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825285 次
- 性别:
- 来自: 深圳
文章分类
- 全部博客 (488)
- struts1 (4)
- spring (13)
- extjs (36)
- mysql (3)
- sqlserver (2)
- oracle (37)
- 杂谈 (11)
- 面试相关 (35)
- Java基础知识总结 (5)
- Java重要知识点 线程和io流知识点 (6)
- 服务器相关 (1)
- 生活 (1)
- jsp (7)
- servlet (2)
- junit (3)
- struts2 (9)
- 开发必备 (4)
- 使用开发工具总结的知识 (4)
- ibatis (12)
- ajax (2)
- dwr (2)
- jquery (1)
- 设计模式 (4)
- Lucene的学习 (5)
- 经验总结 (19)
- mysql全文搜索相关 (7)
- hibernate (33)
- Sphinx (1)
- log4j的总结 (1)
- 敏捷开发 (9)
- 持续集成 (15)
- UML使用总结 (1)
- Scrum (1)
- OO(面向对象编程) (1)
- struts1和struts2总结 (1)
- 数据库加密 (1)
- 多线程和Socket编程 (6)
- PowerDesigner (2)
- 权限相关 (1)
- ant应用总结 (4)
- 面试必知知识点总结 (6)
- io流与nio流总结 面试相关 (1)
- 敏捷管理工具的使用 (7)
- hsqldb相关 (1)
- svn源码相关 (2)
- debug调试技巧总结 (1)
- hibernate和ibatis对比相关 (6)
- eclipse mylyn 插件的使用总结 (2)
- fisheye使用总结 (2)
- java泛型总结 (1)
- ssh整合总结 (10)
- SpringSide的学习总结 (1)
- JPA学习总结 (2)
- RoR 总结 (2)
- 模型驱动 总结 (1)
- Oracle SQL优化技巧 (4)
- 数据库相关资料 (1)
- oracle练习相关 (4)
- PowerDesigner 使用总结 (2)
- Struts实现国际化相关 (2)
- 权限框架 Spring Security (1)
- freemarker使用总结 (1)
- jsp servlet总结相关 (3)
- Java NIO总结 (1)
- 自己学习必须 (3)
- 蝴蝶容器相关 (2)
- eclipse插件的使用 (1)
- myeclipse的使用 (1)
- flex相关 (1)
- javaeye重生后总结的知识点 (2)
- 公司学习总结 (3)
- JAXB 相关 (1)
- ECSide (1)
- EdoJs 企业ajax框架 (1)
- RSA加密算法 (1)
- jbpm相关 (1)
- JMF原理 (1)
- MyEclipse使用总结 (1)
- Funsion Charts 相关总结 (3)
- 常用知识2011 (2)
- Flex与Java整合 (1)
- IBM WebSphere相关 (1)
- jQuery使用技巧 (2)
- 2011年面试相关知识点总结 (2)
- sqlserver开发相关 (8)
- eclipse 打jar相关 (2)
- Oracle/Mysql/SqlServer比较 (1)
- WebService Axis1.4开发相关 (4)
- 进制数的转换 总结 (1)
- WebService Axis2.0开发相关 (0)
- iteye Struts2 Spring Hibernate整合相关 (3)
- iteye osgi资料相关总结 (1)
- iteye ifos相关相关 (1)
- iteye 国际化相关 (1)
- iteye Hibernate缓存机制 (4)
- iteye Struts2 总结 (1)
- iteye Struts标签总结 (0)
- iteye web配置文件大全 (6)
- iteye Efs 框架总结 (1)
- iteye sql优化 (2)
- iteye 大数据量高并发的数据库优化 (1)
- iteye 开发相关 (1)
- iteye s1sh 和 s2sh整合中的问题以及解决 (1)
- iteye s1sh整合实例 (1)
- iteye s2sh整合实例 (1)
- iteye 面试相关 基础篇 (1)
- iteye Android相关 (1)
- iteye 面试相关 Web篇 (1)
- iteye Sql Server相关 (0)
- iteye struts1与struts2比较 (1)
- iteye jquery 和Struts2 (0)
- iteye struts2与其他插件整合 (0)
- iteye jquery 开发相关 (1)
- iteye eclipse结合spket(Ext,Jquery)开发相关 (0)
- iteye myeclipse 使用技巧相关 (0)
- iteye Memcached 缓存系统相关 (0)
- iteye 常用软件相关 (0)
- iteye 最新技术预览 AjaxSwing (0)
- iteye struts上传下载相关 (0)
- iteye 新技术相关 (0)
- test (0)
- iteye 开发Java游戏相关 (0)
- iteye Java反编译 (0)
- iteye XML解析相关 (0)
- iteye 压缩ZIP相关 (0)
- iteye 面试相关 (0)
- iteye Android开发相关 (4)
- csdn (0)
- e-inoc (0)
- iteye http错误码对应说明 (0)
- iteye 面试扩展知识点 (0)
- iteye oracle面试相关 存储过程,触发器,游标等 (0)
- iteye english study (0)
- iteye starflow工作流引擎 (0)
- iteye IBM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 Toolkit使用相关 (0)
- iteye spring3 (0)
- iteye mybatis (0)
- iteye js技巧总结 (0)
- iteye SEO优化相关 (2)
- iteye QUI网页界面集成框架 (1)
- iteye AjaxAnywhere (1)
- iteye Nutz相关 (1)
- iteye ibatis技巧 (0)
- iteye dwz (0)
- 128个ajax/javascript框架 (0)
- iteye 2012 Java Swing教程 (1)
- iteye 码头集装箱相关 (1)
- iteye swing (2)
- 兼职工作 (0)
- 2012 新总结的面试相关知识点 常用知识点 (1)
- 淘宝网店相关 (0)
- oracle 常用函数 2012新总结 (1)
- 我的时尚潮流屋 (0)
- 2012 年 面试新总结知识 (1)
- 技巧 (1)
- 2013总结 (1)
- 2015工作相关 (3)
- springmvc (5)
- EasyPR-Java (1)
- java (2)
- editplus 4.0 注册码 (1)
- android (1)
- oracle连接数据库相关 (1)
- 编程资料总结 (2)
- 20160808 (1)
- visio 2013 (1)
最新评论
-
drew926:
泛型的类型参数可以有多个?这是java哪个版本支持的?
java泛型总结 -
listenan:
赞!非常感谢。
Scrum总结 -
cwscwj:
写的很深刻,谢谢,看了一遍,过段时间打算再看一遍。
Scrum总结 -
hwedwin:
w
Struts 2中的OGNL\EL的使用总结 -
lanni2460:
不错 很好 支持……
sqlserver三个驱动包下载
简单的说,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在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的构建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 具备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换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敏捷开发是由一些业界专家针对一些企业现状提出了一些让软件开发团队具有快速工作、响应变化能力的价值观和原则,并于2001初成立了敏捷联盟。他们正在 通过亲身实践以及帮助他人实践,揭示更好的软件开发方法。
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概念从2004年初开始广为流行。Bailar非常支持这一理论,他采取了"敏捷方式"组建团队:Capital One的"敏捷团队"包括3名业务人员、两名操作人员和5~7名IT人员,其中包括1个业务信息指导(实际上是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翻译者");另 外,还有一个由项目经理和至少80名开发人员组成的团队。这些开发人员都曾被Bailar送去参加过"敏捷开发"的培训,具备相关的技能。
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敏捷指导(Bailar聘用了20个敏捷指导),他的工作是关注流程并提供建议和支持。最初提出的需求被归纳成一个目标、一 堆记录详细需要的卡片及一些供参考的原型和模板。在整个项目阶段,团队人员密切合作,开发有规律地停顿--在9周开发过程中停顿3~4次,以评估过程及决 定需求变更是否必要。在Capital One,大的IT项目会被拆分成多个子项目,安排给各"敏捷团队",这种方式在"敏捷开发"中叫"蜂巢式(swarming)",所有过程由一名项目经理 控制。
为了检验这个系统的效果,Bailar将项目拆分,从旧的"瀑布式"开发转变为"并列式"开发,形成了"敏捷开发"所倡导的精干而灵活的开发团队,并将开发阶段分成30天一个周期,进行"冲刺"--每个冲刺始于一个启动会议,到下个冲刺前结束。
在Bailar将其与传统的开发方式做了对比后,他感到非常兴奋--"敏捷开发"使开发时间减少了30%~40%,有时甚至接近50%,提高了 交付产品的质量。"不过,有些需求不能用敏捷开发来处理。" Bailar承认,"敏捷开发"也有局限性,比如对那些不明确、优先权不清楚的需求或处于"较快、较便宜、较优"的三角架构中却不能排列出三者优先级的需 求。此外,他觉得大型项目或有特殊规则的需求的项目,更适宜采用传统的开发方式。尽管描述需求一直是件困难的事,但经过阵痛之后,需求处理流程会让CIO 受益匪浅。
敏捷开发是由一些业界专家针对一些企业现状提出了一些让软件开发团队具有快速工作、响应变化能力的价值观和原则,并于2001初成立了敏捷联盟。他们正在通过亲身实践以及帮助他人实践,揭示更好的软件开发方法。通过这项工作,他们认为:
* 个体和交互 胜过 过程和工具
* 可以工作的软件 胜过 面面俱到的文档
* 客户合作 胜过 合同谈判
* 响应变化 胜过 遵循计划
并提出了以下遵循的原则:
* 我们最优先要做的是通过尽早的、持续的交付有价值的软件来使客户满意。
* 即使到了开发的后期,也欢迎改变需求。敏捷过程利用变化来为客户创造竞争优势。
* 经常性地交付可以工作的软件,交付的间隔可以从几个星期到几个月,交付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
