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奴车奴孩奴,月薪过万业不过如此!

阅读更多
【摘要】月入过万,有车有房,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银行会计主管,29岁的刘星绝对应该属于540万北京中产阶层中的一员。然而,刨去房贷、车贷和养孩子的费用,刘星家的月均可支配收入就降到了不足2000元,“连件新衣服都不敢买,还中产呢?”刘星的自我描述似乎又与人们印象中的中产形象相去甚远。
  【正文】看过热门美剧《绝望主妇》的观众一定会对这样的场景印象深刻:他们有一辆美国吉普和一辆日本小轿车,家住小独栋别墅区,厅外绿色草坪围绕,还有一年四季开不败的鲜花,从不担心失业和账单,甜美而优雅的生活,烦恼的只是物质富足后的精神空虚。
  没错,曾经的“美国梦”正代表了中国人脑海里的“中产”印象。如同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的“小康社会”一样,“中产阶层”正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成为时代热词。
  根据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公布的数据,北京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40%,约540万人,接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60%~70%的社会比例,一个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流的时代似乎正在来临。
  甚至还有人更为乐观。当美林银行预言说未来10年中国中产阶层将增长至3.5亿人时,里昂证券马上公布了更为惊人的数字:到2020年,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预计将超过10亿。
  然而,众多“被中产”的中产阶层却难以认同自己的身份:当68.5%中下层中产阶层进入“房奴”“车奴”“孩奴”的“新奴隶时代”,超过70%的中产正在为避免返贫的理财大战而疯狂,超过40%的中产为子女教育考虑移民他乡,贴着焦虑与困惑标签的中国式中产,似乎与真正的“社会稳定器”还有着相当的距离。
  但无论他们如何认识自我,伴随着经济危机中美国梦的日渐衰落,一个中产阶层的中国梦正在崛起,而且,他们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理性主导力量。
  谁“被中产”?
  540万和40%,这是《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中最新定义的北京中产人群数量和比例,“中产阶层主流化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然而
  ,另一组随之公布的数据却令起草专家们多少有些尴尬,在被认定的中产阶层人群中,有68.7%的人并不认可自己的中产身份,“中产?银行的奴隶而已!”一场关于“真中产”与“被中产”的争论背后,中国式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再次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
  被调低的财富标准?
  月入过万,有车有房,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银行会计主管,29岁的刘星绝对应该属于540万北京中产阶层中的一员。然而,刨去房贷、车贷和养孩子的费用,刘星家的月均可支配收入就降到了不足2000元,“连件新衣服都不敢买,还中产呢?”刘星的自我描述似乎又与人们印象中的中产形象相去甚远。
  关于“中产阶层”的标准,此次《报告》中沿用了统计局给出的权威定义。2005年,当时国家统计局曾公布一份调查结论认为“6万元~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的标准。”在中国,这也是“中产阶层”第一次得到这样清晰的数字化界定。
  而《报告》的调查结果也再次反证了统计局的权威结论——被调查的中产阶层就业者平均月收入为5923.18元,然而,这样的标准却遭到众多“中产阶层”的质疑。
  “我认为,这个标准定得太低了,所以才有众多参与调查者‘被中产’的说法。”刘星告诉记者,“年薪6万元的人在青海,在新疆,可能算是中产,但是在北京可能只够糊口,想买房买车更不可能了。”在众多“被中产者”眼中,热门美剧《绝望主妇》描述的才是标准的中产印象:一辆美国吉普和一辆日本小轿车,家住小独栋别墅区,厅外绿色草坪围绕,还有一年四季开不败的鲜花,从不担心失业和账单,甜美而优雅的生活,烦恼也只是物质富足后的精神空虚。“以这样的标准,即使是年收入50万元的中上产们也只是刚刚及格,还要担心生病、通胀和房价。”刘星认为,目前的中产阶层划分标准是被人为调低的,目的只是为了中产而中产。
  专家们却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从人口基数以及可耕地面积、适宜人居住的地域等因素来看,中国、日本等很多东亚国家都不可能像美国中产阶层那样去生活。“室内冬天不是25℃,夏天不是20℃,他们觉得都不是生活。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选择美国中产阶层那样的生活方式,地球就很危险了。”
  对此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他认为,中产的生活并不像电视剧中那样美好。“无论在哪儿,中产都是很辛苦的阶层,不是个很悠闲的阶层,中产是以勤奋、劳动著名的。”而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无疑对中产阶层有着更大的压力。“一个社会变动太快会降低自己的幸福感,在快速的变动中人们容易提高自己的期望值,而一旦达不到预期,挫折感就会伴随而生。”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中产认为自己不快乐、不承认自己是中产的重要原因。
  中产的是收入还是生活?
