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C工作环境准备
1.从Ubuntu官方主页www.ubuntn.com.cn 下载Ubuntu8.04桌面版,然后完全安装。
2.打开ubuntu终端,输入sudo apt-get install命令来通过ubuntu服务器在线安装需要使用的软件,这里不需要选 择软件版本,ubuntu服务器会做自动的版本匹配。待安装的软件有flex,bison,gperf,libsdl- dev,libesd0- dev,libwxgtk2.6-dev,build-essential,python,valgrind,curl,git。执行命令后使用 which命令验证是否 安装成功,注意,如果缺少部分软件,或者安装没有成功,编译通常都会遇到问题,无法完成。
3.从www.java.sun.com 下载JDK_1.5.0_18.bin,在ubuntu终端中直接执行该程序,默认会被安 装 到/usr/JDK_1.5.0_18路径下。在终端中输入#java–version,如果显示出java版本信息,说明java安装成功。
这里没有选择ubuntu的自动安装,原因主要是有时候下载速度很慢,而且安装过程有时候会出现问题,反正这样 从 SUN的官网下载安装也很简单,呵呵。
4.使用export来设置环境变量:
#export JAVA_HOME=/usr/jdk1.5.0_18
#export CLASSPATH=.:$JAVA_HOME/lib/dt.jar:$JAVA_HOME/lib/tools.jar
#export PATH=$PATH:$JAVA_HOME/bin
由于因为其它工作需要的原因,这里我还安装了1.6的JDK,所以使用export的方式来动态改变环境变量,而没有 直 接写到/etc/bash.bashrc中,这个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export PATH=/usr/local/git/bin:/usr/local/git/libexec/git-core:$PATH(对git工具进行设 置,否则无法正 常使用)
二.代码下载
这里的所有代码指定为Android的cupcake版本,更新日期为2009年4月8日,这个版本是Android一个相对比较新的 版本。
1.创建工作目录:
#mkdir /home/android
#cd /home/android
#mkdir bin
2.下载安装repo版本管理工具:
#curl http://android.git.kernel.org/repo > /home/android /bin/repo
#cd bin
#chmod a+x repo
由于Android项目官方采用repo来做同步管理,所以这里只有使用repo才可以做代码同步。
3.准备下载Android:
#cd /home/android
#./bin/repo init -u git://android.git.kernel.org/platform/manifest.git –cupcake
通常情况下会出现error提示(如果是以前没有创建过repo账户的话),这个错误可以忽略。最后的-cupcake就 是 为了下载cupcake版本,如果不加的话,下载的是master版本,master版本属于开发测试版本,很多功能还不稳定
4.配置repo帐户:
#git config --global user.email "xxxxx@xxxxxxx "
#git config --global user.name "xxxxxx"
邮箱地址填有效邮箱即可,我试过,其实这步跳过也没有问题。
5.下载源码:
#repo sync
这个操作就是下载整个Android的源码到本地,具体花费时间和网速有关,cupcake版本源码大概1.3G左右。 进 入/home/android/可以看到Android的源码目录如下:
--repo --主要是同步管理所用到的一系列文件
--bionic --Android编译过程所需要的一些库
--bootable --负责启动和备份的一些文件
--build --最主要的一些makefile和编译配置文件
--dalvik --经过Google优化了的java虚拟机
--development --开发用的一些文件夹,包括模拟器和工具等
--external --Android工程中引入的外部功能库
--frameworks --中间件部分
--hardware --和硬件有关的一些支持文件,包括wifi,电信模块等
--kernel --经过了优化和修改的linux内核
--packages --所有的上层应用包
--prebuild --Android编译工具所在目录
--system --一些系统级文件
三.系统和开发工具编译
1.系统编译
Android文件系统由于已经自带了经过优化的交叉编译工具,并且为所有的源码都提供了经过验证的makefile, 所 以系统的整体编译相对简单,官方发布的版本中基本功能都已经包含进了makefile中,但是我下载的版本的中 文 的输入法没有被引入,这里做适当修改:
#cd /home/android/build/target/product/
#gedit generic.mk
打开这个文件后,在PRODUCT_PACKAGES中,加入PinyinIME,然后保存退出。这样在整体编译的时候就会把中文输入 法也编译进system中了。
修改完成后:
#cd /home/android/
#make
第一次进行整体编译,这个过程大概持续2到3小时,默认情况下,会在/home/android/目录下生成一个out文件 夹 ,所有的编译生成物都在这一目录下。如果想更改生成文件的目录,请参考/build/buildspec.mk.default文件 中 的说明和选项,很简单,相信大家都能看懂。如果编译过程中出现问题,请自行检查上面PC工作环境准备部分中 是 否哪里出了问题,就不要在论坛里反复问了,因为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自己参考这个帖子后可以完全自己解决的。
2.开发工具的编译
Android提供了完整的开发工具和交叉编译工具,这些都包含在了源码内,所以只要对源码正确编译,就可以获 得 丰富的开发工具,并且Android的移植工作也需要这些工具的支持。
编译Android开发工具的步奏如下:
#cd /home/android/
#make sdk
如果出现无法正常编译的情况,请检查JDK1.5.0_18的环境变量配置是否成功。正常情况下最后在/home/android/ 目录下会生长一个out文件夹。
#cd /out/host/linux-x86/sdk/
可以看到这里有了一个名叫android-sdk_eng.root_linux-x86的文件夹,这个文件夹基本包含了Android的模拟 器 和所有的开发调试工具。打开这个文件夹,可以看到这里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add-ones --需要增加的新工具路径
--docs --关于模拟器和各种开发工具的说明等
--platform --模拟器和开发工具需要的文件
--tools --模拟器和开发工具的应用程序
四.模拟器使用和文件系统提取
1.模拟器使用
进入~/android-sdk_eng.root_linux-x86/tools目录下,这里有很多Android的工具,其中模拟器对应的应用 程 序是emulator。下面是正确使用模拟器的步奏:
#./android create avd –n NO1 –t 1
这个命令会进入创建avd的过程,按自己的需要做出一些选择后,名称为NO1的avd就创建成功了,以后可以通过 这 个创建的avd来使用模拟器。1.4之前的版本不需要这样创建,1.5版本后不正确创建是无法使用的。
#./android list avd
输入命令来检查创建是否成功,如果成功会列出来。
#./emulator –avd NO1
启动刚才创建的名为NO1的模拟器,使用的内核,文件系统等均使用默认的,即~/android- sdk_eng.root_linux- x86/platform/路径下的内核和文件系统。没什么问题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Android操作系统的虚拟界面了。
2.使用自己编译的系统
Android可以运行在开发板上的文件系统的提取需要依靠模拟器,具体的操作步奏如下:
#cd /home/android/out/ android-sdk_eng.root_linux-x86/tools/
#./mksdcard –l 200M /home/sdcard.img
这里使用mksdcard开放工具在/home目录下建立一个200M的sdcard.img,用于模拟器中数据和外部数据的交互, 虚 拟SD卡的大小不应该小于100M,否则在后期的文件系统打包过程中,有可能会有SD卡存储空间不够的问题。
#./android create avd –n cupcake –t –c /home/sdcard.img 1
创建一个名为cupcake的,附带有sdcard的虚拟设备。
#./emulator –avd cupcake –sysdir /home/android/out/target/product/generic –data /home/android/out/target/product/generic/userdata.img -ramdisk /home/android/out/target/product/generic/ramdisk.img –kernel /home/android/prebuild/android- arm/kernel/kernel-qemu
使用名为cupcake的虚拟设备启动模拟器,并规定系统,数据等的映象文件路径,模拟器内核采 用 prebuild/android-arm/kernel/kernel-qemu。当然也可以使用自己编译的内核镜像,关于如果编译内核的问题 会 在以后陆续发贴说明。
打开一个新的终端进行操作:
