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线程的应用中要用到延时函数,开始时我只用到 sleep 这个秒级函数,但在 solaris 上跑时,程序运行到sleep时,却显示 “Alarm clock” 这句话后就中止了。据说是产生了 alarm 这个信号,而系统默认信号处理就是中止程序,所以要在程序中把这个设置为忽略:
signal(SIGALRM, SIG_IGN);
unix 上的延时函数有好几种:
引用
一、 基础知识
1、时间类型。Linux下常用的时间类型有4个:time_t,struct timeval,struct timespec,struct tm。
(1)time_t是一个长整型,一般用来表示用1970年以来的秒数。
(2)Struct timeval有两个成员,一个是秒,一个是微妙。
struct timeval {
long tv_sec; /**//* seconds */
long tv_usec; /**//* microseconds */
};
(3)struct timespec有两个成员,一个是秒,一个是纳秒。
struct timespec{
time_t tv_sec; /**//* seconds */
long tv_nsec; /**//* nanoseconds */
};
(4)struct tm是直观意义上的时间表示方法:
struct tm {
int tm_sec; /**//* seconds */
int tm_min; /**//* minutes */
int tm_hour; /**//* hours */
int tm_mday; /**//* day of the month */
int tm_mon; /**//* month */
int tm_year; /**//* year */
int tm_wday; /**//* day of the week */
int tm_yday; /**//* day in the year */
int tm_isdst; /**//* daylight saving time */
};
2、 时间操作
(1) 时间格式间的转换函数
主要是 time_t、struct tm、时间的字符串格式之间的转换。看下面的函数参数类型以及返回值类型:
char *asctime(const struct tm *tm);
char *ctime(const time_t *timep);
struct tm *gmtime(const time_t *timep);
struct tm *localtime(const time_t *timep);
time_t mktime(struct tm *tm);
gmtime和localtime的参数以及返回值类型相同,区别是前者返回的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后者是当地时间。
(2) 获取时间函数
两个函数,获取的时间类型看原型就知道了:
time_t time(time_t *t);
int gettimeofday(struct timeval *tv, struct timezone *tz);
前者获取time_t类型,后者获取struct timeval类型,因为类型的缘故,前者只能精确到秒,后者可以精确到微秒。
二、 延迟函数
主要的延迟函数有:sleep(),usleep(),nanosleep(),select(),pselect().
unsigned int sleep(unsigned int seconds);
void usleep(unsigned long usec);
int nanosleep(const struct timespec *req, struct timespec *rem);
int select(int n, fd_set *readfds,fd_set *writefds,fd_set *exceptfds,
struct timeval *timeout);
int pselect(int n,fd_set *readfds,fd_set *writefds,fd_set *exceptfds,
const struct timespec *timeout, const sigset_t *sigmask);
alarm函数是信号方式的延迟,这种方式不直观,这里不说了。
仅通过函数原型中时间参数类型,可以猜测sleep可以精确到秒级,usleep/select可以精确到微妙级,nanosleep和pselect可以精确到纳秒级。
而 实际实现中,linux上的nanosleep和alarm相同,都是基于内核时钟机制实现,受linux内核时钟实现的影响,并不能达到纳秒级的精度, man nanosleep也可以看到这个说明,man里给出的精度是:Linux/i386上是10 ms ,Linux/Alpha上是1ms。
这里有一篇文章http://blog.csdn.net/zhoujunyi/archive/2007/03/30/1546330.aspx, 测试了不同延迟函数之间的精确度。文章给出的结论是linux上精度最高的是select,10ms级别。我在本机器测试select和pselect相 当,都达到了1ms级的精度,精度高于文章中给出的10ms,sleep在秒级以上和usleep/nanosleep相当。下面贴下我机器上1ms时候 的测试结果,其他不贴了:
sleep 1000 0 -1000
usleep 1000 2974 1974
nanosleep 1000 2990 1990
select 1000 991 -9
pselect 1000 990 -10
gettimeofday 1000 1000 0
而使用gettimeofday循环不停检测时间,可精确微秒级,不过不适宜用来做定时器模块。
因此后面的定时期模块将选择select为延迟函数。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wbj1234566/archive/2008/05/13/2442264.aspx
我在用 usleep 时却发现有部分线程完全在等待中,没有醒过来, 最后换用了 nanosleep
正常回了。注意,要调用 nanosleep, 编译时要带 -lposix4
nanosleep 的例子(来自http://hi.baidu.com/zengzhaonong/blog/item/2fa4a799e282bb096f068c62.html)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ys/time.h>
#include <sched.h>
#define COUNT 1000
#define MILLION 1000000L
int main(void)
{
int i;
struct timespec slptm;
long tdif;
struct timeval tend, tstart;
slptm.tv_sec = 0;
slptm.tv_nsec = 1000; //1000 ns = 1 us
//struct sched_param param;
//param.sched_priority = 0;
//sched_setscheduler(getpid(), SCHED_FIFO, ¶m);
if (gettimeofday(&tstart, NULL) == -1) {
fprintf(stderr, "Failed to get start time\n");
return 1;
}
for (i = 0; i < COUNT; i++) {
if (nanosleep(&slptm, NULL) == -1) {
perror("Failed to nanosleep");
return 1;
}
}
if (gettimeofday(&tend, NULL) == -1) {
fprintf(stderr, "Failed to get end time\n");
return 1;
}
tdif = MILLION * (tend.tv_sec - tstart.tv_sec) + (tend.tv_usec - tstart.tv_usec);
printf("nanosleep() time is %ld us\n", tdif/COUNT);
return 0;
}
HZ 250HZ
时钟中断的时间间隔: 4 ms (1000ms/250)
----------------------------------------
nanosleep() time is 4019 us (4.019 ms)
说明nanosleep的睡眠定时器依赖于时钟中断
HZ 1000HZ
时钟中断的时间间隔: 1 ms
----------------------------------------
nanosleep() time is 12 us
注: 最小睡眠时间为1 us
分享到:
相关推荐
16.5 小结 Unix域协议是Unix和类Unix系统中一个高效的本地进程通信机制,它提供与网络协议一致的API,简化了编程模型。虽然其他IPC机制如消息队列、共享内存、命名管道等也有各自的优势,但Unix域协议的接口兼容性使...
