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83846 次
- 性别:
- 来自: 北京
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扮演的角色是否重要,关键就看他主要负责的是"事务型"的工作还是"思考型"的工作;能力的高低,也主要从他所完成的"思考型"工作的成绩如何来判定。埋头于事务的员工,肯定是低层次员工,他只要做好上级分配给他的,方向甚至方法都已经明确了的工作就可以了。也许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也许他们工作熟练、态度认真,但他们只能成为一项工作所要求配备的"人手",而不是能够有效掌控工作,更好完成工作,乃至于引领和开创工作新局面的"人才"。
1.用好你的8小时,那足够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是适用于三分法的,即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还有8小时用来处理生活、娱乐等问题。
八个小时工作,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对于一个无所事事混日子的人来说,真是够难打发的了。还没上班就盼着下班,周一刚开始就盼着周末;一张报纸看半天,一件小事拖一月;领导在时一个样,领导不在时另一个样;对工作毫不热心,对工资非常热心……这些人,混在其中,也乐在其中。他们以为自己很聪明,能够"哄"住单位,"哄"到薪水。即使这个地方混不下去了,他们换个地方照样混。
其实这样的混是最愚蠢的。他们哄来哄去,最终哄的是自己。时间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他们的能力不进反退,事业毫无起色,再这么混下去,又能混几时呢?
而对于一个想做事、愿进步、渴望成功的人来说,巴不得一天能有25个小时,8小时?那怎么够!
在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除了人才,还有时间。在某些高档写字楼里,灯火彻夜不灭,人们带着睡袋和简单的洗漱用具,恨不得就在办公室里安营扎寨了。一边是追求高薪水、高报酬;一边是把一天中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加班熬夜,成了一个让很多人习以为常的事;工作狂,成了不少职场中人的代名词;抑郁、焦虑、过劳死,已经开始威胁许多人的身心健康。
据社会学家统计,8小时以外的工作,有大约30%确实是出于单位工作的需要,或者是由行业特点决定的,但70%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员工自身时间管理不善、工作效率低下导致的。也就是说,是我们自己延长了我们的工作时间。
我在一家文化单位任职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多数员工都会在下班时间过后仍然留在电脑前工作。一开始,我对大家的"敬业"精神感到由衷的敬佩,慢慢地,觉得不对头了。就拿我这个部门来说,分配到每个人头上的工作量其实完全可以在8小时内就能够完成的,可是身为主管的我,承担的工作更多,最多拖个半小时也就能结束一天的工作了,可下面的员工却常常比我工作得更晚。于是我有意留心了一下他们的工作状态,发现:
1.早上来打开电脑后,他们开始吃早餐,一边吃还一边七嘴八舌地闲聊上班路上看到了一件趣事、昨天看的一部电影、前天买的一件新衣服……直到我这个主管发话了,他们才开始把嘴给闭上。后来单位制定了一项制度--凡是工作时间开始后还在吃早餐的,一律以迟到论处。有些人就开始抱怨,说根本没时间吃早饭,只好在单位楼下买了上来吃,单位没有人情味。他们不会想想,8小时工作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你用个人的生活来挤占工作时间,那么工作也自然会去挤占你的生活时间。
2.大脑一片空白,半天还进入不了工作状态。他们东摸一下、西蹭一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等他们终于找到事做了,一个上午差不多快过去了。
3.不急不急,时间还多的是。他们把工作放在一边,开始上网干私人的事情,浏览新闻、聊天、购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有时候心收不回来,他们干脆就放弃了今天的工作,给自己寻找一个搪塞上级的借口。
4.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常常干着干着,突然想起还有一件急事没有处理,又把手头上的事情放下来去处理。毫无章法,越干越乱。一天干了无数事情,可到下班时没有一件事做完。这些事情中有些固然可以在第二天继续进行,但有些却是不能延后的,于是他们只好留下来加班。
5.对于临时产生的问题没有预见性,结果自己的工作节奏常常被一些突发事件所打乱。举个例子,他今天要完成一个报告,本来算着时间挺富裕的,可是领导找他去谈话,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谈完了已经11点了,他想反正待会就要吃午餐了,干脆下午再集中赶一赶吧。谁知下午磨磨唧唧刚开个头,忽然发现昨天向客户要求的某项资料没有收到,他于是赶忙打电话去催,可那边一直拖拖拉拉,结果,今天又得加班了……
6.把责任推到别人的头上。比如说,那个设计方案我等到下班了还没见他报上来给我看,问怎么回事,他说是设计公司太慢,到现在还没发给他,所以耽误了,这可不关他的事。那我就想问问,为什么么你一早没去催?你有没有给对方设定一个时间必须交稿?如果对方今天确实不能完成设计,你怎么不早点了解清楚情况向我汇报,以便我进行调整?说不关自己的事,是对方的工作效率低,那么请问,作为一名此项工作的监控者和责任人,你做了些什么使对方的工作进度有所保证?
7.不沟通,不问事,不问自己明不明白、干不干得了,反正接到任务就闷着头去做,结果等到交活的时候,要么根本完成不了,要么就做得乱七八糟,只能赶紧返工重来。得!又要加班了。
……
其实,加班不一定就代表你敬业,反而有可能是因为你的不敬业,导致了不得不加班来完成在8小时内完全可以完成的工作。E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习惯一边工作一边玩,对于他们来说,拖时间下班倒也无所谓,反正回去也是对着电脑,不如就在办公室里玩,还能够给领导留下一个努力工作的好印象。
把工作做好,不在于你投入了多少额外的时间,而是在于你怎样利用好自己的"8小时"。高效率才能产生高效益,高效率也才能为我们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更广阔、更高层、更深入的问题。
下面的建议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但可以给你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必须每天列出计划。这种计划并不是为了向某人汇报,也不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压力,而是为了让你记住有哪些事情需要去做,不被无形又说不清楚的工作压力弄得头昏脑胀、烦躁不已。这样的计划并不需要多么复杂,在办公桌前一坐下,先在纸上把今天要做的事情一条一条都写下来。然后按照特别急的、不太急的、特别重要的、不太重要的、大件事情、琐碎的事情进行排列,做完一项划掉一项。隔一段时间看一遍记录,将已经完成的事情划掉。当做完记录的所有事的时候,最好再检查一遍。
2.隔一段时间看一遍记录,利用时间的空隙去做随时可进行的备用任务,节省时间。这样的备用任务具备的特点是:不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去思考;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中断,并且下次可以继续进行。比如在等待开会的10分钟时间里,将自己邮箱中的邮件处理一下,在等人的间歇对自己已完成的工作成果进行美化加工(例如整理文档,修饰绘图设计);网络打不开时整理一下文件或将顾客名单裁成小条,等等。
3.集中时间将一些细微的但时不时会跳出来干扰你的琐事处理掉。比如在一个短暂的工作周期(三天或一周不定)内,给自己专门安排两三个小时,用来处理这个周期发生的或者可能发生的琐碎事情。
4.无论是开会还是和别人交接工作,都要养成用纸笔记录的习惯。别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很可能一件重要的事情你转身就忘记了。养成记录的习惯,不但让你做事不走样,也能节约你的时间。你不会因为记忆的模糊而再次跑去询问别人,也不会因为错误而推倒重来,更不会临时想起来而手忙脚乱。
5.别定下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量。一张纸上写得满满的,但每天都会有一半以上的事情做不完,这样会打击自己的信心。久而久之,你会对这样的工作计划感到厌烦,最后把它当成一张废纸。每天的工作量刚刚能完成是最合适的,会给你带来强大的成就感。
6.买一个带提醒功能的电子日历(现在很多手机都有这个功能),将未来要做的重要事情都设置为呼叫提醒。
7.保持桌面的整洁,随时清理自己抽屉里和电脑里的文件。将重要的东西单独存放并做好标记。
8.养成在固定的地方放置固定的东西的习惯,千万不要随手一丢、一夹,当领导着急问你要的时候,你翻箱倒柜都找不着。等你找着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9.将过时的文件资料打包存档,专门找个地方存放。别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自己的电脑里或抽屉里,随时将不要的东西清理掉。
10.准备一个大容量U盘或移动硬盘,电脑里重要的工作要定期备份。
11.将要见的人按急或不急、重要或不重要分别安排时间约见,并做好一个约见时间表,放在自己一眼能及的地方。
12.如果你确实有重要的事情临时打乱了自己的计划,一定要将没有做的事情重新安排时间。
13.这一条最为重要,那就是不要犹豫和等待,立即行动。没有任何工作会因为你回避它而自动消失,没有任何烦恼会因为你不去想而烟消云散。你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去面对,只能去迎接挑战。
停止工作,但不要停止思考
在上一节说到,用好你的8小时,那就足够了,但事实上,你的工作在8小时外才真正开始。
所有的工作,我认为都可以归纳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事务型",一种是"思考型"。
"事务型"工作又分成两类:一种本身就是事务性质的,比如说开车、卖票、售货、送报,等等,这些工作都属于所谓的"熟练工种",只要做得多,做得认真负责,一般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另一种是我们大多数行业的大多数人都会碰到的一些日常性工作,比如说收发邮件、打电话、整理资料,或者是完成别人分派的一些跑腿打杂等任务。这样的一些工作,不需要花费我们太多的脑筋,按照所熟悉的流程按部就班做下去即可。
"事务型"的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也比较容易做到的。对于"事务型"的工作,重要的是流程或计划的科学制定,有效执行,让它一天进行下来顺畅无阻,最后让人习惯成自然。
我们每天都在做"事务型"的工作,但这些"事务"却不是我们工作的核心,甚至严格来说,这些"事务"并不能被称为工作,而只能说是为有效完成工作而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它就像汽车上所使用的润滑油而不是汽油,汽车之所以能跑当然不是因为它们,但离开了它们,汽车的汽油再足,也跑不好、跑不快,而且跑不了多长的时间就会损坏。