* 在整个项目开发期间,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必须天天都在一起工作。
* 围绕被激励起来的个体来构建项目。给他们提供所需的环境和支持,并且信任他们能够完成工作。
* 在团队内部,最具有效果并富有效率的传递信息的方法,就是面对面的交谈。
* 工作的软件是首要的进度度量标准。
* 敏捷过程提倡可持续的开发速度。责任人、开发者和用户应该能够保持一个长期的、恒定的开发速度。
* 不断地关注优秀的技能和好的设计会增强敏捷能力。
* 简单是最根本的。
* 最好的构架、需求和设计出于自组织团队。
* 每隔一定时间,团队会在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工作方面进行反省,然后相应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
从无到繁重再到敏捷
多数软件开发仍然是一个显得混乱的活动,即典型的“边写边改” (code and fix)。设计过程充斥着短期的,即时的决定,而无完整的规划。这种模式对小系统开发其实很管用,但是当系统变得越大越复杂时,要想加入新的功能就越来越 困难。同时错误故障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于排除。一个典型的标志就是当系统功能完成后有一个很长的测试阶段,有时甚至有遥遥无期之感,从而对项目的完成产生 严重的影响。
我们使用这种开发模式已有很长时间了,不过我们实际上也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正规方法”(methodology)。这些方法对开发过程有着严格而详尽的规定,以期使软件开发更有可预设性并提高效率,这种思路是借鉴了其他工程领域的实践。
这些正规方法已存在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并没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甚至就没怎么引起人们的注意。对这些方法最常听见的批评就是它们的官僚繁琐, 要是按照它的要求来,那有做太多的事情需要做,而延缓整个开发进程。所以它们通常被认为是“繁琐滞重型”方法,或Jim HighSmith 所称的“巨型”(monumental)方法。
作为对这些方法的反叛,在过去几年中出现了一类新方法。尽管它们还没有正式的名称,但是一般被称为“敏捷型”方法。对许多人来说,这类方法的吸 引之处在于对繁文缛节的官僚过程的反叛。它们在无过程和过于繁琐的过程中达到了一种平衡,使得能以不多的步骤过程获取较满意的结果。
敏捷型与滞重型方法有一些显著的区别。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不同反映在文档上。敏捷型不是很面向文档,对于一项任务,它们通常只要求尽可能少的文档。从许多方面来看,它们更象是“面向源码”(code-oriented)。事实上,它们认为最根本的文档应该是源码。
但是,我并不以为文档方面的特点是敏捷型方法的根本之点。文档减少仅仅是个表象,它其实反映的是更深层的特点:
1 敏捷型方法是“适配性”而非“预设性”。 重型方法试图对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在很长的时间跨度内作出详细的计划,然后依计划进行开发。这类方法在计划制定完成后拒绝变化。而敏捷型方法则欢迎变化。其 实,它们的目的就是成为适应变化的过程,甚至能允许改变自身来适应变化。
2 敏捷型方法是“面向人”的(people-oriented) 而非“面向过程”的 (process-oriented)。 它们试图使软件开发工作顺应人的天性而非逆之。它们强调软件开发应当是一项愉快的活动。
我认为以上两个特点很好的概括了敏捷开发方法的核心思想:适应变化和以人为中心
image
这两个圆圈表示不同的视角上的敏捷实践,包括开发者视角和项目管理的视角。接下来从里向外进行介绍。
Test-Driven Development,测试驱动开发,它是敏捷开发的最重要的部分。在ThoughtWorks, 我们实现任何一个功能都是从测试开始,首先对业务需求进行分析,分解为一个一个的Story,记录在Story Card上。然后两个人同时坐在电脑前面,一个人依照Story,从业务需求的角度来编写测试代码,另一个人看着他并且进行思考,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就会提 出来进行讨论,直到达成共识,这样写出来的测试代码就真实反映了业务功能需求。接着由另一个人控制键盘,编写该测试代码的实现。如果没有测试代码,就不能 编写功能的实现代码。先写测试代码,能够让开发人员明确目标,就是让测试通过。
Continuous Integration,持续集成。在以往的软件开发过程中,集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通常很长时间才会做一次集成,这样的话,会引发很多问题,比如 build未通过或者单元测试失败。敏捷开发中提倡持续集成,一天之内集成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如此频繁的集成能尽量减少冲突,由于集成很频繁,每一次集成 的改变也很少,即使集成失败也容易定位错误。一次集成要做哪些事情呢?它至少包括:获得所有源代码;编译源代码;运行所有测试,包括单元测试、功能测试 等;确认编译和测试是否通过,最后发送报告。当然也会做一些其它的任务,比如说代码分析、测试覆盖率分析等等。 在我们公司里,开发人员的桌上有一个火山灯用来标志集成的状态,如果是黄灯,表示正在集成;如果是绿灯,表示上一次集成通过,开发人员在这时候获得的代码 是可用而可靠的;如果显示为红灯,就要小心了,上一次集成未通过,需要尽快定位失败原因从而让灯变绿。在持续集成上,我们公司使用的是自己开发的产品CruiseControl
Refactoring,重构。相信大家对它都很熟悉了,有很多很多的书用来介绍重构,最著名的是Martin的《重构》,Joshua的《从重构到模 式》等。重构是在不改变系统外部行为下,对内部结构进行整理优化,使得代码尽量简单、优美、可扩展。在以往开发中,通常是在有需求过来,现在的系统架构不 容易实现,从而对原有系统进行重构;或者在开发过程中有剩余时间了,对现在代码进行重构整理。但是在敏捷开发中,重构贯穿于整个开发流程,每一次开发者 check in代码之前,都要对所写代码进行重构,让代码达到clean code that works。值得注意的是,在重构时,每一次改变要尽可能小,用单元测试来保证重构是否引起冲突,并且不只是对实现代码进行重构,如果测试代码中有重复, 也要对它进行重构。
Pair-Programming,结对编程。在敏捷开发中,做任何事情都是Pair的,包括分析、写测试、写实现代码或者重构。Pair做事有很多好 处,两个人在一起探讨很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也不容易走上偏路。在我们公司,还有很多事都是Pair来做,比如Pair学习,Pair翻译,Pair做 PPT,关于这个话题,钱钱同学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对它进行介绍,名为Pair Programming (结对编程)。
Stand up,站立会议。每天早上,项目组的所有成员都会站立进行一次会议,由于是站立的,所以时间不会很长,一般来说是15-20分钟。会议的内容并不是需求分 析、任务分配等,而是每个人都回答三个问题:1. 你昨天做了什么?2. 你今天要做什么? 3. 你遇到了哪些困难?站立会议让团队进行交流,彼此相互熟悉工作内容,如果有人曾经遇到过和你类似的问题,那么在站立会议后,他就会和你进行讨论。
Frequent Releases,小版本发布。在敏捷开发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拿到需求以后就闭门造车,直到最后才将产品交付给客户,而是尽量多的产品发布,一般以 周、月为单位。这样,客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拿到发布的产品进行试用,而我们可以从客户那得到更多的反馈来改进产品。正因为发布频繁,每一个版本新增的功能 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设计,这样文档和设计就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又因为简单设计,没有复杂的架构,所以客户有新的需求或者需求进行变动,也能很快的适应。
Minimal Documentation,较少的文档。其实敏捷开发中并不是没有文档,而是有大量的文档,即测试。这些测试代码真实的反应了客户的需求以及系统API 的用法,如果有新人加入团队,最快的熟悉项目的方法就是给他看测试代码,而比一边看着文档一边进行debug要高效。如果用书面文档或者注释,某天代码变 化了,需要对这些文档进行更新。一旦忘记更新文档,就会出现代码和文档不匹配的情况,这更加会让人迷惑。而在敏捷中并不会出现,因为只有测试变化了,代码 才会变化,测试是真实反应代码的。 这时有人会问:代码不写注释行吗?一般来说好的代码不是需要大量的注释吗?其实简单可读的代码才是好的代码,既然简单可读了,别人一看就能够看懂,这时候 根本不需要对代码进行任何注释。若你觉得这段代码不加注释的话别人可能看不懂,就表示设计还不够简单,需要对它进行重构。
Collaborative Focus,以合作为中心,表现为代码共享。在敏捷开发中,代码是归团队所有而不是哪些模块的代码属于哪些人,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系统任何一部分的代码然 后修改它,如果有人看到某些代码不爽的话,那他能够对这部分代码重构而不需要征求代码作者的同意,很可能也不知道是谁写的这部分代码。这样每个人都能熟悉 系统的代码,即使团队的人员变动,也没有风险。
Customer Engagement ,现场客户。敏捷开发中,客户是与开发团队一起工作的,团队到客户现场进行开发或者邀请客户到团队公司里来开发。如果开发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或者产品经过一个迭代后,能够以最快速度得到客户的反馈。
Automated Testing ,自动化测试。为了减小人力或者重复劳动,所有的测试包括单元测试、功能测试或集成测试等都是自动化的,这对QA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熟悉开发语 言、自动化测试工具,能够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或者用工具录制。我们公司在自动化测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Selenium开源项目。
Adaptive Planning,可调整计划。敏捷开发中计划是可调整的,并不是像以往的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开发 ->测试->交付,每一个阶段都是有计划的进行,一个阶段结束便开始下一个阶段。而敏捷开发中只有一次一次的迭代,小版本的发布,根据客户反 馈随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敏捷开发过程与传统的开发过程有很大不同,在这过程中,团队是有激情有活力的,能够适应更大的变化,做出更高质量的软件。
