是粒子和波的变换——甚至最基本的粒子——中子本身在宇宙事物中是“波动”,而不是“东西”。然而,所有这些变化的观点并不改变这样的事实,在原子出现的尺度规模上,它们是作为可统一的重复整体出现的。甚至这种巨大变化出现在了物理学中,有一天我们会认识到这些所谓原子也仅是更深领域的波动,那种存在着某种整体同我们曾经叫做原子的东西相对应的事实还将保持。正因如此,我们现在意识到,在城市和建筑的更大尺度上,世界也是由一定的基本原子组成,每一地方由几百个模式组成——其所有惊人的复杂性最终只来自这很少的模式的结合。
6,有活力的模式
当然,应力和冲突是人生正常健康的一部分。
在一天之中,我们不断地遇到冲突或问题:每一次身体进入了”应力”状态,动员自身,应付冲突,解决冲突。
这种效应是生理的。在我们的体内,有产生应力的特殊的生理机制。它在我们之中,产生了准备的高度动员状态,那种我们有了超量的肾上腺素,较多的警觉,较快的心跳,较高的肌肉弹性,较多流向大脑的血液,较多精神警觉的状态; 这种高度的警觉状态就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或冲突以及任何我们必须反映、解决某个问题,面临某项挑战??等等情形时所产生的、我们称作“应力”的状态。
在正常的条件下,当我们解决了困难,对付了威胁,疏解了冲突时,应力随即消失,一切恢复正常。就此正常而言,应力和冲突是每天生活的普通健康的一部分,若是一个有机体只能存在于全然没有冲突和挑战的环境中而没有应力,那么它将衰退、死亡。
但妨碍我们疏解冲突力的模式,几乎永远使我们处于应力状态中。
因为,如果我们住在工作和家庭生活分离,或我们与庭院相违,或窗子仅仅是洞口的世界里,我们使始终体验到这些内部冲突力而不会停息下来。我们生活在这样形成、这样建构的世界中,是不会通过任何办法来战胜应力、解决问题、摆脱冲突的。在这种世界中,冲突不会消失,它们与我们共存,使我们烦恼不已,使我们紧张;应力的建成不管多么次要,却总是同我们共存。我们始终生活在较高的警惕、较高的应力、较多的肾上腺素的状态之中。而后应力完全不再是功能的了。它成为系统的巨大负担。进入应力状态的有机能量已部分“使用掉”,因为它们永远处于这种状态中,我们反应处理真正新问题、危险和冲突的能力下降了,因为有机体不断被持续的应力状态所消耗。
因此,“坏”的模式——不起作用的窗子,僵死的庭院,位置不好的工作场所,不断施力于我们,损害我们,影响我们。的确,就这样,我们环境中每一坏的模式不断地损害我们,消弱我们,降低我们应付新挑战的能力,消弱我们生活的能力,帮着致我们于死地;
而另一力面,相应的“好”的模式,当它们正确地形成时,帮着我们活跃,因为它们让我们得以自我疏解冲突。我们遇到它们时,我们总保持清新来面对新的遭遇、新的问题;我们不断在更新,不断在增添活力。
因此,很清楚,许多模式在在决定我们在任何给定场所之中唤起生气的程度上扮演了一个具体而客观的角色。
在适当的关联中,这种模式一次又一次创造并再创造它自身。一旦风吹过沙地,它便创造和再创造它自身。它的好处来自它真实于自己内力这个事实,而不是来自任相特定的目标意识。同样的情形会发生于植物、风和动物完美平衡的园林中。
例如,设想果园的一角,太阳温暖着大地,瓜果生长着,蜜蜂把花粉传给苹果花,蚯蚓将空气带给土壤,苹果叶使土壤肥沃??这种模式自身重复于上千个园林中千百次,总是一个生命的源泉。
但是模式的生命不依赖于它为“我们”做了什么事情——全然依赖于其中一过程帮助延续另一过程,作用力和过程的整个系统保持自身继续不断运演,而不产生致其破裂的多余的力的那个自我维系的和谐。
总之,说这些模式是有活力的和说它们是稳定的,多少是相一致的。
把第2 章侵蚀的山谷同这些模式相比较。山谷是不稳定的。它破坏自身。它自己的活动逐渐破坏自己。而这些模式具有那种自己的活动帮助保持自己活跃的特质。
你也许想知道癌症如何。癌症是稳定的,它自我保持,这在“小范围”是确实的。但是它只保持自身。因为,为了保持自身,最终它必须破坏它周围的、它所生存的特定的有机体,它通过帮助破坏其环境,最终也破坏了它自身。
尽管,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稳定的,这是对的,每个事物最终都会变化也是对的,但还是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从长远看,活的模式自我保持,因为它们不去做任何破坏自己直接环境的事,从短期看,它们不做毁坏它们自身的任何激烈的事。在可能的范围内,它们是有生气的.因为它们是如此协调,从而通过自己内部结构,自我支持,自我保持本身活跃。
总之,当一个模式允许其自身内力自我疏解时,它就是有生气的。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当我们最紧张、最高兴、最专心致志时,我们就有这种无名特质。
当我们允许我们所体验到的力在我们之中自由作用、互相掠过时,当我们能够允许我们的力摆脱那些和我们对立的冲突时,无名特质就会出现。
7,有活力模式的复合
你会说——这个,人们可以适应。但在适应过程中,他们破坏了他们自身的某些其它部分。我们善于适应,这是不错的,但我们也会适应到毁坏我们自己的程度。适应的过程是有代价的。例如,小孩子可以用转向读书来适应。在街上玩耍的愿望现在是对危险、对母亲的叫喊让步。但现在小孩子却丧失了四处玩耍的话力充沛的愿望。他适应了,但他已通过被迫这样做,使他自己的生活更贫乏、更不完整了。
每个模式帮助维持其他模式。任一模式的个体构形都需要其它模式来保持它自身的生气。
例如,一个窗前空间是稳定的、有生气的,只是在许多其它相配合并用以支持它的模式自身是有生气之时,例如:矮窗台解决视野问题和与地面的关系;竖铰链窗解决空气进入的方式,使人们探出并呼吸外面空气的问题;小窗格玻璃让窗子产生内外间较强的联系。