"思考型"工作才是大多数工作的核心,又或者说,它才真正能够被称之为工作。"思考型"工作不是每天都要做的那些琐事,往往都是长期的,需要一周、一月,甚至一年、两年才能够见分晓。比如说,一个广告设计师做一个广告,他需要与客户沟通、搜集相关资料、得出创意,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制作,在这过程中还要不断地与客户磨合,以便得到他的认可。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意环节,这是一个广告设计的灵魂,电脑或者手绘工作虽然占用了8小时内的大多数时间,其实不过是实现这项工作的手段而已。而这个创意的过程不局限于8小时,甚至主要不在8小时内完成。
事实上,所有"思考型"的工作都是随时随地在进行的。8小时内,我们在思考,而8小时外呢?工作我们固然可以停止了,但思考却不能停止。吃饭时想,睡不着觉的时候想,在路上想,上卫生间的时候想……你会发现,成果会如泉水一般,不用费力,就会自动汩汩而来,你要做的无非是用"事务型"的工作对它们进行记录和整理。
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扮演的角色是否重要,关键就看他主要负责的是"事务型"的工作还是"思考型"的工作;能力的高低,也主要从他所完成的"思考型"工作的成绩如何来判定。埋头于事务的员工,肯定是低层次员工,他只要做好上级分配给他的,方向甚至方法都已经明确了的工作就可以了。也许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也许他们工作熟练、态度认真,但他们只能成为一项工作所要求配备的"人手",而不是能够有效掌控工作,更好完成工作,乃至于引领和开创工作新局面的"人才"。
这二者的区别是本质上的。"人手"被别人要求如何工作,被工作所牵引和掌控,他们不过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人才"却能够从日常做熟的工作中分析利弊、总结经验、提出方法、解决问题,他们是工作的灵魂,是工作完成与否、完成好坏的关键。做"人手"还是做"人才",关键就在于是否做到了"8小时工作,24小时思考"。
曾经在某杂志上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家快递公司,主要业务是为都市商圈的写字楼服务的,这些写字楼一般都位于地铁沿线,快递员使用地铁投递十分方便快捷。美中不足的是成本较高,虽然这个城市的地铁网络较为发达,而且换乘任何线路都是一票到底,但毕竟进一次站就要买一次票,而快递是哪怕一个单件也要出站送到的。况且,由于竞争激烈,现在城市快递的收费价格都压得很低,因此,如何既保证服务到位,又能节省自己的成本就成了每个快递公司必须面对的事情。
绝大多数普通快递员很少会去想这样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只需按照客户的要求、公司的制度把东西送到目的地就好了,交通费用自然也有公司承担。可是,这家公司的一位快递员却在琢磨,每天坐地铁,花的钱可真不是小数,公司这么多快递员,加起来就更不得了了。虽然大家各自有负责的区域,但一个区域内有多少写字楼?分布在多少地铁站附近?用自行车送当然省钱,可服务的快捷又很难保证,这样就没有竞争力了。
有一天,他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准备回家休息。在回去的地铁车厢里,他看见有人背着包上来,等车一开动,那人突然把包打开,向车厢里的乘客兜售光碟。他想这真是个便宜买卖,无需场地还客源丰厚,只要不出站,几块钱的车票就能在地下卖一天……不出站?他兴奋地想,那快递也可以这样啊!只要在地下专设几名快递员,用手机短信和地面上的快递员联系,在地铁的出入口进行交接,那么,不是能将地铁交通费省下一大笔么?地铁公司也没有不允许在出入**接物品的规定啊!何况本公司主跑写字楼,递送的物品大多都是较轻的文件资料,交接是很容易的事情。
他把这个想法跟公司一说,公司领导非常高兴,很快便进行了周密的筹划并加以施行,果然每个月能节省下一半以上的开支。对于这样一个肯为工作思考的快递员,公司自然也很赞赏,并愿意给他机会承担更为重要也更需要积极思考的工作,升职加薪理所当然。这位快递员后来成了一家全国著名地产公司的高管。
一般来说,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的人都是高学历、老资历或者后台硬的所谓白领精英,而他,一个高中毕业来大城市打工的农村孩子靠的是什么?我想,他靠的就是思考,时时刻刻为工作思考。在别人浑浑噩噩只求把8小时熬过去的时候,在别人8小时以后便不再考虑工作,一门心思想的只是到哪里吃,到哪里玩的时候,他却常常在想,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更有效率,也让自己更轻松呢?用这样一种思想来对待工作,又哪有做不好的事情,又哪有不欣赏提拔他的老板?
一个集体,既需要"人才",也需要"人手",但"人手"是随时可以替换和舍弃的,而"人才"却是很难替换甚至是无法替换的。而且集体越困难,"人才"就会显得越重要。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其影响,纷纷开始裁员。但这个企业只要不是濒临倒闭,只要还想东山再起,它裁掉的就一定是那些可有可无的"人手",而不是作为企业核心和工作灵魂的"人才"。在这个时候,埋头于"事务"的"人手"是包袱,因为遭遇困难的企业没有了那么多"事务",精简了"事务",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手"。
而不断思考如何在困境中调整自己的工作,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如何帮助集体走出困境的"人才",却是这个集体的财富。
事实上,看待一个人对一项工作是否抱有热情,是否投入,不在他的"8小时工作",那对很多人来说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而在他的"24小时思考",这才是主动的、兴致勃勃的。上班的时候思考,下班的时候仍然不放弃思考,这并不是一项负担,而是一种兴趣,一种责任。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对待自己心爱的人吧,我们把他(她)时时刻刻放在心里,这才叫爱,才有收获幸福的可能。对待工作亦如是,多投入不见得一定就会多产出,但不投入就一定不会有产出。"24小时思考",不是让你只考虑工作,不考虑生活,更不是让你废寝忘食,而是让你把工作时刻放在心里,实际上,就是把你的理想、责任放在心里。
正文 第8节:功夫总是在诗外(1)
功夫总是在诗外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儿子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诗写好?陆游沉思了半晌,挥笔写下了一首诗来回答儿子的问题:"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这首诗中,画龙点睛的一句便是"功夫在诗外"。陆游告诫他的儿子,他初作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们的要求和喜怒哀乐。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要强调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
陆游可谓领悟了诗的真谛。诗,固然来自于当时情境下的灵感,但灵感的喷发、文思的泉涌,却来自于平时在生活中的不断积累。正所谓厚积而薄发,有长期的酝酿,才有揭盖闻酒扑鼻香,同样地,不断地读书、思考、行万里路、经人间事,才会有诗情、诗才、诗意、诗境。古往今来那些大诗人、大文豪,莫不如此。
世间很多事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工作,就如同作诗一般,功夫也在诗外。
一个作家写出一部享誉人间的大作,关键不在笔走龙蛇那一刻,而在动笔前的精心酝酿、充分准备。
一个优秀的演员在银幕上光芒万丈,可谁又知道,在台下他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动了多少脑筋,花了多少心思?他反复阅读剧本,揣摩其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并和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经验相验证,把握不准时,他还会主动深入到现实中角色所代表的群体中,深入地体会和思索角色的定位。这样,他才能在真正演出的时候挥洒自如,把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
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台上接受群众的欢呼,强大的个人魅力和激动人心的演讲口才固然会产生"明星效应",但平日里,他对国家政策和人民利益的思考,他深入到群众当中和他们交换意见、增进感情、求得认同,才是他提出能为群众所拥护的政见,并最终成为领袖的基础。
巴菲特被世人尊为"股神",说他简直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他买哪只股票,哪只股票就会涨。可他不是神,他也有过投资失败,之所以比绝大多数人眼光准,下手狠,是因为他比别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做思考分析工作。一般人在开市的时候盯着曲线、数据,他却时刻在关注曲线、数据后面那些政治、经济的变化,他做足了资料分析的工作,大脑不断地思考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不是运气好的赌徒,所谓令世人羡慕的"直觉",其实完全来自于精密思考后所得出的判断,而又因为这种思考习惯形成了一种准确的判断能力。
李嘉诚被大家夸为"超人",说他是香港商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做什么就赚什么,别人亏本的时候他却赚了。可他还是人,而且出身平凡,只是,他比别人更喜欢动脑筋,善于动脑筋。从做一个小业务员的时候,他的方法不是勤跑腿、勤打电话(在这上面他当然也并不懒惰),而是做足对客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去进行拜访,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很多客户都把他当成一个知己,而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伙伴。就是收货款,别人常常败兴而归甚至于和客户发生争执,李嘉诚却总是能够手到擒来。这都归功于他会在收账前先做出缜密的思考:什么时候去?在什么场合谈?对方的难处在哪里?以对方的性格和为人会接受什么样的方式?去之前能否先做点什么使对方不会那么抗拒(比如先帮对方一个额外的忙)?去了后怎么说?该怎么软怎么硬?对方会怎么想?碰到推脱和拒绝的时候怎么办?万一失败了怎么为下次再去收款留下余地?……李嘉诚在工作以外下的这些功夫,使得他在公司的所有业务员中脱颖而出,被升为部门经理,后来又因为工作出色,被公司委任为总经理。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项工作做得好坏,很多时候也在于除了正常的工作以外,你花了多少工夫来研究它,琢磨它,并为之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我们以绝大多数组织集体,不管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必然发生的述职工作来举例说明。不少人,工作干得好,但因为不会述职而得不到领导和同仁的认可。而有些人,却因为述职到位而让领导和同仁了解了他的功劳和苦劳,从而得到奖赏提拔。
