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33949 次
- 性别:
- 来自: 苏州
-
最新评论
-
potato_hi:
A a = new A();
a 也是一个引用吧? 只是它指 ...
Java Stack Heap Static Method -
luckybat:
类用来描述“是什么”,接口用来描述“能干什么”。
Java Interface & Abstract Class -
JustDoNow:
很详细,我现在相信你的说法
String Pool,String a=new String("abc"); -
linshenqi:
讲解得很强大。
Java Interface & Abstract Class
诸葛亮究竟是那一省的人?我倘若说他不是河南省人,就难免为万千的河南乡亲所不能宽恕。实际上,依照今日户籍办法的规定,他应该是一位在河南省设有户籍的中国国民。
倘若严格地按照生在什么地方,才算是什么地方的人,那末,他应该是山东人了。他的出生地,是(今日沂水县附近的)琅邪郡阳都县。
更严格的算法,是算他的“近代祖先”,与“远代祖父”。他的近代祖先,是诸城县的葛家。这诸城县的葛家,迁居到别的郡县,喜欢自称“诸葛”。
他的最古的祖先,是河南东部的葛国的国君,曾经与商朝的成汤作邻居,被成汤讨伐过。
所以,说来说去,他还是敝省河南的人。
也许,湖北省的朋友们会抗议。理由是,诸葛亮所住的“隆中”不在别处,在湖北襄阳的西边郊外。
河南人的答复是:襄阳在当时离开我们的南阳太近。而且,诸葛亮自己说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诸葛亮从来不曾说过“躬耕襄阳”啊!
然而,像诸葛亮这样我们都喜欢的人,就让他多兼几个省籍,有什么不好呢?古希腊的大诗人荷马,不是曾经有过七个国家声称荷马是它们的国民么?
诸葛亮之所以获得一千七百多年以来这么多人的喜欢,第一大概是由于他既忠且勇且智。忠臣很多,勇将也不少,忠勇而兼有计谋的,便没有几个人比得上他了。
他而且颇有文才。<隆中对>与<出师表>均足以确定他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依我个人的愚见,他最感动我们的地方,是他对刘备的一份死生不渝的义气。他明知由于荆州南郡之失与关羽之死,消灭曹魏已不可能。然而他依然出兵六次(所谓“六出祁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
他另有一点十分可爱的地方,是长得漂亮,一表人才(他所娶的太太传说极丑,倘若真是如此,那就更足以显出他的“伟大”。我的父亲曾经告诉我:“诸葛亮娶一个丑太太,是十分聪明的举动。否则,他就不能专心办公了。抗战期间我在重庆,有一位热心的朋友向我建议,公开演讲时,说诸葛夫人是“三心牌”:见面的时候恶心,摆在家里放心,想起来伤心。其实,诸葛夫人并不难看,“难看”的谣言的主要来源,是黄承彦老太爷自己一封信。黄老太爷在信中向诸葛亮说:“我有一个女儿,虽然长得难看一些,却可以帮你做一些扫地煮饭之类的粗事。”谣言的另一来源,可能是南阳的女孩子们或襄阳的女孩子们“同行相嫉”,见到诸葛夫人嫁得了那么漂亮的小伙子,就妒火中烧,纷纷想象诸葛夫人的毛病,例如太高了,太矮了;眼睛大得像驴子,或小得像一条线;耳朵肥大像猪,或长长的像兔子;脸是马脸,又麻;或脸是扁得像饼,鼻孔朝天,等等……这虽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却可以说得上是“仇人心中出无盐”了)。
我应该把文章写得略为平淡一些。诸葛亮与他的夫人,未必是一对堪比于孙策与桥大小姐,或周瑜与桥二小姐之“一对璧人”;也未必是“郎才女貌”。至少是,郎才而女不太丑罢。
一般老百姓另有他们喜欢诸葛亮的原因:诸葛亮会呼风唤雨(借东风),会制造自动的木牛流马,也会把周瑜气死,把王朗骂死。这些,都是上了<三国演义>作者的当。
诸葛亮哪里会有什么呼风唤雨的能力呢?他也不曾制造出不需人力推动的木牛流马;妙计他诚然有,而且很多,却未必每一次都能胜利。总之,只是比起一般的文臣武将,较有能力而已:不是天才,更不是“妖道”。
他生平不曾穿过那八卦袍,也没有不分寒暑,手摇鹅毛扇子一柄。他头上戴的是不是有青丝带的帽子(纶巾),也大有问题。
最先说诸葛亮“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的,是<三才图会>的著者王圻。王圻是明朝人。
宋朝的苏轼,认为“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是周瑜。苏轼在他的“赤壁怀古”一首<念奴娇>词里写了:“遥想公瑾(周瑜)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比王圻早了好几百年,离开三国时代较近,似乎他说的话要比王圻的“可靠”。却也未必。苏大先生的诗词好,文章好,字也写得好。考据与考证的学问却常常有毛病。<赤壁赋>中的赤壁,并不是当年周瑜对曹操打仗之时的赤壁。赋中有“东望夏口,西望武昌”的话,把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也说得很不精确。
他在“赤壁怀古”的这一首词之中,说周瑜刚刚娶了“小乔”不久。事实是,已经娶了她九年以上。
苏轼不曾注意到“赤壁之战”发生之时,并不是夏天,而是冬天。周瑜不需要挥动他的“羽扇”。
那末,究竟是谁有“羽扇纶巾”?是宋朝苏轼所说的周瑜呢?还是明朝王圻所说的诸葛亮呢?是不是王圻确有所本,而苏轼并无所本?是不是王圻与苏轼都不过是“说说罢了”,没有下过什么考据与考证的功夫?
