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on看到的一篇帖子。现记录如下。
问题:
很简单 100个请求过来了,每个请求都会有三个事件 ,accept,read write ,如果只有一个主线程轮询,每遍历到一个事件都得线性的去处理他,等处理完了再处理第二个事件,如果有个write的写操作要写很多数据,那也得等这个 write写完了再处理下一个, 要改善这种情况,还得用一个新线程去处理,或是线程池任务队列之类的处理也好,这样就不至于非得等到上一个事件处理完,那这样又回到了之前的阻塞 socket多线程处理用户请求的模式了,
非阻塞,非阻塞其实就是channel的write和read不会阻塞,读不到或是写不出去方法会马上返回,但是如果你能读有能写,但是得花时间读写呢,我想这样其实和单线程处理所有请求的情况一样了吧 。
评论1:
Threaded vs Evented Servers
在服务器端,目前共有两种方法处理并发请求:
(1)Threaded线程类服务器是使用多个并行线程来处理请求,每个线程处理一个客户端请求,典型的是J2EE或JavaEE服务器。
(2)Evented事件类服务器则是循环运行一个事件,用来处理所有连接客户端信息。
线程类服务器受限于CPU和线程界限,而事件类服务器并不受限于线程方面约束,因为它只用一个线程,只是受限于CPU能力。
文章对多个情况下两种模式性能比较,当我们需要执行一个后台服务,有高延迟high-latency(无高一致性要求场合),那么事件类服务器模式的性能要好些。
最后一个测试情况是long polling客户端,客户端发出长时间拉请求,也就是通常的AJAX发出的异步请求,事件类服务器模式要更好些。
转贴这篇文章想说明的是:jdonframework的domain events采取的是Evented事件类服务器模式,这种模式非常适合AJAX发出的轮询或高延迟的异步请求,这种模式对CPU负载低,不象传统同步多线程模式会Block堵塞住CPU。
适合事件类服务器模式是一些无需分享状态的应用,或者对状态的一致性要求比较低的应用,或者可以说对状态高一致性要求的避免使用事件类服务器模式。
评论2:
>>非阻塞,非阻塞其实就是channel的write和read不会阻塞,读不到或是写不出去方法会马上返回,但是如果你能读有能写,但是得花时间读写呢,我想这样其实和单线程处理所有请求的情况一样了吧 。
首先如果有读有写,还得花时间读写呢?这个是同步IO和异步IO的问题,异步IO可以不让应用程序关心怎么读写数据,只需要传递内存缓存区给内核就OK了,内核负责读取,但是目前JAVA的IO都是同步IO,NIO属于同步非阻塞IO。
至于非阻塞IO肯定是有好处,比如在使用同步阻塞IO的时候,因为线程是一种很昂贵的资源,如果每一个请求过来,都分配一个线程处理的话,就会因为某些任务的阻塞,而使得线程处于阻塞状态,而如果有一个线程专门负责轮训的话,这样所有真正实现读写操作的线程就不会阻塞,每次都是可读或者可写的时候,才会真正的将channel与线程关联,从而不会占用宝贵的系统资源而啥都不干,这样线程花的时间都是真正读取和写入数据的时间了,而取消了阻塞的时间,这样在系统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会更好的榨取CPU的性能。
另外JAVA7好像要支持异步IO,而异步非阻塞IO,更本不用应用关系如何读取数据,有内核来完成,但是这也需要操作系统从底层支持异步IO,不过我们可以通过Proactor来模拟异步IO的实现。
评论3:
NIO解决的问题
线程过多时,对系统资源的过度占用比单线程循环处理的代价更高时的一种权衡
不是NIO就比IO好,存在一个临界值
1、响应时间
2、资源点用
3、变量控制
三个指标的权衡,找到临界值,选择处理方式
评论4:
设想一下没有NIO之前,数千、数万个客户端来连你的服务器,你的服务器会怎么个死法。
这么简单的道理,自己多想一想。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计算机求职笔试】资源
# 基于Apache Spark Mllib的Bronze机器学习平台 ## 项目简介 Bronze是一个构建在Apache Spark Mllib之上的机器学习平台,旨在提供全面的数据接入、转换、训练、测试和输出功能。该平台支持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并提供丰富的插件来处理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模型训练和验证等任务。 ## 项目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 数据处理流程 1. 数据采集从各种数据源(如Fake、File、HDFS)接入数据。 2. 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格式化。 3. 特征工程生成和选择特征,包括特征提取、转换和选择。 4. 模型训练使用多种分类和回归模型进行训练。 5. 模型验证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 6. 模型持久化将训练好的模型保存到持久化存储中。 7. 模型结果输出输出模型的最终结果。 ### 支持的算法模型 #### 分类模型 逻辑回归支持大规模特征和无限训练样例,输出类别数小于1000万。
Java项目基于Springboot框架的课程设计,包含LW+ppt
资源内项目源码是均来自个人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者具体项目,代码都测试ok,都是运行成功后才上传资源,答辩评审绝对信服的,拿来就能用。放心下载使用!源码、数据集、部署说明一站式服务,拿来就能用的绝对好资源!!! 项目备注 1、该资源内项目代码都经过测试运行成功,功能ok的情况下才上传的,请放心下载使用! 2、本项目适合计算机相关专业(如计科、人工智能、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等)的在校学生、老师或者企业员工下载学习,也适合小白学习进阶,当然也可作为毕设项目、课程设计、大作业、项目初期立项演示等。 3、如果基础还行,也可在此代码基础上进行修改,以实现其他功能,也可用于毕设、课设、作业等。 下载后请首先打开README.dataset.txt文件,仅供学习参考, 切勿用于商业用途。 4、如有侵权请私信博主,感谢支持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信号产生、捕获和追踪三个核心步骤,并通过Matlab源码实现相关算法。