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inter
  • 浏览: 245153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深圳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日美经贸关系的新变化

阅读更多
日美经贸关系的新变化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朱  颖

内容提要: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占世界的40%。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崛起并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背景下,日美经贸关系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两国经贸关系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90年代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和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出现改变了日美两国的关注焦点等。日美经贸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处理日美经贸关系有双边和多边渠道,但建立日美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两国经贸关系的第三个渠道。中国应该考虑到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并积极应对。
关 键 词: 日美经贸关系中国自由贸易区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2006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26万亿美元,日本的GDP为4.46万亿美元,世界的GDP为47.76万亿美元,两国GDP总和占世界的40%。 从贸易和投资的比重看,日美对各自国家而言都是重要的经济伙伴,但对方对本国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因此,了解日美经贸关系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视角,也是正确认识中国外部环境的重要途径。

一、日美经贸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对外贸易规模总量看,美国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05年其出口额为9043亿美元,占全球的出口额10.39万亿美元的8.7%,进口额为1.73万亿美元,占全球的进口额10.75万亿美元的16.27%。2005年日本的出口额为5958亿美元,进口额为5161亿美元,均为世界第四。 同时,日本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也是美国出口的第四大目的地国家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国家。而美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国家,2005年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占日本总出口额的22.9% 。美国也是日本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国家,2005年日本从美国进口占日本进口额的12.7%。 因此,日美两国的对外贸易不仅在全球贸易中地位重要,而且彼此间的双边贸易关系在各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也非常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崛起并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背景下,日美经贸关系已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第一,美国对日贸易逆差的增长速度相对下降。日美双边货物和服务贸易近几年虽有增加,但都比2000年达到的最高水平要低。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产品对日本的出口从2000年的659亿美元下降至2002年的514亿美元,从日本的进口由2003年的118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481亿美元。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客车及其零部件、计算机及其配件和电子产品(主要是摄像机),对日本出口的产品主要是计算机及其配件、燃气轮机、办公设备、电子产品、光学仪器、医疗设备、小麦和肉。近几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一直在扩大,2004—2006年分别达到了6654亿美元、7827亿美元和8361亿美元。 按美国的统计,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的增长速度最快,从2001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830亿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2325亿美元,增长了180%。 但是,同期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只增加了195亿美元,增长了28.2%。
表1  2000—2006年美国与日本的货物贸易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美国对日本出口 美国从日本进口 贸易额 美国对日本的贸易差额
2000 64.9 146.5 211.4 -81.6
2001 57.5 126.5 184.0 -69.0
2002 51.4 121.4 172.8 -70.0
2003 52.1 118.0 170.1 -66.0
2004 54.4 129.6 184.0 -75.2
2005 55.4 138.1 193.5 -82.7
2006 59.6 148.1 207.0 -88.5
资料来源: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the Census.“U.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December 2006).” FEBRUARY 13, 2007, p.21.