倘若我们去请教京剧专家,他们的答复就很容易叫我们立刻有“无可奈何的满意”。专家说:“历史是历史,戏是戏。”“羽扇纶巾,诸葛亮在戏台上已经用了;就让他用下去罢。周瑜,有两根野鸡毛插在头上,就不必也用羽扇纶巾了。”
京剧之中的诸葛亮是老生,而周瑜是小生。历史上的诸葛亮却比周瑜小上七岁。当时,建安十三年,诸葛亮二十七岁,周瑜三十四岁。
京剧之中的诸葛亮,嘴唇上挂了很长很多的黑颜色的胡子。这个我当然反对,但是还可以容忍。周瑜呢了,一位盖世英雄,被专家们插野鸡毛在他的头上,披了粉红色的袍子在他的身上,而且逼着他用娘娘腔说“小生”式的湖北话,真正岂有此理!
诚然,“历史是历史,戏是戏”。但是,我们学历史的人从来不敢糟蹋京剧家们的戏;为什么京剧家们老是喜欢歪曲我们的历史呢?
乘此机会,我代表敝同行若于人对三家电视台的某一些历史连续剧的制作人、编剧人、导播人、登广告的提倡人,同时附带地提出相当严重的抗议。抗议什么呢?抗议你们把吕四娘送进了少林寺,和许多和尚混在—起!也抗议你们把雍正皇帝也写得年轻英俊,一度迷惑了吕四娘。对不起。
话归本题,我们还是谈谈诸葛亮罢。他家原姓葛,老家在徐州琅邪郡诸县(山东诸城),迁居到阳都县(沂水)。他本人流落到荆州南阳郡的邓县。汉朝的邓县故城一名“隆中”,不在今天的河南,而在今天的湖北,襄阳县之西二十里。
他之所以流落,由于父亲诸葛珪早死,随了叔父诸葛玄到(江西南昌)豫章郡。诸葛玄受刘表之任命,当过很短时间的豫章太守;被曹操派来的朱皓赶走,去了襄阳闲住;不久,病死。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失了依靠,就作了农夫,在“隆中”长住下来。
请葛亮住在隆中,所过的生活是地地道道、半耕半读的生活。他不能不耕,因为叔父诸葛玄已死,他自己在刘表的衙门里并无一官半职。他不能不读,因为志趣很远很大。
他读书的方法,是注重大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而不肯浪费时间与精力在琐碎的、咬文嚼宇的“小题目”上。
几十年前,笔者曾经在巴黎请教过袁世斌(冠新>先生:“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办大事?”袁先生说:“脑筋清楚,就可以办大事。”我又问;“怎么样的脑筋,才算得是清楚?”袁先生说;“清楚,就是有条理:懂得提纲挈领,把事情分出一个大小先后。”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可能便是如袁先生所说:研究出事情的大小先后,及其处理的方法。
他的三位同学,都和他不同,喜欢把书上的字句完全记住,完全背得。这三位的姓名是:石韬、徐庶、孟建(他们的宇,是广元、元直、公威。诸葛亮自己的字,是孔明)。
诸葛亮曾经看出这三位同学的志愿与能力,说他们将来可以做官,做到刺史、大守(后来石韬果然做到太守、“守典农校尉”。汉朝的“守”字等于民国初年的“署理”二字。如徐庶在长坂坡之役以后,因老母留在樊城,落入曹军之手,而回到北方投了曹操,在曹操下边做到了“右中郎将”与御史中丞。孟建做到了凉州刺史、镇东将军)。
三位同学在当时问诸葛亮:“你自己的志愿与能力呢?”诸葛亮不肯答复,只是笑而不言。
他们三人,尤其是徐庶,其实也并不是不知道诸葛亮的志愿与能力。因为,他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管仲辅助齐桓公尊王攘夷;乐毅把亡掉了一大半的燕国,完全恢复,而且占领了齐国的十分之九。诸葛亮有志于使得汉朝中兴,于此可见)。
当时的一般人都认为诸葛亮太狂妄。徐庶却深信诸葛亮确有比得上管仲、乐毅的能力。
还有两个人,也很深信诸葛亮是天才。其中的一位姓崔,号州平(名叫什么,现存的史料没有记载),是(河北省蠡县南边的)博陵县人,避乱住在荆州。父亲崔烈是名士,可惜花了钱买司徒与太尉的官位,声誉一落干丈。其后,因为大儿子崔钧参加了袁绍的讨伐董卓运动,崔烈被董卓关在牢里;董卓死后,被释放;李催来到长安,崔烈死于李催之手。崔州平是崔烈的小儿子。
诸葛亮的另一位知己,是长他一辈的亲戚、襄阳人庞德公。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是诸葛亮的姐夫。庞德公说:“诸葛亮好比是一条卧龙”(睡着的龙,还不曾醒,醒了就会飞走)。
庞德公对于自己的侄儿庞统也很称许。说庞统是一只凤雏。凤雏,就是雏凤,出生了不久的凤凰,将来前途无量。
庞德公的一个朋友司马徽,是颍川郡阳翟县人,也流寓在襄阳,带了家眷与庞家同住在洄湖之中的一个小岛之上。这个岛,叫做鱼梁岛。这位司马徽颇有知人之明,庞德公称他为“冰镜”(<三国演义>的作者误写为“水镜”)。所谓冰镜,意思是:司马徽极冷静,能够冷眼观人,冷得像冰,而看人看得准,像镜子一样。
司马徽的经学、史学、子学,都有相当深的造诣。远方青年走来跟他念书的颇有几位。知名的有向朗、尹默、李仁。这三人都在刘备取得益州以后,做了重要的官:向朗当了几任太守,做过诸葛亮下面的“丞相长史”,及光禄勋、左将军;尹默作过“劝学从事”、太子仆射(教刘禅读<左传>;李仁的儿子李譔了尚书令史、太子庶子、太子仆射(教刘禅的儿子)。
司马徽似乎不曾做过诸葛亮的老师,他与诸葛亮的关系,是师友之间;在年龄上比诸葛亮长半辈。