背景
一个 高效的软件开发过程对软件开发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决定着开发是痛苦的挣扎,还是不断进步的喜悦。国人对软件蓝领的不屑,对繁琐冗长的传统开发过程的不 耐,使大多数开发人员无所适从。最近兴起的一些软件开发过程相关的技术,提供一些比较高效、实用的软件过程开发方法。其中比较基础、关键的一个技术就是测 试驱动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虽然TDD光大于极限编程,但测试驱动开发完全可以单独应用。下面就从开发人员使用的角度进行介绍,使开发人员用最少的代价尽 快理解、掌握、应用这种技术。下面分优势,原理,过程,原则,测试技术,Tips等方面进行讨论。
1. 优势
TDD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测试来推动整个开发的进行。而测试驱动开发技术并不只是单纯的测试工作。
需 求向来就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感觉最不好明确描述、易变的东西。这里说的需求不只是指用户的需求,还包括对代码的使用需求。很多开发人员最害怕的就是后期还要 修改某个类或者函数的接口进行修改或者扩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因为这部分代码的使用需求没有很好的描述。测试驱动开发就是通过编写测试用例,先 考虑代码的使用需求(包括功能、过程、接口等),而且这个描述是无二义的,可执行验证的。
通过编写这部分代码的测试用例,对其功能的分解、使用过程、接口都进行了设计。而且这种从使用角度对代码的设计通常更符合后期开发的需求。可测试的要求,对代码的内聚性的提高和复用都非常有益。因此测试驱动开发也是一种代码设计的过程。
开发人员通常对编写文档非常厌烦,但要使用、理解别人的代码时通常又希望能有文档进行指导。而测试驱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测试用例代码就是对代码的最好的解释。
快 乐工作的基础就是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成果有信心。当前很多开发人员却经常在担心:“代码是否正确?”“辛苦编写的代码还有没有严重bug?”“修 改的新代码对其他部分有没有影响?”。这种担心甚至导致某些代码应该修改却不敢修改的地步。测试驱动开发提供的测试集就可以作为你信心的来源。
当然测试驱动开发最重要的功能还在于保障代码的正确性,能够迅速发现、定位bug。而迅速发现、定位bug是很多开发人员的梦想。针对关键代码的测试集,以及不断完善的测试用例,为迅速发现、定位bug提供了条件。
我的一段功能非常复杂的代码使用TDD开发完成,真实环境应用中只发现几个bug,而且很快被定位解决。您在应用后,也一定会为那种自信的开发过程,功能不断增加、完善的感觉,迅速发现、定位bug的能力所感染,喜欢这个技术的。
那么是什么样的原理、方法提供上面说的这些好处哪?下面我们就看看TDD的原理。
2. 原理
测试驱动开发的基本思想就是在开发功能代码之前,先编写测试代码。也就是说在明确要开发某个功能后,首先思考如何对这个功能进行测试,并完成测试代码的编写,然后编写相关的代码满足这些测试用例。然后循环进行添加其他功能,直到完全部功能的开发。
我们这里把这个技术的应用领域从代码编写扩展到整个开发过程。应该对整个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测试驱动,首先思考如何对这个阶段进行测试、验证、考核,并编写相关的测试文档,然后开始下一步工作,最后再验证相关的工作。下图是一个比较流行的测试模型:V测试模型。
【图 V测试模型】
【图 V测试模型】
在 开发的各个阶段,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过程中都应该考虑相对应的测试工作,完成相关的测试用例的设计、测试方案、测试计划的编写。这里 提到的开发阶段只是举例,根据实际的开发活动进行调整。相关的测试文档也不一定是非常详细复杂的文档,或者什么形式,但应该养成测试驱动的习惯。
关于测试模型,还有X测试模型。这个测试模型,我认为,是对详细阶段和编码阶段进行建模,应该说更详细的描述了详细设计和编码阶段的开发行为。及针对某个功能进行对应的测试驱动开发。
【图 X测试模型】
【图 X测试模型】
基本原理应该说非常简单,那么如何进行实际操作哪,下面对开发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
3. 过程
软件开发其他阶段的测试驱动开发,根据测试驱动开发的思想完成对应的测试文档即可。下面针对详细设计和编码阶段进行介绍。
测试驱动开发的基本过程如下:
1) 明确当前要完成的功能。可以记录成一个 TODO 列表。
2) 快速完成针对此功能的测试用例编写。
3) 测试代码编译不通过。
4) 编写对应的功能代码。
5) 测试通过。
6) 对代码进行重构,并保证测试通过。
7) 循环完成所有功能的开发。
为了保证整个测试过程比较快捷、方便,通常可以使用测试框架组织所有的测试用例。一个免费的、优秀的测试框架是 Xunit 系列,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对应的测试框架。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介绍CppUnit的文章。
开发过程中,通常把测试代码和功能代码分开存放,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测试框架使用例子,您可以通过它了解测试框架的使用。下面是文件列表。
project/ 项目主目录
project/test 测试项目主目录
project/test/testSeq.cpp 测试seq_t 的测试文件,对其他功能文件的测试文件复制后修改即可
project/test/testSeq.h
project/test/Makefile 测试项目的 Makefile
project/test/main.cpp 测试项目的主文件,不需要修改
project/main.cpp 项目的主文件
project/seq_t.h 功能代码,被测试文件
project/Makefile 项目的 Makefile
主要流程基本如此,但要让你的代码很容易的进行测试,全面又不繁琐的进行测试,还是有很多测试原则和技术需要考虑。
4. 原则
测试隔离。
不同代码的测试应该相互隔离。对一块代码的测试只考虑此代码的测试,不要考虑其实现细节(比如它使用了其他类的边界条件)。
一顶帽子。
开发人员开发过程中要做不同的工作,比如:编写测试代码、开发功能代码、对代码重构等。做不同的事, 承担不同的角色。开发人员完成对应的工作时应该保持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工作上,而不要过多的考虑其他方面的细节,保证头上只有一顶帽子。避免考虑无关细节过 多,无谓地增加复杂度。
测试列表。
需要测试的功能点很多。应该在任何阶段想添加功能需求问题时,把相关功能点加到测试列表中,然后继续手头工作。然后不断的完成对应的测试用例、功能代码、重构。一是避免疏漏,也避免干扰当前进行的工作。
测试驱动。
这个比较核心。完成某个功能,某个类,首先编写测试代码,考虑其如何使用、如何测试。然后在对其进行设计、编码。
先写断言。测试代码编写时,应该首先编写对功能代码的判断用的断言语句,然后编写相应的辅助语句。
可测试性。功能代码设计、开发时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测试性。其实遵循比较好的设计原则的代码都具备较好的测试性。比如比较高的内聚性,尽量依赖于接口等。
及时重构。
无论是功能代码还是测试代码,对结构不合理,重复的代码等情况,在测试通过后,及时进行重构。关于重构,我会另撰文详细分析。
小步前进。
软件开发是个复杂性非常高的工作,开发过程中要考虑很多东西,包括代码的正确性、可扩展性、性能等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复杂性太大导致的。极限编 程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就是小步前进。把所有的规模大、复杂性高的工作,分解成小的任务来完成。对于一个类来说,一个功能一个功能的完成,如果太困难就 再分解。每个功能的完成就走测试代码-功能代码-测试-重构的循环。通过分解降低整个系统开发的复杂性。这样的效果非常明显。几个小的功能代码完成后,大 的功能代码几乎是不用调试就可以通过。一个个类方法的实现,很快就看到整个类很快就完成啦。本来感觉很多特性需要增加,很快就会看到没有几个啦。你甚至会 为这个速度感到震惊。(我理解,是大幅度减少调试、出错的时间产生的这种速度感)
5. 测试技术
5.1. 测试范围、粒度
对 哪些功能进行测试?会不会太繁琐?什么时候可以停止测试?这些问题比较常见。按大师 Kent Benk 的话,对那些你认为应该测试的代码进行测试。就是说,要相信自己的感觉,自己的经验。那些重要的功能、核心的代码就应该重点测试。感到疲劳就应该停下来休 息一下。感觉没有必要更详细的测试,就停止本轮测试。
测试驱动开发强调测试并不应该是负担,而应该是帮助我们减轻工作量的方法。而对于何时停止编写测试用例,也是应该根据你的经验,功能复杂、核心功能的代码就应该编写更全面、细致的测试用例,否则测试流程即可。
测试范围没有静态的标准,同时也应该可以随着时间改变。对于开始没有编写足够的测试的功能代码,随着bug的出现,根据bug补齐相关的测试用例即可。
小步前进的原则,要求我们对大的功能块测试时,应该先分拆成更小的功能块进行测试,比如一个类A使用了类B、C,就应该编写到A使用B、C功能的测试代码 前,完成对B、C的测试和开发。那么是不是每个小类或者小函数都应该测试哪?我认为没有必要。你应该运用你的经验,对那些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重点测试,感觉 不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就等它真正出问题的时候再补测试吧。
5.2. 怎么编写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的编写就用上了传统的测试技术。
* 操作过程尽量模拟正常使用的过程。
* 全面的测试用例应该尽量做到分支覆盖,核心代码尽量做到路径覆盖。
* 测试数据尽量包括:真实数据、边界数据。
* 测试语句和测试数据应该尽量简单,容易理解。
* 为了避免对其他代码过多的依赖,可以实现简单的桩函数或桩类(Mock Object)。
* 如果内部状态非常复杂或者应该判断流程而不是状态,可以通过记录日志字符串的方式进行验证。
6. Tips
很 多朋友有疑问,“测试代码的正确性如何保障?是写测试代码还是写测试文档?”这样是不是会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其实是不会的。通常测试代码通常 是非常简单的,通常围绕着某个情况的正确性判断的几个语句,如果太复杂,就应该继续分解啦。而传统的开发过程通常强调测试文档。但随着开发节奏的加快,用 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维护高层(需求、概要设计)的测试文档可以,更低层的测试文档的成本的确太大了。而且可实时验证功能正确性的测试代码就是对代码最好的 文档。
