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rEye
  • 浏览: 12467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北京
文章分类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阅读更多
转:在组合(Composite)模式中实现访问者(Visitor)模式
原文地址:https://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java/j-jinfh/

组合(Composite)模式
组合模式是结构型模式中的一种。GOF 的《设计模式》一书中对使用组合模式的意图描述如下: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 - 整体"的层次结构。Composite 使得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组合模式应用广泛。根据 GOF 中对组合模式的定义,Composite 模式一般由 Component 接口、Leaf 类和 Composite 类组成。现在需要对一个软件产品管理系统的实体建模:某公司开发了一系列软件集(SoftwareSet),包含了多种品牌(Brand)的软件产品,就象 IBM 提供了 Lotus、WebsPhere 等品牌。每个品牌下面又有各种产品(Product),如 IBM 的 Lotus 下面有 Domino Server/Client 产品等。建模后的类图如下:
如图所示:
接口 SoftwareComponent 就是对应于组合模式中的 Component 接口,它定义了所有类共有接口的缺省行为
AbsSoftwareComposite 类对应于 Composite 类,并且是抽象类,所有可以包含子节点的类都扩展这个类。这个类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存储子部件,实现了接口中的方法,部分可以重用的代码写在此类中
SoftwareSet 类继承于 AbsSoftwareComposite 类,对应于软件集,软件集下直接可以包含品牌(Brand),也可以直接包含不属于任何品牌的产品(Product)
Brand 类继承于 AbsSoftwareComposite 类,对应于品牌,包含了品牌名属性,并且用来存储 Product 类的实例
Product 类就是对应的 Leaf 类,表示叶子节点,叶子节点没有子节点
用不同的方法实现业务逻辑
数据结构建立好之后,需要在这个数据结构上添加方法实现业务逻辑。比如现在的这个例子中,有这样的需求:给定一些用户选择好的产品,需要计算出这些选中后软件的总价格。下面开始介绍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这个业务逻辑。

非面向对象的编程方式
这种方式下,编程思路最简单:遍历 SoftwareSet 实例中的所有节点,如果遍历到的当前对象是 Product 的话就累加,否则继续遍历下一层直到全部遍历完毕。代码片断如下:
/** 
 * 取得某个 SoftwareComponent 对象下面所有 Product 的价格
 * @param brand 
 * @return 
 */ 
 public double getTotalPrice(SoftwareComponent softwareComponent) { 
	 SoftwareComponent temp = softwareComponent; 
	 double totalPrice = 0; 
	 // 如果传入的实例是 SoftwareSet 的类型
	 if (temp instanceof SoftwareSet) { 
		 Iterator it = ((SoftwareSet) softwareComponent).getChilds() 
				 .iterator(); 
		 while (it.hasNext()) {// 遍历
			 temp = (SoftwareComponent) it.next(); 
			 // 如果子对象是 Product 类型的,直接累加
			 if (temp instanceof Product) { 
				 Product product = (Product) temp; 
				 totalPrice += product.getPrice(); 
			 } else if (temp instanceof Brand) { 
			 // 如果子对象是 Brand 类型的,则遍历 Brand 下面所有的产品并累加
				 Brand brand = (Brand) temp; 
				 totalPrice += getBrandPrice(brand); 
			 } 
		 } 
	 } else if (temp instanceof Brand) { 
		 // 如果传入的实例是 SoftwareSet 的类型,则遍历 Brand 下面所有的产品并累加
		 totalPrice += getBrandPrice((Brand) temp); 
	 } else if (temp instanceof Product) { 
		 // 如果子对象是 Product 类型的,直接返回价格
		 return ((Product) temp).getPrice(); 
	 } 
	 return totalPrice; 
 } 
 /** 
 * 取得某个 Brand 对象下面所有 Product 的价格
 * @param brand 
 * @return 
 */ 
 private double getBrandPrice(Brand brand) { 
	 Iterator brandIt = brand.getChilds().iterator(); 
	 double totalPrice = 0; 
	 while (brandIt.hasNext()) { 
		 Product product = (Product) brandIt.next(); 
		 totalPrice += product.getPrice(); 
	 } 
	 return totalPrice; 
 } 