#cd /home/android/out/ android-sdk_eng.root_linux-x86/tools/
#./adb remount
这里使用adb工具的remount选项来使模拟器中的system目录权限改为可读写。
#./adb push tar /system/bin
这里使用adb工具的push指令将提前使用busybox做好的tar应用程序加入到模拟器的/system/bin目录下。关 于 busybox的使用这里不作介绍,网上太多了,呵呵
#./adb shell
这里使用adb工具进入到模拟器的shell中。
进入到Android模拟器的shell中操作如下:
#tar xvf /sdcard/system.tar /system
#tar xvf /sdcard/userdata.tar /data
这里使用前面加入到模拟器中的tar应用程序来对system和data目录下所有内容进行打包,并存储到sdcard里。 操 作结束后,进入sdcard目录下查看是否有了system.tar和userdata.tar文件,如果有,则证明打包成功。
#exit
退出shell,并关闭模拟器。
#mount –o loop sdcard.img /mnt
#cd /mnt
这里将虚拟SD卡挂载在/mnt目录下,进入/mnt目录后,就可以将system.tar和userdata.tar拷贝出来,文件系统的 提取完成。
经过测试,发现其实使用android提供的mkyaffsimage直接对/out/target/product/generic/system目录 进行打包 ,制作出system.img也完全可以使用,不过不知道userdata.img如何制作,希望有人可能指点。使 用 mkyaffs2image制作文件系统映像时要注意的是一些配置文件的权限问题,比如/system/usr/keylayout下的文 件 权限就有问题,需要修改,否则生成的映像在模拟器中加载后,键盘等无法正常使用。
最后,要说的是,新加入android的朋友们遇到问题我个人建议最好不要立刻就问,毕竟是个80%以上都开源的 系 统,不妨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到论坛逛逛,在网上搜索下,或者自己读下源码,都是一种提高。拿到的资源其实 都 是一样的,学到的东西,得到的锻炼却是不同的。
昏天暗地的花了两天时间, 终于在Fedora 8 上成功编译了android 1.5, 和大家分享一下编译的经验:)
一 准备编译环境
Fedora 8 已经包含了编译android 时所需的大部分开发包, 我们还需要安装git 和gperf.
开始终端, 敲入下面的命令:
$ yum install git-core
$ yum install gperf
Fedora 8 自带的java 开发包是JDK6, 而编译nadroid 时需要JDK5, 否则在make sdk 时会出现错误.
可以从sun 网站下载jdk-1_5_0_18-linux-i586-rpm.bin , 我下载到了opt 目录下.
在终端上敲入如下命令:
$ cd /opt
$ chmod a+x jdk-1_5_0_18-linux-i586-rpm.bin
$ ./jdk-1_5_0_18-linux-i586-rpm.bin
文件会在/opt 下自动生成jdk1.5.0_18 子目录, 并解压.
然后需要设置JAVA 主目录, 编辑/etc/bashrc 文件:
$ vi /etc/bashrc
点击insert 或i 键, 进入insert 模式, 在文件末尾添加,
export JAVA_HOME=/opt/jdk.1.5.0_18
export PATH=$JAVA_HOME/bin:$PATH
export CLASSPATH=$JAVA_HOME/lib/tools.jar:$JAVA_HOME/lib/dt.jar:$CLASSPATH
点击esc, 进入命令模式, 输入":wq", 然后敲入reboot 重新启动.
启动后, 开启终端, 输入"java -version", 如果提示当前版本为1.5.0_18, 则安装成功.
二 下载源代码
先要下载repo, 如果以root 用户登陆, 则可以将repo 下载/root/bin 目录下( 也可以下载/home/bin 目录下, 但要将目
录加入到PATH 中):
$ curl http://android.git.kernel.org/repo > /root/bin/repo
$ chmod a+x /root/bin/repo
然后在home 下建立mydroid 文件夹, 当然可以在其他你喜欢的目录下建立:
$ cd /home
$ mkdir mydroid
$ cd mydroid
输入以下命令:
$ repo init -u git://android.git.kernel.org/platform/manifest.git
不出意外的话, 完成后应该显示"repo initialized in /mydroid".
最后输入"repo sync" 开始下载源代码.
