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帽子linux

阅读更多

虽然,Linux操作系统已经在市面上存在很长时间了,但是相比其它软件的销售量仍然有很大差距。其中的原因很多,用户对它的不熟悉占有很大比重。至于不熟悉的原因,有软件自身的易用性问题,也有市场占有量的问题,也有相关教辅资料的问题,还有舆论导向等问题。
  作为专业人员,我就其易用性作为出发点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红帽子在非微软操作系统的市场上占有较大的比重,也基本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但是使用过程中仍然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
  使用前的安装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否则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问题,造成安装失败。
  1、安装前必须检查自己的硬件配置是否可以安装;
  虽然,红帽子现在已经集成大部分硬件的驱动程序,但是由于安装硬件几乎完全自动进行,后期的调整已比较困难,所以应该在确认自己的硬件可以满足系统需求的情况下,安装过程中将所有硬件打开;
  2、相关知识基础;
  由于,该操作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微软系统的有较大差别,完全参考微软系统的安装过程是不合适的。安装前用户应该了解该系统的存储结构、运行机制等相关知识。就像有人说的学会安装Linux就等于使用了一半,其实这不是说只要把Linux装起来就真的会用Linux,而是我们在安装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这样我们才可以成功的安装并很好的使用它
  3、心理准备;
  任何用户不要幻想一遍就可以安装成功,相信这是很多红帽子用户的体会。所以,在安装前应该准备好安装第二遍、三遍……N遍。不过,只要大家安装时认真思考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忙于反复的安装就不会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以上三点,只是一些指导,真正安装过程我们还可能面临以下实际问题:
  1、安装盘的制作:
  红帽子现在已经大部分可以从光驱启动并自动载入安装程序,如果是其他没有提供光驱启动的Linux操作系统安装光盘,可以在DOS下加载光驱,然后在光盘的目录中查找安装相关的文件。一般可以找到专门用来制作可以加载光驱的Linux启动盘的可执行文件和支持不同分区格式的安装盘镜像文件。目录中应该有启动盘的制作的方法,在此不多说了。
  2、建立分区:
  Linux不能使用FAT32的DOS分区,所以要进行重新分区。根据你要安装的级别来确定硬盘空间的使用大小。由于该系统没有驱动器的盘符的概念,所以分完区即可安装时会自动进行格式化。
  还有,至少分一个根分区和一个交换分区,由于硬盘自身的限制最多只能分三个主分区,所以如果硬盘存在其他的操作系统,只能有这两个分区。当然也可以使用专门的多重引导程序,实现三个以上的主分区。请自行参考有关资料。
  3、启动设置:
  对于单硬盘单系统,比较简单,可以将引导记录安装在硬盘的主引导扇区。由于Linux支持多操作系统,所以存在其他的操作系统时可以使用多引导管理程序或不使用。如果使用,可以将Linux的引导记录安装在自己分区的引导扇区,并将其他操作系统加入到管理程序当中,并设置默认的启动系统。如果不使用,还要保证其他系统的运行就要使用启动盘来启动Linux。
  4、软件包的选择:
  红帽子和微软的系统相比比较庞大,最小化安装也要一个多G,所以分区不大的用户要考虑一下。一般用户可以选择默认的几种安装,如果冒然使用制定安装可能会造成系统缺少必要的部分无法启动,不过高级的用户可以进行制定安装。
  5、环境选择:
  由于Linux具有较多版本,每个版本也有不同的界面形式和外观甚至功能,这被称为桌面环境。红帽子具有四种桌面环境,常用的是Gnome和KDE。最初接触该系统的用户最好选择KDE,它的界面十分友好,也很华丽,易用性较强。
  6、启动盘的创建:
  在安装的结尾会出现建立启动盘的提示,最好做一张,一旦忘记了密码可以使用启动盘进入单用户模式清除密码。
  7、显示设置:
  安装过程中有显卡选择及显示器选择,如果找不到与硬件对应的驱动最好使用默认。分辨率必须在800X600以上,否则登陆后使用时很多程序界面不能显示完全,以至于不能进行有关操作。刷新频率设置也要小心,太高可能会使显示器不能显示无法使用(甚至要重新装),太低会对眼睛产生强烈的刺激。可以使用安装程序提供的测试功能,进行测试,如果显示不正常可以等待几秒钟恢复原来的设置,然后再重新设置。
  8、光驱过热:
  由于安装时间很长,光驱处于长时间加速状态,内部温度会逐渐升高导致局部变形,读盘能力下降。所以,如果第一次安装失败,要打开光驱冷却一会再进行下一次安装。否则,加载到安装界面要等待5分钟甚至更长,新光驱情况可能好一些。
  9、IDE接口:
  大部分个人用户主要使用个人电脑,安装时IDE接口与光驱和硬盘的连接不要改变,主从设备跳线也不要改变,否则会由于出现启动出错而中断。

  以上问题就是我在安装过程中遇到的,现在提供给大家,希望那些准备安装该系统的用户们看后可以少走些弯路。
  最后,让我们一起努力向微软说No!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