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nco
  • 浏览: 256619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北京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STL序列式容器中删除元素的方法和陷阱 一

阅读更多

STL(标准模板库)中经常会碰到要删除容器中部分元素的情况,本人在编程中就经常编写这方面的代码,在编码和测试过程中发现在STL中删除容器有很多陷阱,网上也有不少网友提到如何在STL中安全删除元素这些问题。本文将讨论编程过程中最经常使用的两个序列式容器vectorlist中安全删除元素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其它如queuestack等配接器容器(container adapter),由于它们有专属的操作行为,没有迭代器(iterator),不能采用本文介绍的删除方法,至于deque,它与vector的删除方法一样。STL容器功能强大,but no siliver bullet,如果你使用不当,也将让你吃尽苦头。

1.手工编写for循环代码删除STL序列式容器中元素的方法<o:p></o:p>

例如,你能看出以下代码有什么问题?

1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main( ) {

       vector<int> vectInt;

       int i;

       //     初始化vector容器

       for (i = 0; i < 5; i++ ) {

              vectInt.push_back( i );

       }

       //     以下代码是要删除所有值为4的元素

       vector<int>::iterator itVect = vectInt.begin();

       for ( ; itVect != vectInt.end();  ++itVect ) {

              if ( *itVect == 4 ) {

                     vectInt.erase( itVect );

              }

       }

       int iSize = vectInt.size();

      for (  i = 0 ; i < iSize; i++ )  {

                     cout << " i= " << i <<  ", " << vectInt[ i ] << endl;

       }

 <o:p></o:p>

}

2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main( ) {

       vector<int> vectInt;

       int i;

       //     初始化vector容器

       for ( i = 0; i < 5; i++ ) {

              vectInt.push_back( i );

              if ( 3 == i ) {

                     //       使3的元素有两个,并且相临。这非常关键,否则将发现不了bug

                     //   具体解释见下。

                     vectInt.push_back( i );

              }

       }

       vector<int>::iterator itVect = vectInt.begin();

       vector<int>::iterator itVectEnd = vectInt.end(); //       防止for多重计算

       //     以下代码是要删除所有值为3的元素

       for ( ; itVect != itVectEnd; ++itVect ) {

              if ( *itVect == 3 ) {

                     itVect = vectInt.erase( itVect );

              }

       }

       int iSize = vectInt.size();

      for (  i = 0 ; i < iSize; i++ )  {

                     cout << " i= " << i <<  ", " << vectInt[ i ] << endl;

       }

3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main( ) {

       vector<int> vectInt( 5 );

       int i;

       vectInt[ 0 ] = 0;

       vectInt[ 1 ] = 1;

       vectInt[ 2 ] = 2;

       vectInt[ 3 ] = 3;

       vectInt[ 4 ] = 4; //     替换为 vectInt[ 4 ] = 3;试试

       vector<int>::iterator itVect = vectInt.begin();

       vector<int>::iterator itVectEnd = vectInt.end(); //       防止for多重计算

       //     以下代码是要删除所有值为3的元素

       for ( ; itVect != itVectEnd; ) {

              if ( *itVect == 3 ) {

                     itVect = vectInt.erase( itVect );

              }

              else {

                     ++itVect;

              }

       }

       int iSize = vectInt.size();

      for (  i = 0 ; i < iSize; i++ )  {

                     cout << " i= " << i <<  ", " << vectInt[ i ] << endl;

       }

}

 <o:p></o:p>

分析:

这里最重要的是要理解erase成员函数,它删除了itVect迭代器指向的元素,并且返回要被删除的itVect之后的迭代器,迭代器相当于一个智能指针,指向容器中的元素,现在删除了这个元素,将导致内存重新分配,相应指向这个元素的迭代器之后的迭代器就失效了,但erase成员函数返回要被删除的itVect之后的迭代器

1将导致程序未定义的错误,在windows中即是访问非法内存,程序当掉。因为vectInt.erase( itVect );调用后itVect之后的迭代器已无效了,所以当执行++itVect后,*itVect访问了非法内存。例1也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这个错误也比较容易发现。

