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460915 次
- 性别:
- 来自: 广州
文章分类
- 全部博客 (538)
- C/C++ Primer (69)
- Objective-C Primer (102)
- Python Primer (19)
- JavaScript Primer (1)
- Java Primer (37)
- PHP Primer (17)
- 泛 Linux (37)
- Shell Script (21)
- APUE (21)
- UNP__1&2 (19)
- NetWork (7)
- Oracle周边 (38)
- Mysql里边 (6)
- Windows技 (9)
- 简单算法 & 数据结构 (14)
- 设计模式 (6)
- GTK历程 (12)
- 工具使用 (25)
- 杂事 (23)
- 一些概念 (17)
- Web方面 (10)
- myCodeTools (9)
- ^未 竟$ (13)
- 硬件通信 (2)
- Games (1)
最新评论
1、原文:读史的三个境界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Feb 3 14:14:08 2010), 站内
原文由 同人于野 于2007-09-14 发表于 西西河论坛春秋史话板块
原文地址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51203
因为是几年前的文章,可能版里面转载过吧,版主觉得不合适就删了吧,要是觉得对大家有点启发就留下。
绝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爱好仅限于听故事图个热闹好看,拿评书和历史剧当历史,热衷于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类的演义八卦,这不叫读史。高级一点 的认为真实历史比小说有意思,比如说喜欢看二战史,对德军高级将领如数家珍,这也仅仅能算对历史的入门而已。就好比喝酒不是为了解渴一样,"读"不是" 看",要想谈论读史的境界,光了解人物事件不行,关键是自己要能从中得到思想。
本文研究读历史的三个境界。
读史的第一个境界是权术。很多人可能看不起试图从历史中学习权术,其实懂得权术的人才是成熟的人。
真正读懂历史,最起码的一个认识就是人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拿《封神演义》当历史的人可能会认为周文王好的不得了,而商纣王坏得不得了;可是如果你去读 正经书《淮南子》,《孟子》,可能会发现商纣王也不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么变态;如果你去读专业史书《史记》,可能会发现周文王也许不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么神 圣;如果进一步去读更早的《左传》,《尚书》,你的最终结论甚至可能是周文王和商纣王,这两个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还真不好说。(参考文献:链接出处)
中国人一向喜欢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然后非得整出一个忠奸善恶来,然而真实历史完全不是这样的。用善恶标准看待历史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最大的受害 者可能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当他发现自己原本无比尊敬的张居正先生居然也有奢侈腐、败行为,美好形象破灭以后对社会彻底失望,干脆来个几十年不上朝。现在的家 长只让孩子看PG -13的电影,培养出来的都是朱翊钧,殊不知R级片才能训练真人才。
第一次把政治斗争中很难区分好人坏人这个 思想在老百姓中普及的可能是当初一部叫做《雍正王朝》的电视剧,其实这个片对雍正还是有点故意美化。等到《走向共和》出来以后,大家思想彻底崩溃,发现怎 么李鸿章慈禧也做有道理的事啊,一直到最近开始有人呼吁给秦桧平凡甚至批评岳飞,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既然现实如此残酷,不如多学点权术吧。整天看《雍正 王朝》的人跟看《还珠格格》的人玩办公室政治,那还不是视之若掌上观文么?