8,特质本身
所出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它们的每一部分,在每一层次上,都成为独特的。控制世界某一部分的模式本身非常简单,但当它们互相作用时,它们在每一地方创造了整体略微不同的结构。这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地球上没有两个条件完全相同的地方。每一细微的不同都使它不同于其它模式所面对的条件。
这是自然的特征。
这是自然的特征。但如果它不是以它在走向死亡这一认识来做成的,那么它的流动性、粗糙性、不规则性将不是真实的。不管设计建筑的人对规则和不规则变化的节奏能理解多少只要他以建筑必须保留的思想来创造,建筑就不会有意义。如果你想保留一个建筑,你将努力使用耐久的永远保持下去的材料。你会努力确保这个创造物可以永远保持现状。帆布篷必定不予考虑,因为它要被更换的;花砖必须坚硬不会开裂,并以混凝土垩住,使之不能移动,种子不会发芽而使铺面裂开;椅子必须用那些决不会磨损或退色的材料制作。树木看上去必须很美,但却不能有果,因为果落下来会伤人。但是要达到无名特质,建筑至少部分地须由那些破旧的材料造成。松质砖瓦,松灰泥,粉层剥落,有点退色被风吹破的帆布蓬,掉在路上被走过的人踏碎的水果,生长在石缝间的草,一把修补油漆过以增加舒适的旧椅子,这一切没有一个会发生在永恒持久的世界中。
没有死的存在和对死的意识,自然的特征就不能出现。只要人的想象歪曲了自然的特征,那就是因为没有全心全意接受事物的本性。只要没有全心全意接受事物的本性,人们就会通过夸大差异,或夸大相同而歪曲自然。他们这样做最终是为了逃避死亡的思想和事实。最终的情形是,要达到这一点,要使一个东西具有自然的特征,忠实于其中所有的力,要脱开你自己,要任其自然,排除你自我想象的干预——所有这一切需要我们认识到它的一切都是短暂的,都在流逝。
当然,自然本身也总是短暂的。树木、河流、嗡嗡的昆虫——它们都是短暂的,它们都将过去。然而对这些东西的存在我们从来没有感到伤心。不管它们是多么短暂,它们使我们感觉到幸福、快乐。
但当我们自己开始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创造自然,而且成功之时,我们不能逃脱我们都要死去这样的事实。在人为东西中,这个物质,在它巳被达到之时,总是忧伤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努力创造这种特质的、自然的地方是不会真实的,除非我们感觉到在那儿略微存在着萦绕的悲哀,因为在我们享受它的同时,我们知道它将要成为过去。
9,花与种子
也就是当过程的作用力取代了作者难懂的意愿之时,它就变得很美。作者放松了其意愿,而让过程来接替。同样,任何有生气的东西只有作为一个作用力接替主观创造活动的过程的最
终结果才能得到。
在我们的时代,我们已逐渐把艺术品看成是创造者心中构想的一个“创造”。而且我们逐渐把建筑,甚至城市也看成是构想出来的完全想象的、设计的“创造物”。产生这样一个整体看来是一项不朽的业绩:它需要创造者从无思考而给出某种完整的东西;它是—项艰巨的任务,令人生畏的巨大;它使人不得不肃然起敬;我们明白它是多么的艰巨;我们也许畏缩不前,除非我们对自己的力量非常有把
握;我们畏惧它。所有这一切把创造或设计的工作解释为一个巨大的任务,某种庞大的东西突然一蹴而就,其内部活动不能被解释、其主旨完全依赖于创造者自我。
无名特质决不能象这样产生。
反之,想象一个规则简单的系统,这些规则未被复杂化而被耐心地加以应用,直到它们逐渐形成一个东西。东西可以逐渐形成,并立刻全部建造,或逐次建造——但它根本上是由一个并不比萨摩亚人造独木舟更复杂的过程形成的。这里无需掌握难以言喻的创造过程:只有工匠的耐心,慢慢地削凿。掌握制作,不在于某种莫测的自我深度,而在于简单地把握过程的步骤,在于这些步骤的限定。
同样的情形也完全适用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有机体不能创造,它不能通过一个主观的创造活动来想象,而后根据创造者的这一蓝图来建造。它太复杂,太微妙了,不可能从创造者心灵的闪光中诞生。
它有亿万个细胞,每一个完美地适应其条件——而这之所以发生只因为有机体不是制造的,而是通过一个容许这些细胞随时间推移逐级适应的过程产生的。产生有机体的过程——只能如此。没有哪个生命能以其他的方式产生。如果你想获得一个真花,你不会用镊子一个细胞挨一个细胞地制作,而是从
种子中养育它。假想你有创造一朵花——一种新花儿。你会怎样做呢?当然你不会试图用镊子,一个细胞挨一个细胞地制作,你知道,任何企图直接制作这样一个复杂精妙的东西将会一无所成。直接一片片制作的,唯有塑料花。如果你想做一个真花,只有一种办法——必须为这种花创制一棵种子,让它生长出花朵来。
这是由一个简单的科学命题决定的:作为生命基础的有机系统的极大的复杂性不能象上面那样直接地创造,它只能间接地产生。大量的事实肯定了这个命题。例如,一朵花中存在着十亿多细胞,每一个都不同。很明显,没有哪个建构过程会直接产生这种复杂性的,唯有那些秩序自身增殖的非直接的生长过程,唯有这样一些过程才能产生这种生物的复杂性。
除非每一部分是自主的,可以适应整体中的局部条件,否则这是不会发生的。无名特质,正象所有有机完整的形式,基本上依赖于整体中各部分的适应程度。在—个接近自然特征的系统中,各部分必须以几乎无穷的精密度相适应,这就要求适应的过程始终贯穿整个系统。这就需要每一部分,在每一层次上,不管多么小,都具有适应其自身过程的能力。
除非每部分是自动的、否则这是不会发生的