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里面说:把诸葛亮介绍给刘备的,是司马徽。刘备走到了司马徽家,专诚拜访,向司马徽请教对当时的局势看法如何。司马徽说:“我不过是一个儒生,俗士,根本不识时务。识得时务的,这里有卧龙与凤雏二人。”刘备进一步再问:“谁是卧龙?谁是凤雏?”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姓诸葛,名亮。凤雏姓庞,名统。”
<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记载的与此不同:刘备驻屯在南阳郡新野县,遇到徐庶,对徐庶十分器重。徐庶向刘备说:“有一位诸葛亮,是睡在家里的一条龙。将军想不想见他?”刘备说:“你就带他来见我罢。”徐庶说:“诸葛亮这个人,不是可以被我带来见你的。你应该屈尊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便去拜访,前后拜访了三次(这三次,未必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所说,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刘备遇到了崔州平;第二次诸葛亮又不在家,刘备在途中遇到了石广元与孟公威;到了诸葛家.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离开诸葛家,遇到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最后,刘备在第三次拜访之时,才见到了诸葛亮,畅谈“时务”。也许.刘备拜访了诸葛亮三次,三次都见到了,而且也都畅谈了。第一次谈得就很“投机”,所以第二次再来,第三次又来,前后谈了三次以后,诸葛亮完全说服了刘备,刘备也说服了诸葛亮。刘备答应诸葛亮,采纳他所建议的政略与战略;诸葛亮也答应了刘备,离开隆中的草庐,跟刘备去新野,从此为他效劳,到死为止)。
《三国演义》关于三顾“茅庐”的描写,虽然极不正确而文笔十分精彩,也连带地似乎不太费力而给读者一一介绍了请葛亮的几位好友与岳父黄承彦、弟弟诸葛均。
《三国演义》中的“茅庐”,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称为“草庐”。《出师表》中有这么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卑微,学识鄙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有了这《出师表》里的几句话作为证据,鱼豢在《魏略》之中所说,就不攻自破。《魏略》说,不是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而是诸葛亮到了刘备那里去“求见”。见了以后,刘备因为从来不认识这个年轻的书生,对他不甚理睬。诸葛亮偏要留在客厅,到了别的客人走了以后,他还不走。刘备仍旧不太睬他,而拿起一只刚刚有人送来的髦牛尾巴,编结这尾巴上的毛作消遣。诸葛亮忍耐不住,就很冒失地说:“将军有没有别的远大志愿,还是就这样以编结髦牛尾巴为满足?”于是,刘备才丢下髦牛尾巴,向请葛亮说;“这是什么话?我哪里会以编结髦牛尾巴为满足呢?我不过是弄着玩,解解闷而已。”诸葛亮说:“将军,你看镇南(镇南将军刘表)比得上曹公吗?”刘备说:“不如。”诸葛亮又问:“您自己比得上曹公吗?”刘备只得承认:“也不如。”
《魏略》的这一段对话,很像是《战国策》上策士的口气。很容易叫人倍以为真。事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自古以来,像刘备那样以一个爵为亭侯,官拜左将军,作过徐州牧,年纪有了一大把的人,肯去拜访—个二十七岁,姓名“不见经传”,毫无资历的年轻人诸葛亮,虽不能说绝对没有,至少是很不常有。这就是刘备非常人所及的地方。
诸葛亮在隆中,他在草庐里对刘备所说的一番话,已经被陈寿浓缩在《诸葛亮传》之中。
他向刘备说:“自从有人发起讨伐董卓以来,豪杰并起,各据一方,‘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其中,最厉害的是曹操。比起袁绍来,曹操的名气小,兵少;他却终于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这不仅是天意,或时机,人谋也有关系。曹操到了今天,兵有了一百万;地位呢,掌握了朝廷,挟天于以令诸侯。刘将军,您是不可以在这个时候和曹操较量短长的。”
诸葛亮继续说:“另一位不可以和他较量的人,是孙权。孙家的人割据江东,已经有了‘三世’(陈寿所指的三世,是孙坚、孙策、孙权。陈寿弄错。孙坚虽则是江东吴郡富春县人,却并不曾有机会回到家乡,实行割据)。孙权这个人不仅有易于防守的地盘(有长江之险),而且很得江东的民心。刘将军,您只可以和孙权做朋友,不可以打他的主意。”
那末,该打谁的主意呢?该打刘表的主意。刘表有了这大好的荆州,北有汉水、沔水;南有南海;向东,顺长江而下,通到吴郡一带;向西,通到巴郡、蜀郡。刘表有了这可攻可守的荆州,却毫无用武的能力。“刘将军,这似乎是老天爷安排好,给您做本钱的。您是不是有兴趣呢?”