工程很大, 只是下载代码的话需要留出2G 以上的空间, 如果还要编译那就需要留出6G 以上的空间.
三 编译
下载完成后进入源代码目录, 开始编译, 如下:
$ cd /home/mydroid
$ make
完成后会生成system.img 等文件.
由于android1.5 版本SDK 的目录结构有所变化, 所以ADT0.8.0 不能再使用了, 我们需要自己编译ADT:
$ ./development/tools/eclipse/scripts/build_server.sh /home
"/home" 是编译好 ADT 后的输出目录 , 可以指定其他你喜欢的目录,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自动下载
eclipse, 貌似是由于没有设定 ECLIPSE_HOME 环境变量的原因 , 不过没有细究

. 最后需要生成linux
下的SDK, 如下:
$ make sdk
成功后, 会在./out/host/linux-x86 下生成sdk 文件夹, 其中包含了我们需要的SDK.
注意将SDK 目录加入到PATH 下, 修改/etc/bashrc, 加入
export PATH=/home/mydroid/out/host/linux-x86sdk/android-sdk_eng.root_linux-x86/tools:$PATH
四 linux 上运行
需要卸载eclipse 上原来的ADT0.8.0( 如何卸载就不说了, 不过要注意卸载干净,ADT Editor 也一并卸载).
启动android1.5 的emulator 时需要avd 文件, 先输入"android list targets" 取得target ID, 例如为1, 然后,
$ android create avd -n my_avd -t 1
创建avd 文件后, 即可启动emulator,
$ emulator -avd my_avd
启动很慢, 要耐心等待.
五 生成window 下 SDK
需要将mydroid 目录和编译的ADT, 复制到windows 下, 我是在window xp 下使用explore2fs 读取linux 分区进行的
复制.然后安装cygwin, 注意默认的文本类型要设置为DOS/text, 这些开发包autoconf, bison, curl, flex, gcc,
g++,git,gnupg, make, mingw-zlib, python, zip, unzip 都要选上, 不要选择readline.
打开development/build/tools/make_windows_sdk.sh 文件,
找到"SDK_NUMBER=`echo $filename | sed -n 's/^.*_\([^_./]\+\)_[^_.]*\..*$/\1/p'`", 修改为
#SDK_NUMBER=`echo $filename | sed -n 's/^.*_\([^_./]\+\)_[^_.]*\..*$/\1/p'`
SDK_NUMBER=1.5
然后在cygwin 中输入以下命令:
$ cd mydroid
$ mkdir -p out/host/windows-x86/sdk
$ development/ build / tools / make_windows_sdk.sh out / host / linux - x86 / sdk / android-sdk_eng.root_linux-x86.zip out / host / windows - x86 / sdk
同样在eclipse 中安装我们编译的ADT, 指定sdk 目录. 启动emulator 之前还要生成avd 文件.
六 我上传了,可以下载
我将我编译的版本android1.5 压缩后上传到了rayfile 中, 大家可以下载.文件中的android-eclipse-v200904252140.zip就是编译好的ADT.