  “收入标准并非定义中产的最重要的标准,我更看重的是职业标准和生活方式。”《报告》的主要起草者、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陆学艺认为,中产阶层并不等于中等收入,“中产阶层是以脑力劳动为职业,或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从事中小规模生产经营,拥有的经济、组织资源处于社会中间位置,而文化资源水平则处于优势位置的人。”
  在西方社会,对于中产阶层收入并非如国内如此看重。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划分,在美国,家庭年收入在3万美元至15万美元的都是中产阶层,2008年美国家庭税后平均收入水平在4万美元以上,由此美国中产阶层的大多数是中低层收入的群体。
  西方社会中的中产阶层对应的基本都是职业群体,但是,在中国中产阶层的“产”更多地被赋意为“财产”。专家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层指标已经从财富维度转向了职业维度,社会分化越来越表现为职业的分化,收入的多寡越来越取决于职业位置的高低。在这个意义上,用职业来界定中产阶层,比用收入更能揭示中产阶层这一群体特质。
  而在周晓虹教授眼中,中产阶层更多的是指一种心态和精神,“他们的生活状态、知识水平以及经济地位,使得他们所具有的生活趣味和价值观最可能被社会的较多成员所容纳;他们所拥有的资源,使他们能够来推广他们的生活趣味和价值观念。”
  另一“标准中产”、智力方董事长杨石头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中产应该是认为歌剧、诗歌、画展的艺术享受比澳洲龙虾重要,强烈认同“中国梦”,但也会为无法实现这个梦而焦虑。“他们应当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有金钱可以捐赠给自己所支持的慈善项目,有理想能够与家人周游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中产阶层仅仅算是完成了原始积累。根据《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约83.7%的受访者认为目前中产还不是中国主流文化的塑造者、引领者,其中28%的人认为,目前中产阶层“还没成气候”,根本谈不上是主流文化的塑造者、引领者。
  焦虑而困惑,这是当前大多数中国式中产的心理特征。“虽然拥有自己的房产,但却因此背上沉重的还贷包袱,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不敢轻易更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身体有了着落,心却失去了安全感。”
  “中国的中产阶层,大多数还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狂奔,还远没有到达超越物质的精神层次,”陆学艺表示。
  LINK 你属于哪一类中产
  12.5% 中上产
  包括领导干部、大部分中小企业主和部分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掌握一定权力,拥有高收入,消费能力强,普遍拥有房产、私家车以及其他高档消费品,在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拥有方面处于优势。
  19% 中中产
  包括经理人员、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大多数。他们在工作中拥有一定的支配力,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消费能力较强,拥有房产、私家车以及其他高档消费品的比率较高,但相当多的人有银行借贷。在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拥有方面处于相对优势的位置。
  68.5% 中下产
  包括办事人员、大多数个体工商户以及中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接受过良好教育,但在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拥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位置。消费需要旺盛,用并不高的收入水平面对高房价、汽车等大宗消费,成为“房奴”“车奴”。
  伪幸福 中国式中产的困惑
  中产阶层本来不应该成为夹心层,他们充满希望地投身于大城市的经济建设,希冀成为中流砥柱,而他们却不得不面对自己赖以遮风避雨的一片瓦。月薪数千元,收入水平中等。很多中产都说,自己过得很不轻松:“好不容易才凑足首付买了房,沦为‘房奴’;贷款买车,又还贷又养车,不折不扣的‘车奴’;生了孩子,更是被‘深度套牢’,沦落成了‘孩奴’……”
  焦虑,或许是中国中产阶层的最显著标签。转型期社会的流动性中造就的中国中产正在焦虑中逆水行舟,忙于挣钱与花钱而忽略之间的过程。一套房消灭一个中产?股市、楼市,为理财而发狂的中产,在很多时候,他们进退两难。也许,我们还未迎来中产阶层的完全诞生,就已经目睹这个阶层自身陷入困境。
  子女教育 难以承受之重?