荆州以外,另有一个州,也是好地方,而主持该州的州牧比刘表更无能力。这另外一州,是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与陕西南部的益州;州牧刘璋是一个既糊涂而又懦弱的人。益州的土地很肥沃,人民很殷实,刘璋却不懂得如何保存这一大片土地,照顾那么殷实的人民。在益州的北部,汉中郡一带,有居心叵测的张鲁,而刘璋不加防备。益州的才俊之士,早就想换掉刘璋,欢迎一个配得上作他们的州牧的人了。
“刘将军,您不仅是汉室(景皇帝)的苗裔,而且信著于四海,声望极高。您本人又喜欢交结英雄,思贤若渴。您便是一个配得上到益州去作州牧的人。”
诸葛亮的结论是:倘若刘备能先取荆州,再占益州,便有了立足点。然后把荆、益两州的内政办好,把边界的要害守好,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夷,指云南、贵州的各种夷人与苗族;越,指广东、广西与越南的越人),同时“结好孙权”(与孙权结盟,建立友好关系)。这样,便把脚跟站稳,可守可攻。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把当时中国的整个局势分析得明白透彻;也把刘备所应该采取的步骤,设计得有条不紊。
其后,刘备得到他的帮助,完全按照这个计划去进行,先取荆州,后取益州,然后荆、益两州的兵同时出动,用钳形攻势对曹操作战。
可惜,一则是曹操来得太快,没有等到刘备拿下荆州就来;二则是刘备依靠了孙权的力量才抵住了曹操,因此而不得不把荆州的最好部分(武汉一带的)江夏郡与(江陵宜昌一带的)南郡,让给了孙权;三则是虽然在周瑜死后,经过一番磨擦而向孙权用长沙换得了南郡,命令关羽由南郡攻取襄阳樊城,吓得曹操想放弃许县,刘备自己也攻占了汉中,对长安形成威胁。却不料因此而引起孙权的嫉妒与害怕,背弃了同盟的誓言,出兵偷袭关羽的后方,杀害关羽,酿成孙权、刘备二人在猇亭拼得你死我活!诸葛亮的隆中方案,终成泡影。
这些,留待以后细说。
倘若严格地按照生在什么地方,才算是什么地方的人,那末,他应该是山东人了。他的出生地,是(今日沂水县附近的)琅邪郡阳都县。
更严格的算法,是算他的“近代祖先”,与“远代祖父”。他的近代祖先,是诸城县的葛家。这诸城县的葛家,迁居到别的郡县,喜欢自称“诸葛”。
他的最古的祖先,是河南东部的葛国的国君,曾经与商朝的成汤作邻居,被成汤讨伐过。
所以,说来说去,他还是敝省河南的人。
也许,湖北省的朋友们会抗议。理由是,诸葛亮所住的“隆中”不在别处,在湖北襄阳的西边郊外。
河南人的答复是:襄阳在当时离开我们的南阳太近。而且,诸葛亮自己说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诸葛亮从来不曾说过“躬耕襄阳”啊!
然而,像诸葛亮这样我们都喜欢的人,就让他多兼几个省籍,有什么不好呢?古希腊的大诗人荷马,不是曾经有过七个国家声称荷马是它们的国民么?
诸葛亮之所以获得一千七百多年以来这么多人的喜欢,第一大概是由于他既忠且勇且智。忠臣很多,勇将也不少,忠勇而兼有计谋的,便没有几个人比得上他了。
他而且颇有文才。<隆中对>与<出师表>均足以确定他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依我个人的愚见,他最感动我们的地方,是他对刘备的一份死生不渝的义气。他明知由于荆州南郡之失与关羽之死,消灭曹魏已不可能。然而他依然出兵六次(所谓“六出祁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
他另有一点十分可爱的地方,是长得漂亮,一表人才(他所娶的太太传说极丑,倘若真是如此,那就更足以显出他的“伟大”。我的父亲曾经告诉我:“诸葛亮娶一个丑太太,是十分聪明的举动。否则,他就不能专心办公了。抗战期间我在重庆,有一位热心的朋友向我建议,公开演讲时,说诸葛夫人是“三心牌”:见面的时候恶心,摆在家里放心,想起来伤心。其实,诸葛夫人并不难看,“难看”的谣言的主要来源,是黄承彦老太爷自己一封信。黄老太爷在信中向诸葛亮说:“我有一个女儿,虽然长得难看一些,却可以帮你做一些扫地煮饭之类的粗事。”谣言的另一来源,可能是南阳的女孩子们或襄阳的女孩子们“同行相嫉”,见到诸葛夫人嫁得了那么漂亮的小伙子,就妒火中烧,纷纷想象诸葛夫人的毛病,例如太高了,太矮了;眼睛大得像驴子,或小得像一条线;耳朵肥大像猪,或长长的像兔子;脸是马脸,又麻;或脸是扁得像饼,鼻孔朝天,等等……这虽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却可以说得上是“仇人心中出无盐”了)。
我应该把文章写得略为平淡一些。诸葛亮与他的夫人,未必是一对堪比于孙策与桥大小姐,或周瑜与桥二小姐之“一对璧人”;也未必是“郎才女貌”。至少是,郎才而女不太丑罢。
一般老百姓另有他们喜欢诸葛亮的原因:诸葛亮会呼风唤雨(借东风),会制造自动的木牛流马,也会把周瑜气死,把王朗骂死。这些,都是上了<三国演义>作者的当。