这段代码的好处是实现业务逻辑的时候无需对前面已经定好的数据结构做改动,并且效率比较高;缺点是代码凌乱而且频繁使用了 instanceof 判断类型和强制类型转换,代码的可读性不强,如果层次多了代码就更加混乱。

面向对象的编程方式(将计算价格的方法加入数据结构中)
下面我们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可以这么做:在接口 SoftWareComponent 中加入一个方法,名叫 getTotalPrice,方法的声明如下:
/** 
 * 返回该节点中所有子节点对象的价格之和
 * @return 
 */ 
 public double getTotalPrice(); 

由于类 Brand 和 SoftwareSet 都继承了 AbsSoftwareComposite,我们只需在类 AbsSoftwareComposite 中实现该方法 getTotalPrice 方法即可,如下:
public double getTotalPrice() { 
	 Iterator it = childs.iterator(); 
	 double price = 0; 
	 while (it.hasNext()) { 
		 SoftwareComponent softwareComponent = (SoftwareComponent) it.next(); 
                       // 自动递归调用各个对象的 getTotalPrice 方法并累加
		 price += softwareComponent.getTotalPrice(); 
	 } 
	 return price; 
 } 


在 Product 类中实现如下:
public double getTotalPrice(){ 
	 return price; 
 } 

在外面需要取得某个对象的总价格的时候只需这样写:
// getMockData() 方法返回数据
 SoftwareComponent data = getMockData(); 
 // 只需直接调用 data 对象的 getTotalPrice 方法就可以返回该对象下所有 product 对象的价格
 double price = data. getTotalPrice(); 
 // 找到某个对象后直接调用其 getTotalPrice 方法也可以返回总价格
 price = data. findSoftwareComponentByID("id").getTotalPrice(); 

现在把业务逻辑的实现都放在了数据结构中(组合模式的结构中),好处很明显,每个类只管理自己相关的业务代码的实现,跟前面举的面向过程方式的实现方式相比,没有了 instanceof 和强制类型转换。但是不好的地方是如果需要增加新的业务方法的话就很麻烦,必须在接口 SoftWareComponent 中首先声明该方法,然后在各个子类中实现并且重新编译。

使用访问者模式
使用访问者模式就能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如果要经常增加或者删除业务功能方法的话,需要频繁地对程序进行重新实现和编译。根据面向对象设计原则之一的 SRP(单一职责原则)原则,如果一个类承担了多于一个的职责,那么引起该类变化的原因就会有多个,就会导致脆弱的设计,在发生变化时,原有的设计可能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破坏。下面我们引入了一个叫做 Visitor 的接口,该接口中定义了针对各个子类的访问方法,如下所示:
 public interface Visitor { 
	 public void visitBrand(Brand brand); 
	 public void visitSoftwareSet(SoftwareSet softwareSet); 
	 public void visitProduct(Product product); 
 } 

visitBrand 方法是访问 Brand 对象节点的时候用的,剩下的方法依次类推。并在接口 SoftwareComponent 中增加一个方法: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在 SoftwareSet 中实现接口中的 accept 方法,首先直接调用 Visitor 接口中的 visitSoftwareSet 方法,传入的参数是本身对象,然后递归调用子对象的 accept 方法: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visitor.visitSoftwareSet(this); 
	 Iterator it = childs.iterator(); 
	 while (it.hasNext()) { 
		 SoftwareComponent component = (SoftwareComponent)it.next(); 
		 component.accept(visitor); 
	 } 
 } 