不少人以为,述职,就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向领导和同仁展示自我,因此,临场发挥决定了述职的成败。而对于那些不擅长即兴表达的人来说,很难有成功的可能。
其实,这是一个误会。要把述职工作做好,绝不是靠几句夸夸其谈的语言就可以的。实际上,一次述职的成功,百分之九十是在于这之前的思考和准备。没有准备的述职,要么就是被别人的问题问得措手不及、支支吾吾,要么就是信口开河,忽悠得别人一愣一愣的。
真正述职的功夫,不在述职中,而在述职外。也就是说,你把一切都想好了,预备到位,那么,就算你的即兴口才一般,在述职中也可以把你的工作成果汇报得扎扎实实,让对方了解得清清楚楚。
述职前,我们要做的准备工作,因职业、职位的不同可能千差万别,但也有几条原则是人人都需要去遵守的。
1.把思路理清楚,有条理地写下纪要
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思路不清,自然就不知道从何说起,再好的口才也会词不达意。因此,述职前的思路整理、言辞安排就很重要。这个整理安排光是用脑子来想、来记还不够,还需要用笔把它们一条一条记下来。人类的记忆系统,日常事务性的记忆是最容易损失的,即便是记忆力强的人,24小时后的记忆量也只剩下了70%~80%。那些光凭记忆来述职的人,恐怕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总是有事落下没说,或者说着说着脑子就乱了,甚至当场卡壳。
我们常说那些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幽默风趣、滔滔不绝,似乎脑子快得不得了。但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手中总是拿着一摞小卡片?其实那就是他们按照节目的要求事先就做好的提示卡,一是保证节目按照既定的计划流畅进行;二是在什么时候主持人之间,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应该怎么配合;三是一些精彩的"包袱"写在提示卡上,到了时机刚好就能抖出来。述职纪要起到的也是类似的作用,它会使你的述职完整、精彩、流畅。
其实,我们用笔在纸上记录时,不但可以保证没有遗漏,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路,想出更多的建议和精彩的话语;还能够分清主次,理顺功、过之间的联系,并写明最恰当的方式,这样的述职不但完整,而且完美。
2.学会"揣摩上意"
在这里,"揣摩上意"并非是投机取巧,也不是以虚掩实,而是说,我们应该先考虑清楚,你的工作思路,是不是和上面要求的一致?不能是你自己认为没错,上面却不认可。这样,当你述职时,就不会"我认为"、"你认为"地和领导发生冲突了。
其次,你要预先想到可能面临的一些提问。即便是你的功劳不少,但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赞扬而喜欢批评。他们理所当然地会提出一些问题来让你解答,这些问题甚至可能是不怀好意的。尤其是牵涉到一些职位的竞争、利益的冲突时,这样的情形更是难以避免。而当你事先揣摩到了这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事先预备好答案,在述职的时候,就会显得挥洒自如,左右逢源。领导也会从中看出你思维的严密性,并对你的这种能力和气度赞赏有加。
还有,领导第一时间想要了解什么?最重要的是想要知道什么?揣摩到了这一点,你才会在自己做述职准备时,预先设计好程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什么事重点强调,什么事一笔带过;什么话当讲,什么话不当讲……这样,到了真正述职时,你就可以学会不说套话、不兜圈子,将领导的注意力直接带到核心问题上。
3.准备实在的"干货"
有功劳的人,应该用一些确切的数据、表格、实例等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的成绩。任何动听的语言,都比不上事实更有说服力。一次成功的述职,不是口才表演,也不是喊口号式的表决心,更不是王婆卖瓜式的自夸。大家想听到的是干货而不是水货。"言之有物,论之有据"是我们述职成功的基础。
述职见功夫,是因为在述职之外我们所花的工夫,所有的工作其实都是如此,"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谁以为平时不思考,临时就可以抱到佛脚的话,那他就大错特错了。
4.灵感不会在规定的时间敲门
对于很多"思考型"的工作来说,并不是我们一思考,就会产生灵感,也不是说,我们坐在办公桌前冥想8小时,就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文艺性的工作尤其如此。一位想要创作一幅传世名作的画家,当他架起画架,准备好一切工具之后,不是马上就去动笔,反倒可能背着手,出去泡一壶茶,或者温一壶酒,在茶韵酒香中期待灵感的到来。这个时间,也许是一个小时,也许是一天,也许是一月,也许是一年,甚至,也许是永远。同样地,一个有志于投身文学事业的青年,也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还记得那部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么?里面那个想成为大作家的"梦尔斯泰"李梦,搞了一年了,他的那部震撼人心的大作,还只写了一个200字的开头。
灵感,就像一个古灵精怪的少女一般,常常在我们追求她的时候避不见人,让我们辗转反侧!
岂止文艺工作,科学的灵感也常常不在规定的时间来敲门。大家都知道,物理学上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因为一个早熟的苹果落在了正在树下休息的牛顿头上;青霉素的发明,竟然是弗莱明在培养一些葡萄球菌时的意外收获……可事实上,在这些看似撞大运似的成果后面,是他们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苹果砸在思考中的牛顿头上而有了万有引力,如果砸在别人的头上呢?可能就是被人吃掉吧。
我们不是艺术家、科学家,我们从事的工作也没有那么高深,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思考。工作的结果如何,也常常取决于我们是否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奇妙的灵感,从而让一个原本普通的工作获得了令人惊喜的结果,或者,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找到了另辟蹊径的解决方案。
有一个单位,开会的时候,领导在上面讲话,底下的职员各行其是。
"小李,别讲话,听我说!"
"张小姐,你能否等一下再绞你的指甲?"
"老王,我说什么你清楚吗?"
……
这样的话,局长每次开会都要说。这让他感到很郁闷,提醒也提醒过了,骂也骂过了,甚至也宣布要对开会时不注意听的人进行惩罚,可是没用。
局长大人实在没了脾气,便找到办公室主任,让他想办法建立一套制度,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办公室主任接受了这个艰难的任务。事情明摆着,这就是"法不责众"。如果一个一个地去抓,抓到后就处理?那这个会还怎么开?好,就算抓了,也处理了,下一次你能保证他不是表面上没动作,底下的动作特别多?建立制度?什么样的制度能管得这么死?难道让大家只能像个小学生一样,双手背在后,头扬起,眼睛注视前方?不可能的事嘛!何况,就算控制得了大家的行为,你又怎么去控制他们耳朵里听什么,脑子里想什么?
虽然这位办公室主任搞了多年的行政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对于这项工作他想了好几天依然不得要领。这不,局长大人宣布又要开会了,他的解决方案还一个字都没写。他愁眉苦脸地想:开会嘛!不像别的工作总有专人负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很自然,即便是事关自己,那领导不是单独在和自己谈话,也可以当成耳旁风。这就是个责任承担的问题……
正文 第12节:灵感不会在规定的时间敲门(2)
责任承担?他突然想到了!当局长问这位办公室主任关于开会的纪律拟定了没有,什么交上来看看时,他笑着说:"不需要什么一套方案,很简单,以后开会时你不要秘书参加,开完会后再宣布,这次由谁来整理会议记录……"
对于工作,当然是谁负责任谁就会高度关注。那究竟谁负责任呢?上面不说,下面就只能假想很可能会是自己。现在只抓一项工作--会议记录,只盯一个人--他是否能把会议记录做出来。做不出来,就交不了差,也无法说明自己参加会议时是认真的。
看看,困扰多时的工作难题,一个小小的灵感就解决了。而这样的灵感,可不是在纸上按部就班地写下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就可以得到的。
但是,灵感也不是完全不可捉摸的。事实上,世间万物都遵循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你思考的方向正确,只要你够虔诚,当你的思维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突然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这就是释家禅宗所讲的"顿悟"。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儒学大师王阳明,他所创立的"心学"一派儒家思想,和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并立,后来为明清以后许多官僚、学者所信奉,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史和思想史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王阳明思想建立的方法即所谓"格物以致知",意思是从世界万事万物中去思考推究出原理,把有形的知识变成无形的思想。王阳明无时无刻不在"格",对万事万物都在"格"。看到竹子,他会停下来"格",看到蚂蚁,他会蹲下来"格",在朝为官的时候"格",在野为民的时候"格",率军平宁王之乱时,他还在"格",甚至因为得罪了权奸刘瑾,被发配到当时蛮荒的贵州龙场,当了一个小小的驿卒时,他在清风明月的山林中"格",在豺虎窥视、虫蛇吮血的环境下"格"。他将三十七年的家底都拼将出来,把拥有的三千年文化底蕴都用头皮顶出来之后,在一个春夏之交的午夜,他仰天大笑,终于顿悟了。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龙场顿悟"。
王阳明的"顿悟"是偶然得来的么?当然不是,这是一个365天、24小时思考的结晶。古人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对于思考来说,必须先有前一句的"踏破铁鞋",才有后一句的"不费工夫"。当我们累积了所有的信念,经历了足够的"求之不得"时,灵感就会在下一秒叩响思维的大门。
正文 第13节:机会只垂青于"时刻准备着"的人(1)
5.机会只垂青于"时刻准备着"的人
著名的汉斯教授在一所大学讲完课后,问在座的学生:"我想招收一名私人助理,来帮我处理日常琐碎的杂事。我需要一个有条理、爱整洁的人,不知道你们谁有兴趣?"