诸葛亮哪里会有什么呼风唤雨的能力呢?他也不曾制造出不需人力推动的木牛流马;妙计他诚然有,而且很多,却未必每一次都能胜利。总之,只是比起一般的文臣武将,较有能力而已:不是天才,更不是“妖道”。
他生平不曾穿过那八卦袍,也没有不分寒暑,手摇鹅毛扇子一柄。他头上戴的是不是有青丝带的帽子(纶巾),也大有问题。
最先说诸葛亮“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的,是<三才图会>的著者王圻。王圻是明朝人。
宋朝的苏轼,认为“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是周瑜。苏轼在他的“赤壁怀古”一首<念奴娇>词里写了:“遥想公瑾(周瑜)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比王圻早了好几百年,离开三国时代较近,似乎他说的话要比王圻的“可靠”。却也未必。苏大先生的诗词好,文章好,字也写得好。考据与考证的学问却常常有毛病。<赤壁赋>中的赤壁,并不是当年周瑜对曹操打仗之时的赤壁。赋中有“东望夏口,西望武昌”的话,把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也说得很不精确。
他在“赤壁怀古”的这一首词之中,说周瑜刚刚娶了“小乔”不久。事实是,已经娶了她九年以上。
苏轼不曾注意到“赤壁之战”发生之时,并不是夏天,而是冬天。周瑜不需要挥动他的“羽扇”。
那末,究竟是谁有“羽扇纶巾”?是宋朝苏轼所说的周瑜呢?还是明朝王圻所说的诸葛亮呢?是不是王圻确有所本,而苏轼并无所本?是不是王圻与苏轼都不过是“说说罢了”,没有下过什么考据与考证的功夫?
倘若我们去请教京剧专家,他们的答复就很容易叫我们立刻有“无可奈何的满意”。专家说:“历史是历史,戏是戏。”“羽扇纶巾,诸葛亮在戏台上已经用了;就让他用下去罢。周瑜,有两根野鸡毛插在头上,就不必也用羽扇纶巾了。”
京剧之中的诸葛亮是老生,而周瑜是小生。历史上的诸葛亮却比周瑜小上七岁。当时,建安十三年,诸葛亮二十七岁,周瑜三十四岁。
京剧之中的诸葛亮,嘴唇上挂了很长很多的黑颜色的胡子。这个我当然反对,但是还可以容忍。周瑜呢了,一位盖世英雄,被专家们插野鸡毛在他的头上,披了粉红色的袍子在他的身上,而且逼着他用娘娘腔说“小生”式的湖北话,真正岂有此理!
诚然,“历史是历史,戏是戏”。但是,我们学历史的人从来不敢糟蹋京剧家们的戏;为什么京剧家们老是喜欢歪曲我们的历史呢?
乘此机会,我代表敝同行若于人对三家电视台的某一些历史连续剧的制作人、编剧人、导播人、登广告的提倡人,同时附带地提出相当严重的抗议。抗议什么呢?抗议你们把吕四娘送进了少林寺,和许多和尚混在—起!也抗议你们把雍正皇帝也写得年轻英俊,一度迷惑了吕四娘。对不起。
话归本题,我们还是谈谈诸葛亮罢。他家原姓葛,老家在徐州琅邪郡诸县(山东诸城),迁居到阳都县(沂水)。他本人流落到荆州南阳郡的邓县。汉朝的邓县故城一名“隆中”,不在今天的河南,而在今天的湖北,襄阳县之西二十里。
他之所以流落,由于父亲诸葛珪早死,随了叔父诸葛玄到(江西南昌)豫章郡。诸葛玄受刘表之任命,当过很短时间的豫章太守;被曹操派来的朱皓赶走,去了襄阳闲住;不久,病死。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失了依靠,就作了农夫,在“隆中”长住下来。
请葛亮住在隆中,所过的生活是地地道道、半耕半读的生活。他不能不耕,因为叔父诸葛玄已死,他自己在刘表的衙门里并无一官半职。他不能不读,因为志趣很远很大。
他读书的方法,是注重大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而不肯浪费时间与精力在琐碎的、咬文嚼宇的“小题目”上。
几十年前,笔者曾经在巴黎请教过袁世斌(冠新>先生:“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办大事?”袁先生说:“脑筋清楚,就可以办大事。”我又问;“怎么样的脑筋,才算得是清楚?”袁先生说;“清楚,就是有条理:懂得提纲挈领,把事情分出一个大小先后。”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可能便是如袁先生所说:研究出事情的大小先后,及其处理的方法。
他的三位同学,都和他不同,喜欢把书上的字句完全记住,完全背得。这三位的姓名是:石韬、徐庶、孟建(他们的宇,是广元、元直、公威。诸葛亮自己的字,是孔明)。
诸葛亮曾经看出这三位同学的志愿与能力,说他们将来可以做官,做到刺史、大守(后来石韬果然做到太守、“守典农校尉”。汉朝的“守”字等于民国初年的“署理”二字。如徐庶在长坂坡之役以后,因老母留在樊城,落入曹军之手,而回到北方投了曹操,在曹操下边做到了“右中郎将”与御史中丞。孟建做到了凉州刺史、镇东将军)。
