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udehai001
  • 浏览: 498936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北京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伤寒 & 温病

 
阅读更多
from:  www.oldzy.com  --老中医

凡发热而每日热度的升降相差较多者,为伤寒;
凡发热而每日热度的升降较微者,为温病;
凡发热可汗解或可以泻下者为伤寒;
凡发热不可汗解或不可泻下者为温病;

--------------------------------

伤寒--> 六经辨证论治
注意:凡遇不恶寒之热病,忌用麻黄、桂枝等药物。--因为不恶寒可能是温病
症状:恶寒、头疼、发汗(桂枝汤)、不发汗(麻黄汤)、薄白苔、清鼻涕

温病--> 三焦(主要用于定位病变位置)
      -->卫 、气、营、血 (主要用于判断轻重,即病变发展阶段)
症状:咳嗽、发热、口渴、苔黄、舌尖红、浓(黄)鼻涕、[汗出]、[微恶寒]
胸闷、便秘

---------------------------------

温病分类(寒|暑|燥|湿):
风温(温热、瘟疫、温毒、冬温) --春季(春温,初起就里热,无表症)、冬季(冬温=风温),人参白虎汤
暑温(夏季伏暑时节) --夏季,生脉散
湿温(夏季多雨时节) --夏季,三仁汤
秋燥(参考)           --秋季       

--===============================================================================

伤寒和温病的共同点,均为外感热病。

伤寒和温病的不同点,归纳综合如下:

病因学:
伤寒主要感受寒邪、风邪。
温病主要感受温热和湿热病邪。

病机学:
伤寒始于足太阳经,寒邪由肌肤毛孔而入,按六经传变,伤寒易伤阳。
温病始于手太阴经,温热病邪由口鼻而入,按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温病易耗阴。

症状学:
伤寒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尿清长,脉浮紧,舌质淡,舌苔薄白。
温病临床表现为发热重,微恶寒或者不恶寒,心烦,口渴,有汗或者无汗,尿微黄,脉数,舌尖赤,苔薄黄。

两者早期鉴别要点,根据本人临床经验有三:咽喉部充血、扁桃体炎症;舌尖赤;尿微黄者为温病。咽喉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舌质淡,尿清长者为伤寒。可供临床参考。

治疗学:
伤寒汗不厌早,下不嫌迟,重在误下,伤寒下法必须待表症全无,一下即可,不可常用,伤寒晚期多亡阳,用回阳救逆法,伤寒有救逆汤。治疗步步护其阳。
温病汗不嫌迟,下不厌早,重在误汗,温病下法不必待表症全无,兼里症即可用下法,直至病退方止,温病易陷心包,有芳香开窍之法,温病有开窍三宝;耗津伤阴有滋阴生津保液法。治疗时时护其阴。

总之,要“认证无差”,吴鞠通云:“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叶天士云:“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和温病属性不同,治疗迥然有别。

以上文字摘录自李顺保编著“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

--=============================================================================

八纲:
阴阳、表里(程度深浅)、寒热(病的性质)、虚实(病者体制强弱)

表里:
肺与大肠为表里
心与小肠为表里
肝与胆为表里
脾与胃为表里
肾与膀胱为表里

三焦:
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上焦:心、肺两脏
中焦:脾、胃、【肝】、胆;--肝属下焦之说,主要是辨证上的概念
下焦:肾、膀胱、小肠、大肠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决赛温病学试题.doc

    - 温病病因学说的建立也是重要的一环,它区分了温病与伤寒的不同病因,推动了温病学的独立发展。 3. 温病学派与代表人物: - 吴有性是温疫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温疫病因的新见解,强调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 ...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zip

    1. 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指由温热性质的邪气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与伤寒学共同构成了中医外感病学的主要内容。 2. 温病的分类:温病根据邪气性质和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温热、暑热、湿热、燥热、疫疠等类型。 二、...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doc

    众所周知,温病与伤寒在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上都有所不同。温病的邪气性质以温热为主,因此解表法在应用时更需注重“清”而非“温”,体现出与伤寒病辛温解表法的区别。刘景源教授将温病的解表法分为四类,每个类别...

    伤寒论辩脉法卷第二注释打印版.pdf

    4. 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与联系:《伤寒论》中讨论的伤寒主要是指由外感寒邪引起的疾病,而温病则指由外感热邪导致的疾病。两者虽有区别,但都是外感疾病,并在《伤寒论》中有着系统性的论述。 5.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技能...