2可能会导致不能把vectInt中所有为3的元素删除掉。因为第一次删除成功时,itVect = vectInt.erase( itVect );itVect为指向3之后的位置,之后再执行++itVectitVect就掉过了被删除元素3之后的元素3,导致只删除了一个为3的元素,这个bug比较隐蔽,因为如果不是两个均为3的元素相临,就将很难捕捉到这个bug,程序有可能在一段时间运行良好,但如碰到容器中两值相同的元素相临,则程序就要出问题。

3,对于本例你可能要说程序没有任何问题,解决了上面的两个bug,程序也运行正常。但且慢,你把 vectInt[ 4 ] = 4; 这一行改为 vectInt[ 4 ] = 3;”试试,一运行,程序当掉,访问非法内存!你疑惑不解:从程序看不出bug,而且我还把vectInt.end()放在外面计算以防止for多重计算,提高效率。哈哈,问题就出在最后一句话!算法大师Donald Knuth有一句名言:不成熟的优化是一切恶果的根源( Permature optimization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由于在for循环中要删除元素,则vectInt.end()是会变化的,所以不能在for循环外计算,而是每删除一次都要重新计算,所以应放在for循环内。那你要问,为什么把 vectInt[ 4 ] = 4; 这一行改为 vectInt[ 4 ] = 3;”程序就会当掉,而不改程序就很正常呢?这就跟vector的实现机制有关了。下面以图例详细解释。

vectInt的初始状态为:

 <o:p></o:p>

                                                                             | end

0        1        2        3         4      <o:p></o:p>

                                     

删除3后,

 <o:p></o:p>

                                                                |新的end  | 原来的end

0        1        2        4         4      <o:p></o:p>

 <o:p></o:p>

 <o:p></o:p>

 <o:p></o:p>

注意上面“新的end”指向的内存并没有被清除,为了效率,vector会申请超过需要的内存保存数据,删除数据时也不会把多余的内存删除。

然后itVect再执行++itVect,因为此时*itVect等于4,所以继续循环, 这时itVect 等于“新的end”但不等于“原来的end”(它即为itVectEnd),所以继续,因为 *itVect访问的是只读内存得到的值为4,不等于3,故不删除,然后执行++itVect此时itVect等于itVectEnd退出循环。从上面过程可以看出,程序多循环了一次(删除几次,就要多循环几次),但程序正常运行。

如果把 vectInt[ 4 ] = 4; 这一行改为 vectInt[ 4 ] = 3;”过程如下:<o:p></o:p>

 <o:p></o:p>

 <o:p></o:p>

                                                                        | end

0        1        2        3         3      <o:p></o:p>

 <o:p></o:p>

删除3后,

 <o:p></o:p>

                                                                |新的end       |原来的 end

0        1        2        3         3      <o:p></o:p>

 <o:p></o:p>

 <o:p></o:p>

删除第23后,

 <o:p></o:p>

                                                 |新的end            |原来的 end

0        1        2        3         3      <o:p></o:p>

 <o:p></o:p>

这时itVect 等于“新的end”但不等于“原来的end”(它即为itVectEnd),所以继续,因为 *itVect访问的是只读内存得到的值为3,等于3,所以执行删除,但因为*itVect访问的是只读内存不能删除,所以程序当掉。

综上,我们知道当要删除的值在容器末尾时,会导致程序删除非法内存,程序当掉;即使程序正常运行,也是for循环多执行了等于删除个数的循环。所以把vectInt.end()放在for循环外面执行,完全是错误的。对于list容器,list.end()在删除过程中是不会变的,可以把它放在for循环外面计算,但由于list.end()是个常量,把list.end()放在for循环中计算编译器应该可以优化它。从安全考虑,除非你能保证for循环中不会改变容器的大小,否则都应该对容器的值在for循环中计算,对于 vectInt.size()这样的计算,也应该在for循环中计算,不要因为微小的优化而导致程序出错。

 <o:p></o:p>

正确的方法:

4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main( ) {

       vector<int> vectInt;

       int i;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Effectiv STL, STL源码剖析, STL标准程式库,The C++ standard library

    2. **迭代器**:迭代器是STL的核心概念,它是访问容器中元素的一种抽象接口。通过迭代器,程序员可以像操作指针一样遍历容器,但具有更丰富的功能,如前向、双向和随机访问迭代器,支持各种操作如递增、递减、比较和...