软件开发过程中,除了遵守上面提到的测试驱动开发的几个原则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谨防过度设计。 编写功能代码时应该关注于完成当前功能点,通过测试,使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来编码。过多的考虑后期的扩展,其他功能的添加,无疑增加了过多的复杂性,容 易产生问题。应该等到要添加这些特性时在进行详细的测试驱动开发。到时候,有整套测试用例做基础,通过不断重构很容易添加相关特性。
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XP)是一门针对业务和软件开发的规则,它的作用在于将两者的力量集中在共同的、可以达到的目标上。它是以符合客户需要的软件为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方法论,XP使开发者能够更有效的响应客户的需求变化,哪怕是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后期。它强调,软件开发是人与人合作进行的过程,因此成功的软件开发过程应该充分利用人的优势,而弱化人的缺点,突出了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极端编程属于轻量级的方法,认为文档、架构不如直接编程来的直接。
XP实际上是一种经历过很多实践考验的一种软件开发的方法,它诞生了大概有5 年,它已经被成功的应用在许多大型的公司,如:Bayeris che Landesbank,Credit Swis s Life,DaimlerChrysler,First Union National Bank Ford Motor Company and UBS.XP 的成功得益于它对客户满意度的特别强调,XP 是以开发符合客户需要的软件为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方法论,XP 使开发者能够更有效的响应客户的需求变化,哪怕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后期。
同时,XP 也很强调团队合作。团队包括:项目经理,客户,开发者。他们团结在一起来保证高质量的软件。XP 其实是一种保证成功的团队开发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XP 强调四种价值:交流,简易,回馈,勇气。XP 程序员之间紧密的相互交流,XP 程序员也和客户紧密的交流。他们总是保持他们的设计简单明了。项目一开始,XP 就强调通过对软件的不断测试来获得反馈,程序员尽可能早的把软件交给客户,并实现客户对软件需求提出的变化,有了这些基础,XP 程序员就可以自信的面对需求和软件技术的变化。
XP 是与众不同的,它有点象快步的舞蹈。XP 开发过程包括许多的小卡片,独立的看,这些小卡片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它们组合在一起,一幅完整的美丽的图片就可以看见,XP方法有别于传统软件开发,它是软件开发的一种新的重要的发展。它改变了我们开发程序的传统思维方式。下面我们将介绍它带给我们那些改变。
XP属于轻量开发方法中较有影响的一种方法。轻量开发方法是相对于传统的重量开发方法而言。简单地理解,“量”的轻重是指用于软件过程管理和控制的、除程序量以外的“文档量”的多少。XP等轻量开发方法认识到,在当前很多情况下,按传统观念建立的大量文档,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开发资源,同时却已失去帮助 “预见、管理、决策和控制的依据”的作用。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开发环节,去除臃肿累赘,轻装上阵。
一、XP的核心思想
从长远看,早期发现错误以及降低复杂度可以节约成本。极限编程强调我们将任务/系统细分为可以在较短周期解决的一个个子任务/模块,并且强调测试、代码质量和及早发现问题。通常,通过一个个短小的迭代周期,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个阶段性的进展,并且可以及时形成一个版本供用户参考,以便及时对用户可能的需求变更作出响应。
二、XP的十二种方法
规划策略(The Planning Game);
结对编程(Pair programming)
测试(Testing)
重构(Refractoring)
简单设计(Simple Design)
代码集体所有权(Collective Code Ownership)
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
现场客户(On-site Customer)
小型发布(Small Release)
每周40小时工作制(40-hour Week)
编码规范(Code Standards)
系统隐喻(System Metaphor)
三、XP的四个核心价值
极限编程中有四个核心价值是我们在开发中必须注意的:沟通(Communication)、简单(Simplicity)、反馈(Feedback)和勇气(Courage)。
XP用“沟通、简单、反馈和勇气”来减轻开发压力和包袱;无论是术语命名、专著叙述内容和方式、过程要求,都可以从中感受到轻松愉快和主动奋发的态度和气氛。这是一种帮助理解和更容易激发人的潜力的手段。XP用自己的实践,在一定范围内成功地打破了软件工程“必须重量”才能成功的传统观念。
XP精神可以启发我们如何学习和对待快速变化、多样的开发技术。成功学习XP的关键,是用“沟通、简单、反馈和勇气”的态度来对待XP;轻松愉快地来感受XP的实践思想;自己认真实践后,通过对真实反馈的分析,来决定XP对自己的价值;有勇气接受它,或改进它。
四、XP 带给我们的变化
通过软件工程设计的简单而优美的软件并不比那些设计复杂而难以维护的软件有价值。这是真的吗?XP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一个典型的项目花在人力上的金钱是花在硬件上的时间的20 倍,这意味着一个项目每年要花200 万美元在程序员身上,而仅仅花10 万美元在电脑设备上。很多聪明的程序员说:“我们如此聪明,发现一种方法可以节省20%的硬件开销”,然后他们使得源程序大而且难懂和难以维护,他们会说:“但是我们节省了20%或者2 万美元每年,很大的节省”。反之,如果我们写我们的程序简单而且容易扩展,我们将至少节省10%的人力开销,一笔更大的节省,这是你客户一定会注意到的一些事情。
另外一个对客户来说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程序的BUGS 。XP 不只是强调测试,而且要求正确的测试。测试必须是能自动进行的,以便为程序和客户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在编码的所有阶段,我们不断增加测试用例。当找到 bug 时,我们就添加新的测试,一个紧密的安全网就这样产生了。同一个BUG 不出现两次,这些一定会引起用户的注意。你的客户必须注意的另外一件事情:XP 开发者拥抱需求变化。XP 使我们能够接受需求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客户只有在系统被开发完成以后能真正去体会它。XP 却不一样,它通过加强客户的反馈来缩短开发的周期,同时获得足够的时间来改变功能和获得用户的认同。在XP 中,你的客户应该明确的知道这一点。
XP开发过程的大多的革命是在软件开发的方法上,代码质量的重要程度超出人们一般所认为的。仅仅因为我们的客户不能明白我们的源代码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努力去管理代码的质量。
五、我们什么时候用XP
XP方法的产生是因为难以管理的需求变化,从一开始你的客户并不是很完全的知道他们要的系统是怎么样的,你可能面对的系统的功能一个月变化多次。在大多数软件开发环境中不断变化的需求是唯一的不变,这个时候应用XP 就可以取得别的方法不可能取得的成功。XP 方法的建立同时也是为了解决软件开发项目中的风险问题。假如你的客户在特定的时间内,需要一个相当难开发的系统,而且对于你的项目组来说,这个系统是一个新的挑战(从来没有做过),那风险就更大了,如果这个系统对于整个软件行业来说都是新的挑战,那么它的风险就更大了,采用XP 将可以减少风险,增加成功的可能。
XP方法是为小团体开发建立的,在 2-10 个人之间。假如你的团体恰好合适,你就不需要用其他的软件工程方法了,就用XP ,但是要注意你不能将XP 方法应用于大团体的开发项目中。我们应该注意,在需求一惯呈动态变化或者高具有高风险的项目中,你就会发现XP 方法在小团体的开发中的作用要远远高于在大团体的开发。
XP方法需要一个扩展的开发团体,XP 团体不仅仅包括开发者,经理、客户也是其中的一员,所有的工作一环扣一环,问问题,商讨方法和日程,增加功能测试,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涉及到软件的开发者。
另一个需要是可测试性,你必须能增加自动的单元测试和功能测试,然而在你进行这个需求的时候,你会发现有许多的问题很难测试,这需要充分发挥你的测试的经验和智慧,而且你有时还要改变你的设计以便它可以更容易的进行测试。记住:那儿有需求,那儿就应该有测试的方法。
在XP方法的好处的清单上,最后一条是生产力。在同样的合作环境下,XP 项目都一致的表现出比使用其他方法高的多的生产力。但这从来不是XP 方法学的真正目标。XP 真实追求的目标是:在规定的时间生产出满足客户需要的软件。假如对于你的开发来说,这是很重要的方面,你就可以选择XP 了。
六、极限编程的有效实践
1、完整团队
XP项目的所有参与者(开发人员、客户、测试人员等)一起工作在一个开放的场所中,他们是同一个团队的成员。这个场所的墙壁上随意悬挂着大幅的、显著的图表以及其他一些显示他们进度的东西。
2、计划游戏
计划是持续的、循序渐进的。每2周,开发人员就为下2周估算候选特性的成本,而客户则根据成本和商务价值来选择要实现的特性。
3、客户测试
作为选择每个所期望的特性的一部分,客户可以根据脚本语言来定义出自动验收测试来表明该特性可以工作。
4、简单设计
团队保持设计恰好和当前的系统功能相匹配。它通过了所有的测试,不包含任何重复,表达出了编写者想表达的所有东西,并且包含尽可能少的代码。
5、结对编程
所有的产品软件都是由两个程序员、并排坐在一起在同一台机器上构建的。
6、测试驱动开发
编写单元测试是一个验证行为,更是一个设计行为。同样,它更是一种编写文档的行为。编写单元测试避免了相当数量的反馈循环,尤其是功功能能验证方面的反馈循环。程序员以非常短的循环周期工作,他们先增加一个失败的测试,然后使之通过。
7、改进设计
随时利用重构方法改进已经腐化的代码,保持代码尽可能的干净、具有表达力。
8、持续集成
团队总是使系统完整地被集成。一个人拆入(Check in)后,其它所有人责任代码集成。
9、集体代码所有权
任何结对的程序员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改进任何代码。没有程序员对任何一个特定的模块或技术单独负责,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任何其它方面的开发。
