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由于年轻时走了弯路,到了30岁一事无成,这样的例子大有人在。但同样也有一些人,整个职业生涯都发展得很优秀,到了30岁已经成为职场的精英阶层。由于做猎头的原因,我们接触很多30岁左右的经理人,发现他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往往有很多致命的问题。在30岁之前,他们的职业生涯表现很优秀,但从30岁到40岁这一段,很多人都在做职业的布朗运动,无规则的跳来跳去。我把这些归纳了一下,首先举几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我在《千万别把自己当人才》一文中讲到,一个30岁的人应聘到一个大集团的一个管理中心当副总经理,年薪40万。他在上任前找我做职业辅导,请我分析一下,这个大集团是让他去革故鼎新还是力挽狂澜,或者去冲锋陷阵?我说这三个都不是,这么大一个集团,你去了以后第一是要学习。后来经过辅导,这个经理人转变了,详情一会再讲。
第二个案例。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我接触了至少不下20位30岁左右的人,他们都是很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当我问到未来理想的问题时,他们都会这样回答我,“40岁成为亿万富翁,50岁进政治局常委,60岁学冠全球。”我都是一句话,说按你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你去做,这一辈子你很可能是颗粒无收的。
我见过一个小伙子非常典型。他1988年以全省第三考入北京某著名大学经济系,95年研究生毕业,毕业后进了一个半政府半企业的机构工作。用了5年时间做到业务处副处长,年薪达到20万。那时他刚过30岁,开始了职场布朗运动。布朗到现在有10年了,收入却还不到20万,还没有10年前挣得多。后来我就给他分析,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走法,30岁开始布朗运动,毫无规则的穿梭般跳槽。
其实在我们看来,和这个小伙子一样背景出身的人,走的都是这样一种路径,他很少有选择,就是这样一种职业生涯。
他就很奇怪,为什么像他这样很有才华的精英人士会走这样一条路径?我给他们总结了六大职业瓶颈。
第一个瓶颈就是心态不稳,忽左忽右,忽上忽下。
像刚才我举的第一个,冲锋陷阵、革故鼎新、力挽狂澜的那一位,其实沟通不到20分钟,他就立即变得非常谨慎、谦虚,开始拿小本记我说的入职后的六大准则。一会是非常傲慢和自信,一会却变得非常谦虚和谨慎,这种不稳定的心态其实与这个年龄段有关系。
到了单位以后,这种不稳的心态表现在,要么过了头盛气凌人,要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结果是事情都做不好,盛气凌人做不好,小心翼翼也做不好。
第二个瓶颈,仅聪明做事,并以此自居。
他们做事上非常聪明、绝对够聪明,但是做人上不够精明,做领导他还缺乏智慧。所以在这个年龄段就自以为做事是一切了,并以此自居,讨厌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好多30岁的企业经理人都这么认为。
30岁左右的年龄段心态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等他与人斗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于是痛苦无比。而且他们认为不应该跟人斗,与天斗地斗把事干好就行。
30岁左右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因为心智还仅仅停留在做事层面,这世界上做事只是高端职场最基本的要求,最基本的层面,还有更高的层面他没有锤炼。因为他年轻,即使有意的学,也学不会,这个年龄段他有意的学更高层面的事,他会学得滑头了,那更不行了。他必须经过这一段做事的锤炼,再到更高一段精明的做人,才能智慧的去做领导。但30岁的职业经理人还没有锤炼到这一步,他还停留在最低的做事层面上,但是他认为这世上做事就够了,别的都不对。
我见过一个200多万年薪的经理人,级别做到大总裁的位置,世界级知名公司里唯一一位非法国籍的委员。但是在委员位置上干了半年就下来了,后来我们俩见面一聊我就知道他肯定仅仅停留在做事的层面上。我给他讲,你就是一个最低层面做事的高端职员,你很精明,你是高端层面里最低层面做事的人,你就是工程师!为什么让你做委员这样一个职位你就难受?因为你不具备这种做人的能力。
后来他到大民营集团做一个总监层面职位,做到管理层就不知道怎么做了。我说主要原因是因为你层面太低,你就是工程师,你就是仅仅在做事的层面,你总看着管理层的人是在混饭吃,你看不懂的原因是组成你的要素不同。你的组成要素,就像块木材一样,你的耐高温可能五、六百度。但管理层的人就像块钢铁,他是更多更复杂的要素组成,他耐高温要两、三千度。你可能感觉拉老板、领导都是糊涂蛋,其实他能耐到两、三万度的高温。
他总觉得别人不行,并以此自居。如果他没有意识到做人的因素,他永远只是是高端职场里的最低层面。
第三个瓶颈,以历史英雄为偶像,并进行模仿。
刚才讲的30岁做到副处长的经理人,他崇拜陈独秀,因为陈独秀和他是老乡。我说你要闹革命的话,可以崇拜陈独秀,那是革命家,当之无愧学习的榜样。今天是创业时代,市场经济,你还崇拜他,所以你才会这样,一直做布朗运动,没饭吃,干两天换一个地方,在职场中没位置了。
原因是什么?首先是教育的原因。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学校的教育、父母的教育,都是刘胡兰式的英雄典范教育。他的思想里根深蒂固的英雄不是建设的英雄,而是革命英雄,但今天的社会已经是建设时代,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是他们为什么模仿这些英雄?起因总是这些英雄和自己某些特殊身份相同。举个例子,出身条件特别差的,家上不起学的,他就以林肯为英雄,因为林肯当了总统。以拿破仑为英雄,可能是自己个子不高,他们总是找那些和自己特征或者缺陷相似的某些英雄人物模仿,学习。