当然,各个部分的自主创造,如果是自行其是,那将会混乱。诸部分不会形成任何更大的整体,除非各个部分的个别适应是在某种更深的规则之下,这种规则保证适应的局部过程不仅会使局部真实地适应其自身的过程,而且也会形成一个更大的整体。使花成为整体,同时使其所有细胞多少自动适应的东西是遗传密码,它支配单个部分的适应过程,并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不同的细胞能够协调活动,因为其中的每一细胞都包含了同样的遗传密码。每一部分(细胞)自由地适应其自身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由支配其成长的遗传密码所帮助。同时,就是这一密码也包含着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它保证单个部分缓慢的适应不仅仅是无秩序的和个别的,而且每一部分同时帮着产生整体所需要的那些更大的局部、系统和模式
10,我们的模式语言
这些更大的模式产生了城市结构。如果每一个建造单幢住房的人,同时一步一步遵循这些更大的模式,并以其住房的布局和安置来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帮助产生这些更大的模式,那么城市便慢慢地从他们个别活动的渐进积累中获得了其结构
12,语言的创造力
有好几百人建造,每个人做整体中一部分,工作常常历经几代人。在任一时期,通常都有一个大匠,指导整个设计;但所有的人心中都有同一的整个的语言。每个人以一般相同但略有不同的方式完成每一部分,大匠不需用细节设计来约束那些建造者,因为建造者自己知道足够的共同的模式语言,能以他们自己的个人眼光来正确地做出那些细部。
但是宏伟大教堂的气势与美还主要来自大匠及其建造者共有的语言。语言是如此的连贯,以致任何很好理解了这种语言并献身于某一单体建筑的建造,慢慢地工作,一步一步在其共同语言之中塑造所有局部的人,是能够造就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的
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建筑都是象这样通过语言建造起来的。夏特尔,阿海巴,凯荣清真寺,日本住宅,伯鲁乃列斯基的拱顶;因为那种我们已学到的不正确的建筑观,我们想象某个伟大建筑师用一些铅
笔的标记在绘图板上艰难地工作,创造了这些建筑。事实上,夏特尔和简单的农宅一样,是由一群在一个共同语言下活动,自然是深深地沉浸于其中的人建造的。它不是靠在绘图板上“设计”产生的
你会惊奇——倘若规则是这样容易表述,那么是什么使一个建造者伟大的呢?
的确存在一种回答。尽管规则是简单的,但象这样,到了你心中有二十、或五十个规则之时,坚持这些规则,而不将其放开,就需要极其难忍的专注了。说是很容易的——而真正使房间两侧有光线,同时要做我们努力做的其它事情,则是非常艰难的。倘使房间一端有光线,那将没什么,可事实井非如此。坚持、遵守所有重要的规则,自由地在你心中而不放开它们,这也许的确需要不一般的毅力。
当然,这些规则的简单并不意味看它们易于观察、易于创造。正象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非常细心地观察那种产生区别的东西一样。形成这些简单的规则的确需要极大的观察力——极大的深度、极大的专注
13,语言的瓦解
但是,相形之下,在我们近来所体验到的早期工业社会中,模式语言死去了。决定着如何建造城市的模式语言变成专门化和私有的了,而不能被广泛地使用。
道路由道路工程师建造,建筑由建筑师建造,公园由规划师建造,医院由医院顾问建造,学校由教育专家建造,花园由园林工人建造,一片住宅由开发者建造。城市的人们自己难以知道这些专家使用的任何语言。如果他们想找出这些语言包含的是什么,他们不能,因为这被认为是专业知识。专业者守护着他们的语言以使自己必不可少。甚至在任何一个专业中,专业性戒备使人们不能共同使用他们的模式语言,建筑师象厨师一样戒备地防护着他们的诀窍,以便他们能够继续兜售某种独一无二的风格。
这样的语言由专门化开始,躲开了普通人们,而后,在专业中,语言更成为私有,互相躲藏而分离。
如果我们需要一深而有力的语言,我们只能在许许多多人仍在使用同一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发掘它深化它的条件下获得。
这只有在语言共享时才可发生。
14,可共享的模式
为了发现有活力的模式,我们必须先从观察开始。发现有活力的模式和发现任何深奥的东西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个缓慢的、深思熟虑的过程,在其中我们寻求发现某种深藏的东西,而且我们认识到,我们开始通常是错误的,我们只可以慢慢地去接近一个恰当的阐述形式
偶尔我们完全不从具体的观察开始,却纯用抽象的论证建立定式。
当然,模式的发现不总是历史的。我举出的一些例子也许看上去好象从观察中发现模式是唯一的方法。这就意味着不可能找出还未在世界上存在的模式,这就因而意味着一个幽闭恐怖的保守主义:因为永不会发现尚未出现的模式。真实的情况完全不同。一个模式就是绝对控制的关联、作用力以及空间关系三者关系的一个发现,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发现。这一发现可以纯粹在理论层次上
做到