三位同学在当时问诸葛亮:“你自己的志愿与能力呢?”诸葛亮不肯答复,只是笑而不言。
他们三人,尤其是徐庶,其实也并不是不知道诸葛亮的志愿与能力。因为,他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管仲辅助齐桓公尊王攘夷;乐毅把亡掉了一大半的燕国,完全恢复,而且占领了齐国的十分之九。诸葛亮有志于使得汉朝中兴,于此可见)。
当时的一般人都认为诸葛亮太狂妄。徐庶却深信诸葛亮确有比得上管仲、乐毅的能力。
还有两个人,也很深信诸葛亮是天才。其中的一位姓崔,号州平(名叫什么,现存的史料没有记载),是(河北省蠡县南边的)博陵县人,避乱住在荆州。父亲崔烈是名士,可惜花了钱买司徒与太尉的官位,声誉一落干丈。其后,因为大儿子崔钧参加了袁绍的讨伐董卓运动,崔烈被董卓关在牢里;董卓死后,被释放;李催来到长安,崔烈死于李催之手。崔州平是崔烈的小儿子。
诸葛亮的另一位知己,是长他一辈的亲戚、襄阳人庞德公。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是诸葛亮的姐夫。庞德公说:“诸葛亮好比是一条卧龙”(睡着的龙,还不曾醒,醒了就会飞走)。
庞德公对于自己的侄儿庞统也很称许。说庞统是一只凤雏。凤雏,就是雏凤,出生了不久的凤凰,将来前途无量。
庞德公的一个朋友司马徽,是颍川郡阳翟县人,也流寓在襄阳,带了家眷与庞家同住在洄湖之中的一个小岛之上。这个岛,叫做鱼梁岛。这位司马徽颇有知人之明,庞德公称他为“冰镜”(<三国演义>的作者误写为“水镜”)。所谓冰镜,意思是:司马徽极冷静,能够冷眼观人,冷得像冰,而看人看得准,像镜子一样。
司马徽的经学、史学、子学,都有相当深的造诣。远方青年走来跟他念书的颇有几位。知名的有向朗、尹默、李仁。这三人都在刘备取得益州以后,做了重要的官:向朗当了几任太守,做过诸葛亮下面的“丞相长史”,及光禄勋、左将军;尹默作过“劝学从事”、太子仆射(教刘禅读<左传>;李仁的儿子李譔了尚书令史、太子庶子、太子仆射(教刘禅的儿子)。
司马徽似乎不曾做过诸葛亮的老师,他与诸葛亮的关系,是师友之间;在年龄上比诸葛亮长半辈。
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里面说:把诸葛亮介绍给刘备的,是司马徽。刘备走到了司马徽家,专诚拜访,向司马徽请教对当时的局势看法如何。司马徽说:“我不过是一个儒生,俗士,根本不识时务。识得时务的,这里有卧龙与凤雏二人。”刘备进一步再问:“谁是卧龙?谁是凤雏?”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姓诸葛,名亮。凤雏姓庞,名统。”
<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记载的与此不同:刘备驻屯在南阳郡新野县,遇到徐庶,对徐庶十分器重。徐庶向刘备说:“有一位诸葛亮,是睡在家里的一条龙。将军想不想见他?”刘备说:“你就带他来见我罢。”徐庶说:“诸葛亮这个人,不是可以被我带来见你的。你应该屈尊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便去拜访,前后拜访了三次(这三次,未必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所说,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刘备遇到了崔州平;第二次诸葛亮又不在家,刘备在途中遇到了石广元与孟公威;到了诸葛家.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离开诸葛家,遇到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最后,刘备在第三次拜访之时,才见到了诸葛亮,畅谈“时务”。也许.刘备拜访了诸葛亮三次,三次都见到了,而且也都畅谈了。第一次谈得就很“投机”,所以第二次再来,第三次又来,前后谈了三次以后,诸葛亮完全说服了刘备,刘备也说服了诸葛亮。刘备答应诸葛亮,采纳他所建议的政略与战略;诸葛亮也答应了刘备,离开隆中的草庐,跟刘备去新野,从此为他效劳,到死为止)。
《三国演义》关于三顾“茅庐”的描写,虽然极不正确而文笔十分精彩,也连带地似乎不太费力而给读者一一介绍了请葛亮的几位好友与岳父黄承彦、弟弟诸葛均。