  “早教1000元,奶粉和尿片1000元,保姆1000元,其他1000元,共4000元。”在某大型门户网站育儿论坛,一位年轻妈妈晒出了她一岁多的宝宝每个月的支出清单。
  孩子一出生,家长便要源源不断地花钱,而几年之后的教育经费,更是一笔庞大的支出。在一些大城市,从幼儿园到大学,少说也得几十万。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调查显示,从幼儿园教育开始,每个孩子三年幼儿园生活总计需要费用27528元。小学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每学年教育费用为28
  25元,学生接受6年教育总计需要费用16950元。初中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每学年教育费用为4100元,学生接受3年教育总计需要费用12300元。高中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每学年教育费用为7021元,学生接受3年教育总计需要费用21063元。职业高中(中专技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每学年教育费用为3954元,学生接受3年教育总计需要费用11862元。大专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每学年教育费用为8300元,接受2年教育总计需要费用16600元。大学本科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每学年教育费用为15560元,学生接受4年教育总计需要费用62240元,其中学杂费和在校住宿及生活费是大学阶段的主要费用……
  由此可见,子女教育经费需求额非常之大,并且目前还处在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并没有时间和金额的“缓冲”。
  与每一个家庭一样,“中产阶级”也需要抚养孩子。有报告称,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到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很多中产阶层都已经步入中年,除了担负子女的教育支出以外,还要负担家庭医疗、饮食、娱乐等各种不断上升的成本。
  王杨与爱人都是80后,两个人的月薪加起来在12000元左右。王杨怀孕的时候就想买学区房,等房子落实以后,王杨也顺利生产了。现在,除去还房贷剩下的钱,都要花在孩子身上,奶粉、尿布、医疗、玩具、衣服、早教、保险……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依次算下来,王杨小两口每个月差不多要为孩子支付6000元左右的开销。加之还房贷和日常生活开支,王杨一家的月收入几乎所剩无几。“这也仅仅是新生儿的一笔开销,等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每个月的支出就不会是这个数了。”说到这,王杨有些惆怅。“因为想让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得好一些,所以很多消费的事物上我们都会选择比较好的。”许多中产家庭都有和王杨一样的想法。王杨对记者很是感叹:“都说‘房奴’加‘孩奴’等于‘一生为奴’,这话真的没说错。”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如何为子女筹集一笔充足的教育经费成为父母们的心头大事,而中产阶层们也并不例外。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储蓄的目的,子女教育费用排在首位,所占比例接近30%。面对当前生活中的第一笔大额开销,对于一部分中产阶层来说并不乐观。
  移民 出了国还是中产?
