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很少写日志,更多地是项目开发和研究他人的经验和知识。
做开发4年来,给我一个总体的感觉是痛苦并且快乐着。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更有甚者这个问题他人不能解决时,成就感油然而生。至于痛苦的方面,这可能和他人不同,我很少会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困惑,更多的是来自于团队合作和团队工作质量。有时候,会对队友很失望,无论是经验程度,还是处理人事的方法。
对于软件开发,笔者一点体会,简单地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或多个团队相互合作,产生一定“结果”的社会过程。个人偏好地认为是一种过程,通常来说,由项目立项、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和技术选型等等。在不同的场合,这些过程增加或者减少。无论怎么样的变化,其决定性因素的还是人,处理好人事等于成功了一半。在软件工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牢记着只做正确和适合自身的开发方法,尽量不要教条主义和理想主义。笔者曾经就犯过错误,严格地按照敏捷那套执行,开始就遇到了同事的反对,理由是他不能理解,执行起来困难重重,照搬是不行的。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软件项目,把握需求是困难的,一般而言,很难做到所有的需求细节一一列出,只可能在一个相对抽象的需求上不断地“演化”,甚至发生变化。开发人员最苦恼的地方莫过于需求变迁所带来的反复开发或者修改,所谓的“Change is welcome",那是“Communism”。若要把项目致力于灵活多变,无疑是困难的。从事多年开发的同仁会感觉,如果有一个不需要编码,只需要简单配置,能够完成需求,那该多好。不过,据我所知,不管模型化建模,还是代码自动产生器都不能很好完成需要,毕竟需求是各异的。
找不到理想中的“乌托邦”,最终还是回到现实。重担还是落在开发人员身上,开发人员面对“脆弱的”需求,尤其是架构师团,更需要抽象业务逻辑,构建需求的蓝图和界限。笔者认为成功的架构师是务实的,我见过不少“理想主义“的架构师,写出来的方案有点像“八股文”,甚至一些方案在实际情况中是“死胡同”。
架构设计并不是越抽象越好,更不是越技术先进越好,成熟大于高新,务实大于花哨。
说句题外话,我看到过很多同学,尤其是初出茅庐的,在简历上面写了不少的“高新”技术,动不动就是“精通”的字样,有经验的HR看都不会看这样的简历。反思一下,为什么不少公司招聘信息注明,行业经验优先考虑。不难看出业务理解优先于技术实力。技术是要落到实处来解决实现的问题的。好比钞票,如果不流通,它就是废纸。
架构设计和技术选型之后,详细设计,一个和客户或者和开发人员内部讨论过程,无论你的角色是什么,沟通的素质是必须的。作为开发人员,要了解自己的输入和输出。作为项目经理,需要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和协调团队,同时和客户互通。
人力资源安排是一门大学问,首先需要了解团队人员的素质,主要是技术实力和需求理解能力,其中需求理解至关重要。
项目经理好比军队中的“帅”,架构师好比“参谋”,开发人员则是前线将士。团队的执行力,往往决定项目的成败。首先,需要了解部下,一个稳定的团队是相当重要的。众所周知,IT行业是一个流通性相对比较大的行业,尤其在时间拮据的情况下,大多数通过面试手段来招募贤士,少数则是通过推荐。无论哪种方法,在短期内,知人善任是困难的,项目经理很难全面的了解开发员的才能。笔者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开始觉得挺不错,感觉后来越来越差,人才真是凤毛麟角。当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临时“易将”是不明智,重新招募和培训新的员工,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人事处理都是不合适的。一个权宜的方法就是培训员工,因为技术和素养是可造的。一些上了年纪或者有家庭的员工很难进行“培训”,其兴趣和精力不在于此,处理这样的问题比较棘手,至今效果不理想。
事情不能改变的时候,只能适应其规律。
接下来,沟通和协调团队。它是双向的,逐渐地了解队友的习惯和素质,合理地安排任务的分配。笔者举一个二期开发项目的例子,见到的一个常景就是,各个队员开发个自己的小模块并且保留接口,接口之间可用性和风格各异。由于笔者偏好开发,因此有“Code review”的习惯。出于尊重前辈(笔者的年纪最小,平均小了10岁),时常在代码上面添加注释,建议修改或者改进。由于项目前期,测试用例极少,导致了目前修改后的bug不断,项目中出现了相互职责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最终统一了意见。过程可以说是步履维艰,其消耗了大量的开发时间。在一个团队中,很少的人对软件的思考,过多的是实现功能性。软件作为一门艺术,开发是苦难的。如果仅仅停留在功能性实现的层面上,可以说没有什么价值。若把它定位到哲学高度,则是力于美的结合。虽然软件是虚拟的,但是它能够体现一个团队背后的智慧,从学术的角度,就是软件的制造工艺。工艺水平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软件的架构能力。提升团队的素质,应该从这个方面入手,有限地提高。
顾客就是上帝。
有时候这些上帝也比较“疯狂”,提出来很多不合理的需求。相信大家喜欢技术型出身的客户,那样会更有“人情味”。推掉不合理的需求也是一门学问,如果能够化“被动”为“主动”,那更是“艺术”。处理顾客关系,使用软件技术手段是行不通的。有意思的是,软件工程里面很少有“人文关怀”,而是过多的“工程实践”。笔者认为“人文”方面是不可少的。事实上,项目经理多不是“技术”官,而是“行政”官,不少人误解了其作用。