在所有这些情形中,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模式就是发现某一恒定特征的尝试,这些特征以某种特殊的作用力系统把好的场所同坏的场所区分开来。模式试图抓住的正是那种实质,那种在所提关联中对所提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方式都共用的关系场。它是解决问题的千变万化的形式背后的定式。对于任
何给定的问题,有许许多多的特殊的解决方式,但是有可能会找到所有这些解决方式共同具有的某一特征。这就是一个模式所要做的
许多人说,他们不喜欢给问题以“一种解决”方式,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当然,对于任何给定问题有千种、万种、事实上无穷数量的解决方式。在单一陈述中自然无法抓住所有这些解决方式的细节。为发现适合于其特殊情境的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法,总要靠设计者的创造性想象。
但是当它被恰当地表达出来时,一个模式就限定了一个定场,此定场在关联陈述的范围中抓住了对给定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方式。找出或发现这样一个定场的任务是艰巨的。它至少也象理论物理学中发现某种东西一样艰巨。
我的经验表明,许多人觉得很难使他们的设计想法明确,他们希望以不严格的、普通的术语表达他们的想法,不希望以使其精确的模式来表达。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希望把它们表达成限定了的空间诸部分之间的抽象关系。我也发现了人们总不擅于这样做,这做起来确是很艰难的
总之,不管这一阐述是否象它所应有的那样正确或不正确,模式可以被共享,恰恰因为它是可争论的和尝试性的。实际上,它可以争论,这正是它可被共享的关键所在。
15,模式的真实
困难是我们没有可靠的万法,确切知道何为一个情境中的作用力
总之模式的科学的精确性只能来自人们感觉的直接评价,而非来自争辩或讨论
而说如果这个作用力不存在的话,那会更好,就几乎是不负责了。作用力显然是存在的,设计基于这种自说自话的思想是要失败的
而放弃事物“必须是什么”的成见并认识它们真正是什么是很艰难的。例如,有一天,为男童子军的电台广播说;当你的孩子同其他孩子坐在街道角落时,这是不健康的——给他们机会做他们向往做的事情吧——进行长途旅行、钓鱼和游泳。这一陈述是用宗教的热情来表现的——当然,是清教道德信徒的深沉企图,要把孩子应该喜欢什么强加到孩子实际喜欢什么之上。自然,一个真正的男孩有时想去游泳,但有时想跑到外面街道转角处同他的朋友在一起,有时也想寻找女孩。认为这些追求是不健康的人绝不会看到实际在孩子中起作用的力——也绝不会使用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模式语言。这样的人怎么会认识到青少年住所,这个表明少年需要一个稍微脱离父母的去处,以使培养他独立性的模式的现实,或怎么会认识到户外亭榭,这个特别注意到十几岁的少年需要聚集在城市公共空间,离开他们家的模式的现实。
一个相信贫民区清除的人闭眼不看其中人们的生活现实。一个确信城镇破旧的下等地区必须清除的人,对于在流浪生活中起作用的真实作用力是不在意的,因为他不能接受流浪的存在。一个确信办公室必须“灵活”的人对于意欲成组进行工作的人中起作用的真实作用力是不在意的。
任何关于事情必须如何的成见总干扰你的现实感觉,它使你看不到实际发生什么——这总是妨碍你使环境活跃。它将妨碍你创造新模式,或对新模式视而不见——尤其是,它将妨碍你恰当地使用那些模式来创造完整的环境
人们通常说,模式的选择依赖于你对何为重要的看法。一个人认为高层建筑最好,另一个喜欢低层建筑;一个人喜欢大量的汽车空间,因为他喜欢快速驾驶;另一个喜欢强调空间留给步行者,因为他不喜欢驾驶。当我们试图解决象这样的争执时,我们被引回到人们生活中的基本目的:回到了他们的基本目标或价值。但是人们的价值并不一致,因此这类议论仍然使我们停留在那种模式看来只依赖看法的立场上。根据这种观点,你最好说,一定的模式有助于或无助于满足一定的目标或价值。或者说,一些作用力是“好的”,另一些是坏的。
但是一个模式如果是现实的话,它对这种情况中作用力的合法性是不做判断的。
由于模式看起来是非伦理性的,由于它对个别意见、或目标或价值不做判断,模式上升到道德范畴的另一层次。其结果是允许事物有生气——这比任何一个人工价值系统的成功更胜一筹
而后它成为自然的片断。当我们看到水池中波纹的模式时,我们知道这个模式完全是同存在的作用力
相平衡的:没有任何使之含混的思想干扰。最终当我们成功地观察了一个人工模式,以致它不再被意见和意象所模糊时,我们便发现了象水池表面的波纹一样正确永恒的自然片断
16,语言的结构
于是,任何设计过程的真正工作在于整理语言,之后你可以从中产生一个特殊的设计。你首先必须形成语言,因为是语言的结构和关联决定了设计。你建造的个别建筑依据你所使用的语言的深度与完整性,将富有活力或没有活力。当然,一旦你形成了语言,这个语言就是有普遍性的它有能力产生一个有生命力的建筑,它就可以用上千百次,产生千百个有活力的建筑
17,城市共同语言的演化
一个有活力的语言必须持续地在每个人的心中重新创造。甚至一个人心中的普通语言(英语、法语、其它任何语)都是由他创造的——不是学来的。当一个小孩从父母或从周围的人那里“学习”语言,他没有学他们语言之中的所有的规则——因为他不能看到或听到规则。他只听到他们说出的句子。而他所做的就是为自己创造规则的系统,规则完全是第一次由他创造她他不断改变这些规则,直到用这些规则,他能够产生出同他所听到的语言相象的语言。在这一阶段,我们说,他“掌握”了语言。
当然,他的规则同其父母相象,因为必须近似地产生同类的句子,但事实上,他“掌握”的语言是一个规则系统,完全由他在其心中创造的。而且他整个一生修饰、改进、深化他的语言??他总是通过创造和改进他所发明的规则来进行的。