《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走的就是这个路数,帮 你分析权力斗争中的成败得失。很多政治人物,比如张学良,非常喜欢读《明史》,大约也是出于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意思。当今在权术史学方面的大家当属吴思先 生,他的《潜规则》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现代汉语新词汇,其跟后来的《血酬定律》的合订本,叫做《隐蔽的秩序》,副标题"拆解历史弈局",权术味道十足。我记 得记者问他你是否担心有人把你的书当官场指南看,吴思笑说那也没办法,简直是做广告。
其实权术也有高级的,比如说《战国策》就比《厚黑学》高级得多,兵者诡道也,一点都不丢人。
达到读史的第一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不知道善恶的状态。
读史的第二个境界是天下大势。如果说达到第一境界的已经是人中之俊杰,达到第二境界可谓凤毛麟角,因为只有把历史读通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是人改变事情还是事情改变人?只有把握了天下大势才能真正理解那些历史人物:他们想的不光是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们也有关于中国应该往何处去的理想。达 到这一境界,不但不会去划分好坏人,而且会发现用道德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其实没什么意义。比如说武则天。大多数人可能对武则天的"面首"问题最感兴趣,并 以此来批判她;第一境界的"历史学人"会从宫廷斗争角度去评论,总结一个女人怎样称为女皇,怎样屠杀异己。但是如果你看的是天下大势,就会更加注意尽管当 时朝廷上腥风血雨,老百姓的日子其实过的还不错。
看天下大势首先要看大局。中国史书特别爱写宫廷斗争,而对经济和社会的大局描写 不够。如果100年后有人找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报纸,很可能得出结论说最近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失败的,因为搞得学费那么贵,大家怨声载道。但大局是什么 呢?是2006年高校招生540万,是1998年的五倍!那些今天抱怨学费贵的大学生,如果不改革的话可能连上大学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 学率达到23%(链接出处),这就叫大局。
其次要把大局放在前后历史中去看。三国的天下大势不是什么"分久必和合久比分",而是 中国统治集团从贵族阶级到士族阶级过渡的大局中的一个插曲。如果把握了这个大势,就会更加注意袁绍和荀彧这样的人,而不是吕布和貂蝉。易中天最近的《品三 国》最后几集讲述了这个天下大势,其境界显然远高于王立群的宫廷斗争。
研究天下大势的人根本不会在意朱元璋杀戮功臣,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和推动八股文才是更重要的事情。雍正用不用血滴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摊丁入亩土地政策。
研究天下大势,看政治主要看制度的演变,看经济主要看政策和数字。明朝为什么灭亡?从崇祯的性格去解释,其实不如从整个明朝的税收政策,税率偏低导致国家没有力量干大事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有道理。
但是把握天下大势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历史学界根本没有定论,只能靠个人自己体会。中学历史课本其实一直都在强调天下大势,但郭沫若的那一套把中国分成奴 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理论到底对不对?郭沫若从个人品质入手去分析李自成兵败,《甲申三百年祭》到底有多少道理?很难说。
就算知道 了政策比道德品质重要,那么一项具体的政策到底是对是错,其实也不知道。比如说雍正的摊丁入亩,把以前的按人头征税改为按土地面积征税,显然对老百姓大大 的有好处,是好政策没错吧?也不一定。正是这个政策导致人口暴增,而在没有先进灌溉技术的情况下,人口暴增可能是乾隆以后中国积贫积弱的最重要原因。
再比如说八股文考试,现在主流意见当然是它限制了人的思想。但八股也有积极的一面,就是确保了公平。如果文章样式内容随便,可以想象身在京城大户人家的 孩子肯定见多识广写出来文章比山区孩子好看。比如几年以前全国统一高考试题的时候,北京分数低录取率高,北京教委的辩护就是我们北京孩子虽然分数低,但是 有见识啊!听到这种说法边区孩子肯定反问你会背几句《大话西游》台词就叫有见识?八股的优点就是根本不可能考《大话西游》。八股就好比GRE考试,是一种 尽量确保公平的"能力"测验,这就确保了来自海南的人也能在官场有一席之地,就好比说中国大陆学生GRE成绩普遍超过美国学生一样。
兴一利必生一弊,真正选择政策真是如履薄冰。
达到读史第二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对错的状态。
读史的第三个境界是纯粹为了历史。
大 多数人学物理是为了通过考试,有些人学物理是为了使用物理定律为人服务,只有极少数的人学物理纯粹是为了好奇,他们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能统一感到坐立不 安。前面说的两个读史境界其实都有点以史为鉴的用意,而真正的 主流历史学家,比如我最近读的这本《Are We Rome?》新书所介绍的西方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实际上认为古为今用毫无意义,历史没什么用处。易中天在接受崔永元采访的时候也说过,他不提倡古为今用, 这一点显然比吴思专业。