同时,他们往往把英雄精神层面的东西带进职场,把特定条件下的英雄形象拿到市场条件下进行现实操作,英雄人物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所以大家会觉得这些人非常的迂腐,虽然他们只有30岁。
第四个瓶颈就是受制于成长的背景,拒绝改变。
我接触过一个很有名大学的书记,他是上完大学读研究生并一直勤奋努力工作,直到当上大学党委书记。他说自己的孩子特别叛逆,就是不学我父母的专业,觉得这种成功是父母的关顾下成功的,特别没有价值。他的孩子非要从第一层做起,自己独立奋斗,创出一条成功之路,重新打造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
我说原因就在于父母给孩子灌输了一种“人要自尊、要独立,独立自主”的思想,其实正确的方法是你要告诉他人既要独立自主,更要借外围资源。你没告诉他,现在他要自主,你要让他按父母的思路走,这就等于你自己否定自己的教育。
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超越出自己的背景。如果能超越出去,要么往好的方向转化,要么往坏的方向转化。但是大多数人都沿着父母或者从小受的教育划定的路线一直走下去。比如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经理人他头十年在职场中大多都走得非常顺,但30岁左右就开始布朗,就开始无规则运动。为什么呢?就是父母教育他做事的一个道理,工程师的做事方式。结果他在头十年最基础的就是做事,他一旦做过“工程师阶段”,往高层面走,就没人指导他,就越出了他的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时代变了,你的父母、老师教你的那一套已经不管用了,失去规则指导的经理人就开始布朗了。
还有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被“三十而立”的老话僵化了、不改变了。
第五个瓶颈就是目标多元化,不能够专心。
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说,30岁是狂妄的年龄段。小孩少儿期是幻想阶段,少年期是狂想阶段,成年人30岁左右就变成一个狂妄阶段,40岁中年期就变成沉静阶段,到晚年期就50多岁,这个时候叫等待阶段,等待退出历史舞台,安享晚年。到六、七十岁这人就活在老年期,他只对健康感兴趣。
人活在世界上,有社会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体系。
社会评价体系里面有三个目标:荣誉、权力和财富,所有的东西无论如何追求都会归结到这三个方面、三个坐标。一个年轻人往往会同时追这三个目标,所以他40岁要成亿万富翁,50岁成为政治局常委,60岁学冠全球,这三个目标全有了。
其实人活在社会评价体系当中就这三个追求。而健康、快乐、幸福都是自我评价,不是社会评价。所以每个人都在社会评价驱动下,进行自己的社会行为和职场行为,而自我评价从内心来驱动。
这三个坐标轴,有不同的规则。有的人就是因为往三个方向同时奔,每天早上起来,在权力这个山上奋斗,中午又跑到荣誉山上去,晚上到财富山上跑一下,最后这人要累死在山谷里面。
后来有年轻人给我讲,你说的不对,他要用十年爬财富这座山,用十年爬权力这座山,再用十年爬荣誉这座山。我说这样做也可以,但最终你还是成不了大事。为什么呢?这三个山的游戏规则是完全不同的,换山是有成本的。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后来出事的副省长、副部长原来都是大学教授,因为他们习惯了学术这个规则,老想做学问,问个明白。
所以任何一个人这一辈子你三座山来回爬,一般的都容易出事,三个坐标轴不能相交,一相交就出事,目标多元了。
所以30岁的人如果能明白这一点,三座坐标轴是不能相交的,而且三座山是不可能同时爬的,那你这一生很可能有了不起的职业前景。如果到40岁你还没明白这一点,那你这一生当中一定是一事无成的。
第六个职业瓶颈就是难耐恐惧和诱惑。
现在的社会是变革的时代,诱惑太多,人在职场上耐不住外界的诱惑,偏离了原来的目标。
在追求自己目标时,很容易把外界的困难和危险信号放大,最后引发内心的恐惧而退怯。所以30左右的人,往往停留在构建伟大的战略层面,就是打不响一场具体的战斗。结论,就是要避免前面所讲的6个瓶颈。
人一生就是要心态平和而充满激情。人生无论创业还是打工抑或是做其他,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共分六种。
第一种:是没有梦想的生活方式,这种人是死气沉沉的。
第二种:是有梦想的生活方式。
第三种:是有梦想+激情的生活方式。
第四种:是有梦想+激情+持续的激情的生活方式。
第五种:是有梦想+激情+持续的激情+成功(阶段性的成功),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阶段性的,这是正常的现象,人一生不可能都是成功。
第六种:是对中国来说,在刚刚变革的初期,规则还没建立起来的时候还有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冒险+大胆。
这六种生活方式是每一个人自己所选择的,为什么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主要原因是不同年龄段和大的环境以及个人文化差异造成的。人生的不同阶段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对于战争年代选择革命家的人,在当今市场年代将选择的是创业家。这就是时代精英选择的生活方式,为什么是这样?大的文化和环境决定了你为什么活着,小的文化和环境是你选择怎么活着。整个世界都在改变,对精英来说赶上了很好的时代,赶上一个自己开创新事业的时代,开创新事业需要平和的心态加上梦想和激情,而且是持续的激情。
相关推荐
- **历史人物的启示**:研究历史上成功人士的经历,可以发现他们普遍具备追求成功的强烈愿望和持续努力的精神。这些人物的成功案例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激励。 - **成功并非偶然**:成功往往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一...