构建Windows版的Android SDK
来源: ChinaUnix博客 日期: 2009.04.10 22:38 (共有0 条评论) 我要评论
下面是构建Windows版Android SDK的步骤:
1. 在Ubuntu系统里对mydroid做如下Build
$ cd mydroid
$ make
$ make sdk
2. 把Build好的mydroid目录拷贝到Windows系统中
3. 安装cygwin
- 下载地址:
http://www.cygwin.com/
- 设置默认的文本文件类型为DOS/text
- 记住把下面的包都选上autoconf, gcc, g++, bison, python, zip, unzip, mingw-zlib, flex, make, vim
- 最好把emacs, wget, openssh, rsync也都选择安装上
- 不要安装readline
4. 在Build脚本中指定SDK版本号
脚本文件位置在development/build/tools/make_windows_sdk.sh
找到'SDK_NUMBER',将其值设置为1.5。如下所示:
#SDK_NUMBER=`echo $filename | sed -n 's/^.*_\([^_./]\+\)_[^_.]*\..*$/\1/p'`
SDK_NUMBER=1.5
5. 启动cygwin,执行如下步骤
$ cd mydroid
$ mkdir -p out/host/windows-x86/sdk
$ development/build/tools/make_windows_sdk.sh out/host/linux-x86/sdk/android-sdk_eng.me_linux-x86.zip out/host/windows-x86/sdk
现在到out/host/windows-x86/sdk目录里看一下吧,SDK的zip压缩包文件应该在那里了。
6. 解压SDK的zip压缩包
在最新的capcake的SDK目录是,emulator.exe的位置在tools子目录下,几个系统image文件在platforms\android-1.5\images子目录里。
注:
1. 在写本文时,由于编译出的emulator.exe无法执行,所以这里使用了emulator单独发布的代码包(
android-emulator-1.0_r2.tar.bz2
)。
由于该版本的代码没有对新SDK的目录结构作相应更新。所以,在启动emulator.exe程序时,需要用'-system'参数指定image文件存
放的路径,并用'-skindir'参数指定skins目录的路径。当然,也可以自己在'android_main.c'中修改源代码,以便能直接用不带
参数的emulator来启动模拟器。具体如下:
添加images搜索路径
const char *sysdir_paths[] = {
"%s/lib/images/%s", /* emulator in , images in /lib/images */
"%s/%s", /* emulator and images in the same directory */
"%s/../%s",
"%s/http://www.cnblogs.com/%s", /* emulator in /host/bin, images in */
"%s/../platforms/android-1.5/images/%s", /* 这里是新加的内容,新的SDK1.5中,images存放在/platforms/android-1.5/images里 */
0
};
修改skins路径
if (!opts->skindir)
optional_file(&opts->skindir, "skindir", opts->system, "../skins");
2. 修改用户数据的image文件存放的子目录名
源代码中的值目前还是'SDK-1.0',为了和Build出的SDK保持统一,可以修改android.h中的代码:
#define ANDROID_SDK_VERSION "SDK-1.5"
3. 最好把cygwin安装在C盘根目录下(C:\),否则需要对Build脚本(make_windows_sdk.sh)作相应修改。
笔者的cygwin安装在D:\cygwin,所以修改后的内容如下所示:
# We currently need libz from MinGW for aapt
cp -v /cygdrive/d/cygwin/bin/mgwz.dll "$TOOLS"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jinlking/archive/2009/05/24/4210155.aspx
分享到:
相关推荐
### VFD CLOCK IC _ PT6398:汽车专用数字时钟集成电路 #### 产品概述 PT6398是一款专为汽车市场设计的VFD(Vacuum Fluorescent Display)数字时钟集成电路(IC)。它能够直接驱动荧光指示面板,并支持多种亮度控制...
独子棋demo.rar
云安全联盟软件定义边界SDP标准规范2.0202239页.pdf
Uniapp开发的微商个人相册多端小程序源码。使用 HBuilder X 导入本地项目,修改小程序AppID,以及Uni-app应用标识,调试发布即可。 小程序源码特点: 1、首页进行相册展示,采用分页 2、列表页面以文字形式进行分类,管理员可进行添加,修改和排序 3、每个列表下有多个相册,管理员可进行添加,修改和排序 4、每个相册有多张图片,有小图和大图模式进行切换 5、相册中可以长按图片进行选择删除和设为封面 6、相册可以进行分享 7、我的页面有管理员登录,联系客服等功能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FPGA的144输出通道可切换电压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涵盖系统总体架构、FPGA硬件设计、上位机软件设计以及系统集成方案。系统由上位机控制软件(PC端)、FPGA控制核心和高压输出模块(144通道)三部分组成。FPGA硬件设计部分详细描述了Verilog代码实现,包括PWM生成模块、UART通信模块和温度监控模块。硬件设计说明中提及了FPGA选型、PWM生成方式、通信接口、高压输出模块和保护电路的设计要点。上位机软件采用Python编写,实现了设备连接、命令发送、序列控制等功能,并提供了一个图形用户界面(GUI)用于方便的操作和配置。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硬件设计和编程基础的电子工程师、FPGA开发者及科研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适用于需要精确控制多通道电压输出的实验环境或工业应用场景;②帮助用户理解和掌握FPGA在复杂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包括PWM控制、UART通信及多通道信号处理;③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可扩展的平台,用于测试和验证不同的电压源控制算法和策略。 阅读建议:由于涉及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内容,建议读者先熟悉FPGA基础知识和Verilog语言,同时具备一定的Python编程经验。在阅读过程中,应结合硬件电路图和代码注释,逐步理解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此外,实际动手搭建和调试该系统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设计的理解。