    伤寒论倪海厦讲稿.docx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伤寒细分为中风、伤寒、温病、热病和湿热病等多种类型,以便于针对不同病理特征进行辨证施治。在这一过程中,他巧妙地将疾病的发展与自然界的节气变化相结合,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念,即太阳、...

    基于温病古籍数据挖掘的风温病证候研究.pdf

    1. 风温病的定义和历史背景:风温病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伤寒论》中,它所代表的疾病在西医中对应的是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疾病。由于这类疾病往往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因此在医学研究上...

    温病学复习大纲.pdf

    1. **温病学历史发展**:郭雍最早区分温病的新感和伏气类型,刘完素主张寒凉疗法对热病的治疗,王安道强调温病与伤寒的差异,叶天士的《温热论》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标志着温病学的形成,吴乂可的《温疫论》为第...

    伤寒论课件[宣贯].ppt

    随着医学的发展,诸如温病学派的叶天士、吴鞠通等人,他们在温病的诊治中借鉴并灵活运用了《伤寒论》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的临床实践。 综上所述,《伤寒论》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价值和...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打印版[借鉴].pdf

    书中不仅讨论风寒,还涉及其他病症,如温病,以作鉴别。张仲景将伤寒与杂病合并论述,原因在于疾病发病形式多样,内外因交织,需要全面辨证论治。此外,书中采用的六经辨证法,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丁甘仁治疗湿热类温病用药规律.pdf

    此外,文章还提供了丁甘仁治疗湿热类温病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结合伤寒六经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以及经方与时方并用的治疗方法,形成了寒温融合的辨证论治体系。丁甘仁在治疗温病方面的见解被认为是独到的,其治疗方法...

    信息化教学模式优化《温病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docx

    - **综合性强**:温病学的学习需要结合其他中医经典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以及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 **实践性强**:温病学强调通过临床实践来验证和发展理论,因此需要为...

    中医内科(医学高级)-温病学(精选试题).doc

    在中医理论中,温病是相对于伤寒而言的一种疾病类型,其病邪性质偏热或温燥,对人体的影响侧重于消耗津液,导致一系列热性病症。以下是对题目中涉及的知识点的详细解释: 1. "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 这句话出自《内经...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连翘在温病学古方中的配伍规律分析.pdf

    中医温病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内经》、《难经》、《伤寒论》,在宋代得到发展,至明清及近代成熟。温病学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的疾病,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

    伤寒学复习(整理版).doc

    这一理论使得外感热病的诊治有据可依,也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论》还提出了诸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等基本治则,并首次系统应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丰富了中药治疗方法。此外,书中还...

    现代背景下的伤寒论新思考PPT学习教案.pptx

    其次,《伤寒论》的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的医家都有所贡献,如金元四大家的理论、钱乙的六味地黄丸、张景岳的温补学说、王清任的活血化瘀以及明清温病学家的继承创新等。尽管如此,原著中仍有局限性,如药物资源的...

    《医学课儿策》提要.doc

    书中不仅讨论了各种病症的治疗方法,还探讨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强调了温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原则。 高上池先生的目的是通过与儿子斗机的问答方式,增进父子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知识的传承。书中的温病部分,高...

    伤寒论复习重点打印版.doc

    10. **风温与温病**:风温是早期热邪侵袭的病症,与中风、伤寒的区别在于发热、不恶寒、口渴等症状。 11. **桂枝人参汤**和**理中汤**:桂枝人参汤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可加减成理中汤,加强温中散寒和补益脾胃的作用...

    中医全科(医学高级)-绪论及概念(精选试题).doc

    将温病归类于伤寒,意味着在中医理论的发展中,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和扩展,也体现了中医学在当时对温病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全科医学高级课程的...

    中医外感热病新进展.ppt

    这一领域建立在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基础上,但又有其独特之处,更注重临床诊疗规律。外感热病在古代被称为“伤寒”,后来根据症状的不同,被分为“伤寒”(狭义)和“温病”两大类别。 中医对热病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

    胡希恕伤寒论坛的讲座摘记.doc

    "胡希恕伤寒论坛讲座摘记" 本文摘记了胡希恕伤寒论坛的讲座要点,总共十八点,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诊断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点。 一、温病不能发汗,不能吃泻药,更不能用火攻,只能用白虎汤。 本点讲述了...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