政治家特别喜欢引用历史来说明今天的行动。因为以前古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们是这么做的,这件事告诉 我们的道理是。。。但历史学家会告诉你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古人遇到的情况根本不是你说的那个情况,他们采取的行动也不是你说的那个行动。搞不好历史学家还 会告诉你,这位古人是否存在,我们有争议。
一个最新例子是9/18东北军不抵抗。以前的主流看法一直是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抵抗, 板上钉钉一般。金一南2004年讲话介绍了一个版本的说法是张学良跟东北军将领讨论之后认为根本打不过日本人,因为害怕而主动不抵抗,跟蒋介石没关 系。(我以为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低估了当时东北军的实力,张作霖家底雄厚,比如空军飞机数量超过日本全国战机总数的一半。)最近看到张学良自述,他自己的 说法是当时他判断只是小股日军闹事,不想把事情搞大所以不抵抗,也就是说大意失东北。(你信么?)那么东北军到底为什么不抵抗?注意从三个版本我们可以学 到三个不同的人生道理,那么哪个才是对的道理呢?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如果你想古为今用,其实历史上是否发生了这个事件根本不 重要。满清入关不需要读真实历史,读的是《三国演义》,而且把"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用来陷害袁崇焕还取得了成功,尽管"蒋干中计"其实是罗贯中虚构的 故事。从小说,寓言,神话中都可以学到道理古为今用,而且真能用上。学术界对南怀瑾的最重要批评是他使用典故不分真实还是虚构历史,其实南怀瑾说的明白, 大意是报纸上的东西可能除了名字是真的,事情都是假的;而小说里的东西除了名字是假的,可能都是真的。所以所用水浒传分析江湖斗争一点问题没有。
真正的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不带有功利目的,他们只是想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史书也是人写的,司马迁也有主观情绪,拨开历史迷雾去分析真实情况,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达到读史第三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真假的状态。
不知道善恶,不知道对错,不知道真假,一问三不知才是真正的历史专家啊!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Feb 3 14:14:08 2010), 站内
原文由 同人于野 于2007-09-14 发表于 西西河论坛春秋史话板块
原文地址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251203
因为是几年前的文章,可能版里面转载过吧,版主觉得不合适就删了吧,要是觉得对大家有点启发就留下。
绝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爱好仅限于听故事图个热闹好看,拿评书和历史剧当历史,热衷于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类的演义八卦,这不叫读史。高级一点 的认为真实历史比小说有意思,比如说喜欢看二战史,对德军高级将领如数家珍,这也仅仅能算对历史的入门而已。就好比喝酒不是为了解渴一样,"读"不是" 看",要想谈论读史的境界,光了解人物事件不行,关键是自己要能从中得到思想。
本文研究读历史的三个境界。
读史的第一个境界是权术。很多人可能看不起试图从历史中学习权术,其实懂得权术的人才是成熟的人。
真正读懂历史,最起码的一个认识就是人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拿《封神演义》当历史的人可能会认为周文王好的不得了,而商纣王坏得不得了;可是如果你去读 正经书《淮南子》,《孟子》,可能会发现商纣王也不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么变态;如果你去读专业史书《史记》,可能会发现周文王也许不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么神 圣;如果进一步去读更早的《左传》,《尚书》,你的最终结论甚至可能是周文王和商纣王,这两个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还真不好说。(参考文献:链接出处)
中国人一向喜欢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然后非得整出一个忠奸善恶来,然而真实历史完全不是这样的。用善恶标准看待历史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最大的受害 者可能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当他发现自己原本无比尊敬的张居正先生居然也有奢侈腐、败行为,美好形象破灭以后对社会彻底失望,干脆来个几十年不上朝。现在的家 长只让孩子看PG -13的电影,培养出来的都是朱翊钧,殊不知R级片才能训练真人才。
第一次把政治斗争中很难区分好人坏人这个 思想在老百姓中普及的可能是当初一部叫做《雍正王朝》的电视剧,其实这个片对雍正还是有点故意美化。等到《走向共和》出来以后,大家思想彻底崩溃,发现怎 么李鸿章慈禧也做有道理的事啊,一直到最近开始有人呼吁给秦桧平凡甚至批评岳飞,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既然现实如此残酷,不如多学点权术吧。整天看《雍正 王朝》的人跟看《还珠格格》的人玩办公室政治,那还不是视之若掌上观文么?