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他们觉得,能给汉斯教授当助手是一种荣幸,对自己的学业乃至于今后的事业也都大有好处。
都是很优秀的学生,可名额却只有一个,汉斯教授也不知如何取舍。想了想,他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简单的任务:下次我会再来的,如果那天谁将自己的课桌收拾得最整洁,谁就会得到这个职位。
这天是礼拜三,一般汉斯教授来学校讲课都是在这一天,不过,没人确定他会在下一个,还是在再下一个礼拜三到来。
刚开始,大家每到了礼拜三的早上就开始收拾自己的课桌,可是汉斯教授没有来。很多人慢慢地就不再那么热心了,到了礼拜三他们也常常忘记。只有一个学生渴望得到汉斯教授的垂青,他不但在每个礼拜三都会把自己的课桌收拾好,即使在平时他也照样整理得干干净净,因为他担心万一汉斯教授改变了日程,在其他的日子来到就糟了。
他在每天早上将自己的课桌收拾好,可是到了下午,桌面又凌乱了,他想也许汉斯教授会在下午来,于是又开始收拾。尽管这样,他想想还是觉得不妥,如果教授在一小时以后出现,仍会看到他凌乱的桌面,便又决心每小时收拾一次。到最后,他想到若教授随时会到来,仍有可能看到他的桌面不整洁……终于,这个学生想清楚了,他必须时刻保持自己桌面的整洁,随时准备面对教授的检查。
果然,某一天,汉斯教授不期而至,这个学生如愿以偿地获得了那个职位。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句著名的校训:时刻准备着,当机会来临时你就成功了。一个人,必须自己准备妥当,才不会在机会来临时手忙脚乱。随时保持最佳的状态,等待着机会的出现,并及时捉住它。
在工作中,机会也只青睐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有些人,上司在时一个样,上司不在时另一个样;8小时内能混就混,8小时外更把工作完全抛在脑后;对于上司说过的话听过就忘,对于单位布置的工作能拖就拖。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状况:上级突然一问到某件工作的时候,他们支支吾吾,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不是说"不好意思,我这还没弄好",就是说"请你等一等,我先问一下,然后再告诉你情况"。他们被突然袭击搞得手足无措,足以证明平时他们不光是8小时外不考虑工作,就是8小时内他们也没有把工作放在心上。这样的员工,不管表面上表现如何,一到关键时候就会掉链子,正是那种"不足以托大事"的人,上级当然不会青睐这样的员工。
韩冰在一家外贸集团做普通文秘,她的直接老板是集团的营运总监。
文秘是一个每天要处理各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的岗位,说韩冰就是个打杂的也不为过。不过她冰雪聪明,从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她就没有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普通文秘上,而是把自己想象成仅次于总监的总监助理。她一边跟公司的其他文秘学习事务性工作,一边注意着总监助理的一举一动,暗暗努力要把助理的那套本事学到手。
其他的文秘小姐在面对总监时毕恭毕敬、一丝不苟,可只要总监一出门,她们就活跃起来,有些在那聊天,有些上网冲浪,有些偷偷做自己的私事。只有韩冰仍然在继续完成上面交代过的工作。即使空下来,她也会马上去回想最近几天上面交代的事情,自己有哪几件还办得不够好,还有哪些方面不足。利用空闲时间,她会与其他公司的秘书小姐交换信息,打听哪里开了新饭店,哪家五星级宾馆请了新的法国厨师献技,哪天天气如何,交通情况如何,长期定点的宾馆饭店当日状况……这些情报在上司应酬客户的时候都是关键,他的宴请是否顺利、应对是否得体,常常关系到经营上的战略部署。当然,韩冰还要在各行各业建立一些自己的关系,以备不时之需。
有一天,快下班的时候,总监突然从办公室里走出来,对助理说:"今天临时有朋友来,半个小时后就会到,你现在联系我们常去的那个酒店订一个贵宾套房,再到酒店里的王朝食府订一个包间。"
助理赶紧打电话联系,可不巧的是,那个酒店的客房和食府的包间当天都已经客满。助理一下手忙脚乱,再去找别的酒店眼看来不及,她只好去向总监请示该怎么办。总监一听也急了,这可是一个贵宾,不能够随便应付的,他问所有的文秘,谁有好的替代资源提供一下。众人面面相觑,只有韩冰站起来说:"我来试试。"她打了两个电话,很快就办妥了一切。
还有一次,韩冰跟着总监一起去见一个重要的客户,这天他要和这位客户签一个重要的合同。这位客户很有实力,买下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一个几进的大四合院,经过改造装修后作为自己的公司总部。
韩冰跟着总监下车的时候,看到阴沉沉的天空似乎要下雨,她故意放慢脚步,悄悄问把车停在院门口等候的司机车上有没有伞?司机说没有,于是她摸出钱来对司机说:"请你帮忙立刻到附近买一把好伞来,尺寸要大一些。"然后就跟着总监进了"大宅门"。
签完约,已经到了吃饭的时间,总监当然是要请客户赏脸吃一顿"便饭"的。几个人从院子里出来时,外面已经下起了滂沱大雨。韩冰紧走几步,从司机手里拿过伞递给总监,总监风度极好地为客人打起伞,送对方上车,一切漂亮而圆满。
……
终于有一天,总监把韩冰叫到面前,对她说:"从下周起,提升你为我的特别助理,同时担任文秘工作,你身兼两职没问题吧?"
要得到领导的青睐,有两件事情一定要记住:一是时刻在观察和思考,有条件就去了解公司的业务、老板的思想及许多背后事情,业务能力会提高很快。二是时刻准备着,公司职位有空缺时,老板首先想到的是随时在他需要的时候出现,并且为他解决问题的人。当你的学历、后台都不比你的同事们强的时候,凭什么就能够抢到机会脱颖而出?就凭你时刻在进行观察思考,时刻在准备解决问题,对你正在做的工作如是,对你想要得到的工作亦如是。
这就是成功的真谛。
1.用好你的8小时,那足够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是适用于三分法的,即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还有8小时用来处理生活、娱乐等问题。
八个小时工作,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对于一个无所事事混日子的人来说,真是够难打发的了。还没上班就盼着下班,周一刚开始就盼着周末;一张报纸看半天,一件小事拖一月;领导在时一个样,领导不在时另一个样;对工作毫不热心,对工资非常热心……这些人,混在其中,也乐在其中。他们以为自己很聪明,能够"哄"住单位,"哄"到薪水。即使这个地方混不下去了,他们换个地方照样混。
其实这样的混是最愚蠢的。他们哄来哄去,最终哄的是自己。时间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他们的能力不进反退,事业毫无起色,再这么混下去,又能混几时呢?
而对于一个想做事、愿进步、渴望成功的人来说,巴不得一天能有25个小时,8小时?那怎么够!
在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除了人才,还有时间。在某些高档写字楼里,灯火彻夜不灭,人们带着睡袋和简单的洗漱用具,恨不得就在办公室里安营扎寨了。一边是追求高薪水、高报酬;一边是把一天中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加班熬夜,成了一个让很多人习以为常的事;工作狂,成了不少职场中人的代名词;抑郁、焦虑、过劳死,已经开始威胁许多人的身心健康。
据社会学家统计,8小时以外的工作,有大约30%确实是出于单位工作的需要,或者是由行业特点决定的,但70%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员工自身时间管理不善、工作效率低下导致的。也就是说,是我们自己延长了我们的工作时间。
我在一家文化单位任职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多数员工都会在下班时间过后仍然留在电脑前工作。一开始,我对大家的"敬业"精神感到由衷的敬佩,慢慢地,觉得不对头了。就拿我这个部门来说,分配到每个人头上的工作量其实完全可以在8小时内就能够完成的,可是身为主管的我,承担的工作更多,最多拖个半小时也就能结束一天的工作了,可下面的员工却常常比我工作得更晚。于是我有意留心了一下他们的工作状态,发现:
1.早上来打开电脑后,他们开始吃早餐,一边吃还一边七嘴八舌地闲聊上班路上看到了一件趣事、昨天看的一部电影、前天买的一件新衣服……直到我这个主管发话了,他们才开始把嘴给闭上。后来单位制定了一项制度--凡是工作时间开始后还在吃早餐的,一律以迟到论处。有些人就开始抱怨,说根本没时间吃早饭,只好在单位楼下买了上来吃,单位没有人情味。他们不会想想,8小时工作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你用个人的生活来挤占工作时间,那么工作也自然会去挤占你的生活时间。
2.大脑一片空白,半天还进入不了工作状态。他们东摸一下、西蹭一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等他们终于找到事做了,一个上午差不多快过去了。
3.不急不急,时间还多的是。他们把工作放在一边,开始上网干私人的事情,浏览新闻、聊天、购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有时候心收不回来,他们干脆就放弃了今天的工作,给自己寻找一个搪塞上级的借口。
4.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常常干着干着,突然想起还有一件急事没有处理,又把手头上的事情放下来去处理。毫无章法,越干越乱。一天干了无数事情,可到下班时没有一件事做完。这些事情中有些固然可以在第二天继续进行,但有些却是不能延后的,于是他们只好留下来加班。
5.对于临时产生的问题没有预见性,结果自己的工作节奏常常被一些突发事件所打乱。举个例子,他今天要完成一个报告,本来算着时间挺富裕的,可是领导找他去谈话,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谈完了已经11点了,他想反正待会就要吃午餐了,干脆下午再集中赶一赶吧。谁知下午磨磨唧唧刚开个头,忽然发现昨天向客户要求的某项资料没有收到,他于是赶忙打电话去催,可那边一直拖拖拉拉,结果,今天又得加班了……
6.把责任推到别人的头上。比如说,那个设计方案我等到下班了还没见他报上来给我看,问怎么回事,他说是设计公司太慢,到现在还没发给他,所以耽误了,这可不关他的事。那我就想问问,为什么么你一早没去催?你有没有给对方设定一个时间必须交稿?如果对方今天确实不能完成设计,你怎么不早点了解清楚情况向我汇报,以便我进行调整?说不关自己的事,是对方的工作效率低,那么请问,作为一名此项工作的监控者和责任人,你做了些什么使对方的工作进度有所保证?