在 Brand 中实现接口中的 accept 方法,首先直接调用 Visitor 接口中的 visitBrand 方法,传入的参数是本身对象,然后递归调用子对象的 accept 方法: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visitor.visitBrand(this); 
	 Iterator it = childs.iterator(); 
	 while (it.hasNext()) { 
		 SoftwareComponent component = (SoftwareComponent)it.next(); 
		 component.accept(visitor); 
	 } 
 } 

其实在上面的两个类的实现中可以将遍历子节点并调用其 accept 方法的代码写到父类 AbsSoftwareComposite 中的某个方法中,然后直接调用父类中的这个方法即可。这里为了解释方便分别写在了两个子类中。
在 Product 中实现接口中的 accept 方法,直接调用 Visitor 接口的 visitProduct 方法即可: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visitor.visitProduct(this); 
 }


下面需要实现 Visitor 接口,类名是 CaculateTotalPriceVisitor,实现了计算总价格的业务逻辑,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CaculateTotalPriceVisitor implements Visitor { 
	 private double totalPrice; 	
	 public void visitBrand(Brand brand) { 
	 } 
	 public void visitSoftwareSet(SoftwareSet softwareSet) { 
	 } 
	 public void visitProduct(Product product) { 
		 // 每次在组合的结构中碰到 Product 对象节点的时候,就会调用此方法
		 totalPrice += product.getPrice(); 
	 } 
	 public double getTotalPrice() { 
		 return totalPrice; 
	 } 
 } 

上面那段代码中,首先在类内定义一个总价格的属性,由于 Brand 和 SoftwareSet 都没有价格,因此在实现中,只需在 visitProduct 方法中累加 totalPrice 即可。在外面如果需要计算总价格的话这样写:
 // 建立一个新的 Visitor 对象
 CaculateTotalPriceVisitor visitor = new CaculateTotalPriceVisitor(); 
 // 将该 visitor 对象传到结构中
 data.accept(visitor); 
 // 调用 visitor 对象的 getTotalPrice() 方法就返回了总价格
 double price = visitor.getTotalPrice();

下面是它的时序图:在类 SoftwareManager 中的 main 方法中,调用软件集对象(data)的 accept 方法,并将生成的 visitor 对象传给它。accept 方法开始递归调用各个子对象的 accept 方法。如果当前的对象是 SoftwareSet 的实例,则调用 visitor 对象 visitSoftwareSet 方法,在 visitor 对象中对该节点的数据进行一些处理,然后返回;依次类推,遍历到 Brand 对象和 Product 对象也与此类似。当前的逻辑是计算软件产品的总价格,因此当遍历到 Product 对象的时候,取出产品的价格并且累加,最后当结构遍历完毕后,调用 visitor 对象的 getTotalPrice 方法返回给定软件集对象的(data)的总的价格。如果需要加入一个新的计算逻辑,只实现 Visitor 接口,并且将该类的实例传给 data 对象的 accept 方法就可以实现不同的逻辑方法了。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访问者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如何加入新的业务代码而无需重新改动、编译既有代码。但是该模式也不是没有缺点:如果在组合模式中结构加入新的子类的话会导致接口 Visitor 也跟着改动,导致所有 Visitor 的子类都需要实现新增的方法。因此这种访问者模式适合于结构不经常变动的情况。

改进访问者模式
前面我们说到了如何使用 Visitor 模式及使用该模式后的优缺点,下面举具体的例子说明。假设现在客户提出了一个产品集(ProductSet)的概念:随着公司软件版本的增多,需要将同一个版本的产品(Product)都放到产品集(ProductSet)中,而一个品牌包含有多个产品集。因为现在组合结构中增加了一个节点,所以在 Visitor 接口中也必须随之增加一个叫做 visitProductSet 的方法,并且会导致原有系统中所有已经实现了 Visitor 接口的类都需要重新实现并编译。用 Java 的反射机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使用 Java 的 Method Reflection 机制实现访问者模式
首先我们需要改变一下 Visitor 接口,接口名叫做 ReflectionVisitor,如下所示:
public interface ReflectionVisitor { 
	 /** 
	 * 定义了一个访问节点的方法
	 * @param softwareComposite 
	 */ 
	 public void visitSoftwareComposite(Object softwareComposite); 
 }