10、编码标准
系统中所有的代码看起来就好像是被单独一人编写的。
11、隐喻
将整个系统联系在一起的全局视图;它是系统的未来影像,是它使得所有单独模块的位置和外观变得明显直观。如果模块的外观与整个隐喻不符,那么你就知道该模块是错误的。
12、可持续的速度
团队只有持久才有获胜的希望。他们以能够长期维持的速度努力工作,他们保存精力,他们把项目看作是马拉松长跑,而不是全速短跑。
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概念从2004年初开始广为流行。Bailar非常支持这一理论,他采取了"敏捷方式"组建团队:Capital One的"敏捷团队"包括3名业务人员、两名操作人员和5~7名IT人员,其中包括1个业务信息指导(实际上是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翻译者");另 外,还有一个由项目经理和至少80名开发人员组成的团队。这些开发人员都曾被Bailar送去参加过"敏捷开发"的培训,具备相关的技能。
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敏捷指导(Bailar聘用了20个敏捷指导),他的工作是关注流程并提供建议和支持。最初提出的需求被归纳成一个目标、一 堆记录详细需要的卡片及一些供参考的原型和模板。在整个项目阶段,团队人员密切合作,开发有规律地停顿--在9周开发过程中停顿3~4次,以评估过程及决 定需求变更是否必要。在Capital One,大的IT项目会被拆分成多个子项目,安排给各"敏捷团队",这种方式在"敏捷开发"中叫"蜂巢式(swarming)",所有过程由一名项目经理 控制。
为了检验这个系统的效果,Bailar将项目拆分,从旧的"瀑布式"开发转变为"并列式"开发,形成了"敏捷开发"所倡导的精干而灵活的开发团队,并将开发阶段分成30天一个周期,进行"冲刺"--每个冲刺始于一个启动会议,到下个冲刺前结束。
在Bailar将其与传统的开发方式做了对比后,他感到非常兴奋--"敏捷开发"使开发时间减少了30%~40%,有时甚至接近50%,提高了 交付产品的质量。"不过,有些需求不能用敏捷开发来处理。" Bailar承认,"敏捷开发"也有局限性,比如对那些不明确、优先权不清楚的需求或处于"较快、较便宜、较优"的三角架构中却不能排列出三者优先级的需 求。此外,他觉得大型项目或有特殊规则的需求的项目,更适宜采用传统的开发方式。尽管描述需求一直是件困难的事,但经过阵痛之后,需求处理流程会让CIO 受益匪浅。
敏捷开发是由一些业界专家针对一些企业现状提出了一些让软件开发团队具有快速工作、响应变化能力的价值观和原则,并于2001初成立了敏捷联盟。他们正在通过亲身实践以及帮助他人实践,揭示更好的软件开发方法。通过这项工作,他们认为:
* 个体和交互 胜过 过程和工具
* 可以工作的软件 胜过 面面俱到的文档
* 客户合作 胜过 合同谈判
* 响应变化 胜过 遵循计划
并提出了以下遵循的原则:
* 我们最优先要做的是通过尽早的、持续的交付有价值的软件来使客户满意。
* 即使到了开发的后期,也欢迎改变需求。敏捷过程利用变化来为客户创造竞争优势。
* 经常性地交付可以工作的软件,交付的间隔可以从几个星期到几个月,交付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
* 在整个项目开发期间,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必须天天都在一起工作。
* 围绕被激励起来的个体来构建项目。给他们提供所需的环境和支持,并且信任他们能够完成工作。
* 在团队内部,最具有效果并富有效率的传递信息的方法,就是面对面的交谈。
* 工作的软件是首要的进度度量标准。
* 敏捷过程提倡可持续的开发速度。责任人、开发者和用户应该能够保持一个长期的、恒定的开发速度。
* 不断地关注优秀的技能和好的设计会增强敏捷能力。
* 简单是最根本的。
* 最好的构架、需求和设计出于自组织团队。
* 每隔一定时间,团队会在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工作方面进行反省,然后相应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
从无到繁重再到敏捷
多数软件开发仍然是一个显得混乱的活动,即典型的“边写边改” (code and fix)。设计过程充斥着短期的,即时的决定,而无完整的规划。这种模式对小系统开发其实很管用,但是当系统变得越大越复杂时,要想加入新的功能就越来越 困难。同时错误故障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于排除。一个典型的标志就是当系统功能完成后有一个很长的测试阶段,有时甚至有遥遥无期之感,从而对项目的完成产生 严重的影响。
我们使用这种开发模式已有很长时间了,不过我们实际上也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正规方法”(methodology)。这些方法对开发过程有着严格而详尽的规定,以期使软件开发更有可预设性并提高效率,这种思路是借鉴了其他工程领域的实践。
这些正规方法已存在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并没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甚至就没怎么引起人们的注意。对这些方法最常听见的批评就是它们的官僚繁琐, 要是按照它的要求来,那有做太多的事情需要做,而延缓整个开发进程。所以它们通常被认为是“繁琐滞重型”方法,或Jim HighSmith 所称的“巨型”(monumental)方法。
作为对这些方法的反叛,在过去几年中出现了一类新方法。尽管它们还没有正式的名称,但是一般被称为“敏捷型”方法。对许多人来说,这类方法的吸 引之处在于对繁文缛节的官僚过程的反叛。它们在无过程和过于繁琐的过程中达到了一种平衡,使得能以不多的步骤过程获取较满意的结果。
敏捷型与滞重型方法有一些显著的区别。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不同反映在文档上。敏捷型不是很面向文档,对于一项任务,它们通常只要求尽可能少的文档。从许多方面来看,它们更象是“面向源码”(code-oriented)。事实上,它们认为最根本的文档应该是源码。
但是,我并不以为文档方面的特点是敏捷型方法的根本之点。文档减少仅仅是个表象,它其实反映的是更深层的特点:
1 敏捷型方法是“适配性”而非“预设性”。 重型方法试图对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在很长的时间跨度内作出详细的计划,然后依计划进行开发。这类方法在计划制定完成后拒绝变化。而敏捷型方法则欢迎变化。其 实,它们的目的就是成为适应变化的过程,甚至能允许改变自身来适应变化。
2 敏捷型方法是“面向人”的(people-oriented) 而非“面向过程”的 (process-oriented)。 它们试图使软件开发工作顺应人的天性而非逆之。它们强调软件开发应当是一项愉快的活动。
我认为以上两个特点很好的概括了敏捷开发方法的核心思想:适应变化和以人为中心
image
这两个圆圈表示不同的视角上的敏捷实践,包括开发者视角和项目管理的视角。接下来从里向外进行介绍。
Test-Driven Development,测试驱动开发,它是敏捷开发的最重要的部分。在ThoughtWorks, 我们实现任何一个功能都是从测试开始,首先对业务需求进行分析,分解为一个一个的Story,记录在Story Card上。然后两个人同时坐在电脑前面,一个人依照Story,从业务需求的角度来编写测试代码,另一个人看着他并且进行思考,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就会提 出来进行讨论,直到达成共识,这样写出来的测试代码就真实反映了业务功能需求。接着由另一个人控制键盘,编写该测试代码的实现。如果没有测试代码,就不能 编写功能的实现代码。先写测试代码,能够让开发人员明确目标,就是让测试通过。
Continuous Integration,持续集成。在以往的软件开发过程中,集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通常很长时间才会做一次集成,这样的话,会引发很多问题,比如 build未通过或者单元测试失败。敏捷开发中提倡持续集成,一天之内集成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如此频繁的集成能尽量减少冲突,由于集成很频繁,每一次集成 的改变也很少,即使集成失败也容易定位错误。一次集成要做哪些事情呢?它至少包括:获得所有源代码;编译源代码;运行所有测试,包括单元测试、功能测试 等;确认编译和测试是否通过,最后发送报告。当然也会做一些其它的任务,比如说代码分析、测试覆盖率分析等等。 在我们公司里,开发人员的桌上有一个火山灯用来标志集成的状态,如果是黄灯,表示正在集成;如果是绿灯,表示上一次集成通过,开发人员在这时候获得的代码 是可用而可靠的;如果显示为红灯,就要小心了,上一次集成未通过,需要尽快定位失败原因从而让灯变绿。在持续集成上,我们公司使用的是自己开发的产品CruiseControl
Refactoring,重构。相信大家对它都很熟悉了,有很多很多的书用来介绍重构,最著名的是Martin的《重构》,Joshua的《从重构到模 式》等。重构是在不改变系统外部行为下,对内部结构进行整理优化,使得代码尽量简单、优美、可扩展。在以往开发中,通常是在有需求过来,现在的系统架构不 容易实现,从而对原有系统进行重构;或者在开发过程中有剩余时间了,对现在代码进行重构整理。但是在敏捷开发中,重构贯穿于整个开发流程,每一次开发者 check in代码之前,都要对所写代码进行重构,让代码达到clean code that works。值得注意的是,在重构时,每一次改变要尽可能小,用单元测试来保证重构是否引起冲突,并且不只是对实现代码进行重构,如果测试代码中有重复, 也要对它进行重构。
Pair-Programming,结对编程。在敏捷开发中,做任何事情都是Pair的,包括分析、写测试、写实现代码或者重构。Pair做事有很多好 处,两个人在一起探讨很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也不容易走上偏路。在我们公司,还有很多事都是Pair来做,比如Pair学习,Pair翻译,Pair做 PPT,关于这个话题,钱钱同学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对它进行介绍,名为Pair Programming (结对编程)。
Stand up,站立会议。每天早上,项目组的所有成员都会站立进行一次会议,由于是站立的,所以时间不会很长,一般来说是15-20分钟。会议的内容并不是需求分 析、任务分配等,而是每个人都回答三个问题:1. 你昨天做了什么?2. 你今天要做什么? 3. 你遇到了哪些困难?站立会议让团队进行交流,彼此相互熟悉工作内容,如果有人曾经遇到过和你类似的问题,那么在站立会议后,他就会和你进行讨论。
