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迁,沿海的地理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已不存在。
先头迁移或者被“请走”的已不在少数。
香港工业总会对珠三角港商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珠三角约8万家港企中,37.3%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迁离珠三角,更有63%以上的企业准备迁离广东。
初步考虑的搬迁目的地是中部的人口大省,铁路和船运,公路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重庆也因为有深厚的工业基础,有便宜的人力和电力,以及万吨轮可停泊的码头而被重点考虑。而成德绵虽然各方面条件相当好,不过乐山港的常年通航能力只有千吨级,而且码头不是在成都的家门口。好在现在成渝之间的交通条件所改善,在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达的地方,都将是建厂的最好地段。
内地便宜的电力,廉价的土地,期待而渴望的招商政策,以及丰富的特色资源,浓郁的本地文化,都是吸引内迁厂的一些重要决定因素。
综合讲就是人力,税收,土地价格,电力价格,物流等影响。中西部招商必将吸引来更多的这种超大规模建厂。
而广东呼吁的什么产业升级,那都是空话。广东是制造业集中地,又不是高科技走廊。许多科技高得不得了的工厂仍然在西安,成都,重庆等地落户可见一斑。挪工厂可不是像搬家一样简单,企业决策者一定是长远考虑十年的情况而做出决定的。科技越高的产业对传统物流就越不依赖。
我来自西部四川,希望在高速,高铁,长江水运等各种条件改善后。家乡能利用自己的优势,找到更多的投资项目。
以老成渝铁路为例,特快列车经老成渝铁路最快也要9小时。以前从重庆回家要花上整整一天时间在途中。今天开车也就两三个小时,高速复线开通后将缩短为2小时,2014年高铁开通后将只需56分钟,连飞机都是不需要的了。距离已经不是问题。
以广深港高铁为例,修通后10小时即可从香港直达北京和重庆。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将连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株潭、成渝以及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关中城镇群、海峡西岸城镇群等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并将在区域内建设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
由此,快速客运网建成后,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而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缩短了区域及城市之间地理空间上的时间距离,将对我国的产业地理格局及大城市圈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报道里提到的许多河南籍人员愿意返乡就业,其实也是一种归属感所趋。作为普通的公司,工厂的中下层人员。是不可能在一个人间天堂般的深圳找到归属感的。深圳,京沪广,沿海,只是打工途中的一个驿站。以任何沿海开放城市的能力,也无法负担诸如入户,购房,稳定的收入和工作,以及娶妻生子,安居乐业等长远需求。深圳,或说沿海只是曾经以地理优势吸引众多的在内地和家乡无法找到劳动力释放的人群。10年足以再次产生一个优势的变迁。从相当多方面讲,在家乡工作将让他们找到亲情和友情,让他们可以与家人频繁相聚,可以有更多的归属感。除非是从一个出生地搬迁出去之后的2代人,否则不会对家乡没有感情和依赖。
打工者陆续分散,不再扎堆。年龄稍微大点的人回家会考虑自谋门路或者学门手艺。总之会考虑自己的营生。
未来企业的人力资源计划将更加提前,与当地的职业学校,大中专院校等保持良好合作,并做一些提前的职业培训,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的正常供给。以为到广东打工,身上的钱再多,也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用得一干而尽,又是远离家乡,没什么依靠,所以“饥不择食”很普遍。而均匀分布在各地的工厂,恐怕再也无法逢到面试者排长队的情况了。过去其实所谓面试排长队那都是人员盲目流动,人力扎堆,竞争过于激烈,以及同类公司,工厂过于靠近的缘故。如果工厂搬迁至内地。这种情况应该是很少再出现。人力资源工作必然面临巨大的压力。过去只需要打一张招工通知贴在门卫室就立马有人见工的情形可能再也不存在了。必须要计划和组织过程,而且提前很久安排。也不会出现东莞那种赶货是猛招人,淡季是放长假或者炒人的现象了。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现象转化为供求平衡或者供小于求。这样情形,对求职者是好事。毕竟大家都不想像那市场上的烂菜叶一样贱卖。
未来的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必将形成规模化经营,而且以动辄30-50万规模的人力预定,招聘,培训,就业为能力权衡。
高中端人才的流动,也必然出现谨慎的态度,未来猎头公司和“挖墙脚”的方式也必然更多。
内地会有更低的房子,消费,无隔阂的文化习俗。不至于赚少花多,把青春都浪费在为深圳这样的城市做无谓的贡献上。
我也希望未来可以主要借助网络来营销产品,而不是受地域限制的本地精耕细作。
今后新增资金投资的热点不再是广东;
外出打工的目的地首选不再是广东;
工资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不再是广东;
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法的地方过去和以后也不会是广东;
最缺工的地方也必然是广东;
靠着房租和税收过日子而自己并未掌握半点本事。广东人的梦该醒了。
分享到:
相关推荐
1. 产业转移的背景和意义: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优化,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和撤退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跨区域转移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转移对于缩小地区发展差异、优化产业布局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
相比之下,中西部内陆地区由于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人口红利的延续,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新目的地。 研究采用1998年至2008年中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揭示了在这段期间,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随着印度、越南等国家的竞争力提升,中国需要通过产业转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和培养人才,保持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 最后,中西部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发展,形成特色产业...