模式语言正是如此。你的心中有天生的能力创造模式语言。但其确切内容——你语言中模式的特殊状况——该由你决定,你必须自己创造它们。
而且,一旦人们以这种方式共同使用一种语言,语言将开始自动演进。一旦有了模式库,千万人从这一库中取出模式,使用它们,交换它们,替换它们,那么肯定,这语言自然会有所发展。随着好的模式获得更加广泛的使用,坏的模式消亡,模式库将逐渐包括更多更好的模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个共同的语言在发展着,而且变得越来越好,虽然同时我们认识到,每个人总会有自己的语言,一种共同语言的形式——独特的方式
当人们交换对环境的看法以及交换模式时,模式库中存贮的整个模式将持续变化。一些模式完全丢掉了,一些变得稀少了,一些复杂了,一些新的模式进入了模式库。因为存在着确定模式好坏的判据,当人们看见它们时,他们会模仿好的模式,而不模仿坏的。这意味着好的模式将多起来而变得更普遍,坏的模式将逐渐全部被淘汰。
18,语言的发生力
现在我们将开始深入地看看,一个城市丰富和复杂的秩序是如何能够从千千万万创造性的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城市中一旦有了共同的模式语言,我们都将会有能力,通过我们极普通的活动,使我们的街道和建筑生机勃勃。语言,就象一粒种子,是一个发生系统.它给予我们干百万微小的活动以形成整体的力量。
在这个不断变动中,城市的人们在不断地建造,重建、拆毁、保持、修改、改变、又建造
模式语言是一个工具,依靠它城市使自身永存的消长动势得以保持其结构,并使其自身不断富有生气它逐渐地、一天一天地产生了这些模式,于是这地方不断地通过创造和破坏的渐进过程保持着生机。它不只是这一有生气过程的终极成果,而是持续动势本身。这一过程没有结果:富有生气的建筑和城市就是那个持续的动势,它受它的语言支配,永恒地创造着自己。
我们看到了一个公共模式语言所具有的巨大力量。生活的过程是由来自部分的整体的连续创造标志的。在一有机体中,细胞协作形成器官和作为整体的躯体。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个别行动协作形成风俗和更大的整体;在城市中,模式语言作为生活的源泉,主要是因为它帮着从许多个别行为的
互相协作中产生整体
19,空间的分化
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别的建造活动就是空间得以分化的一个过程。它并非是一个由预成了的部分相结合而产生一个整体的相加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就象胎儿的发展,整体先于部分,并实际通过分化孕育了各部分
—旦你.发现了合适的顺序,设计连贯东西的力量几乎自动的产生,并且你将能做出一个美妙完整的设计,而无任何困难。如果顺序得以正确排列,你就可以产生一个美妙的整体,几乎不必去努力,因为它在你心中自然地这样做了。但若是顺序被不正确地排列——如果顺序本身是不连贯的,或其中模式不完整——那么任何努力都不会使你产生一个完整设计
在自然界中,一个事物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诞生、发展的。一个婴儿,从怀孕的第一天起.就作为一个整体。每天都是一个胎儿的整体直至诞生。它不是把部分加起来的一个顺序,而是个本身扩展、卷曲、分化着的整体。
—个波浪是作为一个整体形成的。它是波浪系统的一部分,并且当它开始上涨、碰撞和消亡之时,—个合理形成的有活力的整体的一部分。一座山是作为整体形成的:地球外壳隆起形成了山,当山向上长时,每块岩石、每颗沙粒也是完整的,其中没有什么东西未被完成,经过几千年,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状态
这就得出了:当一模式语言合理使用时,它允许使用它的人使场所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特征并非外加到一个优秀设计中的东西,它直接来源于语言的秩序。当语言中模式的顺序正确时,展开过程允许设计象开放花朵一样平稳地展现。现在我们准备找出这一展开过程的细节
21,建筑的形成
具有自然特征的完整的建筑将根据这些个别模式的顺序,在你的思想中,象句子一样简单地自我形成。
整个设计断断续续地思考了一周。正如笔记所显示的,我依次仔细考虑了每组模式。有时,我要花—个小时来想一个模式。在这种情形中,我不是一个小时都在想这些模式如何做。我做了各种其它的事情,开车,欣赏音乐,吃苹果,种洗花园等等,等待着模式本身在我的心中形成适合这个特殊场地和问题的形状。在许多情形中,我通过走入设计,问我完成以后,如果我正想的模式在建筑中,我在那会看到什么,而获得许多关键性的认识。常常是回答立刻出现。但却是我真在那,可以接触和闻到我周围的东西时,它才出现。
我决没有画一张建筑图。设计完全在我的心中完成的。只有在你的心灵的流动中你才可接受——个整体。随着设计的展开,根据语言的顺序,新的模式才起作用,随着新的模式出现,整个设计在你的心中不得不改变和重新安居自身。顺序中的每个新模式转变着以前模式所产生的整体,它重新安排它,重新组合它。如果设计以完全流动的中介表现,这才发生,在哪怕有最微小抵抗变化的中介中,它都不能发生。一张画,甚至一个粗略的草图,都是非常刻板的——当设计还在胚胎状态的时候,它具体化了远远超出设计本身所要求的细节处理。实际上,我知道的所有的外部中介——砂子、泥土、画片,放在地板上的几叠纸——在同样意义上都太坚硬了。真正流动的唯一中介是心灵,当新模式进入时,它允许设计成长变化。在那儿的表现是流动的:它是一个意象,仅仅包含着精华的意象——在新模式想法的转换作用下它几乎可以自然地改变。在心灵的中介中,每个新的模式几乎自身转变了整个设计,而没有任何特殊的影响。