虽然日美双方的货物贸易数额巨大,但双方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都因为中国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而有所下降。1996年,日本是继加拿大之后美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市场,美国对日本出口占美国出口的10.8%。2004年,美国对日本出口占美国出口的6.6%,日本降至墨西哥之后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市场。1996年,日本是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市场,美国从日本进口占美国进口的14.5%。2004年,美国从日本进口占美国进口的14.5%,日本降至居加拿大、中国和墨西哥之后的第四大进口来源地市场。
第二,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从日本方面看,2001年美国是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市场,但2003年中国跃居首位。而且日本从中国进口比重不断增加,从2003年的19.7%增加到2005年的21%,日本从美国的进口则由2003年的15.6%降为2005年的12.7%。此外,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分量增大。1994年日本出口的38.6%和进口的33%发生在与十个亚洲经济体之间(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中国台湾)。2003年分别上升至44.9%和42.4%。中国是日本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贸易伙伴。 2003年,日本出口和进口增长的67.8%和41.1%来自中国。
第三,美国继续维持对日服务贸易顺差,但增长速度不快。日美两国之间的服务贸易一直在增加,但增长速度平缓(参见表2)。美国对日本服务出口的主要项目为旅游服务、运输服务、乘客服务、许可使用费和其他私人服务。美国从日本服务进口的主要项目为运输、乘客服务、许可使用费和其他私人服务。美国继续保持着对日本服务贸易的顺差,但顺差数额在减少。
表2  1997—2005年美国与日本的服务贸易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美国对日本出口 美国从日本进口 贸易额 美国对日本的贸易差额
1997 34.3 14.9 49.2 19.4
1998 30.7 14.8 45.5 15.9
1999 31.9 17.4 49.3 14.5
2000 33.7 18.8 52.5 14.9
2001 30.5 18.0 48.5 12.5
2002 30.4 18.9 49.3 11.5
2003 30.1 20.0 50.1 10.2
2004 36.0 21.3 57.3 14.8
2005 42.5 23.8 66.3 18.7
资料来源: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第四,日美两国间的投资关系超过了贸易关系。美国与日本之间直接投资和证券组合投资的数额超过了两国间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因此,日美之间的投资关系是两国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表3是1996—2004年日美两国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变化。
表3  1996—2004年日美两国直接投资的存量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日本在美国直接投资的存量 美国在日本直接投资的存量
1996 116.1 34.6
1997 125.0 33.9
1998 134.3 41.4
1999 153.8 55.1
2000 159.7 57.1
2001 150.0 58.2
2002 152.0 65.7
2003 160.5 68.1
2004 176.9 80.2
资料来源:同表2。
在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中,美国一直占据首位。1996年至2004年,美国在日本的增加投资已翻番。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企业增加了对经营不善的日本企业的并购。但美国2004年对日本80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与美国对其他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相比相去甚远。比如2004年美国在荷兰直接投资的存量为2019亿美元,在英国直接投资的存量为3025亿美元。 主要原因是日本经济相对封闭,在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相比之下,美国拥有较为开放的投资管理体制,日本企业在美国进行了大量直接投资。20世纪80年代,日本直接投资大举进入美国,购买了许多象征着美国形象的企业或地产,如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洛克菲勒中心等。日本家电和汽车企业也大举投资美国。日本的投资一度引起了美国对日本“买断美国”的担忧。2000年,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达到了1597亿美元后开始下降,2003年起又有所上升,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共达1.378万亿美元,其中英国为2304亿美元,日本为1605亿美元,占11.6%,位居第二位。
第五,日本对中国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对美国投资的增长速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一直在增加。2003年,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只占日本对海外直接投资总额361亿美元中的8.6%(31亿美元),而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为106亿美元。但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1999年至2003年,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增长了314%,而对美国却下降了52%。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至2005年6月,中国986亿美元的海外银行借款中174亿美元来自日本的银行,452亿美元来自欧盟。来自日本银行的借款是中国海外借款的第二大来源地。可见,日本的资金流向中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对美国的投资方向。