7.不沟通,不问事,不问自己明不明白、干不干得了,反正接到任务就闷着头去做,结果等到交活的时候,要么根本完成不了,要么就做得乱七八糟,只能赶紧返工重来。得!又要加班了。
……
其实,加班不一定就代表你敬业,反而有可能是因为你的不敬业,导致了不得不加班来完成在8小时内完全可以完成的工作。E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习惯一边工作一边玩,对于他们来说,拖时间下班倒也无所谓,反正回去也是对着电脑,不如就在办公室里玩,还能够给领导留下一个努力工作的好印象。
把工作做好,不在于你投入了多少额外的时间,而是在于你怎样利用好自己的"8小时"。高效率才能产生高效益,高效率也才能为我们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更广阔、更高层、更深入的问题。
下面的建议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但可以给你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必须每天列出计划。这种计划并不是为了向某人汇报,也不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压力,而是为了让你记住有哪些事情需要去做,不被无形又说不清楚的工作压力弄得头昏脑胀、烦躁不已。这样的计划并不需要多么复杂,在办公桌前一坐下,先在纸上把今天要做的事情一条一条都写下来。然后按照特别急的、不太急的、特别重要的、不太重要的、大件事情、琐碎的事情进行排列,做完一项划掉一项。隔一段时间看一遍记录,将已经完成的事情划掉。当做完记录的所有事的时候,最好再检查一遍。
2.隔一段时间看一遍记录,利用时间的空隙去做随时可进行的备用任务,节省时间。这样的备用任务具备的特点是:不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去思考;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中断,并且下次可以继续进行。比如在等待开会的10分钟时间里,将自己邮箱中的邮件处理一下,在等人的间歇对自己已完成的工作成果进行美化加工(例如整理文档,修饰绘图设计);网络打不开时整理一下文件或将顾客名单裁成小条,等等。
3.集中时间将一些细微的但时不时会跳出来干扰你的琐事处理掉。比如在一个短暂的工作周期(三天或一周不定)内,给自己专门安排两三个小时,用来处理这个周期发生的或者可能发生的琐碎事情。
4.无论是开会还是和别人交接工作,都要养成用纸笔记录的习惯。别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很可能一件重要的事情你转身就忘记了。养成记录的习惯,不但让你做事不走样,也能节约你的时间。你不会因为记忆的模糊而再次跑去询问别人,也不会因为错误而推倒重来,更不会临时想起来而手忙脚乱。
5.别定下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量。一张纸上写得满满的,但每天都会有一半以上的事情做不完,这样会打击自己的信心。久而久之,你会对这样的工作计划感到厌烦,最后把它当成一张废纸。每天的工作量刚刚能完成是最合适的,会给你带来强大的成就感。
6.买一个带提醒功能的电子日历(现在很多手机都有这个功能),将未来要做的重要事情都设置为呼叫提醒。
7.保持桌面的整洁,随时清理自己抽屉里和电脑里的文件。将重要的东西单独存放并做好标记。
8.养成在固定的地方放置固定的东西的习惯,千万不要随手一丢、一夹,当领导着急问你要的时候,你翻箱倒柜都找不着。等你找着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9.将过时的文件资料打包存档,专门找个地方存放。别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自己的电脑里或抽屉里,随时将不要的东西清理掉。
10.准备一个大容量U盘或移动硬盘,电脑里重要的工作要定期备份。
11.将要见的人按急或不急、重要或不重要分别安排时间约见,并做好一个约见时间表,放在自己一眼能及的地方。
12.如果你确实有重要的事情临时打乱了自己的计划,一定要将没有做的事情重新安排时间。
13.这一条最为重要,那就是不要犹豫和等待,立即行动。没有任何工作会因为你回避它而自动消失,没有任何烦恼会因为你不去想而烟消云散。你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去面对,只能去迎接挑战。
停止工作,但不要停止思考
在上一节说到,用好你的8小时,那就足够了,但事实上,你的工作在8小时外才真正开始。
所有的工作,我认为都可以归纳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事务型",一种是"思考型"。
"事务型"工作又分成两类:一种本身就是事务性质的,比如说开车、卖票、售货、送报,等等,这些工作都属于所谓的"熟练工种",只要做得多,做得认真负责,一般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另一种是我们大多数行业的大多数人都会碰到的一些日常性工作,比如说收发邮件、打电话、整理资料,或者是完成别人分派的一些跑腿打杂等任务。这样的一些工作,不需要花费我们太多的脑筋,按照所熟悉的流程按部就班做下去即可。
"事务型"的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也比较容易做到的。对于"事务型"的工作,重要的是流程或计划的科学制定,有效执行,让它一天进行下来顺畅无阻,最后让人习惯成自然。
我们每天都在做"事务型"的工作,但这些"事务"却不是我们工作的核心,甚至严格来说,这些"事务"并不能被称为工作,而只能说是为有效完成工作而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它就像汽车上所使用的润滑油而不是汽油,汽车之所以能跑当然不是因为它们,但离开了它们,汽车的汽油再足,也跑不好、跑不快,而且跑不了多长的时间就会损坏。
"思考型"工作才是大多数工作的核心,又或者说,它才真正能够被称之为工作。"思考型"工作不是每天都要做的那些琐事,往往都是长期的,需要一周、一月,甚至一年、两年才能够见分晓。比如说,一个广告设计师做一个广告,他需要与客户沟通、搜集相关资料、得出创意,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制作,在这过程中还要不断地与客户磨合,以便得到他的认可。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意环节,这是一个广告设计的灵魂,电脑或者手绘工作虽然占用了8小时内的大多数时间,其实不过是实现这项工作的手段而已。而这个创意的过程不局限于8小时,甚至主要不在8小时内完成。
事实上,所有"思考型"的工作都是随时随地在进行的。8小时内,我们在思考,而8小时外呢?工作我们固然可以停止了,但思考却不能停止。吃饭时想,睡不着觉的时候想,在路上想,上卫生间的时候想……你会发现,成果会如泉水一般,不用费力,就会自动汩汩而来,你要做的无非是用"事务型"的工作对它们进行记录和整理。
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扮演的角色是否重要,关键就看他主要负责的是"事务型"的工作还是"思考型"的工作;能力的高低,也主要从他所完成的"思考型"工作的成绩如何来判定。埋头于事务的员工,肯定是低层次员工,他只要做好上级分配给他的,方向甚至方法都已经明确了的工作就可以了。也许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也许他们工作熟练、态度认真,但他们只能成为一项工作所要求配备的"人手",而不是能够有效掌控工作,更好完成工作,乃至于引领和开创工作新局面的"人才"。
这二者的区别是本质上的。"人手"被别人要求如何工作,被工作所牵引和掌控,他们不过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人才"却能够从日常做熟的工作中分析利弊、总结经验、提出方法、解决问题,他们是工作的灵魂,是工作完成与否、完成好坏的关键。做"人手"还是做"人才",关键就在于是否做到了"8小时工作,24小时思考"。
曾经在某杂志上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家快递公司,主要业务是为都市商圈的写字楼服务的,这些写字楼一般都位于地铁沿线,快递员使用地铁投递十分方便快捷。美中不足的是成本较高,虽然这个城市的地铁网络较为发达,而且换乘任何线路都是一票到底,但毕竟进一次站就要买一次票,而快递是哪怕一个单件也要出站送到的。况且,由于竞争激烈,现在城市快递的收费价格都压得很低,因此,如何既保证服务到位,又能节省自己的成本就成了每个快递公司必须面对的事情。
绝大多数普通快递员很少会去想这样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只需按照客户的要求、公司的制度把东西送到目的地就好了,交通费用自然也有公司承担。可是,这家公司的一位快递员却在琢磨,每天坐地铁,花的钱可真不是小数,公司这么多快递员,加起来就更不得了了。虽然大家各自有负责的区域,但一个区域内有多少写字楼?分布在多少地铁站附近?用自行车送当然省钱,可服务的快捷又很难保证,这样就没有竞争力了。
有一天,他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准备回家休息。在回去的地铁车厢里,他看见有人背着包上来,等车一开动,那人突然把包打开,向车厢里的乘客兜售光碟。他想这真是个便宜买卖,无需场地还客源丰厚,只要不出站,几块钱的车票就能在地下卖一天……不出站?他兴奋地想,那快递也可以这样啊!只要在地下专设几名快递员,用手机短信和地面上的快递员联系,在地铁的出入口进行交接,那么,不是能将地铁交通费省下一大笔么?地铁公司也没有不允许在出入**接物品的规定啊!何况本公司主跑写字楼,递送的物品大多都是较轻的文件资料,交接是很容易的事情。
他把这个想法跟公司一说,公司领导非常高兴,很快便进行了周密的筹划并加以施行,果然每个月能节省下一半以上的开支。对于这样一个肯为工作思考的快递员,公司自然也很赞赏,并愿意给他机会承担更为重要也更需要积极思考的工作,升职加薪理所当然。这位快递员后来成了一家全国著名地产公司的高管。
一般来说,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的人都是高学历、老资历或者后台硬的所谓白领精英,而他,一个高中毕业来大城市打工的农村孩子靠的是什么?我想,他靠的就是思考,时时刻刻为工作思考。在别人浑浑噩噩只求把8小时熬过去的时候,在别人8小时以后便不再考虑工作,一门心思想的只是到哪里吃,到哪里玩的时候,他却常常在想,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更有效率,也让自己更轻松呢?用这样一种思想来对待工作,又哪有做不好的事情,又哪有不欣赏提拔他的老板?