Frequent Releases,小版本发布。在敏捷开发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拿到需求以后就闭门造车,直到最后才将产品交付给客户,而是尽量多的产品发布,一般以 周、月为单位。这样,客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拿到发布的产品进行试用,而我们可以从客户那得到更多的反馈来改进产品。正因为发布频繁,每一个版本新增的功能 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设计,这样文档和设计就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又因为简单设计,没有复杂的架构,所以客户有新的需求或者需求进行变动,也能很快的适应。
Minimal Documentation,较少的文档。其实敏捷开发中并不是没有文档,而是有大量的文档,即测试。这些测试代码真实的反应了客户的需求以及系统API 的用法,如果有新人加入团队,最快的熟悉项目的方法就是给他看测试代码,而比一边看着文档一边进行debug要高效。如果用书面文档或者注释,某天代码变 化了,需要对这些文档进行更新。一旦忘记更新文档,就会出现代码和文档不匹配的情况,这更加会让人迷惑。而在敏捷中并不会出现,因为只有测试变化了,代码 才会变化,测试是真实反应代码的。 这时有人会问:代码不写注释行吗?一般来说好的代码不是需要大量的注释吗?其实简单可读的代码才是好的代码,既然简单可读了,别人一看就能够看懂,这时候 根本不需要对代码进行任何注释。若你觉得这段代码不加注释的话别人可能看不懂,就表示设计还不够简单,需要对它进行重构。
Collaborative Focus,以合作为中心,表现为代码共享。在敏捷开发中,代码是归团队所有而不是哪些模块的代码属于哪些人,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系统任何一部分的代码然 后修改它,如果有人看到某些代码不爽的话,那他能够对这部分代码重构而不需要征求代码作者的同意,很可能也不知道是谁写的这部分代码。这样每个人都能熟悉 系统的代码,即使团队的人员变动,也没有风险。
Customer Engagement ,现场客户。敏捷开发中,客户是与开发团队一起工作的,团队到客户现场进行开发或者邀请客户到团队公司里来开发。如果开发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或者产品经过一个迭代后,能够以最快速度得到客户的反馈。
Automated Testing ,自动化测试。为了减小人力或者重复劳动,所有的测试包括单元测试、功能测试或集成测试等都是自动化的,这对QA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熟悉开发语 言、自动化测试工具,能够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或者用工具录制。我们公司在自动化测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Selenium开源项目。
Adaptive Planning,可调整计划。敏捷开发中计划是可调整的,并不是像以往的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开发 ->测试->交付,每一个阶段都是有计划的进行,一个阶段结束便开始下一个阶段。而敏捷开发中只有一次一次的迭代,小版本的发布,根据客户反 馈随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敏捷开发过程与传统的开发过程有很大不同,在这过程中,团队是有激情有活力的,能够适应更大的变化,做出更高质量的软件。
背景
一个 高效的软件开发过程对软件开发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决定着开发是痛苦的挣扎,还是不断进步的喜悦。国人对软件蓝领的不屑,对繁琐冗长的传统开发过程的不 耐,使大多数开发人员无所适从。最近兴起的一些软件开发过程相关的技术,提供一些比较高效、实用的软件过程开发方法。其中比较基础、关键的一个技术就是测 试驱动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虽然TDD光大于极限编程,但测试驱动开发完全可以单独应用。下面就从开发人员使用的角度进行介绍,使开发人员用最少的代价尽 快理解、掌握、应用这种技术。下面分优势,原理,过程,原则,测试技术,Tips等方面进行讨论。
1. 优势
TDD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测试来推动整个开发的进行。而测试驱动开发技术并不只是单纯的测试工作。
需 求向来就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感觉最不好明确描述、易变的东西。这里说的需求不只是指用户的需求,还包括对代码的使用需求。很多开发人员最害怕的就是后期还要 修改某个类或者函数的接口进行修改或者扩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因为这部分代码的使用需求没有很好的描述。测试驱动开发就是通过编写测试用例,先 考虑代码的使用需求(包括功能、过程、接口等),而且这个描述是无二义的,可执行验证的。
通过编写这部分代码的测试用例,对其功能的分解、使用过程、接口都进行了设计。而且这种从使用角度对代码的设计通常更符合后期开发的需求。可测试的要求,对代码的内聚性的提高和复用都非常有益。因此测试驱动开发也是一种代码设计的过程。
开发人员通常对编写文档非常厌烦,但要使用、理解别人的代码时通常又希望能有文档进行指导。而测试驱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测试用例代码就是对代码的最好的解释。
快 乐工作的基础就是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成果有信心。当前很多开发人员却经常在担心:“代码是否正确?”“辛苦编写的代码还有没有严重bug?”“修 改的新代码对其他部分有没有影响?”。这种担心甚至导致某些代码应该修改却不敢修改的地步。测试驱动开发提供的测试集就可以作为你信心的来源。
当然测试驱动开发最重要的功能还在于保障代码的正确性,能够迅速发现、定位bug。而迅速发现、定位bug是很多开发人员的梦想。针对关键代码的测试集,以及不断完善的测试用例,为迅速发现、定位bug提供了条件。
我的一段功能非常复杂的代码使用TDD开发完成,真实环境应用中只发现几个bug,而且很快被定位解决。您在应用后,也一定会为那种自信的开发过程,功能不断增加、完善的感觉,迅速发现、定位bug的能力所感染,喜欢这个技术的。
那么是什么样的原理、方法提供上面说的这些好处哪?下面我们就看看TDD的原理。
2. 原理
测试驱动开发的基本思想就是在开发功能代码之前,先编写测试代码。也就是说在明确要开发某个功能后,首先思考如何对这个功能进行测试,并完成测试代码的编写,然后编写相关的代码满足这些测试用例。然后循环进行添加其他功能,直到完全部功能的开发。
我们这里把这个技术的应用领域从代码编写扩展到整个开发过程。应该对整个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测试驱动,首先思考如何对这个阶段进行测试、验证、考核,并编写相关的测试文档,然后开始下一步工作,最后再验证相关的工作。下图是一个比较流行的测试模型:V测试模型。
【图 V测试模型】
【图 V测试模型】
在 开发的各个阶段,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过程中都应该考虑相对应的测试工作,完成相关的测试用例的设计、测试方案、测试计划的编写。这里 提到的开发阶段只是举例,根据实际的开发活动进行调整。相关的测试文档也不一定是非常详细复杂的文档,或者什么形式,但应该养成测试驱动的习惯。
关于测试模型,还有X测试模型。这个测试模型,我认为,是对详细阶段和编码阶段进行建模,应该说更详细的描述了详细设计和编码阶段的开发行为。及针对某个功能进行对应的测试驱动开发。
【图 X测试模型】
【图 X测试模型】
基本原理应该说非常简单,那么如何进行实际操作哪,下面对开发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
3. 过程
软件开发其他阶段的测试驱动开发,根据测试驱动开发的思想完成对应的测试文档即可。下面针对详细设计和编码阶段进行介绍。
测试驱动开发的基本过程如下:
1) 明确当前要完成的功能。可以记录成一个 TODO 列表。
2) 快速完成针对此功能的测试用例编写。
3) 测试代码编译不通过。
4) 编写对应的功能代码。
5) 测试通过。
6) 对代码进行重构,并保证测试通过。
7) 循环完成所有功能的开发。
为了保证整个测试过程比较快捷、方便,通常可以使用测试框架组织所有的测试用例。一个免费的、优秀的测试框架是 Xunit 系列,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对应的测试框架。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介绍CppUnit的文章。
开发过程中,通常把测试代码和功能代码分开存放,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测试框架使用例子,您可以通过它了解测试框架的使用。下面是文件列表。
project/ 项目主目录
project/test 测试项目主目录
project/test/testSeq.cpp 测试seq_t 的测试文件,对其他功能文件的测试文件复制后修改即可
project/test/testSeq.h
project/test/Makefile 测试项目的 Makefile
project/test/main.cpp 测试项目的主文件,不需要修改
project/main.cpp 项目的主文件
project/seq_t.h 功能代码,被测试文件
project/Makefile 项目的 Makefile
主要流程基本如此,但要让你的代码很容易的进行测试,全面又不繁琐的进行测试,还是有很多测试原则和技术需要考虑。
4. 原则
测试隔离。
不同代码的测试应该相互隔离。对一块代码的测试只考虑此代码的测试,不要考虑其实现细节(比如它使用了其他类的边界条件)。
一顶帽子。
开发人员开发过程中要做不同的工作,比如:编写测试代码、开发功能代码、对代码重构等。做不同的事, 承担不同的角色。开发人员完成对应的工作时应该保持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工作上,而不要过多的考虑其他方面的细节,保证头上只有一顶帽子。避免考虑无关细节过 多,无谓地增加复杂度。
测试列表。
需要测试的功能点很多。应该在任何阶段想添加功能需求问题时,把相关功能点加到测试列表中,然后继续手头工作。然后不断的完成对应的测试用例、功能代码、重构。一是避免疏漏,也避免干扰当前进行的工作。
测试驱动。
这个比较核心。完成某个功能,某个类,首先编写测试代码,考虑其如何使用、如何测试。然后在对其进行设计、编码。
先写断言。测试代码编写时,应该首先编写对功能代码的判断用的断言语句,然后编写相应的辅助语句。
可测试性。功能代码设计、开发时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测试性。其实遵循比较好的设计原则的代码都具备较好的测试性。比如比较高的内聚性,尽量依赖于接口等。
及时重构。
无论是功能代码还是测试代码,对结构不合理,重复的代码等情况,在测试通过后,及时进行重构。关于重构,我会另撰文详细分析。
小步前进。