《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走的就是这个路数,帮 你分析权力斗争中的成败得失。很多政治人物,比如张学良,非常喜欢读《明史》,大约也是出于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意思。当今在权术史学方面的大家当属吴思先 生,他的《潜规则》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现代汉语新词汇,其跟后来的《血酬定律》的合订本,叫做《隐蔽的秩序》,副标题"拆解历史弈局",权术味道十足。我记 得记者问他你是否担心有人把你的书当官场指南看,吴思笑说那也没办法,简直是做广告。
其实权术也有高级的,比如说《战国策》就比《厚黑学》高级得多,兵者诡道也,一点都不丢人。
达到读史的第一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不知道善恶的状态。
读史的第二个境界是天下大势。如果说达到第一境界的已经是人中之俊杰,达到第二境界可谓凤毛麟角,因为只有把历史读通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是人改变事情还是事情改变人?只有把握了天下大势才能真正理解那些历史人物:他们想的不光是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们也有关于中国应该往何处去的理想。达 到这一境界,不但不会去划分好坏人,而且会发现用道德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其实没什么意义。比如说武则天。大多数人可能对武则天的"面首"问题最感兴趣,并 以此来批判她;第一境界的"历史学人"会从宫廷斗争角度去评论,总结一个女人怎样称为女皇,怎样屠杀异己。但是如果你看的是天下大势,就会更加注意尽管当 时朝廷上腥风血雨,老百姓的日子其实过的还不错。
看天下大势首先要看大局。中国史书特别爱写宫廷斗争,而对经济和社会的大局描写 不够。如果100年后有人找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报纸,很可能得出结论说最近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失败的,因为搞得学费那么贵,大家怨声载道。但大局是什么 呢?是2006年高校招生540万,是1998年的五倍!那些今天抱怨学费贵的大学生,如果不改革的话可能连上大学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 学率达到23%(链接出处),这就叫大局。
其次要把大局放在前后历史中去看。三国的天下大势不是什么"分久必和合久比分",而是 中国统治集团从贵族阶级到士族阶级过渡的大局中的一个插曲。如果把握了这个大势,就会更加注意袁绍和荀彧这样的人,而不是吕布和貂蝉。易中天最近的《品三 国》最后几集讲述了这个天下大势,其境界显然远高于王立群的宫廷斗争。
研究天下大势的人根本不会在意朱元璋杀戮功臣,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和推动八股文才是更重要的事情。雍正用不用血滴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摊丁入亩土地政策。
研究天下大势,看政治主要看制度的演变,看经济主要看政策和数字。明朝为什么灭亡?从崇祯的性格去解释,其实不如从整个明朝的税收政策,税率偏低导致国家没有力量干大事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有道理。
但是把握天下大势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历史学界根本没有定论,只能靠个人自己体会。中学历史课本其实一直都在强调天下大势,但郭沫若的那一套把中国分成奴 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理论到底对不对?郭沫若从个人品质入手去分析李自成兵败,《甲申三百年祭》到底有多少道理?很难说。
就算知道 了政策比道德品质重要,那么一项具体的政策到底是对是错,其实也不知道。比如说雍正的摊丁入亩,把以前的按人头征税改为按土地面积征税,显然对老百姓大大 的有好处,是好政策没错吧?也不一定。正是这个政策导致人口暴增,而在没有先进灌溉技术的情况下,人口暴增可能是乾隆以后中国积贫积弱的最重要原因。