由于时间和经验的关系,只能写到这里。针对一些问题,我会做“专题”,从行政管理到软件架构,甚至到开发实践方面,相当地欢迎朋友们一起讨论或者指点迷津。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软件开发人员实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软件开发人员,实习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体验,让我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改变了很多。在实习期间,我积累了许多感悟,以下是我所分享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编程规范的重要性 在...
本文档是软件开发实习生的周记,记录了作者在实习期间的经历和体会。作者认为,在实习中,自己不仅仅学习了技术知识,还学会了团队合作和自学的能力。 首先,作者强调了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实习是从学校到社会的大...
### 2021年网站开发心得体会 #### 一、项目背景与心得概述 在2021年的网站开发过程中,作者通过亲身实践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包括技术层面的学习,还有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启示。本文将...
在软件开发实习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合格的程序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是程序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一点在最近的工作中让我深深休会到了。良好的文档是正规研发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关于软件测试的一点体会软件测试有一些心得,零零散散,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一,软件测试员的目标是尽可能早地找出软件缺陷,并确保其得以关闭。仔细思考后,我觉得此目标包含三个含义。1.软件测试员的基本目标是...
Keil C51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C来开发,体会更加深刻。 ...
Keil C51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C来开发,体会更加深刻。 ...
软件测试中测试用例编写一点小体会Usecase是一种在开发新系统或者软件改造时捕获潜在需求的技术。 每个用例提供了一个或多个场景,该场景揭示了系统是如何同最终用户或其它系统交互的,从而获得一个明确的业务目标...
这学期的软件工程实训,以"物联网物流仓储管理系统"为例,让我深刻体验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包括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设计和实施等多个阶段。 首先,行业背景说明是项目启动的第一步,它为后续的系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从软件开发工程师的角度以“痛点 在近期的一次会议上,有高层谈到之前在中国觉得自己做得很牛,但与美国同行接触后却发现与人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我在外企工作时也有过同样的体会。真正与外国...
3. 软件开发实训的经验教训:软件开发实训让我们明白了工作中需要能力、素质、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完成一个任务,懂得了享受工作的乐趣。我们需要学会冷静、想办法一点一点的排除障碍,并且学会与人的...
软件系统开发实习工作总结.pdf 该资源总结了软件系统开发实习工作的经验教训,涵盖了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技术考虑、系统功能、开发经验和收获。 一、计划的实施情况及工作的详细进程 在开发教师信息管理...
Keil C51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C来开发,体会更加深刻。 ...
在软件开发中,尤其是在使用Visual Basic(简称VB)进行程序设计时,对于配置文件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配置文件可以帮助程序存储并读取用户设置或其他非数据库信息。其中,INI文件是一种常用的文本格式配置...
Keil C51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C来开发,体会更加深刻。 ...
Keil C51是美国Keil Software公司出品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与汇编相比,C语言在功能上、结构性、可读性、可维护性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易学易用。用过汇编语言后再使用C来开发,体会更加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