对于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发展,编程技能是基础,但在20至30岁之间是黄金时期。随着年龄增长,虽然经验积累,但编程效率可能会下降。因此,优秀的软件人才需要适时转型,从单纯的编程转向更有价值的工作,如软件工程管理...
凯捷研究院(Capgemini Research Institute)是专注于数字化领域研究的内部智库,致力于发布关于数字化技术对大型...对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它们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
《凯捷研究院:数字化转型报告》第12期是一份深度探讨企业数字化变革的重要文献,主要聚焦于全球企业在数字化进程中的挑战、机遇以及最佳实践。报告以英文版呈现,为国际视野提供了丰富的洞见,旨在帮助领导者理解并...
总结来说,宝姿品牌之所以能在商业模式转型期获利,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高效的宣传和品牌塑造,确立了品牌的市场地位;其次,注重产品研发和生产优化,确保了产品竞争力;再者,在终端经营上,对员工...
### 打工皇帝唐骏的成功之路 #### 一、个人背景与早期经历 唐骏,被誉为“打工皇帝”,是一位在IT行业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企业家。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功的典范,更是现代职场人士学习的榜样。
9. 工业革命时期的创新:18世纪的创新主要由工匠和技师完成,而非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这说明创新不一定依赖于传统教育体系,而是可以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来实现。 10. 大数据时代:奥巴马科技顾问的观点强调了...
3. **青春期叛逆与成长**:何敏在中学时期表现出反叛行为,如烫发、打耳洞等,与父亲的关系紧张。一次与体校学生的冲突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变,这展示了青少年时期的冲动和成长的过程。 4. **演艺生涯的...
他明确企业定位,专注于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致力于满足成功人士的需求。这种前瞻性的定位让中至信家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后来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后,中至信家具在2003年进行了一...
进入2017年,“数字化转型”和“敏捷采购”成为主题。IT项目采购更加强调速度和敏捷性,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采购策略中,“云服务”和“按需付费”模式越来越普遍,降低了初始投资,同时也增加了对供应商服务质量...
但随着线上流量红利的减少,引流成本增加,新零售转型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提升需求匹配效率和降低新品牌获客成本。新零售模式通过双线融合促进了线下向线上的导流,打通了双线数据共享,并能基于消费者需求...
在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马化腾所提出的观点——“不能过度依赖QQ客户端”,不仅揭示了腾讯自身的发展策略,也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视角。 长久以来,腾讯依托其拳头产品QQ客户端,在互联网的...
无论是对于正在寻找自己人生方向的年轻人,还是对于已经在职场上奋斗多年的专业人士来说,都能从中获得启示。正如书名所言,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这个世界,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勇敢地追寻内心的呼唤...
这一转型旨在提升人力资源部门的战略地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核心业务,助力企业实现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 首先,人力资源部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改变企业内外对其传统后勤部门的认知。要赢得更高的地位,必须...
标题提及的"医疗美容行业形成头部平台"是指在医疗美容行业内,某些专业平台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消费者和医疗...总的来说,医美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期,头部平台的崛起将引领行业走向更加规范和集约化的道路。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发展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源规划已经成为了企业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中国人才热线举办的HR名家讲坛上,HR专家和学者们聚焦于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指导与实例解析,为与会者深入讲解了...
这一模式不仅带动了上海的旅游业,还促进了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成为城市更新和区域转型的经典案例。 综上所述,上海新天地的成功在于它巧妙地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结合,创造出一个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能适应现代...
5. 对现代的启示:通过对谭嗣同生平的研究,可以认识到在社会转型期思想家对于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出改革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稳健的方式进行。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解读或者...
这强调了优秀CX在不确定时期对业务成功的重要性。 在“Working Together, Apart”章节,报告探讨了如何在物理隔离的情况下保持团队协作和生产力。疫情迫使许多企业快速适应远程工作模式,这要求组织重新思考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