地级市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数字政府的建设。这些政策可能包括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政策制定的频率和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对数字领域的关注度。 在地级市政府数字关注度的背景下,词频分析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工具,用以衡量政府文件和宣传资料中涉及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转型相关词汇的频次,进而揭示政府对这一领域的关注程度和重视方向。 数据名称:地级市-政府数字关注度、词频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在Android平台上进行图像模板匹配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处理不同尺寸和旋转角度的目标物时的方法。文中介绍了使用OpenCV构建图像金字塔、处理旋转模板以及利用NEON指令集优化性能的具体实现。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在armeabi-v7a和arm64-v8a这两种主要ARM架构下的优化技巧,如内存对齐、SIMD指令优化、RenderScript并行处理等。作者分享了许多实践经验,包括如何避免常见的性能瓶颈和兼容性问题。 适合人群:有一定Android开发经验,尤其是熟悉OpenCV和NDK编程的中级及以上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在移动设备上进行高效图像识别的应用开发,如实时视频流中的物体检测、游戏内的道具识别等。目标是提高模板匹配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时确保在不同硬件配置下的稳定性和兼容性。 其他说明:文章提供了丰富的代码片段和实际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介绍的技术。特别强调了在不同ARM架构下的优化策略,为开发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内容概要:本文探讨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在微电网多目标优化调度中的应用。传统PSO在解决此类复杂问题时常陷入局部最优解,而改进版通过引入动态惯性因子和自适应变异操作,显著提升了算法性能。文中详细介绍了这两种改进措施的具体实现方法及其对算法收敛性和解质量的影响。此外,还展示了该算法在实际微电网调度任务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权衡经济成本与环境效益方面的能力。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优化、智能电网研究的专业人士以及对进化算法感兴趣的学者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进行高效能源管理的场合,如分布式发电系统的规划与运行。主要目的是寻找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减少环境污染的最佳调度方案。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伪代码片段帮助读者理解具体的技术细节,并强调了参数调节对于最终结果的重要性。同时指出,该方法不仅限于微电网领域,还可以扩展应用于其他类型的优化问题。
Delphi 12.3控件之TeeChart Offline Keygen.7z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MATLAB进行屈光度计算及其数据处理方法。首先解释了屈光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接着展示了如何通过MATLAB代码读取、清理和转换焦距数据为屈光度,并进行了必要的单位转换。针对可能出现的异常值和噪声,文中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清洗手段。此外,还探讨了如何对屈光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可视化呈现,如绘制趋势图和散点图等。最后,提到了将MATLAB代码转化为C++代码以便集成到硬件系统的高级应用。 适合人群:从事光学研究、眼科医疗设备开发的技术人员,以及对MATLAB有兴趣的学习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精确处理和分析光学数据的研究机构或企业,旨在提高屈光度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数据质量的同时优化实验结果。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涵盖了基本的操作步骤,还包括了许多实用的小贴士和技术细节,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同时强调了单位一致性的重要性,提醒开发者注意潜在的问题。
349421c2-4955-4132-b4da-808a3a171bfe.pdf
1744300906657718_download.jsp