一个集体,既需要"人才",也需要"人手",但"人手"是随时可以替换和舍弃的,而"人才"却是很难替换甚至是无法替换的。而且集体越困难,"人才"就会显得越重要。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其影响,纷纷开始裁员。但这个企业只要不是濒临倒闭,只要还想东山再起,它裁掉的就一定是那些可有可无的"人手",而不是作为企业核心和工作灵魂的"人才"。在这个时候,埋头于"事务"的"人手"是包袱,因为遭遇困难的企业没有了那么多"事务",精简了"事务",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手"。
而不断思考如何在困境中调整自己的工作,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如何帮助集体走出困境的"人才",却是这个集体的财富。
事实上,看待一个人对一项工作是否抱有热情,是否投入,不在他的"8小时工作",那对很多人来说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而在他的"24小时思考",这才是主动的、兴致勃勃的。上班的时候思考,下班的时候仍然不放弃思考,这并不是一项负担,而是一种兴趣,一种责任。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对待自己心爱的人吧,我们把他(她)时时刻刻放在心里,这才叫爱,才有收获幸福的可能。对待工作亦如是,多投入不见得一定就会多产出,但不投入就一定不会有产出。"24小时思考",不是让你只考虑工作,不考虑生活,更不是让你废寝忘食,而是让你把工作时刻放在心里,实际上,就是把你的理想、责任放在心里。
正文 第8节:功夫总是在诗外(1)
功夫总是在诗外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儿子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诗写好?陆游沉思了半晌,挥笔写下了一首诗来回答儿子的问题:"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这首诗中,画龙点睛的一句便是"功夫在诗外"。陆游告诫他的儿子,他初作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们的要求和喜怒哀乐。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要强调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
陆游可谓领悟了诗的真谛。诗,固然来自于当时情境下的灵感,但灵感的喷发、文思的泉涌,却来自于平时在生活中的不断积累。正所谓厚积而薄发,有长期的酝酿,才有揭盖闻酒扑鼻香,同样地,不断地读书、思考、行万里路、经人间事,才会有诗情、诗才、诗意、诗境。古往今来那些大诗人、大文豪,莫不如此。
世间很多事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工作,就如同作诗一般,功夫也在诗外。
一个作家写出一部享誉人间的大作,关键不在笔走龙蛇那一刻,而在动笔前的精心酝酿、充分准备。
一个优秀的演员在银幕上光芒万丈,可谁又知道,在台下他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动了多少脑筋,花了多少心思?他反复阅读剧本,揣摩其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并和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经验相验证,把握不准时,他还会主动深入到现实中角色所代表的群体中,深入地体会和思索角色的定位。这样,他才能在真正演出的时候挥洒自如,把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
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台上接受群众的欢呼,强大的个人魅力和激动人心的演讲口才固然会产生"明星效应",但平日里,他对国家政策和人民利益的思考,他深入到群众当中和他们交换意见、增进感情、求得认同,才是他提出能为群众所拥护的政见,并最终成为领袖的基础。
巴菲特被世人尊为"股神",说他简直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他买哪只股票,哪只股票就会涨。可他不是神,他也有过投资失败,之所以比绝大多数人眼光准,下手狠,是因为他比别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做思考分析工作。一般人在开市的时候盯着曲线、数据,他却时刻在关注曲线、数据后面那些政治、经济的变化,他做足了资料分析的工作,大脑不断地思考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不是运气好的赌徒,所谓令世人羡慕的"直觉",其实完全来自于精密思考后所得出的判断,而又因为这种思考习惯形成了一种准确的判断能力。
李嘉诚被大家夸为"超人",说他是香港商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做什么就赚什么,别人亏本的时候他却赚了。可他还是人,而且出身平凡,只是,他比别人更喜欢动脑筋,善于动脑筋。从做一个小业务员的时候,他的方法不是勤跑腿、勤打电话(在这上面他当然也并不懒惰),而是做足对客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去进行拜访,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很多客户都把他当成一个知己,而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伙伴。就是收货款,别人常常败兴而归甚至于和客户发生争执,李嘉诚却总是能够手到擒来。这都归功于他会在收账前先做出缜密的思考:什么时候去?在什么场合谈?对方的难处在哪里?以对方的性格和为人会接受什么样的方式?去之前能否先做点什么使对方不会那么抗拒(比如先帮对方一个额外的忙)?去了后怎么说?该怎么软怎么硬?对方会怎么想?碰到推脱和拒绝的时候怎么办?万一失败了怎么为下次再去收款留下余地?……李嘉诚在工作以外下的这些功夫,使得他在公司的所有业务员中脱颖而出,被升为部门经理,后来又因为工作出色,被公司委任为总经理。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项工作做得好坏,很多时候也在于除了正常的工作以外,你花了多少工夫来研究它,琢磨它,并为之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我们以绝大多数组织集体,不管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必然发生的述职工作来举例说明。不少人,工作干得好,但因为不会述职而得不到领导和同仁的认可。而有些人,却因为述职到位而让领导和同仁了解了他的功劳和苦劳,从而得到奖赏提拔。
不少人以为,述职,就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向领导和同仁展示自我,因此,临场发挥决定了述职的成败。而对于那些不擅长即兴表达的人来说,很难有成功的可能。
其实,这是一个误会。要把述职工作做好,绝不是靠几句夸夸其谈的语言就可以的。实际上,一次述职的成功,百分之九十是在于这之前的思考和准备。没有准备的述职,要么就是被别人的问题问得措手不及、支支吾吾,要么就是信口开河,忽悠得别人一愣一愣的。
真正述职的功夫,不在述职中,而在述职外。也就是说,你把一切都想好了,预备到位,那么,就算你的即兴口才一般,在述职中也可以把你的工作成果汇报得扎扎实实,让对方了解得清清楚楚。
述职前,我们要做的准备工作,因职业、职位的不同可能千差万别,但也有几条原则是人人都需要去遵守的。
1.把思路理清楚,有条理地写下纪要
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思路不清,自然就不知道从何说起,再好的口才也会词不达意。因此,述职前的思路整理、言辞安排就很重要。这个整理安排光是用脑子来想、来记还不够,还需要用笔把它们一条一条记下来。人类的记忆系统,日常事务性的记忆是最容易损失的,即便是记忆力强的人,24小时后的记忆量也只剩下了70%~80%。那些光凭记忆来述职的人,恐怕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总是有事落下没说,或者说着说着脑子就乱了,甚至当场卡壳。
我们常说那些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幽默风趣、滔滔不绝,似乎脑子快得不得了。但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手中总是拿着一摞小卡片?其实那就是他们按照节目的要求事先就做好的提示卡,一是保证节目按照既定的计划流畅进行;二是在什么时候主持人之间,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应该怎么配合;三是一些精彩的"包袱"写在提示卡上,到了时机刚好就能抖出来。述职纪要起到的也是类似的作用,它会使你的述职完整、精彩、流畅。
其实,我们用笔在纸上记录时,不但可以保证没有遗漏,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路,想出更多的建议和精彩的话语;还能够分清主次,理顺功、过之间的联系,并写明最恰当的方式,这样的述职不但完整,而且完美。
2.学会"揣摩上意"
在这里,"揣摩上意"并非是投机取巧,也不是以虚掩实,而是说,我们应该先考虑清楚,你的工作思路,是不是和上面要求的一致?不能是你自己认为没错,上面却不认可。这样,当你述职时,就不会"我认为"、"你认为"地和领导发生冲突了。
其次,你要预先想到可能面临的一些提问。即便是你的功劳不少,但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赞扬而喜欢批评。他们理所当然地会提出一些问题来让你解答,这些问题甚至可能是不怀好意的。尤其是牵涉到一些职位的竞争、利益的冲突时,这样的情形更是难以避免。而当你事先揣摩到了这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事先预备好答案,在述职的时候,就会显得挥洒自如,左右逢源。领导也会从中看出你思维的严密性,并对你的这种能力和气度赞赏有加。
还有,领导第一时间想要了解什么?最重要的是想要知道什么?揣摩到了这一点,你才会在自己做述职准备时,预先设计好程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什么事重点强调,什么事一笔带过;什么话当讲,什么话不当讲……这样,到了真正述职时,你就可以学会不说套话、不兜圈子,将领导的注意力直接带到核心问题上。
3.准备实在的"干货"
有功劳的人,应该用一些确切的数据、表格、实例等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的成绩。任何动听的语言,都比不上事实更有说服力。一次成功的述职,不是口才表演,也不是喊口号式的表决心,更不是王婆卖瓜式的自夸。大家想听到的是干货而不是水货。"言之有物,论之有据"是我们述职成功的基础。
述职见功夫,是因为在述职之外我们所花的工夫,所有的工作其实都是如此,"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谁以为平时不思考,临时就可以抱到佛脚的话,那他就大错特错了。
4.灵感不会在规定的时间敲门
对于很多"思考型"的工作来说,并不是我们一思考,就会产生灵感,也不是说,我们坐在办公桌前冥想8小时,就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文艺性的工作尤其如此。一位想要创作一幅传世名作的画家,当他架起画架,准备好一切工具之后,不是马上就去动笔,反倒可能背着手,出去泡一壶茶,或者温一壶酒,在茶韵酒香中期待灵感的到来。这个时间,也许是一个小时,也许是一天,也许是一月,也许是一年,甚至,也许是永远。同样地,一个有志于投身文学事业的青年,也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还记得那部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么?里面那个想成为大作家的"梦尔斯泰"李梦,搞了一年了,他的那部震撼人心的大作,还只写了一个200字的开头。
灵感,就像一个古灵精怪的少女一般,常常在我们追求她的时候避不见人,让我们辗转反侧!