第六,中国对美国证券投资的增加,相对降低了日本在美国证券投资中的地位。2000年,日本持有的美国联邦证券的数额为3173亿美元,占外国持有美国联邦债务的30.5%。今天,日本仍然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2005年日本持有的美国联邦证券的数额为6873亿美元,占外国持有美国联邦债务的比重为33.3%。而2000年中国持有的美国联邦证券的数额为621亿美元,占6%,但2005年中国持有的美国联邦证券的数额上升为2522亿美元,比重也提高到12.2%。 到2006年9月底为止,日本持有的美国联邦证券的数额下降到6390亿美元,而中国上升至3420亿美元。 中国持有的美国联邦证券的数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日本。

二、日美经贸关系重要性下降的原因

日美两国一直把双边经贸关系视为其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对日本而言,美国的重要性基于以下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最强的经济体;日本依赖美国提供安全保障;日本制造业产品(如汽车和电子产品)依赖对美国的出口;需要借助美国的压力在稳定的政治体制中推进经济改革。对美国而言,日本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实际:日本是美国重要的盟友;二战后日本成为东亚的经济强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需要面对来自日本制造业产品的竞争;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的上升;日本是美国吸收外资的重要来源地国家;日本政府推行的保护主义政策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在此基础上,日美经贸关系一直在两国政府对外经济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特殊时期还影响过美国国内的贸易立法。如持续性的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使美国国会于1988年通过了综合贸易和竞争法案中的“超级301”条款。而且,20世纪80年代日本竞争实力迅速上升,一度成为美国国内日美经贸关系争议的热点,许多美国学者也纷纷著书立说进行讨论。
但随着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发展,日美经贸关系在两国政府议事日程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导致日美经贸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有:第一,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1980年至1990年,日本实际GDP的年均增长率为4.1%,1991年至2000年,该比率降至1.4%,2001年至2003年,该比率为0.9%。 第二,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出现,改变了日美两国关注的焦点。2000年以来,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对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并且逆差额逐年增大,2006年达到2325亿美元。 而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已经远远低于中国,2005年仅为827亿美元。 这种变化使美国的决策者把处理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作为美国处理双边经贸关系优先考虑的重点,甚至可以说,中美贸易关系已经成为美国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日本而言,中国已成为东亚经济中有影响力的经济体,中日经贸关系在日本双边经贸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中国的出口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所以,日本也更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第三,“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对外交和国家安全的关注超过了商业利益,朝鲜核问题使日本也更加关注安全。第四,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使日美两国可以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彼此间的贸易纠纷,减少了美国单方面要求日本开放市场的压力。第五,90年代日本成功地抵制了美国要求日本改革的压力,使日本意识到美国对日本的影响力是有限的。第六,日美都在推行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战略,导致日美两国都减少了对彼此间经贸关系的关注。小布什执政后,美国与智利、新加坡、澳大利亚、中美洲五国及多米尼加等国家签署并实施了FTA。美国推行的这种名曰“竞争性自由化”战略,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了与美国的FTA谈判,当日本还没有被美国确定为FTA谈判对象时,美国自然也就减少了对日本的关注。 同样,日本也在推行自己的FTA战略。 2001年日本与新加坡签署了日本第一个双边FTA。2005年4月和2006年7月,日本与墨西哥和马来西亚分别签署了FTA。此外,日本还正在与韩国、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进行FTA谈判。地区主义或双边主义已经成为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一个特征,美国不愿意和日本进行FTA谈判,日本自然地减少了与美国改善贸易关系的努力。