当然,这个小的实验建筑与本章开始看到的住房之美、住房之简捷还相去甚远。在我们能够做到那种程度之前,还要以这种方式做许多年的实验。这个建筑太松弛,太不正式了,控制其细节形式的建造模式不够协调,不够有组织;不过,这个建筑只是至少接近了这条路的一种精神的开端,一个正被触及的特质的暗示。任何一个人可以以这种方式使用一种语言来设计一个建筑
这正象英语。当我说英语时,句子本身在我的心中就象我说这些句子一样快地形成。而模式语言也是如此。
22,建筑组团的形成
以同样的方式,几组人可以通过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语言,当场构思出他们的大型公共建筑,就好象他们共有一个心灵。
23,建造的过程
—旦建筑象这样被构想出,它们就可以直接地从一些在地上做的简单的记号中产生出来——仍是在共同的语言之中,但却是直接的,不用施工图的
因此,最根本的是,建造者只用粗略的图来建造:并根据模式语言在其心中给出的过程,用这粗略的图来完成详细的模式。
这在自然中是很平常的。蜘蛛织网时,过程是标准化了的。但是创造的部分都不同。每张网都是美妙独特、完全适应其情境的。而且是由一个标准过程创造的:而且就存在这一个过程。它是非常简单的。而这个简单的过程以无穷的变化方式同不同的情境相互作用产生了不同的特殊的网。我现在将描述的建造过程就是如此。单个过程标准化了,而且非常简单。但产生的实际部分却是无穷变化的——它们是过程限定的模式的无穷变化的表现形式
现在,房间的架子做起来了,你可以确切看到哪里应该敞开了。通过用零碎粗木将其模拟出,你可以修正它们,调整它们,直到创造了完全的内外关系,给出了合适的景致,合适地方的合适的光线,恰当的窗台高度,恰当的门高,大开口变为更小开口的恰当的分割
不仅有粗略相同的桩子、柱间、窗子、入口、屋顶窗、屋顶和露台。这些是重复的较大的模式。而且也有线脚、面砖、滴水槽、天沟、板条、砖、边侧、门梁、装饰、小板条、小方形、小角石、柱帽、柱座、柱上的环、支柱、支柱细部、钉头、柄、垫片,它们就在自己所应在并且可见的地方稀疏地被安置,以便建筑由这些最小的结构完成,由它们的几乎有规则的不规则的节奏形成
这一建筑,象传统社会的无数建筑一样,有一种铅笔速写的简单性。在几分钟内,速写抓住了整体——奔马、弯身的妇人的实质和感受——因为其部分在整体的节奏中是自由的
24,修整的过程
接着,一些建造的行为,每一个用来修整和扩大以前行为的成果,将缓慢地产生一个比任何单个行为所能产生的更大、更复杂的整体。
每—建筑初建时,都是一个保持自身完整形态的尝试。但我们的预言总是错误的。人们使用建筑的方式不同于他们原来设想的方式。建筑物越大,也就越明显。设计的过程,在心灵的眼睛中或在基地上,是企图事先模拟将要在实在建筑物中出现的感受和事件,创造一个和这些事件相应的形态。
但是预言毕竟是推测,发生在那里的真正事件至少总有些不同。建筑越大,预言的不准确性也就越大。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发生在那里的真实事件随时改变建筑
于是,这个小小的附加部分的丰富和独特以最简单、最实际的方式达到了。它之所以自然地出现,正是因为你注意了原有建筑的缺陷,并着力修整它们的缘故。每一建造行为分化了一部分空间,紧接着就需要更进一步的建造行为,进一步分化空间,使之更趋完整。
这是自然作用方式的精华: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不断的分化过程产生的,每一过程在整体中帮着填充缝隙,修补缝隙。当东西被第一次建造,局部之间常常留有未成为整体的缝隙
在这种新的意义上,当我们修整某一东西时,我们指的是我们在转换它,新的整体将诞生。诚然,正在修整的全部整体在修整之后将成为另一个整体。在这种意义上,修整的概念是创造性的、动态的、开放的。它假定,通过注意既有整体的缺陷并努力修整它们,我们是在不断地被导向新整体的创造的。每个行为帮助修整某个更大、更久的整体,这也还是对的,但修整不只是修补它——也是修改它、转变它,把它置于成为其它全新的某种东西的途径之上。
25,城市的缓慢出现
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城市必须由规划师做出规划或蓝图。据说,如果城市的秩序不是这样产生,城市将不会有秩序。于是,人们竞不顾所有传统社会建造的美丽的城市和村庄都没有规划总图的明显事实而格守这一信条,人们已经让自己放弃自由。
然而象生物学一样,现在清楚了,一个城市的结构可以由共同语言中个别建造行为的相互作用构成,比蓝图或总图更深、更复杂
任一特定的橡树的最后形状是不可预言的。橡树生长时,没有蓝图,没有总图告诉树枝向四方向生长。我们大体上知道,它会有橡树的概貌,因为其生长是由橡树的模式语言(其遗传密码)指导的。但其细部是不可预言的,因为每一小步是由这个语言同外力和条件——雨、风、阳光、土壤成份、其它树木和树丛的位置、自己枝上叶子的厚度等的相互作用塑成的。
一个完整的城市,像一棵橡树,也一定是不可预言的。细节不可能预先知道。我们从共同使用的模式语言可能知道它将是何种城市。但却不可能预言其详细平面:不可能使它按照某个平面生长。它必是不可预言的。因此个别建造行为可以自由适应它们所遇到的地区的一切作用力。
一个城市中的人们也许知道,将要有一条主要步行街,因此存在一个告诉他们这样的模式。但他们不知道,这条主要步行街将在哪里,直到它已存在于那里