软件开发是个复杂性非常高的工作,开发过程中要考虑很多东西,包括代码的正确性、可扩展性、性能等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复杂性太大导致的。极限编 程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就是小步前进。把所有的规模大、复杂性高的工作,分解成小的任务来完成。对于一个类来说,一个功能一个功能的完成,如果太困难就 再分解。每个功能的完成就走测试代码-功能代码-测试-重构的循环。通过分解降低整个系统开发的复杂性。这样的效果非常明显。几个小的功能代码完成后,大 的功能代码几乎是不用调试就可以通过。一个个类方法的实现,很快就看到整个类很快就完成啦。本来感觉很多特性需要增加,很快就会看到没有几个啦。你甚至会 为这个速度感到震惊。(我理解,是大幅度减少调试、出错的时间产生的这种速度感)
5. 测试技术
5.1. 测试范围、粒度
对 哪些功能进行测试?会不会太繁琐?什么时候可以停止测试?这些问题比较常见。按大师 Kent Benk 的话,对那些你认为应该测试的代码进行测试。就是说,要相信自己的感觉,自己的经验。那些重要的功能、核心的代码就应该重点测试。感到疲劳就应该停下来休 息一下。感觉没有必要更详细的测试,就停止本轮测试。
测试驱动开发强调测试并不应该是负担,而应该是帮助我们减轻工作量的方法。而对于何时停止编写测试用例,也是应该根据你的经验,功能复杂、核心功能的代码就应该编写更全面、细致的测试用例,否则测试流程即可。
测试范围没有静态的标准,同时也应该可以随着时间改变。对于开始没有编写足够的测试的功能代码,随着bug的出现,根据bug补齐相关的测试用例即可。
小步前进的原则,要求我们对大的功能块测试时,应该先分拆成更小的功能块进行测试,比如一个类A使用了类B、C,就应该编写到A使用B、C功能的测试代码 前,完成对B、C的测试和开发。那么是不是每个小类或者小函数都应该测试哪?我认为没有必要。你应该运用你的经验,对那些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重点测试,感觉 不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就等它真正出问题的时候再补测试吧。
5.2. 怎么编写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的编写就用上了传统的测试技术。
* 操作过程尽量模拟正常使用的过程。
* 全面的测试用例应该尽量做到分支覆盖,核心代码尽量做到路径覆盖。
* 测试数据尽量包括:真实数据、边界数据。
* 测试语句和测试数据应该尽量简单,容易理解。
* 为了避免对其他代码过多的依赖,可以实现简单的桩函数或桩类(Mock Object)。
* 如果内部状态非常复杂或者应该判断流程而不是状态,可以通过记录日志字符串的方式进行验证。
6. Tips
很 多朋友有疑问,“测试代码的正确性如何保障?是写测试代码还是写测试文档?”这样是不是会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其实是不会的。通常测试代码通常 是非常简单的,通常围绕着某个情况的正确性判断的几个语句,如果太复杂,就应该继续分解啦。而传统的开发过程通常强调测试文档。但随着开发节奏的加快,用 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维护高层(需求、概要设计)的测试文档可以,更低层的测试文档的成本的确太大了。而且可实时验证功能正确性的测试代码就是对代码最好的 文档。
软件开发过程中,除了遵守上面提到的测试驱动开发的几个原则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谨防过度设计。 编写功能代码时应该关注于完成当前功能点,通过测试,使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来编码。过多的考虑后期的扩展,其他功能的添加,无疑增加了过多的复杂性,容 易产生问题。应该等到要添加这些特性时在进行详细的测试驱动开发。到时候,有整套测试用例做基础,通过不断重构很容易添加相关特性。
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XP)是一门针对业务和软件开发的规则,它的作用在于将两者的力量集中在共同的、可以达到的目标上。它是以符合客户需要的软件为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方法论,XP使开发者能够更有效的响应客户的需求变化,哪怕是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后期。它强调,软件开发是人与人合作进行的过程,因此成功的软件开发过程应该充分利用人的优势,而弱化人的缺点,突出了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极端编程属于轻量级的方法,认为文档、架构不如直接编程来的直接。
XP实际上是一种经历过很多实践考验的一种软件开发的方法,它诞生了大概有5 年,它已经被成功的应用在许多大型的公司,如:Bayeris che Landesbank,Credit Swis s Life,DaimlerChrysler,First Union National Bank Ford Motor Company and UBS.XP 的成功得益于它对客户满意度的特别强调,XP 是以开发符合客户需要的软件为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方法论,XP 使开发者能够更有效的响应客户的需求变化,哪怕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后期。
同时,XP 也很强调团队合作。团队包括:项目经理,客户,开发者。他们团结在一起来保证高质量的软件。XP 其实是一种保证成功的团队开发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XP 强调四种价值:交流,简易,回馈,勇气。XP 程序员之间紧密的相互交流,XP 程序员也和客户紧密的交流。他们总是保持他们的设计简单明了。项目一开始,XP 就强调通过对软件的不断测试来获得反馈,程序员尽可能早的把软件交给客户,并实现客户对软件需求提出的变化,有了这些基础,XP 程序员就可以自信的面对需求和软件技术的变化。
XP 是与众不同的,它有点象快步的舞蹈。XP 开发过程包括许多的小卡片,独立的看,这些小卡片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它们组合在一起,一幅完整的美丽的图片就可以看见,XP方法有别于传统软件开发,它是软件开发的一种新的重要的发展。它改变了我们开发程序的传统思维方式。下面我们将介绍它带给我们那些改变。
XP属于轻量开发方法中较有影响的一种方法。轻量开发方法是相对于传统的重量开发方法而言。简单地理解,“量”的轻重是指用于软件过程管理和控制的、除程序量以外的“文档量”的多少。XP等轻量开发方法认识到,在当前很多情况下,按传统观念建立的大量文档,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开发资源,同时却已失去帮助 “预见、管理、决策和控制的依据”的作用。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开发环节,去除臃肿累赘,轻装上阵。
一、XP的核心思想
从长远看,早期发现错误以及降低复杂度可以节约成本。极限编程强调我们将任务/系统细分为可以在较短周期解决的一个个子任务/模块,并且强调测试、代码质量和及早发现问题。通常,通过一个个短小的迭代周期,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个阶段性的进展,并且可以及时形成一个版本供用户参考,以便及时对用户可能的需求变更作出响应。
二、XP的十二种方法
规划策略(The Planning Game);
结对编程(Pair programming)
测试(Testing)
重构(Refractoring)
简单设计(Simple Design)
代码集体所有权(Collective Code Ownership)
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
现场客户(On-site Customer)
小型发布(Small Release)
每周40小时工作制(40-hour Week)
编码规范(Code Standards)
系统隐喻(System Metaphor)
三、XP的四个核心价值
极限编程中有四个核心价值是我们在开发中必须注意的:沟通(Communication)、简单(Simplicity)、反馈(Feedback)和勇气(Courage)。
XP用“沟通、简单、反馈和勇气”来减轻开发压力和包袱;无论是术语命名、专著叙述内容和方式、过程要求,都可以从中感受到轻松愉快和主动奋发的态度和气氛。这是一种帮助理解和更容易激发人的潜力的手段。XP用自己的实践,在一定范围内成功地打破了软件工程“必须重量”才能成功的传统观念。
XP精神可以启发我们如何学习和对待快速变化、多样的开发技术。成功学习XP的关键,是用“沟通、简单、反馈和勇气”的态度来对待XP;轻松愉快地来感受XP的实践思想;自己认真实践后,通过对真实反馈的分析,来决定XP对自己的价值;有勇气接受它,或改进它。
四、XP 带给我们的变化
通过软件工程设计的简单而优美的软件并不比那些设计复杂而难以维护的软件有价值。这是真的吗?XP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一个典型的项目花在人力上的金钱是花在硬件上的时间的20 倍,这意味着一个项目每年要花200 万美元在程序员身上,而仅仅花10 万美元在电脑设备上。很多聪明的程序员说:“我们如此聪明,发现一种方法可以节省20%的硬件开销”,然后他们使得源程序大而且难懂和难以维护,他们会说:“但是我们节省了20%或者2 万美元每年,很大的节省”。反之,如果我们写我们的程序简单而且容易扩展,我们将至少节省10%的人力开销,一笔更大的节省,这是你客户一定会注意到的一些事情。
另外一个对客户来说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程序的BUGS 。XP 不只是强调测试,而且要求正确的测试。测试必须是能自动进行的,以便为程序和客户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在编码的所有阶段,我们不断增加测试用例。当找到 bug 时,我们就添加新的测试,一个紧密的安全网就这样产生了。同一个BUG 不出现两次,这些一定会引起用户的注意。你的客户必须注意的另外一件事情:XP 开发者拥抱需求变化。XP 使我们能够接受需求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客户只有在系统被开发完成以后能真正去体会它。XP 却不一样,它通过加强客户的反馈来缩短开发的周期,同时获得足够的时间来改变功能和获得用户的认同。在XP 中,你的客户应该明确的知道这一点。
XP开发过程的大多的革命是在软件开发的方法上,代码质量的重要程度超出人们一般所认为的。仅仅因为我们的客户不能明白我们的源代码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努力去管理代码的质量。
五、我们什么时候用XP