由于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也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还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最重要原因,因此中美贸易关系在美国对外贸易中凸显出来。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在走向贸易大国,另一方面表明中国已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摩擦最重要的对象。

三、日美经贸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日美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农产品贸易、特定产品的市场准入和服务业的市场准入,这些问题往往构成两国间的贸易摩擦。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日本对农产品市场高度保护。2006年日本农产品平均实际税率为18.8%,个别产品(如油菜子和水果)的关税税率最高达902.3%。对大米、牛奶或奶制品等产品实施关税配额,并得到大量的补贴。 而美国是世界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国。2005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为629亿美元,而由此产生的附加经济活动的价值达930亿美元。 日本是世界农产品净进口国,并且一直是美国某些农产品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市场。因此,农产品贸易成为两国贸易中经常出现争议的领域。近几年,日美农产品贸易争端主要集中在日本禁止进口美国牛肉的问题上。2003年12月24日,日本政府以在华盛顿发现疯牛病为由,对美国牛肉实施禁止进口措施。2004年4月,两国成立了专家小组解决牛肉的检疫问题,美国的目的是让日本恢复从美国进口牛肉。 但日本政府采取了拖延战术,直到2005年12月10日才宣布撤销禁令,但只进口取自低于20个月龄的牛肉。2006年1月,日本政府又恢复了对美国牛肉的进口禁令。在美国将对来自日本的产品实施报复措施的威胁下,2006年7月27日,日本政府撤销了禁令。8月7日,装运着美国出口至日本的牛肉的船到达日本,但是美国牛肉出口商仍对美国出口至日本的牛肉是否恢复到2003年14亿美元的水平表示担忧。除牛肉之外,美国不满意日本对大米采取的保护措施。1995年日本在美国等国的压力下开放了大米的国内市场,2003年美国对日本的大米出口占了美国大米出口的11%。 但日本把进口大米转变为政府储备或作为食品援助的手段,并没有进入消费者家中。
在特定产品的市场准入方面,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求日本开放市场。70年代,美国要求日本改变市场准入的规则。80年代,美国施压的重点是半导体产业,结果导致日美1986年签署了半导体贸易协定。从80年代后期起,外国半导体在日本的销售剧增,1991年,美国企业占据了日本芯片市场的20%的份额。 1991年日美又续签了另一个为期五年的半导体贸易协定。美国看到了向日本施压使半导体市场开放的成功之处后,将重点转移到了汽车贸易。在美国与日本政府对此谈判陷入僵局之时,美国政府于1995年5月10日宣布依据301条款对13种从日本进口的奢侈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6月28日,在美国惩罚性措施生效的前几个小时,美国与日本签署了为期五年的汽车及其零部件贸易协定。根据协定,日本同意改变影响美国汽车及其零部件在日本销售的规则措施。1995年的汽车贸易战之后,日美间的贸易问题转向了服务业。
在涉及服务业及其他领域里,美国一直在向日本施压,以改善市场准入条件。 具体内容有:第一,电信业。美国认为,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几乎垄断了日本陆地线路的控制,对进入该线路提供服务的竞争对手收取高额费用。美国要求日本改变让NTT独享好处的规则措施。第二,信息技术。美国要求日本延长录音制品的版权保护期,促进电子商务,鼓励政府采购。2007年2月16日,日美两国签署了促进电信设备贸易的协定,该协定应该被认为是美国多年施压的成果。第三,能源部门。美国要求日本实现能源业的自由化,以促进竞争,降低成本。日本应该提高该部门法规措施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第四,医疗设备和药品。美国要求日本能充分考虑新药的创新价值,加快对新药上市的审批程序。2005年11月18日,美国国会通过议案要求日本遵守其1986年作出的承诺,向美国开放医疗设备和药品市场。
事实上,日本在若干领域中也对美国的一些做法持有异议。 比如美国在“九一一”后实施的海关管理措施延误了人员和货物的通关速度,加重了日本居民的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商务;美国一直存在保护国内海运产业的做法,对外国船只承担运输美国港口之间的业务采取歧视性待遇;美国经常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外国投资者设置障碍;美国出于政治目的实施经济制裁,结果损害了第三国企业的利益;在美国实施对利比亚、古巴和伊朗的制裁中,受损害的往往是日本企业,等等。日本政府对美国的这些不满也往往与其他国家的看法一致。

四、处理日美经贸关系的双边和多边渠道

双边渠道是处理日美经贸关系的主要方式。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美在贸易摩擦中逐渐形成了政府间处理双边经贸关系的机制,通过双边谈判和对话,最终达成相关协定来解决某个阶段的问题。1985年里根执政时期,美国政府发起了第一个双边涉及多部门的谈判框架,名为“市场导向特定部门”(Market-Oriented Sector-Specific, MOSS)。1989年老布什发起了名为“(消除)结构性障碍倡议”(the Structural Impediments Initiative, SII),该倡议旨在解决导致日美贸易持续性不平衡的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和结构性因素,提高美国出口者和投资者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克林顿执政后,美国政府对日本提出了强调结果的市场开放措施,1993年7月,日美两国签署了名为“美日新经济伙伴框架”(the United States-Japan Framework for a New Economic Partnership)协定,该协定要求一年举行两次经济会议,双方展开谈判,解决结构和部门问题,以减少日本经常项目顺差和美国贸易逆差。 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继承了克林顿的做法,宣布启动新的双边框架机制,取名为“实现增长的美日经济伙伴”(U.S.-Japan Economic Partnership for Growth),但实际上仍沿袭过去的做法,与日本进行双边领域的谈判。1988年美国审计总署(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在双边框架下对日本的出口除汽车之外都有所改善。