5. **资源密集型产业**则更多地向西部地区转移,特别是那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省份。 ##### 1.3 产业转移研究的指标选取及基本框架 为了准确评估产业转移的情况,本研究采用了一系列关键指标,包括: 1. **规模...
文档标题和描述提到了“用工荒倒逼劳动密集产业转型”的问题,这主要指的是在中国一些一线和沿海城市,由于人口老龄化、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力供需失衡等因素,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尤其在月嫂、小时工、...
- 产业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 - 产业转移:发达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例如,制造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以平衡区域发展。 3. **雁行模式** - ...
7. **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产业转移可能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引发“用工荒”现象,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如图中乙企业所示,劳动力成本占比大,更容易遇到劳动力短缺问题。 8. **产业转移的方向**...
同时,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逐渐在沿海地区集聚。 6. **产业转移的后果**:对于迁入地,可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带来环境压力;对于迁出地,虽然可能会暂时失去部分产业,但有利于产业...
在本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解析文档《10月份高速公路数据点评:中西部车流量增速亮眼,沿海地区仍具区位优势》所蕴含的知识点,主要涉及高速公路的车流量数据、中西部与沿海地区的车流量增速对比、高速公路的投资分析...
尽管沿海片区经济繁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资源环境压力、创新能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 3. 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条件 随着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沿海片区可以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抓住粤港澳大湾...
在早期,转移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轻工、纺织服装、制鞋等,这些行业依赖于廉价劳动力和地理位置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转移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机械等,这需要更高的技术...
【文章标题】:《代工企业内迁与中西部信息技术应用加速》 【文章概要】:这篇文档探讨了代工企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以及这一过程中对当地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动作用。代工企业的迁移带来了电子...
5. **文化环境差异**: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地区在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会影响人才的选择。 #### 宁夏回族自治区案例分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人才引进方面同样...
《产业竞争力视角下中西部地区跨境电商发展研究》这篇文献深入探讨了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西部地区的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文章可能涵盖了以下几个核心知识点: 1. **产业竞争力理论**:首先,文章可能会阐述...
标题"10月份高速公路数据点评:中西部车流量增速亮眼,沿海地区仍具区位优势"揭示了本次分析的核心内容。这是一份针对2010年10月中国高速公路车流量的数据报告,其中特别指出中西部地区的车流量增长速度显著,而沿海...
5. 经济转移与产业演进: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历程展示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高科技产业的转变。早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鞋、灯饰、家具,后来转向计算机外设,再到笔记本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业。这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开放政策和优越地理位置,积极吸引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然而,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源消耗,这些地区面临生产要素供给紧张、产业升级压力增大、商务...
产业转移往往是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变。 3. **区域发展差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两者都具有良好的水陆交通条件,但资源禀赋不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则因劳动力丰富、能源供应相对充足,更适合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 **产业转移的梯度理论**:产业转移遵循一定的梯度规律,即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转移过程中,不同地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