首先介绍了GPS信号产生的关键要素,包括伪随机码生成、数据编码和信号发射。接着讨论了信号捕获过程,涉及天线接收、码相位测量及其常用方法如滑动相关法。最后阐述了信号追踪的三边测量原理及误差修正措施,如电离层延迟补偿、地形效应补偿和多路径效应修正。通过具体Matlab代码示例展示了整个流程的实现,并附带了详细的运行步骤和结果分析。 适合人群:对GPS系统有兴趣的研究人员和技术爱好者,尤其是有一定编程基础并希望深入了解GPS内部机制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学术研究、工程开发等领域,旨在帮助读者掌握GPS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提升定位精度和可靠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Matlab代码已在特定版本下测试通过,但不同版本可能存在差异。此外,还列举了一些参考文献供进一步学习。
基于Andorid条形二维码识别设计实现源码,主要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正在做毕设的学生和需要项目实战练习的学习者,也可作为课程设计、期末大作业。
NRF24L01收发例程
AcWing算法基础课Notion笔记html页面
[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第六版)(微课版)]配书资源
# 基于多线程的Web客户端程序 ## 项目简介 本项目是一个基于多线程的Web客户端程序,旨在并发地从Web服务器获取多个文件。通过使用多线程技术,程序能够高效地处理多个文件请求,提高整体性能。 ## 项目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多线程并发请求支持同时从多个Web服务器获取文件,提高请求效率。 TCP连接管理每个线程负责建立TCP连接并发送HTTP GET请求。 线程同步与通信使用互斥锁和条件变量确保线程间的同步和数据一致性。 命令行参数解析支持解析命令行参数,获取连接的最大数量和要获取的文件列表。 文件处理每个线程负责读取服务器的响应并处理文件内容。 ## 安装使用步骤 1. 下载源码假设用户已经下载了本项目的源码文件。 2. 编译项目使用合适的编译器(如GCC)编译项目源码。 bash gcc o webclient main.c lpthread
中学学生“诚信”教育班会课件
1、文件说明: Centos8操作系统tacacs-devel-F4.0.4.28.7fb~20231005g4fdf178-2.el8.rpm以及相关依赖,全打包为一个tar.gz压缩包 2、安装指令: #Step1、解压 tar -zxvf tacacs-devel-F4.0.4.28.7fb~20231005g4fdf178-2.el8.tar.gz #Step2、进入解压后的目录,执行安装 sudo rpm -ivh *.rpm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LabVIEW通过网口与西门子PLC进行高效通讯的方法和技术细节。首先解释了西门子S7Comm协议的三层结构(TPKT+COTP+S7),并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如何构造和发送十六进制命令帧。接着提供了完整的LabVIEW代码片段,涵盖从TCP连接建立、命令帧发送、响应接收及数据解析的全过程。文中还分享了多种实用技巧,如批量读写、强制写入、自动重连机制等,并对比了原生TCP与OPC UA的性能差异。最后,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该方案在工业应用中的优越性和稳定性。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熟悉LabVIEW和西门子PLC的用户。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与西门子PLC进行高效、稳定的网口通讯的应用场景,旨在提高通讯效率、降低系统复杂度和成本。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代码和技巧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LabVIEW与西门子PLC之间的通讯机制,从而应用于各种工业控制系统中。
matlab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CH579芯片的以太网转串口服务器的实现过程。首先,文章讲解了硬件配置,包括使用的芯片及其特性,如CH579M、PHY芯片HR911105A和电平转换电路SGM48017。接着,重点剖析了网络初始化代码,强调了PHY复位时序、MAC地址传递和硬件协议栈处理ARP和ICMP协议的重要性。随后,文章深入探讨了串口数据处理,展示了环形缓冲区的实现和中断服务函数的优化。此外,还介绍了协议转换的状态机实现,以及内存池分配的精妙之处。最后,文章总结了资源管理策略,如DMA自动搬运数据、中断嵌套机制和零拷贝技术,使得服务器能够实现稳定的3Mbps转发速率。 适合人群:具有一定嵌入式开发经验的研发人员,尤其是对以太网转串口服务器感兴趣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嵌入式系统中以太网转串口服务器的工作原理和技术实现的人群。目标是掌握CH579芯片的硬件配置、网络初始化、串口数据处理、协议转换和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示例和硬件设计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技术。建议读者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实践,逐步掌握核心技术。
Java项目基于Springboot框架的课程设计,包含LW+ppt
Java项目基于Springboot框架的课程设计,包含LW+ppt
2025清华大学:迈向未来的AI教学实验-393页.pdf
亲子教育“正面管教”教案课件
全遥控数字音量控制的D类功率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