在现在的接口的方法里,能接受任意的对象(参数是 Object)。
下面实现接口 ReflectionVisitor,名叫 ReflectionVisitorImpl,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ReflectionVisitorImpl implements ReflectionVisitor { 
    public void visitSoftwareComposite(Object softwareComposite) { 
      // 判断是否是 null 
      if (softwareComposite == null) {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The visit node should not be null!");
      } 
      // 组装 class 数组,即调用动态方法的时候参数的类型
      Class[] classes = new Class[] { softwareComposite.getClass() }; 
      // 组装与 class 数组相对应的值
      Object[] objects = new Object[] { softwareComposite }; 
      try { 
          // 查找 visit 方法
          Method m = getClass().getMethod("visit", classes); 
          // 调用该方法
          m.invoke(this, objects); 
      } catch (NoSuchMethodException e) { 
          // 没有找到相应的方法
          System.out 
              .println("You did not implement the visit method for class:"
                          + softwareComposite.getClass()); 
      } catch (Exception e) { 
          // 发生了别的异常
          System.out.println("Catched excepction in visit method.");
          e.printStackTrace(); 
      } 
   }
}

这段代码首先判断传入的对象是否是空指针,然后创建 class 数组和 object 数组,然后用 getMethod 方法取得方法名是"visit"、方法的参数是"对象 softwareComposite 对应的类"的方法,最后调用该方法。调用该方法的时候可能会发生 NoSuchMethodException 异常,发生这个异常就表明它的子类或者当前类中没有与参数中传入相对应的 visit 方法。
下面再来写新版本 Visitor 类,扩展刚写好的那个 ReflectionVisitorImpl 类,名叫 CaculateTotalPriceReflectionVisitor,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CaculateTotalPriceReflectionVisitor extends ReflectionVisitorImpl { 
	 private double totalPrice; 
	 public void visit(Product product) { 
		 totalPrice += product.getPrice(); 
	 } 
	 public void visit(SoftwareSet softwareSet) { 
		 System.out.println("No price for software set."); 
	 } 
	 public double getTotalPrice() { 
		 return totalPrice; 
	 } 
 } 

代码中声明了两个 visit 方法(因为在类 ReflectionVisitorImpl 中,查找名为 visit、参数与传进去的对象匹配的的方法),一个是给 Product 的,另外一个是给 SoftwareSet 的。在这里 SoftwareSet 中并没有价格,只需当前的对象是类 Product 的实例的时候将价格累加即可。如果在组合模式的结构中增加了新的类,只需要在 ReflectionVisitorImpl 的扩展类中声明一个 visit 方法,该方法的参数是新增加的类,对于文中的例子,只需增加下面的一个方法:

public void visit(ProductSet productSet) {
// 实现的代码
}

在组合结构的接口 SoftwareComponent 中改一下 accept 方法,参数是修改后的 Visitor 接口,如下所示:

public void accept(ReflectionVisitor visitor);

由于在类 SoftwareSet、Brand 和 ProductSet 中实现上面 accept 方法的代码都一样,因此把代码抽象到上层共有的抽象类 AbsSoftwareComposite 中,如下所示:
public void accept(ReflectionVisitor visitor) { 
	 visitor.visitSoftwareComposite(this); 
	 Iterator it = childs.iterator(); 
	 while (it.hasNext()) { 
		 SoftwareComponent component = (SoftwareComponent) it.next(); 
		 // 递归调用子对象的 accept 方法
		 component.accept(visitor); 
	 } 
 } 

现在如果想在外面要调用的话,代码如下所示:
// 建立一个新的 Visitor 对象
 CaculateTotalPriceReflectionVisitor reflectionVisitor 
	 = new CaculateTotalPriceReflectionVisitor(); 
 // 将该 visitor 对象传到结构中
 data.accept(reflectionVisitor); 
 // 调用 visitor 对象的 getTotalPrice() 方法就返回了总价格
 double price = reflectionVisitor.getTotalPrice(); 