  在今年6月的北京国贸夏季房展上,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亚欧地区的投资移民项目喧宾夺主,成井喷式出现。其广告也是非常诱人:“50万美金=美国房产+全家绿卡”,“再不移民加拿大,你将追悔莫及”,“买国内项目仅有70年的土地使用权,而买国外项目则是土地的永久产权”,“投资美国城市的地产项目也不过200万元人民币,且没有公摊面积”……相比春季房展只有寥寥几家中介推销投资移民,本次房展会上,各大投资移民中介机构声势浩大。
  中国社科院《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而不同于第一拨混杂偷渡客的底层劳工和第二拨国门初启之时的洋插队,新世纪移民潮的主力由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组成。目前约有3500万华人散居世界各地。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精英群体中多数则为中产阶层。
  在“逃离北上广”运动之后,中国大陆又上演着一出出令人瞠目结舌的“移民潮”。在教育、医疗、养老、房子几座大山重压之下,中国新兴的中等收入者正在一个个持续“逃亡”,在社会和体制的夹缝中,左奔右突。在某种程度上,中产阶层或许就是那最敏感的细胞,他们在现今环境下的表现也最为明显。
  “这是一个我能够看得见的梦想,它比实际高一点,但决不是幻想。我知道拿到它的那一天,或许会改变我的一生。”端午节后的第三个工作日,赵峰获得了美国投资移民的EB-5签证。这个看着美剧《老友记》度过大学时代、名校毕业、在500强公司工作、年薪30万元、将中产阶级视为自己标签的33岁中国男人,即将离开中国,带着妻子和两岁的儿子去美国的爱达荷州,开始他们的移民生活。
  不过,相比起赵峰的激动,他的妻子白雪一点也不兴奋,甚至用“绝望主妇”来形容自己:“他给我画了一张大饼:住在郊区,有1幢(分期付款)2间至4间
  卧室的房子,两三个孩子,1只狗,2辆汽车。门前是修剪整齐的草坪。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拿到薪水后马上开出支票付账……但是生活可不是美剧!爱达荷州不是纽约,是美国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的经济落后地区,我满脑子都是小时候看的美国西部片,想着一下子50万美金出去了,这种投资不知道能不能收回。”
  中产阶层毕竟与新富阶层不同,移民在许多中产阶层看来并不是一件真正“衣食无忧”的事。在国内30万、40万元的年薪所拥有的生活,到了国外或许就会截然不同。中产阶层的移民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创业 天堂或地狱之门?
  子女教育、购房、养车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是许多“中下产”的困惑。而对于“中上产”来说,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忧虑。
  刘志(化名)在北京某都市报做到中层,2004年去美国读MBA,2008年回国创业,现在经营一家公关公司。刘志在回龙观曾经有一个上下两层大
  概260多平米的房子,是出国前给父母买的,现在自己住一层,父母住一层。由于效益非常好,在报社工作期间,刘志的年薪可以达到20万元人民币左右。有房有车有公司,有坚定的价值观,又有社会责任感,刘志是个典型的“中国中产”。
  2008年,刘志和另外一个合伙人由于看好中国未来的公关推广事业,毅然决然离开美国,回到北京,进行创业。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条件十分艰苦。每天中午刘志都和员工在一起吃8块钱的快餐,甚至周末他都会和全公司的同事一起加班。“和在美国十分富足的小日子比起来,仿佛时光倒流,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刘志对此无限感慨。
  起初,刘志根本没有想到,做公关这一行竟是如此的艰难,“到处是壁垒,人家吃肉,我们连汤有时候都喝不到一口。”“那个时候每天工作得都会很晚,颈椎痛得要命,每次出差坐飞机都要带着自己特制的枕头,要么晚上睡不着觉。”
  不过,经过刘志的勤奋与其过人的才华,他终于在一年的时间里将公司做到盈利,并在2009年做到了800万元的年营业额。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能创造大量社会财富、吸纳就业的中小民营企业,是中产阶层的制度性依托,应该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但在中国,像刘志一样的年轻人创业,则面临种种制度、金融、创新支持上的壁垒,包括但不限于灰色的规则训练,以及其他种种看不见、但能够感受得到的困难。
