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只可惜在五四运动的过程中给切掉了不少,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断层。虽然说是新文化运动,可是最终的结果是新文化没有建立起来,旧文化却给丢了不少。具体像《大学》《中庸》《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读物对于现代人还有没有阅读的必要,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我想很多明事理的人还是坚定地认为这些所谓“封建”的东西并没有过时,而是五千年中国文化的延伸。
我从小就没有接触过《弟子规》,是在出生近30年后去一家寺庙旅游,出家人赠给了一本薄书,里面包含《弟子规》和《三字经》,才开始接触的。因为一直忙于大小散事,书拿来后并没有仔细阅读,2008年伊始,认为应该每周看些书才好,《弟子规》才列入读书计划。结果是,不读不知道,一读真奇妙,再次被这些浅显的语言所冲击。
《弟子规》是以《大学》《学而篇》为基础,由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整理编撰而成,开始的名字叫《训蒙文》,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给小孩子阅读的书。里面包含了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的五大部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学习上应该遵守的规范守则。具体的内容现在网络上都有,Google或者百度一下都能得到。昨天我阅读了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等三部分的内容,感慨万千,联想到父母所给予的教育,以及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些事情,想如果早些接触这样的读物该多好啊。
比如什么“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不都是一些最基本的道理吗,可是我敢说很多朋友对这些道理并不知晓。再比如“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即我们自己的身体不适,父母会担忧,我们品德上的过失,会使父母很没面子,多么浅显易懂的道理。我想现在为什么韩国人和日本人为什么看起来那么有教养,和他们依然保持着这些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也没有看到韩国人和日本人因为学习里这些文化就丧失了创造力啊。那些说让小孩子从小读这些书的会让他们陷入死记硬背境地的人简直就是胡扯。如果说大家从小都能阅读一些类似《弟子规》这样的书籍,我想对塑造这个人一生的道德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虽然小的时候可能不理解,但随着社会经验的逐渐丰富,这些知识会逐渐发酵发挥它应有的效用。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这部经典著作由清朝秀才李毓秀撰写,初名《训蒙文》,后以《论语》中的教诲为基础,形成了《弟子规》。其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品德,特别是孝悌、谨慎、诚信、爱心等方面。它强调的是,一个人首先应学会如何做人,这比...
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木兰的形象,让学生初步形成对木兰的印象。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阅读,并分享理由,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在...
1. **教学方面**:教师承担了初一和初四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年授课量大,备课数量多。教师注重教材研究,精心设计每堂课,关注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注重课堂讲练结合,同时减少...
比赛的内容既包括了《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诗文,也囊括了近现代的经典之作,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参赛者需以脱稿形式进行朗诵。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比赛还允许学生结合舞蹈、吟唱...
学校成立之初便获得了82余万元的捐助,并得到了XX县区政府200多万的配套资金支持,用于学校的改扩建工程。自成立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逐渐发展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小学。 #### 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