岂止文艺工作,科学的灵感也常常不在规定的时间来敲门。大家都知道,物理学上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因为一个早熟的苹果落在了正在树下休息的牛顿头上;青霉素的发明,竟然是弗莱明在培养一些葡萄球菌时的意外收获……可事实上,在这些看似撞大运似的成果后面,是他们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苹果砸在思考中的牛顿头上而有了万有引力,如果砸在别人的头上呢?可能就是被人吃掉吧。
我们不是艺术家、科学家,我们从事的工作也没有那么高深,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思考。工作的结果如何,也常常取决于我们是否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奇妙的灵感,从而让一个原本普通的工作获得了令人惊喜的结果,或者,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找到了另辟蹊径的解决方案。
有一个单位,开会的时候,领导在上面讲话,底下的职员各行其是。
"小李,别讲话,听我说!"
"张小姐,你能否等一下再绞你的指甲?"
"老王,我说什么你清楚吗?"
……
这样的话,局长每次开会都要说。这让他感到很郁闷,提醒也提醒过了,骂也骂过了,甚至也宣布要对开会时不注意听的人进行惩罚,可是没用。
局长大人实在没了脾气,便找到办公室主任,让他想办法建立一套制度,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办公室主任接受了这个艰难的任务。事情明摆着,这就是"法不责众"。如果一个一个地去抓,抓到后就处理?那这个会还怎么开?好,就算抓了,也处理了,下一次你能保证他不是表面上没动作,底下的动作特别多?建立制度?什么样的制度能管得这么死?难道让大家只能像个小学生一样,双手背在后,头扬起,眼睛注视前方?不可能的事嘛!何况,就算控制得了大家的行为,你又怎么去控制他们耳朵里听什么,脑子里想什么?
虽然这位办公室主任搞了多年的行政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对于这项工作他想了好几天依然不得要领。这不,局长大人宣布又要开会了,他的解决方案还一个字都没写。他愁眉苦脸地想:开会嘛!不像别的工作总有专人负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很自然,即便是事关自己,那领导不是单独在和自己谈话,也可以当成耳旁风。这就是个责任承担的问题……
正文 第12节:灵感不会在规定的时间敲门(2)
责任承担?他突然想到了!当局长问这位办公室主任关于开会的纪律拟定了没有,什么交上来看看时,他笑着说:"不需要什么一套方案,很简单,以后开会时你不要秘书参加,开完会后再宣布,这次由谁来整理会议记录……"
对于工作,当然是谁负责任谁就会高度关注。那究竟谁负责任呢?上面不说,下面就只能假想很可能会是自己。现在只抓一项工作--会议记录,只盯一个人--他是否能把会议记录做出来。做不出来,就交不了差,也无法说明自己参加会议时是认真的。
看看,困扰多时的工作难题,一个小小的灵感就解决了。而这样的灵感,可不是在纸上按部就班地写下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就可以得到的。
但是,灵感也不是完全不可捉摸的。事实上,世间万物都遵循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你思考的方向正确,只要你够虔诚,当你的思维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突然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这就是释家禅宗所讲的"顿悟"。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儒学大师王阳明,他所创立的"心学"一派儒家思想,和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并立,后来为明清以后许多官僚、学者所信奉,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史和思想史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王阳明思想建立的方法即所谓"格物以致知",意思是从世界万事万物中去思考推究出原理,把有形的知识变成无形的思想。王阳明无时无刻不在"格",对万事万物都在"格"。看到竹子,他会停下来"格",看到蚂蚁,他会蹲下来"格",在朝为官的时候"格",在野为民的时候"格",率军平宁王之乱时,他还在"格",甚至因为得罪了权奸刘瑾,被发配到当时蛮荒的贵州龙场,当了一个小小的驿卒时,他在清风明月的山林中"格",在豺虎窥视、虫蛇吮血的环境下"格"。他将三十七年的家底都拼将出来,把拥有的三千年文化底蕴都用头皮顶出来之后,在一个春夏之交的午夜,他仰天大笑,终于顿悟了。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龙场顿悟"。
王阳明的"顿悟"是偶然得来的么?当然不是,这是一个365天、24小时思考的结晶。古人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对于思考来说,必须先有前一句的"踏破铁鞋",才有后一句的"不费工夫"。当我们累积了所有的信念,经历了足够的"求之不得"时,灵感就会在下一秒叩响思维的大门。
正文 第13节:机会只垂青于"时刻准备着"的人(1)
5.机会只垂青于"时刻准备着"的人
著名的汉斯教授在一所大学讲完课后,问在座的学生:"我想招收一名私人助理,来帮我处理日常琐碎的杂事。我需要一个有条理、爱整洁的人,不知道你们谁有兴趣?"