《三国演义》中的“茅庐”,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称为“草庐”。《出师表》中有这么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卑微,学识鄙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有了这《出师表》里的几句话作为证据,鱼豢在《魏略》之中所说,就不攻自破。《魏略》说,不是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而是诸葛亮到了刘备那里去“求见”。见了以后,刘备因为从来不认识这个年轻的书生,对他不甚理睬。诸葛亮偏要留在客厅,到了别的客人走了以后,他还不走。刘备仍旧不太睬他,而拿起一只刚刚有人送来的髦牛尾巴,编结这尾巴上的毛作消遣。诸葛亮忍耐不住,就很冒失地说:“将军有没有别的远大志愿,还是就这样以编结髦牛尾巴为满足?”于是,刘备才丢下髦牛尾巴,向请葛亮说;“这是什么话?我哪里会以编结髦牛尾巴为满足呢?我不过是弄着玩,解解闷而已。”诸葛亮说:“将军,你看镇南(镇南将军刘表)比得上曹公吗?”刘备说:“不如。”诸葛亮又问:“您自己比得上曹公吗?”刘备只得承认:“也不如。”
《魏略》的这一段对话,很像是《战国策》上策士的口气。很容易叫人倍以为真。事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自古以来,像刘备那样以一个爵为亭侯,官拜左将军,作过徐州牧,年纪有了一大把的人,肯去拜访—个二十七岁,姓名“不见经传”,毫无资历的年轻人诸葛亮,虽不能说绝对没有,至少是很不常有。这就是刘备非常人所及的地方。
诸葛亮在隆中,他在草庐里对刘备所说的一番话,已经被陈寿浓缩在《诸葛亮传》之中。
他向刘备说:“自从有人发起讨伐董卓以来,豪杰并起,各据一方,‘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其中,最厉害的是曹操。比起袁绍来,曹操的名气小,兵少;他却终于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这不仅是天意,或时机,人谋也有关系。曹操到了今天,兵有了一百万;地位呢,掌握了朝廷,挟天于以令诸侯。刘将军,您是不可以在这个时候和曹操较量短长的。”
诸葛亮继续说:“另一位不可以和他较量的人,是孙权。孙家的人割据江东,已经有了‘三世’(陈寿所指的三世,是孙坚、孙策、孙权。陈寿弄错。孙坚虽则是江东吴郡富春县人,却并不曾有机会回到家乡,实行割据)。孙权这个人不仅有易于防守的地盘(有长江之险),而且很得江东的民心。刘将军,您只可以和孙权做朋友,不可以打他的主意。”
那末,该打谁的主意呢?该打刘表的主意。刘表有了这大好的荆州,北有汉水、沔水;南有南海;向东,顺长江而下,通到吴郡一带;向西,通到巴郡、蜀郡。刘表有了这可攻可守的荆州,却毫无用武的能力。“刘将军,这似乎是老天爷安排好,给您做本钱的。您是不是有兴趣呢?”
荆州以外,另有一个州,也是好地方,而主持该州的州牧比刘表更无能力。这另外一州,是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与陕西南部的益州;州牧刘璋是一个既糊涂而又懦弱的人。益州的土地很肥沃,人民很殷实,刘璋却不懂得如何保存这一大片土地,照顾那么殷实的人民。在益州的北部,汉中郡一带,有居心叵测的张鲁,而刘璋不加防备。益州的才俊之士,早就想换掉刘璋,欢迎一个配得上作他们的州牧的人了。
“刘将军,您不仅是汉室(景皇帝)的苗裔,而且信著于四海,声望极高。您本人又喜欢交结英雄,思贤若渴。您便是一个配得上到益州去作州牧的人。”
诸葛亮的结论是:倘若刘备能先取荆州,再占益州,便有了立足点。然后把荆、益两州的内政办好,把边界的要害守好,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夷,指云南、贵州的各种夷人与苗族;越,指广东、广西与越南的越人),同时“结好孙权”(与孙权结盟,建立友好关系)。这样,便把脚跟站稳,可守可攻。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把当时中国的整个局势分析得明白透彻;也把刘备所应该采取的步骤,设计得有条不紊。
其后,刘备得到他的帮助,完全按照这个计划去进行,先取荆州,后取益州,然后荆、益两州的兵同时出动,用钳形攻势对曹操作战。
可惜,一则是曹操来得太快,没有等到刘备拿下荆州就来;二则是刘备依靠了孙权的力量才抵住了曹操,因此而不得不把荆州的最好部分(武汉一带的)江夏郡与(江陵宜昌一带的)南郡,让给了孙权;三则是虽然在周瑜死后,经过一番磨擦而向孙权用长沙换得了南郡,命令关羽由南郡攻取襄阳樊城,吓得曹操想放弃许县,刘备自己也攻占了汉中,对长安形成威胁。却不料因此而引起孙权的嫉妒与害怕,背弃了同盟的誓言,出兵偷袭关羽的后方,杀害关羽,酿成孙权、刘备二人在猇亭拼得你死我活!诸葛亮的隆中方案,终成泡影。
这些,留待以后细说。
发表评论
-
本人对刘备集团的总结
2009-07-07 21:53 752在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前,刘备集团的人是在吃大锅饭;进位汉中王之后 ... -
梁山伯 晁盖遗嘱背后的阴谋
2009-07-07 21:50 1482晁盖是《水浒传》中一 ... -
谁是《水浒》里最郁闷的倒霉蛋?