    关于STL的erase()陷阱-迭代器失效问题的总结

    对于序列式容器(如`vector`、`deque`),删除操作可能导致后续迭代器失效。 了解这些规则并正确使用迭代器是使用STL时的关键,避免迭代器失效能确保代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实际编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以...

    C++函数手册+(LibraryFunctions)

    4. **容器管理**:C++标准模板库(STL)提供了多种容器,如`vector`动态数组,`list`双向链表,`set`和`map`为关联容器,分别提供有序的元素集合和键值对映射。容器相关的函数如`push_back()`向`vector`末尾添加元素...

    TSP-issues.rar_数值算法/人工智能_Visual_C++_

    - 可能会用到STL库中的容器,如vector,用于表示种群和个体。 4. **优化策略**: - 可以使用各种策略改进遗传算法,例如 elitism(保留最优解)、dithering(适应度阈值)和局部搜索。 - 还可以引入多种交叉和...

    电机工程中异步电机Matlab仿真的构建与应用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在Matlab平台上构建异步电机的仿真模型。首先阐述了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即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三相交流电产生的旋转磁场带动转子转动。随后,具体讲解了在Matlab Simulink环境下搭建仿真模型的关键步骤,包括选择和配置电源模块、电机模块以及负载模块。文中提供了详细的参数设置方法,如电源的幅值和频率、电机的额定功率和电阻电感值、负载的转矩等。此外,还探讨了仿真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例如参数敏感性和仿真稳定性。最后强调了该仿真模型对于科研人员探索新控制策略和工程师进行产品开发的重要意义。 适合人群:电机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尤其是希望深入理解和优化异步电机性能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在虚拟环境中测试不同条件下异步电机行为的研究项目或产品研发前期。主要目的是减少实物试验的成本和风险,同时提高设计效率。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涵盖了基本的建模指导,还包括了许多实用的小贴士,如避免常见错误、提升仿真精度的方法等。

    松下FP-XH双PLC 10轴摆盘系统的模块化程序设计与维纶通触摸屏应用实例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松下FP-XH双PLC实现的10轴摆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采用模块化编程方法,涵盖输出与调试、报警与通信、启动与复位三个主要部分。通过PC-LINK通信协议实现双PLC间的数据交互,并结合维纶通触摸屏提供直观的操作界面。具体代码展示了轴控制、报警处理、通信数据传输等功能的实现细节,强调了程序的易维护性和高效性。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熟悉松下PLC和维纶通触摸屏的用户。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高精度多轴联动控制的工业应用场景,如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控制等。目标是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效率,减少维护难度。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丰富的代码示例和实际操作经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介绍的技术。此外,还讨论了一些优化技巧,如通信负载管理、异常处理机制等,有助于提升项目的可靠性和性能。

    三菱FX3U PLC结构化编程详解:ST、FBD及FB块在变频器通信与伺服控制中的应用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三菱FX3U PLC的结构化编程方法及其在变频器通信和伺服控制中的应用。首先解释了结构化编程的概念,即通过ST(结构化文本)、FBD(功能块图)和FB(功能块)三种方式将程序模块化,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文中展示了具体的编程实例,如变频器通信的参数初始化、伺服控制的位置和速度设置等。此外,还讨论了如何利用FB块封装常用功能,简化主程序的设计。通过这些方法,复杂的工业控制系统被分解为易于理解和管理的小模块。 适合人群:从事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三菱FX3U PLC编程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进行变频器通信和伺服控制的实际工程项目。通过学习本文,读者可以掌握如何使用ST、FBD和FB块构建高效、可靠的控制系统,提升项目的开发效率和质量。 其他说明:文章强调了良好的注释习惯和合理的程序架构设计对于后续维护的重要性。同时指出,采用结构化编程可以使系统更加灵活,便于未来扩展和升级。

