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nny
  • 浏览: 76794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SH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用人机制

阅读更多
中国历史上用人不外以下几种
1,门第制度
2,荐举制
3,考试制

这三种制度在任何时候都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地位不一样。

门第制度在先秦很明显:诸侯,国王,贵族,士大夫等。优点也很明显:门第高的素质也容易高。缺点也很明显:杜绝了寒门的广泛性基础*小概率事件的效应。
先秦以后,由于封建制度的废除(分封制),郡县制要求大量官员,因此政府开始大量使用荐举制。

荐举制并不是推荐上去就可以得到重用的,被推荐的人还要经过考察,试用等反复的考核才可以被确认。成本还是很高的(因为中央集权嘛,人事大权专呼皇帝一人,若是分封工作量就小多了)。但是可以负责人的说:荐举制推荐的人才普遍还是素质非常高的。比如先秦的大量名人绝大多数靠的都是荐举制,甚至荐举还形成了一种职业和爱好(比如四大君)

但是荐举制成本太过高昂,因此不得不维持无为而治和小政府的经营模式。随着人口的增加,行政事务的复杂性增加,这种制度弊病太明显了。

所以门第制度就显示了他批量性的优点,相对寒门,门第子弟素质还是普遍要高的;就好像现在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区别一样——我们不排除韩寒这样的特殊分子。因此遴选成本很低,也可以毗连生产。

不幸这演变成了一种绝对。(我们现在用人单位那么多理由对高中生看都不看,何苦为难古人?)

隋唐以后,科举制的发明,彻底破除了门第制(事实上门第制并不是被破除的,而是肉体消灭的,由于汉族制度的没落,少数民族几乎杀光了黄河以北的汉族人,并且征服了长江以南的汉族政权;若从内部破除门第制,只怕太难了),少数民族统治者(文化已经完全汉化了,并且吸收了更多的外来文化来稀释汉族文化)借鉴了前朝的经验,采用科举制度希望帝国可以更长久。

科举制度最大的优点是相对公平,而且可以批量生产。弊病也很大,最大的弊病就是科举貌似公平,其实也是一张“门第”。他和门第制度一样,都是排他的。科举出身的自认高贵,排斥其他出生的。名次高的优越感自然比低的强。虽然本事未必高,但是这个门第还是不容小视的。因为科举的这个隐蔽性的欺骗性(貌似客观其实门第,貌似有才其实未必),使得其危害更甚。最终使得科举成为几乎唯一的标准(另外一个是门第,没办法,皇帝天生的)。

这使的可能存在脓包占据要位,而科举这种高贵的证明。使得他们可以排斥实践的副作用,即使没有什么作为也可以大放厥词。再结合中国对道德至上等空谈的零制约。导致了后古中国独特的政治环境。

事实上先古的用人制度还是非常优秀的,那个环境下成就了无数变法强国,用人强国的事例。但是这个制度从小国到一统,也许还可以用封建变通之,一旦集权再集权。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但是我们现如今如果是地方民主选举,选举人任命属官。升迁靠荐举和地方风评的话,结合我们现在的技术条件,是完全可以的。

如今的政治制度,正是走在这样一个实践上,事实上我们党并没有坚持门第之分,我们国家领导人(政治局)多数都是庶民出身,依靠的是荐举制和考核制走上最关键的岗位上。但是面对庞大的集权国家,单单靠几个人的荐举是不够的,而基层没有任何民主(民主也是一种荐举制)。所以下层官员不得不任命。

是否可以下层民主;风评荐举之?结合公民投票,走中国自己的民主之路呢?相比西方成本巨大,而且很容易被行贿和颠覆的制度,我想这种制度更健壮更完善。

我们不能丢弃我们5000年政治制度建设的优秀成果,也不能不借鉴西方的民主制度成果。OVER。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