【内容概要】 本文详细解析了企业筛选简历的“三重门”系统,包括ATS系统初筛、HR复核和业务部门终极评估三个阶段。首先,ATS系统作为关键词匹配引擎,强调了关键词的重要性及其优化方法;其次,HR在6秒内通过“薄片判断”评估简历的职业连贯性、成就量化和岗位匹配度;最后,业务部门则侧重于技术能力和文化适配性的综合评估。文章还揭示了各环节中的心理学原理和认知偏差,并提供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适合人群】 正在求职或有求职打算的职场人士,尤其是希望提升简历通过率的求职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 ①帮助求职者理解企业筛选简历的具体流程; ②提供简历优化的具体方法,如关键词优化、成就量化、案例准备等; ③指导求职者如何根据不同阶段的评审特点调整简历内容。 【其他说明】 文章结合了最新的招聘趋势研究报告和心理学理论,强调简历不仅是通过筛选的工具,更是展示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平台。求职者应充分利用这些心理规律,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简历,为后续面试做好铺垫。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使用PFC2D5.0进行二维岩石单轴压缩模拟的具体方法和代码实现。首先,通过设定模型的基本参数如颗粒生成、粘结设置、加载控制等,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岩石样品模型。接着,深入探讨了加载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分析的方法,包括弹性应变能、动能和耗散能的监测。此外,还提供了裂隙统计的技术手段,能够精确捕捉岩石内部裂隙的发展情况。最后,强调了参数调整对模拟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优化建议。 适合人群:从事岩土工程、地质力学研究的专业人士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岩石力学特性的研究人员,帮助他们掌握PFC2D软件的应用技巧,提升科研能力。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学习资料。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代码可以直接应用于PFC2D5.0环境,便于用户快速上手并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对不同参数的调整,可以模拟多种类型的岩石破坏行为,为实际工程项目提供理论支持。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Fluent进行激光焊接的数值模拟,重点讲解了锥形高斯热源的建模方法。文章首先解释了锥形高斯热源的特点及其与普通高斯热源的区别,然后给出了具体的UDF代码实现,包括热源强度的计算、热流衰减的控制以及热源移动的实现。此外,还讨论了网格划分、材料参数设置、常见错误排查和优化技巧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实例和操作视频,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激光焊接数值模拟的方法和技术要点。 适合人群:具有一定CFD基础并希望深入学习激光焊接数值模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精确模拟激光焊接过程的研究项目或工业应用,旨在提高模拟精度,减少试验成本,优化焊接工艺参数。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如网格划分建议、材料参数选择、UDF代码调试等,有助于解决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附带的操作视频和GitHub上的完整案例包也为初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序列化.md
"ResumePlatformFront 笔试面试全攻略与资源宝典"——一站式前端求职解决方案!精选高频笔试真题解析、大厂面试经验分享、实战项目模板及技能进阶指南,助你系统攻克前端求职难关。从简历优化到Offer谈判,覆盖求职全流程,配套免费资源库持续更新。无论应届生还是进阶开发者,这里都是你斩获心仪Offer的强力后盾!
weixin205微信小程序线上教育商城ssm(文档+源码)_kaic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COMSOL软件构建岩石损伤与温度、渗流耦合的多物理场模型。首先解释了温度变化引起岩石膨胀/收缩以及渗流压力改变裂纹发展的物理机制,并通过PDE方程组进行描述。接着展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如定义损伤变量、设置导热系数和渗透率随损伤变化的关系,以及引入温度修正的Mohr-Coulomb准则。文中还讨论了求解器配置技巧,强调了非线性收敛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作者分享了一些实际建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经验,如参数选择不当导致的模型发散等。 适合人群:从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特别是对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感兴趣的学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理解岩石在温度、渗流和应力共同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规律的研究项目。目标是帮助读者掌握COMSOL中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的建立方法,提高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理论背景,还包括大量实用的代码片段和调试建议,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023-04-06-项目笔记-第四百六十四阶段-课前小分享_小分享1.坚持提交gitee 小分享2.作业中提交代码 小分享3.写代码注意代码风格 4.3.1变量的使用 4.4变量的作用域与生命周期 4.4.1局部变量的作用域 4.4.2全局变量的作用域 4.4.2.1全局变量的作用域_1 4.4.2.462局变量的作用域_462-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