2009-07-07 21:49 768一 应该说,杨志的人 ... -
曹操杀华佗之迷
2009-07-07 21:47 694曹操为何杀死华佗:开 ... -
和刘备相关的人(十 )
2009-07-07 21:47 833摩沙柯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之中被写成“沙摩柯”,可能是当 ... -
和刘备相关的人(九 )
2009-07-07 21:46 1146《三国志•蜀书•诸葛 ... -
和刘备相关的人(八 )
2009-07-07 21:44 957刘备在送走刘璋以后,摆了酒席,请全体军官与士兵大吃特吃。对于特 ... -
和刘备相关的人(五)
2009-07-07 21:39 829职业的民间说书家, ... -
和刘备相关的人(四)
2009-07-07 21:38 913现在,我们应该说一说,诸葛亮参加了刘备的阵营之后,有过什么表现 ... -
和刘备相关的人(二)
2009-07-07 21:36 868他无论到了哪里,关羽 ... -
麻将论
2009-07-07 16:22 760根据形式社会学的方法论,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总有一些抽象的东西是 ...
相关推荐
其中,桃园三结义便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情节,它展示了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不朽的兄弟情谊,这种关系在小说中被塑造为超越血缘的至高承诺。读者被小说中这种豪情万丈的结义精神深深吸引,把这三人看作是团结协作、...
通过词云图,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的格局等。 总结来说,这个项目综合运用了文本处理、数据预处理、统计分析...
7. 故事情节: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未成功,但刘备始终保持诚心诚意,体现了他对人才的尊重和求贤若渴的态度。 8. 人物性格分析:通过刘备和张飞的对话,揭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的深思熟虑,以及刘备对诸葛亮的...
他的三次拜访诸葛亮体现出他对人才的极度渴望和诚恳态度,反映出刘备的求贤若渴、以诚待人的品质。与童仆的对话展示了他的礼貌修养,而寻求诸葛亮辅佐则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3. 文学作品分析方法:分析人物...
5. 与三国故事相关的成语有三顾茅庐(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赤壁之战前的准备),这些成语体现了策略和决心的重要性。 6.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除了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之外,...
5. 与三国故事相关的成语有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分别讲述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和赤壁之战前的准备情况。 6. 诸葛亮的故事包括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体现了他的智谋和勇气。 7. 歇后语如诸葛亮...
7. **课文内容回顾**:第七部分涉及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填充,比如对刘备、诸葛亮、祁黄羊、公仪休人物特点的描述,以及《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包括主要人物列举和与三国故事相关的成语。 8. **阅读理解**:最后的...
5. 与“三国”相关的成语如“三顾茅庐”形容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诚心,“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源自赤壁之战,比喻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时机。 6. 诸葛亮的故事还包括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等,这些故事彰显了他...
在谜语的第二部分,涉及到的日常用品和人体器官的谜语,如"物生来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脱一件,年底剩张皮",答案是日历,这反映了人们如何通过抽象思维将复杂事物简化为更易理解的形式,这是软件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
此外,课程中还引入了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歇后语,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描述了双方自愿的行为,“关羽放曹操念旧情”体现了关羽的仁义,“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反映了刘备的机智,“诸葛亮用兵...
5. 千里马赤兔马和的卢,最后分别归于关羽和刘备所有(关于的卢马归属存在争议)。 6. “一龙”指的是华歆、邴原、管宁,其中华歆为龙头,管宁为龙尾,他们都是当时的名士。 7. 刘备在军阀混战中曾先后投靠公孙瓒、...
7. “曹操煮酒论英雄”出自《三国演义》,曹操与刘备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表现了曹操的雄心和刘备的智谋。 8. “大意失荆州”讲述了关羽因轻敌导致荆州失守,最终身死的悲剧。 9. 《三国演义》是一部章回体小说,...
9. 成语:三顾茅庐(刘备三请诸葛亮),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 10. 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与曹操的对话,刘备竭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表现出紧张和恐惧。 11. 赤壁之战与失街亭:诸葛亮与周瑜...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重点讨论第三次拜访的意义和成功原因。通过角色扮演,对比张飞和刘备的不同态度,让学生体会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理解人物性格特点。此外,教师指导学生找出体现...
3. 曹操的梦:曹操曾梦见“三马同曹”,前三个是指马腾、马超和马岱,后三马暗示司马家族的崛起,即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 4. 人物典型化:诸葛亮常被用来形容有智慧的人,曹操代表奸诈,周瑜象征心胸狭窄,张飞...
2. 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和刘备的对话揭示了二人性格的鲜明对比,曹操的野心勃勃和刘备的谨慎小心,生动展示了两位枭雄的智慧较量。 3. 徐庶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凸显了诸葛亮的非凡智谋,他被誉为“睿智的诸葛亮”...
【小学生语文素养大赛-三年级.doc】是一份针对三年级小学生设计的语文素养竞赛试卷,旨在测试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和文化素养。这份试卷包含了多个部分,涵盖了成语、诗词、歇后语、谚语等丰富的语文元素,旨在提升...
在众多角色中,诸葛亮以其超凡的智谋和忠诚的形象最为人称道。他不仅是忠心耿耿的丞相,还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精通天文地理,能预测天气变化,甚至呼风唤雨。他的智谋和运筹帷幄,使他在多次战役中取得胜利,...
六、历史故事中的成语,如“三顾茅庐”讲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精忠报国”源于岳飞的忠诚。通过这些成语,孩子们可以了解历史人物的品质和事迹,激发爱国情感。 七、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如“走马观花”...
这份五年级名著知识资料PPT学习教案涵盖了多个经典文学作品和相关知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故事。以下是详细的知识点解析: 1. **海伦·凯勒**:她是美国著名的盲聋女作家,代表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