另外由于没有实现 Brand 类的 visit 方法,在组合结构遍历到 Brand 的节点的时候会抛出 NoSuchMethodException 异常,就是没有关于该节点方法的实现,在当前的程序中会打印出一句话:

You did not implement the visit method for class:class com.test.entity.Brand

如果运行程序时发生了别的异常,请参见相应的 Java API 文档。
在现在的改进后的访问者模式中,如果在组合的结构中新增或删除节点并不会对已经实现了的 Visitor 产生任何影响;如果新增了业务方法,只需扩展类 ReflectionVisitorImpl 就可以了。因此很好地解决了访问者模式的问题。

改进访问者模式实现与既有代码对接
到现在为止,改进后的访问者模式好像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所有出现的问题,但是考虑到有下面的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写一个 JSP 的标签库(TagLib),这个标签库还必须具有 Visitor 的功能(就是需要有遍历节点的功能),可以将节点的内容根据需要打印到 HTML 页面中。由于标签本身需要继承相应的类(如 TagSupport),如果继续使用上面提供的方法将无法实现,因为 Java 不允许多重继承。不过我们可以将原有 ReflectionVisitorImpl 的代码再改进一下以解决这种情况,新的 Visitor 的实现类叫 NewReflectionVisitorImpl,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NewReflectionVisitorImpl implements ReflectionVisitor { 
	 // 实现 visit 方法的类	 
	 private Object targetObject; 	
	 // 构造方法,传入实现了 visit 方法的类
	 public NewReflectionVisitorImpl(Object targetObject) { 
		 if (targetObject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The target object should not be null!"); 
		 this.targetObject = targetObject; 
	 } 
	 public void visitSoftwareComposite(Object softwareComposite) { 
		 // ……与上个例子相同
		 try { 
			 // 从目标的对象中查找 visit 方法
			 Method m = targetObject.getClass().getMethod("visit", classes); 
			 // 调用该方法
			 m.invoke(targetObject, objects); 
		 } catch (NoSuchMethodException e) { 
			 // ……与上个例子相同
		 } catch (Exception e) { 
			 // ……与上个例子相同
		 } 
	 } 
 } 

该类的实现与上面的实现差不多,多了一个构造函数,在该构造函数的参数中传入实现了 visit 方法的类,并且维护了指向该类的一个引用,另外最重要的地方是下面的两行代码:
 // 从目标的对象中查找 visit 方法
 Method m = targetObject.getClass().getMethod("visit", classes); 
 // 调用该方法
 m.invoke(targetObject, objects);

本来的代码中从本身的类及其子类中查找 visit 方法,而现在是从维护的目标类中查找 visit 方法。
现在需要写 Tag 类,这个类扩展了 TagSupport 类,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MyTag extends TagSupport { 
	 SoftwareComponent softwareComponent = null; 
	 private double totalPrice = 0; 
	 public int doEngTag() { 
		 // 创建一个 visitor 对象,并且将本身传入 visitor 对象中
		 ReflectionVisitor visitor = new NewReflectionVisitorImpl(this); 
		 // 遍历结构
		 softwareComponent.accept(visitor); 
		 // 打印出价格
		 out.println(totalPrice); 
		 return 1; 
	 } 
	 // 实现了针对 Product 的 visit 方法
	 public void visit(Product product) { 
		 totalPrice += product.getPrice(); 
	 } 
	 public void visit(Brand brand) { 
		 out.println(brand.getId() + brand.getDescription()); 
	 } 
	 //
	……
 } 

如果想测试上面写的那段代码,如下所示:
//getMockData() 方法返回数据
 SoftwareComponent data = getMockData(); 
 MyTag myTag = new MyTag(); 
 myTag.setSoftwareComponent(data); 
 // 计算总价格,并打印出来
 myTag.doEngTag();