  对刘志来说,如果创业失败,对他的打击将是致命的。有时候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刘志就会后悔自己选择了创业。当时创办公司的时候,刘志一狠心把回龙观260平米的房子卖了。用破釜沉舟来形容刘志创业初期的境遇,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有一位企业家曾经说过:“在三十五六岁出来创业的时候,如果手头没有个100万元,不管是现金或者是现金的等价物,那可能都会比较困难。”同样也是经历艰苦创业
  ,并使公司最终走上运行正轨的北京海唐宋元公关公司总经理段志敏,对此感同身受。“中产阶层创业,资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创业办公司,哪怕是再小的一个公司,他的注册资本也要10万元。加上办公家具、房租。如果按照建外SOHO那种房租来算的话,押二付三也需要4万~5元。所以创业前期如果没有个20万元的现金,公司是办不起来的。而这还是在公司能够迅速带来稳定客户的前提下,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创业前期还会投入得更多。”
  20万元,甚至更多,对于一个中上产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既然中产们选择了创业,那这条路就注定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创业的成败与否便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这个“20万”是否翻番,抑或付之东流。而付之东流的结果,对中产们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创业不失为中产们的一个途径,但这条路却不知道是通往天堂还是地狱。
  大学刚毕业就来到北京的顾博(化名)是幸运的,工作在外企,一个月有10000元的收入,在普通人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白领。在没买房之前,顾博也是活得潇洒自在,穿名牌、高消费,名副其实的“月光族”。自从女友开始发出“不买房不结婚”的宣言后,顾博就为房子发起了愁,自己不是北京户口,根本享受不了北京买房政策优惠。高昂的房价让这个对生活一直充满激情的小伙子变得萎靡不振,父母拿出了自己的养老钱30多万支付了首付,为他买下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一居,30多万的贷款让他不得不将自己的消费压到最低,不敢聚会、不敢消费。半辈子就这样被房子套牢了。
  顾博是为房子烦恼,而刘臣(化名)则是为车忧。为了追赶同事的步伐,刘臣订购了一辆新款两厢福特福克斯,首付6万元,贷款10万元,他争取3年还完,每个月差不多还2000多元。刘臣盘算着,汽车绝对是消耗品,交强险不能少,每个月汽油1200元左右;一年要做一两次小保养,1000多元;小区停车费300元,还有出外停车,每月至少200元左右,还有后期维修等。保守算算,一年至少需要数万,着实不是一笔小数目。
  其实,无论是购房,还是买车,中等收入人群都是维护市场经济和社会未来稳定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按这个群体的收入和现在大城市的房价,显然是很难买得起房子的。高收入者有钱住豪宅别墅,低收入者纳入了政府的住房保障,夹在中间的“中产阶层”在暴涨的商品房面前,成了最尴尬的一个群体。中产阶层要么持币观望,不敢买房;要么买房以后变成了还贷的“房奴”,固定的月供支出让他们在工作中不得不保持足够的谨慎,不敢轻易跳槽辞职。中产阶层还要养车,“每次在加油站,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钱数,我的心跳也随之加速。”刘臣的感触也是大多数中下产们的心中所想。
  不能否认,奢侈消费与炫耀性消费的享乐主义文化已经在中国的中产阶层中蔓延。而奢侈消费与优越感连在一起,就变成一种文化。这种奢侈是时装、珠宝、豪宅、私家车等奢侈消费品构成的一个光彩夺目的表象。他们甚至认为,能否在自家客厅放一架钢琴,或在书架上摆满各类艺术品,都事关自己的荣誉。
  中产阶层为了防止自己在社会流动中滑落为下层,不得不用炫耀性的消费维护自己现有的生活方式和名誉地位。他们在不断努力工作中得到所需,然后再炫耀他们的优越感,接下来又在为之努力工作的循环下,很多人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已然吞没了他们人生出发的原点。或许,中产阶层是促进琳琅满目消费品市场的主力军,而又有谁来填补中产消费过后的空洞呢?