再比如说八股文考试,现在主流意见当然是它限制了人的思想。但八股也有积极的一面,就是确保了公平。如果文章样式内容随便,可以想象身在京城大户人家的 孩子肯定见多识广写出来文章比山区孩子好看。比如几年以前全国统一高考试题的时候,北京分数低录取率高,北京教委的辩护就是我们北京孩子虽然分数低,但是 有见识啊!听到这种说法边区孩子肯定反问你会背几句《大话西游》台词就叫有见识?八股的优点就是根本不可能考《大话西游》。八股就好比GRE考试,是一种 尽量确保公平的"能力"测验,这就确保了来自海南的人也能在官场有一席之地,就好比说中国大陆学生GRE成绩普遍超过美国学生一样。
兴一利必生一弊,真正选择政策真是如履薄冰。
达到读史第二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对错的状态。
读史的第三个境界是纯粹为了历史。
大 多数人学物理是为了通过考试,有些人学物理是为了使用物理定律为人服务,只有极少数的人学物理纯粹是为了好奇,他们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能统一感到坐立不 安。前面说的两个读史境界其实都有点以史为鉴的用意,而真正的 主流历史学家,比如我最近读的这本《Are We Rome?》新书所介绍的西方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实际上认为古为今用毫无意义,历史没什么用处。易中天在接受崔永元采访的时候也说过,他不提倡古为今用, 这一点显然比吴思专业。
政治家特别喜欢引用历史来说明今天的行动。因为以前古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们是这么做的,这件事告诉 我们的道理是。。。但历史学家会告诉你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古人遇到的情况根本不是你说的那个情况,他们采取的行动也不是你说的那个行动。搞不好历史学家还 会告诉你,这位古人是否存在,我们有争议。
一个最新例子是9/18东北军不抵抗。以前的主流看法一直是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抵抗, 板上钉钉一般。金一南2004年讲话介绍了一个版本的说法是张学良跟东北军将领讨论之后认为根本打不过日本人,因为害怕而主动不抵抗,跟蒋介石没关 系。(我以为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低估了当时东北军的实力,张作霖家底雄厚,比如空军飞机数量超过日本全国战机总数的一半。)最近看到张学良自述,他自己的 说法是当时他判断只是小股日军闹事,不想把事情搞大所以不抵抗,也就是说大意失东北。(你信么?)那么东北军到底为什么不抵抗?注意从三个版本我们可以学 到三个不同的人生道理,那么哪个才是对的道理呢?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如果你想古为今用,其实历史上是否发生了这个事件根本不 重要。满清入关不需要读真实历史,读的是《三国演义》,而且把"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用来陷害袁崇焕还取得了成功,尽管"蒋干中计"其实是罗贯中虚构的 故事。从小说,寓言,神话中都可以学到道理古为今用,而且真能用上。学术界对南怀瑾的最重要批评是他使用典故不分真实还是虚构历史,其实南怀瑾说的明白, 大意是报纸上的东西可能除了名字是真的,事情都是假的;而小说里的东西除了名字是假的,可能都是真的。所以所用水浒传分析江湖斗争一点问题没有。
真正的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不带有功利目的,他们只是想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史书也是人写的,司马迁也有主观情绪,拨开历史迷雾去分析真实情况,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达到读史第三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真假的状态。
不知道善恶,不知道对错,不知道真假,一问三不知才是真正的历史专家啊!