可以看到通过 Java 的反射机制很好地解决了多重继承的问题,使该访问者模式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你的应用中。另外可以看到,那些 visit 方法所在的类已经不是实现了接口 ReflectionVisitor,可以说是访问者模式在 Java 语言的支持下的一种特殊实现。
如果担心引入类反射机制后带来的效率问题,你可以将 Method 对象通过某种方式缓冲起来,这样不会每次从传入的对象中找 visit 方法,可以部分地提高效率。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基于智能温度监测系统设计.doc

    基于智能温度监测系统设计.doc

    搜广推推荐系统中传统推荐系统方法思维导图整理-完整版

    包括userCF,itemCF,MF,LR,POLY2,FM,FFM,GBDT+LR,阿里LS-PLM 基于深度学习推荐系统(王喆)

    2023-04-06-项目笔记 - 第三百五十五阶段 - 4.4.2.353全局变量的作用域-353 -2025.12.22

    2023-04-06-项目笔记-第三百五十五阶段-课前小分享_小分享1.坚持提交gitee 小分享2.作业中提交代码 小分享3.写代码注意代码风格 4.3.1变量的使用 4.4变量的作用域与生命周期 4.4.1局部变量的作用域 4.4.2全局变量的作用域 4.4.2.1全局变量的作用域_1 4.4.2.353局变量的作用域_353- 2024-12-22

    和美乡村城乡融合发展数字化解决方案.docx

    和美乡村城乡融合发展数字化解决方案.docx

    CNN基于Python的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系统

    基于Python的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系统是一个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对图像进行分类的先进项目。该项目使用Python的深度学习库,如TensorFlow,构建和训练一个模型,能够自动识别和分类图像中的对象。系统特别适合于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如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医疗影像分析等。 项目的核心功能包括数据预处理、模型构建、训练、评估和预测。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图像或使用预定义的数据集进行训练。系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界面,允许用户监控训练进度,并可视化模型的性能。此外,系统还包括了一个模型优化模块,通过调整超参数和网络结构来提高识别准确率。 技术层面上,该项目使用了Python编程语言,并集成了多个流行的机器学习库,如NumPy、Pandas、Matplotlib等,用于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模型训练过程中,系统会保存训练好的权重,以便后续进行模型评估和预测。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API调用,将新的图像输入到训练好的模型中,获取预测结果。

    拳皇97.exe拳皇972.exe拳皇973.exe

    拳皇97.exe拳皇972.exe拳皇973.exe

    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

    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 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基于python和协同过滤算法

    DEV-CPP-RED-PANDA

    DEV-CPP-RED-PANDA

    Python语言求解旅行商(TSP)问题,算法包括禁忌搜索、蚁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

    Python语言求解旅行商问题,算法包括禁忌搜索、蚁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

    pdfjs2.5.207和4.9.155

    pdfjs 用于在浏览器中查看/预览/打印pdf。 pdfjs 2.5.207 支持firefox/chrome/edge/ie11以上版本。 如果需要支持旧版本浏览器,可以使用这个,是未修改过的原版,支持打印和下载按钮。亲测有效。 pdf 4.9.155分两个包: pdfjs-4.9.155-dist.zip pdfjs-4.9.155-legacy-dist.zip

    建设项目现场高温人员中暑事故应急预案.docx

    建设项目现场高温人员中暑事故应急预案

    数据结构上机实验大作业-线性表选题.zip

    数据结构上机实验大作业-线性表选题.zip

    基于高德地图的校园导航全部资料+详细文档+高分项目.zip

    【资源说明】 基于高德地图的校园导航全部资料+详细文档+高分项目.zip 【备注】 1、该项目是个人高分项目源码,已获导师指导认可通过,答辩评审分达到95分 2、该资源内项目代码都经过测试运行成功,功能ok的情况下才上传的,请放心下载使用! 3、本项目适合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工智能、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物联网等)的在校学生、老师或者企业员工下载使用,也可作为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作业、项目初期立项演示等,当然也适合小白学习进阶。 4、如果基础还行,可以在此代码基础上进行修改,以实现其他功能,也可直接用于毕设、课设、作业等。 欢迎下载,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全自动批量建站快速养权重站系统【纯静态html站群版】:(GPT4.0自动根据关键词写文章+自动发布+自定义友链+自动文章内链+20%页面加提权词)