XP方法的产生是因为难以管理的需求变化,从一开始你的客户并不是很完全的知道他们要的系统是怎么样的,你可能面对的系统的功能一个月变化多次。在大多数软件开发环境中不断变化的需求是唯一的不变,这个时候应用XP 就可以取得别的方法不可能取得的成功。XP 方法的建立同时也是为了解决软件开发项目中的风险问题。假如你的客户在特定的时间内,需要一个相当难开发的系统,而且对于你的项目组来说,这个系统是一个新的挑战(从来没有做过),那风险就更大了,如果这个系统对于整个软件行业来说都是新的挑战,那么它的风险就更大了,采用XP 将可以减少风险,增加成功的可能。
XP方法是为小团体开发建立的,在 2-10 个人之间。假如你的团体恰好合适,你就不需要用其他的软件工程方法了,就用XP ,但是要注意你不能将XP 方法应用于大团体的开发项目中。我们应该注意,在需求一惯呈动态变化或者高具有高风险的项目中,你就会发现XP 方法在小团体的开发中的作用要远远高于在大团体的开发。
XP方法需要一个扩展的开发团体,XP 团体不仅仅包括开发者,经理、客户也是其中的一员,所有的工作一环扣一环,问问题,商讨方法和日程,增加功能测试,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涉及到软件的开发者。
另一个需要是可测试性,你必须能增加自动的单元测试和功能测试,然而在你进行这个需求的时候,你会发现有许多的问题很难测试,这需要充分发挥你的测试的经验和智慧,而且你有时还要改变你的设计以便它可以更容易的进行测试。记住:那儿有需求,那儿就应该有测试的方法。
在XP方法的好处的清单上,最后一条是生产力。在同样的合作环境下,XP 项目都一致的表现出比使用其他方法高的多的生产力。但这从来不是XP 方法学的真正目标。XP 真实追求的目标是:在规定的时间生产出满足客户需要的软件。假如对于你的开发来说,这是很重要的方面,你就可以选择XP 了。
六、极限编程的有效实践
1、完整团队
XP项目的所有参与者(开发人员、客户、测试人员等)一起工作在一个开放的场所中,他们是同一个团队的成员。这个场所的墙壁上随意悬挂着大幅的、显著的图表以及其他一些显示他们进度的东西。
2、计划游戏
计划是持续的、循序渐进的。每2周,开发人员就为下2周估算候选特性的成本,而客户则根据成本和商务价值来选择要实现的特性。
3、客户测试
作为选择每个所期望的特性的一部分,客户可以根据脚本语言来定义出自动验收测试来表明该特性可以工作。
4、简单设计
团队保持设计恰好和当前的系统功能相匹配。它通过了所有的测试,不包含任何重复,表达出了编写者想表达的所有东西,并且包含尽可能少的代码。
5、结对编程
所有的产品软件都是由两个程序员、并排坐在一起在同一台机器上构建的。
6、测试驱动开发
编写单元测试是一个验证行为,更是一个设计行为。同样,它更是一种编写文档的行为。编写单元测试避免了相当数量的反馈循环,尤其是功功能能验证方面的反馈循环。程序员以非常短的循环周期工作,他们先增加一个失败的测试,然后使之通过。
7、改进设计
随时利用重构方法改进已经腐化的代码,保持代码尽可能的干净、具有表达力。
8、持续集成
团队总是使系统完整地被集成。一个人拆入(Check in)后,其它所有人责任代码集成。
9、集体代码所有权
任何结对的程序员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改进任何代码。没有程序员对任何一个特定的模块或技术单独负责,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任何其它方面的开发。
10、编码标准
系统中所有的代码看起来就好像是被单独一人编写的。
11、隐喻
将整个系统联系在一起的全局视图;它是系统的未来影像,是它使得所有单独模块的位置和外观变得明显直观。如果模块的外观与整个隐喻不符,那么你就知道该模块是错误的。
12、可持续的速度
团队只有持久才有获胜的希望。他们以能够长期维持的速度努力工作,他们保存精力,他们把项目看作是马拉松长跑,而不是全速短跑。
发表评论
-
Scrum相关
2010-09-08 11:49 1307Scrum坚持如下敏捷开发 ... -
Scrum一个轻量级的软件开发方法
2010-09-08 11:24 1155Scrum一个轻量级的软件 ... -
TDD 测试驱动开发
2010-09-08 10:42 897TDD 测试驱动开发 TDD的基本思路 是通过测试来推 ... -
结队编程
2010-09-08 10:15 1042结队编程是XP极限编程的一个关键实践,如果把结对编程放到整个X ... -
测试驱动开发
2010-09-07 17:41 856测试驱动开发: 原文 ... -
极限编程
2010-09-07 17:40 924极限编程(Extreme Pro ... -
敏捷开发相关知识
2010-09-07 15:11 1172敏捷开发是与瀑布式开发是相对的。 敏捷开发 ... -
敏捷开发的26个总结
2010-09-07 12:25 855敏捷开发的26个总结 * 用例一完全能够运行后再开发用例二 ...
相关推荐
一套个人在敏捷开发中总结的敏捷开发流程规范与流程每一步的输出制品。
敏捷开发是一种快速响应变化、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软件开发方法论。它强调团队协作、迭代式开发和持续改进,旨在提高软件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敏捷开发的核心理念、实践策略以及其在实际项目中...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论,旨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开发团队的效率。敏捷开发的主要思想来源于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 XP),它强调灵活应对需求...
Scrum是一种敏捷开发框架,它强调灵活性、协作和持续改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在Scrum中,团队遵循一系列原则和实践,以提高效率、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敏捷宣言是敏捷开发的核心,它强调人际关系、工作软件...
敏捷开发流程总结 敏捷开发流程是一个轻量级的软件开发方法,旨在通过增量的、迭代的开发过程来交付有价值的软件。整个开发周期包括多个小的迭代周期,每个小的迭代周期称为一个Sprint,每个Sprint的建议长度为2到4...
- **Mike Cohn**(多本敏捷著作的作者)推荐将这套卡片分发给所有程序员,因为它提供了敏捷开发各个方面的精炼总结。 #### 敏捷卡片的特色 - **便携性**:卡片设计小巧轻便,便于携带。 - **实用性**:卡片上的内容...
**C++ 敏捷开发资料概述** ...总结来说,C++ 敏捷开发资料包提供了关于如何在C++项目中应用敏捷开发方法的宝贵资源。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开发者可以更好地适应需求变化,优化团队协作,以及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敏捷开发的核心理念在2001年由一群软件开发实践者总结并发表在《敏捷软件开发宣言》中,它强调了四种核心价值: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可工作的软件高于详尽的文档、客户合作高于合同谈判、响应变化高于遵循计划...
敏捷开发文档总结敏捷开发文档总结敏捷开发文档总结敏捷开发文档总结敏捷开发文档总结
敏捷开发实践与思考 敏捷开发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强调团队协作、快速响应变化、灵活适应需求和业务价值的 deliveries。敏捷开发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项目的成功率,降低项目的风险和成本。以下是敏捷开发实践的...
### 敏捷开发概述 #### 一、敏捷开发定义与特点 敏捷开发是一种自90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的软件开发方法论,旨在更好地应对需求变化和技术挑战。与传统的非敏捷开发方式相比,敏捷开发更加强调团队成员间的紧密合作...
总结,一年的敏捷开发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敏捷开发不仅仅是方法论,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要求我们以客户为中心,灵活应对变化,注重团队协作,以及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
敏捷开发框架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论,旨在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将详细介绍某敏捷开发框架专业版7.0的核心特性、优势、实施流程以及如何利用其进行高效的软件开发。 1. **敏捷开发...
何为敏捷开发,它的发展史与应用场景
### 敏捷开发流程详解 #### 一、敏捷开发概览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强调团队合作、快速响应变化和持续交付高质量的产品。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模型相比,敏捷开发更加...
这份文件集合了多位业界专家的智慧与经验,形成了一个关于敏捷开发方法的全面总结与介绍。 首先,敏捷开发强调的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开发模式,它旨在快速响应需求变化,有效地缩短开发周期,并且提高软件质量。相较...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论,强调适应性而非预设性,灵活性高于僵化流程。2001年,Martin Fowler、Jim Highsmith等17位专家在美国犹他州的雪鸟会议上提出了“敏捷开发”概念,他们共同...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论,强调适应变化和快速响应。在敏捷开发培训中,通常会涵盖一系列关键实践和流程,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对敏捷开发手机电视项目测试部的流程详解:...
【腾讯敏捷开发框架详解】 腾讯,作为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巨头,深知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敏捷开发的重要性。其敏捷框架TAPD(Tencent Agile Product Development)是针对互联网行业特性的定制化实践,旨在实现...
总结,构建Rails敏捷开发的购物车系统涉及了模型-视图-控制器架构的运用、数据库设计、路由配置、会话管理、前端交互以及安全性和测试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个过程,开发者不仅可以学习到Rails的基本用法,还能掌握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