2.9 小结 2.10 练习 2.11 参考文献 第3 章 线程和轻量级进程(41) 3.1 简介 3.1.1 动机 3.1.2 多线程和多处理器 3.1.3 并发和并行 3.2 基本抽象概念 3.2.1 内核线程 3.2.2 轻量级进程 3.2.3 用户线程 3.3 轻量级进程...
1.17 小结 13 第2章 链路层 15 2.1 引言 15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15 2.3 尾部封装 17 2.4 SLIP:串行线路IP 17 2.5 压缩的SLIP 18 2.6 PPP:点对点协议 18 2.7 环回接口 20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21 2.9 路径MTU...
2.7 mbuf宏和函数的小结 40 2.8 Net/3联网数据结构小结 42 2.9 m_copy和簇引用计数 43 2.10 其他选择 47 2.11 小结 47 第3章 接口层 49 3.1 引言 49 3.2 代码介绍 49 3.2.1 全局变量 49 3.2.2 SNMP变量 50 3.3 ifnet...
1.17 小结 13 第2章 链路层 15 2.1 引言 15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15 2.3 尾部封装 17 2.4 SLIP:串行线路IP 17 2.5 压缩的SLIP 18 2.6 PPP:点对点协议 18 2.7 环回接口 20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21 2.9 路径MTU...
1.17 小结 13 第2章 链路层 15 2.1 引言 15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15 2.3 尾部封装 17 2.4 SLIP:串行线路IP 17 2.5 压缩的SLIP 18 2.6 PPP:点对点协议 18 2.7 环回接口 20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21 2.9 路径MTU...
1.17 小结 13 第2章 链路层 15 2.1 引言 15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15 2.3 尾部封装 17 2.4 SLIP:串行线路IP 17 2.5 压缩的SLIP 18 2.6 PPP:点对点协议 18 2.7 环回接口 20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21 2.9 路径MTU...
1.17 小结 13 第2章 链路层 15 2.1 引言 15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15 2.3 尾部封装 17 2.4 SLIP:串行线路IP 17 2.5 压缩的SLIP 18 2.6 PPP:点对点协议 18 2.7 环回接口 20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21 2.9 路径MTU...
1.17 小结 13 第2章 链路层 15 2.1 引言 15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15 2.3 尾部封装 17 2.4 SLIP:串行线路IP 17 2.5 压缩的SLIP 18 2.6 PPP:点对点协议 18 2.7 环回接口 20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21 2.9 路径MTU...
1.17 小结 13 第2章 链路层 15 2.1 引言 15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15 2.3 尾部封装 17 2.4 SLIP:串行线路IP 17 2.5 压缩的SLIP 18 2.6 PPP:点对点协议 18 2.7 环回接口 20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21 2.9 路径MTU...
1.17 小结 13 第2章 链路层 15 2.1 引言 15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15 2.3 尾部封装 17 2.4 SLIP:串行线路IP 17 2.5 压缩的SLIP 18 2.6 PPP:点对点协议 18 2.7 环回接口 20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21 2.9 路径MTU...
1.17 小结 13 第2章 链路层 15 2.1 引言 15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15 2.3 尾部封装 17 2.4 SLIP:串行线路IP 17 2.5 压缩的SLIP 18 2.6 PPP:点对点协议 18 2.7 环回接口 20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21 2.9 路径MTU...
1.17 小结 13 第2章 链路层 15 2.1 引言 15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15 2.3 尾部封装 17 2.4 SLIP:串行线路IP 17 2.5 压缩的SLIP 18 2.6 PPP:点对点协议 18 2.7 环回接口 20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21 2.9 路径MTU...
1.17 小结 13 第2章 链路层 15 2.1 引言 15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15 2.3 尾部封装 17 2.4 SLIP:串行线路IP 17 2.5 压缩的SLIP 18 2.6 PPP:点对点协议 18 2.7 环回接口 20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21 2.9 路径MTU...
1.17 小结 13 第2章 链路层 15 2.1 引言 15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15 2.3 尾部封装 17 2.4 SLIP:串行线路IP 17 2.5 压缩的SLIP 18 2.6 PPP:点对点协议 18 2.7 环回接口 20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21 2.9 路径MTU...
#### 小结 本章节首先介绍了客户-服务器模型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代码示例展示了基于UDP的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工作原理。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基于TCP的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以及如何通过TCP事务协议(T/...
**覆盖技术小结**: - 总结覆盖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9章 共享库 **绑定时间**: - 绑定是指将符号与其实际地址关联起来的过程,可以在链接时绑定或加载时绑定。 **实际的共享库**: - 共享库是如何在实际...
§13.2.1 使用函数索引 165 §13.2.2 使用位图索引- 166 §13.2.3 使用B树索引- 166 §13.2.4 使用反向键索引- 166 §13.2.5 使用索引组织表 166 §13.3 使用范围索引 166 §13.4 使用簇 - 167 §13.5 使用Hash 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