    【静态站群程序视频演示,只有视频,不含程序,下载须知】【静态站群程序视频演示,只有视频,不含程序,下载须知】全自动批量建站快速养权重站系统【纯静态html站群版】:(GPT4.0自动根据关键词写文章+自动发布+自定义友链+自动文章内链+20%页面加提权词)

    9.30 SWKJ 男头7张+女头2张.zip

    9.30 SWKJ 男头7张+女头2张.zip

    基于java+springboot+vue+mysql的技术交流和分享平台 源码+数据库+论文(高分毕业设计).zip

    项目已获导师指导并通过的高分毕业设计项目,可作为课程设计和期末大作业,下载即用无需修改,项目完整确保可以运行。 包含:项目源码、数据库脚本、软件工具等,该项目可以作为毕设、课程设计使用,前后端代码都在里面。 该系统功能完善、界面美观、操作简单、功能齐全、管理便捷,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项目都经过严格调试,确保可以运行!可以放心下载 技术组成 语言:java 开发环境:idea、vscode 数据库:MySql5.7以上 部署环境:maven 数据库工具:navicat

    一个通过单片机在各种屏幕上显示中文的解决方案.7z

    一个通过单片机在各种屏幕上显示中文的解决方案.7z

    Halcon模板匹配图像包

    图像

    线上辅导班系统-JAVA-基于springboot的线上辅导班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毕业论文)

    一、用户管理功能 用户注册与登录 学生注册: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号、邮箱、社交账号等方式注册,填写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学校等)。 家长/监护人账户:支持家长/监护人注册并管理学生账户,查看学习进度和成绩。 教师账户:教师可以注册并设置个人资料,上传资质认证文件。 管理员账户:管理员负责整个系统的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课程管理、平台设置等。 用户权限管理 角色权限:系统根据用户类型(学生、家长、教师、管理员)分配不同权限,确保信息安全。 家长监督:家长可以查看子女的学习进度、成绩和教师反馈,参与学习监督。 个人资料管理 用户可以在个人中心更新基本信息,设置个人头像、联系方式、密码等。 支持学籍信息的维护,例如学生的年级、班级、课程历史等。 二、课程管理功能 课程设置 课程创建与编辑:教师或管理员可以创建和编辑课程内容,上传课件、视频、文档等教学材料。 课程分类:根据学科、年级、难度等维度进行课程分类,方便学生浏览和选择。 课程排课:管理员可以设置课程的时间表、教学内容和授课教师,并调整上课时间和频率。 课程安排与通知 课程预约:学生可以在线选择并预约感兴趣的课程,系统根据学生的时

    英特尔2021-2024年网络连接性和IPU路线图

    内容概要:本文档介绍了英特尔2021年至2024年的网络连接性产品和智能处理单元(IPU)的战略和技术路线图。涵盖了从10GbE到200GbE的不同系列以太网适配器的特性、性能和发布时间。详细列出了各个产品的关键功能,如PCIe接口、安全特性、RDMA支持等。同时,介绍了IPU的发展计划,包括200G、400G和800G的不同代次产品的性能提升和新的功能特点。 适合人群:从事网络工程、数据中心管理、IT架构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本文档主要用于了解英特尔未来几年在以太网适配器和IPU领域的技术和产品规划,帮助企业在采购和部署网络设备时做出决策。同时,为研究人员提供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参考。 其他说明:文档内容涉及的技术细节和时间表可能会有变动,请以英特尔官方发布的最新信息为准。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