发表评论
-
程序语言交流
2012-07-02 10:34 400编程语言作为人类和计算机交流的一层接口,无法避免使用大量数字, ... -
接口、函数、分层
2012-06-08 10:21 791接口、函数、分层 如何快速切换模块? 当我们选择使用某个库时 ... -
ARPG后端架构
2012-06-08 10:12 1221定位、刷新、组播,减少数据量 ---------------- ... -
编码习惯、架构、风格
2012-05-11 14:17 751=。= 发发牢骚, ... -
游戏设计
2012-05-03 18:00 699游戏就是创造一个新世界。 冒险、学习、合作、分工、社交、对抗 ... -
app应用法则
2012-02-15 14:53 734What do you expect to be the u ... -
How to Ask
2012-07-02 16:50 606How to Ask Welcome to Stack Ove ... -
错误处理
2010-12-17 17:21 662在设计各种软件系统的过程中,处理程序中的错误和其他反常行为,是 ... -
经济学原理
2010-10-08 09:30 675沉没成本+路径依赖 机会成本 一些概念: 市场、竞争、 ... -
一些资源记录
2010-09-02 11:59 9011、架构师大会-架构设计专场 http://linux. ... -
对面向对象的一些思考
2010-07-13 14:38 1468原文地址:http://blog.codi ... -
三分法与类对象设计
2010-07-09 15:02 727类的封装,蛮有意思的,要不紧闭也不能太开放。 太密封,则 ... -
Haskell
2010-05-14 16:53 1392Paul Hudak谈Haskell 摘自Inf ... -
顶级程序员的心得 Coders at Work
2010-04-24 23:55 837http://yishan.cc/blogs/xin/arch ... -
阅读他人的程式码
2010-04-08 21:21 680别人读代码总结的方法…… http://ww ... -
BS与CS的联系与区别
2010-03-24 14:18 985C/S是Client/Server的缩写。 ...
相关推荐
读史可以明智.doc
他认为,无论读史还是悟道,最终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如同诗酒田园般的生活态度。 【对世界的理解】 南怀瑾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正如佛学中的“娑婆世界”和《易经》的观念。他指出,生命、事物都有...
6. 忠诚与牺牲:商鞅的忠诚体现在他对秦孝公的知遇之恩的回报上,他不顾个人安危推行新法,即使面临死亡也不改初衷,展现了一个忠臣的形象。 7. 纵横家:陈轸和张仪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们通过外交策略影响诸侯国...
读史阅世六十年读后感 《读史阅世六十年》读后感-活动总结,-,读书活动总结
1. 史书的价值:通过《读史可以明智》这个标题,我们可以理解到,历史书籍对于个人智慧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是前人的经验教训,通过学习历史,人们能够吸取过去的经验,避免重复错误,从而变得更加明智。 2. ...
《读史阅世六十年》读后感.doc
【标题】"练习写码读史笔记源码.rar"是一个包含编程源代码的压缩文件,主要是作者为了记录阅读历史和人文地理方面的所见所闻,同时锻炼编程技能,特别是使用了SSQL数据库和VB2010编程环境。源代码可能是一个简单的...
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感.doc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谈笑风生_读史外国流氓素材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读后感.doc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而且能够使他们在认识世界、理解生活的同时,达到“行知”智慧的境界。这种智慧,既是知识与行动的结合,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更是对过往与未来的深刻反思和主动...
高一语文贺新郎 读史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 必修.doc
高一语文贺新郎 读史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改革实验版 必修 教案.doc
6. 快速统一的代价:秦始皇在短时间内消灭六国,速度过快可能导致了国家治理上的困难,未及时消化新领土,这也是秦朝灭亡的一个因素。 7.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应当分开看待,他统一中国、推行文字、度量...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瑰宝,它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以及“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至今仍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华五千年》中所记录的每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记录了秦朝从建立到衰亡的历史,特别是秦始皇嬴政的生平事迹及其统治时期的政策与影响。这篇读后感主要探讨了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以及...
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深情与思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秋天的意象,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这些主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关于人性和情感的宏伟画卷。史铁生的这篇...
本题考察了Python字符串的长度比较,答案是False,因为len("学史明理增信,读史终生受益")等于34,而len(" reading history will benefit you ")等于29。 2. 表达式(2)==False的结果是?(B)(2 分) 本题考察了...
2406Python一级单选题1-5题讲解
三味书屋的名字来源于古人读书的三种境界:读经犹如食稻粱,读史犹如品美酒佳肴,读诸子百家犹如品味新鲜的蔬果。在这间古老的书房中,鲁迅先生的课桌依旧保留着,上面刻有他提醒自己不要迟到的“早”字,这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