它比任何其它的秩序更复杂。它不能由决策产生,它不能被设计。它不能在一张平面上预言。它是千百个人处理他们自己生活,使他们一切潜力发挥出来的活生生的证明。
而最后,城市整体出现了。
26,其超时代的特征
因为构成所有东西的这相同的形态最终总会出现,建筑的永恒恒之道确是一个永恒之道。
当你学着使建筑越来越有生气,因而越来越真实于它们特有的本质时,你必然会接近这永恒的特征。
这些是人接近建筑的中心时,一次又一次发现了的形式。如果建造行为在一个社区中越来越由一个共同语言来控制,它们将越来越接近于创造和更新创造那个自有社会以来就已是建筑一部分的永恒形式的主体。
建筑的永恒特征如同河流、树木、山峦、火焰、星星的特征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中每一种现象都有其自己的特征。星星有其特征,海洋有其特征,河流有其特征,山峦有其特征,树林、花朵、昆虫、所有的都有。而当建筑被恰当地产生,并忠实于其中所有的作用力时,它们也总会有其自己的特定特征。这就是永恒之道创造的特征。
它是城市和建筑中无名特质的物质体现。
27,道之核心
然而,永恒之道并未完结,直到我们把大门抛在身后,它才彻底地产生无名特质。
诚然,这超时代的特征最终和语言无关,语言及出自于它的过程仅仅解放了我们天生的基本秩序。它们并未教我们什么,它们只是提醒我们,当我们放弃我们的设想和成见,严格地做出自于我们自己的事情时,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和将要一次又一次发现什么
顺手自然是世界上最平常的事情,有如切草莓的行为一样平常。我有生最激动的时刻之一,也是最平常的时刻之一。我同一个朋友在丹麦。我们在准备喝茶的草莓,我注意到她切的草莓非常之薄,几乎象纸一样。当然,比通常花的时间要长,我问她何以如此。她说,当你吃草莓时,草莓的味儿来自你接触的暴露的表面,表面越多,味道越好。我切草莓越薄,表面越多。她的整个生活就象这样。如此平常,以致很难解释它有多深。动物几乎没有任何不必要的东西,每件要做的事情全都做。象那样去生活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但对一个头脑充满想象的人,它是最难的。我在那一时刻所学到的建筑胜过十年建造所学。
发表评论
-
Architecture is layered
2004-12-11 11:57 379那天被问道软件架构师需要了解编程语言的细节吗? 呵呵,架构是 ... -
Thinking Everyday
2004-12-11 12:01 4371,编程语言的发展趋势 ... -
糟糕命名集锦
2004-12-11 16:50 5681,公交支线,如375和375 ... -
古代的软件开发 (一)
2005-02-19 16:45 6751,额外的中间层鞋子:人类发明鞋子的意义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过分, ... -
访问控制 : 语言和平台
2005-03-15 19:27 611程序逻辑上的组织方式(如名称空间,包等)可以和部署时的分发 ... -
Thinking Everyday II
2005-03-17 15:11 6191, 是业务,不是技术,傻瓜 是集成,不是编程 是使用,不 ... -
内容与标准为王:下一代互联网与下一代搜索
2005-07-25 14:53 702第一代互联网混淆了真正的数据和它的表现形式,第一代搜索无法 ... -
个性与定制为王: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门户
2005-07-28 11:28 599看一下现在我与互联网有关的生活:我有两三个常用的Web邮箱 ... -
泛型编程 vs. 面向对象
2005-08-10 14:30 817面向对象:封装(数据抽象)是基础,继承是手段,多态是目的 ... -
函数式编程 vs. 对象式编程
2005-08-10 14:44 648<<我爱我家>>有一集和平摔成了脑 ... -
用手机从ATM取钱
2005-11-21 22:49 692手机的以下两个特性,使它潜在的可能成为统一的支付和信用平 ... -
Web 3.0 : Unified Human-like Interaction
2006-01-14 16:31 696你还在到搜索引擎的主页上去搜索吗?你还登录新闻网站查询最新比赛 ... -
软件生物学
2006-01-14 16:59 647长久以来,软件的建筑学隐喻已经深入人心,可始终无法达到建筑 ... -
广义对象论
2006-01-25 15:31 688前几天本想接着以前的思维中对“3.2 Programming ... -
Thinking Everyday III
2006-03-26 14:17 7871, RAII让我告别了delete,IoC让我告别了ne ... -
简单至及的AOP和IOC
2006-03-26 14:21 659I. AOP的例子 1, Google To ... -
TDD: Tricky Driven Development
2007-05-10 07:07 590命名 测试用例的名字应该描述需求, 不要描述实现. ... -
Thinking Everyday IV
2007-05-15 04:36 5201, 实际上 C# 2.0 已经部 ... -
迭代本质论
2008-02-14 13:58 630新年伊始, 可能你又要制定一些计划了, 实际上, 你的生活在开 ... -
姑苏慕容与软件开发
2004-10-06 11:47 631一,逆向工程 那女子 ...
