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焉: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故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阔,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脏象何如?
岐伯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分享到:
相关推荐
第四题考查“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藏象的含义,藏象是指人体的五脏六腑及其相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第五题考查“灵枢·本神”中的心志关系,《灵枢》是《黄帝内经》的下篇,记载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内容。本...
- **六节藏象论**:论述了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生理病理特征,其中“藏象”的含义被解释为脏藏而隐,象现而彰(选项A),强调了脏腑内部结构与外部表现之间的关联。 - **本神篇**:指出了“心,……则伤神”的观点...
这个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素问》。 2. 人体整体观: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生理病理活动的中心是五脏,特别是心脏,因为它主导血液循环和生命活动。 3. 脏腑分类: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六腑(胆、胃...
《内经》又称《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162篇文章。书中详细记载了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涵盖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
14. 《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马元台,这是一部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注解的著作。 15. 药食气味中气厚的作用通常是发热或发散。 16. "藏象"是中医术语,指的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通过外部表现反映出来的内在...
4. 心与脾的阴阳属性: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心为阳中之太阳,心主血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故为阳中之最盛;脾则为阴中之太阴,主运化,负责水谷的消化吸收,属阴性脏腑。 5. 营卫与津液:《灵枢·营卫生会》...
1. **五脏与筋、脉的关系**:《素问·五脏生成》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它阐述了人体各部分与脏腑的关联。在题目中提到,"诸筋者皆属于"肝,这反映了中医认为肝脏与人体筋膜系统的密切关系;"诸脉者皆属于"肝,...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其中的《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分别探讨了养生、阴阳、藏象、经脉、病机、诊法、病症和论治等主题。它提出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至今仍是中医诊疗的核心。此外,该书还系统...
《素问·五脏生成》是《黄帝内经》中的篇章,它提出肝脏与人体筋的关系,认为肝脏是筋的主导者,负责疏泄和调畅气机,从而保障筋的正常伸缩功能。这不仅说明了肝脏在运动系统中的作用,也强调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心...
《类经》将《黄帝内经》的两部原著——《素问》和《灵枢》按照医学内容的类别进行了重新编排,形成了十二大类。这种分类法将医学知识系统化,方便学习者按图索骥,从而对中医的核心理论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些类目...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它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侧重于生命的本质和体质的探讨,系统阐述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理论;《灵枢》则更注重经络和针灸,认为经络是生命...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它和《难经》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而《神农本草经》则是中药学理论的起源,它记录了大量药物的性质和用途。《伤寒杂病论》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