    电子工程领域锁相环(PLL)设计与进阶关键技术解析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锁相环(PLL)的工作原理及其设计方法,涵盖基本概念、组成部分(鉴相器、环路滤波器、压控振荡器),并通过具体实例讲解了PLL的设计流程,包括确定设计指标、选择合适组件、环路参数设计等。此外,文章还探讨了PLL的进阶设计,如低相位噪声设计、宽带PLL设计、集成化与数字化PLL等方面的内容。文中提供了多种实用的技术细节和代码片段,帮助读者深入了解PLL的实际应用和技术难点。 适合人群:电子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对PLL设计感兴趣的高校学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掌握PLL设计原理和技巧的专业人士,旨在提高他们在PLL相关项目中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涵盖了PLL的基础知识,还包括了许多高级主题和技术细节,如不同类型的PLL实现方式、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等,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和应用PLL技术。

    COMSOL直流电弧放电模型:基于磁流体方程计算稳态特性和电极熔化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使用COMSOL进行直流电弧放电的多物理场模拟。模型基于磁流体动力学(MHD)方程,计算电弧的稳态温度、流体速度和电磁场分布,并考虑电极熔化的影响。文中探讨了磁流体方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如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并展示了如何在COMSOL中定义几何结构、设定物理场及其边界条件。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电极熔化过程的模拟,采用焓-多孔介质模型来描述熔化和凝固现象。通过这些模型,可以深入了解电弧放电过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为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适合人群:从事电弧放电研究、焊接工程、等离子体加工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精确模拟和分析直流电弧放电过程的场合,如焊接工艺优化、等离子体切割设备设计等。目标是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减少能源消耗。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代码片段和具体参数设置有助于读者快速上手COMSOL建模,同时强调了数值稳定性和求解器配置的重要性。

    超过100个项目组成的项目资料.rar

    超过100个项目组成的项目资料

    基于动态规划的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及其MATLAB实现

    内容概要:本文探讨了基于动态规划(DP)的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并详细介绍了在MATLAB平台上的具体实现。文中强调了严格控制电池荷电状态(SOC)始末值一致性的必要性,这是为了确保电池寿命和系统稳定性。通过动态规划算法,能够从全局最优角度规划能量分配,同时考虑了动力系统性能衰退的因素。文章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示例,解释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工况调整功率需求序列,以适应城市拥堵、高速巡航等多种情况。此外,还讨论了目标函数设计中的创新点,如引入燃料电池效率衰减因子,以及如何通过状态网格化处理精确控制SOC。 适合人群:从事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研究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优化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的研究项目,旨在提高系统效率、延长组件寿命,并确保SOC始末值的一致性。目标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完整的代码实现,还深入解析了每一步骤背后的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动态规划算法于实际问题中。

    电气控制仿真软件:基于七大经典案例解析与自定义设计的应用指南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电气控制仿真软件的功能及其应用,通过七个经典案例深入剖析了电气控制系统的原理和设计方法。文中不仅展示了电机正反转、星三角启动、两地控制、反接制动等常见电气控制逻辑的具体实现,还提供了丰富的代码片段和梯形图示例。此外,文章强调了仿真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如通过调整参数观察实际效果,以及利用自定义元件库进行个性化设计。仿真软件使复杂的电气控制系统变得直观易懂,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适合人群: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初入职场的电气工程师及其他对电气控制系统感兴趣的从业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学习和理解电气控制系统的原理和设计方法;②作为实验工具,验证各种控制逻辑的实际效果;③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进行创新设计和故障排查。 其他说明:文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详细的步骤讲解,使得读者能够快速上手并深入理解电气控制仿真软件的强大功能。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际操作,该软件都能提供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有限元分析在电力电缆套管电场与相变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有限元分析在电力电缆套管电场和相变模型中的具体应用。首先,针对电缆套管电场分析,文中展示了如何利用COMSOL软件进行三维电场建模,通过设置材料参数、边界条件以及网格划分来精确模拟电场分布,揭示了传统经验公式的局限性。其次,对于相变传热问题,作者结合ANSYS和COMSOL平台,探讨了焓-孔隙度法在模拟石蜡熔化过程中的应用,强调了自然对流对相变过程的重要影响。此外,还讨论了求解器的选择和优化技巧,如GMRES迭代法和自适应网格重划分等。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设计、电缆绝缘设计、相变材料研究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电力电缆套管电场分布规律和相变传热机制的研究人员,帮助解决实际工程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设计精度和可靠性。 阅读建议:由于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技术细节,建议读者具备一定的电磁学、热力学基础知识,并熟悉相关仿真软件的操作。同时,关注文中提供的具体参数设置和编程实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