日美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联系通过两个方式得以实现。第一是多边领域中的自由化进程使两国在最惠国待遇的前提下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第二是诉诸争端解决机制。与两国联系最多的是后者。
1995年WTO成立至2006年年底,日美两国共有七起案件在WTO内诉诸争端解决。 (1)日本酒税法案。1996年7月11日,WTO专家组发表报告,裁定日本违反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有关国民待遇的条款。(2)日本胶卷案。1996年6月13日,美国提出与日本进行磋商,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10月16日,WTO应美国的要求成立了专家组。根据专家组的报告,美国因证据不足而败诉。所以,美国人认为,WTO规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有关国家执行竞争政策不力的问题。 (3)日美汽车贸易案。1995年5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对从日本进口的豪华轿车征收100%关税。5月22日,日本政府向WTO提出与美国磋商。双方经过两轮谈判,于6月28日达成谅解,双方协定美国取消对日本汽车的征税决定,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保证日本商人能自由销售外国汽车,鼓励外国制造商在日本谋求市场份额。这一案件实际上以日本的妥协而结束。(4)日本农产品进口措施案。1998年10月6日,专家组提交报告,认定日本对农产品的检验要求不符合WTO的规则。日本不服,提起上诉。1999年上诉机构作出报告,确认日本对农产品检验标准没有科学依据,不符合WTO的规则,日本败诉。(5)日本录音带案。1996年2月9日,美国要求与日本磋商,认为日本版权法对录音制品保护规定不符合WTO知识产权协定的规定。1996年12月,日本政府被迫修改了著作版权法,对录音制品和表演的保护期规定为50年。1997年1月24日,双方达成和解,美国政府撤回申诉。(6)1916年美国反倾销法案。1999年2月1日,WTO应日本要求成立专家组,就美国1916年反倾销法是否符合WTO规则作出裁决。日本认为,美国1916年美国反倾销法规定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产品的某些行为非法,构成犯罪,并要承担民事责任,美国的这种做法不符合WTO反倾销协定。2000年3月31日,专家组报告认为美国败诉。美国不服,提起上诉。2000年8月28日,上诉机构维持了专家组的结论,美国败诉。(7)日本苹果案。2002年3月1日,美国认为,日本对苹果进口采取的检验措施影响了美国苹果对日本的出口,并要求与日本磋商。2003年7月15日,专家组发表报告,裁定日本的做法不符合WTO的规则。2003年11月26日,上诉机构支持专家组的意见,美国胜诉。
日美经贸关系的发展最值得中国关注的焦点,是日美是否会建立自由贸易区。日美经贸关系在美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中的下降并不是一件坏事,实际上是两国经贸关系在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的崛起使日本在美国政治和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上升,日美同盟对两国都比过去更加有意义了。 那么,日美同盟是否会延伸到经济领域?
目前,美国正在积极地从事与其他国家签署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的活动,美国对东盟计划“发起东盟事业倡议”,其实质是美国准备与东盟国家签署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演变为亚太自由贸易区,是美国一直追求的目标。 澳大利亚已经与美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再从日本方面看,日本也正在积极推行FTA战略。日美各自的FTA战略是否会聚焦在日美两国间?日美经贸关系除了双边和多边渠道之外,建立日美自由贸易区是解决或发展两国经贸关系的第三个渠道。“新版阿米蒂奇报告”(《美日同盟——让亚洲正确迈向2020》)中提出,美国和日本应该朝着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向发展,作为加深彼此经济一体化的手段。 在美国已经与韩国签署FTA,并将其作为强化军事同盟催化剂的背景下,美国很有可能选择日本作为下一个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对象。对此,中国应该积极考虑到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日美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与两国的贸易会因贸易转移效应而产生负面影响。2007年2月,美国官员表示,日美自由贸易区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建立的,存在的障碍既有日本方面的农业政策问题,也有美国国内立法方面的问题。 笔者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是小布什的任期决定了该问题的重要性被滞后。从日美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看,中国积极实施自己的FTA战略已成为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刘 瑞)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