相关推荐
《建筑的永恒之道》是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经典著作,这本书探讨了建筑的本质和设计理念,旨在寻找一种超越时代、文化和技术限制的建筑“语言”。通过对自然规律、人类需求和环境...
但是根据标题《建筑的永恒之道.pdf》和描述中的提示,我可以推测此书可能会涉及的建筑设计与软件架构设计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它们所借鉴的东方文化元素。以下便是基于这些信息的详细分析: 这本书的标题《建筑的永恒...
### 建筑的永恒之道-软件工程参考 #### 重要知识点解析 ##### 作者简介与背景 - **C·亚历山大**:作为本书的作者,C·亚历山大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建筑学...
作者:亚历山大(美)著名建筑学家 内容简介:一本介绍建筑学的经典之作, 中间包含了许多关于建筑理论的阐述,不仅仅 对建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软件工程等等学科也影响深远,被称之为没有代码的Java经典之作
### 设计模式学习必看——《建筑的永恒之道》核心知识点解析 #### 一、引言 《建筑的永恒之道》是一本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它不仅探讨了建筑设计的本质,还将这种设计理念延伸到了软件工程领域,启发了许多设计...
《建筑的永恒之道》是美国建筑师C.亚历山大所著的一本书,该书探讨了一个核心主题:如何创建充满生命力的建筑与城市。在书中,亚历山大提出了一种被称为“永恒之道”的建筑哲学,它主张建筑与城市的设计应当源自于...
在中世纪,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困扰的时代,他们希望通过哥特式建筑的向上延伸来表达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永恒救赎的渴望。这种风格的建筑既展示了人类对技术的驾驭能力,也体现了理性与信仰的结合,以及对...
6. 中国古建筑观念独特,建筑被视为舆服车马的一部分,不追求永恒,崇尚节俭。历史上,建筑通常不被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术,而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 7. 在城市规划中,如里坊制的实施,从唐长安城的封闭型布局到...
例如,唐乾陵就是利用山体建造,将墓室开凿于山腰岩石之中,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象征着永恒与威严。 3. **宝城宝顶**:这是明清时期陵墓的特色,指的是在地宫上方砌筑的砖城,内部填充土形成高大的土丘,顶部呈...
1.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无论是“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还是“品质 — 企业致胜的关键”,都强调了质量对于建筑企业的重要性。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为企业赢得市场,提高竞争力,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
4. 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古建筑的非永久性观念源自儒、释、道三家的“万物无常”思想,认为建筑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新陈代谢,不必追求永恒,这也解释了为何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更受欢迎。 5. 古代建筑的实用主义:与...
这主要是因为对建筑持久性的观念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本主义,建筑更注重服务于人的即时需求,而非追求永恒。 3. 梁思成的观点:梁思成认为中国古代建筑不注重原物长存,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国人并未将建筑物视为...
6. 墓葬建筑的特殊性:陵墓由于其功能和象征永恒的需求,石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体现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重视。 7. 材料选择的理性: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土木材料(如木材)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的优点,符合人与...
西方建筑则偏好石结构,如教堂和宫殿,强调硬度和耐久性,象征永恒与神性。 4. 宫殿与宗教建筑:中国宫殿建筑发达,反映了封建社会帝王的权威和人神共尊的思想,如紫禁城。西方则以宗教建筑为主,如教堂,体现了...
【湖北武当山简介】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是一座融合了秀美自然风光和深厚道教文化的历史名山。武当山总面积广大,延绵四百多公里...让我们一起踏上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去探寻那些古老的故事和永恒的智慧。
此外,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相对淡薄,没有神权高于一切的时期,建筑更多地体现了“人本”思想,强调实用性与适度,而非追求永恒。比如,《礼记·檀弓上》中,孔子批评了桓司马为自己做石棺的行为,认为过度奢华和浪费...
年他另一部经典著作《建筑的永恒之道》(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进一步强化了设计模式的思想,为后来的建筑设计指明了方向。1987 年,肯特·贝克(Kent Beck)和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首先将...
模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建筑学家Christopher Alexander的工作,他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中提出了"质"、"门"和"道"的概念。在软件工程中,"质"代表软件的核心功能,"门"代表实现这些功能的代码,而"道"则代表通过一系列...
2. 中国建筑的耐久性观念:中国古代建筑并不追求永恒,而是注重实用性和适度使用,这与西方建筑强调永恒的观念形成对比。儒家、释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建筑观,认为万物无常,建筑应随着时代需求变化而...
10. **胡夫金字塔**的规格:原高度146.5米,现高度138米,底边原长230米,用约230万块平均重2.5吨的石块建造,内部结构复杂,包括墓室、通风道等。 11. **建筑技术**:金字塔的石块间没有黏合物,仅靠自身重量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