    深度学习基于UNet架构的医学图像分割模型改进:加入SE模块增强特征表达能力的设计与实现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带有注意力机制(SE模块)的U-Net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方法。通过定义多个子模块如DoubleConv、Down、Up、OutConv和SELayer,最终组合成完整的UNet_SE模型。DoubleConv用于两次卷积操作并加入批归一化和激活函数;Down模块实现了下采样;Up模块负责上采样并将特征图对齐拼接;SELayer引入了通道间的依赖关系,增强了有效特征的学习能力。整个UNet_SE架构由编码器路径(down1-down4)、解码器路径(up1-up4)以及连接两者的跳跃连接组成,适用于医学图像分割等任务。 适合人群:有一定深度学习基础,特别是熟悉PyTorch框架和卷积神经网络的科研人员或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研究医学影像或其他领域内的图像分割问题;②探索SE模块对于提高U-Net性能的作用;③学习如何基于PyTorch搭建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 其他说明:本文档提供了详细的类定义与前向传播过程,并附带了一个简单的测试用例来展示模型输入输出尺寸的关系。建议读者深入理解各个组件的功能,并尝试修改参数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03-大事件前端开发.pptx

    03_大事件前端开发.pptx

    HCIP园区网综合拓扑实验

    HCIP园区网综合拓扑实验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含多种电源的IEEE33节点配电网日前优化调度模型研究

    内容概要:本文探讨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含风光、储能、柴油发电机和燃气轮机的IEEE33节点配电网日前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旨在最小化运行成本和环境成本,通过粒子群算法求解每个电源的最佳出力情况。文中详细介绍了粒子群算法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配电网调度中的具体应用,包括目标函数的设计、粒子初始化、速度与位置更新机制、约束处理方法等。此外,还展示了Python代码示例,用于解释粒子群算法的基本流程,并讨论了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优化调度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对粒子群算法感兴趣的学者和学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优化配电网调度方案的实际工程场景,如分布式能源接入后的电力系统调度。主要目标是在满足各种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佳的电源出力配置,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类似的多源电力系统优化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文中提供的Python代码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现粒子群算法。

    电赛复习最新资料.zip

    电赛复习最新资料.zip

    基于Matlab的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有限状态机能量管理方法研究与实现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Matlab的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中有限状态机(FSM)能量管理方法的设计与实现。首先解释了有限状态机的基础概念及其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中的应用背景。接着展示了具体的Matlab代码实现,包括状态定义、状态转移逻辑和能量分配策略。文中通过多个代码片段演示了如何根据电池荷电状态(SOC)、燃料电池功率等因素确定系统的工作状态,并合理分配能量。此外,作者分享了一些调试经验和优化技巧,如滞环控制、自愈机制等,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提高了系统效率和电池寿命。 适合人群:从事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技术和控制系统开发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优化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的研发项目,旨在提高系统的效率、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Matlab代码可以直接运行,便于读者理解和实践。同时,作者强调了简单可靠方案的实际价值,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工业应用场景时。

    汽车电子领域整车控制器VCU模型、控制策略及接口定义的技术解析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整车控制器(VCU)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VCU模型、控制策略以及说明书和接口定义文档。首先,文章通过Python代码展示了VCU模型的基本框架及其工作原理,如接收输入信号并输出控制指令。接着,重点讨论了控制策略的重要性,举例说明了电池充电控制策略和扭矩仲裁逻辑,并提供了MATLAB和C语言代码示例。此外,还强调了说明书和技术文档对于VCU开发的重要性,尤其是接口定义文档中的CAN矩阵和信号定义。最后,分享了一些实际开发中的经验和技巧,如状态机管理和故障恢复策略。 适合人群:从事汽车电子产品研发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帮助读者理解VCU的工作机制,掌握其内部逻辑和外部接口的设计方法,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项目开发中。同时,也为初学者提供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路径。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包含了详细的代码示例,还穿插了许多实用的经验分享,有助于加深对VCU的理解。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