  中产之梦 中国梦接棒美国梦
  人人都想成为比尔·盖茨和奥巴马,在这样的华丽外衣包装之下,80%的中产阶级最终成就了一场实实在在的“美国梦”;而当这场“美国梦”随着经济危机的阴影渐渐走远,崭新且充满希望的“中国梦”慢慢浮出水面:你可以把不断强大的中国中产阶层看做“圆梦者”——无论他们如何看待自身的存在,但却寄托着中国社会前进的希望和动力。
  曾经的美国梦
  美国梦究竟是什么?如果你认为那只是成为比尔·盖茨或者奥巴马的梦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才是美国梦的核心所在:“他们住在郊区,有一幢两间至四间卧室的房子,两三个孩子,一只狗和两部汽车。门前是修剪整齐的草坪。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拿薪水后马上开出15张以上的支票付账。平时看电视脱口秀,周末借两盘录像带,边看边喝可口可乐、吃爆米花,每年圣诞节扎圣诞树,妻子和丈夫都在发胖。”
  然而,这样的梦想正在每况愈下。有数据显示,到2010年5月份,整个美国的失业率已经升至10.2%,在奥巴马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政策当中,中产阶级已被置于帮扶的核心位置。自2007年夏季开始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是对美国的中产阶级而言,衰退其实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这几年,汽油、食品、医疗保健、育儿及教育成本无一不涨,人们能为自己退休后节省下来的钱变得越来越少,许多普通中产家庭即使夫妇双双工作都很难维持体面的生活。”早年移民美国的小李这样告诉记者。在同一个社区里的其他主妇,都和小李一样很少在外面餐馆吃饭,很少买衣服、买书、买化妆品,社区的聚餐也都缩小了规模,聚餐的时间间隔也一次比一次长。
  家庭收入也印证了“美国梦”的衰落。2009年,由于经济不景气,美国家庭的年收入比2008年下降了5%~7%。而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更糟,在有两个孩子的单亲家庭,他们的家庭中位年收入仅为25000美元。在美国双亲家庭中,76%的家庭是夫妇都在工作。2007年美国家庭的净资产中位值是120300美元,平均家庭净资产价值为556300美元。而目前美国家庭净资产平均值为84000美元,家庭财富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大幅缩水。
  “将来我们回头来审视这个阶段时,是否会把它看做中国中产阶层从美国中产阶级手中接过接力棒,大跨步前进的一年?”高盛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称:“从持续强劲的零售额增长可看出,中国消费者在支出方面,实际上已超过了美国的同类人群。”
  面向中产阶级的肯德基和必胜客餐厅的母公司——百胜餐饮集团,最近向美国《华盛顿邮报》表示,集团在中国餐厅的销售额没有丝毫下降,并将继续今年在中国再开500家门店的计划。加上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率,中国消费水平明显还有极大的上行空间。
  从西方视点来看,中国人购买力的影响力还要更深远。中国特有的低成本劳动力,意味着餐馆、儿童看护和美容等服务性行业,面向的消费群体要广泛得多。中国“下层中产阶级”有能力并愿意继续消费这些服务,而在西方它们往往被“上层中产阶级”独享。
  “是的,中国中产正在迎头赶上他们的美国前辈。”路透社在6月17日的一篇署名文章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中国梦崛起
  在陆学艺教授的计算中,若从现在开始,中国中产阶层人数每年增加一个1%,那么,到2020年左右,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就可以占总人口的38%。那将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稳定平衡点。
  在这个问题上,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经常被人引用:中产阶级不发达是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当中产阶级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分裂为穷人和富人两派,由于穷人和富人是天然的敌人,两者之间在政治上往往互相排斥,很难妥协,这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所以,中产阶级堪称社会的天然稳定器。
  然而,当美林银行预言说未来10年中国中产阶层将增长至3.5亿人时,立刻就有人提出:未来10年,谁能、哪个行业能、哪种职业能给中国提供3.5亿个中产阶层的岗位?这个问题一经提出,乐观的预言家几乎同时陷入了沉默。
  的确,中国梦的崛起并非易事,但却正当其时。
  中国经济迄今一直依赖欧美的外需。中产阶层的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结构实现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契机。富士通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柯隆指出:“首先,要改变资金集中到企业的格局,增加普通民众的收入。”
  因此,在外需因世界经济萧条而下滑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决定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