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他们觉得,能给汉斯教授当助手是一种荣幸,对自己的学业乃至于今后的事业也都大有好处。
都是很优秀的学生,可名额却只有一个,汉斯教授也不知如何取舍。想了想,他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简单的任务:下次我会再来的,如果那天谁将自己的课桌收拾得最整洁,谁就会得到这个职位。
这天是礼拜三,一般汉斯教授来学校讲课都是在这一天,不过,没人确定他会在下一个,还是在再下一个礼拜三到来。
刚开始,大家每到了礼拜三的早上就开始收拾自己的课桌,可是汉斯教授没有来。很多人慢慢地就不再那么热心了,到了礼拜三他们也常常忘记。只有一个学生渴望得到汉斯教授的垂青,他不但在每个礼拜三都会把自己的课桌收拾好,即使在平时他也照样整理得干干净净,因为他担心万一汉斯教授改变了日程,在其他的日子来到就糟了。
他在每天早上将自己的课桌收拾好,可是到了下午,桌面又凌乱了,他想也许汉斯教授会在下午来,于是又开始收拾。尽管这样,他想想还是觉得不妥,如果教授在一小时以后出现,仍会看到他凌乱的桌面,便又决心每小时收拾一次。到最后,他想到若教授随时会到来,仍有可能看到他的桌面不整洁……终于,这个学生想清楚了,他必须时刻保持自己桌面的整洁,随时准备面对教授的检查。
果然,某一天,汉斯教授不期而至,这个学生如愿以偿地获得了那个职位。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句著名的校训:时刻准备着,当机会来临时你就成功了。一个人,必须自己准备妥当,才不会在机会来临时手忙脚乱。随时保持最佳的状态,等待着机会的出现,并及时捉住它。
在工作中,机会也只青睐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有些人,上司在时一个样,上司不在时另一个样;8小时内能混就混,8小时外更把工作完全抛在脑后;对于上司说过的话听过就忘,对于单位布置的工作能拖就拖。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状况:上级突然一问到某件工作的时候,他们支支吾吾,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不是说"不好意思,我这还没弄好",就是说"请你等一等,我先问一下,然后再告诉你情况"。他们被突然袭击搞得手足无措,足以证明平时他们不光是8小时外不考虑工作,就是8小时内他们也没有把工作放在心上。这样的员工,不管表面上表现如何,一到关键时候就会掉链子,正是那种"不足以托大事"的人,上级当然不会青睐这样的员工。
韩冰在一家外贸集团做普通文秘,她的直接老板是集团的营运总监。
文秘是一个每天要处理各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的岗位,说韩冰就是个打杂的也不为过。不过她冰雪聪明,从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她就没有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普通文秘上,而是把自己想象成仅次于总监的总监助理。她一边跟公司的其他文秘学习事务性工作,一边注意着总监助理的一举一动,暗暗努力要把助理的那套本事学到手。
其他的文秘小姐在面对总监时毕恭毕敬、一丝不苟,可只要总监一出门,她们就活跃起来,有些在那聊天,有些上网冲浪,有些偷偷做自己的私事。只有韩冰仍然在继续完成上面交代过的工作。即使空下来,她也会马上去回想最近几天上面交代的事情,自己有哪几件还办得不够好,还有哪些方面不足。利用空闲时间,她会与其他公司的秘书小姐交换信息,打听哪里开了新饭店,哪家五星级宾馆请了新的法国厨师献技,哪天天气如何,交通情况如何,长期定点的宾馆饭店当日状况……这些情报在上司应酬客户的时候都是关键,他的宴请是否顺利、应对是否得体,常常关系到经营上的战略部署。当然,韩冰还要在各行各业建立一些自己的关系,以备不时之需。
有一天,快下班的时候,总监突然从办公室里走出来,对助理说:"今天临时有朋友来,半个小时后就会到,你现在联系我们常去的那个酒店订一个贵宾套房,再到酒店里的王朝食府订一个包间。"
助理赶紧打电话联系,可不巧的是,那个酒店的客房和食府的包间当天都已经客满。助理一下手忙脚乱,再去找别的酒店眼看来不及,她只好去向总监请示该怎么办。总监一听也急了,这可是一个贵宾,不能够随便应付的,他问所有的文秘,谁有好的替代资源提供一下。众人面面相觑,只有韩冰站起来说:"我来试试。"她打了两个电话,很快就办妥了一切。
还有一次,韩冰跟着总监一起去见一个重要的客户,这天他要和这位客户签一个重要的合同。这位客户很有实力,买下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一个几进的大四合院,经过改造装修后作为自己的公司总部。
韩冰跟着总监下车的时候,看到阴沉沉的天空似乎要下雨,她故意放慢脚步,悄悄问把车停在院门口等候的司机车上有没有伞?司机说没有,于是她摸出钱来对司机说:"请你帮忙立刻到附近买一把好伞来,尺寸要大一些。"然后就跟着总监进了"大宅门"。
签完约,已经到了吃饭的时间,总监当然是要请客户赏脸吃一顿"便饭"的。几个人从院子里出来时,外面已经下起了滂沱大雨。韩冰紧走几步,从司机手里拿过伞递给总监,总监风度极好地为客人打起伞,送对方上车,一切漂亮而圆满。
……
终于有一天,总监把韩冰叫到面前,对她说:"从下周起,提升你为我的特别助理,同时担任文秘工作,你身兼两职没问题吧?"
要得到领导的青睐,有两件事情一定要记住:一是时刻在观察和思考,有条件就去了解公司的业务、老板的思想及许多背后事情,业务能力会提高很快。二是时刻准备着,公司职位有空缺时,老板首先想到的是随时在他需要的时候出现,并且为他解决问题的人。当你的学历、后台都不比你的同事们强的时候,凭什么就能够抢到机会脱颖而出?就凭你时刻在进行观察思考,时刻在准备解决问题,对你正在做的工作如是,对你想要得到的工作亦如是。
这就是成功的真谛。
发表评论
-
你该知道的 20 件事情
2013-01-04 15:00 682http://kb.cnblogs.com/page/1487 ... -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缺省状态中
2013-01-04 14:15 635http://kb.cnblogs.com/page/1681 ... -
呈顼I渝
2012-12-26 15:43 614http://www.cnblogs.com/dcba1112 ... -
为什么很多看起来不是很复杂的网站比如 Facebook、淘宝,需要大量顶尖高手来开发?
2012-12-13 15:54 823就拿淘宝来说说,当作 ... -
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技术偏低
2012-11-08 11:34 661原文地址:http://bbs.csdn.net/topics ... -
三五个人十来条枪 如何走出软件作坊成为开发正规军
2012-10-23 11:53 642原文地址:http://blog.csdn ...
相关推荐
所谓“8小时”原则指的是将一天中的24小时分为三个部分:8小时用于工作,8小时用于睡眠,剩下的8小时则可以自由支配。如何在这三个“8小时”中找到平衡是关键所在。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 1. **工作时间的有效管理**...
同时,建立义务消防队进行24小时值班,并通过训练和演练提升居民应对初期火灾的能力。 7. **消防部门的角色**:消防部门在社区消防工作中扮演着指导、宣传和教育的角色。他们需要协助政府制定社区消防工作的规章...
时钟时间是指按照固定规则运行的时间,如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等,这种时间不受个人感受的影响;而实时时间则是主观感知的时间流逝速度,它取决于个体的情绪状态和活动内容。当我们沉浸在喜欢的事情中时,会觉得...
接着,教师通过演示教具,解释24小时计时法的工作原理,强调0时(夜间12时)既是旧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操作24小时钟表盘,比较24小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区别,让学生明白在24...
接下来,PPT逐步引导学生思考8的乘法口诀,从1×8到8×8,依次列出每句乘法口诀及其结果,如"一八得八"、"二八十六"直至"八八六十四"。这样的排列有助于学生记忆,并能发现乘法口诀的对称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还...
1. 自动化系统的必要性:中小型图书馆面对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和有限的人力资源,自动化系统能有效提升图书检索速度,减轻工作人员负担,同时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 2. 选择合适的自动化软件...
6. **客户服务与满意度**:24小时服务热线的管理和客户投诉处理体现了对服务质量的关注。员工需要展示如何有效地处理客户反馈,提高满意度,并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回访流程。 7.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工作任务联系单...
2.7.2 思考题 24 2.7.3 解答 25 2.7.4 实习 25 第3学时 控制程序流 26 3.1 语句块 26 3.2 if语句 27 3.2.1 其他关系运算符 28 3.2.2 “真”对于Perl意味着什么 29 3.2.3 逻辑运算符 30 3.3 循环 32 3.3.1 用while...
3. **客户服务**: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解答客户疑问。 4. **知识赋能**:分享财务知识,培训员工,提升团队专业能力。 5. **财税合规**:确保各项操作符合法规,避免违规风险。 6. **分析预测**:基于大量数据...
6. 实行矿级领导24小时值班制度,调度室全天候值守,确保信息畅通。 7. 严格执行入井人数控制,落实定员制度,确保井下作业有序进行。 8. 强化瓦斯监控,严格执行报表审批制度,对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9. 加强检身...
- **浸泡催芽:** 清洗种子后,在50℃温水中浸泡24小时,促进种子裂壳。 - **适宜播种时间:** 选择在4~5月或9月播种,有利于树苗成长。 ##### (四)播后管理 - **病虫害防治:** 对树苗进行定期检查和杀菌消毒...
案例1中,甲队需要18天,乙队需要24天独立完成工程,两队合作8天后,剩下的工作甲队还需要多少天。案例2涉及甲、乙、丙三个团队,甲丙合作2天,丙离开后甲乙合作完成剩余工程所需的时间。案例3是关于数据整理的,...
24. 工程问题,甲单独8天完成,乙8天完成4/5,求甲乙合作的天数。 25. 零件制作问题,甲乙合作3天后,乙单独完成剩余工作,通过甲乙工作效率计算乙单独完成的时间。 26. 印刷资料问题,师傅徒弟合作完成,通过各自...
3. **报告时限**:平诊报告2小时内发出,急诊30分钟,复杂病例24小时内发出。 4. **报告审核**:主治医师及以上级别医师审核,确保信息相符、格式规范、描述合理。 5. **错误处理**:错误报告应及时收回并更正,...
每天都有24小时,但有效利用的时间取决于如何规划。 2. **每天计划4-5小时工作**:著名公司37signals的创始人David Heinemeier Hansson(DDH)建议,专注于最富有成效的工作时段,其余时间可以用来休息和恢复精力。...
美国的机器人制造公司甚至开发出了能够担任保安工作的机器人,它们可以持续工作24小时,遇到陌生人入侵或火灾时能发出警报,并参与救援。 在医疗领域,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令人惊叹。美籍华人医生郭某发明的手术机器人...
8. **迭代工作法**:不必追求完美,完成任务比追求无瑕更重要。 9. **区分低脑力和高策略性任务**:将需要思考的任务与执行任务分开,可以提高执行速度和思考质量。 10. **优化会议时间**:尽早安排会议,避免浪费...
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如溶解氧传感器、pH计、浊度计、氨氮检测仪等,实时监测水质各项参数,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这些设备能自动采集数据,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数据准确性。同时,远程传输技术使得数据能够实时上传...
此外,他们还将学习一位数乘以整十、整百数的口算和笔算,以及一位数乘以二、三位数的计算,这部分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和逻辑思考。 2. **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将初次接触分数的概念,了解分数的组成和...
例如第16题求牛吃草的天数,第18题计算8天能加工的零件数量,第20题根据钢笔价格和圆珠笔价格的关系计算钢笔总价,第23题比较啄木鸟和青蛙吃害虫的数量,第24题求解运输煤炭所需的次数,第25题根据工作量和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