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与"物化人"
“文化人”,(自恃)有学问的,或有超越更多的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在你的现实生活中左右、掌控的人。放得更宽一点:就是有文化,有知识的,有艺术气息的文化层面上的人,跟所谓的专门一类学科牵扯上了某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更多强调一个(激)“情”字。
“物化人”,支配其现实生活更多的因素是物质层面上的,现实生活的走向更多的是有物质层面上的意思决定,其思想,思维方式由物质利益所驱使。即使有文化类的气味,更高利益上也是为物质利益铺垫,服务,更多强调一个“欲”(望)字。
“文化人”尽量还原真实,容易在叛逆的环境之下有激情的举措,善于愤起,激情行为多,创造性的行为居多,有放荡不羁、真实自然的灵魂,有漫无拘束的真实延伸,求真理的善美。
“物化人”,尽量理性,规典,中庸,不偏不倚,作风硬朗,态度坚决,严谨而又有派头。始终缺少那份闲暇逸致,悠然南山的闲适,屈从,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求真,物质的真,实在的真。
相对而言,物化人的浮华下面掩藏着嘲弄与淡漠,世态炎凉,人是物的附从者,物化是无情,残酷;而文化人,人是左右物,以物来映衬思想,用激情来描摹世间景观,激情过后让人体会到深刻和孤独,文化人多有独享情结,所以总有不少的曲高和寡文化人。物化使人的思想固守,对于文化而言过于悲壮,物化是绝对的,现实主义,排斥异己,铜臭异常,冷漠而挑剔,蓬勃、喧哗、奢侈;文化是蕴涵感情,有情有义,是相对,是浪漫主义,是豁达大度,是宽容,是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沧桑、寂寞、朴素。
文化与物化相反相成,都因为对方的存在而突显自我的存在,强化了自己,交相成映。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热烈和丰富,物化的影响在于它实际和隆重。文化属于政治,物化属于经济;文化是先锋和理想化的,是虚的,物化求实求真,实际表现自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体现,互相转换,趋于均衡。
文化是虚的,追求不免有点虚无缥缈之态势,感觉靠不近,存在距离,文化是深刻的,内在的,本质的,含蓄的;物化是实的,站在你面前,给你切身的感官,是表面的,常规的,感官的。物化刚好迎合了人首先是作为一种生理动物表现出来,首先才是动物然后才是人,所以都不免带有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所以通常容易走先兵后礼模式。
被物化是一个浅层次的接受,一种表面的转移,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的置换,一种物质载体的另外形式的呈现;被文化是一个文化的延伸,一个文化的张性扩展、发展,一种深度的创造,一种思想的质的转变、提升。物化有作假之嫌疑,物化了只是拷贝,克隆了一份模板,借过来是骨架,没有实在的思想,没有充实的内涵,缺乏灵魂,流于表面,所以需要文化,需要实在的肌肉来充实,涵盖。
当代社会就是西方社会的冲击下,过于被动接受,几乎所有层面或多或少的被西化(洋化),只带过来物质模式,缺乏文化模式的内涵,简单的就是拿来,拿来照搬人家的流程,感觉被架空,沉淀不下来。这种明显带有更多的物化层面上的痕迹,我们用上的只是机械式的模仿,简单程式的操作,物物同化,所谓的生搬硬套。造成了“文化”与“物化”的冲突,没有平衡之间实力比较,迟早社会将出现端倪。
物化来了,文化也来了。怎么拿来才是关键,物化需要有文化的物化,文化需要有物化的文化,相互限制,.相互映衬,持续发展。 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还需要外来文化的补充,兼收并蓄,传统是传统的,外来是外来的。物化需要文化作底蕴,才能更持久,文化需要物化的定制,才能更深刻,更为广度的延伸。
(纯属个人思想(小波)20070106)
分享到:
相关推荐
物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取代,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物化的概念。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指人类活动的产品——商品,反过来成为支配人...
这一理论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主体性被商品关系所异化,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商品)的关系所取代,导致人性的扭曲和精神的物化。在卢卡奇看来,这种物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最初是在分析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探讨了在商品形式占据社会生活支配地位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被物化,以及这种物化如何渗透到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的意识当中。...
2. **物化概念**:物化(Reification)是卢卡奇理论的核心,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转化为抽象的商品关系,人的本质被异化为商品的形式。物化不仅涉及到经济领域,也扩展到文化、思想和社会...
在卢卡奇的理论中,物化表现为人的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化的商品关系所掩盖,个体失去了对自我劳动的控制,导致人的本质属性的异化。在大数据时代,这种物化现象以新的形式呈现。个人的数据...
这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男性角色通过家庭劳动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权益,与童养媳的物化存在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彩礼制度是清朝女性地位物化的另一重要表现。在当时的婚姻实践中,女方家庭会因为女儿的出嫁而接受...
【文化的涵义与社会运行】 文化,源自英文的"culture",最初指的是人们对于自然界进行改造和耕耘的行为。从广义上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指的是人类创造出的实体...
1. 人性假设与管理对象的变化:企业管理方法的出发点是人性假设,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从生理到自我实现的逐层递进。随着社会环境变化,管理对象也由单一的物质资源扩展到更复杂的人性需求。 2. 从企业...
通过正式传播渠道,如培训、会议和制度更新,非正式传播渠道,如领导示范、企业故事和内部报道,以及物化传播渠道,如标识性的物品和活动,来强化文化影响力。例如,5S活动、企业文化墙制作、全员培训和特定行为的...
10. 社会文化的变迁:审美经验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从审美救赎到审美物化,揭示了消费主义和市场经济对审美观念的塑造。 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1980年代中国文艺美学的繁荣及其后审美的物化过程,揭示了...
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居,都强调群体意识和有机整体性,尤其体现在“院落文化”中,建筑群的布局紧密围绕人的活动需求,展现出人与建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3.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深受...
文化遗产则是一个国家历史积淀的物化表现,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艺术、民间技艺)。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对于了解和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类劳动的物化,凝聚了千百年的智慧与努力,具备经济价值的功能和特性。它们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例如,大同的古城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旅游观光的热点,对于研究北魏及...
总结起来,文章强调了哲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精神维度,探讨了全球化、资本主义、物化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指出哲学在解决世界观矛盾和推动社会共识形成中的重要角色。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哲学作为理解和解决...
改革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人的积极性,而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既依赖于人的个性,也可能导致物化的现象,这需要人学提供理论指导。 文化建设也是人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领域。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高国民素质,塑造...
8. 文化传承与教育:这个训练卷反映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通过分析经典文本,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古代文化的能力,以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结:本文讨论了庄子和惠子关于“游鱼之乐”的...
7. 由人创造出来的器物既是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物化的精神文化,因为它们体现了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力。 8. 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表意性,能传达特定的意义和信息。 9.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商...
卢卡奇还提出了“物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物化,如何使个体失去主体性和自主性。 【物化理论与阶级意识】 物化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和人际关系被转化为商品的形式,人变成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为非遗,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各种传统实践、表演、知识体系和技能上,这些形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代代相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演变。根据联合国教科...
其次,AI拟人化可能加剧物化女性的现象,因为一些AI设计可能基于性别刻板印象。最后,过度依赖虚拟关系可能导致人类社会交往的退化,人们可能会沉迷于与AI建立的情感联系,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 文章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